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别业品第四之五
从此大文第二,释业道名义。论云:如是已辨十业道相,依何义名业道?颂曰:
此中三唯道 七业亦道故
「从此大文第二,释业道名义」,什么叫业道?思所游履的叫道,业之道也。
「论云:如是已辨十业道相」,十业道的事相讲好了。下面对业道的道理也讲一下。「依何义名业道?颂曰:此中三唯道,七业亦道故」,这个问题有点难。十个业道里边三个是道,但不是业;另外七个既是业,也是道,可叫业道。
释曰:此中三唯道者,此十业道中,贪等三唯道也。业之道故,立业道名。谓贪等相应思,说名为业。以彼贪等转故思转,彼贪等行故思行,如彼贪等势力而思,有造作故,故贪等三,与思为道。
「释曰:此中三唯道者,此十业道中」,意三,贪、瞋、邪见。这三个只是道,不是业。意业是什么?思心所。贪、瞋、邪见不是意业,单是道。思心所在贪、瞋、邪见里边跑,这是业之道,只是道,不能叫业。「业之道故,立业道名」,本身不是业,是业的道,叫业道,这是依主释。所以十业道里后边三个叫业道。
「谓贪等相应思,说名为业」,与贪、瞋、邪见相应的思心所是意业,「说名为业」。「以彼贪等转故思转,彼贪等行故思行,如彼贪等势力而思,有造作故,故贪等三,与思为道」,贪心所、瞋心所、邪见心所,决定还有同时生起的思心所(大地法),这个思心所是业。这个思心所,跟贪等有什么关系?「以彼贪等转故思转」,这贪等生起来,思心所也生起来。「贪等行」,贪等怎么活动,它也怎么活动。「如彼贪等势力而思」,思是根据贪、瞋、邪见的力量来决定事情的,「有造作故」,叫业;而贪等三,作为思心所这个业的道,思心所在它上面跑。
怎么跑呢?「依贪等转故思转,依贪等行故思行,如彼贪等势力而思」,这个贪是与思为道,思在它们上面跑。所以说贪等是道,思是业,业之道故,叫业道。它本身不是业,思心所是意业。十业道里后边三个,非业是道。
七业亦道故者,前七是业,身语业故,亦业之道,思所游故。由等起思托身语转,故身语七,思所游履,亦业之道,故前七,业业之道故,立业道名。上业身语业,下业等起思,故名业业。故业道者,具显业道、业业道义,虽不同类,业道名同。而一业为余业,一道为余道,犹如世间车牛名同,而一车牛名为余车牛故。于典籍中,如言识住,虽四识住,性类不同,识住名同,而一识住名为余识住故。离杀等七,无贪等三,立业道名,类前应释。
「七业」,身三口四本身是业,身业、口业。「亦道故」,也是道,既是业又是道。「前七是业,身语业故,亦业之道,思所游故」,身三口四,本身是业,是身业、语业,但又是业之道。
「由等起思托身语转,故身语七,思所游履,亦业之道」,身语业要发动的时候,发动它的思心所叫等起思,思心所决定要动身时,身体就动起来,决定要说话,话就说起来。身和语就是思心所产生作用的地方,是它游履的道。身语是思心所的道,「思所游履」,思心所在它上面起作用,在身语上转。「由等起思」,发动身语的思,「托身语」生起来的。身语在起作用,是思心所在发号施令。所以说身语业七个东西是思所游履的道,「亦业之道」,也叫业道。思心所是业,身语七个是道,是业道;而身语本身就是业,这个业跟业道里的业不一样。
「故前七,业业之道故」,所以前面七个(身三口四)是业,也是业之道,两个意思。「亦业之道」,又是思心所这个意业的道,所以叫业道。这跟前面意三有相同之处,同是思心所游履的,都是业道;但是身语业本身也是业,贪等邪见本身不是业,差别在这里。前七是业也是道,有这两个意思叫业道,这个内涵比前面更丰富。
「上业身语业,下业等起思」,第一个业是身语业,本身是业;第二个业,等起的思心所是业,思心所游履的地方叫道,「故名业业」,所以有两个业字。「故业道者,具显业道、业业道义」,所以说十业道中业道这两个字包含的意思有两种,一个是对后三个业道来说是业道;对前七个业道来说,是业业之道,本身是业,又是业道。「虽不同类,业道名同」,这样讲虽然一个是业道,一个是业业道,不一样,但业道的名字是相同的。「而一业为余业,一道为余道,犹如世间车牛名同,而一车牛名为余车牛故」,这是打比喻,两个业道含义不一样,怎么都叫业道呢?打个比喻,世间上的车和牛,这个叫车,那个也叫车,但车子不一样;每一头牛不一样,但都可以叫牛。业道也是,这个业道是一个意思,那个业道又是一个意思,不一样,但都叫业道。
「于典籍中」,佛经里边,「如言识住」,四识住。「虽四识住,性类不同」,「世间品」讲过,识住在色里边,识住在受里边,识住在想里边,识住在行里边。这是色受想行识,前面四个是所住,后识是能住,四识住。虽然色受想行四个的性质不同,但都是识住,因为识住在它们上边。「而一识住名为余识住故」,一个是识住在色里,一个是识住在受里,不一样,但是都叫识住。两个业道名字虽然内涵不同,都可以叫业道。
「离杀等七,无贪等三,立业道名,类前应释」,不杀、不邪行、不盗等这七个,身三口四的善的业道;还有无贪、无瞋、正见这三个意业道,它们为什么叫业道呢?跟十恶业道的意思一样,也是业道、业业之道。这个定义,对于善业道同样能安立。
