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别根品第二之五
从此大文第二,明四缘,于中分二:一、明四缘,二、别解等无间。初就明四缘中,文复分三:一、明四缘体,二、明缘中作用,三、明法从缘生。且第一明缘体者,论云:广说因已,缘复云何?颂曰:
说有四种缘 因缘五因性 等无间非后 心心所已生
所缘一切法 增上即能作
〖表二–二〇:四缘〗
〖表二–二一:六因四缘相摄〗
「从此大文第二,明四缘」,缘有四个。「于中分二:一、明四缘,二、别解等无间」,等无间缘是一个特殊的缘,对它另外解释一下。先讲「四缘」。「文复分三:一、明四缘体,二、明缘中作用,三、明法从缘生」,先说缘的体,次说缘的作用,然后再明具体法从什么缘生。先说「缘体」,四种缘的体。「论云:广说因已,缘复云何」,因已经讲得很多,缘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颂曰:说有四种缘,因缘五因性」,经里边说有四种缘。哪四种缘呢?第一种是「因缘」,就是前面六因里边的五因,把能作因除外。第二种是等无间缘,「等无间非后,心心所已生」,除了阿罗汉最后证涅槃的心之外,其他所有已经生出来的心王心所,都能作等无间缘。阿罗汉证涅槃时,最后那个心不能作等无间缘,因为后边没有心了。还没生的心王心所也不能作等无间缘。第三种是所缘缘,「所缘一切法」,一切法可以作所缘的境,都叫做所缘缘。第四种是增上缘,就是能作因,「增上即能作」。
这里的四种缘,实际上还是六因,又加了等无间缘跟所缘缘。有人把等无间缘跟所缘缘也归到能作因里边去了。其实四种缘跟六因所含内容还是一码事。
释曰:说有四种缘者,说谓契经中,说有四缘性。谓因缘性、等无间缘性、所缘缘性、增上缘性。
「释曰:说有四种缘者,说谓契经中,说有四缘性」,契经里边说有四缘性。前面讲过,其他部反对六因,说经上没有;不反对四缘,因为有经讲到四个缘。「四缘性」,「性」是种类的意思,有四种缘。「谓因缘性、等无间缘性、所缘缘性、增上缘性」,第一是因缘,第二是等无间缘,第三是所缘缘,最后是增上缘。
言因缘者,因即是缘,持业释也。
先说因缘。「因即是缘,持业释也」,因本身就是那个缘,这是持业释。
等无间者,前后心心所,体各一故,名之为等。如心心所中,受体是一,余想等亦尔。故论云:谓无少受,无间生多,或复从多,无间生少。想等亦尔,于自类中,无非等义。又解:前心心所齐等与后心心所为缘,非是前受生后受,前想生后想,自类中等也。又解:后心心所,等用前心心所为缘,故此等字,通缘及果。言无间者,前心心所,生后心心所,中间无有余心间隔,名为无间。故此无间,通缘及果。或等无间即缘,是持业释也;或等无间之缘,是依主释。
第二,等无间缘。「前后心心所,体各一故,名之为等」,为什么叫等无间缘?前面一个心王或者心所,后面所生的心王心所,各自的体都只有一个。好像买票排队一样,前面一个买过,后面一个上去——前面的那个让开,后面的法(心王心所)纔能上去,所以叫等无间缘。这个「等」就是前面走开一个,后边上去一个,前面的心王心所跟后面心王心所的体各都是一个,叫「等」。
「如心心所中,受体是一,余想等亦尔」,心王心所里边,比如受,只能有一个受的体;想、作意等等,也是一个。
「故论云:谓无少受,无间生多,或复从多,无间生少。想等亦尔,于自类中,无非等义」,一个受不能无间生出两三个受,也不可能两三个受,无间刹那之后就生一个受。等无间的意思就是一个一个的。受如此,想亦如是,当然心王也是如此,一个去了,一个出来。
「又解:前心心所齐等与后心心所为缘,非是前受生后受,前想生后想,自类中等也」,这里说,不限于自己相生,不限于受生受、想生想;凡是前面的心王心所,对后面的心王心所,都可以做等无间缘。心王可以生心所,心所也可以生心王,心所互相交叉的也可以生,只要位置让出来,后边都能生。「非是前受生后受,前想生后想,自类中等也」,不仅于自类里边的「等」,交叉的都可以。
「又解:后心心所,等用前心心所为缘,故此等字,通缘及果」,后面的心王心所要生,要用前面的心王心所做缘,而且要「等」,一个去了,一个生起。缘是一个,果也是一个,所以说等无间缘的等,既指缘等,又指果等。
「言无间者,前心心所,生后心心所,中间无有余心间隔,名为无间」,前面那个心王心所做等无间缘,引出后边的心王心所,前一刹那灭掉,后一刹那生出来,中间没有间隔,叫无间。既是「等」,一个体,生一个,又是「无间」,跟着上去,中间没有间隔。「故此无间,通缘及果」,这个无间也是通缘、果。缘,无间的过了,这个果,无间的就上去。「或等无间即缘,是持业释也」,等无间通果、通缘,既然通缘,等无间本身就是缘,等无间缘——持业释。「或等无间之缘」,等无间作果来说,这是等无间果的缘,「是依主释」。这两个说法都可以用。
所缘缘者,谓所缘境为缘,能牵生心心所法。所缘即缘,持业释也。
