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别贤圣品第六之一
贤谓贤和,圣谓圣正。此品广明,故名分别。
「贤圣品」是第六品,先说「贤圣品」的体。「贤谓贤和,圣谓圣正。此品广明,故名分别」,什么叫贤?有德的叫贤,贤和。要和什么呢?协调僧众。我们的僧团叫和合众,要和合。僧团里边最忌斗争、不和的事情。意见相分歧,做的事情不一样,自己在寮房里唱反调,一个人闹别扭,都是不和的表现。怎么除掉?把自己的我执去掉。顺人家,不要随顺自己。如果坚持「我要怎么样」,那就糟了。每个人都有一个「我要怎么样」,这个世间就有几亿个怎么样,怎么容得下呢?随人家就可以了嘛,人家要怎么样,只要不违法违戒的,随他就好。大家要争就麻烦了。所以僧团里边讲六和。
但六和是有原则的,大家顺着这个原则叫和合,而不是没有原则的和合,否则你唱歌,我也唱歌,搞得乱七八糟的,这个不行。你犯戒,他也犯戒,这不是和合。和合是在僧团的共同规则之下,大家和合。六和:身和、口和、意和、戒和、见和、利和。和合是必要的条件。贤是有德能和的,事和,在事上都能够和合。
海公上师讲经的时候打过这样的比喻:假使从大殿外面要拿一个方桌子进来,有的人主张从正门进来,有的人说从边门进来。从正面进来的,要经过几个弯道,经过人家座位,挤来挤去的,麻烦。有的人说从边门进来,直接摆在那里就可以了。主张从正门进来的人多,虽然从边门进来的意见是对的,但是不要强辩,不要跟他吵起来,随他正门进来。反正经过几个转折,还是到那个地方,只要到得了,那就不要跟人家争了。当然,大家如果能理解你,认为你意见对,附和你,说从旁门进来也可以,这是更好。如果大家的意见扭不过来,一定要从正门进,你一定说要从旁门进,吵起来,打起来,那还不如顺着他们,从正门进来,也帮他们一起抬。虽然经过一些座位,扭来扭去、翻来翻去是麻烦一点,毕竟还是到了那边。
这是和合,举这个例,帮助不要强执自己的意见,要随顺大家。只要这个事情是合理的、做得到的,即使不是那么直截了当的,也可随顺一下。不要为了这个事情,硬说我对你不对,吵起来,不必。这是和合一定要具备的条件。很多人总是以为自己对得不得了,执著。这个例子意思是说,即使你对,还是可以将就人家,只要原则不错。假使你是不对的,还跟人家大吵大闹,那更糟糕。不要自以为对了,就一定让人家来听你的话。在僧团里很多人会这样,都要听我的,而不听你的,这是我慢的表现。
有两句话,我们好好地去体味。哪两句话呢?「持爱自己灾害百损门,持爱有情一切功德基」,这两句话大家都应摆在心上。根本的毛病除掉,其他小的枝节自然会慢慢消灭。持爱自己,要为自己争,要听自己的,「灾害百损门」,一切灾害都会在这里产生;持爱有情,这是功德的基础,一切功德都从利他方面产生。
这两句话对我们佛弟子非常重要,但是做到的人很少。做不到,慢慢地向这个方向走也是好的。不要把这两句话当耳边风,早上念过就丢在一边,碰到事情我慢贡高又来了。我们这里的人都是从社会上来的,都是凡夫,有不少我慢贡高表现得蛮厉害的,习气重的,希望在这个地方多下点工夫。一切法都是缘起法,习气也是过去的因缘和合而来的,只要有净的缘起,就可以把习气去掉,这个是不难的。不要说:「我就是秉性难改,我就是这样没有办法的。」哪里没有办法?成佛还要成,习气磨不了?哪有这个话!
「圣谓圣正」,这个正就是涅槃,圣者是得到涅槃的道理的,是见道以上的。再具体地说,贤是加行道,圣是见道以上的。「诸佛正法贤圣三宝尊」,真正归依僧宝,是归依贤圣僧。凡夫僧不是归依的对境,人家归依的是「诸佛正法贤圣三宝尊」,你还没有到贤圣僧这个地位,要惭愧。当然,居士也不要说:「你不是贤圣僧,我不必恭敬你。」这个心也不能起!住持僧宝,贤圣僧的后备军,就是现在的僧人。哪怕他是犯戒的,将来都会成佛。所以,披了袈裟的人即使犯戒,也要恭敬,何况是如法行持的呢!「贤谓贤和,圣谓圣正」,贤,一般说是贤善的,和是和合的。圣是证到涅槃的,人家叫圣者。超脱凡夫的叫圣,证到涅槃的叫正。「此品广明」,这一品详细地讲这些,叫分别,这就是「分别贤圣品」。
就此品中,大文有三:一、总明道体性,二、明道所证谛,三、约道辨人。且初第一明道体性者,论云:如是已说烦恼等断,于九胜位,得遍知名。然断必由道力故得,此所由道,其相云何?颂曰:
已说烦恼断 由见谛修故 见道唯无漏 修道通二种
「就此品中,大文有三」,总的文分三大段。「一、总明道体性,二、明道所证谛,三、约道辨人」。第一,道的体性是什么?第二,那个道要证真理,真理就是二谛、四谛。第三,「约道辨人」,修道的人有多少?就道来辨那些行持的人。
「且初第一明道体性」,第一个是道的体性,「论云:如是已说烦恼等断,于九胜位,得遍知名」,整个《俱舍》的体系是很有连贯性的,「随眠品」已经说过烦恼等断掉之后,有九个殊胜的阶位,得九个遍知。
「然断必由道力故得」,但是断烦恼,怎么断呢?没有道是断不了的。「此所由道,其相云何」,烦恼如何断的道该要讲一讲。也是如苦集灭道一样的:知道苦;要追究苦的原因;要消灭苦,要知道苦消灭之后是怎么样的情况——灭谛;然后要证到灭谛要修什么道——道谛。这里烦恼断掉,择灭、九遍知实际也是灭谛的一个行相,要证到断遍知,该修什么道呢?
