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记卷下(1 / 1)

胎藏界虚心记 圆仁 6066 字 4天前

次广大发生顶。经云。如前莲华印是发生佛顶印。师云。发生佛顶印如前莲华印者。如前行慧印不是青莲也。释云。发生佛顶作莲华印(即前观音印也)

次极广广生顶(经文未有恐失落)释云。次广生佛顶印。如前五股金刚印也。三卷仪云。极广广生顶。水入福智。合风屈持火中节上一麦

次无边音声顶。如前商伽印是无量音声佛顶印。师云。如文。释云。无量声佛顶作商佉印。如前说(谓三补吒双屈二空。以二风并压之)

次声闻众。梵筴为标帜

次缘觉众。内缚竖火轮圆满。锡杖相。师云。圆满锡杖相者。谓竖二火轮如锡杖轮圆满也

次无能胜。智慧手在心。如执莲华像。直申奢摩他臂。五轮上舒而外向跓之。是无能胜印。师云。无能胜印如文。言如执莲华像者。智慧手在心上。火空相捻。三轮散舒也。释云。次无能胜明王印。右手当心如执莲华印(风空指头相捻。火指垂屈掌中。地水指正竖即是也)如前大悲生印少异。直舒左手五指向上而向外托之(指头舒散也)其手稍令高于头即是也(其立如前钵栗底。丁以反。哩也)

次无能胜明妃印。定慧手向内为拳。二虚空轮上向屈之。如口。是无能胜明妃印。师云。无能胜明妃印如文可知。释云。作内相叉拳。其二空指相并而与拳。极相离开而屈之。其节如似钩。此名为口状也。即是无能胜明妃印也(仪文云密胜大口者准知之)

次东北方布列净居众。自在思惟手。普华及光鬘满意遍音天

自在天印。以智慧手承颊是自在天印。师云。自在天印定手如常。慧手五轮直舒稍屈曲承颊而不着颊也。释云。次舒右手而托右颊。稍侧头就手少许相着。即是净居天印(此是思惟手。一名自在天)

次普华天子印。以此印令风火轮着戾申之。是普华天子印。师云。普华天子印如文。然慧手五轮直竖以风加火背。是为差戾申之也。以下诸印定手咸皆如常。以一准知。更不书之。释云。次同前舒右掌。其中指稍亚头向里。令与水风轮参差稍作列形也。即普华天子印也(手当心前侧之)青龙本云。次同前舒右掌。其中指稍亚头向里。共头指稍作列形也。即普华天子印也

次光鬘天子印。同前印以虚空轮在于掌中。是光鬘天子印。师云。光鬘天子印。如文。释云。次亦如前舒右掌而亚屈空指令指头当掌。即光鬘天子印也

复次第一东方宝幢佛。第二南方开敷华王。第三西方阿弥陀。第四北方鼓音佛。第五东南普贤菩萨。第六西南文殊师利菩萨。第七西北弥勒菩萨。第八东北观自在。当知此八印一一皆是毗卢遮那印。如东方印宝幢佛印。亦是大日如来印。他效此也(依次配四印)疏释八印竟云。虽是人曼荼罗要有如是等德乃可为说。不得趣尔示人也。所以者何。此是如来秘密藏之要。在所游方不得妄宣传也(各随阿阇梨应受此印契云云)

次无所不至真言(如文云云)次百光遍照真言(如文)次布音光王(如文)最初金轮观。作大因陀罗当结金刚印等者。师云。谓五?金刚印也。释云。复次如上所云一相一味真实之见难信难解。如来复以异方便世间持诵之法而助显之故

次说六月持法。然此皆是秘意究竟与前不异也。其第一月当观金刚。是方曼荼罗黄色也。观其自身而坐此中即以自身而作阿守。其阿字正方黄色。当令内身充满无缺。举体皆是此字也。当结五?金刚印。不须持数珠(其印作虚心合掌双屈二水。以右加左相钩掌中。二火头相柱而尖。二风勾屈。于中指背二空二地各并竖。以印当心。即是如上金刚手印也)当于一月中但服乳。不食余物。但观所持真言从脐而出从鼻而入。如调喘息无异。尔时但观以此真言而为喘息也。其色亦黄。若观真言即以一一句为一息。若观种子字但无间作息也。虽云一月然一十一百乃至一落叉月等。要以见谛为限。复以一者即是一相一味之义也。见此名满一月

