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1 / 1)

今天我们还是把昨天继续下去。本来是要提问的,那么,提问呢,时间还是很紧张。现在宗大师生日快到了,我们有人提出来,就是说《百法明门论》,本来我们是补充《五蕴论》的少部分,有人提呢,最好是全部讲。那么,我看了一下,全部讲也好,因为跟《五蕴论》的一些批注可以互相补充,那么,还有一点,就是文字极好。有一些他们如果文字基础差的,可以把这个当古文来念,多念几徧,这个古文的基础就会增长了。

那么我们现在就把这个范老居士的一些法相书的研究方法,“读法之二”。

昨天我们“读法之一”讲了,就是说,我们法相的这个书呢,词,难度一般说是比较高,什么原因?就是不习惯。我们平时都是我们生活上的事情,对佛的法相是没有去跟它接触过。那么,这一类的是术语,就是专门名词,我们说做医生的,他有很多专门名词,做工程师的,也有很多专门名词。这些名词我们外行是听不懂的,那么,佛教也很多专门名词,外行也听不懂的。所以说是难懂了。那么,做了内行就懂了,所以说,你多学会懂,所以他昨天的总结——不要怕难,就是要习惯。怎么能习惯?多读。再一个,给大家说一个,要有忍耐的功夫,自己要有坚持的功夫。一下子不能懂呢,要坚持下去。坚持就是胜利了,所以坚持到底成功就会来。如果中间退掉,功夫也就进不去了。

我们在五台山的时候,那个时候呢,广济茅棚有位老法师,讲《华严经》,讲得很仔细,《华严经》是八十卷,讲了三年。这个情况也一样,第一年讲的时候、开始讲的时候,满座;那么,到了第二年、第三年就少了。最后圆满的那一天,一个人,只有一个居士来听。那么,这个法师讲完了,讲完了就对那个居士说了,他说:“这部《华严经》是难懂,一般的根器不好是听不到,我花了三年功夫,总算培养一个人出来了,总算你听满了。”结果那个居士他说:“哎呀。”他马上磕头求忏悔,他说:“我没有懂,我一句也不懂。”他这个法师就奇怪了,他说:“你怎么一句也不懂呢?”他说:“我是听不懂,就是我对《华严经》有信心,我感到你要讲《华严经》,我要作个种子也好,我就坚持到底。”那个法师就:“好,你既然有信心,那么,你不懂呢,我教你个办法,拜《华严经》 。”一个字一个字拜,拜了三年,开悟了。他懂了,就是他虽然不是大悟,总是《华严经》能够理解了。那就是坚持下去,总会有个入处了。你要中间退掉呢,就完了,没有了。所以要忍耐的功夫。下边是“读法第二”。

读法之二

凡读法相佛典,须用纯洁的心,即是扫除一切成见,自己作无知无识的人。然后翻开书来,看一字读一句,如初识字,初读书,把它记在心中,一徧一徧的读到烂熟,然后依文解义。

“凡读法相佛典”——佛的书,这个跟读《菩提道次第》一样的,不要有成见,你自己有成见了,这个事“我”认为这样子的,那么,你把这个经里的文呢,你领受不下去的,还是根据你原来的思想来作批注。

我们说要学佛,你自己有一个知见的话,学的不是佛了,学的是“我”。所以说,在《菩提道次第广论》的时候,再三地强调,日常法师也再三强调,不要学我,要学佛。那么,要学佛的话,听经的时候,一定要把自己的成见扫掉,自己不要带一点点主观色彩的东西。然后才能够把佛的东西听得进去,否则的话,听了东西都是跟你一样的,就是跟上海那个气功师一样。江味农的《金刚经》批注出来了,大家很高兴,很多人去请,他也请了一部。我说:“你请了一部《金刚经》,很好,你好好研究。”我说:“这个道理很深,你们恐怕一时还不一定能达得到。”他说:“这个道理不深,我们都懂。”我说:“懂了,跟你自己那个气功是不是一样的?”他说:“一模一样的。”你看这样子,他根本没有懂《金刚经》。还是他气功师一套,把《金刚经》跟他气功一模一样的,这个哪里还是是《金刚经》?所以说,我们学佛经、学论,你如果心跟论是岔开的,那你根本就学不进去的。

我们最简单的、最近的例,有一位他说要一个人单住去了,住小庙去了。他说:“我要把《菩提道次第》好好地学一道。”这个话,你说啥东西嘛?菩提道次第,一开始叫你依止善知识,你离开了善知识去好好学菩提道次第,你这个不是笑话吗?你学啥东西呢?离第一步“如理依止道之初步正”,这一步都没有了,第一步就错了,你还错到哪里去,还哪一步会走对呢?所以,这个凭自己的设想来做事情呢,往往走的路就是很好笑的路。