先介绍利根的,从自己外边的皮观起,从脚上到顶下,以皮为界,下边是足,顶上是头,观遍每一个角落,如《三归依观》从下观到上,从上又观到下,反复地观几次,使自己产生厌患的心。以四种方法分别对治四种贪。「为欲伏治显色贪者」,假使要调伏显色的贪,观内身里边「脓、血、脂、精、涎、洟、髓、脑」等等,还有大小便这些流出的东西。这些东西顔色变异,「及应随念众病所生,内身皮上变异显色,黄白青黑如云如烟,斑驳黧黯不明不净,由此令心极生厌患」,观察自己身体里边有那么多东西,排泄出来,都变了顔色。假使生病,皮肤的顔色变成黄的。如一般营养不良,黄皮寡瘦的样子;还有白的;害肾病的,顔色发青黑的;还有生斑疤那些不干净的东西,只要有病就变异了。现在看到的所谓洁白的皮肤、朱红的嘴唇等等都是靠不住的,显色的贪用这样的观想来对治。
这个身体是显色所依止的处,不可靠。只要身体有所改变,顔色马上就变。我们上海的一个邻居,年轻的时候长得很好,后来害肾病,脸色漆黑。另外我记得曾看到两张照片的对比。一张是极漂亮的年轻女人的照片,另外一张是她几年以后,害了艾滋病,病危时候拍的照片,皮包骨,眼睛跟猫头鹰样睁得那么大,头像个骷髅,很恐怖。骨头都萎缩了,蜷在一起,就像只猫头鹰。这个身体不可保信,几年前还那么端正,但一得艾滋病,没有几年,就全部变完了。这个显色靠不住,贪著的东西本身就是因缘和合、如幻如化地显现的,没有真正一个可靠的显色可以贪著的,这是对治显色贪。
形色贪就是长得苗条、好看、合适等等。那要观察内身的支分都是发毛爪齿等三十六物,修不净观要把它们记住。发毛爪齿、皮骨精血、肝胆肠胃、大小便利、脑髓等等一共有三十六种脏东西。这些东西一堆,就是这么一个人;离开这一堆东西,没有一个端正的人。以胜解的力量,就是假想的力,把这个身体分成两段。或者,观想被野兽吃了之后那个样子,东一块,西一块,这是脚,那是头,那是腿,到处撒了一地,还有一些野兽在那里吃,那么这样观对治形色贪,再也不会想到她以前那么好看。
在历史上也有这么一个公案。优婆鞠多出身于高贵门庭,修行之后,成了阿罗汉,度了很多的众生。因为他长得很好,在那个国家里边,有一个头等的妓女系念于这位尊者(据说这个妓女一夜要一百两金),捎信叫尊者去看看她。优婆鞠多是一个修行人,他当然不去。没过好久,那个妓女犯了法,手脚被砍了,被丢在尸林里,让她自己慢慢死。古代印度的刑罚也蛮残酷的。消息传到优婆鞠多尊者的耳朵之后,优婆鞠多就去度她。这个妓女虽然很痛苦,看到优婆鞠多来了,还是很恭敬,就问尊者,当她自己长得非常之端正的时候,请他来,不来,现在成这个样子反倒来了,是什么原因呢?尊者说:「以前是不方便来看你,现在正是度你的时候。」给她说法。这个妓女总算有宿世善根,听法之后,安详而死,好像是生天了。把一个人砍成一块一块凋零的样子,尸体到处分散的时候,形色贪根本就生不起来了。那自己观想,用假想的力量,身体都肢解之后,野兽在吃,皮肉零落的样子,哪有什么形色贪,苗条不苗条的,贪心就生不起了,这是对治形色贪的。
妙触,假使碰上去,感觉这个人的身体细滑、柔软等等。对治妙触贪要用观想的力量,观她身上的皮血之类的都烂完了,只留下骨头。这块骨头好像砖头一样的,碰上去是很不舒服的,很粗糙的,没有细滑的感觉,观想这个人本身就是块骨头,肉、皮都是假相,都烂完了,还有什么可爱的、细滑的感觉呢?观想这个可以对治妙触贪。
供奉贪是贪为你做事、跳舞、唱歌、搞娱乐的,能使你欢喜这些。要想所看到的歌舞伎乐的样子都是假相,是因缘和合而显出假的威仪相,那些东西本身没有实在性,都是暂时现出来的幻象。真正病来了,或者瘫痪,或者睡着,或者吃醉,那个威仪的样子就显不出来了。
佛传里也有这么一个故事。释迦太子在宫殿里边,国王因为怕他出家,尽量叫宫娥彩女来伺候他,一天到晚唱歌跳舞、寻欢作乐。有一天,释迦太子实在看厌了,随她们在跳,自己休息去了。休息之后醒过来,看到那些歌舞倡伎也睡在那里,有的人在咬牙齿,有的人嘴巴张得大大的,有各式各样的睡觉的丑态。白天那些动人的样子全不见了,都显出了非常可怕的样子跟各式各样的怪相。那就是供奉贪也是不可靠的。
