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
今天我们还是要提问,但是名单没有拿来。那么,我提的问,大家能答的自己答。前天我们讲的是不相应行,讲完了。现在我们就是后头几个。
众同分,什么叫众同分?宗瑞上次你没有答下来,今天你答,众同分什么意思?你小组里发言很积极的,怎么这里不行?每个人都要回答的,不要是推给人家,推给人家的话,你饭也给人家吃了,那就不好搞了。哪个答?宗海,众同分,众是什么?同是相似的,众是什么意思?(学僧答:众多的意思。)
众多的有情,他的相续的身心,有同样的地方、相似之处。分就是因,有众同分这个因,使众生有相同之处。那么这个众同分,人就是人的众同分,都是两个脚站到走的;(12B)狗是狗的众同分,会叫的,能守门的;等等。众同分的范围,有广有宽。人类是人类众同分,乃至男人,男人众同分,小孩子,小孩子众同分,里边有各式各样的众同分。
什么叫生老住无常?宗晖。(学僧答:生就是本来没有的,后来他就……)
什么东西本来没有的,生下来?(学僧答:像有情、众生,谓于众同分所有诸行本无今有。)
什么叫诸行?(学僧答:像户口当中本来没有他的名字,他生下来以后就有他的……)我问你诸行本无今有,什么叫诸行?哪个说?其它的人说。诸行,就讲诸行两个。有为法才能……这个就对了。那么,这个老也好,住也好,无常也好,都是有为法,都是诸行、诸行、诸行。
什么叫名句文身?宗宙。什么叫名句文,再说身?(学僧答:诸法自性上的增语。)
什么叫自性增语?什么叫差别增语?(学僧答:自性增语可以把它的自性……)
这个增语是什么?什么增语,啥个增语?什么叫增语?(学僧答:增语就是加上去,对它本性来说也没关系。)
怎么叫增语?(学僧答:好比举个例就是说梵文的眼,就不叫眼。)
你把增语的两个增、语两个字解释一下,你说加上去也没有多,减了也没有少,那是不增不减,不叫增语,增就是加上去,怎么叫加上去?自性增语,先把这个说了,举的例——眼睛、眼根、耳根,对的,这个例是对的,但是这个例跟自性增语怎么联系起来?(学僧答:使人产生一个概念,去了解它的自性。)
本来是一切法没有名言的,你要显示于人家知道,必须有一个概念使人家知道,这个就是增语,增上去的,本身是没有的,加上去一个名字。眼根,眼根本来是一个净色根,但是你叫它眼根,它就叫眼根了,这是增上去的,外语叫其它的,它就叫其它的东西了。那你宗宙,宗宙就是这么一个五蕴,把你宗宙名字摆上去,你叫做宗宙,这是加上去的,你本来生下来没有宗宙两个字。
好了,什么叫差别增语?自性、差别两个字你怎么讲?什么叫自性?什么叫差别?(学僧答:本具的那个性,可以使它区别于其它诸法的那个……)
眼根也差别于其它的,不是耳、不是鼻、不是身,那还不是差别了么?怎么叫自性、差别,两个不是一样的了?看它例就看出来了。自性——一个概念;差别——这个概念还有其它的属性。诸行,一个概念,诸行是怎么的?无常的,就是它的差别。文,什么叫文?什么叫诸字为性?你这个指名身,跟“文”怎么连起来?由何显,如何由何文来显名?文字,“眼睛”就是个文字,一个“眼”已经是文字了,我们汉文没有拼音字母——ABCD,这个你兜拢来就是这个眼睛,EYE就是眼睛。这个东西是由字母显名,由名显句,对了,身就是多。
什么叫异生性?宗猛,什么叫异生性?你是不是异生性?你是圣者啦?管你修不修,什么叫异生性?异生性什么?你是不是异生性?问你是不是,你就说两个话就可以了。(学僧答:我是的。)
你是的。那就对了。你凡夫,就是了,没有得到圣法就是异生性。
真假四大
今天有人问一个“真假四大”的问题,我们补充一下。那么那个笔记已经抹掉了,那个是不好搞了,还没有写就抹掉了。完整抄不用了,抄好的人把它拿出来,那么我们是念一道。四大种,昨天好象写了,就是《俱舍》32文里边的“大种谓四界”,这是个颂。大种谓四界,大种就是四个界。哪四个界?“即地水火风”,地水火风它是体,名字,它这个名字。它什么业用?“能成持等业”。它的一些体性——“坚湿暖动性”,这是一个颂。