那么,在前隔没有几天,有一个什么外地的法师,紧张得很,打电话来一定要叫我们想办法,什么?一个年轻的,一个小和尚,山上去住茅棚,疯掉了。没有方法嘛,你自己去蛮干,所以像这样,这个例子也讲了不晓得多少了,可是要蒙了眼睛,还是要朝这些路去走。像这样的人,佛恐怕也救不了,没有办法了。以自己为师,那么,你怎么救呢?菩提道次第,一开始就要把自己拿开,你自己是个凡夫,人家至少有学了一段时间的经历,总比你多一点。你不要听人家的,要听自己的,你什么都没有学,你学、你听那个烦恼的话,那怎么能上路呢?所以这些很可怜很可怜的事情。如果不着魔,就浪费一辈子;着了魔,那就不好说了,那是没有救的。

所以我们在学法的时候,把自己成见要扫除,这个非常重要,但是也非常困难,总是带自己的色彩来看问题。好像这些都是我的意见一样的,怎么会一样呢?如果你的意见跟经上一样的,那已经你成佛了,佛的话都跟你一样的,你还不是成佛了?不一样的。不一样,怎么办呢?把自己的改掉,把佛的经上的接受下来,这才是修行,转依了,我们以前依的是烦恼,现在要依的是法,这个叫转依,依转过来了,如果你不转依的话,永远依了烦恼的话,阿罗汉也成不了,人天都难说,可能是三恶道的果。所以要把自己当成是一个无知无识的人,就不要把自己的知见拿出来,自己就像一个什么都不懂的人,一张白纸,然后佛的话印上来,一个一个清清楚楚,这个跟菩提道次第的一模一样的。范老居士虽然不是学菩提道次第的人,但是学佛的人,听经、看书的知识、知见是一样的。自己要一点成见也没有,都扫干净。

“然后翻开书来,看一字读一句,如初识字。”好像小孩子才识字一样,一个字一个字地念下去。

“初读书,把它记在心中,一徧一徧的读到烂熟,然后依文解意。”就是多读,先要多读。我们说,西藏的小喇嘛,他们一进庙就是背书,不要说西藏小喇嘛了,就是南无寺的喇嘛,一样的,一进去就是堪布给你讲一段,明天就背一段,今天讲一段,明天就背一段。要背得滚瓜烂熟。背得怎么样?他们都是讲的仪轨。要背到怎么呢?念经的时候不带书的,他们念经不能用书的。除了举腔的拿一本书,其他的人都是没有书的,那么,你说念什么五大金刚也好,什么烧护摩也好,各式各样的仪轨全部要背下来。这样,你才是有将来你讲这个里边的意思的时候,才能够领会。如果你夹生了、不熟的,这个样子去学呢,也学不好的了。所以,第一个强调是不要有成见,然后要多读。

佛典句义,因中文句读或不易清辨,故须看批注,明了其义,纔能清晰。如《五蕴论》云:“云何名为无表色等?谓有表业三摩地所生色等无见无对”。若看《广五蕴论》,便知是有表业所生色,三摩地所生色属于无见无对的色法也。故此二论,读时并看,有此略彼详之益。

“佛典句义,因中文句读或不易清辨”,我们汉字、汉文的句读——就是标点,是很含糊的,没有什么分号、逗号、句号,没有的,就是一个圆圈圈,什么话都是一个圆圈圈,那么,这个圆圈圈有的时候还点错的,因为这个古代的刻板,校对的人不一定很仔细,也有点错的,就像我们《百法明门论》里边,这个是现代人的,杨仁山他们,欧阳竟无,他们办的金陵刻经处是校对最好的,但就在这个《百法明门论》里边,也有好几个标点错了的。所以,那么,你这个看起来就不清楚了。那么,把批注对照一看,他的句哪里该断,自然会明了。所以要看批注,“明了其意,才能清晰”,标点才能好知道。

“如《五蕴论》云,‘云何名为无表色等?’”这是引《五蕴论》,他说五蕴,什么叫无表色呢?“‘谓有表业三摩地所生色等无见无对。’”这一句话,连了一大串来的,没有标点的。那么,古代的人一看就懂,现在的人,看了就要误会了,有表业三摩地里边产生的色,那么,这个就要误会了,标点点不清楚了。但是你把《广五蕴论》的批注一看,他就它怎么说呢?是有表业所生色、三摩地所生色,这两种色都属于无见无对,那么,这个就清楚了。有表业下边要点一点,三摩地所生的色,有表业所生的色,所生色要两用,既用在三摩地后头,也有了有表业后头。然后这个标点才是对头了 6 。所以把意思看懂了,标点也点得下来。

我们经常有人问的,那个时候,我在上海社科院里边,因为文革的时候,为了生活,去那边搞了一段时间。他们知道我学《俱舍》的,他:“《俱舍》的那个古代的文字的标点你点得下来?”好像是很困难的事情。我说:“这有什么点不下来?”这个,你只要学过几部论呢,这个标点很容易点下来了。玄奘法师的翻译跟他的弟子的批注,很容易点标点。基本上四个字一句,你去看好了。除非有些地方六个字一句,都四、六一句的,大部分是四个字一句的,所以非常好点的。

