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007:大破天幕杀机》(1 / 1)

于2012年上映的英美合作电影。

导演:萨姆·门德斯

编剧:约翰·洛根、

尼尔·珀维斯、罗伯特·韦德

主演:丹尼尔·克雷格、

哈维尔·巴登、

朱迪·丹奇等。

“一生追随老板的步伐”就是迈向用过就被丢弃的第一步

——想要获得“老妈”的爱

于全世界恐怖组织内部卧底的NATO特工名单丢失了。服务于英国秘密情报局MI6的“007”詹姆斯·邦德赴土耳其执行夺回名单的任务,但却以失败告终,邦德本人也就此行踪不明,事件还导致邦德的上司——M夫人的立场变得不稳。

与此同时,MI6总部也遭到爆炸袭击。重返工作岗位的邦德为追查夺走名单的人而前往上海,击败夺取名单的执行者——帕特里斯。之后继续前往澳门的邦德,终于与引发一连串事件的幕后黑手——前任特工席尔瓦面对面。席尔瓦曾是M夫人的下属,但对M夫人在某次事件中舍弃自己一事怀恨在心。

邦德虽成功逮捕席尔瓦,并将其拘禁于MI6总部。但席尔瓦再次逃脱,策划袭击正出席政府听证会的M夫人。于千钧一发之际,邦德赶到并将M夫人救走,驾车驶离现场,目的地是邦德的老家,现在已无人居住的“Skyfall”……

本片是007系列电影的第二十三部作品,丹尼尔·克雷格是第三次饰演邦德,萨姆·门德斯则是初次执导该系列作品。

《007:大破天幕杀机》可以说是007系列电影中一部划时代的作品,007系列的存在本身就是冷战时代的产物,早已与时代脱离,即便把这系列称作是因惯性而一直拍下来的作品也不为过。

在中学时期,我对007是相当沉迷。对于当时的男学生来说,007是种令人向往的人物类型。007外表既帅气,又随身携带有相当多的道具,而且女人缘极佳,更可以享受冒险。甚至隶属于某个组织这点同样是拉风十足。

谈到007与明智小五郎及多罗尾伴内① 有什么不同,差异就出在私家侦探属于个体户;而007则是隶属于英国女王麾下组织的一分子。此外自主决定权也极大,可以自行判断要怎么行动。同时更能以公费前往世界各地,畅饮美酒、享用美食、与美女共度春宵……这些行为,明智小五郎与多罗尾伴内可做不到啊!

007最大的魅力就在于既有组织后援,也能够以个人身份自由发挥。除此之外,每当他接下一个任务,就又可以拿到改造的阿斯顿·马丁(Aston Martin)跑车或是公文包炸弹等全新武器,这可真令人羡慕啊!

过去邦德的敌人大家都是心知肚明,就是要对抗共产世界的阴谋。但若是开诚布公地讲出来,则会引起许多问题,因此编剧便虚构了一个名为“魔鬼党”(Spectre)的诡异组织。在电影中为了与这虚构的邪恶组织对抗,不惜炸毁一两座基地,甚至于让数百名的无辜民众因此牺牲。

如果挑明邦德对抗的敌人就是苏联,那么整系列作品就会染上政治色彩,陷入探讨究竟是自由主义较好,还是共产主义较好的麻烦处境。明明剧情是在描述一位隶属于组织的个人如何展开行动,可却还要背负着意识形态那就太累人了。

007有组织撑腰,可以使用公费住进奢华的饭店、在赌场一掷千金、品美酒、享美食、开豪车、与美女搞暧昧,更可以在经历一场大冒险之余,最后大搞破坏,可以说是男人梦寐以求的生活。

隶属于组织的007在那个原本只有单枪匹马型英雄的时代潇洒登场了。他被设定成组织当中的王牌,此外尚有其他编号以00开头的探员。

日本也有一个私家版的007,那就是“人造人009”。由于日本并没有英国女王麾下组织这种背景,所以石森章太郎的这部漫画则是采用主角们自邪恶组织逃离,并自行建立起一个组织与之对抗的设定。《假面骑士》也是采用类似的设定。