现在把整个业道总结一下。粗显的叫业道,这是从程度上说。业道的定义分两层说,意三业道,本身不是业,但它是思心所这个业游履的道,叫业道,是业之道,依主释。而身三口四,本身是业,又是业之道,是思心所的道,是依主释。
加行、后起为什么不叫业道?第一个原因,粗显的叫业道,假使杀人,命终的时候是最厉害的时候,叫业道。而加行,从起了杀心,拿了刀,一直到刀刺下去,对方没有命终,虽然是凶暴,不是顶严重;后起,它已经死掉了,把它分割,或者是埋了等等,固然也是凶恶,但是不如杀的时候那么严重。所以说,正命终的时候是业道,最重、最粗显。
第二个原因,加行、后起都是围绕根本的,为了根本,要做这个事情,纔起加行的。比如杀猪,为了要把这个猪杀死,纔去磨刀、买猪等等,加行是服务于根本业道的。那么后起呢?要根本业道成功,后起纔生起来,都是附带性的,重点是根本。
第三个原因,这个意思要转个弯,假使恶业道增长,我们内外的方面都有变化。内是内身,自己的寿命、视力、健康等等;外是环境。假使恶业道一来,不管环境、寿命、健康等等,好的要减,恶的要增。假使不增不减的就不能叫恶业道。同样,善业道增长,我们内外好的方面都能够增长,恶的东西减少。这样能够起到增减作用的安立业道名,它的力量大,这些也是粗显的意思。
总的来说,在经典上,以这三个理由来安立为什么根本的叫业道,加行、后起不叫业道。恶业道里边最后一个是邪见,邪见能断善根,怎么断?善根要恢复的时候,又怎么恢复的?这也是属于业道里边附带要讲的一些问题,这里广讲。
从此第三,义便明断善。论云:如是所说十恶业道,皆与善法现起相违。诸断善根,由何业道,断善续善,差别云何?颂曰:
唯邪见断善 所断欲生得 拨因果一切 渐断二俱舍
「谓非学非无学业,以学法为二果」,有学法作它果,两种,士用果、增上果。异熟果跟等流果没有,离系果也没有。因为它本身是非学非无学的业,是有漏的法,果是有学法,是无漏的,一个有漏,一个无漏,不能是等流果。有学法是有为的,不含离系果。异熟果是有漏的,也不是。增上果、士用果可以有。
非学非无学的业以无学法为果有两种,士用果、增上果,其他的都不能有。
「以非学非无学法为五果」,假使本身是非学非无学的业,感得非学非无学的果,五种都可以有。有漏的离欲道也可有离系果。
《俱舍》学起来是很难的,因为太麻烦了。学法相也够麻烦的。我们年轻的时候,去范古农老居士开的法相学社学习。报名的时候,一个讲堂全部坐满的,什么人都有,包括一些名流,高层次的人很多。那个时候,我们挤在后头。两三个月后,只有十几个人,其他人都退掉了。什么原因呢?有的是太忙,有的是年纪实在太大,那么多法相记不住。有的觉得反正是念佛的,「学不学没关系」。总的来说,学法相是困难的,要有点科学头脑纔行。
学《俱舍》比学法相还要难。但是学法相没有《俱舍》做基础,这个法相总是浮在表面,经不起考验的,人家学过《俱舍》的一个问题提出来,你这个法相家就会垮下来,答不下来。学过《俱舍》再学法相,就比较踏实。这不是我个人的看法,那些学教的一向都有这个看法。近代的大法相家欧阳竟无说,学法相唯识,没有《俱舍》的话,等于是树没有根,屋没有基。一栋房子没有打地基,很容易垮的;一棵树根子被挖了,这棵树是长不大的,也不会开花结果的,不起作用。所以鼓励大家学《俱舍》,但是《俱舍》毕竟是难,学的人还是少。总的来说,现在佛学院里边开《俱舍》课的已经不多,把《俱舍》学好的更少了。这也是我们现代人根基差的原因。不要怪这个,怪那个,如果想成佛,要度众生,你连《俱舍》都学不进去,度啥众生呢?自己都度不了。首先把自己的愚痴度掉,贪瞋痴当中愚痴是个大烦恼,这个要度掉。
从此第六,明见断等三果。论云:已辨学等,当辨见所断。颂曰:
见所断业等 一一各于三 初有三四一 中二四三果
后有一二四 皆如次应知
「从此第六,明见断等三果」,见断、修断、非断三类的果。「论云:已辨学等」,已经讲过学、无学、非学非无学。「当辨见所断」,见所断、修所断,这些还要辨一下。什么是见所断?在见道十五刹那要断尽的烦恼及相应的法,见道所断的烦恼是八十八使,它的体是:贪、瞋、痴、慢、疑,身见、边见、邪见、见取、戒禁取。还有修道所断的,就是三界九地都各有九品烦恼,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乃至下下品,这是九九八十一品。它的体是:贪、瞋、痴、慢,还有那些缘缚断的,善法、色法都在里边。非所断,既不是见道所断,又不是修道所断,是无漏法。
「颂曰:见所断业等,一一各于三,初有三四一,中二四三果,后有一二四,皆如次应知」,按了次第应当知道。
这里要分,见所断的业分别以见所断的法、修所断的法、非所断的法为果,各有几种?修所断的业,对见所断的法、修所断的法、非所断的法有几种?非所断的业,对见所断的法、修所断的法、非所断的法又是几种?
