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次我们讲了四种意趣、四种袐密,这个对我们学佛经有极大帮助,因为佛经不是平铺直叙,里边有各种意趣和袐密,这里归纳成四个意趣、四个秘密。尽管我们知道了这四个意趣、四个秘密,但是这个文是不是这个意趣,是不是这个袐密,还是要用智慧去抉择。不是这个意趣,却把这个意趣套上去,是这个意趣的,却把另外一个意趣套上去,都会搞错的。所以我们再三强调,学法要有传承。传承:是释迦牟尼佛说的,弟子一代一代传下来,那就不会错。如果靠自己看看书,翻翻字典,研究研究,这样出来的,那就很容易搞错。所以说没有传承是不行的。
乙三 由三相造大乘法释
丙一 总标
论曰:若有欲造大乘法释,略由三相应造其释:一者由说缘起,二者由说从缘所生法相,三者由说语义。
释曰:由此三相,随其所应,应造一切大乘法释。
「若有欲造大乘法释,略有三相应造其释」,对大乘法要做解释的时候,有三个方面要注意。「一者由说缘起」,一个说缘起。「二者由说从缘所生法相」,依缘生出来的法,这个缘生法,它的相貌如何,这个要交代清楚。第三个「由说语义」,「语义」又分了「得处」跟「意处」两个。这个后边要广讲。
「由此三相,随其所应应造一切大乘法释」,你要对一切大乘法造论解释的话,一定要依这三个相来造。
丙二 别释
丁一 说缘起
论曰:此中说缘起者,如说:
言熏习所生 诸法此从彼 异熟与转识 更互为缘生
释曰:言熏习所生诸法者,由外分别熏习在阿赖耶识中,以此熏习为因,一切法生,即是转识自性。此从彼者,此分别熏习用彼诸法为因。此即显示阿赖耶识与彼转识更互为因。
第一个是缘起。「此中说缘起者」,「此中」就是前面说的要造大乘法释。关于如何说缘起,如一个颂所说:「言熏习所生,诸法此从彼,异熟与转识,更互为缘生。」这个颂出自《阿毗达磨大乘经》,世亲菩萨有解释。
「言熏习所生诸法者,由外分别熏习在阿赖耶识中,以此熏习为因,一切法生。」颂一句是五个字,但意思要连下去。这个就是我们一开始讲所知依的时候所讲的,对外边那些法的分别,熏在阿赖耶识里边,以这个熏习为因,一切杂染法就从这里边生,这个就是转识的自性。所生的法就是转识,阿赖耶识是本识。
「此从彼者,此分别熏习用彼诸法为因」,这个分别熏习,一般是指名言熏习。我们知道有三种缘起,第一种分别自性缘起是依名言熏习的,这个是讲因缘。阿赖耶识生转识,依名言熏习。
第十四句,「凡所现身不可分别」,就是」如其胜解示现功德」。这个世亲菩萨也不讲了。无性解释说:「如其胜解示现功德者,即是开示凡所现身不可分别,谓随有情种种胜解现金色等,虽现此身而无分别,如末尼珠及箫笛等。」根据有情的胜解,佛现金色身或者现琉璃身等等,可以是各式各样的示现,而自己没有分别心,这就是「凡所现身不可分别」,「不可分别」就是没有分别心。「即是如其胜解」,根据有情种种胜解而示现金色的、琉璃色的、或者其他的身。药师佛就是琉璃色,释迦牟尼佛紫磨金身,各式各样的身都可以示现。
第十五句,「一切菩萨等所求智」,就是「无量所依调伏有情加行功德」。「谓无量菩萨所依」,这个智慧是无量菩萨所依靠的。「能作调伏诸有情事」,这个功德能够做调伏一切有情的事情。世亲菩萨强调说:「此非诸佛已得自他平等更求此智,唯有诸佛已作如是胜调伏事」。这不是说佛还在求这个智,佛已经有这个智慧,可以殊胜地调伏众生。这是一切菩萨都要求取的。佛都已经得到了,可以殊胜地做那些调伏众生的事情,而菩萨还正在追求这个智慧。
这层意思是比较隐的。王恩洋讲得比较明显一些,他说:「佛智圆满,成就调伏有情加行功德」。佛智慧是圆满的,最清净的觉,他成就调伏有情的一切加行的功德,「故为无量有情所依」,所以是无量有情所依靠的。「如是之智是诸菩萨等所求」,一切菩萨同等地要追求这个智——佛智。菩萨还没有得到,所以要求这个。《无性释》怎么说呢?「谓由无量菩萨所依,为欲调伏诸有情故,发起加行佛增上力,闻法为先获得妙智,异类菩萨摄受付嘱,辗转相续无间而转,由此证得一切菩萨等所求智。」这个智,佛已经得到了,而这个智是一切菩萨都在追求的。意思是差不多的。