还有一个据说是歌女,她本来每天伺候太子,跳得很好,太子也很欣赏她,跳到后来,她生病很瘦,跳也跳不动,国王叫她离开,怕太子看到这些不愉快的景象要出离。这个女人很伤心,太子问她原因。她说国王下令叫她明天离开宫殿。她害了肺结核病。古代害肺结核病是没治的,只有等死。太子很感慨,世间无常,前一段时间还跳跳蹦蹦很有力的,现在一下就黄皮寡瘦,跳又跳不动,一切都是无常的。太子给她一些很珍贵的珠宝,叫她回去好好休养。
观想这些东西对治供奉贪。没有一个真正能供奉自己的、有自性的东西,都是因缘和合而显出如幻如化的相,其他的业一来,就都不存在了,生起厌患心,对治供奉的贪。
若钝根者,由根钝故,烦恼猛利,难可摧伏,藉外缘力方能伏治,故先明了观察外尸,渐令自心烦恼摧伏。谓彼初欲观外尸时,先起慈心往施身处。如世尊说,初修行者,欲求方便速灭欲贪,当起慈心之澹泊路,精勤修观乃至广说。至彼处已,为欲伏治四种贪故,应如四种澹泊路经,修不净观,观外尸相,以况内身,彼相既然,此亦应尔。由此方便,渐能令心,亦于内身深生厌患,便能伏治前说四贪,由于内身见自性故。为不净观速得成满,应修八想伏治四贪。为欲伏治显色贪故,修青瘀想及异赤想;为欲伏治形色贪故,修被食想及分离想;为欲伏治妙触贪故,修破坏想及骸骨想;为欲伏治供奉贪故,修膖胀想及脓烂想。许缘骨锁修不净观,通能伏治如是四贪,以一骨琐中具离四贪境故。」(《顺正理论》卷五九)
利根的人修不净观从观察自己开始,用四种方法把四种贪降伏下去。钝根的烦恼重一些,不容易调伏,自己观想自己的力量还不能制伏烦恼,那就要靠外缘对治,去看实际的尸体,每天去看尸体,看它慢慢膨胀起来,皮肤顔色变青一块、黑一块的,然后里边脓血流出来等等,天天看,看了之后能够把烦恼降伏下去。用八个想对治四贪。
哪八个想呢?对治显色贪,用青瘀想及异赤想,《三归依观》中讲过,皮肤变青,青一块、黑一块的。异赤想,皮破了,血流出来的那个样子,里边的肉都显出来。本来是洁白的皮肤,现在化成青一块、黑一块的,甚至于皮破之后,脓血都流出来,显色的可爱的样子,全部都给盖掉,降伏显色贪。
对治形色贪,用被食想及分离想,观想身体被野兽吃得东一块西一块的,剩下的皮肉到处散落的样子,这样形色迷惑的力量就没有了,形色贪完全去除。
对治妙触贪,修破坏想及骸骨想,观想身体被破坏,烂掉,全部是脓血。甚至于只剩下一块骨头,一点也不滑,粗涩得跟砖头、石头一样,没有细滑的感觉。
调伏供奉贪,用膨胀想、脓烂想。一共八个观想来对付四个贪。
另外,《俱舍论》特别强调修白骨观。因为白骨观一个观想能够把这四种贪——显色贪、形色贪、妙触贪、供奉贪,全部都对治掉。白骨里边,一点好看的顔色也没有,明亮的眼睛、朱红的嘴唇等等,白骨观上都现不出来了。白骨里边也没有好看的形色,只是一个骨架子,什么苗条不苗条,根本就没有这个感觉。白骨里边,也没可爱的细滑的感觉,都是粗糙的骨头,跟石灰一样的。你们见过骨头的人,可能也知道,那些风化的骨头一点也不光滑的,很粗糙的。还有供奉贪,如果一具骨架跳舞,那你吓也吓死了,哪还有什么好看的呢?我们说的白骨精,变成人的样子当然迷惑人,如果真的显出原形来,那吓死人,哪还会觉得可爱?修白骨观能够把四种贪全部除掉。
这是补充《顺正理论》里的一些资料,《大毗婆沙论》可能更多,我们随缘给大家参考一下。《禅观正脉研究》这本书也可以参考。
第一个甘露门是把我们的贪欲心息下去,因为这个贪欲心最厉害,人生下来天然就有,所谓的饮食男女。前面讲过,随得饮食,便生喜足,不要起贪著,但是为了修道,也不能说不吃饮食。但是婬欲却是危害性最大。《四十二章经》里边说,幸亏贪欲只有一种,还可以勉强冲过去,把它断除,可见贪欲的力量很大。贪欲心,一定要把它冲破。这个关过了之后,男女的贪心已经息下来了,但你坐在那里,心定不下来,东想西想的,总是不能安住于一个缘,那时候要修数息观,第二个甘露门是持息念。
从此第二,别释持息念。就中分二:一、明念差别,二、明息差别。且释念差别者,论云:说不净观相差别已,次应辨持息念,此差别相云何?颂曰:
息念慧五地 缘风依欲身 二得实外无 有六谓数等
〖表六–五:持息念相差别〗
「从此第二,别释持息念。就中分二:一、明念差别,二、明息差别。且释念差别者」,先解释念的差别。「论云:说不净观相差别已」,不净观各式各样的相已经说完,现在解释什么叫持息念。「此差别相云何」,持息念各式各样的相貌是怎么一回事?
