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然记。
第二百四十二八秘密印。
第一大威德生印。
海大德说。文云宝幢日晖色三角而具光莲合散地风者。虚心合掌。二地二风各开立之。意大德说同。权僧正大和上说。慧和上说同珍和上说好。别记云。虚心合掌。散开地风。正僧正说同海说也(但云莲华合掌)。东寺有睿山记此印同海说也(但云。以印安于顶后四处加持。灵岩印相亦同。当于顶后)。
第二金刚不坏印。
海大德说。文云开敷净金色嚩字金刚光风轮屈在空者。虚心合掌。二风屈而端相柱。令横平之。捻二空端。意大德说同。权僧正大和上说。慧和上说。不改前印屈二风横安二空上。若如海说则滥无所不至(私云。摄大仪轨云。金刚不坏印准前威德印。屈风加空上。印如嚩字形。云云。若横二风非嚩字形。然检此大仪轨无无所不至印文自无滥矣)。珍和上说。慧和上说好。别记云。由前印屈二风安空头。正僧正说。同慧和上说。东寺山记亦同慧和上说(但云。二风如刀。以印安于顶左。四处加持。灵岩印相亦同。安于顶左)。
第三莲华藏印。
海大德说。文云弥陀真金色月轮波头绕开敷如莲华者。二地二空端各柱。余六轮开立。如开敷莲华。意大德说同。权僧正大和上说。慧和上说。同海说也。珍和上说好。别记云。八叶莲华印。正僧正说。同海说也。又云。如海说印但地风空合是莲华藏印。东寺山说亦同海说(但云。以印安额四处加持。灵岩作三补吒。水火开张。其风地先开张。是初割华。安额)。
第四万德庄严印。
海大德说。文云鼓音曼荼罗半月空点围双地入满月者。以前印只屈二地上节相背着之。意大德说同。权僧正大和上说。慧和上说。同海说也。珍和上说好。别记云。不改前莲华印屈二地而上节背相着。正僧正说。如前华印双地入掌。东寺山记。如前莲印。屈地中节入掌。安于顶右。四处加持(灵岩如第三印。二地双入掌。口决云。二空开着二风侧安于顶右)。
第五一切支分生印。
海大德说。文云普贤曼荼罗满月金刚绕莲华竖二空。者。虚心合掌。二火少开。五分许。二空少屈。意大德说同。权僧正大和上说。慧和上说。同海说也(但云。二空直立少屈)。珍和上说。慧和上说好。别记云。虚心合掌。二火头少开。二空头少屈。正僧正说。火方普贤支分莲华合掌。双立二空少屈。东寺山记。如芙蓉莲华安心(灵岩作三补吒稍开。曲空开掌。如掬水像当心)。
第六世尊陀罗尼印。
海大德说。文云观音颇梨色彩红金刚幡准前屈火轮(如钩相背)者。十轮端相合聚。如无堪忍印。唯以少屈为别。意大德说同。权僧正大和上说。慧和上说。十轮密聚少屈。不似无堪忍印。开立二水。珍和上说。慧和上说好。别记云。由前印火头少屈相柱。正僧正说。伊舍那方观音以前印屈火。东寺山记。如前少屈火。入掌安喉(此记文殊印为第六印。世尊陀罗尼为第七。故指文殊为前印也。灵岩第七世尊陀罗尼作三补吒。地空各捻。在掌开火。其水风头合也)。
第七文殊师利印。
海大德说。文云文殊郁金色虚空杂色围青莲开火轮者。此有四印。一二地二空相柱。余六皆开稍屈。如青莲华。二以前印唯直开立二火二风。三梵箧印。左仰右伏。二手相合。令其中空而安脐上。四虚心合掌。二火开立一寸许(私云。玄法寺三卷本及青龙寺三卷本文殊真言注云。秘印。先八师子座华印稍相近。坐上青莲散火风。上置梵筮印。印上合莲华)。意大德说同。权僧正大和上说。慧和上说。同海四印。但云。第一印是八师子座印。第四印是青莲华印。珍和上说。慧和上说好。别记云。文殊师利法住印。虚心合掌。二火头少开立(是青莲华印)。正僧正说。涅里底方妙吉祥。莲合舒火。或云。以八师子座印为文殊印。印相稍屈钩。莲华印是也。东寺山记。第六文殊青莲华印。以前印少屈安额(此记文殊印为第六印。故指普贤为前印也)。