总之,这两本书是从印度翻过来的,语法不太顺于中国人的习惯,而王恩洋疏的意思明显一些。
第十六句,「得佛无二住胜彼岸」,就是「平等法身波罗蜜多成满功德」。「谓无二法身名平等法身」,这个法身无二,叫平等,或者无增无减叫平等(「无二」前面讲过了)。「即于如是无二法身得善清净波罗蜜多」,就这个法身里边,能够把波罗蜜多圆满,从初地到十地,一地一地上去,最后圆满功德,就叫「得佛无二住胜彼岸」。「彼岸」就是成佛的地方。「平等法身波罗蜜多成满」就是从初地开始修波罗蜜多,一直到十地,最后圆满登佛地。
不相间杂如来解脱妙智究竟者,谓于无杂如来智中胜解究竟。此中胜解名为解脱,即是随其胜解示现差别功德。证无中边佛地平等者,即是三种佛身方处无分限功德,谓佛法身不可分限尔所方处,受用变化亦不可说尔所世界。极于法界者,谓极清净法界,是名极于法界,即是穷生死际常现利益安乐一切有情功德。尽虚空性者,即是无尽功德,谓佛智无尽如虚空故。穷未来际者,即是究竟功德;等言等此。佛智究竟,穷未来际,无有间断,是故名为最清净觉。
第十七句,「不相间杂如来解脱妙智究竟」,就是「随其胜解示现差别佛土功德」,「谓于无杂如来智中胜解究竟。此中胜解名为解脱,即是随其胜解示现差别功德。」这个解脱就是胜解的意思。意思还不透彻,看一看无性菩萨的解释:「谓观众生胜解差别,现金银等种种佛土,不相间杂。」这个胜解差别是众生的胜解差别,依据众生各种各样的胜解差别,他现的佛土,或者是金色的,或者是银色的,或者是琉璃色的,或者宝石色的,等等,各式各样的相,没有杂乱。「世尊胜解现在前时,随众所乐,悉皆显现,无不了知,是故说名如来解脱妙智究竟。」众生所希望的,佛只要起个胜解都能现出来,而且他无不了知,都能够清楚地知道。「此中胜解说为解脱」,无性的说法,胜解有两种,众生的胜解是怎么样子,佛就以相应的胜解示现给他们看,而且示现无不了知,并不是杂乱的,都能够清楚地知道。那就是「无杂如来智中胜解究竟」。
第十八句,「证无中边佛地平等」,就是「三种佛身方处无分限功德」。「谓佛法身不可分限尔所方处,受用变化亦不可说尔所世界。」佛的法身遍布一切处,没有界限,不是说到那里为止,「尔所方处」,限于那里,没有限的。受用身、变化身也不可说尔所世界,也是十方世界都在示现,度众生,不可说限于某些地方,而是没有边际的。「三种佛身方处无分限功德」,就是说「证无中边佛地平等」,无中边就是没有边际。
第十九句「极于法界者」,「谓极清净法界」,叫「极于法界」,这个「极」是最清净的意思,叫极于法界。就是「穷生死际常现利益安乐一切有情功德」,「穷生死际」,没有穷尽的,只要众生有生死,佛就不断地在那里示现利益安乐的一切功德事情,就是这个极于法界。
第二十句「尽虚空性」,就是「无尽功德」。「谓佛智无尽如虚空故」,前面的「极于法界」是说时间没有尽的,而这里「尽虚空性」是说空间没有尽的。佛无尽的智慧功德跟虚空一样,到处示现,没有方处的限制,也没有时间的限制。
第二十一句「穷未来际者」,就是「究竟功德」。「究竟功德」论文中没有,前面一句「无尽功德等」中的「等」就是指这个究竟功德——「等言等此」,
「佛智究竟,穷未来际,无有间断,是故名为最清净觉。」佛的智慧尽未来际不断。以上是把佛的最清净觉智慧,分别地加以解释。总的来说有那么多功德,就是佛的最清净觉。一句「佛功德最清净觉」就用佛的二十一种功德来解释,全都配上了。
德处讲完了,下边说义处。义处是菩萨正在追求的,还没有圆满做到。
戊二 说义处
论曰:复次,由义处者,如说若诸菩萨成就三十二法乃名菩萨,谓于一切有情起利益安乐增上意乐故:令入一切智智故,自知我今何假智故,摧伏慢故,坚牢胜意乐故,非假怜愍故,于亲非亲平等心故,永作善友乃至涅槃为后边故,应量而语故,含笑先言故,无限大悲故,于所受事无退弱故,无厌倦意故,闻义无厌故,于自作罪深见过故,于他作罪不瞋而诲故,于一切威仪中恒修治菩提心故,不悕异熟而行施故,不依一切有趣受持戒故,于诸有情无有恚碍而行忍故,为欲摄受一切善法勤精进故,舍无色界修静虑故,方便相应修般若故,由四摄事摄方便故,于持戒破戒善友无二故,以慇重心听闻正法故,以慇重心住阿练若故,于世杂事不爱乐故,于下劣乘曾不欣乐故,于大乘中深见功德故,远离恶友故,亲近善友故,恒修治四梵住故,常游戏五神通故,依趣智故,于住正行不住正行诸有情类不弃舍故,言决定故,重谛实故,大菩提心恒为首故。如是诸句应知皆是初句差别,谓于一切有情起利益安乐增上意乐。
