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讲我来给大家讲讲,在孩子一生的教育里,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我会比较中西方的教育理念,最后还会讲一点儿我教育自己孩子的经验,希望会对你的思考和观念有一些启发。
很多中国的父母教育孩子有一个问题,就是总在想怎么让孩子拔尖儿。最关注的就是怎么让孩子上个好学校,怎么让他成功,考清华北大,去国外留学。他们只是关注孩子的学习,不太看重怎么样教育孩子做人。
父母的这种教育观念的形成是有文化历史原因的。竞争选拔制度是中国自古以来一直在实行的制度,它可以保证不因出身背景、只按智力水平来选拔人才。尽管考八股有诸多弊病,但是也比只靠世袭和关系选拔人才要强一些。
现代的考试制度也属于这一性质,有人甚至认为,高考是当今中国唯一真正公平的竞争制度,其他的竞争都会受到竞争者政治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影响。在这种环境下,每个人都从小就形成了追求拔尖儿的心理,追求“金榜题名时”,最终真能拔尖儿的人也免不了有点儿自鸣得意,这是很自然的。
但是我想提出一个观点,学做人应当摆在追求考第一的前头。目前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都有这个问题,关于让孩子怎么做人,做什么样的人,不是没有要求、没有努力,但是培养标准有点儿大而无当。让孩子能够知道自己应当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怎样成为一个有教养的合格的公民,这对他的一生是非常重要的。
我有一次碰上儿童文学作家郑渊洁,他说孩子们现在接受的那种道德教育,好多东西都说得非常空、非常大,又大又空,而且言不由衷,导致孩子在怎么做人的问题上并未得到真正的引导,特别地缺乏素质。结果他们长大以后,就会出现很多素质问题,这是不恰当的儿童教育的后果。
中西方在教育理念上有非常大的差距。举个例子,我来对比一下中国和英国的《小学生守则》。中国的《小学生守则》是十条,其中多是一些概念条文。这些概念让年龄尚小的孩子无法深切理解,与他们有限的生活经历完全脱节,脱节的效果就是这种教育并没有真正起到教育的作用。
英国的《小学生守则》也是十条,第一条:平安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这个理念就很有意思。咱们从小灌输的都是你要拼命地拔尖儿,要争第一,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每个人就跟上了战场一样,考清华考北大,这一辈子要出人头地,要成名成家,要挣大钱,要出大名。可是你看人家的第一条就是,平安成长比成功更重要。我觉得从小就教给孩子一个平常心,这一点非常重要。实际上在社会中99%的人会过普通人的生活,只有很少的人能够成名成家或者在事业上非常成功,家长从小给孩子灌输这种一定要成功的思想,有的时候反而害了孩子,日后会造成很多心理疾病。还记得清华大学的一个学生用硫酸泼熊的事件吗?他在学业上很成功,是万里挑一的学霸,但是他竟能做出那么变态、那么伤天害理的事情,其做人的水准远远低于一个普普通通的有良知的人。
英国《小学生守则》的第二条是,背心裤衩覆盖的地方不许别人摸。你看这多具体。这实际上是反性侵的教育。因为对小孩子来说,你跟他讲性侵这个词都有点儿大而无当,孩子不明白、不理解这是个什么概念。这第二条就是让孩子知道,如果有人碰了你的背心裤衩覆盖的地方,那你就得赶快告诉老师,不许别人碰。这多具体。
第三条:生命第一,财产第二。这就涉及了一个价值比较,专门应对抢劫之类的侵害。比如碰上抢劫了,是不是应该跟歹徒搏斗,保护自己的钱财?如果歹徒把你打伤怎么办?如果他把你杀了怎么办?这一条告诉孩子,在生命和财产这两者之间,应当把生命放第一位,财产放第二位。
第四条:小秘密要告诉妈妈。这一条讲得多好多具体,比如说有个坏人性侵了这个孩子,然后跟他说,这是咱们俩的小秘密,你可不能告诉妈妈。《小学生守则》专门讲了小秘密要告诉妈妈,这就在发生性侵事件之后,使无所适从的孩子知道该如何保护自己,求得大人的帮助。
第五条:不喝陌生人的饮料,不吃陌生人的糖果。我觉得这倒是中国很多家长都知道教育孩子的,因为这个不安全不卫生,甚至有的绑架孩子的罪犯会用糖果把孩子弄走。但咱们的《小学生守则》里就没有这么具体的内容。
第六条:不与陌生人说话。这个规定也是出于对孩子安全方面的考虑。
第七条:遇到危险可以打破玻璃破坏家具。因为平常如果孩子打破了玻璃都是要受罚的,所以孩子遇到危险的时候有可能不知道能不能破例这样去做。守则明确规定,当你真的遇到危险的时候,你就可以把这些东西打破,惊动周围的人来帮助你。