那么,“故此二论,读时并看,有此略彼详之益”,这个就对照批注了,有好处。

佛典中用字,有性业、因果、能所等,皆对待为用。举一可以知二,即举此可以知彼。如云“以……为性”,即有“以……为业”相对,或省略之,此即《五蕴论》与《广论》之比较也。再如云“所触”即有“能触”,能为主动,所为被动。大概心法为主动,亦为被动,色法唯是被动而非主动。然又可作似主动者乃助动,而非真主动。“因果”关系亦犹“能所”,如能生为因,所生为果;能造为因,所造为果。论云“所触一分”者,所触对能触而言,色法为所触,心法为能触。云所触者,别于心法中之触心所也,然身根虽是色法,亦有助动之用,故又是能触,触处为色法,故唯为所触也。云“一分”者别于四大种之能造色,盖四大种亦是所触法,除此外指四大所造色乃是一分,故云“一分”也。此义虽见《杂集论述记》,然《广论》中云“已说七种造触及前四大十一种等”,可知论说十一种触法中,一分为所造触之七种,一分为能造触之四种,能细心读之,亦得了解耳。此等论所说色法心法等,应作科学书读,不可作议论小说读,盖所说即人生宇宙之原质,乃现实之根据。不同空泛寓言也。

“佛典中用字”(这个标点有错了,“有性业”是一对,“因果”是一对,这个分号应当在“业”后头,“果”后头,“能所”一对,“性”不能两点了,要 “业”、“性”一个逗号了。)“性业、因果、能所等,皆对待为用”,这是互相对待的。“举一可以知二”,你举出了业就知道性,说了因就知道果,说了能就知道有所。所以举一反三了,这个自己应当是说了一个就能够知道第二个。

“如云‘以……为性’”,决定后头“以……为业”,如果他这个“以……为业”不说的话,你自己也可以想到还有一个业在后头,略掉了没有说,这是相对的。“或省略之,此即《五蕴论》与《广论》之比较也”,或者《五蕴》里省掉的,广的里边就把它标出来了。

“再如云‘所触’即有‘能触’,能为主动,所为被动。”那么,这个能所的问题,他也提出来了。

我们这里有的人他始终搞不懂能所的问题,以为能总是主要的。对了,动,能动是主要的,能是主动的,所是被动的。但是,看是什么动,依靠这个动,那所依是主了,能依就是附带的了。所以要看后头那个字,前面那个,它是“能”是主,“所”是被动了,但是你看后边那个字,还要两个字合拢来才能决定哪个是主要的,哪个是次要的。

总地来说,心所法一般是能动,能看、能觉、能听,但是也可以被动,你这个说话的人,也可以给人家做对象。我就看你这个人,我看你在说话,这个也可以作被动。那么,色法都是被动,不是主的,有的时候也可以主动,但是,不是真正的主动,是助动,就是眼根了。能看的是眼识,但是眼根也是能看,它是帮了眼识在看,所以说,也是“能”,能看了,眼识眼根都是能看,所看的是色境。但是,这个眼根的能看跟眼识的能看又差一点点,一个主一个助。下边就是说,“而非真主动”。

因果关系跟能所一样,能生的是因,所生的是果。因果是由因生果了,那么,因当然能生了,所生的是果了。能造的是因,四大种,能造色是因,所造色是果。

“论云‘所触一分’”,这个问题也是经常有人问的,触的境里边有一分,它是所造色,还有一分是能造色。所触对能触而言。那么,这里说所触,那么,是对能触,有所触绝对有能触。能触是什么?能触是身识、身根,所触就是那个境——四大还有轻、重、涩、滑、冷、饥、渴,那这些是所触。但是所触里边,一部分是能造,一部分是所造,所以所触要分两分。色法是所触,心法是能触。“云所触者,别于心法中之触心所也。”心法里边有一个触心所,这是主动的,我们说这个触,你如果不说能所的话,两个要混淆,所以要说个所触,所触就是色法。“然身根虽是色法,亦有助动之用。”身根,也是能触。它虽然是色法,它是能触,因为它是帮了这个身识的。“触处为色法,故唯为所触也。”

那么,再说“一分”,四大种也是所触,但是能造,那么,它另外一部分就是所造。“盖四大种亦是所触法”,除此以外,四大种所造的色,这么是一分。这个我们都学过了,大概问题不大了,就念过算数,“故云‘一分’也。此义虽见《杂集论述记》”,《杂集论述记》把它讲得很清楚,但是《广五蕴论》里边也讲了。《广五蕴论》里边说的,“已说七种造触及前四大十一种等”。七种造触,就是轻、重、涩、滑、冷、饥、渴,这个讲完了,再加上前面能造的四大,这个所触一共有十一个。这是《广五蕴论》也给你讲了,“可知论说十一种触法中”,一部分所造的触,一分为能造的四大种,“一分为所造触之七种”,那是轻、重、涩、滑、冷、饥、渴,那么,另一分,能造的四种——四大种。“能细心读之,亦得了解耳。”你要是仔细地慢慢(读),就是一徧不行的,你是这一徧看不懂,再看两徧,两徧、三徧、四徧、五徧,念个十徧八徧的话,意思也出来了。