日本人对组织总有着某种抵触感,因此无法发展出堂堂正正的组织。由于对财务省、内阁情报调查室等组织只抱持着公务员的印象,以致发现不了什么亮点。

《攻壳机动队》当中的公安九课② 亦然。像我现在正在制作的《攻壳机动队ARISE》③ 是在讲公安九课如何诞生,草薙素子是由军队制造的战斗生化人,原本是军队的“兵器”。电影中将讲述她如何表达自己并非道具的立场,并成为人类的过程。而为了向军方表达自己的立场,就只能打造一支属于自己的部队,最后她则成功建立起公安九课这支独立部队。由于要在日本这么做就是会经过一些波折,因此最后才会形成独立的组织。

而007系列虽然绵延拍了好些年头,但是自某个时期开始,它已经渐渐不符合时代需求了。明明已经进入一个追求冒险的时代,007仍隶属于老态龙钟的组织,相较于他赌上性命的工作任务,却除了使用公费之外,没有其他好处可拿,在设定上已无亮点可言。

这部《007》是在讲该隐与亚伯的故事

007有位名为M夫人的女性上司(朱迪·丹奇饰)。我在M夫人初次登场时,曾经怀疑过“让这种老太婆当上司真的没问题吗”,但是随着集数增加,她的存在感也越来越强烈。《007:大破天幕杀机》当中的M夫人更是刻画得相当棒,既有威严,也有背景。

毫无疑问地,她的原型是英国前任首相撒切尔夫人。我想,之所以将邦德的顶头上司M设定为女性,不知是否为因应时代所需?而最后也只有撒切尔夫人符合这个角色,她可是被誉为“铁娘子”的人物呢。她个性坚决,在片头就已经有过“快开枪”“也许会射中邦德”“别废话了,开枪”这样的对话。

但是这样一位铁娘子亦有其内心的弱点。

席尔瓦(哈维尔·巴登饰)是詹姆斯·邦德的前任特工,也曾是MI6的王牌。但是他却在某次事件被组织牺牲掉,就此堕入深渊。这个男人向MI6展开了多次恐怖攻击,虽说其最终目的尚未明朗,但是与什么颠覆世界秩序,甚至于实现社会主义等都沾不上边。

结果他图的就是吸引M夫人的注意罢了。我想他的不满就是“你居然敢把老子用过就抛弃”吧!而他的后继者则是詹姆斯·邦德。也就是说,这是一段母亲与兄弟俩的情感纠葛。

说得文艺点,这就是一段不受母亲接纳的儿子,与受到母亲接纳的儿子之间的故事。他的心态是为什么你选了邦德,却不要我呢?我也同样为了你赌上性命、忍耐拷问,甚至为求自我了断而搞到整张脸都毁容,都做到这种地步了,为什么老妈你还是舍弃我了呢?简单扼要地来讲,这就是一个心中感到不甘,而打算将母亲杀死,自己也共赴黄泉的儿子。

由于自己被母亲舍弃,因此对深受母亲宠爱的詹姆斯·邦德恨得咬牙切齿。但是在此同时,他也对邦德的处境感同身受,认为对方总有一天也会跟自己一样,被老妈给舍弃。

而詹姆斯·邦德的心情也稍显复杂,因为他在本片开场部分也被M夫人给舍弃过了。M夫人命令女黑人伊芙(娜奥米·哈里斯饰)开枪,即便将邦德一起射死也没关系。而事实上,子弹也真的命中邦德,只不过这是部电影罢了,所以邦德又奇迹般地复活了。

当邦德恢复意识,他已经被一位南方岛屿的美女给救回家,在痊愈之前,他的身心都全数仰赖这位美女照顾。她不只喂邦德吃饭,连身体也献给了他,同时也给邦德一些小钱去赌博。邦德在这段时期做的事情就是自暴自弃地跑去赌博,以及喝酒后讲一些废话罢了。