「颂曰:息念慧五地,缘风依欲身,二得实外无,有六谓数等」,这里边讲了很多的问题。持息念,它的名字是「念」,但实际上体是慧。因为能数的是慧,以慧的力量,使念住在息上。慧、念两个是很接近的东西,不用慧而用念为名字,这是邻近释。
依哪些地可以修数息?数息念一定要舍受的时候纔能修,有喜乐受的时候心冲动,心不容易息下来,所以只有五个地可以修数息念。分别是初二三禅的近分定、中间定、欲界,这五个都是舍受。而根本定,初禅是离生喜乐;二禅是定生喜乐;三禅是离喜妙乐,都有喜乐受,不能修持息念,只有近分定是舍受,可以修。四禅以上都是舍受,为什么不能修呢?四禅以上没有出入息,呼吸都停止了,怎么数呢?所以只有这五个地有数息观。
它缘的境界是什么?缘的是风,也就是息。依什么身来修?依欲界的身。有几个得?有两个得,离染得跟加行得。它的作意是实相作意,跟不净观的假想作意不一样,这个息是实在有的东西。「外无」,外道没有数息观。现在的外道、气功师也在搞数息观,那是从佛教里偷去的。真正的数息观外道是没有的,他们偷只能偷个皮毛,里边偷不了。因为数息观数下去,慢慢地观息,观息的能造的四大,地水火风,再观所造的四大,再观依四大而起的心理作用,慢慢地转入四念处。四念处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外道是不谈无我的,真的无我的境界,他进不去。外道总执著一个我,我要怎么样,我要身体坚固,要金刚不坏,要罗汉身等等,都是要使自己没有毛病,能够寿同天地,都是打这个妄想。所以他最多学个皮毛,一二三四,数息,他学会了,内部的东西,他深入不下去。而这个数息观,从数息下手,将来能够证果证道的,一直通到无学道。
「有六谓数等」,数息观有六种。哪六种呢?一是数,二是随,三是止,四是观,五是转,六是净。
《小止观》后边也有这六种,但是它的观想跟根本乘的有一点不一样。这六个观想在《大毗婆沙论》里边讲得很仔细。我以前一个笔记本上有这个东西,本来是今天要用的,讲之前这个资料已经放好了,上了座就没有了,里边没有,外边也没有,这是障碍出来了。那没有关系,我们下了课再去找,明后天再介绍。我们今天先把课文上的讲完,其他资料可以下一次再补充。
释曰:此有八门。息念慧者,第一出体门。此之息念,以慧为体。息即是风,念持息故,名为息念。体虽是慧,而名念者,由念力持,慧于境中,得分明故。经言,阿那阿波那念。阿那者,此云遣来,谓持息入,是引外风,令入身义;阿波那者,此云遣去,谓持息出,是引内风,令出身义。五地者,第二依地门。谓依初禅近分,及二三禅近分,并中间、欲界,此念唯与舍受相应,故在近分、中间、欲界,非余地也。谓苦乐受,能顺引寻,此念持寻,故唯舍受。缘风者,第三境界门,此定缘风。依欲身者,第四依身门。唯依欲界人天趣身,除北俱卢。二得者,第五辨得门,通离染得及加行得。实者,第六作意门。此与真实作意相应,非假想也。
「释曰:此有八门」,讲数息观从八个方面来讲。
第一,出体门。「息念慧者」,数息念的体是慧心所。息是呼吸,就是风。「念持息故,名为息念」,把念头住在息上,数它的数,叫息念。
「名念者,由念力持,慧于境中,得分明故」,我们明明在数那个息,是慧心所在起作用,因为靠念的力量,把息持住,然后慧在里边数,一、二、三、四,能够清清楚楚数它,慧跟念是两个相应的心所,关系极密切,因为念的力量强,就安念的名字,这是邻近释。
「经言」,持息念在印度的原名是「阿那阿波那念」,「阿那」是「遣来」,把息吸进来。「谓持息入,是引外风,令入身义」,把外面的空气吸进来。「阿波那」,是「遣去」,把内边的风排出去,「令出身义」。所以,阿那阿波那念的本意就是出入息,吸进来,又遣出去,在里边数数,这是持息念下手的方法。
第二,依地门。「五地」,持息念依哪些地可以修呢?「谓依初禅近分」,初禅的近分定,就是未到地定,「二三禅近分」,这些都是舍受,因为近分定是在断烦恼当中,正在搏斗,没有喜乐。烦恼断完,喜乐就生了。根本定,初禅根本定,离生喜乐,二禅根本定定生喜乐,三禅根本定离喜妙乐,根本定都有喜乐,有喜乐的心有冲动,不能静止下来持息。假定你心里很高兴,这个持息根本修不好,要舍受,心里很平稳的样子去修,所以,一定要依靠初禅的近分、「二三禅近分」、「中间」定(也是舍受)、「欲界」(也有舍受)这五个地去修。
「此念唯与舍受相应」,因为持息念只能跟舍受相应,所以在近分、中间、欲界跟舍受相应的时候,能够修这个法。「非余地也」,其他的地不行。「谓苦乐受,能顺引寻,此念治寻,故唯舍受」,为什么苦乐受不能修持息念呢?苦乐受能够引生寻伺,而持息念正是对治寻伺的,两个是针锋相对的,所以苦乐受不能修持息念。
第三,境界门。「缘风」,缘的境界是风,就是出入息的气。「第三境界门,此定缘风」,一定是缘出入息的气。
第四,依身门。「依欲身」,「第四依身门,唯依欲界人天趣身,除北俱卢」,要修出入息的人一定是欲界的,不限于人间,天趣也可以,但是人间要除北俱卢。北俱卢洲是八难之一,他生活太舒服,不会修这些佛法的。
第五,辨得门。「二得者,第五辨得门」,跟不净观一样,有离染得,也有加行得。过去没有修过的,由加行而得到,是加行得;过去修过的,离染之后,过去的功能又恢复了,叫离染得。
第六,作意门。修持息念的作意是实相作意,修观的时候,心里缘的风是实在有的东西,是具体的客观上存在的,不是假想的。
外无者,第七简邪门。佛教方修,外道无有,以诸外道无说者故,自不能觉微细法故。