论文说了三十八句,概括爲三十二个法。三十二法跟三十八句的对应关系显示在表2中。有几句是合一个法的:二句合一法的有四处,三句合一法的有一处。这样就把三十八句配成了三十二个法,而这三十八句又归纳爲十六种业,从表上看就比较清楚了。
「复次,由义处者,如说若诸菩萨成就三十二法乃名菩萨。」菩萨要成就三十二种法那纔叫真正的菩萨,哪三十二个法呢?下边就说了三十八句。表2显示了这三十二法与三十八句的配对关系。
表2:菩萨增上意乐所摄的三十八句与三十二法、十六种业对照
「于一切有情起利益安乐增上意乐故」,这是总句。「令入一切智智故」是第一句。「自知我今何假智故」第二句。「摧伏慢故」第三句。「坚牢胜意乐故」第四句。「非假怜愍故,于亲非亲平等心故,永作善友乃至涅槃爲后边故」这三句合一法。「应量而语故,含笑先言故」,这二句合一法。「无限大悲故」,「于所受事无退弱故」,「无厌倦意故」,「闻义无厌故」。「于自作罪深见过故,于他作罪不嗔而诲故」,这二句合一法。这个我们要学习的,一般人自己造了罪,犯了过失看不到的,还以爲自己功德很大,而人家一点点过失,就大发脾气说他不对。菩萨就不应该这样做。「于自作罪深见过故」,自己做一点小罪,过失很大,看了这个要起恐怖心,赶快把它除掉。他的作罪不是说不看到,「你作罪我不知道,不去管他」,这也不对,「于他作罪不瞋而诲故」,不要恨他,但是要教诲他。有的人就不管,无论干什么都不管。不管也不对,你大发脾气骂他打他也不对,要「不嗔而诲」。这个我们要学了,在僧团里边,这些事情经常会有的,那就好好学习这一点。「于一切威仪中恒修持菩提心故」,第十六句。「不悕异熟而行施故」,「不依一切有趣受持戒故」,「于诸有情无有恚碍而行忍故」,「爲欲摄受一切善法勤精进故」,「舍无色界修静虑故」,我们知道,无色界是没有色法的,在里边利益有情的事情做不起来的,所以说要舍无色界而修习静虑,纔可以利益有情。「方便相应学般若故,由四摄事摄方便故,于持戒破戒善友无二故,以慇重心听闻正法故,以慇重心住阿练若故,于世杂事不爱乐故」。
「于下劣乘曾不欣乐故,于大乘中深见功德故」,这二句合一法。这是一对,对下劣乘不起欣乐,对大乘深见功德。「远离恶友故,亲近善友故」,这二句合一法,也是一对。「恒修治四梵住故,常游戏五神通故,依趣智故,于住正行不住正行诸有情类不弃舍故」,这两类有情都不要舍弃他。这个我们也是容易犯:人不对,就舍了他,不要他,不去管他了。这个也不好,还要教育。「言决定故」,说话要决定,「重谛实故,大菩提心恒爲首故」。
这是三十八句,说的是菩萨三十二法。「如是诸句应知皆是初句差别」,这里那么多句,都是说「于一切有情起利益安乐」的「增上意乐」,就是该怎么做。这三十八句都是解释第一句的。
此利益安乐增上意乐句,有十六业差别应知。此中十六业者:一展转加行业;二无颠倒业;三不待他请自然加行业;四不动坏业;五无求染业,此有三句差别应知,谓无染系故,于恩非恩无爱恚故,于生生中恒随转故;六相称语身业,此有二句差别应知;七于乐于苦于无二中平等业;八无下劣业;九无退转业;十摄方便业;十一厌恶所治业,此有二句差别应知;十二无间作意业;十三胜进行业,此有七句差别应知,谓六波罗蜜多正加行故,及四摄事正加行故;十四成满加行业,此有六句差别应知,谓亲近善士故,听闻正法故,住阿练若故,离恶寻思故,作意功德故,此复有二句差别应知,助伴功德故,此复有二句差别应知;十五成满业,此有三句差别应知,谓无量清净故,得大威力故,证得功德故;十六安立彼业,此有四句差别应知,谓御众功德故,决定无疑教授教诫故,财法摄一故,无杂染心故。如是诸句应知皆是初句差别。
「此利益安乐增上意乐句」有十六种业的差别,因此,这里又把这十六种业列出来,这十六种业跟前面三十八句也是对应的,这三十八句跟三十二法也是配的。十六个业是什么呢?
