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静坐前后的调和功夫
一、调饮食
人身譬如机器,机器转动必须加油加煤,人身运动就必须饮食。饮食先经过口腔的咀嚼,与唾液混和,再由胃液的消化变为糜粥状,转入小肠。所有各种食物,必须在小肠里消化完毕,方变成乳状的养分,入于血液,以供全身的利用,可知饮食与生命有重大关系。然吃的东西若过多,胃肠不能尽量消化、吸收,反要把未消化的余物排泄于体外,叫胃肠加倍工作,结果必致气急身满,静坐不得安宁。又吃的东西若太少,就有营养不足、身体衰弱的顾虑,也于静坐不相宜,所以饮食必须调匀。我们的习惯,总喜欢多吃,最不相宜。应该在进食以后,略有饱感就即停止。古人说:“体欲常劳,食欲常少”,这句话极有意味。又食物不宜过于厚味,能够蔬食更好。凡在吃饱的时候,不宜静坐,通常要在食后经过两小时方可入坐。早晨起来,盥洗以后,但饮开水,空腹入坐,也最适宜。
二、调睡眠
人们劳力劳心以后,必须有休息的时间,以回复其体力,睡眠乃是最长久的休息。常人以睡眠八小时为度,过多就叫精神困昧,于静坐极不相宜;过少则体力没有完全恢复,心境虚恍,也于静坐不宜。所以睡眠必须有定时,有节制,常常叫神志保持清明,方才可以入坐。每夕入睡前可在床上入坐,或者半夜睡醒后起身入坐。入坐后,如觉得睡眠还不足,就再睡一下也可。总之,睡眠不可过多,也不可过少,方为合理。
三、调身
端正身体的姿势叫作调身。调身于坐前、坐时、坐后都要注意。身体的动作,有行、住、坐、卧四种威仪。修静的人,平常行住进退必须极其安详,不可有粗暴举动,举动若粗,则气也随之而粗,心意轻浮,必定难于入静。所以在坐前应预先把它调和,这是坐前调身的方法。到入坐时,或在床上,或在特制的坐凳上,须要解衣宽带从容入坐。先安置两脚,若用趺坐(双盘),就把左脚小腿曲加右股上面,令左脚掌略与右股齐,再把右脚小腿牵上,曲加于左股,使两脚底向上。这时两股交叉呈三角形,两膝盖必紧着于褥,全身筋肉好像张弓,不致前后左右倾斜乃是最正确的姿势。然年龄稍长的人恐学不来,则可改用半趺(单盘),单以左脚小腿曲置右股上,不必再把右脚小腿牵加于左股上面。更有并单盘也不能作到,可把两小腿向后交叉于两股的下面也可。次要安置两手,把右掌的背叠在左掌上面,贴近小腹,轻放在腿上。然后把身体左右摇动七、八次,就端正其身,脊背勿挺勿曲,头颈也要端正,令鼻与脐如垂直线相对,不低不昂。开口吐腹中秽气,吐毕,把舌头抵上颚,由口鼻徐徐吸入清气三次至七次,多寡听人的便。于是闭口,唇齿相着,舌仍旧抵上颚,再轻闭两眼,正身端坐,兀然不动。坐久若微觉身体或有俯仰斜曲,应随时轻轻校正,这是坐时调身的方法。
坐毕以后,应开口吐气十数次,令身中热气外散,然后慢慢地摇动身体,再动肩胛及头颈,再慢慢舒放两手两脚,再以两大指背互相摩擦生热以后,擦两眼皮,然后开眼,再擦鼻头两侧。再以两手掌相搓令热,擦两耳轮,再周遍抚摩头部以及胸腹、背部、手臂、足腿,至足心而止。坐时血脉流通,身热发汗,应等待汗干以后方可随意动作,这是坐后调身的方法。
四、调息
鼻中气体出入,入名为吸,出名为呼,一呼一吸为一息。静坐入手最重要功夫就在调息。呼吸有四种相:(1)喉头呼吸。普通时人不知卫生,呼吸短而且浅,仅仅在喉头出入,不能尽肺叶张缩的量,因此达不到彻底吸氧吐碳的功用,血液循环不能优良。(2)胸式呼吸。这比较前面稍好,气体出入能够达到胸部,充满肺叶,体操时的呼吸运动就作到这地步。然以上两种仍不能算作调息。(3)腹式呼吸。一呼一吸,气体能够达到小腹,在吸气时,空气入肺,充满周遍,肺底舒张把膈肌压下。这时胸部空松,腹部外凸。又呼气时,腹部紧缩,膈肌被推而上,紧抵肺部,使肺中浊气尽量外散。这方是静坐的调息。学者应该注意,呼吸时丝毫不可用力,要使鼻息出入极轻极细,渐渐深长,自然到达腹部,连自己耳朵也不闻鼻息出入的声音,方是调相。(4)体呼吸。静坐功夫年深月久,呼吸深细,一出一入,自己不觉不知,好像入于无呼吸的状态。虽然有呼吸器官,若无所用之,而气息仿佛从全身毛孔出入,到这地步乃达到调息的极功。学者在平常时候,应该注意鼻息出入,不可粗浅,宜从喉胸而渐达腹部,是为坐前调息的方法。在入坐时,息不调和,心就不定,所以必须呼吸极缓极轻,长短均匀。也可用数息法,或数出息,或数入息,从第一息数至第十,然后再从第一息数起。若未数至十,心想他事以致中断,就再从第一息数起。反复练习,久久纯熟,自然息息调和,这是坐时调息的方法。因调息的缘故,血液流通,周身温热。在坐毕时应该开口吐气,必待体中温热低减,回复平常状态后,方可随意动作,这是坐后调息的方法。
五、调心
人们自有生以来,就是妄念用事,念念生灭不停,所谓意马心猿,最不容易调伏,静坐的究竟功夫就在能否调伏妄心。人们在四项威仪中,未入坐时,除坐以外就是行与住,应该先对这两项威仪常常检点。一言一动总须把心意放在腔子里,勿令驰散,久久自然容易调伏,这是坐前调心的方法。
至于入坐时,每有两种心象:一是心中散乱支持不定;二是心中昏沉容易瞌睡。大凡初学静坐的人每患散乱,练习稍久,妄念减少就容易昏沉,这是用功人的通病。治散乱的病,应当一切放下,看我的躯体也是外物,不去睬它,专心一念存想小腹中间,自然能够徐徐安定。治昏沉的毛病,可把这心提起,注意鼻端,便精神振作。大抵晚间静坐,因白天劳倦,易入昏沉;早晨入坐,就可避免。又可用前面数息方法,从一到十数得不乱,久久习熟,心与息相依,则散乱昏沉两病都可避免。这是坐时调心的方法。坐毕以后也要随时留意,勿再胡思乱想,这是坐后调心的方法。
以上调身、调息、调心三法实际系同时并用,为文字记述便利起见,乃分作三节,读者应该善于领会,切勿逐节分割去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