第三,所缘缘,「谓所缘境为缘」,心王心所要靠一个缘纔能生起来,就是所缘缘——所缘的境。如同一个老人,或者身体很差的人,他走路要靠一个杖。所缘缘的作用就类似这个杖,心王心所如果没有所缘境就生不出来。根境相对,识纔生出来。这个地方,特别强调修行的人要掌握这一点。你的道力不充,烦恼的根还在,要慢慢铲除。但没有那个境,烦恼心可以暂时不生,所以要避免那个境。
我们经常说,有些东西不能看,你看了之后会引起烦恼。烦恼来了,你修什么行呢?为什么佛的戒要制得那么细,比丘要二百五十条,比丘尼还要三百四十八条,主要是帮你避开那个境。那个境避开之后,自然烦恼就息下去。如果你不仔细地防范的话,那么你很可能从这个里边生烦恼,生了烦恼之后,修行就谈不上了。我们先要制止烦恼,避开境界,把烦恼心息下去,在这个有利条件下,把道力赶快地充实起来,那么以后道力胜过烦恼,可以把它降伏住。如果你烦恼还没有息下去,总在烦恼里打交道,道怎么生呢?所以初学的人,一定要远离这个色境,远离这个五欲境。五欲境息下去,道也不是马上就生了,你要赶快努力,把道生起来。道增长一分,降伏烦恼的力量就增长一分,增到无漏法起来了,就可以断烦恼了。如果无漏法不起来,还得时时提防。没有见道之前,所有的见所断惑、修所断惑全部存在,什么时候境来了,烦恼都会出现。
出家人害病如果可以不住院,最好不要住院。必须要住的,当然也得住。到医院去,一天到晚跟那些护士打交道,如果你心摆正的,问题也不大,心里不去攀缘。如果你心不正,或者说时间太久了,染污心生起来了。染污心生了之后,要把它断掉,很困难。为什么青年男女谈恋爱之后情愿死?什么都不顾了!这个就是烦恼的力量。烦恼的力量很大,碰到那个缘之后,再也断它不了,情愿死掉都不放。这样,我们看到烦恼的可怕,不要以为这是个小事情。
所缘缘,「能牵生心心所法」,是生起心王心所的一个缘,如果没有它,心心所就不生了。自己会用功的,就从这个地方下手。所缘缘,所缘即缘,所缘的那个境就是缘,持业释。
增上缘者,增上即缘,是持业释也。
第四,增上缘。「增上即缘」,增上的力量就是缘,也是持业释。
因缘五因性者,出因缘体。于六因中,除能作因,所余五因,是因缘性。
「因缘五因性」,在六个因里边,把能作因除开,其他五个因就是因缘的体。
等无间非后,心心所已生者,非后者,谓阿罗汉,临入涅槃,最后心心所,名之为后。此后心心所,非等无间缘。除后心外,诸余已生心心所法,皆是等无间缘。
「等无间非后,心心所已生」,这是说等无间缘。阿罗汉临入涅槃最后心心所,这个叫「后」。因为这个心王心所后边再也没有心王心所了。他入了无余涅槃之后,三界不来了,心王心所就不生了。「此后心心所,非等无间缘」,这个最后的心王心所,不是等无间缘,要把它除开。「除后心外」,其余的已生的心王心所法,都是等无间缘。
论云:此缘生法,等而无间,依是义立等无间缘。解云:法者,果法。此果法,与缘等也。由此色等,皆不可立等无间缘,不等生故。谓欲界色,或无间生欲界、色界二无表色。解云:谓受戒者,从第三羯磨便入色界定,即欲界别解脱无表与色界定共无表色俱时生耳。或无间生欲界、无漏二无表色。解云:谓第三羯磨,便入色界无漏定,即欲界无表与道共无表俱时生耳。由诸色法杂乱现前,等无间缘生无杂乱,故色不立等无间缘。
「论云:此缘生法,等而无间,依是义立等无间缘」,《俱舍论》里边说,等无间缘生起果法的时候,不但是体相等,一个让开,一个生起,而且无间。一个让开,后面马上上去,中间没有停息,叫「等无间」。「依是义立等无间缘」,依这样的意义,安立等无间缘。
「解云:法者,果法。此果法,与缘等也」,这是圆晖法师的解释。
「由此色等,皆不可立等无间缘,不等生故」,等无间缘决定是心王心所。色等,等指不相应行之类的,这些不能立等无间缘。「不等生故」,因为它生的时候,不是一个生一个,体不相等。举例,「谓欲界色,或无间生欲界、色界二无表色」,色法里边生起来是不等的。假设欲界的色,无间(第二刹那)可以生起欲界的,以及色界的两种无表色,一个生两个,不是等。
「解云:谓受戒者」,受戒的时候,「从第三羯磨便入色界定」,假使这个人在受大戒,第三羯磨一白,比丘戒体生出来了,这是欲界别解脱戒的无表色;但是他这个时候又入定了,初禅、二禅、三禅,色界定的定共戒无表色也生起来了。一个色法,同时生起两个无表色,别解脱戒无表色与定共戒无表色,那就不等。
「或无间生欲界、无漏二无表色」,或者,第三羯磨的时候见道了,「便入色界无漏定」,这个时候,他既得到比丘戒的无表色,又得到道共戒──无漏的无表色,也是同时生出两个。
色法生是杂乱的,不是一个等一个。等无间缘是一个等一个,不杂乱的。所以,色法里边不能立等无间缘。
尊者世友,作如是说:于一身中,一长养色,相续不断,从此后复有第二长养色生,不相违害,故不可立等无间缘。
世友尊者举个例子。身上一个长养色生出来还没断,第二个长养色又生出来了——长胖了,长养色越来越多。一个会生出两个、三个,乃至更多,所以不是等无间。「不相违害」,长养出来的与前面的没有妨碍,所以不能立无间缘。