第七,简邪门。「外无」,邪门外道没有数息观。「佛教方修,外道无有,以诸外道无说者故,自不能觉微细法故」,因为两个原因,外道没有数息观。
第一个原因,「无说者故」,外道里边没有人会教这个法,他们都是外行,但是现在的外道内部没有说的,到佛教里来偷。很多外道装作归依三宝,到三宝里来听修法,去搞他的外道,这样的人不少。这是盗法,这是他们的一种伎俩。
「自不能觉微细法」,这一个是他们冲不破的。数息观最高要达到无我的境界;外道,我执是非常重的,持息念跟我执是相违的,是要达到无我境界,外道要从理上去得到持息观有困难。除非放下外道修佛法,也承认无我,否则,即使偷到一点皮毛,也仅停留在皮毛上。数息念,息数了之后,心静下去,这一点外道也可以做到。现在的一些气功师,都在用数息念,但是息下去之后,能够观到四念处吗?不能!这个是他们不愿意观的,所以不能再上一层。
很多气功师自己也知道,他们的功夫到一定水平就没有路了。我在四川宝光寺碰到一位气功师,他很老实,也很谦虚,他带了一批他的学生到寺院来,专门参访那些大德高僧。他也很坦率地跟我说,他修到一定的阶段,再上去的路迷住了,好像空中驾飞机,四边都是云雾,他也没有方向盘,没有办法。他是当着他那么多弟子的面这样说,他来佛教里找门路。佛教里当然有门路,但是要把自己的东西放下,承认佛教的教义。
佛在世的时候,是否是佛弟子就是看你承不承认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如果承认这三个要件,就是佛弟子;如果不承认,那你根本不是佛弟子,是外道。问题在你本身。如果你能很乐意地接受,那佛教的一些修法的财富,你都可以取得。佛教是大公无私的,只要有人有苦,都要救。佛弟子跟外道原则上有差别。
阿底峡尊者以后,佛弟子的素质降低了,如果用三法印来简别佛弟子,很多佛弟子不能领会这个甚深的道理。后来用另一个方式来简别,看你是不是真正地归依三宝,一切归投三宝。归依三宝的时候,一定要叫你放弃对邪魔外道、外道典籍以及向外道传教士求救,放弃对他们向往的心。如果这个不断掉,就不是佛弟子。要一心一意地归投于三宝,一切困难和疑难请三宝解决,一切事情向三宝学习,这样纔是一个真正的佛弟子。这样的标准当然比以前的标准要低一点,但是也不会出毛病。如果这个标准再做不到,三宝又归依,外道又不放,最后受害的是你自己。外道不放,归依体就没有生起来,而外道的法你修下去哪一天出毛病,谁知道呢?你归依体没有,不是佛弟子,佛菩萨也很难护持你,那你自己糟糕。现在最低的标准是一定要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
这个看上去好像是有点门户见,归依佛教之后,就不能信其他,其他宗教可能也有这些。甚至于拉山头的,搞派系的也是,你加入这个组织,就不能加入其他组织。那佛教是不是跟他们一样也有派系?不是的!真正能够彻底地把真理完全搞清楚的只有佛一个人,其他的都是搞错的,你们要跟了搞错的人跑,当然是不忍心的。那归依三宝之后,就不要去走错误的道路,这是从悲心出发,并不是从派系出发。派系,它也认为自己对,人家不对,这是自以为对,并不是真的对。佛教客观上确实是对,并不是自封为第一,自封为我对。他一切道理都明白了,也能够用来度一切众生,可以运用自如。从这个角度说,归依三宝,不要再去归依天魔外道,并不是门户见,这个一定要搞清楚。
数等者,第八辨相门。此相差别,由具六因:一、数,二、随,三、止,四、观,五、转,六、净。数者谓系心缘出入息,从一至十。此有三失:一、数减失,于二谓一;二、数增失,于一谓二;三、杂乱失,于入谓出,于出谓入。离此三失,是名正数。中间错乱,复应从一,次第数之,终而复始,乃至得定。
第八,辨相门。「此相差别,由具六因」,这六个因在《大毗婆沙论》里讲得很清楚。天台《小止观》的六妙门就是这些,当然修法有点不同,天台宗依三止三观的道理来修。这里是用佛教原来的本相来修。第一是数,第二是随,第三是止,第四是观,第五是转,第六是净,分六个层次。
「数者谓系心缘出入息,从一至十」,数是把心系在息上,数出入息的次数,从一数到十。天台《小止观》的数息观,也是数一到十。先数入息,再数出息,五个入,五个出,加起来一共是十。并不是说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都是出。而是五个入息、五个出息。为什么要先数入息?因为顺生死的缘故。生的时候,第一口气是吸进来,死的时候,最后一口气出去就不来了。先数入后数出有很多原因,这是不颠倒的、如法的次第,也是顺于生死的次第。
在数的时候,有三种过失要避免:
第一,「数减失」,数少了,本来是二却当一,本来是三数到二去了,这是一个过失。
第二,「数增失」,数多了,本来是一数到二去了,本来是二数到三,「于一谓二」。心不在焉,数错了。要想静下去,要把心缘在息上,历历分明地用慧来数数,一二三四,这样子一个个数,不要数错。数错心已经被妄想引过去,不起妄念,怎么会数错呢?数错就是妄念的表现,所以不要数错。
第三,「杂乱」,数入的时候,不要当是出。数出的时候,不要当是入,不要搞乱掉。
一个是数字的减,一个是数字的增,一个是出入的混乱,这三个过失能够避免就是正确的数数,「离此三失,是名正数。中间错乱,复应从一,次第数之,终而复始,乃至得定」,假使中间数错了,那就重来。再从一开始,一、二、三、四,这样按次第数下去。「终而复始」,十个数满了,再从一开始,这样不断循环地数,数到心寂静乃至得定,数息观修得好的能得禅定。