第八条:遇到危险可以自己先跑。这个规定也很好,小孩没有什么体力,打不过罪犯,守则告诉你,碰到危险的时候你是可以跑的。因为很多小孩都会被教育,逃跑是胆小鬼、不勇敢,这就有可能令孩子在危险的时候陷入两难:我该不该跑掉呢?我要是跑了是不是就成了胆小鬼呢?可是《小学生守则》里告诉你,遇到危险你可以自己先跑,你不会因此受到责备。
第九条:不保守坏人的秘密。有些坏人性侵了你,或者抢了你的东西,又或者是坏孩子霸凌同学,事后威胁你说,这是秘密不许告诉别人。有的孩子在威逼之下就答应了对方。按照一般规则,答应别人的事情就应当履行承诺,那么他觉得我既然答应了,那就应当保守这个秘密。可是《小学生守则》告诉你,虽然这是你承诺别人的事,答应要保守秘密,你应该执行,但如果对方是坏人的话,你就不要保守他的秘密。这也是帮助孩子走出道德困境的一个办法。
第十条:坏人可以骗。我们看到国外做人教育当中最重要的一条是教育孩子要做一个诚实的人,永远不能骗人,永远不能说谎,那本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品《木偶奇遇记》里有一个广为人知的情节,就是匹诺曹一旦说谎,鼻子就会长得长长的。不能说谎是教育中要教给孩子的一项最重要的品质,是区分好孩子与坏孩子的关键因素。但是《小学生守则》中专门设立了一个规则:坏人可以骗。这又是一个帮助孩子在遭遇坏人的情况下走出最大道德困境的办法,使他们通过这个办法摆脱坏人,保护自己。
我们将中英两国的《小学生守则》比较一下,像英国的这些规定才能有效地教育孩子怎么做人。如果教给小孩很多他完全不能理解的概念,等于什么都没教给他。教育孩子怎么做一个好孩子、好人,这一点比让他只争第一更加重要。
常常有这样的情况,一些孩子一放假回家就想看小说、看课外书、看电影,家长坚决反对,想让他多背课文、多看教材。这种做法对不对呢?我认为不要强行禁止孩子看课外书、看电影,因为孩子的智力、智商的程度是不一样的。一些智商富余的小孩,早在学校就把作业都做完了,他们有大量的空闲时间,家长不让他们看课外书,不是压制他们对世界万物的好奇心吗?
其实这也是一味追求拔尖儿的弊病,会导致人比较缺少创造性。世界上那些真正伟大的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但凡要做出真正伟大的事业,必须要有原创性,要比所有以往的成功者都高明,要敢于藐视既有的规则,提出更新颖的思路。如果压制了孩子的自由想象空间和好奇心,一味追求在既有轨道上往前跑,孩子就不会有另辟蹊径的念头,就只能得到世俗的成功,也就是比一般人做得好些而已,不会成就真正独特的自己,创造出引领人类心灵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
如果孩子有精力,在能够维持一个还过得去的分数之外,会受到小说、课外书、电影的吸引,是应当鼓励的。这样做恰恰培养了孩子的好奇心,培养了孩子对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最纯真的好奇心。而这个东西对于孩子的一生才是最宝贵的。
最后讲讲我是怎么教育壮壮的。我的孩子叫壮壮,他的情况比较特殊,所以我的教育方法不是很有代表性。他有轻微的阿斯伯格症,是一种轻度的自闭症。他会特别盯着一样东西,其他的都学不进去,比如壮壮学不进去数学,但是也有另外一些阿斯伯格症的人,仅仅喜欢数学,别的都学不进去。这是一种挺奇怪的病,特点就是专注于某一件事。有一个特别典型的阿斯伯格症黑人小孩,他坐直升机俯瞰一座城市,回到家以后就能把所有他眼睛里看到的东西全都画出来,画得一模一样,完全像照片一样准确无误。这就是阿斯伯格症的表现。
壮壮是这样的人,所以无法适应学校的教育,后来我们就让他去跟一位美术老师学画画。我们发现他从小就特别地爱画,而且老在画一种图,老在画一种线条,像立交桥一样的东西。他把所有的书、所有的本全都画满了。我们想既然这样,那就让他学画画。
他现在真的去学画画了,跟一位很专业的老师学了两年。他现在画出了很怪异的画,去参加了自闭症孩子的画展。没有学过画的人不知如何评价他,像我就觉得,这个不就是孩子的涂鸦吗?可是好多美院毕业的、真正学过画的人都说这个孩子很有画画的天赋,他对颜色的感觉很特别。即使他的美术生涯并不成功,他也为自己找到了一件乐在其中的事情做。他今后的生活我想也就是这样,就是漫无目的地画画。我希望他做一个快乐的、懂礼貌的、有知识的孩子就行了,这是我对他的培养方针。
在孩子一生的教育当中,有两件最重要的事,第一是学会怎么做人,第二就是教育他不要一味追求功利,而是培养他的好奇心和创造力,让他走出自己的人生轨迹。归根结底,尘世的一切努力只是过程,不是目的,目的应当在灵魂和精神的层面。如果把世俗的成功当成了目的,人生就会异常狭隘,所有的喜怒哀乐也会变得异常局促,精神生活会变得干瘪枯燥,人也会显得缺少灵性,甚至丢掉了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