大德复言:以诸色法无间生起,或少或多故。谓或有时,从多生少,如烧稻稗,大聚为灰。或时复有从少生多,如细种生,诺瞿陀树,根茎枝叶,渐次增荣,耸干垂条,多所荫映。解云:大德谓法救也。诺瞿陀树,子甚少而生大树,荫得五百乘车也。
「大德」指法救尊者,他又说:「以诸色法无间生起,或少或多故。」色法无间生的时候,可以生多,可以生少,跟心王心所不一样。「谓或有时,从多生少,如烧稻稗,大聚为灰」,有的时候,从多的色可以无间生少的色,比如一大堆的稻草,一把火一烧,马上变成灰了。化灰之后成一点点。「或时复有从少生多,如细种生,诺瞿陀树,根茎枝叶,渐次增荣,耸干垂条,多所荫映」,法救尊者说,大堆的稻草可烧成一点点灰,而小的也可以生成大的。比如诺瞿陀树,是印度的一种树,它的籽很小,长成大树以后,五百乘的车可以在里边躲避遮荫,可见这棵树是大得不得了。这也是说色法没有等的关系。所以,色法不能立等无间缘。
所缘一切法者,谓一切法,与心心所,为所缘也。心心所法,其性羸劣,执境方生,犹如羸人非杖不起。故一切法,识所攀附,名为所缘。此所缘境,有别体性,是心心所,发生缘故,名所缘缘。
「所缘一切法」,不管有漏、无漏,有为、无为,心王心所都可以缘它。「谓一切法,与心心所,为所缘也」,一切法都可以做心王心所的所缘境。
「心心所法,其性羸劣,执境方生,犹如羸人非杖不起。故一切法,识所攀附,名为所缘。此所缘境,有别体性,是心心所,发生缘故,名所缘缘」,心王心所的力量很薄弱,一定要有所缘的境,纔能生起来。好比一个很羸劣的人,他要站起来走路,非拿个手杖不可。有人说我把眼睛闭上,什么都不去看,但心还缘法嘛!心里边有很多过去的影子在里边,可以想昨天的事情,想前天的事情,想这个样子、那个样子,法尘也是境。如果真的什么都不想,心没有了,那是无想定。心王心所一定要有境的。
增上即能作者,谓增上缘性,即能作因,以即能作因为增上缘故。此缘体广,名增上缘,一切皆是增上缘故。
「增上即能作」,最后一个增上缘,即能作因。「谓增上缘性,即能作因,以即能作因为增上缘故」,增上缘的体是能作因。为什么?是能作因做增上缘!「此缘体广,名增上缘」,增上是大的意思,这个缘的体非常宽,叫增上缘。「一切皆是增上缘故」,一切法,如前面说过的能作因,除了自己,都是增上缘。
问:既一切法,皆所缘缘,此增上缘,何独体广?答:论有两释。第一解云:俱有诸法,未尝为所缘,然为增上,故唯此体广。解云:如无我观,亦观一切法,于第一念,不见俱有,故俱有诸法,未尝为所缘。然此俱有法,为增上缘,故增上体广也。第二解云:或所作广,名增上缘,以一切法,各除自性,与一切有为,为增上缘故。
「问:既一切法,皆所缘缘,此增上缘,何独体广」,前面说,一切法都是所缘缘,这里一切法都是增上缘,怎么单说增上缘宽呢?
「答:论有两释」,《俱舍论》里边有两个解释。
「第一解云:俱有诸法,未尝为所缘,然为增上,故唯此体广」,第一个说法,心王心所生起来的时候,可以缘一切法。但是心王心所自己的俱有法——得,生住异灭,这些它不能缘。但是俱有法本身是增上缘,所以增上缘要比所缘缘大。这是第一个说法。圆晖法师再补充一下。他说,心王心所缘法最多的时候就是「无我观」,观一切法无我,那一切法都要缘。《心经》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藴皆空」,把五个藴全部照空,一个、一个都要缘过去,这时所有的有为法都缘在里边了。「五藴皆空」还只是五藴,这里「无我观」要把无为法也缘到,无为法也是没有我。那么这样,不是一切法都是所缘境吗?「于第一念,不见俱有」,在第一念缘的时候,俱有法缘不到。与心王心所同时生起的四相等法,第一念缘不到。「故俱有诸法,未尝为所缘」,这时那些俱有法,不是所缘缘。「然此俱有法,为增上缘故,增上体广也」,但这个俱有法,本身是增上缘,所以增上缘的体比所缘缘要广。这是第一个解释。
「第二解云:或所作广,名增上缘」,所作的作用宽广,叫增上缘。「以一切法,各除自性,与一切有为,为增上缘故」,这跟能作因一样,把自己除开,所余的一切法,都是自己的增上缘。增上缘与所缘缘的范围都是一切法,「此缘体广,名增上缘」,从上面两个意义来说,增上缘比所缘缘范围要大一点,所以特别叫增上缘。
从此第二明缘作用。此言作用,是与果用。论云:如是诸缘,于何位法,而兴作用?颂曰:
二因于正灭 三因于正生 余二缘相违 而兴于作用
〖表二–二二:四缘与果〗
「从此第二,明缘作用」,因的作用——取果、与果的作用,那么缘的作用怎么说呢?跟因不一样吗,怎么又要再说呢?这个地方观点不一样。因的作用,从因本身来说;缘的作用,从生果的方面来说,所以这两边对照一下,意思更完整。
「此言作用,是与果用」,为什么不讲取果?说因的时候,要讲取果;说缘的时候,单是讲帮助这个果生出来,只说与果。既然六因都在里边,当然取果的作用也有,但是略掉了。说因的时候,取果的作用是重点。而说缘的时候,主要讲与果,缘的作用就是帮助果生出来84。
「论云:如是诸缘,于何位法,而兴作用」,同样地,在什么时候它生什么法,起与果的作用?