大种么四界,哪四个界?地水火风。它有什么作用?能持。地,能持的用。水,能湿的用。湿,就是我们说面粉,把它加点水就缩了一团了,抟结起来了,没有水的话,它是散的,各了各的,那么,水能湿用。火能熟用,这一坨面粉湿是湿起来了,但是生的,吃不来,就像我早上吃个粽子,都是米,那个,就不能吃,那就要火,要加火,火要加上去的话,那就是成熟了,那就可以吃了,火能熟用,成熟用。那么风,成长,我们说这个南风一吹,草木就生长,就是春风一吹,这个草都生起来,那就是有长的作用,运动,没有运动,怎么长?小孩子蹦蹦跳跳的,他就长得快,你坐在房间不动的,就长得很慢。那么风是能长,这个业用如此。
那么,这是真四大。真四大是什么的境界?触的一分,这个我们讲过了,能触是触心所,它是身根、身识,所触的就是地水火风——能造四大,还有所造的——轻、重、涩、滑、冷、饥、渴等等,一共十一个所触。四大,所触的一分,它是身所碰到的。这个要记住,四大就:地坚的,身碰上去知道坚;水是湿的,手拿一下知道是湿的;火是暖的,你身烤一烤火就感到暖和,再烤得厉害就烧掉了,那个就不是舒服了;风动,你手碰上去它在运动的,就是动。这是身的境界。
那么这个假四大也有一个颂,也《俱舍》33的颂。“地谓显形色”,这个我们抄过的,就看念的,没有抄过的就写。地,地水火风那个地,谓,所谓的谓,显形色,显宗的显,形状的形,颜色的色。地是什么东西?显形色。我们假四大,我们一般人所谓的地,假使我们说这一个草地,很好看,绿绿的,草长得好好的,那么,这个草地是圆的,是形色,这个草地的地是绿颜色的,显色,我们所谓的地是显色形色表示的,不是碰上去硬的,叫地。你再看过去,这一块地很大,这是你眼睛看的显色、形色,这个形状很大就是地大。如果看起来小,这块地一点点大,不大,都是眼睛看的。所以地呢,显形色,并不是坚硬性。真假的四大不同就在哪里?一个是身碰上去是硬的;一个是眼睛看上去是绿的、蓝的。我们说青天,天是蓝的,晴空,蓝颜色的,碧青的,太阳照得亮亮的,没有边的,很大,这个是显形色,当然这个不是地,我们所谓的,一般都是显形色——看到的,那么真正的地是坚硬性,你单是眼睛看,不行的,要手碰了才知道。
“随世想立名”,(随便的随,世间的世,想象的想,站起来的那个立,名字的名。)这个地本来不叫地,它是显形色,“随世想立名”,我们祖祖辈辈这么叫下来,这个就叫地,并不是真正的地。但是我们人类习惯,从历史上一直把它叫地的,那么我们也顺着他叫地,但是这个地不是真的地,是假的地大。
想,还有三个,三个——想、行、识里边,想,是最容易知道。我们心里边,把外边的男的、女的、好的、坏的,这些想象摄起来,这个容易显示,容易冒出来,比较容易,比较粗。那么,受后边,是想。
行跟识两个比,行,里边起贪心、瞋心这些心所法,及忿、恨心,这个容易感得到。识,是总经理,在最后的。那些营业员、会计等等办事的,都是心所法,行——行蕴,这是容易看到,你要见总经理,不容易的。庙里一样的,你要见个知客师、见一个什么,容易的,见方丈却不是好见的。我们昭觉寺的方丈室,转弯抹角,人要进好几道门,进得去,这个方丈门也不开,窗口里看一看。为什么?这个不是随便好见的,他忙得很,大家去见的话,他还要不要办事情?不好办。总经理也好,什么也好,最后的。这个办事人员,在面前,容易见到。那就是说这些比较粗。发脾气,生气,你心里边的识——了别的心,感不到,而发脾气的瞋心容易感到,看到好东西,贪心,看到人家穿了一个、买一个什么好东西,“我”也要去买一个,没有钱的话,我要偷一个。我们这里,他看到我的灯好,偷一个,偷了一个灯去。这个就是贪心所,这个容易看到。最后的,了别的识,隐在后头,但是它是最细,最难分别。阿赖耶识最细,阿赖耶识,根本它的行相都不可琢磨的,那么,这是最细。