所以,“此等论所说色法心法等,应作科学书读”,那么,这里我们说的这个色法心法,念这些书当科学来读,就当自然科学一样,都讲宇宙的真理了。不要看小说书,看过算数。我们看小说,就是看一个大概,仔细地把每一个字去咬它的文字,不会的。我们小孩子的时候,古代的那些小说,《济公传》、《水浒传》、《三国演义》,这些东西,基本上都看过了,那是很小的时候看的,十岁左右看的。那古文很深,你说你每个文字都讲得下来?不见得。就是看的时候意思抓到了,好了,看过去,算数了,我知道了,就是关公、刘备啥东西,都知道了。但是,你这个马马虎虎看的,大概知道一些就算了。那么,学这个法相的书,却不能这样子学了。这样子马马虎虎学的呢,人家问你,你是马马虎虎知道,说起来呢,就人家问你一个问题,你马马虎虎回答也不行了。人家问你个为什么,你就将了个军了,舌头也打疙瘩了,不会说话了,这个不能马虎的。因为我们佛教里说的、经里说的、那个论里所说的,就是人生、宇宙的原则,万法,宇宙人生的那些最基础的那些东西。“乃现实之根据”,就是现在摆了一切法的它的一个根据,也是元素、原子之类的东西。“不同空泛寓言”,不是小说里边孙悟空、猪八戒编一套就可以了,你大概知道这些,你看到笑、高兴就完了。

我记得我们小孩子看《济公传》的时候,看到后来,自己会笑了。为什么?里边都非常可笑的话,很多很多,像我就记得有一个,济公跑到树林里去看见一个人上吊,苦得很,上吊,济公他也来上吊,“我也苦得很,我也上吊”,把绳子一棵树上一跨,吊上去了,吊上去什么,吊了后脑,不是吊在颈项里,吊在后颈,吊不死的,挂在那里。像这一类很多,这个看过算数了,不需要仔细研究。那这个佛经里就不是这些东西了。

蕴处界依小乘经论式,百法依大乘经论式。可见大小乘论之异同,而有以识大小乘之进退。

那么,下边就是说,蕴处界是三科,它本来是原始佛教的、根本乘里的经论(这里讲小乘我们要避免小乘两个字),百法是发展的,后来发展的,瑜伽的经论的形式,那么,这就是原始的跟发展的这个经论的形式的差别,也可以从这两部论里边看出来。那么,所以“有以识大小乘之进退”,就是说,原始的佛教或者部派佛学,跟后来发展的,瑜伽或者是中观,它里边有不同之处。那么,这个瑜伽跟原始佛教的部派佛教的差别,就在《五蕴论》跟《百法明门论》里边,也可以看出一些痕迹出来。

那么,这是研究佛教的人,他要追源,就是这样子去看。我们记得台湾一个印顺法师,作了一本《唯识学探源》,他就把唯识学的根源追溯到原始佛教里边去。在原始佛教里边很多有包含唯识的——初级的说都含在里边,那就没有发挥出来,那么,后来的人,就把它发挥出来,成了一个独立的宗派。这是研究佛教的进展的那些、发展的那些,才看这些,我们才开始也用不到那么高的深度。

世人对于万法亦有种种名词,但从世人妄想习气中流出,故但能为世法之业因,而不能为出世之业因。佛典中所有名词乃从大觉者净智法界中流出,故能为出世因,而非堕于世间也。故学者须将名词句义一一视为新知识而接受之,须用专门名词,而后可与科学家谈论。读佛经论(尤其是法相学)依文解义,方可契入,此文乃是佛法而非世文,故不可不依,若不依文,何能如法解义。读论烂熟,将佛法文义,装满胸中,自然作意吐言,皆是佛法,此即闻慧成就,乃学佛之初步资粮,乌可忽诸。

“世人对于万法亦有种种名词”,那么,就是说这个专门名词,就是佛教的法相是必须学的。我们世间上的人,对一切法,都有名词的,但是这些名词是从“妄想习气中流出”,从烦恼里流出来的。你去学这些名词,只能做世间造业的因,作世间的因,有漏的因,不能出世间的,不能无漏的。“而不能为出世之业因。”

“佛典中所有名词乃从大觉者净智法界中流出”,佛经里的名词是释迦牟尼佛——大觉,他从清净的法界的智慧当中流露出来的,那就是无漏种子了。所以说,印光法师经常说:金刚种子只要你一下子种下去之后,总有一天要破腹而出。就是说把你一个业障的身体要破掉,这个金刚种子还要长,要长出来。那就是说金刚种子下去之后,总有一天要成熟、成果的,那么,现在我们学法相呢,就把金刚种子种下去了。“故能为出世因”,所以这个东西是出世的因。