「颂曰:二因于正灭,三因于正生,余二缘相违,而兴于作用」,「正灭」,正在灭;「正生」,正在生。两个因在正灭的时候,三个因在正生的时候起作用。这二因、三因是因缘。还有两个缘,等无间缘、所缘缘,与前面二因、三因反过来,一个是正生,一个是正灭,「而兴于作用」。在因里边,能作因特殊,有无为法,有未生法,取果、与果的作用略掉没有讲。在做缘的时候,颂里边也没有说到增上缘,但是《俱舍论》长行里有。
释曰:前两句明因缘,第三句明二缘,第四句结用,通前三句也。
「释曰:前两句明因缘,第三句明二缘」,第三句讲等无间缘、所缘缘。「第四句结用」。
二因于正灭者,谓相应俱有二因,于正灭时,而兴作用。言正灭者,谓现在世,以此灭相居现在故,名正灭时。此言作用,是与果用,由此二因,令俱生果有作用故。
「二因于正灭者,谓相应、俱有」,这两个因,「于正灭时,而兴作用」。因缘含有五个因,这里面的相应因、俱有因在法正灭的时候,起与果的作用。
「言正灭者,谓现在世」,生、住、异、灭,生是在未来世,住、异、灭都是现在世。正灭是现在世当然可以起作用。如果已经灭掉,那当然是过去。「正生」,还在未来,还没生出来,而「正灭」,正在灭,是现在;灭掉之后,就成为过去了。「以此灭相居现在故,名正灭时」,生、住、异、灭,生在未来,住、异、灭都在现在。
「此言作用,是与果用」,这里的「作用」是与果的作用,「由此二因,令俱生果有作用故」,相应因和俱有因的果与因是同时的,既然是同时因果,与果的作用就在现在世。所以它正在灭的时候,即现在世,起与果的作用。它们的果是俱生果,与因是同时的、俱生的。
三因于正生者,谓同类遍行异熟三因,于正生位,而兴作用。言正生者,谓未来法,居生相位,生现前故,名正生时。由此三因,所引果法,至生相位,兴与果用。此上两句,明因缘竟。
「三因于正生」,因缘有五个因,除相应因、俱有因外,还有同类因、遍行因、异熟因,这三个因在果法正生的时候起作用。「言正生者,谓未来法,居生相位」,正生,是还没有生出来,是未来到现在的界线,将要进入现在,所以正生还在未来,过了生相是现在。「生现前故,名正生时」,生相现在前的时候,叫正生的时候。这三个因,「所引果法」,到生相的时候,「兴与果用」。这个果快生了,你帮它加把力生出来,是在生相的时候起作用。正生,还没有生出来,帮它起这个作用。
「此上两句,明因缘竟」,「二因于正灭,三因于正生」,这两句是讲因缘,四个缘里的一个缘。因缘是五因性,两个因是正灭的时候,三个因是正生的时候,起与果的作用。
余二缘相违者,谓等无间缘,及所缘缘。此之二缘,兴与果用,与上相违。等无间缘,于正生位,而兴作用,与前二因,于正灭位,是相违也。以等无间,果法生时,开避路故,与其处也。若所缘缘,于正灭位,而兴作用,与前三因,于正生位,是相违也。谓所缘缘,能缘灭位,方兴作用,由心心所,要现在时,方取境故。
得无色有覆及学心者,论云:由起惑退,得无色界一有覆心,及得学心,故名得六。解云:由起惑退者,阿罗汉果起欲界惑退,正起欲染时,得无色有覆及学心也。
「得无色有覆及学心者」,最后两个,无色界的有覆心跟有学心,怎么得的?由起惑退。下面解释。「由起惑退者,阿罗汉果起欲界惑退」,阿罗汉起了欲界的烦恼退。钝根的阿罗汉碰到一些烦恼现前的时候,会退一下,但是马上会恢复。决不会退了之后命终,下辈子又流转。「正起欲染时」,他正在起欲界的惑,退阿罗汉果的时候。那个时候,「得无色有覆及学心也」,他本来是三界的烦恼都已经灭掉了,但是这个时候把无色界的有覆无记心带起来了,有学的心也生起来了。本来是无学,退了之后,成了有学,生有学心了。
所以,欲界的染污心正现前的时候,可以得到一连串的心。欲界的三个,善的、恶的、有覆的,色界、无色界的有覆心,还有一个有学心。每一个心如何得到的情况都不一样,要慢慢去思考。
现在把前面所讲的内容重复一下。三界的染污的心,欲界染心得六个心,色界染心也得六个心,无色界染心得两个心。
欲界的染污心,「正现前位,容得六心」,欲界三个,善的、恶的、有覆无记;色界、无色界各一个,有覆无记心;「兼学心」,还有一个无漏的有学心,一共六个。
第一个,欲界的善心,有两种情况,第一种,「由疑续善」,善根断了,疑心一起,对邪见产生怀疑,发生正见,这个疑心可以生起善心来。疑本身是染污心,是烦恼,但这个烦恼心也可以生起欲界的善心。第二种,界退还,上界退到欲界来投生,生欲界的染污心。「于欲界续生,必是染心,正起染时,欲界善心,此时亦得」,染污心起的时候善心也有得,这个是法前得,善心并没有现前,因为投生的时候是染污的。
