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讲(1 / 1)

上一次我们讲到念法身佛有七种念,接下去我们看别释净土一科。佛是正报,净土是依报,下面就讲净土是怎麽样的。这里要说明:法身佛有显净土的功能,但是法身的体是没有相的。净土的相,本来是报身佛有的,但是法身佛有显净土的这个功能,所以这里也讲了一下。后边我们讲报身佛的时候,又讲了这个净土,这两个是不一样的。法身佛有这个功能,在受用身的众会里边就现净土。一切都依止法身而来,那么受用身还是依止法身,一切功德从法身上出来。所以这两个没有重复,也没有混淆。

丁二 别释净土

戊一 具引经文

论曰:复次,诸佛清净佛土相云何应知?如菩萨藏百千契经序品中说,谓薄伽梵住最胜光曜七宝庄严,放大光明普照一切无边世界,无量方所妙饰间列,周圆无际其量难测,超过三界所行之处,胜出世间善根所起,最极自在净识为相,如来所都,诸大菩萨众所云集,无量天、龙、药叉、健达缚、阿素洛、揭路荼、紧捺洛、莫呼洛伽人非人等常所翼从,广大法味喜乐所持,作诸众生一切义利,蠲除一切烦恼灾横,远离众魔,过诸庄严,如来庄严之所依处,大念慧行以为游路,大止妙观以为所乘,大空无相无愿解脱为所入门,无量功德众所庄严大宝花王之所建立大宫殿中。

「复次,诸佛清净佛土相云何应知?」念佛的功德,七个念,那麽清净佛土(报土)的相是怎么样的呢?

「如菩萨藏百千契经序品中说」,这是一部经的名字,这个经的序品里面说了很多。

「谓薄伽梵住最胜光曜七宝庄严,放大光明普照一切无边世界」,佛住在最殊胜的七宝光明里边,以七宝来庄严,放大光明照一切世界,无边的世界都照到。这是说显色,七寳有青色的、黄色的、红色的、赤色的,各式各样的显色。

「无量方所妙饰间列」,各式各样的园林田野,很殊妙的安布起来,这是它的形色。

「周圆无际其量难测」,这是它的分量圆满。它的大小没有边,这个量不可测。

「超过三界所行之处」,这是方所圆满。这方所超过三界。

「胜出世间善根所起」,这是因圆满。净土的因,胜出世间的一切善根。因有两个,一个是无分别智,一个是后得智。净土由这两个善根所生起来的,跟世间的报土不一样,这个因是特别殊胜的。

「最极自在净识为相」,这是果圆满。以殊胜的出世间善根爲因而起的,所以,果就是感得清净识所显的最极自在的相,不是我们现在的杂染识所显的不自在相。净识嘛就自在,解脱一切烦恼障、所知障。

「如来所都」,这是佛所统帅的。这是主圆满。

「诸大菩萨众所云集」,这是辅翼圆满,就是帮助他弘化的那些菩萨,类似于国王的大臣一样。

「于此义中复说一颂,谓因依等」,这里又说了一个颂,就是「因依事性行……」「由是因缘,一切如来诸业平等,一切世间业不平等,以一伽陀总略显示。」以一个伽陀总略的显示,这个颂就是说世间的业是不平等的,而一切佛的事业却是平等的。

「世间因别故许业异者,谓诸世间由别因故生那落迦,别因生天,别因生人乃至饿鬼,由因别故许业有异。」世间有好几个原因产生「业异」。一个是因别,它的业就异了。个别个别造的因不一眼,有的堕地狱,有的升天,有的生在人间乃至生饿鬼道等等。世间的有情他造的因不一样,造的业也不一样,感的果也不一样。

「世间依别故许业异者,依谓身体,由依别故许业有异。」第二个依,就是身体。世间有情因为所依的身体不一样,造的业也不一样。男人做的事情跟女人就不一样,小孩做的跟大人不一样。身体强壮的脑筋好的所造的业跟那些身体差的思维不开发的所造的业不一样,各式各样,都是因人而异。