「此中十六业者,一展转加行业,二无颠倒业,三不待他请自然加行业,四不动坏业」。
第五,「无求染业」。里边有三句:「谓无染系故」,因为没有杂染系缚的缘故;「于恩非恩无爱恚故」,有恩非恩都无爱恚;「于生生中随转故」。「无求染业」对应于上边的三句(非假怜愍故,于亲非亲平等心故,永作善友乃至涅槃爲后边故),那三句的意思就是「无染系故,于恩非恩非爱恚故,于生生中恒随转故」。这就把「无求染业」的三句对应了三十八句中的三句。
第六,「相称语身业」,这个语业、身业两句,「二句差别应知」。前面三十八句里边,「应量而语故」是说话,语业;「含笑先言故」,笑是身业。语身业这两句就合到一起。
第七,「于乐于苦于无二中平等业」,配上边的「无限大悲」。
第八,「无下劣业」,配上边的「于所受事无退弱故」。非下劣,不退弱。
第九,「无退转业」,对上边的「无厌倦意故」。没有厌倦意,就不退了。
第十,「摄方便业」,对上边的「闻义无厌故」。
第十一,「厌恶所治业」,对前面的两句(「于自作罪深见过故,于他作罪不嗔而诲故」)。
十二,「无间作意业」,对前面的「于一切威仪中恒修治菩提心故」。
十三,「胜进行业」,对应七句:「不悕异熟而行施故」,是布施;「不依一切有趣受持戒故」,是持戒;「于诸有情无有嗔恚而行忍故」,忍辱;「爲欲摄受一切善法勤精进故」,精进;「舍无色界修静虑故」,是禅定;「方便相应修般若故」,是般若;「由四摄事摄方便故」,是四摄。六度再加个四摄,一共七句。所以说「此有七句差别应知,谓六波罗蜜多正加行故,及四摄事正加行故」。
十四,「成满加行业」,有六句差别:亲近善士、听闻正法、住阿练若、离恶寻思、作意功德、助伴功德。作意功德又有两句:「于下劣乘曾不欣乐」,「于大乘中深见功德」。助伴功德也有二句:「远离恶友」,「亲近善友」。
十五,「成满业」,有三句差别:无量清净、得大威力、证得功德。「无量清净」对前面的「恒修治四梵住」(四梵住就是四无量)。「得大威力」对「常游戏五神通」。「证得功德」对「依趣智故」。
十六,「安立彼业」,此有四句,哪四句?「御众功德」,对应于前面的「于住正行不住正行诸有情类不弃舍」,要调理大众,就要有这个功德:对那些正行的、不正行的,不要弃舍他。但是犯了极大过失理应駆摈的,你不弃舍他,把他留下来害大众,也不行。这是有程度的差别,这「正行、不正行的」是指那些可以容纳的。我们说「駆摈」是不是不管他呢?「駆摈」是教他改悔,他犯了重罪,你教他要好好改悔。若他还是老脸皮,混在里边,那就不对,那他悔不了。所以说佛的方便都有一定的作用。「决定无疑教授教诫」,对应「言决定故」。你「言决定」了之后,纔能决定「无疑教授教诫」了。你今天这麽说,明天那麽说,人家就无所适从,那就没有办法了。「财法摄一」,对应「重谛实」。「无杂染心」,对应「大菩提心恒爲首」。
这样就把三十八句归纳爲菩萨的三十二个法,又与十六种业进行了对照。看表比较清楚,注解很多,可以慢慢看。纲要没有搞清楚,注解再多,就是一片模糊,没有条理。现在条理先理清楚,然后注解配上去,那就非常清楚。有《无性释》的也可以参考一下,不看也没关系,因爲比较重要的这里都摘下来了。(第二十讲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