释曰:此以三断业,望三断法,为果差别。见所断业等者,等取修所断业,及非所断业。见所断业,唯行藴少分为体;修非二断业,俱以色行二藴少分为体。见所断法,四藴为体;修所断法,五藴为体;非所断法,无漏五藴,及无为为体。一一各于三者,谓三断业,一一各于三断法为果者。此句总标也。
「释曰:此以三断业,望三断法」,三断的业对三断的法,来看果的差别。
「见所断业等」,「等」是修所断、非所断,「等取修所断业,及非所断业」。见所断的业,行藴少分为体。见所断所造的业,这是行藴,与见惑相应的思心所,是见道所断的八十八使相应思心所。色藴是没有的,为什么呢?「色定非见断」,色法不是见所断的,所以见所断里只有行藴的思心所。
「修、非二断业」有色藴,色藴、行藴两个少分为体。
作为果,见所断法,四个藴为体,也没有色藴。「修所断法,五藴为体」。「非所断法,无漏五藴,及无为为体」,非所断的法,包括有为的无漏法,这是五藴为体,以及无为法,既不是见所断,又不是修所断,无漏法不要断的,无为法也是不要断的,无为法也是无漏法,有为、无为的无漏法都属于非所断。
「一一各于三」,一个一个,见所断、修所断、非所断的业,每一个都有三种的法,见所断的法、修所断的法、非所断的法,来配它的果。「谓三断业,一一各于三断法为果」。
初有三四一者,初谓见所断业,以见所断法为三果,以修所断法为四果,以非所断法为一果。言三果者,除异熟及离系。见所断法,唯染污,非异熟。言四果者,除离系。言一果者,唯增上也。
「初有三四一」,「初」是见所断的业,以见所断的法为三个果,以修所断的法为四个果,以非所断的法,一个果。
三果,异熟果没有,离系果没有。见所断的法决定是染污法。不是染污的法和色法,不是见所断。既然是染污的,当然不是异熟果,异熟果是无覆无记的。离系果是无为法,是善的,当然不是见所断的。「见所断法,唯染污,非异熟」。
「言四果者,除离系」,以修所断的法为果有四个,离系果没有,因为它本身是修所断,离系果是非所断。但是,修所断的法里边可以有异熟果。
对非所断的,一个果,增上果。增上果是什么法都可以有的。
中二四三果者,中谓修所断业,在二断中间,故名中也。若修所断业,以见所断法为二果,以修所断法为四果,以非所断法为三果。言二果者,士用、增上。言四果者,除离系。言三果者,除异熟等流。
「中二四三果」,「中」,修所断的业。在见所断、非所断的中间。修所断的业,以见所断的法为二果,以修所断的法为四果,以非所断的法为三果。
二果,士用果、增上果,只有这两种。
四果,除开离系果,离系果不是修所断的,其他四个都可以。
以非所断的法为三果,除了异熟果、等流果。可以有士用果,前面一个心,无间可以生后面一个无漏心。增上果当然更可以。等流果没有,一个是无漏法,一个是有漏法,不能有等流果。非所断当然不是异熟果,异熟果是有漏的。
后有一二四者,后谓非所断业,以见所断法为一果,以修所断法为二果,以非所断法为四果。言一果者,谓增上。言二果者,士用、增上。言四果者,除异熟。
「后有一二四」,非所断的业对三种法的果来说,「一二四」,对见所断的法只有一个果,增上果,对修所断的法是两个果,对非所断的四个果。
「言一果者」,增上果。因为见所断跟非所断无漏法,不相干,只有增上果。对修所断的法有增上果、士用果。无漏法可以无间生起有漏的,但是不能生染污的,所以可以有士用果。对非所断,那就多了。无漏对无漏来说,除了异熟果(异熟果决定有漏的),其他的四个果都可以有。
皆如次应知者,随其所应,遍上六门,所配因果,皆如次释,唯后置者,略法应尔。
「皆如次应知」,挨了次第都应当知道。这笔账也算完了。
「随其所应,遍上六门,所配因果,皆如次释,唯后置者,略法应尔」,前面的六个门都应当说「如其次第应知」。这是总结。
从此大文第二,释本论业。论云:因辨诸业,应复问言:如本论中所说三业,谓应作业、不应作业、非应作业非不应作业,其相云何?颂曰:
染业不应作 有说亦坏轨 应作业翻此 俱相违第三
「从此大文第二,释本论业」,《发智论》,里边讲的一个业解释一下。「论云:因辨诸业,应复问言:如本论中所说三业,谓应作业、不应作业、非应作业非不应作业,其相云何」,在《发智论》里边又说了三个业,应作业、不应作业、非应作非不应作业,阿毗达磨的根本是《发智论》,解释一下。
释曰:染业不应作者,有说染污三业,名不应作,谓从非理作意生故。有说亦坏轨者,有余师说,非直染业名不应作,坏轨则亦名不应作。坏轨则者,是无记业也。应如是行住、应如是著衣食,若不如是,名不应作,违礼仪故。应作业翻此者,翻不应作,名应作业。有说善业,名为应作。有余师说,合轨则业,亦名应作。俱相违第三者,俱违前二,名为第三,非应作非不应作。若依初说,唯无记业也;依第二师释,除轨则外,余无记是也。
「颂曰:染业不应作,有说亦坏轨,应作业翻此,俱相违第三」,染污的业叫不应作业,染污的身业、口业、意业都叫不应作业。什么叫染污的?「从非理作意生故」,非理作意,从染污心生的业(身、口、意三业)都叫不应作。
「有说亦坏轨」,有的说不但是染污业叫不应作业,还有违背轨则、威仪的那些也叫不应作。「有余师说,非直染业名不应作,坏轨则亦名不应作」,坏轨则的那些业也叫不应作。什么叫坏轨则呢?是无记业,轨则是威仪。我们知道异熟生、工巧明、威仪路、通果心都是无记法。威仪本来是无记的,破坏威仪不是染污的。「应如是行住、应如是著衣食,若不如是,名不应作」,一些威仪,走路该怎么走,坐该怎么坐,怎么样子穿衣服,怎么样子吃饭,都有一定规矩。有的论师说,这一些「坏轨」的事也属于不应作业。
这是两种说法,一种是染污的三业是不应作业;还有一种认为,不但是染污的,还有那些无记的、坏轨则的,也属于不应作业。
「应作业翻此」,应作业是反过来,那是不染污的,善的,或者加上合轨则、合威仪的,这叫应作业。所以说,「翻不应作,名应作业」,反过来,不应作业的对立面是应作业。
有的人说,就是不染污业。有的说,「善业名为应作」,染污的业不应作,反过来,善的业是应作。「有余师说,合轨则业,亦名应作」,前面有的论师说,不但是染污业,坏威仪轨则的业也叫不应作。这里反过来,不但是善业叫应作,合轨则威仪的业,也叫应作。前面有两种,后面反过来也有两种。
「俱相违第三」,既不是第一种不应作,也不是第二种应作,叫非应作非不应作业。「非应作非不应作,若依初说,唯无记业」,这也是两种,照第一种说法,染污业是不应作,善业是应作,非应作非不应作就是无记的业。照第二种论师的说法,染污业和坏轨则的业是不应作,善业和合轨则的是应作,在无记里边,把威仪无记除掉,其余三个无记,异熟生、工巧明、通果心,叫非应作非不应作业。
从此第三,明引满因。就中分二:一、明业感多少,二、明引满因体。且初明业感多少者,论云:为由一业但引一生,为引多生?又为一生但一业引,为多业引?颂曰:
一业引一生 多业能圆满
「从此第三,明引满因」,引业、满业很重要,先把概念讲一下。「就中分二:一、明业感多少,二、明引满因体。且初明业感多少者,论云:为由一业但引一生,为引多生?又为一生但一业引,为多业引」。什么叫引业满业?引业是总报业,满业是别报业。引业是说,你能够投哪一身,假使是人的引业,就投人身。在人身里边,到底长得是支分具足的、端正的、聪明的、富的、长寿的,还是长得支分缺的、穷的、笨的,等等,这是满业的关系。投生哪一趣是引业决定的。关于引业这里提了两个问题。一个业能够引一生,还是一个业能引多生?反过来,一生是一个业引的,还是很多业同时引的?