所以,从粗细的次第来说,决定是色第一,受第二,想第三,行第四,识是最后。那么这个是一个次第,粗细的次第。
又一个三界的次第,我们来说。(上次讲过的,这一次写下来了,有个别人抄了,个别人没有,擦掉了,不好抄了,那么你们把抄过的人去借了抄。)
在界的差别来说,三界,欲界最下。欲界里边,标志是什么?五欲。五欲里边最粗的,最容易看到的,最容易感得到的,色相。我们说五欲里边,色、声、香、味、触这五个欲,色是最显了的,最容易看到的。所以欲界里边的五欲——妙欲,最显著的是色。欲界就是贪色,说老矩话,色字头上一把刀,都是从色字上做的文章,欲界的人就是贪男、女色,这是特别显著的,财什么东西还是附带的。有的人拼命争取财、地位,为什么?就是要成一个他的理想的家庭,你没有这些财,人家不要你,看你不起。那为了要成家,拼命地要去想办法挣钱。赚钱赚得好,发财。赚不好,人财两空,自己要累死了,人家也不来跟你,那个就没意思了。那么欲界里边,五欲最显著的是色。所以色蕴摆第一。
那么欲界讲过了,是色界。色界里边,我们说初禅、二禅、三禅。初禅离生喜乐,二禅定生喜乐,三禅离喜妙乐,都是受,喜乐受。那么,这个色界里边,这个受的行相最显著,所以说受摆在第二。
那么,想,无色界。无色界,超过色界之后,修无色定的话,空无边处,就是想整个的法界都是空,识无边处,空的境不要它,我们能缘的识,徧整个的虚空,徧法界。那么,这是观想,观想无边的空、无边的识,那是想,所以说无色界里边,想心所显著,那么想摆了第三。
无色界的最高的有顶,我们讲过,第一有,是三界的顶,再高没有了。这是最殊胜的、三界福报最大的地方,他造这个业是什么?思心所。那么,这个思心所,有顶的思心所,造有顶业的思心所,在三界里边是最殊胜的。这个思心所,是什么蕴?行蕴里边的。所以,行蕴就摆到第四。
识蕴,这个将来我们说四识住,识是能住,它住在哪里?住在色里边,住在受里边,住在想里边,住在行里边。前面四个是所住,所以说,识是一个主人,它可以坐凳子,也可以坐汽车,也可以住什么东西,前面四个东西是它所住的地方。那么识,能住的,当然摆在最后。
所以说从三界的次第说,也是色、受、想、行、识。那么,这个次第不能动。那次第不能动,能不能少一个?也不能少。假使我们说色、想、行、识,“受”不要,那你色界就没有了,三界里有欲界、色界、无色界,你说“想”不要它,那么无色界就没有了。你说行不要它,那有顶就没有了。你说是识不要它,那么能住的识蕴就没有了。一个也少不了。所以说这个五蕴里边,既不能少一个,也不能多一个,又不能颠倒一个。这个讲法相,就讲得最严密的,这个是《俱舍》,把这些问题都彻底地给你讲清楚了。那么,在五蕴里边的蕴,我们大概就补充到这里。
十二处
下面是处。那么我们要讲这个,就是要把它的关系要搞清楚,蕴与处的关系。蕴、处、界都是分析宇宙的万物的。处是包含无为法,蕴是不包含无为法,只是有为法。但是色蕴包含哪些处?这个要你们讨论的,自己去找。下边我们把处讲一下,先看《五蕴论 》。
复有十二处,谓眼处、色处、耳处、声处、鼻处、香处、舌处、味处、身处、触处、意处、法处。眼等五处及色声香味处,如前已释。言触处者,谓四大种及前所说所触一分。言意处者,即是识蕴。言法处者,谓受、想、行蕴,无表色等,及与无为。
云何无为?谓虚空无为、非择灭无为、择灭无为、及真如等。云何虚空?谓若容受诸色。云何非择灭?谓若灭,非离系。此复云何?谓离烦恼对治,而诸蕴毕竟不生。云何择灭?谓若灭,是离系。此复云何?谓由烦恼对治故诸蕴毕竟不生。云何真如?谓诸法法性,法无我性。
问:以何义故名为处耶?答:诸识生长门义,是处义。
“问:以何义故名为处耶?答:诸识生长门义,是处义”,好,这个很简单,就一句话。
什么叫处?“诸识生长门”,一个识它要生的地方,门就是地方、处所,也就是处的意思。识从哪里生?从这个“处”生,处就是识生长的那个地方,门就是由此而生,门就是由此而进,由此而出。识之所以能够生出来,由这个门,就是十二处那个门。