那谟钵特莽簸拏曳。唵阁没哩耽。俨袂室哩曳唎忙里莎诃。
金刚部净数珠真言曰。
那谟啰那但啰夜也。那莽室战拏嚩日啰簸儜曳摩诃药乞沙细囊钵跢曳唵枳里枳哩劳捺哩尼莎诃。
海大德说。文不说印。大师记云。直以本部真言穿于珠孔。仪轨亦云。又更持诵百返。而净数珠后。以此真言而作成就。
初佛部成就数珠真言曰。
唵那谟婆伽缚底悉悌娑驮也娑驮也悉驮也悉驮?替莎诃。
莲华部成就数珠真言曰。
唵苏莽底室哩(二合)曳钵持莽(二合)忙里你莎诃。
金刚部成就数真言曰。
唵嚩日罗尔耽若曳莎诃。
以此成就数珠真言请本部真言。于数珠上乃至供养持诵千遍以为成就。次说执持数手印之相。具如所引。私云。此中净珠成珠真言是造珠法。今念诵中以为净持珠真言。安然问权僧正大和上云。此私记中不见持珠真言。时大和上出自私记以示安然。见其文云。净珠真言。
唵(一)遏部羝弭惹曳(二)悉睇悉驮赖悌(三)沙嚩(二合)诃。
旋转真言。
唵嚩日罗(二合)狱呬野(二合)惹(自攞反引)波三(去)么曳(引)吽。
持珠真言。
唵(一)那谟皤伽(上)嚩底(二)悉睇睇(三)娑(去)驮野(四)悉驮剌梯(五)莎嚩诃(苏悉地中三部各说三真言。此中唯取佛部中用之)。
私云。今此真言文字异仪轨文。真言是苏悉地经中真言正文。彼经先说三部净珠真言。次云。复为护净增法验故即说三部持珠真言。此即彼中佛部真言。但彼经及仪轨三部各说二真言。而大和上记云。各说三真言。又彼经云。持珠真言是护持也。非执持也。故与仪轨成就数珠意同。彼仪轨云执持数珠是非护持。故和上说中持珠真言后。更用执持珠印而作念诵。珍和上说中不说持珠真言。直作执持珠印而作念诵。忠大德说同珍和上。珍和上次第亦云。次持珠真言。次念诵也。又持珠真言可用成就珠印。海大德说。三部成就数珠印。文不说印。大师记云。直诵本部真言加持香华。供养持诵千遍为成就也。私云。此造珠事。此中可依慧和上。珠鬘安合掌中。忠大德说。右执母次第一之珠。左执第四珠。次当三部誓愿者是义真和上说也次又执珠如轮环者是法全和上说也。次又执珠仰左承珠者未见说者。故知忠大德云。频参问听。大师密说抄者明矣。仲神大德云。和上胎藏中说。先取数珠涂香。随诵旋转真言三转珠鬘。次盘入掌诵加持珠真言。次三顶戴发五大愿。乃安本处。次结入定印入本尊观观入我我入等及本不生理等。次出定取珠。二手引展。曾自见之。祈愿念诵(云云)。金刚界中少别(云云)。此中加持珠真言曰。
唵尾?左那摩黎莎婆(二合)诃。
文云。持珠当心上。余如苏悉地。故用彼法私检诸本玄法寺两卷本烂脱本云顶戴盘珠掌内进力屈上节二句文也。皆有六月修后持珠当心上以下之文。又玄法寺三卷本摄大仪轨并有六月修法。摄大仪轨亦有三月修法。青龙寺三卷本并无六月三月修法。安然对受次受六月修法。今依大和上别记云。次六月禁戒(如文。是别修也。于平生不必用之)。故此记中记之最后。若为他人说文次第之时往而用之。
第二百四十六虚空眼印。
海大德说。结前虚空眼印诵其真言三返。由结此印诵真言故。从初发心乃至成佛一切功德不能没失以下意大德说。及权僧正大和上说。慧珍两和上说并同。故不繁记一一之说。
第二百四十七五供养印。
海大德说。文云奉献香华等悦意妙伽陀阏伽及发愿者。如文作之。慧和上次第云。次如前献华香等。次普供养悦意妙伽陀阏伽及发愿。珍和上次第云。次奉五供。次悦意妙伽陀。次阏伽。惟谨本云。复结五供养。悦意妙五赞献阏伽香水当发五大愿(私云。五大愿出尊胜仪轨不空本也)。
第二百四十八加持句真言印。
海大德说。文云。说救世加持令诸法眼道遍一切处久住当令金刚掌随明遍触身者。金刚合掌当心。三诵加持五处。慧和上次第云。次加持句真言。加持句前用铃。珍和上次第云。次振铃。次加持句。
第二百四十九八解大界印。