「得欲不善、有覆及色有覆心者」,欲界的不善心跟有覆心,及色界的有覆心怎么得?「由起惑退,及界退还,得欲二心,不善、有覆;及得色界一有覆心」,这是《俱舍论》的原文。圆晖法师解释说,「由起惑退者,此据离色界烦恼,后时起欲染退也」,这个人已经把欲界的、色界的烦恼都消灭了,至少是无色界的定得到了,然后起欲界的烦恼,叫退;这是有漏定,它会退的。「正起欲惑、退染心时,欲界不善及有覆心,兼色界有覆心,此时总得」,欲界的烦恼心一起,当然欲界的不善心及有覆心都起来了,色界的有覆心也起来了。为什么?下地的心决定成就上地的染污心。假使生在下地,上地的染污心决定成就。本来色界的烦恼已经遮掉了,没有这个有覆心,现在下地的烦恼(欲界的)一起之后,不但是欲界的不善心跟有覆心(染污心)起了,色界的有覆心这个时候也一起得到,不一定现行。「界退还」,界退还是投生,无色界有情,他色界、欲界的烦恼不现行,命终之后再投生到欲界,这个时候,欲界的染污心(不善的跟有覆的)跟色界的染污心是一起得的。
无色界的有覆心跟有学心怎么得?「论云:由起惑退,得无色界一有覆心,及得学心,故名得六」,起惑退,比如阿罗汉起欲界烦恼,退了阿罗汉果,他本来是无学,退了阿罗汉就是有学。退到凡夫是不可能的,因为初果就不会退,那么他退到有学的心,而且,这个有学心,在命终之前,决定还会恢复到原来的无学心。所以说阿罗汉证到之后,再流转生死是不可能的。他从无学退到有学,欲界染心现前,得了有学心,本来无色界烦恼断尽,现在退到欲界染心,也得了无色界染心。这里为什么只说无色界的有覆心呢?因为色界、欲界的前面讲过了,就不重复了;无色界的,前面还没有讲过。这个时候,得无色界的有覆心,也得有学心。
色界染心正现前位得六心者,谓自界三,欲界无覆,无色有覆,及得学心,故成六也。且初得自界三、欲界无覆者,论云:由界退还,得欲界一无覆无记心,及色界三。色界染心,亦由退得。解云:由界退还者,此据无色命终,来生色界,正起色界续生染时,自界三心、欲界一通果心,此时总得也。色界染心亦由退得者,此明色染非但由前界退还得,亦由起色界惑退得也。得无色有覆及学心者,论云:由起惑退,得无色界一有覆心,及得学心,故名得六。解云:由起惑退者,此据阿罗汉起色界惑退,故得无色有覆及与学心也。
色界的染污心,正在现前的时候,也是六个心。「谓自界三」,色界本身的三个心:善心、有覆无记、无覆无记。「欲界无覆」,欲界一个,无覆无记心。「无色有覆,及得学心」,共六个心。
先说怎么得自界三心、欲界无覆。「论云:由界退还,得欲界一无覆无记心,及色界三」,下面有解释。
「解云:由界退还者,此据无色命终」,界退还,这是从无色界退到色界。从无色界命终,「来生色界」,它投生到色界的时候,决定起染污心,因为投生到色界,所以生起色界的染污心,「自界三心、欲界一通果心,此时总得」。
为什么得自界的三心呢?一个是染污心,一个是善心,一个是无覆无记心。还有欲界的一个无覆无记心。因为他从无色界退到色界以后,色界的禅定还是得到了,能起神通变化。所以有色界的无覆无记心(色界的变化心),也可以到欲界来变化,有欲界的变化心,所以欲界的无覆无记心(通果心)也得到。
「色界染心亦由退得者,此明色染非但由前界退还得」,前面从无色界投生到色界是一种情况,还有另一种情况,「亦由起色界惑退得」,本来无色界定中,起了色界烦恼,退失了无色定,也可以得色界的染污心。
「得无色有覆及学心者」,这是得无色界心。「论云:由起惑退,得无色界一有覆心,及得学心,故名得六」,色界的染污心怎么得无色有覆及有学心呢?「由起惑退者,此据阿罗汉起色界惑退」,阿罗汉起色界的惑,也成就上地(无色界)的惑,「故得无色有覆及与学心也」,所以说这时也得到了无色界的有覆心,本来是阿罗汉,退成为有学,有学的心也可以生起。这是色界的染污心现起可以得六个心,「故名得六」。
无色界染心得二心者,论云:无色染心,正现前位,十二心中,唯得二心。由起惑退,得彼染心,及得学心,故名得二。解云:由起惑退者,此据阿罗汉起无色惑退,正起染时得自界染及学心也。
「无色界染心得二心者,论云:无色染心,正现前位,十二心中,唯得二心」,无色界染心起的时候,只得两个心。「由起惑退,得彼染心,及得学心,故名得二」,这也是阿罗汉「起惑退」,生起无色界的染污心,当然得无色界本地的染污心,同时,阿罗汉本来是无学,退了之后成了有学,有学心也得到了。因为他起的是无色界的惑,欲界和色界的惑并没有生起,所以只得两个。
色善三学四者,谓色界善心,现在前位,十二心内,容得三心。一谓得自界善,及欲、色界通果无记,成三心也。所以然者,由升进故,得彼三心。谓从欲界,入未至定,得色善心,此则从欲入色界,名升进也;断欲惑尽,第九解脱道入根本地,得欲、色界二通果心,此即从加行入根本地,名升进也。学四者,谓有学心,正现前位,容得四心。一得有学心,及得欲色界二通果心,并无色善,故成四也。一得有学心者,由初证入正性离生,于苦法忍位,得有学心也。第二得欲色界二通果心者,谓由圣道离欲界染心,入根本地,得二界通果也。得无色善者,亦由圣道,离色界染,得无色善也。故论云:由初证入正性离生,及由圣道离欲色染。寻前文即可解也。
「色善三学四」,色界的善心,「谓色界善心,现在前位,十二心内,容得三心」,色界善心现前,可以起三个心。