这个我们讲过了:眼处对了色处,就生眼识,耳处对了声处就生耳识,意处对了法处生意识。那么,这个就是说,识从这个处里边生的,就是它生的门、门户,从这里出来的。
最后有十二处:“谓眼处、色处”,眼对色;“耳处、声处”,根境相对,耳对声;“鼻处、香处”,鼻对香;“舌处、味处”,舌对味;“身处、触处”,身对触;“意处、法处”,意对的是法。
“眼等五处及色声香味处,如前已释”,这个前面讲过了,眼——净色根,耳、鼻、舌、身都是净色根。色处,有显色、形色,等等;声有执受大种,非执受大种,俱大种;香有四种,等香不等香;味有三德六味这个味,甜、咸、苦、辛、淡,等等。“如前已释”,前面讲过了,不要说了。
触处,有点儿困难,以前有人就是教不懂,这里再补给你说一下。触处:四大种——能造色,也在触里边,及一分触——所造触,这两种都是触处。这是也讲过的,再给你分析一下。能造、所造都是触。
意处就是识蕴,我们前面说的,什么叫意?“意所摄故”,这个意处就是识蕴,识蕴就包在意处里边。
法处,就是“受想行蕴,无表色等”,及“无为法”,都属于法处里边的。
五蕴、十二处与八十七法之间之对应关系
下边“无为法”我们慢慢说,先说十二处。十二处的五蕴,五蕴的色蕴,包十二处的哪些处?五蕴的受蕴,包十二处的哪些处?五蕴的想蕴,又包十二处的哪一个处?五蕴的行蕴,十二处里边哪个处?五蕴的识蕴,包含这个十二处的哪个处?然后反过来,十二处里边,这个眼处属于五蕴里边哪个蕴?十二处的色处属于五蕴里哪个蕴?十二处的声处、耳处、香处、鼻处……一直挨到意处、法处,属于五蕴的哪个蕴?这个,你们回去讨论的时候要把它弄下来。就是说:五蕴里边每一个蕴,十二处里边包哪个处;反过来,十二处每一个处属于五蕴的哪个蕴。这个,一正一反地弄下来。
还有一个:五蕴里边,百法也好,《五蕴论》里边没有一百个,心不相对行少十个,无为法里边也少三个,那么算算是十三个少了之后,就八十七个了,不去管它。你把这个五蕴里边所有的法,把它理起来,八十几个;然后色蕴包几个,受蕴包几个,行蕴包几个,识蕴包几个;十二处里边,色处包几个,声处包几个,香处包几个,把三个东西的关系都列出来,画表,然后明天要问。
再说一遍:五蕴里边,包含哪个处,每一个蕴包哪个处;反过来,这个处属于五蕴里哪个蕴;然后五蕴的每一个蕴,这八十几个法里边,又包哪几法,色蕴包几个法,受蕴包几个法;再过来就是说十二处里边,色处包几个法,香处包几个法,意处包几个法,法处包几个法。要一个一个列下来。
这个就是要练一练脑筋了,如果这个东西你经常地分析,你以后碰到事情不要费脑筋,马上把它就弄得很清楚,下个决断,这样这样子做。那个辩论就是这样子,把脑筋磨细来,你说不磨细的话,你想入定,那是不可能的。 《大般若经》大概念过的人可能有,同样的话一大圈,再过了——跳两个字,又是一大圈。念到后来,想睡觉了,这差不多的话,都是一样的。但是,你没有这个训练的话,你想入定,做不到的 。《般若经》是印度的佛说的话,他跟你开玩笑?一圈一圈一圈地说,就是叫你思想,把你磨细磨细,你这样子才能够进入微细的道理。如果没有这些训练,你微细道理擦过去了,摆在你面前都漏过去了,不能体会到那个道理。因为这是进入定的一个训练的阶段。我们这个还粗,比《大般若经》还粗得多,那明天的要求就是这几个东西,就是互相的关系,五蕴、十二处、跟七十五也好、百法也好、八十几个法也好、八十四个法也好,它的关系,找出来,互相的关系找出来。明天我不是一个一个问,我就是抽到问的:五蕴里边,八十四法里边,是哪些法,色蕴包哪些法;或者是十二处里边,法处是包哪些法;十二处,法处又在五蕴里,哪个蕴;五蕴的色蕴,在十二处里边,又是什么东西。我中间挑到问的,不是挨到挨到问的。那就是说,你的脑筋要活一点,你的脑筋死板板的话,我问什么东西你也不知道。今天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