某天,这位放浪形骸,蓄着满脸胡子的儿子突然回到了组织,他与M夫人的对话就像是“妈,我回来了”“你跑哪去鬼混啦!你这败家子!”“既然都回家了,就先来工作吧”。

这虽然不是该隐与亚伯,但同样都是在描述母亲与受宠的儿子,以及不受宠儿子之间的情感纠葛。我从来没有看过这种《007》,从这个角度来看,我觉得本片很有趣。

至今为止的《007》系列电影都是将酒精、女人、暴力、冒险等元素恰当地拼接在一起,可谓是实打实的娱乐作品。但是这次的《007:大破天幕杀机》却稍显不同,像是在宣示要将007系列重新定义一样。

而本作的Q④ 也不再是过去制作小道具的技工了,而是网络达人。他否定了过去的自我,毕竟在这时代还搞改造阿斯顿·马丁跑车、制造那些过时的秘密武器又有什么用呢?也就是说,这一次《007》紧跟时代,拍出了一部反映时代的作品。

饰演詹姆斯·邦德的丹尼尔·克雷格在之前两部作品中的表演都博得好评。但是这次的邦德女郎却太过低调,都没给观众留下太多印象。在片头误射邦德的伊芙是这样,于途中登场的美女赛菲茵(贝纳尼丝·玛尔洛[Bérénice Marlohe]饰)亦是欠缺特点,都根本没什么让人眼前一亮的表现。

但这也是理所当然的事,因为这次的邦德女郎是M夫人啊!

这位外表苍老的M夫人是007系列承先启后的终极邦德女郎。M这个字母代表着Mother(母亲),《007:大破天幕杀机》也很好地把这一层意思拍了出来,完全可以称为杰作。而就仔细品味电影的人来说,这部电影拍出了他们想看的点,自然能获得极高评价。

虽说现在那些小道具以及小装置已经落伍了,但是在本片最终的决战部分,阿斯顿·马丁仍是登场了。我想老粉丝看到一定都会泪流满面吧。对我们这个年纪喜欢《007》的老头子来说,阿斯顿·马丁可是整部电影的精髓,任谁看到最终决战时,都会认为“现在就该阿斯顿·马丁登场了啊!”

在确实抓到这些观影重点之余,电影中关于恐怖组织的描写也符合时代背景,并不是那种天方夜谭的动作片。

詹姆斯·邦德是全世界最惨的临时工

在肖恩·康纳利(Sean Connery)⑤ 时代,我就已经乖乖端坐在电影院观赏《007》了。当时正值间谍题材电影的全盛时期,比如《弗林特》⑥ ,还有些意大利的低成本间谍电影更是数量如山。而在日本,由川津佑介、田宫二郎等演员出演的间谍片也大为流行。

不过间谍电影还是进入了饱和期,冷战结束后的间谍电影全都欠缺真实性,我在第五章写到的《锅匠,裁缝,士兵,间谍》是我久违看到的间谍电影,当时之所以会选这部电影,主要是为了缅怀冷战时代。

而除了《锅匠,裁缝,士兵,间谍》之外,近期的间谍电影大多没什么存在价值。虽说现在的间谍电影做工精细,但是顶多就是以基层战斗员作为主人公的动作电影罢了,譬如《极限特工》⑦ 。《谍影重重》系列⑧ 虽然拍得很棒,却只是以底层的杀手作为主人公。

间谍电影这个类型很难去符合时代需求。除了故事情节、演员阵容、执导技巧等部分之外,究竟还要在哪个部分具备真实性呢?

当然,《007:大破天幕杀机》的故事情节同样也是荒诞无稽,譬如为了让间谍大显身手,让他们在屋顶上飙车,或是去赌场赌博、与美女搞暧昧等等,该有的套路一个都没有少。

而之所以这部电影会富有韵味,是因为演的是组织内部的故事。电影中呈现的是组织里的管理层与被管理层的故事,即上司与下属的故事。

假如以上司与下属各自如何因应对方作为观影重点,那么整部电影看起来又会截然不同。

当然啦,M夫人是上司,而007则是下属。上司究竟能命令下属做什么事情,又可以强行要求下属背负多大的风险呢?由于身处谍报组织,因此就007的立场来说,即便他因此牺牲也无可厚非。以某种意思来说,他就算被用完就丢也没得抱怨。因为他已经在这份合同上签名了。