「世间事别故许业异者,谓诸世间商贾事别,营农事别,此等事务有差别故许业有异。」「事别」,做的事情也不一样。士农工商或是当兵的,他们的事情不一样,造的业也不一样。行业里面,杀猪杀羊的,跟那些做慈善事业的,开医院施针济药的,那就差得远了。一个是杀生,一个是救生,那所造的业就天差地别了。「此等事务有差别故许业有异」,做什么事么造什么业。

「世间性别故许业异者,性谓意趣,意趣别故许业有异。」性是意趣,有什麽志趣,就造什么业。

「世间行别故许业异者,由作行业有差别故许业有异。」做的行业有差别,许业有异。

这一段《无性释》比较详细,我们可以拿来做参考。在第十卷,他说:「诸佛法界即是法身,应知恒时能作五业。救济一切有情灾横为业者,因缘所生病等忧苦,说名灾横。于暂见时便能救济盲聋狂等诸灾横者,如契经言:若见佛时,盲者得眼,聋者得耳,狂者得念,如是等。」这一切都能救。这是有依据的,经上说你只要见到佛,瞎子就睁开眼睛了,聋子耳朵就听到了,狂人就提起正念了。「问:如说法身非六根境,云何今说盲得眼等,能见法身爲法身业?」有人问说,前面不是说过的嘛,佛的法身不是六根所能见到的,怎麽说盲者见到佛就能够得到眼睛呢?「答:见法身者,由昔发大愿引发势力成满法身,次第发起变化身用,由此能令盲得眼等。」法身固然看不到,但过去佛发了大愿,由此过去大愿引发的力量可以产生变化身,有变化身,当然能让盲者得眼,聋者得耳。「由昔资粮引发势力,证得法身任运起用,如机关轮,以末归本见法身。言见法身,实唯见化。」以末归本,说是见法身,实际上是见变化身。

「救济恶趣为业等者,拔不善处置于善处,方名救济。其因若无,果亦无故。」你造善业当然就到善趣去,你造恶业到恶趣去了。有因决定有果,因没有果也没有。恶业的因没有了,恶趣当然不去了。

「救济非方便为业等言,其文显了。」无性菩萨没有解释。世亲菩萨说了很多,这两个正好互相参照。

「救济萨迦耶为业等者,迦耶名身,虚伪名萨,其身虚伪名萨迦耶」,这是印度梵文单词的解释。身是假的,不是真的,没有的。「谓于其中伪身见转,即是三界有漏诸法」,这个身见生起来了,三界有漏之法也就生起来了,三界有漏之法,就是因为这个见而生起来的。「于彼说出离法,故名爲救济」,对有情说出离法,就叫救济。

「救济乘为业等者,为令不定种性菩萨及声闻等证大菩提,安立彼于大乘正行。」什麽叫救济乘?不定种性的菩萨他想退了,令他不退;不定种性的声闻他本来想修声闻乘而证涅槃,叫他不要证声闻涅槃,修大乘。那么都证大菩提,这就是「救济乘」,「安立彼于大乘正行」。

「应知诸佛于此五业悉皆平等。为显此义,复说颂言,因依事等。」这五件事情,诸佛是平等平等,都是做这些事情的。爲了表明这个道理,又说「因依事性行」那个颂。

「世间因别故许业异者,谓天因别,人鬼等因各各差别,故业有异。」这个世亲菩萨已说得很清楚了。「诸佛不尔,因无别故,非业有异。」诸佛的因是没有差别的,都是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都是修六度万行,所以业也就没有差别了。

「世间依别故许业异者,依谓身体,彼差别故,其业有异」,身体各式各样,他造的业也不一样。「如彼天授与彼祠授依身别故,其业各异。」天授、祠授是印度很普通的名字,相当于我们说的张三、李四,就是随便举一个名字。天授跟祠授两个人身体不一样,造的业当然也不一样。「诸佛不尔,法身无别,故业非异」,诸佛的法身一样,没有差别,所以造的业也没有差别。这都是说世间有别,佛没有差别。这样对比着说更清楚一些。世亲菩萨没有这样对比。