颂回答,「一业引一生」,一个引业只能引一生。既不是多业引一生,也不是一业引多生,两方面都不是。「多业能圆满」,这是满业,能够满它的业有多个。
释曰:一业引一生者,释引业也,旧云总报业也。依萨婆多宗,但由一业,唯引一生。若许一业能引多生,时分定业应成杂乱。若此一生,多业所引,应众同分,分分差别,以业果别故?分分差别者,谓数死数生也?。故知一业,唯引一生。
「释曰:一业引一生者,释引业也,旧云总报业」,「旧云」是过去的翻译,叫「总报业」,玄奘法师新翻的是「引业」,听起来好懂一点。
「依萨婆多宗,但由一业,唯引一生」,根据有部,一个引业只能引一生。「若许一业能引多生,时分定业应成杂乱」,假使说一个业能够引多生,那么「时分定业」,顺生受、顺后受,受报时间决定的业要乱掉了。这个业既是顺生受又是顺后受,不是乱掉了吗?
「若此一生,多业所引」,否定一业引多生,假使一生由多业引,行不行?「应众同分,分分差别」,假使一生有很多的引业来引,众同分一段一段不一样了。「分分差别者,谓数死数生」,就是说可能生下来一岁到五岁是人,五岁到六岁的时候要变狗了,为什么?众同分的引业不一样,引业不一样,众同分要变掉了。哪一个有情变来变去的?如果一生有多业引的话,那么众同分就要乱,要「分分差别」,所以不可能。「以业果别故」,如果一生里边又有狗的引业,又有地狱的引业,那不是乱七八糟?「分分差别」是「数生数死」,一会儿是人,一会儿变狗,那是不可能的。
「故知一业,唯引一生」,所以有部认为是「一业引一生」。一业引多生不可以,一生由多业引也不可以,否则违背佛教经典,跟事实也相反的。
多业能圆满者,释满业也,旧云别报业也。谓一生身,圆满庄严,许由多业。譬如画师,先以一色图其形状,后填众彩。一色图形,喻一引业;后填众彩,喻漏业144多。是故虽有同禀人身,而于其中有具支体色力庄严,或有缺减。
「多业能圆满」,这是满业,就是别报业。总的报业决定生哪一趣,别报业决定在这一趣里边,是穷还是富,是夭折还是长寿,是身体健康还是不健康,是聪明还是笨等等。
「谓一生身,圆满庄严,许由多业」,一生里边,他的圆满、他的庄严,那由很多业决定。「譬如画师,先以一色图其形状,后填众彩。一色图形,喻一引业;后填众彩,喻满业多。是故虽有同禀人身,而于其中有具支体色力庄严,或有缺减」,引业是一个;满业却很多,这一辈子里边,受的各式各样的庄严圆满,由很多的业成功的。打个比喻,「画师」,先以一种顔色画一个总的图,然后每一个部分用五彩的色来填。画总图是引业,这是一个业;中间各式各样顔色,是很多的满业来圆满它。所以说,虽然「同禀人身」,引业是同的,都是人身的引业,但是里边,有「具支体」,身体具足六根圆满,「色力」,身体很好,又庄严,或者不圆满,不庄严,或者笨等等,这是满业的关系。
有人提出一些问题,第一个问题,一个比丘讲因果讲错了,感野狐身,第二辈子这个见还没改过来,又是感那个身,等流的,相同的因感相同的这个身。这一辈子有这个引业,下一辈子还可以造同样的引业,又是感野狐身。这不是一个引业引多生,因为他的见没有改,造的业还是这一类的,又感一个野狐身。一直到见改过来,这个业不一样了,再跳出野狐身。
这种例子很多,以前释迦牟尼佛在祇树给孤独园,那位给孤独长者在造精舍的时候,看到地上有蚂蚁。佛跟他说,这些蚂蚁已经五百世了,还是蚂蚁。那就是蚂蚁的业,它因为转不过来,这一辈子造这个业,引蚂蚁的身,下一辈子又造这个业,又是引蚂蚁的身,等流下去,这个五百生,乃至一千生都可以。
第二个问题,「地狱有没有满业?」当然有满业,地狱受的不同苦报就是满业所致。
第三个问题,「未来业,未来有异熟」,怎么理解?未来的果当然没有生出来,你未来要造了因,可以感未来果。未来的因如果没有造,果当然没有。从可能性来说,未来可以造因,也能感未来的异熟果。
昨天讲了引、满业。引业就是引总报的,我们总的投生哪一个趣,这是引业决定的。在五趣里边你受的什么报,各式各样的,长寿的、短命的,痛苦的、快乐的等等,这些就是满业决定的。一业能引,多业能满。引业总是一个,比如投生为人,决定这一辈子总是人,不会说做了一半变狗,除非特别重的业,他感了现报的果,那可能转变。人趣里边满业各式各样,可以先是福报很好,后来造了业,后半辈子很苦。本来寿命该很长,结果做了恶业,杀生太多,会短寿;也可以本来是命不长的,因为做了很多好事,放生什么的,也变长寿。经上的例子很多,有个沙弥本来寿命很短的,但他救了一些蚂蚁后,结果长寿了,这个是经上的公案,所以满业是可以各式各样的。
从此第二,明引满因体。论云:非唯业力能引能满,一切善不善有漏法皆容引满,以业胜故,但标业名。然于其中,业俱有者,能引能满;若不与业为俱有者,能满非引,势力劣故。如是种类,其体是何?颂曰:
二无心定得 不能引余通
「从此第二,明引满因体。论云:非唯业力能引能满,一切善不善有漏法皆容引满,以业胜故,但标业名」,能引能满的当然是业,一切善、不善的有漏法都能起引满的作用。只要是有漏法,善的起好的作用,不善的起不好的作用。而引业的力量更大。虽然只说了引业、满业,并不排斥其他善恶的有漏法,也可以起作用,但这个作用跟引业比起来是很微的,所以一般就标个业的名字。
「然于其中,业俱有者,能引能满;若不与业为俱有者,能满非引,势力劣故。如是种类,其体是何」,这里边有差别,跟业同时生起的,业俱有的,那么它能引也能满。是引业,它就引,是满业,它就满。假使不与业为俱有的,跟业不是同时生起的,只能作满业,只能起满的作用,不能起引的作用。因为它力量太小,不是跟业同时生起的。那么,这些种类的体到底是什么?
