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hugnovel.com
"连士升" 共有 "10" 部作品:
连士升 36 万字 2个月前
南洋报社1950年出版,《欧洲纪行》是新加坡著名作家、学者连士升创作的一部经典游记,记录了他在1948年至1950年间游历欧洲的所见所闻与深刻感悟。这部作品由《南洋商报》出版,共分为五册,其中第二册《地中海之滨》尤为著名,细致描绘了他在地中海沿岸国家的旅行经历。在《欧洲纪行》中,连士升以细腻的笔触和深邃的思考,带领读者踏上一段跨越欧洲大陆的文化之旅。他游历了多个国家和地区,包括法国、意大利、希腊
后 记
连士升 13 万字 2个月前
《西方英雄谱》是由著名学者连士升撰写的一部深入探讨西方文化中英雄形象的著作。在这本书中,连士升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独特的视角,带领读者穿越时空,领略西方历史上那些令人敬仰的英雄人物及其传奇故事。
五十、序志
连士升 18 万字 2个月前
《尼赫鲁传》由连士升所著,是一部深入剖析印度现代史上重要人物 —— 贾瓦哈拉尔?尼赫鲁的佳作。尼赫鲁作为印度独立后的首任总理,在印度的发展进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 本书详细地讲述了尼赫鲁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从他的贵族出身,接受良好教育,到投身印度独立运动,历经多次牢狱之灾,始终坚定地为印度摆脱英国殖民统治而奋斗。在政治舞台上,尼赫鲁凭借卓越的领导才能和坚定的信念,带领印度走向独立,并致力于
连士升 16 万字 2个月前
连士升著,是一部全面展现圣雄甘地伟大一生的传记佳作。连士升作为新加坡知名报人和作家,凭借深厚的文字功底与严谨态度,为读者揭开甘地波澜壮阔的人生画卷。 书中从甘地早年伦敦求学讲起,彼时年轻的他在异国他乡探索知识,为日后的思想觉醒奠定基础。随后深入南非岁月,甘地目睹同胞遭受欺凌,从此决心投身于为同胞争取平等权利的斗争中,其非暴力运动的理念也在这一时期逐渐萌芽。书中还细致呈现了甘地后续的欧洲之行、在印
《泰戈尔传》是连士升所著的一部关于印度诗人泰戈尔的传记作品。作者连士升是新加坡著名报人和作家,有着深厚的文学功底。在这本书中,他以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视角,全方位地展现了泰戈尔的一生,涵盖泰戈尔的求学之路、家庭生活、文学艺术创作历程、对教育发展的见解、社会改革活动以及他在出访交流中的风采等。书中不仅呈现了泰戈尔作为亚洲首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在文学领域的卓越成就,还深入挖掘了他的思想内涵,以及他如何成
连士升 74 万字 2个月前
《海滨寄简》是新加坡华文文学先驱连士升晚年书信体散文集,收录作者1950至1970年代致亲友的百余封长信。这些跨越二十载的鸿雁传书,既承载着海外游子的乡愁絮语,更凝结着一位文化学者对东西文明的深邃思考。 全书以"海滨"为精神坐标,将南洋特有的湿热季风化作文字的温度。作者与友人探讨《浮生六记》的闲适美学,却在椰影婆娑间品出不同于江南烟雨的南洋况味;论及《论语》中的"仁者乐山",笔锋忽转至马六甲海峡
连士升 11 万字 2个月前
《南行集》是新加坡知名报人、作家连士升的散文集,首次出版于20世纪中期。这本书记录了作者在中国南方旅行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展现了作者对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以及社会风貌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思考。全书以优美的文字、真挚的情感和深邃的哲理,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南国画卷,充满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南行集》共收录了数十篇散文,按地域和主题分为多个章节。每一篇散文都像是一幅精致的画作,细腻
新加坡著名报人、作家连士升的回忆录,收录于其五卷本《连士升文集》第二卷。该书以个人经历为主线,结合游记体例,记录了作者跨越四十年(约20世纪上半叶至中期)的所见所闻,尤其聚焦中国社会的剧烈动荡与艰难重建,是一部兼具历史厚度与人文关怀的纪实文学作品。书中以细腻的纪实笔触描绘了20世纪中国的社会图景,如1947年南京“破破烂烂”的战后城市面貌与凋敝民生,揭露权贵奢靡与底层困苦的尖锐对立,展现了一个知
连士升 10 万字 2个月前
文集,新加坡著名报人、作家连士升著。《闲人杂记》集中展现了连士升的写作风格与思想深度。书中题材极为广泛,从国际风云变幻的大事到欧亚各地旖旎的风光,从历史长河中的人物典故到日常生活里的人生感悟,从做人处世的智慧到为学为文的道理,无所不包。无论是剖析国际局势,让读者透过文字洞察世界格局的变化;还是描绘异地风光,带领读者领略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都能让读者沉浸其中。?在文风上,连士升以质朴清新见长。他摒
连士升 3 万字 2个月前
《给新青年》是连士升先生在1955年的作品集,是一本专门针对青年问题的建议书,书中每一篇文章都平易近人、循循善诱、富有哲理。包括树立远大志向,如何计划未来,青年人的修养,治事的方法,信心的树立等几方面。文中内容并非说教,而是笔谈,作者把青年关心而又没有得到答案的问题,一一提出,除说明原则外,尽量取譬引喻,一来方便阅读理解,二来增进阅读趣味。此书虽为作者1955年的作品,但半世纪后的今天读来,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