当然这还不是得真的禅定。得禅定当然不是那么容易,要远离恶不善法,要离五盖,纔能够得到初禅,这是色界的最下层的初禅。数息观数得好,相似的禅定,就是九住心里边,可以达到一二三四五,这样的境界会出现。这些境界出现的时候,超出我们普通经验的一些东西会出现。那个时候你自己平时从来没见过的境界会出现,只要心静下去,都会有。现在末法时期,居士还多一些。他们修那个法也好,这个法也好,都会出现一些非常好的境界。上海有一个修归依的,他还没有修到十万,快满十万的时候,看到遍虚空的光明湛净的蓝天中,现一个菩萨像,遍法界的那么大,这个时候,他自己感到,法界好像和菩萨身融合了一样,那么大的菩萨显出来。这是过去善根出现,也是三宝的加持。人跟人是不一样的,不要说他看到,我也要看。有的人感到身上起煖,或者是感到光明等等,这些都不要执著。你看到之后,是得到加持,更努力地修就对了,不要执著那个外相。总是要从因上下手!自己今天是怎么样用功得到这个好相的,明天继续用这个用功的方式,越来越改进,功夫越深,将来果报越大。如果执著外相,忽略了下工夫,那永远不会达到目的,甚至于可能会着魔。
我们经常提这个话,希望你们能体会这个意思。佛教是缘起论,一切都是缘起。海公上师经常打比喻,你要吃饭,一定要有锅,有水,有米,有柴,有火,把柴点燃,锅架好,水加上去,米合适地摆,锅里盖起,半个多小时,决定是饭。你说半个小时以后,出来的不是饭,是泥巴,不会,是沙子,也不会。肯定是饭,没有二话。如果因缘缺一个,那不会是饭。我们要达到一个果,从因缘下手。假使要取得饭这个果,一定要锅、水、米、柴、引火的火柴都具备,把它们如法地安排好,那饭决定会出来的。因缘和合,决定成那个果。
随,谓系心缘出入息,不作加行,随息而行。止,谓系念唯在鼻端,或于足指,随所乐处,安止其心。观,谓观察此息风已,并观息俱大种、造色、及依色住心心所法,具观五藴,以为境界。转,谓移转,转息风觉,乃至世第一法位。净,谓胜进入见道位等,乃至尽智等。为摄六相,故说颂曰:持息念应知,有六种异相,谓数随止观,转净相差别。
「随,谓系心缘出入息,不作加行,随息而行」,数是下手的功夫,接着是「随」,因为心静下去了,不再作加行,不要数一二三四,随着息一进一入,进出进出,心完全安在息上。
「止,谓系念唯在鼻端,或于足指,随所乐处,安止其心」,止的时候,心更静,止在鼻端,或者是脚尖上,或者你欢喜的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把心停在那里,止的功夫更深一层,定在一点,就是明点。
「观,谓观察此息风已,并观息俱大种、造色,及依色住心心所法,具观五藴,以为境界」,单是止,不开智慧,要有观。要观有力,非要先得止不可。心止不下来,东晃西晃的,力量极弱,观不起来。有的人说,要观想一个菩萨,或者九头三十六臂的菩萨相,「这怎么观得起啊!有那么多手,每一个手拿的东西那么多,九个脸,每一个脸又不一样的顔色,这个观不起来」,这是没有止的力量。
海公上师初次传「三归依观」的时候,是口传的,没有文,颂也是后头编的,那个三归依观笔记更是后头写的。开始传了之后,那些年轻比丘问几下就会了。还有几位老居士跟海公上师说:「那么多观想,我头都昏了,要倒下去,怎么去修啊?」那怎么办呢?《三归依观》的颂,就是因为这些老居士没有办法纔写的,以颂来观想。颂还太简单,隆莲法师又写了一本《三归依观》。这本《三归依观》出来以后,海公上师一直都沿用这本书。我们在五台山的时候,有一次夏安居本来要讲经的,因为很多人到九龙岗劳动去了,留下的就是常住与执事的监院、买办、库头,包括我一个会计。这个时候有人请法,有人就提,人少讲不起经,干脆修「三归依观」,每天晚上带着修。修了两个多月,从头到尾,始终一个法印,没有离开那本《三归依观》的模式。隆莲法师也提到,海公上师几十年的传法,都是以这一本书为印板的,不增不减,不要自己再加,也不要乱改。这个观,外道就观不来,他们要偷也偷不了。如果你把佛教偷去了,就是佛弟子。
观的时候,观这个息,这个息是风大,跟它连在一起的四大是不离开的,地水火风都观,又观所造色。缘所造色又能产生心王、心所,观察这个怎么能产生心王、心所,五藴——色受想行识,全部从这里观。之后又观四念住——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四念住从观五藴里边出来。外道能不能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你承认就是佛弟子。如果不承认,那观也观不好,再上去的路没有。所以以观这些为境界,转入四念处,再上去,证果证道的东西都会有,所以说持息念成就是蛮高的。
「转,谓移转,转息风觉,乃至世第一法位」,转是移转,把位置往上提。本来是缘风、缘数息的,可以慢慢移转升高到世第一(四加行中最高的一位),邻于见道。从数息开始,一直可以提高到见道之前的世第一。
「净」,净化,已经见道,圣者的无漏法出来了。「谓胜进,入见道位」,世第一法一刹那就入见道,到世第一法,不见道是不可能的。见道十五刹那也是极快,上下四谛都见得清清楚楚。「乃至尽智」,一直到阿罗汉的无学位,乃至佛果的金刚喻定。
