"朱熹" 共有 "37" 部作品:
朱熹 32 万字 4个月前
《诗经》研究著作。二十卷,后并为八卷。南宋朱熹注。淳熙四年(1177年)成书。本书八卷,其中《国风》三卷,《雅》四卷,《大雅》、《小雅》各二卷,周、鲁、商三《颂》为一卷。末附《诗序辨》一卷。本书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注音。有注同音字,注反切音及注叶音三种方式。注叶音又有叶同音与叶反切音两种情况。二、标注赋、比、兴三体,并对此三种表现手法加以简单评论。三、解释字义、训诂章句及诗旨。这是本书主体
朱熹 6 万字 4个月前
理学著作。宋朱熹、吕祖谦编。十四卷。是书辑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主要言论而成,取《论语》中子张记子夏“切问而近思”之义为书名。二程、周、张之书,精深博大,初学者不知所择,入门无从。作者从《二程遗书》、《经学理窟》、《正蒙》、《西铭》、《易通》、《太极图说》中,摘录关于大体而切于日用的言论,依类编排,分为十四门:道体、为学、致知、存养、克治、家道、出处、治体、治法、政事、教学、警戒、辨异端、观圣
朱熹 1 万字 4个月前
一卷。宋朱熹撰。该书成于淳熙十三年(1186),时熹57岁,主管华州云台观。该书取古文《孝经》分为“经”一章,“传”十四章,删旧文二百二十三字。书后有《自记》曰:“熹旧见衡山胡侍郎(宏)《论语说》,疑《孝经》引《诗》,非经本文。初甚骇焉,徐而察之,始悟胡公之言为信。而《孝经》之可疑者不但此也,因以书质之沙随程可久文。程答书曰:‘顷见玉山汪端月,亦以此书多出后人附会。’于是乃知前辈读书精审。其论固
朱熹 21 万字 4个月前
又称 《四书集注》。训诂书。 19卷。 南宋朱熹著。 本书是 “四书” 的合编, 计 《大学章句》 1卷, 《中庸章句》 1卷, 《论语集注》 10卷,《孟子集注》7卷。《大学》、《中庸》原是 《礼记》中的篇目, 后各单行, 平列于 《论语》、 《孟子》, 称为 “四书”,始于朱熹。《大学》《中庸》的注解称 “章句”,多阐述作者自己的观点。《论语》、《孟子》的注解称 “集注”,多引用二程及其门人
朱熹 26 万字 4个月前
简称《四书集注》。南宋朱熹编注。包括《大学章句》一卷,《中庸章句》一卷,《论语集注》十卷,《孟子集注》七卷,《四书》之名始由此定。朱熹称其“集注”乃多年研究成果,“沈潜反复,盖亦有年,一旦恍然似有以得其要领者,然后乃敢会众说而折其中。而且“脉络贯通,详略相因,巨细毕举,而凡诸说之同异得失,亦得以曲畅旁通而各极其趣”(《中庸序》)。选取前人注解并附己意,多从义理上发挥。在《论语集注》中以《学而》篇
朱熹 497 万字 4个月前
简称《通鉴纲目》,别称《紫阳纲目》。南宋哲学家朱熹与其弟子赵师渊共同编著。全书六十卷,成于乾道八年(1172)。《通鉴纲目》一书“表岁以首年,因年以著统,大书以提要,分注以备言”(朱熹《资治通鉴纲目序》)。“纲”是根据时间顺序写出的史事提纲,犹如《春秋》之经,既具有标题作用,又表达了作者对史事、人物的看法,字数不多,顶格而写。“目”是对“纲”的具体叙述,即注语,字数比“纲”要多,犹如左氏之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