「世间事别故许业异者,事谓所作所用差别,事各别故其业有异,如彼凡夫营农事别,商贾事别。如是一切诸佛不尔,利众生事无差别故非业有异。」事是所作的所用差别的事情,各色各样的,「其业有异」。凡夫有务农的、做生意的、做工的、当兵的、做官的等等各式各样,他们的业当然也不一样。诸佛不一样,他们的事情都是利众生,毫无差别,所以佛的业没有异。

「世间性别故许业异者,性谓意乐,如彼世间利益意乐、安乐意乐,境界差别故业有异。诸佛不尔,利益安乐一切有情,意乐无别故业非异。」「性」指意乐心,世间有情个人个人的意乐不同,所造的业也就不一样。诸佛都是利益安乐一切有情爲意乐,没有差别。既然意乐没有差别,诸佛造的业也不会有差别。

「世间行别故许业异者,行谓功用,如小功用能起小业,若大功用便起大业,功用别故其业有异。」「行」指功用,世间做事情,有的懒惰,马马虎虎做,小功用能起小业,只能做小事情。若起大功用,勤奋的,他要拼命地干,可以成大事业。我们共产党搞革命,头目脑髓都舍了,也不顾睡觉休息,他成大事业,解放全中国。你做事情,功用大,事业也大;功用小,事业小;懒惰的人什么都不想干,那只有饿死了。我们小孩子的时候,语文书里有一个公案。有个小孩子很懒。他父亲要出去几天,他知道这个孩子懒惰,不会做饭,他就做了很多饼,让他一天吃一个饼。把饼做好了,挂在孩子的颈项上,想吃就吃好了。但是回来发现小孩子还是饿死了,怎麽呢?那麽多饼,够他吃个几天的嘛。他只把面前的吃了,旁边的拉过来吃都懒得拉一下,结果饿死了。这是个笑话,表示太懒的人,什么都干不成,连自己的命都保不住,还做什麽事业呢?我们出家人不要懒,懒了你法身慧命都保不住了,那你枉自出家。所以说要勤奋一点,不要太懒了。世间的小功用起小事业,大功用嘛起大业,功用有别,业也有异。「诸佛不尔,一切所作皆无功用故业非异」,诸佛做的事情都是无功用行,没有什麽大小,无功用,他们的业也没有差别。

「此别力37无故非导师者,此因等五别力无故,非世导师五业差别。」这个不一样的力没有,就是全部一样的。世间有情有五个差别的力量,造业不一样,诸佛没有这五个不一样的力,所以导师佛所做的事情没有差别。这个颂就是强调诸佛的五个事业都是一样的。

甲三 释妨难

乙一 释说一乘

论曰:若此功德圆满相应诸佛法身不与声闻独觉乘共,以何意趣佛说一乘?此中有二颂:

为引摄一类 及任持所余 由不定种性 诸佛说一乘

法无我解脱 等故性不同 得二意乐化 究竟说一乘

释曰:此中二颂辨诸佛说一乘意趣。为引摄一类者,谓为引摄不定种性诸声闻等令趣大乘,云何当令不定种性诸声闻等皆由大乘而般涅槃。及任持所余者,谓为任持不定种性诸菩萨众令住大乘,云何当令不定种性诸菩萨众不舍大乘,勿声闻乘而般涅槃。为此义故佛说一乘。由不定等句义已说。

「若此功德圆满相应诸佛法身不与声闻独觉乘共,以何意趣佛说一乘?」佛有那麽圆满的法身功德,声闻、缘觉没有,既然是不共,爲什麽佛说唯有一乘呢?既然一乘,应该相等,现在佛跟声闻缘觉绝对不一样,怎麽说一乘呢?