第一个,「自界善」,当然,色界自界的善心可以起来。「及欲、色界通果无记」,色界善的定里可以练通,这个通可以到欲界变化,也可以在色界自地变化,所以欲界、色界的通果无记心也得到了。「成三心也」,这是三个心。
「所以然者,由升进故,得彼三心。谓从欲界,入未至定,得色善心」,如何得这三心呢?是从欲界修定,修到未到地定(未到地定属于色界),就是色界的善心得到了。「此则从欲入色界,名升进也」,这是从欲界的心进入色界定心,是「升进」,上升的。
「断欲惑尽,第九解脱道入根本地,得欲、色界二通果心」,他先是进入色界的未到地定,这个时候色界的心(善心)得到了。假使从未到地定把欲界的九品烦恼断完,从上上品的烦恼一直断,断到最微细的下下品,正断的时候是无间道,然后进入第九解脱道断完,这时进入初禅根本定。初禅得到之后,欲界、色界变化的通果心,也得到了。因为神通要得根本禅定纔能起,加行的未到地定还不能起。「此即从加行入根本地,名升进也」,本来未到地定是加行,正在断烦恼,九个无间道,九个解脱道,断欲界的九品烦恼,断完之后进入根本定,这叫「升进」。
升进时,一方面在加行(未到地定)的时候,得到的是色界的善心;得了根本定之后,又得了两个通果心,欲界、色界的通果心(无覆无记)。这是「色善三」。
「学四」,有学的心生起以后可以得四个心。「谓有学心,正现前位,容得四心」,这个「容」,不是决定现起,这四个心可以生起来。「一得有学心,及得欲色界二通果心,并无色善,故成四也」。
「一得有学心者」,第一,怎么得有学心呢?「由初证入正性离生」,正性离生就是见道,「于苦法忍位,得有学心也」。「有学心」是无漏心,无始以来没有的,第一个有学心生起来是在「苦法忍位」见道的时候,从凡夫进入圣者。正在入见道的第一刹那,叫正性离生,这时有学心得到了。
「第二得欲色界二通果心者,谓由圣道离欲界染心,入根本地,得二界通果也」,假使修无漏道,见道之后,再把欲界的烦恼断完,这个时候入根本定——初禅,那么得到神通变化的两个心。
「得无色善者,亦由圣道,离色界染,得无色善也」,由无漏道把色界的烦恼断完以后,无色界的善法也得到了。所以得到有学心无漏道后,靠这个无漏道可以得到四个心。
「故论云:由初证入正性离生,及由圣道离欲色染」,怎么得四个心的呢?「证入正性离生」——见道,第一次得有学心;又「由圣道离欲色染」,由无漏道而离开欲界的烦恼,得两个通果心;离了色界的烦恼,得到无色界的善心。「寻前文即可解也」,前面讲得很清楚。
余皆自可得者,余谓前说染等心余,即欲界善,三界无记,及无色善,并无学心。故颂余字,含此六心。然此六心,正现前位,唯可自得,不成他也。论云:有余于此总说颂曰:慧者说染心,现起时得九,善心中得六,无记唯无记。
「余皆自可得」,除了三界的染污心、色界的善心、有学心之外,其他的心起的时候只能得自己。「故颂余字,含此六心」,「余皆自可得」,这个「余」包含六个心,即欲界的善心,三界的无记心(共三个),无色界的善心,再加上无学心,共六个。这六个心,它只能自己得自己,它现起的时候不连带得其他的心,「此六心,正现前位,唯可自得,不成他也」,只成就自己,不成就其他的心。
「论云:有余于此总说颂曰:慧者说染心,现起时得九,善心中得六,无记唯无记」,这个颂是《杂心论》里边的一个颂,世亲菩萨把它引过来解释一遍,然后补充帮助。「慧者说染心,现起时得九」,「慧者」就是杂心论主,他说染污心现起的时候有九个心可以得。善心(包括有漏无漏)可以得六个,(《俱舍》说「色善三学四」,得七个)。「无记唯无记」,无记的法生起来,只得无记法,不连带其他的。
《杂心论》的原文88「若得九种法,当知秽污心」,若得到九种法,那么你应知这是染污心。染污心现行的时候,得九个法。「善心得六种」,善心现行的时候得六个心。「无记唯无记」,无记法生的时候就得无记法。
《杂心论》论主总结作了这个颂,这里要跟前面的比较一下。
释曰:此是论主引杂心师颂,明得心多少也。彼说染心现起得九,此论说得染有十四心,谓欲界六,色界得六,无色界得二也。此论据染心重得,说十四心;彼论约单得,唯说九心。此论十四心中,有五心重得。谓色界染心,且两度得:一欲界染时得,二色界染时得,杂心除一心也。无色界染心及与学心,各三度得,谓三界染时皆得也,杂心各除二。兼前一心,总除五也。故说得九,各据一义,亦不相违。
「释曰:此是论主引杂心师颂」,杂心论师在《杂心论》里边有这么一个颂,「明得心多少也」,也是说一个心生起之后可以附带地得到其他的多少心。
「彼说染心现起得九」,前面说染污心起的时候,「六六二」,十四个,「得染有十四心」,他只说九个。善心起的时候,「色善三学四」,七个,杂心师说是六个(善心得六种)。「无记唯无记」,一样的,无记法生起,只得自己。那么这里边如何沟通?
「彼说染心现起得九,此论说得染有十四心」,「谓欲界六,色界得六,无色界得二也」,这是前面《俱舍》的说法,三界染污心起的时候,可以得十四个心,而杂心师为什么说得九个心?