准确地说,他并不是正式员工,00编号的性质就像是临时工。而作为交换,他也获得了一张杀人执照。与电影导演相同,他只有在执行任务期间能够获得职权和预算。

当工作结束后,他就暂时与组织没有瓜葛,因此就可以跑去赌场赌赌钱,等到又有工作时,组织就会再将他叫去。

虽说如此,由于他的工作涉及国家机密,因此并没有辞职的自由。也就像是在说,你是个临时工,但是不能辞掉这份工作跑去其他地方上班。邦德没有办法自由选择改去FSB(俄罗斯联邦安全局)⑨ ,乃至于CIA上班。如果他这么做,可就会被组织抹杀了。

身为临时工,却没有办法自行离职,而且有随时被组织单方面切割的可能性。

也就是说,邦德是全天下受到最不合理待遇的员工。

在以前的时代,组织会一肩扛下所有责任,个人则可以放手大干一场;现在的时代则是整个逆转,间谍可说是货真价实的穷忙族。越是努力工作,则寿命也越短,而且只能够凭借个人能力去寻求活下来的机会,组织可不会给予任何保障。

以本片来说,组织也几乎没有给予邦德太多后援,顶多就是给了一点零用钱罢了,甚至只给他机票而已。即便如此,他还是要远赴危险得不得了的地方出差,而且要自己想办法活着回来。我想大概没有比这更过分的劳资关系了吧!

除此之外,就算在任务中丧命也是没办法的事。在邦德与敌人近身肉搏时,传出“或许会射中邦德”“射到也无妨,开枪”之类的对话。为什么上司可以说到这种地步,而身为下属的邦德也能够接受呢?冷战时代的间谍都是具有特定意识形态的战士,但是现在的间谍可没什么意识形态啊。M夫人到底是以什么作为根据,讲出“死了也无所谓,动手吧”这种话呢?

或许不属于任何组织的骷髅13⑩ 会比较好呢,他完全是个体户,风险自负,报酬亦是全拿。他的生存意义就是看着瑞士银行户头中的数字增加。

骷髅13最好的地方,就是他拥有选择工作的权利。

骷髅13其实就是脱离组织的詹姆斯·邦德。作者斋藤隆夫⑪ 在推出《骷髅13》之前,曾经绘制过以《007》为题材的漫画。而骷髅13其实就是将《007》改以东方风格呈现,并将他设定成一个以个人身份化身为杀戮机器的男人。由于再去画那些老外脸也没什么亮点了,因此作者就改画蓄着鬓角的东方人,结果人家在日本大受欢迎。

主角迪克东乡是位能力超群的天才狙击手,在电影中他睡遍金发妞,更是想赚多少钱就赚多少,可说是撷取了《007》的诸般优点。我在一开始也曾疑惑过,不觉得这种撷取了《007》优点的漫画作品会卖得好,结果人家却是大卖特卖。

在职场寻求亲子关系的现代年轻人们

话说,007本人为何对电影中那极差的雇用条件甘之如饴呢?我觉得既然组织都认为他已经中枪丧命了,那他大可与美女在南方岛屿逍遥快活啊。他可以每天赌博、喝酒、与那位美女胡天胡地、优哉地做日光浴。这种生活虽然缺少了冒险,但是活得可远比过去还像个人了。我不由得感到疑惑,为什么他还要返回组织呢?

当007特地舍弃那逍遥自在的生活,赶回组织,身为上司的M夫人却完全没有给予007任何援助,让他可以完成自我实现。她给予007的只是某种母爱。

相当不可思议地,席尔瓦与邦德明显都将自己视为儿子,将M夫人当成母亲。而对M夫人来说,007是突然归家的浪荡子,因此M夫人非但没给他一个大大拥抱,对他说“还好你活着”,甚至还一副“你太晚回家啦”的嘴脸。她的态度就像是母亲在对儿子说“既然活着,至少打个电话报平安吧!你这个笨儿子”,明明是自己差点把他给杀了,还真好意思说这种话呢!