解释这个问题,有二个颂。第一个颂说的一个意思,第二个颂有另外的意趣38。看世亲菩萨的注释。

「此中二颂辨诸佛说一乘意趣」。佛说一乘还是说三乘,从古以来,这个问题辩论不休。有的说究竟一乘,有的说究竟三乘。有的说怎么可以把声闻缘觉化进一乘去呢?可以化,这是就不定种性而说的,最终还是三乘。有的说没有不定种性的,一切都能够化。一般说相宗跟性宗有差别。这里是以相宗的立场来看问题。佛的法身功德跟声闻缘觉的绝对不一样,说一乘的意趣在哪里呢?

「为引摄一类者,谓爲引摄不定种性诸声闻等令趣大乘,云何当令不定种性诸声闻等皆由大乘而般涅槃。」不定种性的声闻、缘觉,可以修大乘,也可以修声闻缘觉乘而入无余涅槃的,把他们引导过来进入大乘,所以说一乘。就是怎样想办法使得不定种性声闻缘觉不要进入二乘无余涅槃,而趣入大乘无住涅槃,为此就说一乘。说唯有一乘,这样可以把他们引摄过来。

「及任持所余者,谓爲任持不定种性诸菩萨众令住大乘,云何当令不定种性诸菩萨众不舍大乘,勿声闻乘而般涅槃。」任持所余,任持不定种性的菩萨众。对已经修菩萨道的不定种性的人,他可以入大乘涅槃,也可以退入声闻缘觉涅槃。说一乘,叫他不要退,「任持」,是叫他不要退下去。如何使这些不定种性的菩萨不要退了大乘,到声闻缘觉乘去般涅槃呢?就说唯有一乘,没有二乘的,无二亦无三,就修这个法,没有别的法,这样他就不退了。这里是二个原因。

「由不定等句义已说」,就是「由不定种性,诸佛说一乘」,这是总结的话,两个原因:为了摄引那些不定种性的声闻缘觉到大乘来;任持那些不定种性的菩萨不要退下去。为这二种不定种性的修行者,佛说一乘。

法无我解脱乃至广说,此中复由别意趣力唯说一乘。何别意趣?谓法等故等。法等故者,法谓真如,诸声闻等同所归趣,所趣平等,故说一乘。无我等故者,谓声闻等补特伽罗我皆无有,由无我故,此是声闻此是菩萨,不应道理。由此无我平等意趣,故说一乘。解脱等故者,谓声闻等于烦恼障同得解脱,故说一乘。如世尊言:解脱解脱无有差别。性不同故者,种性差别故,以不定性诸声闻等亦当成佛,由此意趣故说一乘。

「法无我解脱乃至广说」,一共四句,省略了,所以说「乃至广说」。

「此中复由别意趣力唯说一乘」,佛说一乘,还有其他的意趣。除了前面的爲了不定种性而说一乘之外,还有其他的意趣说唯一乘。什么意趣呢?

「法、无我、解脱」等故,这是三个原因:法等故、无我等故、解脱等故。第一个,法等故。「法等故者,法谓真如,诸声闻等同所归趣,所趣平等,故说一乘。」所证的法都是真如。当然,佛证的真如是彻底的证到。比如象、马、兔三兽过河,一个是彻底地踏着河底过去的,一个是在水中间淌过去的,一个是从水面上浮过去的。虽然所证同是一个真如,但是深浅有不同,不过毕竟还是同一个真如,证到的法是同的,「诸声闻等同所归趣」。这里边牵涉到一个问题:一般来说,相宗认为声闻是不证法无我的,但是性宗说声闻同样证到法无我,更是表明所证相同。这里照法相宗说,毕竟真如还是一个,虽然所证有深浅,但是真如还是一个,法是平等的,所趣平等,所趣向的真如是平等的。因为所证的法是一个,故说一乘。这是佛说一乘的一个原因。

「无我等故者,谓声闻等补特伽罗我皆无有。由无我故,此是声闻此是菩萨不应道理。由此无我平等意趣,故说一乘。」证了声闻乘,已把补特伽罗我破掉。既然没有这个「我」,那就不好说这是声闻这是菩萨了。既然菩萨声闻都分不出来,哪有二乘三乘呢?只有一个乘,这是第二个理由。因爲补特伽罗我都没有了,你说这是菩萨,这是声闻,解脱有三乘,那就不行了。这是平等意趣。我们前面讲过四个意趣,这是属于平等意趣。大家都是无我,根据这个无我相同,佛说一乘。这是第二个理由。