修数息观,从数息开始,一直可以转,修止,修观,修止观,修四念住,然后到四加行,到世第一位。四加行就是修四谛十六行观。到世第一之后,净化到见道,无漏法出来,乃至一直到尽智,烦恼断完,金刚喻定,这样一共六个相。所以数息观可以一直通到无学,这个外道没有,外道修到非想非非想定,也是一个凡夫。
「故说颂曰:持息念应知,有六种异相」,最后总结,应当知道持息念有六种不同的相。「谓数随止观,转净相差别」,就是数、随、止、观、转、净这六个相。
这里边,转跟净有两种说法。有的人说,转,从开始观到世第一是转;净是从见道位开始。也有的人说,从修四念处开始,到金刚喻定断尽烦恼、出生尽智之前都叫转。尽智出来,无学道,无学果得到,叫净。这里介绍的是第一种说法,在见道之前,从四念住一直到四加行的世第一,是转。从进入无漏道见道开始,叫净。《俱舍论》采取这个说法。这是依有漏、无漏来判:无漏以前,都叫转;无漏以后,都叫净。后面那个说法,凡是烦恼没有断完的,都叫转;烦恼断完叫净。这两种说法过去都是并存的,而这里世亲菩萨引的是第一种说法。《大毗婆沙论》里边对于修这六个次第过程中产生的一些现象说得较详细,本想仔细讲一下,但现在资料暂时找不到了。
从此第二,明息差别。论云:息相差别,云何应知?颂曰:
入出息随身 依二差别转 情数非执受 等流非下缘
「从此第二,明息差别。论云:息相差别,云何应知」,就要讲息的自相差别了。「入出息随身,依二差别转,情数非执受,等流非下缘」。
释曰:此有六门。入出息随身者,第一依身门。谓息随身,以息是身一分摄故。依二差别转者,次第二依息门。身心名二,息依身心转也。要具四缘,息方得转:一、息所依地,谓欲界初二三禅,名有息地也;二、风道通,谓口鼻也;三、毛孔开;四、入出息地,粗心现前。前三名身差别,后一名心差别。生无色界,四缘俱阙。若羯剌蓝、頞部昙、闭尸、健南四位,唯有粗心及息地,阙余二缘。及在欲界、初、二、三禅,入二无心定,唯有三缘,阙粗心一也。若在欲界等,入第四定,唯有二缘,阙粗心及毛孔开,以第四定极淳厚故,引彼大种,遍满身中,毛孔不开也。若身生第四定,有风道通,谓口鼻也,及容有粗心,谓起下地威仪通果心也,阙余二缘。此上诸位,随阙一缘,息皆不转,故论云:谓要身中息所依也,有诸孔隙孔是风道通,隙是毛孔开也,入出息地,粗心现前第四缘也?,息于尔时,方得转故,出第四定等,及初生时,息最先入谓息先无故也?,入第四定等,及后死时,息最后出息新断故。
「释曰:此有六门,入出息随身者」,「依身门」,入出息依的是身。「谓息随身,以息是身一分摄故」,息,我们的呼吸,虽然没有执受,但是属于内身的一部分,等呼出去与体外空气混合了,那就不属于我们,当正在吸进呼出的时候,那就属于身体一部分,所以是依身的。
「依二差别转者,次第二依息门」,这个息怎么生起来的?两种差别,既要依身,又要依心。如果单是有身,没有心,不能出息;单是有心,没有身,也不能出息。「息依身心转也」,有身,有心,纔能产生呼吸。打开说有四个缘,「息方得转」,四个因缘具足,纔能有呼吸,呼吸也不是随随便便的,四个缘缺一不可。
第一,「息所依地,谓欲界初二三禅,名有息地」,息所依的地是有呼吸的地方,就是欲界、色界初禅、二禅、三禅,第四禅没有出入息。大三灾,风灾吹三禅,第四禅没有灾,为什么?第四禅出入息也没有了。第三禅有出入息,风灾还有。第四禅根本没有息,风灾达不到。所以,第四禅以上乃至非想非非想天都不是息所依的地。
第二,「风道通」,呼吸要有通道,就是口鼻。口鼻没有怎么呼吸呢?当然还有一种是通过毛孔呼吸的,这在《大毗婆沙论》、《顺正理论》也有讲。风有内风、外风等各式各样的。出入息的风是指从口鼻出入的,或者口呼吸,或者鼻呼吸。上吊就是喉咙被卡住了,气进出不了,就死掉了。所以,一定要口鼻通,息纔能进出。
第三,「毛孔开」,毛孔也要开,没有毛孔也不行。第四,「出入息地,粗心现前」,出入息地的心要粗心,细心不行。心细下去,出入息就会慢,进入四禅后,息都没有了。所以要粗心现前。「前三名身差别,后一名心差别」,前面三个是讲依身的差别。最后一个是依心的差别。总的来说,出入息要依身心而转,身的方面有三个条件,心的方面有一个条件。
「生无色界,四缘俱缺」,生欲界、初、二、三禅这些地方,四缘具足,可以有出入息。假使生无色界,没有身,前三个缘没有,依出入息地的粗心也没有,四个缘都缺,所以无色界是没有出入息的地。
在「羯剌蓝、頞部昙、闭尸、健南四位」,胎儿还没有生六根时也没有出入息。虽然生到欲界,是出入息的地,粗心也有,但是口鼻还没有长出来,毛孔也没有开,这两个缘没有,也不能出入息。那时是胎息,靠母亲的脐带来呼吸,他自己不能呼吸。
「在欲界、初、二、三禅」,假使「入二无心定」,虽然身体在欲界或者是初二三禅,是息所依的地,但是入了两个无心定——灭尽定、无想定,唯有三缘,粗心没有。缺一个因缘也不能出入息。入无想定、灭尽定的人不呼吸的。印度婆罗门入四禅以上的,可以用油漆把他身上的毛孔都漆起来,口鼻也封住,他入定能不死。几年前我在宝光寺的时候,报纸上登载过一个实验,把一个入定的婆罗门装进一个玻璃箱里,往玻璃箱里灌满水,又用玻璃胶把玻璃箱密封起来,三个月后把箱子打开,人还是活的,还在定中,出定之后,跟普通人一模一样。这个人在三个月里边没有呼吸,不单是口鼻不呼吸,心脏也不跳,毛孔也不呼吸,还好好地活了三个月。