但是观众或许也向往着与这种上司的人际关系,否则《007:大破天幕杀机》就不可能会大受欢迎了。

想想007与M夫人、组织之间的关系,他别说是拿到巨额报酬了,根本就是拿着低薪,同时每次的任务大多都得置之死地而后生。那么为何007与M夫人的关系还能继续维持呢?那是因为两人是母子关系。诚如我前面所述,对邦德来说,M夫人就像是他的母亲一样。

我想搞不好所谓现代日本的劳资关系,对下属而言,上司给予的回馈并不是薪资报酬,而是一种“浓密的情感连结”。

在做工作方面的问卷调查时,常常会出现“你最想要的上司类型?”“你理想中的上司?”等问题。我想那是否是一种对父母亲的期待呢?对于尚未独立自主的儿子、女儿来说,都会希望父母能听自己说话、信任自己,同时为自己扛责任。也就是说,他们会希望有个人物能为他们的自负心提供一个依凭。

当席尔瓦受到敌人严刑逼供时,他终于明白这件事;而邦德则尚未醒悟。即便如此,当他与那位被舍弃的兄长见面后,他终于对“自己为何要跟随M夫人呢?”这个疑问产生了答案,答案就是“过去我没有获得过母亲的爱”。

这是我唯一的看法。詹姆斯·邦德在过去曾经身为冷战时期的战士,并背负着意识形态去对抗共产主义。而随着时代更迭,他的目标只剩下当一个好儿子。

如果一位上班族在公司没有任何目标,最后或许也会只剩下那种宛如亲子关系般的人际关系。

我相信至少詹姆斯·邦德就是如此,他的人生除了想要被M夫人视为一个好儿子的想法之外,已经别无所求。如果不是如此,他早就会离开这种条件恶劣的职场,辞职不干了。毕竟M夫人差点把他给杀了,居然还敢如此大言不惭。但是无论M夫人对他做了些什么,他仍是任劳任怨。

我们可以说这就是这部电影所包裹的糖衣,也可以说观众都已知道《007》的世界就是如此,因此才没有察觉到罢了。冷静想想,MI6根本就是个黑心企业啊!

说到底,这个世界上普遍存在一种劳资形态,那就是员工迷上公司老板的男子气概,因而无法自公司离职。当一名员工针对“你为什么要在条件这么差的公司干下去呢?”的疑问,以“因为我想要一辈子跟随这个老板”来回答时,这名员工与老板之间就是如假包换的亲子关系了。而对这名员工来说,获得老板的认同就是所谓的自我实现了。这种公司要多少就有多少,特别是中小企业,大家都是这种形态。

而我本人则完全不觉得“电影导演的言行举止要像是一名父亲”。反之,我在拍摄现场的言行举止更像是一名无可救药的笨儿子。

只要有我想做的事情时,就会死磨活缠地强逼对方说“我要做”,有时我甚至会躺在地上耍赖。

即便工作人员对我说,他们完全不懂我在想什么,也不懂为什么我非得这么做不可,并怀疑这样真的能拍好电影吗?我仍会坚持己见。结果最后就会搞得工作人员觉得我无可救药,只能靠他们自己争气了。

当然啦,这世界上也有导演要工作人员无条件地跟着自己,为实现此目的甚至会有怒骂、痛殴、脚踹等行为。但是这却与正确的方法背道而驰,等同于在强逼对方接受自己的无理要求。由于我不是这种类型,因此我在执导时不会扮演一位强悍的父亲,而是会扮演一位任性的儿子。因为如此一来工作人员就会觉得“如果无法完成这部电影,会是他们的耻辱”。

之所以搞恐怖攻击,是想要母亲正眼看看自己

在这部电影中,压根没有那种007是为了国家、组织大义而行动的氛围。虽说看起来像是在对抗恐怖攻击,但却不太了解对方为何要策划恐怖攻击。那看起来似乎也不是什么伊斯兰教的教旨主义啊。而当观众抱持着“到底席尔瓦为什么要策划恐怖攻击呢”的疑惑观看电影,才发现他打着的是“杀死M夫人,自己也共赴黄泉”的馊主意。