「颂曰:二无心定得,不能引余通」,这里把那些力量很微劣、只能满不能引的法给标出来。其余的善恶法,都是又能起满的作用,又能起引的作用。当然,决定的作用要看业的强弱。
释曰:二无心定得者,二无心定者,谓无想定、灭尽定也。此与诸业,非俱有故,不为引因,但能为满。得者,善恶得也。得与诸业,非一果故,唯满非引。除此二类,所余善恶,皆通引满。
「释曰:二无心定得」,两个无心定,灭尽定、无想定。「此与诸业,非俱有故」,它决定跟业不是同时生的,因为入定的时候,心也没有了,这个无想定,既没有意业,又没有身语业,所以说跟业决定不同,不能同时生起。它不能作引业,只能作满业。根据前面的原则,跟业同时生起的善恶法,既可以引,也可以满。
「得者,善恶得也。得与诸业,非一果故」,善恶的得,虽然跟业是同时生起的,但它不是一个果,得是得那个业。假使一个善法生起了,就得那个善法,不是得它后边那个果,它跟那个造业的业不是同一果。业感的是异熟果、等流果之类的,而得所得到的,是它本身那个法,所以说两个果不一样。既然果不一样,只能满不能引,也是力量微弱的关系。
除了这两类之外,其余的善恶法,既能够起引的作用,也能够起满的作用。引、满的作用不仅仅限于业(身语意业),其他的一些善恶法也可以有。不是与思心所同时生起的善恶法也可以起一些引、满的作用,这个力量跟业比起来当然要微劣得多。得果当然是哪个业的力量强,就根据哪个业的方向走。
从此第四,明三障。就中有二:一、正明三障,二、别明业障。就明三障中二:一、明障体,二、约处辨。且初明障体者,论云:薄伽梵说,重障有三,谓业障、烦恼障、异熟障。如是三障其体是何?颂曰:
三障无间业 及数行烦恼 并一切恶趣 北洲无想天
「从此第四,明三障」,什么叫三障?业障、烦恼障、报障。「就中有二:一、正明三障,二、别明业障」,三障里边,先说障的体是什么,然后「约处辨」,不同的地方有什么障。
「且初明障体者,论云:薄伽梵说,重障有三,谓业障、烦恼障、异熟障」,佛在经上这么说,重的障有三种:业障、烦恼障、异熟障。一般都会说:「业障重啊,烦恼重啊!」到底什么叫烦恼障、业障、异熟障?这里明确地说重障有三种,这是指最重的,不能说轻的不是障。一切烦恼都能障,但是所谓的烦恼障,特别是指哪些?「如是三障其体是何」,那么这里的三障,以什么为体呢?
「颂曰:三障无间业,及数行烦恼,并一切恶趣,北洲无想天」,这个颂解释所谓三障的体,其中业障,就是指五无间罪。所以有人说「业障重」,「业障重」,你造了五无间罪没有?没有,业障不重,可以修行。不要找借口,「业障重,修不起」,铺盖卷起跑掉了。你没有造五无间业,没有最重的业障,可以忏悔的,可以修。
烦恼障是指什么?就是数行烦恼,即放不下的,经常起的烦恼。像吃鸦片、吃香烟一样的,不吃会难过的。偶尔发一次大脾气,后来不发了,这个不算烦恼障。烦恼再小,比如说贪吃,每天都贪吃,这也是烦恼障。数行烦恼,经常行的烦恼,这是习惯势力。列宁说:「习惯势力是最可怕的。」就是说这个问题。偶尔发脾气不可怕,改掉就可以了,它的报也不是很厉害。但是经常起的烦恼却是最可怕的,决定将来感的报是很厉害的,所以数行烦恼是烦恼障的体。
报障是指什麽呢?即一切恶趣、北俱卢洲、无想天,报障基本上是八难。三恶趣,北俱卢洲是没有佛法的地方,无想天是什么都不知道,是外道天。就差世智辩聪、盲聋喑哑等等。有了这些报,与佛法无缘,被障住了。
所谓障是障圣道。假使有这些障,这一辈子想见道、入圣道,不可能的。如果没有这些障,这一辈子见道有希望。所以我们不要自暴自弃:「我这一生总不行了,算了,不去管它了。」你有没有无间罪的障,业障?有没有数行烦恼?这是要自己问自己。无间罪的障一般恐怕不会有。数行烦恼,自己问自己,能不能放下,看你自己。你不在恶趣,也不在北俱卢洲,也不是无想天,报障没有。条件很好,要注意,不要推客观,应该是自己努不努力的问题。
假使有了这三个障,这一辈子别说入圣道,就算圣道的加行,煖、顶、忍这一些,也没有希望的。假使没有这些,修行都有希望。所以海公上师给我们提出的这一辈子努力的目标,不要想得那么高,什么即身成佛、三身成就。量量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根器,想得那么高不现实。这一辈子,实际一点,证个见道,只要没有三个障,是有可能的。入圣,或者圣道加行,这些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不要想得太高。当然,确实是大根器的,即身成佛也是可能的。但这却是一定要相应根器的人纔行。不是这样根器的人,就算四百五十天,四百五十年还是有问题。要什么根器呢?止观双运得到,发了菩提心,中观见完全正确地明白,这些条件书上也有明确,问一问自己有没有达到这些条件,如果都具足,四十五天会成佛;没有的话,那就放下,还是脚踏实地,从修行次第学起,好好地从下士道开始修。
释曰:三障者,标也。无间业者,出业障体,谓五无间业,名为业障:一害母、二杀父、三害阿罗汉、四破和合僧、五出佛身血。
「释曰:三障者,标也」,三障是标题,三障是什么?