那么,我们现在经常说的转依。什么叫转依呢?依,平时我们说思想,都是想那些世间法——烦恼。那么,我们现在学法相之后呢,就把思想转到佛的清净法界等流的法相名词上去了,那就是依靠无漏的种子去了。那是转了、转了之后,越转越多的话,有漏的越来越少,无漏越来越多,后果是什么?当然是证果证道的事情了。所以说,开始的时候要转这个依,我们依靠烦恼的心要把它转过来,依靠法相的无漏种子。我们听说一个赠送处有一位工作人员,他在开发票的时候也想着十二处、十八界,这个好不好?很好。当然不要开错了,开错了是业务上有误失。就是说能够把这些十二处、十八界、五蕴,有为、有漏,这个思想充到思想里边去,就把那些有漏法排掉了,这就是转依了。

我们经常去思考这些问题,就会把有漏的——什么世间上吃、享受、五欲、财色名食睡了,这些东西就慢慢排掉了,这个也不很花精神。我们有经验的人就会知道,你,当你兴趣蓬勃地在研究佛经的时候,一切世间的引诱东西、什么打麻将了什么东西,你都自己甩掉了,不要去搞了,不想搞了。没有时间去搞那些,就欢喜看书了。我们这里有一个居士写信给我,他说:我在这里学法,学了很多法很高兴,回到家里去了,到社会环境去了,人家说我这个人很奇怪——话也不多说,一天到晚看书,要么坐在那里,他们以为坐了呆呆地坐,实际他在打坐或者念咒。那么,就是跟人家不一样了。这些不一样呢,但是你不要——因为你在家身份,不要跟人家顶起来——人家在吃喝玩乐的时候你搞这些很好,如果人家在办公,你在办公室里,这样坐在哪里,那就怪了,你工作就搞不好了。那么,要看场合,什么场合你做什么的事情。这个呢,各人各人的业报也有关系,也是各人环境不同的。

我以前,在没有出家之前,也干过会计,那时候,我是出名的佛教徒,大家都知道。我在会计的办公室里边,当我会计事情干好了,我把经拿出来腿子盘起来念经了,人家看了不怪——“他是佛教徒,他也没有耽搁工作,他的工作完成了,你去念去好了。”没有人管你。那么,这个情况之下,你念念也可以了。如果人家要干涉你的,就不要念了,有些坐办公室的,只许你看报,不许你念经,那么,你就不要念经了,你念咒好了,反正一样的。你眼睛盯了报纸看,你心里在念咒不是一样的吗?尤其是我们四加行学过的人,其实不会闲的,哪时候都可以利用的。他们在休息,你就在念咒;他们在聊空天、聊天,你念你的咒;他们在学习,你念你的咒;他们在听报告,你念你的咒。这个是时间很多很多,只要自己会利用。

那么,这个里边不一样的,这个是出世的因,那个是在世间的因。所以说,不是作为世间的。佛教的法相名词越多越好,将来是出世间的。“故学者须将名词句义一一视为新知识而接受之”,那么,就要想,把这些法相名字当作学一个专业一样,新知识,把它接受。

那么,下边就比喻,“须用专门名词,而后可与科学家谈论”。他说我们跟科学家谈话的话,那些一套新的科学的名字不知道,那你跟他谈,谈不上了,就是没有共同语言了。他谈的都是一套,什么能量、磁场、力场,搞了半天,你说:“什么量、量、量了?这个天气不风凉了,今天很冷了。”你说这样子,这个就谈不上了。这么,你跟科学谈论尚且要有专门的名词,那么,你要学佛的法,你没有这些专门名词你怎么想呢?当然学不进去。所以读佛的经论,尤其是法相学,一定要依文解义。

我们说“依文解义,三世佛冤”,你怎么提倡依文解义呢?我们说依文解义,不是说抓了个文,把义丢掉了。我们依这个文,然后解义,得了义之后,文就不要了,那么,是对的,如果你文都不要,你的义哪里来呢?我们说依文不依义,就是说,不要死在文字上,文字是一个方便,使我们理解义理的。我们如果文字不要它,你意义也现不出来。如果你讲经,你不用说话,佛在世,如果讲经是入定地讲,那只有大菩萨才能够得益。一些凡夫就没有办法了。那么,一定要讲话讲出来。话就是文字,话写到纸上就是文字了,依了文字解意才可以趣入佛的道理。

“此文乃是佛法而非世文”,不要看小这个文,这个文是佛法,不是世间的文。所以“不可不依”。“若不依文,何能如法解义。”文都没有,你这个义哪里来解呢?所以说,他再三强调要依文解义,就是说,没有依靠文字的话,你意思不能得到的。