次文云。次于第二月严正水轮中等者。释云。次第二月住于水轮。其轮圆而色白。想身在中如上方便手作莲华印。谓二地二空聚为台。余二水指开敷。令火风稍相并即前观音印也。观其身作嚩字白。以白真言为出入息(问为观嚩字耶为本所持种子作白色耶)于二月中。(是月结莲华印)但服水而已。余皆不食。所谓服水者但以此真言出入息白乳之字为食也。行者若相应时自得法味持身。不复有他食想。但以法喜之味而充满身耳。严备谓于中坐也。尔时但观此字。不观本尊像也

次文云。次于第三月胜妙火轮。观等者。释云。第三月在火轮中。谓三角赤曼荼罗(住胜上火轮也)观在其中以啰字为身也。作慧刀印。谓三补吒合掌屈二风捻二空也。其出入息赤色。三月义如前(谓三月三十日三千日等以见为限)此第三月中不求一切食(谓不得乞食等)若有施来者得随意食之。无人施与则不食。但以罗字为食耳。以此方便烧一切罪障令无有余也。以此义故一切暗尽明成。明谓佛慧明也(备谓备具。用此印也)

次云。第四月风轮。行者常服风等者。释云。第四月在风轮中。是侧月也(与上同)其色黑。用诃字为身出入息。如上说。此一月中但饮风而住。不食一切食也。此饮风亦是以诃字出入息为食。非如外道饮气而生也。当作转轮印。此印即是定慧手反相叉前所者也。此难作也

次云。金刚水轮观等者。释云。第五月(从金轮至水同等诸佛也)处金刚水轮中。谓作方黄曼荼罗。内有圆白曼荼罗。身坐其中。脐以下黄。中以上白也(不作印)用阿嚩二字(余如上)此一月中得不得食皆不食。谓断一切食。但以二真言出入息为食也。自五月以来修无著离我之行同于一相寂灭。即同于佛也

次云。和合风火轮等者释云。次第六月处风火轮除一切障。亦是风轮中有火轮。准上可知。下是风。脐以上是火。用诃啰二字为食。得与不得亦一切不食(乞舍利养)次佛说其功德(有人云。不求食谓全不吃物也。服风者服数息之风未定)文云。出入息为二。第一常相应者。师云。相应阿字也方入三摩地者。念诵分限毕结定印。食顷入定如常仪则也

结根本印者。亦念诵毕更结大日根本印也

虚空眼者。谓如前遍知眼印也

次奉献香华等者。谓更结印奉献香华等(如文)

加持句印随明遍触身(云云)师云。诸印初从三昧耶终归加持句。是故初后有此印也。经长行文云。常念恩德有三恩德。谓三宝恩德。复真言中云勃驮萨底也缚(是念佛恩)达磨萨底也缚(是念法恩)僧伽萨底也缚(是念僧恩)是别加持句中意也

次难堪忍大护印如前也。呈三昧耶者入佛三昧耶也

次送圣真言(是普通印也)

最后文云。如前三密护等者。谓还指初事也。言三密护者。如初二手合掌三度唱吽字加护心额喉。所谓三密即三业也。然金刚界以二大母指直竖。今此胎藏稍双屈二母指初节。此为异也(更有别受以彼为正)然今检密印品更有印。谓如来顶印佛菩萨母

次真多摩尼毫相印。次噜达罗戟印。次娇末离烁底印

次如来顶印。佛菩萨母经云。如前以定慧手合为一相。其地水轮皆向下而申。火轮二峰相连。屈二风轮置于第三节上。并虚空轮如三目形。是如来顶印。佛菩萨母。师云。此印如文。言地水轮皆向下者。谓屈地水入于掌中。其轮端皆向下也。印相如三目形也。释云。次佛眼印。作三补吒双屈地水入掌。竖二火令合如针。二风指转捻二火指第三节上。如己眼形二空指并竖稍屈。令当二中指下押慧水侧使指头如竖眼之形。即是三眼也。其地水指如向内合掌之法。如前名为佛母印。此中名佛顶印。亦名佛菩萨母印也

次真多摩尼毫相印。经云。以智慧手为拳置左眉间。是真多摩尼毫相印。师云。此印如文释。云。次毫印。以右手为拳。便以空指拄眉间。拄之名真多摩尼。即是毫印也

次噜达罗戟印。经说暗夜天印竟云。即以此印又屈风轮。是噜达罗戟印。师云。此印如文。若先不说暗夜天印此印何明。然以三昧手为拳舒风火轮。是暗夜天印即准此印作之。释云。次如前印但屈头指以大指头捻头指第二节。同噜达罗后印(自在天后印也。更问)