「无间业」,出业障的体,无间业是业障的体,五无间罪。「谓五无间业」,五个无间业,这个业造了之后,无间决定要下地狱的,命终后中间没有空闲的,想中间去其他地方跑一跑,不行的,马上给你拉到地狱去。这是业障的体。哪五个无间罪?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佛是害不死的,佛的报你没有办法把他害死,提婆达多处心积虑地要把佛害死,害了好多次,都害不死,只能恶心出佛的血,以杀的心,把佛的身上出一点点血,就是无间罪。这是业障的体,假使没有这个业障,那这一辈子有希望入圣道,不要自暴自弃。
及数行烦恼者,出烦恼障体。烦恼有二:一者数行,谓恒起烦恼,通上下品;二者猛利,谓上品烦恼。唯约数行,为烦恼障。上品烦恼,非数行者,虽复猛利,非恒起故,易可伏除,不说为障;下品烦恼,虽非猛利,若数行者,难可数除,故说为障。故烦恼中,无论上下,但数行者,名烦恼障。
「及数行烦恼」,这是烦恼障的体,「出烦恼障体」。「烦恼有二,一者数行,谓恒起烦恼」,经常起的烦恼,经常要犯的。有些人,对女人放不下,再怎么忏悔,再怎么调地方,把前面的甩掉了,碰到新的又粘住了,这个实在是粘性太厉害了,一碰就粘住,这是恒起烦恼。有这样的烦恼的话,没有办法入道。这不一定是上品烦恼,「通上下品」,中下品也在里边,不管上品还是下品,只要是恒常起的,哪怕是小烦恼,也是烦恼障,这个力量大得不得了,很厉害。
「二者猛利,谓上品烦恼」,猛利的烦恼,是极大的烦恼。「唯约数行,为烦恼障」,这里说的烦恼障,只是说数行烦恼,经常要生的烦恼。上品的偶尔发一次的,「非数行者,虽复猛利,非恒起故,易可调伏,不说为障」,上品的烦恼只要不是经常发生的,偶尔发一次,它虽然很厉害,但是可以调伏。做事犯了一次错误,感到很惭愧,马上去改正,改得过来的。如果经常要犯的过失,虽然小,叫你去改,改不了。吃香烟的,小事情,香烟他抽惯了,你叫他戒烟,难得不得了。我们以前在上海,还是讲得蛮严格的,大家要戒烟了。有几个退休老人也下决心戒烟,戒了三个月,没有抽,很好。在学习会上,也说下了决心,已经三个月没有抽,现在是放得下的。但是三个月之后,碰到其他一点小事情,又吸起来了。吃酒也同样的。这个就是难放、难调伏。是不是不能放呢?当然也放得了,但是没有大决心,是比较困难的。所以说,大的烦恼,猛利是猛利,只要不是经常起的,没有习惯性的,还是容易对治的,不叫烦恼障。
「下品烦恼,虽非猛利,若数行者,难可数除,故说为障。故烦恼中,无论上下,但数行者,名烦恼障」,下品的烦恼,烦恼再小,虽然不猛利,只要是经常起的烦恼,难除,这个就是障。除不掉的是障,除得掉的不叫障。所以烦恼里边,不管是上品的,中品的,下品的,只要是经常起的,那个叫障,烦恼障。
我们是修行的人,要自己警惕,先摸摸自己的心,问问看,哪些烦恼是经常要起放不下的?那些就是烦恼障。如果这个烦恼障你不对治掉,这一辈子要想见道什么的,没有可能性。有些人也不问自己障有没有,经常要求最高的法,最好碰到佛出现,佛化身一下子教他一个无上法,大圆满或者是大手印,或者生圆次第,这么一修三身成就。那很理想,我们学佛,当然希望要三身成就,但是自己烦恼又不除,功夫又不用,哪有那么容易的事情呢?世间上当一个木匠还要做三年的学徒。这三年里边,要好好地敬重师父,学他的技术,师父不高兴就不教你。教了你,要好好学,你不好好学,虽然懂是懂了,做起来不行,毛手毛脚的。世间法一个简单的事情尚且如此,你要成佛,那谈何容易?
并一切恶趣,北洲无想天者,出报障体。三恶趣全,北洲、无想天,是异熟障。问:此障何法?答:谓障圣道及圣道加行加行者,七方便行也。
「一切恶趣,北洲无想天」,这是报障的体。「三恶趣全」,一切恶趣就是三个恶趣——地狱、饿鬼、畜生,那是进不了道的。北俱卢洲因为没有苦,也不能入道。无想天,那是外道天,没有思想,怎么入道呢?这些是异熟障,报障。这些有异熟障的有情,当然没有办法入道。
我们现在在座的都没有这些障,也没有造五无间罪,那就看自己有没有数行烦恼?如果没有数行烦恼,这一辈子,圣道或者圣道加行是有希望的,不要自己放弃这个大好的良机!