那么,你这个文字讲不下来的话,义还是不能深透地知道的。所以要“读论烂熟,将佛法文意,装满胸中,自然作意吐言,皆是佛法”。这样子做好不好?不是书呆子,这是闻慧成就。闻慧成就:肚子里边都是佛的法相,说话里边说的都是法相名词,那么,就是闻慧成就的表现。“乃学佛之初步资粮”,学佛第一步要做到的资粮就是这个。“乌可忽诸”,这些是绝对不能忽略的。

二千余年前世尊说法,亦借印度梵语或巴利语而说,我国佛典乃自古德依梵语译成华言,直接间接无非根据结集三藏,与亲闻十二分教,辗转传来,汇为巨观,故宜视为法藏而宝之。读华文经典如读梵文贝叶、如闻金口宣扬,法相诸论,虽是菩萨所说,亦是以佛语为宗,且亦从梵贝译出,渊源有自,不同世书及外道伪造者,郑重归依,信受奉行。

下边是讲文字的事了,我们需要依文字。那么,需依文字应当是依梵文或者是藏语了,这么,我们依中国的文字是不是可靠呢?他说“二千余年前世尊说法,亦借印度梵语或巴利语而说”,就是离不开文字。我们中国的佛教,古代的大德依梵语翻过来的,直接间接地(间接——或者从其他的西域翻过来),都是根据结集三藏的。所以这些经……碰到十二分教,差不多。“辗转传来,汇为巨观。”这么弄了三藏十二部了,很多。“故宜视为法藏而宝之”,那么,这些,我们的经论,要当它是三藏的法宝,去“宝”——珍贵它。不要说是翻中国话的经就是要差一点,一样的,意思是大德们翻的,不是普通人翻的。

“读华文经典如读梵文贝叶”,我们华文的经典跟梵文的贝叶,意思是一样的,都像佛的金口宣扬一样,好像听到金口说话一样。

“法相诸论,虽是菩萨……”那么,法相那些论是菩萨造的,但是“亦是以佛语为宗”,也是根据佛语来造出来的,而且也是从印度原翻的,梵贝里翻过来的。“渊源有自”,它不是自己凭空造出来的,是根据佛的梵贝来的。“不同世书及外道伪造者”,世上的书是自己创造的,外道要改佛教的,这些都不是真的。

我们的经都是从佛教里印度梵文的贝叶里翻过来的,所以绝对可靠。要“郑重皈依,信受奉行”。这个,那就是再三强调我们法相不要等闲视之,不要以为依文解义是三世佛冤,这个文字不要它,我们只要开悟就好了。

开悟呢,你离开文字——如果禅宗离开、不立文字,开悟,有的,这是祖师以特殊的方法逼到你开悟。我们再追下去,禅宗利用不立文字,也是有道理的,因为当时的佛教徒,尤其是出家人,文字都学通了。你说一个话,他都可以用一种文字的表面的意义回答你,但实际意义没有抓到。那么他就是把你文字撇开,要你真正体会到它的真的含义。那么,这是所以不立文字。

实际上,佛的正规的教法是要文字的。三藏十二部,都是文字的记载,是佛亲口说的文字用笔记下来的。所以说,没有文字,这个文字般若就没有;文字般若没有的话,观想的般若也没有了;观想般若没有的话,证的般若也就没有了、实相般若也就没有了。所以说,你要真正证到实相般若呢,要从文字般若下手,文字不可以忽。但是有一个,就是说,文字不要执,把文字执死了,也成问题的。文字不能执,也不能是不要,这个是我们学法的人一定要注意,尤其是法相,你如果文字不知道、不懂,你这个意思不会懂的。如果文字讲通了,意思也就懂了。这个,学过法相的人有这个感觉的。所以文字一定要懂。

所以我们再强调,学法相的人文字基础一定要有一点。为什么我们现在要教那个小孩子语文呢?也就是培养他将来看经书,你没有文字基础,经书看不懂的。我们这里如果文学基础很低的,是小学以下的,或者初中是挂了个牌的,农村的初中的,那么,你赶快要去补文字。补文字呢,我们以前请了个老师,他好像最近没有来,可能是忙了。但是,我们内部老师也有。内部老师,什么中文专业毕业的,什么什么的,做过师范学校老师的,师范学校毕业的做过老师的人,也有。如果在空的时候,最好要组织起来,把文字学一下,不学的话,我看你很困难。我们《百法明门论》打开的时候,我感到你们还要头痛。这个比《五蕴论》要深得多了,这个文字。那么,你会不会也背起铺盖走了,我一般不知道了。但是,我们说,我们就劝你要有坚决的、忍耐的,要修忍辱波罗蜜,就是说要冲过去,要刻苦一点、忍耐一些,把这个文字关要攻破它。否则的话,你是没有办法学法了。学法总是要一点文字的,你没有文字怎么学呢?那么,这个呢,我们把一些法相的研究的方式讲了。

