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发现有很多女人,在结婚之后会丧失自我。作为一个妻子,作为一个母亲,她可以很称职,可以是一个标准的贤妻良母,但是与此同时她却丢掉了自我。
社会学理论中会专门讲到身份角色的问题,提出一个人会有多种身份和角色。面对丈夫,她的角色是妻子;面对孩子,她的角色是母亲;面对父母,她还有一个角色是女儿。那么在诸多身份当中,那个自我在哪里?这是一个所有女性都应当关注的问题。
人如何找到自我,或者说如何自我实现,成为自己最想成为的人?你要找到自我,首要条件是要意识到自己的自我。根据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类的需求分五个层次,自我实现是最高层次。
人生在世,最低的一层就是生存需求,人要有安身立命的基本条件,要满足身体生存的基本需求。在这个需求层次上有一个争论,就是性需求应该算哪个层次的需求?我的观点是,性需求虽然部分属于第三层归属的需求,但它主要还应当属于最基本的生存需求这一层次,食色性也,饮食男女应当是人最基本的生存需求。
第二个层次是安全的需求,不能一出门就担心受到伤害,不能对所处的环境处处充满恐惧感。
第三层的需求是归属的需求,就是人从属于一个小小群体的需求:亲人、友人、爱人;亲情、友情、爱情。人有归属的需求。
第四层需求就是尊重的需求。人要立德、立功、立言,渴求他人的尊重、社会的尊重。
最高层次的需求是自我实现的需求,就是一个人希望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最后实现了还是没实现。这就是人的五个需求层次。
有的人以为自我实现的需求是高不可攀的,在排序上也是最高的,是不是说艺术家画了一幅好画,卖了几千万,这才叫自我实现?是不是一个科学家发现了一个新粒子,提出了一个新理论,或者是发明了一种新技术,这才是自我实现?
不是的,马斯洛专门讲了:因为每个人的自我是不同的,所以自我实现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比如说,一个女性作为一个家庭主妇,她为全家人做了一道人人称赞的好菜,这个时候她也自我实现了一把。
基于此,马斯洛还专门提到高峰体验,高峰体验是人在自我实现的时候才能感觉到的。比如说,一个人写了一部精彩纷呈的小说,得了诺贝尔奖,这是作为一个文学家的那个人的自我实现的高峰体验。一位家庭主妇,她把家里的亲子关系、夫妻关系打理得井井有条,全家人其乐融融,这也可以是一种高峰体验,也可以是一种自我实现。所以说人不分强弱高低、才能大小,你只要找到一个自我,即自己心目中最愿意成为的人,然后实现了,你就满足了自我实现的需求。
虽然我们在说女性的问题,但其实女人首先是一个人,人如果没有办法自我实现,那种不满足感就会一直存在。所以要先去完成一个人的追求。你也许觉得这是作为一个女人的苦恼,其实这也是作为人的苦恼。
那么一个女性在婚后怎样才能保持自我呢?我觉得还是要找到自己的真正兴趣,自己真正在心中想达到的境界,然后才能满足自我实现的需求。我觉得,我还是比较幸运的,在特别年轻的时候就找到了自己最喜欢的事情。我不得不遗憾地说,你找到得越晚,一事无成的概率就越大。
拿我自己举例子,我最早在大学本科学的是历史,可是后来发现自己并不真正喜欢历史,历史在我心目中好像永远是一些年表样的东西,不是活生生的人物和事件。幸好我及早发现了,于是就转向社会学,我发现我的真正兴趣在社会学,可能跟小时候的经历有关。“文化大革命”开始时我才刚进入青春期,全世界的青少年在这个岁数唯一热衷的事就是谈恋爱,我们这一代的中国青少年不同,当时所有朋友圈子里主要的话题都是中国向何处去这一类的社会大命题,所以社会学自然地成了我的兴趣所在。后来我又转向性的研究。我们这一代人里很多人会对这个领域感兴趣,为什么?就是因为我们生活的那个时代,性实在是被压抑得太狠了,所有人都活得太压抑了,整个社会对性的压抑到了扭曲变态的程度,这当然会引起我的兴趣。
而我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之后,也就找到了一个真正的自我,于是我会在一生里用绝大多数的精力去实现自我。所以对于女性如何在婚后保持自我这样一个问题,我给出的建议是,你首先要找到自己的自我,要有自己独立的事业,而不是只想着“嫁汉嫁汉,穿衣吃饭”,这种想法太古老了。女性一定要有独立的经济来源,离开男人也能吃上饭。有了自己独立的收入,才能与男人人格平等,不用事事看男人脸色。如果钱全靠男方挣,他一定会认为女方吃他花他,他有权管女方的事。
目前有很多女性选择回归家庭,当家庭主妇。我看到统计资料,女性生育后至少有一段时间会回归家庭,通常是两三年,有的人就不再出来工作,去做全职太太了。这种选择在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和70年代是完全不可能的。那个时期因为都是双职工,整个社会实行的是高就业、低工资,光靠男人是养不了家的,所以大多数女人都会出来工作。但是改革开放以来,确实有了这种可能性,因为有一些男人挣的钱完全可以把太太养起来,于是就出现了一批全职太太。
记得有一位全国政协代表提了一个提案,建议男人应当给女人的家务劳动付酬,发工资。当时大家就当笑话一听,因为它的实操性很差,丈夫该怎么给妻子发工资呢?但大家没有注意到,它背后的逻辑是正确的:女人的家务劳动是有价值的。它的价值相当于什么?很直观的就是相当于雇一个月嫂,雇一个保姆,或雇一个小时工,你付给她的工资正好就是女人在家里做家务劳动的价值。
其实在一些国家,是有相关的法律制度保障女性回家操持家务的报酬的。比如在日本,全职太太有这样的保障,很多日本女性工作到一定年纪就会结婚,回到家庭去做全职主妇。日本的《婚姻法》规定,如果老公在外工作,缴纳了完整的社会保险金,他的妻子在家做家庭主妇,将来也可以分享婚姻期间男方50%的养老金。这样一来,女方即使不外出工作也有后半辈子的经济保障了。
日本人的价值观对妇女在家操持家务是非常尊重的,很多日本女性管好家务、孩子之外,还会积极地参加社区活动。全职太太得到社会的认可。
不过话说回来,日本现在还是拥有超过一半的双职工家庭,因为越来越多的日本男性无法独自承担养家糊口的重担,这与日本的经济社会状况有关,就不展开说了。我们知道,日本也有越来越多的女性选择外出工作,即使是她们有《婚姻法》的保障。
在中国,我们并不提倡女性回家做全职太太,更完美的目标应该是女性实现自我,追求自己的价值。当然,女性的自我实现并不仅限于外出工作一途,不仅指参加社会生产劳动、挣钱养家,也包括从事艺术活动或者公益活动等,这也可以是女性在婚姻中保持自我的选择。
这一讲,我们讲到女性容易在结婚之后迷失自我、丧失自我,讲了女性应当如何在婚姻中保持自我。女性首先要找到自我,知道你自己是谁、自己最想实现的自我是什么。我反对女性完全地成为丈夫的附庸,她们应努力保持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事业,争取达到自我实现的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