假如有情身体在欲界、初禅、二禅、三禅,而心入第四禅以上,只剩下两个缘,粗心没有,毛孔也不开了(入了第四禅毛孔不开了),出入息就没有了。所以入第四定的人,密封起来,没有关系,但是出定还密封就不行了,那就闷死了。「以第四定极淳厚故,引彼大种,遍满身中,毛孔不开也」,因为第四定极淳厚,四大种遍满身中,把毛孔都塞住了,毛孔呼吸也不要了。
而生到第四禅的人鼻子、口都是有的,也还有粗心。因为他可以起下地的心,用下地的心来做威仪,也可以起通果心化成下地。但是没有另外两个缘,就是有息地、毛孔开。
「此上诸位,随阙一缘,息皆不转」,只要缺一个缘,息都不会产生。「故论云:谓要身中,有诸孔隙,入出息地,粗心现前,息于尔时,方得转故」,《俱舍论》说能生出入息的主要条件:第一个「要身中」,要具备息所依的身,欲界、初禅、二禅、三禅;第二、三个是「有诸孔隙」,要有口鼻道和毛孔开,身上有孔隙;第四个「粗心现前」,入细心也不行。这四个因缘具足,出入息纔能生起。
「出第四定等,及初生时,息最先入,入第四定等,及后死时,息最后出」,一入第四禅定,出入息就没有了,出定之后,第一口气要吸进来,当然是息先入。小孩子出生时,口鼻通了,也要吸口气,息也要最先入,这个息就是这个时候最先进去的。出气,是「入第四定等,及后死时」,第四定等,等指无色界的那些定跟无想定,入这些定跟人最后死的时候,气最后出,出去不来了。入定的,最后一口气出来之后入定,呼吸不动,到出定的时候再进来;人死的时候,最后一口气出去之后永不进来了。
《四十二章经》里边说,人的生命有多少时间呢?说了很多,最后有一位比丘说是在呼吸间,一呼一吸之间,后来佛认可这位比丘说:「你说对了。」
如果有无常观,一切世间的斗争就不会有了。争什么呢?这口气出去,来不来都不知道了,还争啥呢?古代的大德也经常用这句话,这口气出去,下口气来不来?还有的说,今晚脱了鞋和袜,不知明天穿不穿。不要以为只对老人是这样,年轻人也不敢说的。我在上海有一个邻居,他是江南造船厂吊架子上的电焊工。他的一个同事早上还生龙活虎的,然后从高空「啪」掉下来,中午报丧,家里去收尸体。还有一个,也是一个年轻人,在厂里边工作,操作时不当心,掉到机器里去了,身体被卷成麻花,卷死了。再有一个,一个学徒跟一个老师傅正在修机器,师傅说看看上边两个东西是不是相对,学徒正往上看,「啪」,东西掉下来,头砸扁了,也死掉了。所以一口气出去,进不进得来,是年轻的,还是年老的,都不敢说。这个念头起来,修道纔会心切,如果这个念头起不来,总想着今天没有还有明天,明天没有还有后天,这样子修不能与道相应。
情数者,第三依情门。息是有情数摄,身一分故。非执受者,第四非执受门。息非执受,不与根合故。等流者,第五五类门。息是等流性,同类因生故。非下缘者,第六息观门。息唯自上地心之所缘,非下地心缘上地息,如身生欲界,起欲界心,自地心也,起上初、二、三禅心缘欲界息者,上地心也。若初禅息,唯三地缘;第二禅息,通二地缘;第三禅息,唯自地缘。若生下地,无上息故,又生上地,起下地心,非是缘息心故,下地心不缘上地息也。如生初禅,起欲界心,唯是通果。然此通果,唯缘欲界,所变化事。若生上二禅等,起初禅等心,通威仪通果。威仪唯缘初禅身业,通果亦唯缘初禅变化,故起下地心,而不能缘上地息也。
「情数」,数息观一定依有情来修的。「息是有情数摄,身一分故」,有情能修,无情不能修。
「非执受」,这个息是不是执受的?「息非执受,不与根合」,息的损益跟身根不相干,它跟身不是连在一起的。比如说,你敲皮肤一下,或者拿火烫一下,那痛得难受。但你说把呼吸砍一刀,痛不痛?什么都感觉不到,因为息不是我们所执受的。
「等流」,第五是五类分别门。「息是等流性,同类因生」,不是长养。胖人的息反而短,瘦人的息反而长,所以这个跟长养不一样。是长养的话,人胖,息也该长些。既然是同类因生的,不是刹那性。既然是有为法,也不是无为法。五类分别门里边它是同类因。也不是异熟生,息是有断续的,异熟生的东西长出来不能断的。小孩子生出来,这个身体是异熟果,那不能一会儿不见了,明天又出来了,没有这个事情。息是一会儿出去,一会儿来,不是连续的,所以不是异熟生。
「非下缘」,下地不能缘上地。「第六息观门。息唯自上地心之所缘」,自地的心缘自地的息,上地的心也可以缘下地的息,下地的心不能缘上地的息。「如身生欲界」,具体说,生在欲界的人起欲界的心,缘欲界自己的息。假使起的是入初禅、二禅、三禅的心,也可缘欲界的息,这是上地的心缘欲界的息。初禅的息只有初二三禅能缘,欲界不能缘。二禅的息只有二禅、三禅这两个地可以缘。三禅的息只有自地可以缘。
「若生下地,无上息故」,生在下地的人没有上息,上地的息还没有得到,那怎么缘呢?
「又生上地,起下地心,非是缘息心故」,假使生在上地,起下地心的时候,这个心是通果心、变化心,不是缘自己息的心,「下地心不缘上地息也」,这时候的心是下地的心,而息却是上地(即本地)的息,这个下地的心是不会缘自己息。比如人在初禅起变化通果心,那是缘欲界的变化的事情,不是缘初禅的息。假使生在二禅,「起初禅等心」,等是欲界,威仪路、通果心都可以有,但这不是缘二禅息的心,只能缘初禅的身业变化等。所以起下地的心,「而不能缘上地息也」,即使生在初禅、二禅,当起下地的心的时候,不能缘上地(本地)的息。总的来说,上地的心能缘下地的息,而下地的心不能缘上地的息。
数息观的一些分别讲完了,数息观比较仔细的修法在《大毗婆沙论》里边有,下一次再补充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