「解脱等故者,谓声闻等于烦恼障同得解脱,故说一乘。如世尊言:解脱解脱无有差别。」声闻缘觉烦恼障解脱了,佛也解脱了,佛固然所知障解脱了,但是都同样地解脱烦恼障,一样麽,平等平等。大家都是解脱,没有差别,都是烦恼障去掉,从解脱来说也是平等。

「性不同故者,种性差别故,以不定性诸声闻等亦当成佛,由此意趣故说一乘。」第四个理由,「性不同故」。什么意思呢?就是种性差别。对于不定性的声闻缘觉菩萨,他们也要成佛,菩萨麽不要退。从这个不定性来说,「由此意趣故说一乘」。这跟前面说的一样,说过了。

得二意乐故者,得二种意乐故。一摄取平等意乐,由此摄取一切有情。言彼即是我,我即是彼,如是取已,自既成佛,彼亦成佛。由此意趣故说一乘。二法性平等意乐,谓诸声闻法华会上蒙佛授记,得佛法性平等意乐,未得法身。由得如是平等意乐,作是思惟:诸佛法性即我法性。复有别义,谓彼众中有诸菩萨,与彼名同,蒙佛授记。由此法如平等意乐,故说一乘。

第五个原因。「得二意乐故者」,有二种意乐。「一摄取平等意乐,由此摄取一切有情。言彼即是我,我即是彼,如是取已,自既成佛,彼亦成佛。由此意趣故说一乘。」就是说「补特伽罗我」已经打破,没有「我你他」的差别。有我有他,这是萨伽耶见。自己这个补特伽罗是我,那个补特伽罗是他,执著于有个你我他。萨迦耶见打破了,补特伽罗无我证到了,你就是我,我就是你,你是佛,我也是佛。这个是就平等意趣来说,也是唯有一乘,没有二。这是第五个意趣。

「二法性平等意乐,谓诸声闻法华会上蒙佛授记,得佛法性平等意乐,未得法身。由得如是平等意乐作是思惟:诸佛法性即我法性」,这个就是信《法华经》了,法华会上佛对那些声闻授记,声闻虽然还没有证到佛,但得法性平等的,将来还能成佛。能够得到佛的法性,平等的意乐心就生起来了。虽然法身还没有证到,但就这个平等的意乐心而言,佛的法性就是我的法性,那就是一乘。这是一个理解。还有一个理解,「复有别义,谓彼众中有诸菩萨,与彼名同,蒙佛授记,由此法如平等意乐,故说一乘。」在这个法华会上,还有些菩萨,跟舍利弗那些声闻的名字一样。这个很有可能,很多人名字一样,我们出家人里边智敏智之类的很多,昭觉寺里边有五六个叫智光,五六个叫智明,还有智悟,多得很。这里边有同名的菩萨蒙佛授记。「由此法如平等意乐,故说一乘」。这是第六个意趣。

这个意思还不透,我们看看无性的。《无性释》云:「得二意乐故者,谓得二种意乐,一者诸佛于一切有情得同自体意乐,言彼即是我,我即是彼。由是因缘,此既成佛,彼亦成佛,是故名得第一意乐。」这是得第一个意乐。补特伽罗是不可分别的,都是一乘。「二者世尊法华会上,与诸声闻舍利子等授佛记别,爲令摄得如是意乐,我等与佛平等无二」,佛这里既然给声闻授记了,「爲令摄得如是意乐」:我将来也能证到这个法性,我跟佛是平等的。这是一层。《法华经》的意思是三乘回归一乘,本来就是这个意思。「又此会上有诸菩萨与彼名同,得授记别」,这个法华会上还有一些跟声闻弟子同样名字的菩萨,他们也获授记别。「故佛一言含二种益,谓诸声闻摄得同佛自体意乐,及诸菩萨得授记别。」所以佛一语双关,有二个好处:一个是声闻得到同佛的自体,法性平等这个意乐,另一个是诸菩萨得到了授记。这样意思比较明确一些。