那么,今天我们有两个设想。一个是今天讲到这里为止,明天就开始辩论,开始演讲。但是有的人说来不及,那么,我们再讲两天,讲到是二十一。讲到二十一呢,把百法开个端,然后,宗大师生日之后,我们要念经,你们就复习。宗大师生日过了之后,就开始辩论、开始演讲、开始笔试,大概要搞一个星期。辩论的时候争取每一个人都说话。你不说话没有用,我指你名字叫你回答了,把你名字指到,你要回答问题的。当然,不是我指,两组,两边,你们两边互相问了。那么,演讲可能是不会每个都上来了。演讲大概要我看一半要上来,至少有一半的人要准备一些资料,上来要讲一下,这是锻炼你的做法师的能力。

我们在南普陀讲课的时候,就听到一个法师,学问非常好,写文章注销来,大家都看了非常之佩服。但是,有一点——不能上台。上台之后,两句话一讲,脸绯红,那就第三句话讲不出来了,他就是窘态百出了,就没有办法再讲了,只好下课了。那么,这样的法师就是没有锻炼了,你如果锻炼一下,经常上台呢,那就是不会有什么感觉。

我们也有这个——他们有的人就说,他们说开始上台之后,不能看下边的,下边几百个眼睛盯了你看,你下边一看的话,僵了,马上心一慌,什么事、话都忘记掉了,说不来了。那你不要去看他了,你管你讲好了,讲好了,讲到后来讲熟了,你看,一万个眼睛我也不怕你,你看好了,没有关系了。我记得还有一个老师,他一讲课,大家学生盯牢他看,他看得不好意思,他说:“你们不要看我,看书。不要看我的脸了。”(师笑,众笑)他还是有点不自在。反正你讲经讲惯了,成千上万的眼睛朝你看,你当它没有这么一回事,一切法空,不去管他。

大乘百法明门论本地分中略录名数解

作者 —— 世亲菩萨

那么,今天我们说要讲这个《百法明门论》,世亲菩萨介绍一下。这个论主是世亲菩萨,那么,世亲菩萨的历史,这个《百法明门论》里边也有,它是在第二页的后头。我们再补充一下,先把第二页后头翻到,第四行,“天亲菩萨者”,我们次第不一定要按照它了。因为这本论是他造的,我们先介绍作者。

天亲菩萨者,北天竺富娄沙富罗,此云丈夫国,有国师婆罗门姓娇尸迦,生三子同名婆薮盘豆,此云天亲。乃帝释之弟毘搜纽天王之后,虽同一名复有别号:长曰阿僧迦,此云无着,乃菩萨根性;季子别名比邻持跋婆,此云母儿,盖比邻持此云母,跋婆云子,亦云儿;中子博学多闻,徧通坟籍,神才俊朗,戒行清白,无与俦匹。兄弟皆兼别号,故法师但名婆薮盘豆,不相滥也。依《瑜伽论》广造诸论,以释大乘,发挥非空非有中道之教。

“天亲菩萨者”(天亲即世亲),世亲菩萨这个人,“北天竺富娄沙富罗”,这个国家的人。这个富娄沙富罗是什么意思?“此云丈夫国”,这个在我们中文(就是华语),叫丈夫国。这个丈夫国是怎么来的?这个我们要讲一下。

这个世亲菩萨的地方呢,过去一个毘搜纽天,毘搜纽天是天上的一个大将,气力很大,他在这个地方,那个时候,阿修罗很凶,他(阿修罗)是好像是不允许他(毘搜纽天)住这个地方。他说:“你是大丈夫你可以住,你不是大丈夫就不能住。”毘搜纽天他说:“我是丈夫,我就不走。”结果,阿修罗就想尽办法要他走,后来就叫他的妹妹,阿修罗王的妹妹长得(极好)。这个阿修罗的情况大家知道,男的长得极丑,性情麤暴,爱斗;女的却长得极好——他叫他的妹妹去引诱那个毘搜纽天,结果毘搜纽天跟那个阿修罗王的妹妹两个认得之后,很要好。后来阿修罗王就跑出来了,就说,他说:“你是丈夫的话,你就跟我斗。你斗得赢你是丈夫,斗不赢你就走掉,不准住。”那么,毘搜纽天就跟他斗,斗的时候,开始毘搜纽天气力很大,他把阿修罗一刀刀砍断了。但是阿修罗他有一个本事,他砍下来,他又接上去了,他手砍下来了,他马上又接好了,这头砍下来不行了,头砍了不行。手、脚砍了,砍了半天他都接好了,拼命斗,毘搜纽天白天打到黑,气力慢慢衰下去了,这个阿修罗却越斗越凶,越斗越凶。他什么都接得上,这阿修罗王比一般的还厉害,什么都接得上,结果,看那样子毘搜纽天慢慢的好像是不支,这个力量不够了,这个阿修罗王的妹妹却是帮这个毘搜纽天了,她就在一个地方走来走去、走来走去,给他看,结果这个毘搜纽很聪明,他知道她意思了,他就把这个阿修罗砍作两段之后,就在中间站在那里,不准他两边接拢来。这样子阿修罗就完蛋了,接不起来了,输了。那么,他就是住下来了。所以说叫丈夫国。要丈夫才能够住下这个地方,丈夫国。这个是他天亲菩萨的出生的一个国家。

