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1 / 1)

音韵阐微 李光地 1230 字 2个月前

卷首

韵谱

卷一 上平声

一东

二冬

三江

四支

五微

卷二 上平声

六鱼

七虞

八齐

九佳

十灰

卷三 上平声

十一真

十二文

十三元

十四寒

十五删

卷四 下平声

一先

二萧

三肴

四豪

五歌

卷五 下平声

六麻

七阳

八庚

九青

十蒸

卷六 下平声

十一尤

十二侵

十三覃

十四盐

十五咸

卷七 上声

一董

二肿

三讲

四纸

五尾

六语

七麌

卷八 上声

八荠

九蟹

十贿

十一轸

十二吻

十三阮

十四旱

十五澘

卷九 上声

十六铣

十七篠

十八巧

十九晧

二十哿

二十一马

二十二养

卷十 上声

二十三梗

二十四迥

二十五有

二十六寝

二十七感

二十八琰

二十九豏

卷十一 去声

一送

二宋

三绛

四寘

五未

六御

七遇

卷十二 去声

八霁

九泰

十卦

十一队

十二震

十三问

十四愿

十五翰

十六谏

卷十三 去声

十七霰

十八啸

十九效

二十号

二十一个

二十二祃

二十三漾

卷十四 去声

二十四敬

二十五径

二十六宥

二十七沁

二十八勘

二十九艳

三十陷

卷十五 入声

一屋

二沃

三觉

四质

五物

卷十六 入声

六月

七曷

八黠

九屑

卷十七 入声

十药

十一陌

十二锡

十三职

卷十八 入声

十四缉

十五合

十六叶

十七洽

【臣】等谨案

钦定音韵阐微十八卷康熙五十四年奉

勅撰雍正四年告成

世宗宪皇帝御制序文具述

圣祖仁皇帝指授编纂之防刋刻颁行自汉明帝时西域切韵之学与佛经同入中国所谓以十四音贯一切字是也然其书不行于世至汉魏之间孙炎创为翻切齐梁之际王融乃赋双声等韵渐萌实闇合其遗法迨神珙以后其学大行传于今者有司马光指掌图郑樵七音畧无名氏四声等子刘鉴切韵指南条例日宻而格碍亦日多惟我

国书十二字头用合声相切缓读则为二字急读则为一音悉本乎人声之自然证以左传之丁宁为钲句渎为谷国语之勃鞮为披战国策之勃蘓为胥于三代古法亦复相协是以

特诏儒臣以斯立准首列韵谱定四等之轻重毎部皆从今韵之目而附载广韵之子部以存旧制因以考其当合当分其字以三十六母为次用韩道昭五音集韵黄公绍韵防之例字下之音则备载诸家之异同协者从之不有心以立异不协者改用合声亦不迁就以求同大抵以上字定母皆取于支微鱼虞歌麻数韵以此数韵能生诸音即

国书之第一部也以下字定韵清声皆取于影母浊声皆取于喻母以此二字乃本韵之喉音凡音皆出于喉而収于喉也其或有音无字者则借他韵他母之字相近者代之有今用协用借用三例使宛转互求委曲旁证亦即汉儒训诂某读如某某音近某之意惟辩别毫芒巧于比拟非古人所及耳自有韵书以来无更捷径于此法者亦更无精宻于此书矣乾隆四十三年六月恭校上

总纂官【臣】纪昀【臣】陆锡熊【臣】孙士毅

总 校 官 【臣】 陆 费 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