次娇末离烁底印。经说梵天明妃印云。如前印屈其风轮加火轮背第三节。是娇末离烁底印。师说如文。释云。次左手舒掌而屈地水二指入掌中。回风指捻着火指之背。空指亦稍勾屈转风指下。是娇末离烁底印也(烁底是器物。印如图)此是大自在之子名羯底迦。此娇末离是其妃名也 大唐毗卢遮那经密印品。社耶毗社耶印已后有四印(或经无此三印)其经文云。如前幢印是风天印。仰三昧手在于脐轮。智慧手空风相持向身运动。如奏音乐。是妙音天费拏印。如前罥索印是诸龙印。如前妙音天印而屈风轮交空轮上。一切阿修罗印。真言曰(真言在经)次仰定手当胸而地水火散舒。风空之端相捻。覆慧掌风空相捻。地水火散舒。而以地水火弹散定掌中物。如洒水之势。是洒净印也。真言在大日经第一卷。文云。次以香水真言洒净。即说真言是也。定手为金刚拳置腰。慧手五轮皆舒押地。每面亦尔。是建立坛印也。真言亦在彼第一卷。文云诸佛慈悲者存念我等故(乃至云云)复当诵此真言曰是也。师云。建立坛时用此真言。又彼经第二卷有五供养真言。其印如前记。应知。更不记之。大日经第七卷作礼方便是金刚合掌也。出罪方便金刚合掌屈二风入掌中二空双立也。归依及施身乃至回向如前记也。次文云。成三法界道者。谓佛菩萨金刚等三部亦三宝三身等。此说未定。然此句疏中委说

次金刚萨埵印。是转法轮印如文应知

次金刚甲胄印。二手金刚合掌。二火双立相合。二风附着火背也

次啰字真言印(观想)

次无堪忍大护明印。在经第四卷也。供养仪式品文云。真言主者大日尊也。先当示现三昧耶者入佛三昧耶印也

不动慧刀印。在第四卷。亦在下文也

阏伽水者。二手合掌开拓二火各附二水背。稍屈二风附火背。以二空端各附风根本是也。献真言座者献莲华座。谓二手合掌。二地二空各双立相合。所余诸轮开拓散屈。如莲华叶。是其印也。加持以本真言主者是先无所不至真言印也。诸佛胜生子者谓普贤文殊等大菩萨也

次地水真言印。如五轮印中也。虚空藏转明妃印在第三卷(已上五字王也)

次释迦印。如前钵印也。次不动尊印。如前记也

次召请方便印。如文应知。次入佛三昧耶印。如前也。次阏伽印如前印

次如来座真言印。如文亦如先记也。文云。转作萨埵身。真言印相应遍布诸支分者。二手作缚立二火以印五处也。又如经文说是应知也。文云。作半金刚印者。谓散舒右水火风而地空相捻。名为半金刚也。文云。被服金刚铠者如来甲印是也

次降伏魔印。如文应知也

次无能堪忍印。如文应知

次涂香华焚香燃灯诸食真言印及虚空藏明。普通供养印并如前也

次持诵品文云。以心为种子者。谓以种子字心安置我心上也

次文殊真言印。合定慧手虚心掌。火水内叉。火水交结。二风环屈加空上。其相如钩成密印而用。遍置自五处也

次普通种子印。及真言印同金刚合掌。如文可知也

次如来毫相印。如文也。次百光遍照印。如前也。次释尊印。如文也。次观音真言。如文。次十力明印。是如来十力印。如前记也

事业金刚者是不动印也

已上唯是记人说。或有合理或不合理。后人简择耳

师云。由铃杵之说。先虚心合掌唱吽字三遍。次金刚拳安置左腰。次三度唱诵唵缚日罗嚩咛。便仰舒右五轮以空置掌中。即便覆掌以水火空。稍拟把杵。后便五轮共执即仰手横杵。右转抽掷。如是三返了。便金刚杵横置胸上。次诵唵嚩日罗键驮恶。稍舒左拳把金刚铃。举铃摇振举摇俱时。然于振铃四时不同。入出亦异。若黄昏寅朝入道场时。九个振铃。七个之后。少时以铃停住耳上。谛听铃音观声本性。谛观已后。两度振铃。惊觉一切诸菩萨而后安置本处。便以拳印额以拳置腰。其后即以杵加持五处。谓心额喉肩顶。加持之后置杵本处。若出道场时七个振铃也。五个在初两度在后。是即黄昏寅朝之法则也。若中夜午时入道场七个振铃。五个在初两度在后。若出去时五度振铃。三个在初两个在后。观听铃音如前应知。若无铃杵左拳置腰右拳印五处也