为什么就为了这点事,席尔瓦就要去搞啥恐怖攻击呢?结果他就只是想要通过搞恐怖攻击让老妈困扰,却大费周章地随意使唤自己的手下。陪着他瞎忙的手下可真是困扰。

剧情可说是乱七八糟,席尔瓦搞恐怖攻击的目的只是让M夫人这个老女人困扰,并把她逼到绝境,最后再把她给杀掉,自己也跟着自杀。之所以这种糟糕透顶的剧本能够拍成电影,是因为观众对《007》这系列作品已经有基础认知,如果没有任何基础就这样搞只会被当成白痴。

由于《007》系列已经行之有年,观众也对其基础部分存有认知,剧组也就可以随意胡来了。这也是我常用的技巧。《福星小子》《机动警察》《攻壳机动队》皆是如此。要在作品既有的架构当中实现某些事,这部分就归编剧与导演管了。

虽然导演对剧本的意图,乃至于真意能够理解多少尚须打上一个问号,但是以这层意思来说,《007:大破天幕杀机》真的拍得很不错。而我也常常会想,或许拍这部片的导演根本就没有理解剧本所欲阐述的意图呢。

显而易见地,编剧抱持着某种意图,那就是明确地建立起一个属于母与子之间的故事构造。电影中有一幕是M夫人打开灯,等着满脸胡渣的詹姆斯·邦德归来,就像是在说“怎么这么慢?是跑去哪里鬼混了?这个笨儿子”。稍微想想,自然就能明白为何电影中会需要这一幕。

而且当M夫人终于在剧终表现得一脸愧疚,感觉就像是在说“都是我的错”时,完全就像是在拍一部情感片。我觉得编剧有着相当明显的意图。

曾经,詹姆斯·邦德本身是以冷战的斗士作为人生目标。但是随着时代更迭、国家局势变迁,詹姆斯·邦德个人的人生目标已然消失不见。那他还剩下些什么呢?

让我们把这换成商场吧,就很像是一家企业获得极大成功,完成了自身目标,因而得以自我实现之后,接下来就没有其他目标了。像是索尼、丰田等企业已经成为日本首屈一指的顶尖企业,但是它们却无法提出下一个目标。不管是对世人,还是对员工皆然。因此每位员工都只能坐吃等死。

即便如此,员工们仍是会努力做各种全新尝试,就像是在问公司说“我们该做些什么好呢?”,但是这些努力却总是遭到全盘否定。就像是索尼在智能手机等领域被其他竞争对手抢尽先机,失去了当初推出随身听(Walkman)时的目标。当时索尼的目标是一种通过商品改变世界,并通过商品的附加价值给予自由主义支持的远大志向。

虽说只有一瞬间,但是某些商品的确在某个时期超越了冷战时代的意识形态。所以大家都抱持着共同的期待:通信技术的革新,从中获得超越意识形态的巨大能量。这都是因为商品神话曾在一瞬间超越了意识形态的缘故。而每个人都对那种商品神话陶醉不已。

比尔·盖茨(Bill Gates)说:“人们通过商品开发,实现了通过‘创造崭新事物来改变世界’的梦想。而过去不管是共产党,还是马克思都没能够完成这个梦想”。通过创造新商品让世人认同全新价值,甚至改变世人的生活形态,这就是革命。而日本却逐渐丧失带动革命的能力了。

如此一来,也就只剩下与詹姆斯·邦德相同的目标了。也就是以员工的身份,在企业当中寻求自我实现。公司里面高层的CEO、总裁数量屈指可数,剩下的大量员工就只会是所谓的丰田员工、索尼员工,不外如是。即便去到外面,一旦自公司独立,那么身份就只会是个糟老头子,因此也无法自公司离职。除了因经济不景气而难以离职之外,员工也会因为恐惧无法自我实现而不敢离职。