言化故者,谓佛化作声闻乘等。如世尊言,我忆往昔无量百返,依声闻乘而般涅槃。由此意趣故说一乘。以声闻乘所化有情由见此故得般涅槃,故现此化。究竟故者,唯此一乘最为究竟,过此更无余胜乘故;声闻乘等有余胜乘,所谓佛乘。由此意趣,诸佛世尊宣说一乘。

「言化故者,谓佛化作声闻乘等。如世尊言,我忆往昔无量百返,依声闻乘而般涅槃」。这是第七个原因:佛化作声闻缘觉。佛过去度众生的时候,跟观音菩萨的三十二应身一样,应以声闻身得度者,则以声闻身而为说法。既然以声闻身说法,要般涅槃,所以佛在过去曾无数次地以声闻乘的身份去教化,最后以声闻身而涅槃,实际上佛并不属于声闻乘。「由此意趣故说一乘。以声闻乘所化有情由见此故得般涅槃,故现此化。」因为声闻乘要以声闻身来给他说法。声闻身的佛,实际上他本身是佛,虽然般涅槃,其实没有般涅槃,还是佛,所以叫一乘。这个地方又说唯是一乘。

「究竟故者,唯此一乘最为究竟,过此更无余胜乘故;声闻乘等有余胜乘,所谓佛乘。」这是第八个意趣:究竟。为什么说一乘呢?此一乘是最高的最究竟的,没有更殊胜的了。声闻乘上面有缘觉乘,缘觉乘上面有菩萨乘或佛乘,菩萨乘或佛乘上面没有了,最究竟,所以佛乘是最高的一乘。

这里说了很多的意趣,从唯识的观点看,佛说一乘有这麽多的意趣。中观的说法就不一样。中观的说法是所证的法性是一样的,你能证的智慧一样的,决定是一乘,这个《入中论》后头就发挥了很多。我们现在学唯识,就先把唯识的说法掌握了,以后学中观的时候,再谈中观的观点。

乙二 释同时有多佛

论曰:如是诸佛同一法身而佛有多,何缘可见?此中有颂:

一界中无二 同时无量圆 次第转非理 故成有多佛

释曰:今当显示,由此因缘应知诸佛虽同法身,而或成一或复成多。应知一者:法界同故,诸佛皆同法界为体,法界一故,应知一佛;又一佛者,以于一时一世界中无二佛现,故知一佛。

「如是诸佛同一法身而佛有多」,这个问题其实跟前面的差不多,前面讲的是「同」还是「多」的问题,这里是说一个时间能不能有很多佛一时成佛,是这个问题。佛的法身是一个,而有很多成佛的。「何缘可见?」怎么来说明这个问题呢?

这个颂有两层含义,重点还是讲有很多佛可以同时成佛。「一界中无二」,就是诸佛虽然有同一法界身,但是同一个时间十方世界有无量的佛成等正觉,你说不能同时,要按照次第来,行不行?「非理」,一个一个按照次第成佛,这个不合道理。所以应当承认同一时间有很多佛可以同时成佛。这下边有广辩。

「释曰:今当显示,由此因缘应知诸佛虽同法身,而或成一或复成多。」佛法身是一个,但是成佛可以一,可以多。

「应知一者,法界同故,诸佛皆同法界爲体,法界一故,应知一佛。」怎么叫一呢?法身是同的,体是一个,那佛应当是一个。这是从法身同一的方面说。「又一佛者,以于一时一世界中无二佛现,故知一佛。」另外还有一个原因说只有一个佛,就是说一个世界里边,不会有二个佛同时出现的。就像太阳一样的,一般说,太阳只有一个,不会有二个同时出来,除非劫末,几个太阳都出来。一个世界里边只有一个佛。转轮圣王也是一样,一个世界里边只有一个转轮圣王。如果二个转轮圣王怎么搞?你也无敌,他也无敌,这二个就顶起来了。佛是最高无上的,另一个佛也是最高无上的,这两个又顶起来了。所以一个世界只有一个佛。只有一尊佛的意思就是这个:或者法界是一个,体是一个,佛也是一个;或者一个世界里边同时没有二个佛出现,只有一尊佛。