「此论据染心重得,说十四心;彼论约单得,唯说九心」,这十四个心里边有重复的,而杂心论师把重复的去掉了,就剩下九个。
「此论十四心中,有五心重得」,《俱舍论》这十四个心里边有五个心是重的。「谓色界染心,且两度得」,色界的染污心,得了两次。第一,欲界染污心起的时候,第二,色界染污心起的时候,杂心论师把它归纳为一个,所以少一个。
「无色界染心及与学心,各三度得」,每一个都是三次得,杂心论师也把它归纳成两个。六个归纳两个,又少四个。一共少五个。「谓三界染时皆得也」,凡是成就下地染,上地染心决定也同时得到,所以说得欲界染心的时候,无色界染心也得到;得到色界染心的时候,无色界染心也得到,这样,三界一共三次得到。有学心,前面也讲过,也有三次的得。这样重复了三次,杂心论师把它精简了。
所以《杂心论》里边「各除二」,无色界染心和学心,分别有三个,除掉重复的两个。「兼前一心」,再减去前面欲界的染污心,一共除掉了五个心。所以一个说「十四」,一个说「九」,一个有重复,一个没有重复,其实是一样的。
「故说得九,各据一义,亦不相违」,所以杂心论师说九个,《俱舍论》说十四个,没有矛盾。一个是根据三界分开来说、重复地说;一个是把它们归纳来,简略地说,因此道理是一样的,并不相违。
我们学法,从这个例子看,经论里边一会儿这么说,一会儿那么说,你要知道它原则性在哪里,然后就能看出来,它没有相违。如果你原则性的东西没有掌握到,你说它相违,固然错了;说它不相违,也是糊里糊涂的,究竟什么地方不相违你也不知道,还是没有搞清楚。所以说我们对于不相违,不但要知道它事实上不相违,还要知道为什么不相违,这纔把道理搞通了,学教的目的也在这里。为什么这部经这样说,那部经那样说,要把道理搞通,你就会知道,经说的其实都是一致的。这些是我们学法要注意的问题。
善心中得六者,谓欲界无覆,色界善及无覆,无色界善,及学无学,故成六心也。杂心据单得,唯说此六心;此论约重得,言得七心,谓色善三、学四,名七心也。于此七中,除二心重。言二心者,谓欲色界无覆,各两度得:一色善时得,二学心时得。各除一心,取余五心,兼无学一,故成六也。
「善心中得六」,这个「善」包括色界的善、有学的无漏善。前面的「色善三学四」,一共七个心,这里归纳成六个。
「谓欲界无覆」,欲界无覆无记心。「色界善及无覆」,色界的善心跟无覆无记心,这是色界善心起都可以得到的。前面「色善三学四」,色界善心起所得的,一个是欲界的无覆无记心,就是通果心之类的;一个是色界的善心,一个是色界的无覆无记心(也是通果心),这跟《俱舍》一样;「无色界善,及学无学」,有学心起的时候,得无色界的善心、学心,加一个无学。这样,《杂心论》的六个心,就是指这六个,「故成六心也」。
「杂心据单得,唯说此六心;此论约重得,言得七心」,《俱舍》怎么是七个呢?「色善三」,色善得三个心;「学四」,有学心得四个心,这样七个。但这七个里边,有两个重的。哪两个重的?「言二心者,谓欲色界无覆,各两度得」,欲界和色界的无覆无记,说了两次。色善三的时候有它,有学心的时候也有它,这两个心都说过两次。「各除一心」,七个除两个,只有五个心;但杂心论师又加一个无学心,就变成六个,「取余五心,兼无学一,故成六也」。
杂心论师的六心跟《俱舍》的七心也没有矛盾。它把重复的去掉了两个,再加上一个无学心,成了六个。
下面是论主把前面得心多少的问题进行总结,合起来一共是五种情况。
论云:为摄前义,复说颂言:由托生入定,一由托生者,是前界退还也。第二入定者,是前色善及学心也。及离染退时,第三及离染者,是前离欲界染心也。第四退时者,是前由起惑退也。续善位得心,第五续善位者,是前疑心续善也。非前所成故。明得义也。此言得者,今时成就,名为得也。此是论主,为摄前义,总为五门,勒显一颂,请细细寻焉。
「论云:为摄前义,复说颂言」,为了把前面得心的问题摄起来,又说一个颂:「由托生入定,及离染退时,续善位得心,非前所成故。」「此是论主,为摄前义,总为五门,勒显一颂,请细细寻焉」,世亲论主为把前面的意思总摄一下,以五个门归纳成一个颂。那这里边包含的内容是很多的,要自己一个一个去找。这个叫你仔细思惟,否则就会糊里糊涂。
前面说三界染心以及色界、有学善心生的时候,可以得其他心,讲了许多种情况,合起来一共是五种,哪五种呢?
「一由托生者,是前界退还也」,托生就是投生,从上界退到下界来投生的时候,这个时候起的决定是染污心。如果是投生欲界,起欲界染污心,投生色界,起色界染污心。能得几个心,慢慢去查。
「第二入定者,是前色善及学心也」,入定,指前面说的起色界的善心,或者无漏的有学心,这两种都是善心。
「第三及离染者,是前离欲界染心也」,见道后的圣者,继续断烦恼,离开欲界(也可以包括色界)的染心,这是离染的情况,是善心。
「第四退时者」,阿罗汉起了烦恼之后会退,或者起欲界的烦恼,或者是起色界的烦恼,这种情况起的是染心。
「第五续善位得心」,善根断掉后,后来又对邪见起怀疑,善根又可以续起来,这是虽然是染心(疑),但可以起欲界善心的得。
为什么欲界的善根只要一个疑就能生出来呢?一般古代的注解里说,因为无始以来,欲界的善心是经常起来的,断善根的时候毕竟是少数,那么它力量很强,只要你一疑,马上就生出来了。所以,「疑心」一起,善根就可以生出来。这是得,过去断掉了,这次又重新得到了。「非前所成故」,这时候所得的心,前面没有成就的,这时候开始「获」——得到。所以这些都是现得的。托生也好,入定也好,离染也好,退的时候也好,续善根的时候也好,这时候所得到的心,不管你是有漏的、无漏的,都是以前已经没有了,现在开始有,都是「得」,这里讲的是「得」的事情。这里是世亲菩萨把前面染心、善心得的情况,用一个颂归纳为五种,每一种的情况都包含了不少内容,要「细细寻焉」,大家回去后仔细对照前面进行总结和思考,对于锻炼智慧很有好处。
「根品」一共五卷,到此已经圆满。「界品」二卷,讲三界一切法的体;「根品」五卷,讲一切法的用。总的体用讲完,后面六品分别是世、出世间两重因果。流转的「世间品」──果,然后是「业品」——因,「随眠品」──烦恼是缘;再下边的「贤圣品」是出世的果,「智品」是因,「定品」是缘,这样还有六品,一共是八品。
思考题
分别根品第二(卷三)
一 根是何义?
二 试述有部二十二根望谁增上。
三 试述识见家(经部)二十二根增上义,比较二者之同异。
四 试述有宗根废立。
五 试述识见家根废立。
六 试述五受根之内涵。
七 详述三无漏根。
八 二十二根中,几有漏、几无漏?
九 二十二根中,几异熟、几非异熟?
一〇 二十二根中,几有异熟、几无异熟?
一一 二十二根中,几善、几不善、几无记?