就这点斤两,怎么可能创造出革新的商品。如此一来,这些员工就只能接受一些乱七八糟的命令,譬如M夫人命令邦德去死,邦德就真的会去死。而相对地,员工则可以获得隶属于庞大组织的安心感。

但实际情况是公司逐渐无法给予员工保护以及保障了。员工何时被炒鱿鱼都不奇怪。就连这种宛如詹姆斯·邦德般的自我实现,似乎也越来越难在大企业通用了。

我感觉企业规模越是庞大,员工与公司越是没有一体感,而中小企业似乎仍勉强留有这种一体感。这些中小企业大多是在制作崭新的机械设备,譬如捣麻糬的机械,或是捏寿司的机械等等。

生存于这种技术世界当中的人,皆以“制作商品”作为自我实现。这与公司规模是大是小,是否为承包商等条件完全无关。甚至越是一家承包商,越会有一颗技术之心。由于它们长年无法对上游厂商的要求说不,并陷入恶斗苦战,同时忍耐对方不合理的要求,结果让它们保留了技术。

我也在索尼这家企业身上听到过相同的事情。也就是当索尼全体以“像松下一般受到世人认同”作为目标的时期结束,并在日本一跃成为业界龙头时,他们突然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好了。于是他们就开始思考,身为业界龙头,自己究竟要做什么才行。

同样地,索尼也曾经在忘记是马来西亚还是哪里成立过分公司,但是派驻至当地的员工们表示“我们是关东军”,自行在当地开疆辟土,最后独立。当他们之后去参加索尼举办的同期聚会时,听说大多只能表示“我们无论如何都要好好跟着索尼干啊”。

这支关东军就像是隶属于警视厅警备部,却能在填海造陆地区随意胡来的特车二课一样。只是身处这种地方,可能就会产生“辞职也没差”的想法而已。

詹姆斯·邦德是无能者

我觉得,《007:大破天幕杀机》虽说努力符合时代要求,结果产生的却是极为畸形的自我实现。该说那是下属与上司之间的人际连结呢?或是某种共同性与一体感呢?总之,隐藏于其中的安心感便是詹姆斯·邦德的自我实现了。

基本上,詹姆斯·邦德是个无能者,假如他离开了谍报部门(虽说他无法离开啦……),就没有其他事情可以做了。除了有赌博的才能、一身好本领之外,他可说是一无所有。此外他只剩下到处释放荷尔蒙的功能了。

当M夫人在电影中不幸遇害,结尾的部分又来了一位继任者─ M先生。但他可是个男人,因此无法对007使用相同手段,那么007接下来又该如何是好呢?

当然007也可以收拾心情,重新出发,但是即便否定自己至今与上司之间那股类似一体感的连结,接下来也没有冷战这个意识形态了,而007又该以什么东西作为自身目标呢?

我觉得冷战的时代已经结束了。而对007来说,除了个人的动机之外,已经没有执行任务时的目标了。

容我再顺便说上一句,没想到这种企划居然会通过呢。我想这是因为此企划与制片人想要让《007》系列重新开始的愿望一致的缘故。或许以这层意思来说,此企划是一口气通过了缝隙。而这也是我很常使用的手段。

制片人其实真的很头痛,即便再歹戏拖棚地拍摄《007》系列的续作,就中长期来看,票房也只会越来越差。因此才会想要在某个部分重新开始。以某种意思来说,《007》其实是张安全牌,因为这个系列到现在还是很能吸引观众,所以也才能一直拍下来。除了在演员阵容上做出调整,也没有其他地方可以去改变了。而丹尼尔·克雷格虽然是位不错的演员,却与过去的味道有着明显的差异。

而此企划也许是凑巧与制片人的愿望不谋而合。《007:大破天幕杀机》可说是一部由“我们来拍M的故事吧”的点子,以及制片人的想法勉强合成的作品。不过在提到《007》系列时,我还是不会将这部作品与《007:金手指》⑫ 《007:霹雳弹》⑬ 《007:俄罗斯之恋》⑭ 等作品相提并论。《007:大破天幕杀机》果然还是部一次性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