海大德说。文云难堪忍大护左旋解大界者。结前难堪忍印诵明。左旋转三度。解大界也。慧和上次第云。次解界及呈三昧耶。珍和上次第云。次难堪忍大护印左转。
第二百四十九示三昧耶印。
海大德说。文云还呈三昧耶顶上散开之者。即时示三昧耶顶上开散。珍和上次第云。次呈三昧耶。
第二百五十奉送印。
海大德说。文云。
心送于圣天 五轮投地礼。
当启白众圣 现在诸如来。
救世诸菩萨 不断大乘教。
到殊胜位者 唯愿圣天众。
决定证知我 各当随所安。
后复垂哀赴。
者。次欲奉送圣众五轮投地五礼。次当启白可用此偈。次结三昧耶印插花。以投坛中奉送圣众。慧和上云。次五轮投地礼诸圣众。并唱启白之偈。次奉送圣众。珍和上云。次礼佛偈。次奉送。
第二百五十三密护印。
海大德说。文云如前三密护者。三密者。前入佛三昧耶印真言。法界生印真言。转法轮印真言是也。护者金刚甲胄印真言是也。结此四印诵四真言。结护自身令坚固也。慧和上云。次三密护。又甲胄。亦重结三密。珍和上云。次三部。次被甲(私云。见大和上见行之法。此处只用三部及甲。故慧和上又甲胄亦重结等之文恐剩)。
第二百五十二九方便印。
海大德说。文云忏悔随喜等思惟菩提心者。忏悔等是九方便也。菩提心是观一切诸法本不生也。亦是发五大愿。慧和上云。次如初忏悔随喜等。后观本不生亦发五大愿等。珍和上云。次九方便。次回向。次出道场随意印佛印塔浴佛等。
六月修法。
海大德说。最初月安金刚轮者。谓于四角金刚坛中观安●字(种子)结五股印诵阿真言三遍(加归命句。)其金轮坛样正方也。权僧正大和上说。慧和上说。大师说云。住方坛中观●字者。谓观自身成●字也。无非●处可用外缚五股印也(大和上释。慧和上说。内智五股印)。文云服乳者。谓想●字。此即理观。若就事法可服世乳。想●字者。谓想●字从脐而出入鼻。从鼻而出入腹。亦从脐出。如如是一月口诵心想。
海大德说。次第二月观水轮坛。其形圆也。坛上观安●字(种子)结开敷莲华印诵鑁真言三遍。此水轮坛作九重也。权僧正大和上说。慧和上说。文云月光色者。谓坛与●字之色也。服醇净水者。若依事法可服世水。若秘释者想●字也。如前阿字亦当观之。
海大德说。第三月观火轮坛。其形三角。坛上观安●字(种子)结大慧刀印诵囕真言三遍。权僧正大和上说。文云。不求食者有缘之食。又义推云若乳水等欤(私云。出疏).是浅略释。若深秘释可服●字。又身住坛中者如前说也。
海大德说。第四月观风轮坛。其形半月。坛上观安●字(种子)结转法轮印诵憾真言三遍(私云。文云。行者常服风)。
权僧正大和上说。风坛色黑。余准前观。
海大德说。第五月观金刚轮坛。其形四角。次于此地轮坛上想安水轮坛。其形圆也。坛上观安●●二字(种子)。地轮安●●字水轮●字。印亦有二。地轮用五股印。水轮用莲华印。真言有二。先结阿字印诵阿字真言三遍。次结鑁字印诵鑁字真言三遍顶散(私云。文云远离得非得行者无所著)。权僧正大和上说。文云金刚者。方坛亦阿字。亦五股印。又水轮者。圆坛亦缚字亦莲华印。先须于四角坛安圆坛也。次行者住坛中先结五股印诵前阿字真言。次结莲华印诵嚩字真言。此月可诵曩莫三满多没驮喃●阿●嚩。此念诵时食法。如念诵字。
海大德说。第六月观风轮坛。其形半月。次于此风轮坛上安火轮坛。其形三角。坛上观安●●二字(种子)风轮坛安●字。火轮坛安●字。印亦有二。大慧刀印。转法轮印。真言有二。憾字囕字。先结憾字印诵憾字真言。次结囕字印诵囕字真言三遍顶散。从初月至于第六月印与真言当心诵之顶散(私云。文云亦舍利非利)。权僧正大和上说。文云风者。半月坛亦憾字亦法轮印。又云火者。三角坛亦囕字亦法界生印。先须于半月坛上安三角坛。次行者住坛中先结憾字印诵憾字真言。次结囕字印诵囕字真言。是加持时。其念诵法如前。