一云。二手合掌二地直立相合。二水内叉。二火直立相持。二风屈相去。不着火侧。二空双立也。二手合掌。二地二空各相合直立。水火风各散舒稍屈。如莲华叶也。二手合掌。二风相屈。少不相着置双空上也。定覆慧仰以慧置定上。五指相叉。如转法轮印之初三度右运。转也。二手合掌二风相屈。稍端不相着。置二火侧。二空双立。稍内向也(此是大印如次应知)二云。定手作金刚拳安置腰侧。慧手五轮皆舒押地。每面亦尔。是建立坛印也(持地第一)

三云。二手金刚合掌安置顶上摇动即是也(百光遍照第六)

四云。是佛顶印。二手内拳二风附二火侧。二空双立(一图三无第三)

五云。是梵夹印。二掌稍屈曲。以右掌覆于左掌。如梵夹之势即是也(无言第三)

六云。如海印但以右头指端押左头指端相叉以为异也。真言即五轮种子字也(八叶二)七云。二手合掌。二火外叉。风轮建立稍屈曲。其轮端相合。二空双立即是也(藏转第八)

八云。梵夹印。安置左胁即是也(闻二)

第九云。二手内叉覆之。二地二空相合直建也。二火端相持即是也(手第五)

十云。师云。二地相合二空相合。水火风散屈。如莲华叶也。次文云。未开敷华合掌者。谓二火端少少开离也。次文云。屈其火轮者。谓屈二火齐合轮端。非方角也。次文云。开敷火轮者。谓开敷轮端。非是未开敷华合掌。然未开敷合掌少少开离。而是印大开敷轮端也。次文云。虚心合掌以智慧三昧手互相加持而自旋转者。谓二五轮端互相叉。如金刚合掌也。言旋转者有二说。初说言。以印先少少左倾竖直旋转三度。次以印些些右倾竖直旋转三度也。次说云。不倾印亦不动臂。但横旋转轮端。先左旋转三返。后右旋转三度。是即其印也(三五六七八第五卷)十一云。二手合掌。二风相屈。风端稍不相着双置空上。亦稍不相着也(不至根第三卷)

十二云。定慧二手金刚合掌。五处安置。谓心额喉左右肩及顶。七返加持也(持句第六卷)满足一切智智。金刚字句。二手合掌。二水内拳。二火竖稍屈相合。二风二空如根本印即是也(第三)世尊身诸支分皆悉出现(乃至)同寿命同种子同依处同救世者。二手合掌。地水火开外向举印额上右转三度是即其印也(第三)帝释方作施愿金刚童子形(乃至)或置密印。或置字句。二五轮稍屈曲。其轮端一处聚。二火端稍发起。如如来藏印而屈二地入掌中即是也(第三)阿揭娜曳即第四卷火天印也。次真言是护摩。其印先覆慧掌风空相持。散舒地水火。展印加持。然后地水散。火风空轮端一处聚。如取物之势是其印也

大力护明妃印。第四卷无堪忍印也

次萨埵印。二手各仰作拳。二地二风钩交如锁也

铠印。即二手外叉。二风双立也。金刚手印(五?杵印也)

毗俱胝印。是锁也。结大界是无堪忍印(上第二)

一切诸佛心印。二手内拳二火建立稍屈曲轮。其端圆齐相合即是(第二)普世天等同金刚合掌也

怖魔印。以头指指着眉间向外。大日疏第五云。白是毗卢。赤是宝幢。黄是沙罗树王。青是无量寿。黑是鼓音

七佛所说神咒经第四云。不得下食鬼名

胡魔兜(一)乌奢睺睺胡魔兜(二)阿菟渴卑胡魔兜(三)破破罗胡魔兜(四)莎诃

咒水七返与病人饮之不耆食鬼名

安多睺(一)颇捺卑卑卑卑安多睺(二)乌睺睺睺安多睺(三)波罗和兜若安多睺(四)遮捺迦知安多睺(五)阿若罗知安多睺(六)莎诃

缕二色黑白。咒作十四结。七返咒水与使饮。此有药师印并咒烦不书之

有无量寿法说心印云。以大母指捻无名指甲。令手横着印。为加持二十一返矣

陀罗尼集云。阿弥陀佛心印右手中指已下三指总屈。入左手掌内把左手大指。以右大指押右三指甲上。二头指直竖碟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