「问:此障何法?」障什么呢?「答:障圣道及圣道加行。」障圣道,指障碍见道、修道等。当然第一个是障见道,如果圣道的门(见道)还进不去,后头的修道、无学道就不要谈了。不但是障圣道,还要障圣道的加行——加行道。
这个加行是什么呢?七方便行,在见道之前,有七个阶段,要修七个东西。这七个东西修好之后,就能进入见道。假使有这三个障,不但是见道进不去,就是修这七个方便也没有办法。七方便,第一个是五停心观,比如不净观(对治贪)、慈心观(对治瞋恚)、数息观(对治散乱)等等,这是第一个进门的。第二个是别相念住,四念住分开修。第三个总相念住,把四念住合拢来修。这三个修好,依次是煖、顶、忍、世第一,这四个修的具体内容怎么样,在后边「贤圣品」要广讲。这里只要知道什么叫七加行(七方便),这七个方便是入圣道的方便,前面三个是资粮道,后头四个,煖、顶、忍、世第一是加行道。假使有三个障,不但是圣道障住了,圣道七个加行也障住了,修不起的。
论云:此三障中,烦恼与业,二障皆重,以有此者,第二生内亦不可治。解云:于第二生亦不得道,名不可治也。又论云:毗婆沙师作如是释,由前能引后故,后轻于前。解云:烦恼引业,业引异熟也。
「论云:此三障中,烦恼与业,二障皆重,以有此者,第二生内,亦不可治」,三个障里边哪个轻,哪个重?《俱舍论》里边把这个问题来作个结论。这三障里边,烦恼障跟业障是重的。因为这两个障,第二生也不能治,就是第二生也不可见圣道,起码要第三生以后。而报障却不是如此,这一辈子固然是不能入圣道、圣道加行,第二辈子有可能性。
有烦恼障跟业障为什么第二辈子还不能入圣道呢?烦恼障、业障重的,第二辈子到恶道去了,恶道里怎么能见道呢,入圣道当然不可能了。报障,这一辈子报完了,也可能第二辈子还生到人间,又闻到佛法,入圣道是有可能性的。所以从得圣道的时间来说,烦恼障跟业障这两个重。这是第一个论师的说法。
「又论云」,这是第二个解释,「毗婆沙师」,有部论师。「作如是释」,他这样解释,「由前能引后故,后轻于前」,前面的能够引起后面的果,前面的重,后面的轻一些。因为重纔拉得起后头的,后头是被拉出来的,当然轻一点。就像犯罪,主犯是重的,从犯轻一点。
「解云:烦恼引业,业引异熟也」,怎么引呢?先是起烦恼,因为烦恼起了之后,造业;有了业之后,纔产生果,异熟障。比较说,烦恼障最重,业障其次,异熟障最轻,跟前面的基本上一样。前面说烦恼障、业障都重,这两个没有再比较;这个论师说烦恼、业障两个比起来,烦恼障重,报障最轻。
约异熟果,决定更无余业余生能为间隔,故名无间;或造此业,必堕地狱,中无间隔,故名无间。
什么叫无间业?无间是什么意思?「约异熟果,决定更无余业余生能为间隔,故名无间」,无间的意思,是说这个异熟果是决定的,没有其他的生能够在中间把它隔开。下地狱是决定的,没有其他的业能够先感果,不会先受生其他趣,再受生地狱。因为无间业太重了,下一辈子的报决定是去地狱的,其他的业挡不住,其他的生也隔不住,中间没有间隔,所以叫无间,这是一个意思。
「或造此业,必堕地狱,中无间隔,故名无间」,或者,造了这个业,必定堕地狱的,当命终的时候,那边马上就从地狱生出来,中间没有时间的间隔,所以叫无间。总的来说是这一辈子造了这个业,其他业也挡不住,其他生也挡不住,时间也不能拖,无间就要下地狱的,叫做无间。
这三个障,我们现在明白了,你说业障重,修不起,你不是五无间业,那就可以修得起。当然其他的业有没有?也会障道,你要忏悔是可以忏掉的。如果造了五无间业,再忏悔,这一辈子也不可能得道。但是积集善根可不可以?也可以的,你种点善的种子还是可以,总比不种好一些。所以,有业障的人,也不要放弃自己,有的人觉得自己没有希望,干脆自暴自弃,随便干起来,不要这样。
从此第二,约处辨者,论云:三障应知,何趣中有?颂曰:
三洲有无间 非余扇搋等 少恩少羞耻 余障通五趣
「从此第二,约处辨者」,哪些地方有障?根据地方来辨。「论云:三障应知,何趣中有」,哪一个趣里边有三障?