海大德说。次于顶上观安●字。金刚合掌。诵暗时时摇动(先记).权僧正大和上说。记文中无此印真言。私云。持明禁戒品疏但有六月修法而无暗字安顶之法。恐似百光王印脱至此中。然彼义释文句易见。故今抄出。
文云。其第一月当观金刚。是方曼荼罗黄色也。观其自身而坐此中。即以自身而作●阿字。其●字正方黄色。当令内身充满无缺举体皆是此●字也。当结五股金刚印。不须持数珠。其印作虚心合掌。双屈二水。以右加左。持勾掌中。二空相柱并出。二风勾屈向中指背。即是金刚手印也。当于一月中但服乳不食余。但观所持真言从脐而出。从鼻而入。如诵喘息无异。尔时但观以此真言而为喘息也。其色亦黄。若观真言即以一一句为一息。若观种子字但无间作息也。虽云一月然一十一百乃至一落叉月等。要以见为限。复次一者即是一相一味之义也。见此名满一月。
次第二月住于水轮。其轮圆而白色。自想身在中。如上方便手作莲华印。二地二空聚为台。余三指开敷令火风稍合相并。即别观音印也。观其身作●嚩字。色白。亦以白真言为出入息。问为观尊●字耶。为本所持种子作白色耶。是月结莲华印于二月中。但服而已。余皆不食。所谓服水者但以此真言水入息白乳之字为食也。行者若相应时自得法味。特不复有他食想。但法味而充满身耳。严备谓于此中坐也。尔时但观此字。不观本尊像也。
第三月在火轮中。谓三角赤曼荼罗。住缘上火轮也。观在其中。以其●啰字为刀也。作慧刀印。谓三补吒合掌屈二风捻二空也。其出入息赤色。三月义如前。谓三月三十日三千日等。以见为限。此三月中不求一切食。谓不得乞食等。若有施来者得随意食之。无人施与则不食。但以●字为食耳以此方便烧一切罪障令无有余也。以此义故一切暗尽明成谓佛慧明也。备谓备具用此印也。
第四月在风轮中。是侧月(与上同)。其中色黑用●诃字为身。出入息等如上说。此一月中但饮风而住。不食一切食也。此饮风亦是以●诃字出入息为食。非如外道饮气而生也。当作转法轮印。此即是反手相叉。前所作者此难作者。
第五月从金轮至水月等。诸佛处金刚水轮中。谓作方黄曼荼罗。内有圆白曼荼罗。身坐其中。脐以下黄。中以上白中也。不作印。用●阿●嚩二。余如上。此五月中不得食。尽不食。谓断一切食。但以二真言作出入息为食也。自五月以来修无著离我之行同于一切相寂灭。即同佛也。
次第六月处风火轮除一切障。亦是风轮中有火轮。准上事知。下是风。脐以上是火。用●诃●啰为食。得与不得亦一切不贪。迄舍利养。次佛说其功德。乃至如文(云云)。私云。然于大和上边对受时疑云。第一月中云。想●字从脐出入鼻。从鼻出入腹意何。大和上决云。师说。●字从脐孔出入鼻。从鼻孔出入脐孔也。安然疑云。智论等说。风触七处。出息之时。先从脐起。若入息。时至脐亦还。今意可然。何者疏云如调喘息故。大和上决云。此义有理又疑。第二月中云轮围成九重秋夕月光色。又悉地出现品疏云。犹如九重月轮在薄雾中。既云月色。若尔纯白之内何为九重。大和上决云。纯白圆内小大九重可有际分。安然疑云。小大九重可有白黑。何名纯白。大和上决云。虽无白黑只有重际。又疑。第三月中云。火轮结大慧刀印。第六月中火轮结法界生印。二说何正。大和上决云。第三月云大慧刀印是正。第六月云法界生印以是火印傍有此说。又说第五月云。方坛上安圆坛坛上观安二字地轮安●水轮安●。第六月云。半月上安三角坛。上观安二字。风坛安●。火轮安●。为是第五月方坛上安●●上安圆坛坛上安●。疑第六月亦然。大和上决云。每月自坐坛中观身为字。故至重坛身坐其中。观身为字(云云)。安然引疏脐轮上下之文时。大和上喜云。允哉。然疏五六两月并不作印。而师说中各用二印。悉地出现品有四种阿字。三月修法。五字真言六月修各有坛印。本尊观法因果与此六月修法大异。故不可以修滥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