一二 试述二十二根之三界系门。
一三 试述二十二根之三断门。
一四 试述三界受生初得几异熟。
一五 试述三界死位几根后灭。
一六 试述「九得边二果」之内涵。
一七 试述「七、八、九中二」之内涵。
一八 何谓「十一阿罗汉,依一容有说」?不还果中,能如是说否?
一九 成就何根,彼诸根中,几定成就?
二〇 诸极少者,成就几根?
二一 诸极多者,成就几根?
分别根品第二(卷四、五)
一 试述色法决定俱生。
二 试述四品同起。
三 何谓大地法?其体是何?
四 何谓大善地法?其法云何?
五 试述不放逸、勤,惭、愧,无瞋、不害之同异。
六 何谓大烦恼地法?彼法是何?
七 何谓大不善地法?彼法云何?
八 何谓小烦恼地法?其法云何?
九 释小烦恼地法十。
一〇 欲界善心品中,有几心所决定俱生?
一一 欲界不善心品,有几心所决定俱生?
一二 欲界无记心品,有几心所决定俱生?
一三 上界心品,心所俱生云何?
一四 四大种当于何位尽灭无余?为什么?
一五 试述无惭、无愧之差别。
一六 试述爱、敬之差别,且以四料简帮助之。
一七 云何爱、敬唯欲、色界有?
一八 试述寻、伺之差别。
一九 试述慢、憍之差别。
二〇 心、心所于契经中有何名相,其义云何?
二一 何谓相应五义平等?
二二 「心不相应行」之名相,如何解释?其体有几?依次第述其名。
二三 云何「得」、「非得」?
二四 得、非得之所依是何?
二五 依《大毗婆沙》,得有几种?所得法有几种?各举例帮助之。
二六 何谓三类智边世俗智?
二七 何谓得修、习修?
二八 非得有几种?所不得法有几种?
二九 唐玄奘法师于《婆沙》为什么要加一十六字?
三〇 试述过去法之三世得及其中有法俱等几种得。
三一 试述现在法之三世得。
三二 试述未来法之三世得。
三三 试述得之三性差别。
三四 试述得之系、不系门。
三五 试述得之三学门差别
三六 试述得之三断门差别。
三七 试述「三世法各三」之差别相。
三八 试述非得三性门。
三九 试述非得三世门。
四〇 试述非得界系门。
四一 试述非得通不通无漏,为什么?
四二 试述非得如何舍。
四三 云何名异生性?此如何舍?
四四 何谓同分?
四五 同分有几种?
四六 云何有情同分、法同分?请述其关系。
四七 何谓「无想」?
四八 无想处没,必生欲界,生何趣?为什么?
四九 何谓无想定?
五〇 无想定依何地修?其修定作意是何?
五一 试述无想定三性门及报时。
五二 云何修无想定必非圣者?
五三 试述修无想定之得种种差别。
五四 云何灭尽定?
五五 灭尽定依何地修?其修定作意是何?
五六 试述灭尽定三性门及受报时。
五七 试述灭尽定修人及如何得。
五八 云何加行得、离染得?
五九 成佛时如何得灭尽定?
六〇 西方师如何说(灭尽定)?有部如何遮?
六一 试述二定复有同异。
六二 以何教理证明二定色界能起?
六三 云何灭尽定初起必在人中?
六四 为什么二定安名为无想定、灭受想定?
六五 何谓命根?
六六 何谓四相?
六七 经说三有为之有为相,论说有为四相,是否有矛盾?
六八 第三师说住、异二相合说,为什么?
六九 生等四相,亦有为法,应更别有生等四相,是否有无穷失?
七〇 何谓有为?
七一 云何称生、住、异、灭?
七二 经云三有为之有为相,重说有为表何义?
七三 生能生法,未来一切法,何不顿生?
七四 何谓名、句、文及身?各举例帮助之。
七五 试述名等之诸门分别。
七六 试述同分之诸门分别。
七七 试述得、非得诸门分别。
七八 试述相之诸门分别。
分别根品第二(卷六、七)
一 因有几种?各述其名。
二 何谓能作因?其体是何?
三 何谓俱有因?其体是何?颂说有几类?
四 何等名为心随转法?
五 云何名为心随转?
六 是俱有法皆俱有因耶?举例帮助之。
七 何谓同类因?
八 解释「自部地前生」一句之详细内涵。
九 详释「道辗转九地,唯等胜为果」。
一〇 云何无漏道九地相望,皆互为同类因?
一一 试就⑴法,⑵道,⑶根,具体帮助等胜为果。
一二 何谓「加行生」?帮助其等胜因果关系。
一三 试述生得善、染污法同类因与彼果之关系。
一四 何谓无覆无记?其体有几?各与几法为因?
一五 何谓相应因?颂中「同依」表示何义?
一六 试述相应因与俱有因之同异。
一七 六因之次第云何安立?
一八 何谓遍行因?
一九 何谓异熟因?
二〇 六因三世摄云何?
二一 果体有几?并述其名。
二二 「无为无因果」「无为非因果」内涵各如何?
二三 详述无为法是因无果,是果无因之全部内涵。
二四 六因各得何果?
二五 何谓增上果、士用果?
二六 试述五果各具何相?
二七 何谓取果、与果?
二八 试述六因中,何位何因取果、与果。
二九 试述取果、与果四句。
三〇 试述何法几因所生。
三一 缘有几种?各述其名义及体。
三二 何以等无间缘唯心、心所法?
三三 试述四缘于何位法而起作用。
三四 试述法从缘生。
三五 详细帮助「非天次等故」之内涵。
三六 试述大种、所造自他相望互为因缘。
三七 前曰:「无有一法,唯一因生」,后曰:「为大唯一因」,有无矛盾?
三八 何谓十二心?
三九 试述十二心相生。
四〇 云何「十二为二十」?
四一 十二心中何心现前,几心可得?且述其所以。
四二 论主引杂心师颂,明得心多少,与本论相互对比述之。
四三 论主对杂心师说,如何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