又伽陀中显示诸佛或一或多。一界中无二者,此句显示唯有一佛。一世界中无有二佛俱时出现,是故说言唯有一佛。余句显示诸佛有多。同时无量圆者,无量菩萨同一时中资粮圆满。若诸菩萨福智资粮同时圆满不得成佛,如是资粮应空无果;众多菩萨修集资粮同时圆满,是故应知一时多佛。次第转非理者,无有次第转成佛义。若诸菩萨修资粮时,观待次第前后成满,可得佛时前后次第;然诸菩萨修资粮时不待次第前后成满,故得佛时亦无次第前后成义。是故同时有众多佛。

「又伽陀中显示诸佛或一或多。」就要讲这个颂。「一界中无二者,此句显示唯有一佛。一世界中无有二佛俱时出现,是故说言唯有一佛。」一个世界中没有二个佛同时出现。例如释迦牟尼佛在婆娑世界出现的时候,只有一尊释迦牟尼佛,不可能同时出现其他的佛。所以说只有一尊佛。

「余句显示诸佛有多」,前面是说一个世界里只有一尊佛,并不是说无量世界就一个,无量世界就可以有无量多的佛。颂中另外几句就阐发这个的意思。「同时无量圆者,无量菩萨同一时中资粮圆满。」十方世界修行的菩萨很多,可以有无量的菩萨在这同一个时候资粮圆满,那就同时成佛了。「若诸菩萨福智资粮同时圆满不得成佛,如是资粮应空无果」,如果十方有无数菩萨他们在同一个时间资粮修圆满了,那麽他们应该都同时成佛。假如说不允许他成佛,这个资粮应空无果,白白搞了。不会的,修了资粮决定有果,不会没有果。「众多菩萨修集资粮同时圆满,是故应知一时多佛」,既然不会空无果,推论出来了,应当是很多菩萨修集资粮同一时间圆满的,那么同一时间很多佛就会出现。

「次第转非理者,无有次第转成佛义。若诸菩萨修资粮时,观待次第前后成满,可得佛时前后次第。」有的说不能一时出,要按照次第来,要排队。这个话不合理,「无有次第转成佛义」,成佛要按照次第排队成佛,这个没有道理。假如十方菩萨修资粮的时候,你等我,我等你,排队来修,那麽成佛也排队了;但是修资粮的时候,哪个来排队?大家拼命在修,各修各的。既然各修各的,都同时圆满了,成佛也同时成功,怎麽可以排队呢?这个不合逻辑。假如菩萨修资粮的时候,大家互相谦让,按照次第来成满,你先圆满,我就慢点,我第二,他第三,这样成佛可以按照次第了。「然诸菩萨修资粮时不待次第前后成满,故得佛时亦无次第前后成义。是故同时有众多佛。」但是菩萨修资粮的时候并没有先商量好,你先成佛,我后慢成佛,没有这样子的。既然「修资粮时不待次第前后成满」,所以成佛的时候也不会按照次第来了。那就是十方世界的菩萨同时成佛是可以的。「亦无次第前后成义」,按次第前后排队成佛的道理是不合理的,所以说同时有多佛。

这个颂是解释一佛多佛的问题。一个世界里面只有一个佛,那是说一个天下,四大洲只能有一尊佛,但不能说十方世界只有一尊佛,并不是说无边的世界只有一个佛,都要排了队来成佛。这里「无量圆」是指在多方世界。一世界中一尊佛是指在一个四大洲的。所以不能说所有世界只有一尊佛成佛,不能同时有多佛。

这里就强调这个事情:单就一个世界而言,只有一尊佛出现,是对的;但是十方世界里边,很多菩萨资粮圆满了,在十方世界同时成佛是可以的,并不要排了队一个一个成佛。(第四十讲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