「颂曰:三洲有无间」,除了北俱卢洲,另外三洲有无间业,其他地方都没有。「非余扇搋等」,在三洲里边的那些「扇搋」,那些黄门、二形之类的人,他们没有无间罪。为什么他们没有?「少恩少羞耻」,因为父母对他们少恩,他们也对父母的惭愧心轻,羞耻心也不重。「余障通五趣」,除了无间业之外,其他的烦恼障跟报障,五趣都有。这是从处所来分这三障。
释曰:三洲有无间,非余扇搋等者,除北俱卢,于三洲中,唯女及男,造无间业,非余扇搋等。少恩少羞耻者,释扇搋等,虽杀父母,无无间业。谓彼父母于彼少恩少爱念故,彼于父母,惭愧心微,无重恩故,故无无间。由此道理,鬼及傍生,虽害父母,亦无无间。又大德说,傍生类中,觉慧分明,亦成无间,如聪慧马。曾闻有马,人贪其种,令与母合,觉知是母,便即羞死。又若人害非人父母,不成逆罪,心境劣故。此据人从非人生也。
「释曰:三洲有无间,非余扇搋等者」,除了北俱卢洲,人间只有三洲。于三洲中,只有男的、女的,正常的男女纔有可能造无间罪。「非余扇搋等」,黄门、二形这一类是不能造无间业的。
「少恩少羞耻者」,为什么他们不能成立无间罪呢?「谓彼父母于彼少恩」,他们的父母对他们不是太宠爱的,恩比较少,「少爱念故」,也不很爱念他。「彼于父母,惭愧心微」,而他们对父母的惭愧心也很微弱,羞耻心也微弱,所以,他们即使杀了父母,也不成无间罪,当然比一般的罪要重,但是不算无间罪。
「由此道理,鬼及傍生,虽害父母,亦无无间」,根据这个道理,少恩、少羞耻、少惭愧心,畜生、鬼,它们都比人低级一点,它们虽然害父母,根据扇搋的道理来推,也不成无间罪。
「又大德说,傍生类中,觉慧分明,亦成无间」,人中间有近于畜生的,但是畜生里边也有非常聪明的,灵性近于人的,这些畜生,也能成无间罪。就是畜生里边,「觉慧分明」,絶顶聪明,不是糊糊涂涂、惭愧心微少、少恩少爱这些,它心里很清楚,惭愧心也重,假使它杀父杀母的话,也成无间罪。
举个公案,「如聪慧马」,有一匹很聪慧的马,「人贪其种,令与母合,觉知是母,便即羞死」,过去是有这么一匹马,这个马非常好,人家贪它的种子。盼这个马有好的后代,如果让其他的马跟它配,配出来的小马不行的。他们异想天开,把生它的母马身上涂了一层其他顔色,本来是白马,涂成了黑色或者是枣红色,顔色变了,牵出去,叫那个马去跟它配。又把它眼睛蒙掉,这个马开始不知道,后来,觉察到是它的母亲,非常惭愧,把自己根弄断,死掉了。如果是这一类絶顶聪明的畜生犯那些杀父害母的罪,也是无间罪。
「又若人害非人父母,不成逆罪,心境劣故」,一个人,他的父母不是人类,而是鬼神之类的,假使他杀了父母,也不成逆罪,「心境劣故」。跟扇搋的情况一样,人是万物之灵,佛教里也这样子,人的心是觉慧分明的。这一类的要差一点,「心」,他的心惭愧少、恩念少;「境」,他的父母是非人,这样子不成逆罪。
在玄奘法师的传记里引了这么一个故事,这是古印度的传说。以前一个国家里边,有一个人嫁女儿,坐在一个车里边,就像出嫁的轿子一样,经过山路的时候,忽然听见狮子大吼,送的人吓坏了,都跑掉了。那个新娘却在车里边跑不出来,这个狮子据说是狮子王,有灵性的,它看到里边一个女人,就把她背回去了,每天去采些野果之类的东西,捕点野兽,把她养起来。过了几年,这个女子生了一个男孩、一个女孩,是人的身体,因为父亲是狮子,孩子的心非常残暴,是畜生的性格。
后来孩子长大了,儿子问他的母亲,我们是人,父亲是一头狮子,这是怎么回事呢?他的母亲把以前的事情告诉他。他说:「既然我们是人,我们要去找我们的亲戚去,不要跟这头狮子住在一起,它是畜生。」他的母亲说:「我还不是早有这个心,就是跑不出去,狮子很厉害,让它发觉那就完了。」这个孩子,毕竟是有点人的聪明,他天天跟着狮子,看它每天到哪里去,看它什么时候到最远的地方去。之后乘狮子跑到最远的时候,他们就偷跑,跑到那个村子里去了。狮子王回来之后看到它的妻子儿女都没有了,大发脾气,大声大吼的,一直闹到村子里来,逢人便咬。这样村子里行路的人,被它伤害的不少,那成了一个大祸患。国王赶快派他的部队要去打狮子。结果部队跑了去,那个狮子看了之后大发脾气,一吼的话,人仰马翻,都吓得动也不敢动,哪个敢冲上去呢?
国王没有办法,只好下令,哪个能够把这个狮子杀掉的,赏一亿金子。狮子王的儿子跟母亲说:「我们穷得很,倒不如去把那个赏拿来,生活过得好一点。」他母亲说:「你这个太不对了,它虽然是狮子,毕竟还是养你的,是你父亲。」他说:「父亲害那么多人,我们生活又不好,把它一个弄掉了,那么多人安全保障了,我们生活也好了,不是很好吗?」他说就这样,不管了。他就去对国王说他能把狮子杀掉。国王说:「你去试试看。」
结果他跑到那里去,这个狮子也是有点太重感情了,看见它儿子来了,乖得很,什么都不想了。它儿子跑过去,把它抓住,它也不动,把刀往它喉颈里刺下去,它也不响。这样子,刀从喉里刺进去,把肚子剖开来,死掉了。这个国王奇怪:这怎么搞的,狮子看见他就像羊一样,动也不动?国王就问他:「你到底怎么回事?」开始他还不老实说,国王不相信。后来逼得没有办法,他就说了。国王一听大吃一惊,就说:「你这个人,事情做到了,我说的话也不能推翻,要赏你好多钱,是赏你;虽然它是头狮子,毕竟是养你的,我们国家里不能容你,你拿了钱赶快走。」把他送到一个岛上去了。结果他跑到岛上,一个人住在那里,这个岛上据说有宝的,很多商人去采宝,他把那些商人全部杀掉,把带去的那些女人留下,后来子孙就多起来,成了一个国家。
这是说人杀非人父母还是有的。从这里来说,不成逆罪,因为「心境劣故」。「心」,他的心是畜生种;那个「境」,他的父亲是一个畜生,不是人,不成逆罪。
余障通五趣者,余烦恼障,及异熟障,通在五趣。然异熟障,于人趣中,唯北俱卢;于天趣中,唯无想天。
「余障通五趣」,其余的烦恼障、异熟障,五趣都有。
「然异熟障,于人趣中,唯北俱卢,于天趣中,唯无想天」,但是异熟障,人趣当中只有北俱卢洲有,其他三洲没有;天趣中唯无想天有异熟障,其余的天都没有异熟障。人间,即使是盲聋喑哑,修道的机会还是有,瞎子也能念佛,聋子也可以修行,聋哑的人,用手势比也可以懂等等,只要真正虔诚,也可以修,若人家拜佛,他也可以学着拜,所以这些还不算异熟障。当然,他们要修到见道是很困难的。北俱卢洲、无想天连佛法都没有的,入圣道当然是絶对不可能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