那个时候,这个国家有个婆罗门,娇尸迦,他是一个很有名的,生了三个孩子,都叫婆薮盘豆,就是天亲了。那么,毘搜纽天亡之后,这里就补充了,这些种族都是毘搜纽天王的后代,因为当时毘搜纽天住下来了。那么,下边都是他的后代了。那么,他们三兄弟同一个名字,但是有别号。

第一个,老大叫阿僧迦,就是无着,他是大乘根器,菩萨根器、根性。

最小的叫比邻持跋婆,叫母儿,这是我们华人叫母儿。“盖比邻持此云母,跋婆云子”,也用“儿”了,这个字翻过来,就中国话了。

“中子”,就是世亲菩萨,中间那个呢,“博学多闻,徧通坟籍”,很多的书都学过。“神才俊朗,戒行清白。”又聪明又是行持又好,就是说,学问、行持都好。“无与俦匹”,没有一个人跟他比得起。

“兄弟皆兼别号”,他的哥哥弟弟都有别号,那么,这个中间那个世亲菩萨就不用别号了,直接叫世亲,所以“不相滥”也。虽然他们三个都叫世亲,但是长的跟小的都有另外号,而世亲菩萨不用另外号,就是这个“世亲”,所以也“不相滥”、并不会混淆。

“依《瑜伽论》广造诸论以释大乘,发挥非空非有中道之教。”那么,世亲菩萨根据《瑜伽师地论》造了很多的论,发挥大乘的意义,就是非空非有的中道。中道就是非空非有。

那么,这些是很略,我们再补充一点资料。这个世亲菩萨是论主,为什么我们补充资料呢?这个世亲菩萨就是《俱舍论》的论主了,所以当时我们也对他的一些情况说了一下。

世亲菩萨,他是在我们大概是公元320年到400年间。在北印度的富娄沙富罗国的人。这个时候,那个地方的国师,他的父亲是国师,是婆罗门教的国师,叫憍尸迦,有三个孩子。长子阿僧迦就是无着菩萨。他的弟弟叫比邻持跋婆,这个世亲菩萨是中间那一位。世亲菩萨在那烂陀寺,依了萨婆多部(有部)出家的。世亲菩萨开始学有部的,此那烂陀寺是当时印度的最高学府,就像那个英国以前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一样,在那里毕业的人就是最高级的。那么,其他学校虽然也有,都认为等而下之的。那么,印度当时的最高学府就是那烂陀寺。他就在那烂陀寺的有部里边出家的。“博学多闻,徧通坟籍。”学得很多,什么经书都看完了。“神才俊朗”,他的才干非常高,没有人跟他比。“戒行清高”,不但是学问大了,他持戒的也是非常之清高,没有跟他比得上的。

他把一切有部的三藏都学完了,一切有部我们说两个。一个是东方的一切有部,是比较保守的,现在这个迦湿弥罗;一个是西方有部,比较开放的。那么,迦湿弥罗的有部造了个《大毗婆娑论》,它这个是五百个阿罗汉结集下来的,认为是国宝,是不准流通到国外去的,只能到他国家去留学,学,不能传到外边去,就是保守了。世亲菩萨西方有部出家的,他西方有部的都学完了。他就迦湿弥罗的那个《大毗婆娑论》呢,因为不准流出国外的,没有学过。他要想去看一看迦湿弥罗的这个《大毗婆娑》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他就冒了名,改了个名字,到迦湿弥罗国去学了四年,把《大毗婆娑》都学通了。在学那个《大毗婆娑》的时候,他因为在西方的学那个有部,那时西方进步的,很多经部、大众部的学说都在讲,他也去听了很多,他经部的采取了更多。那么,他在迦湿弥罗学这个《大毗婆娑》这个呢,他们辩论了,他辩论的时候经常用经部的道理来破有部,把迦湿弥罗认为最高的一个《大毗婆娑》驳掉了很多。那么,这个时候,他们迦湿弥罗国的一个罗汉叫悟入,很奇怪这个人到底是什么人?那么聪明。我们这个最高的一部《大毗婆娑》给他驳掉很多的,他就入定一观察,知道是世亲菩萨。他说:“算了,你是世亲菩萨,你是一个大法师,你现在是来由经部来破有部的话,我们这里人里边有些没有离欲的(就是没有证果证道的),知道你是世亲呢,学这个法,将来要对你不利的,你赶快跑,不要再呆了。”他就回去了。回去就讲《俱舍论》了。那么,他把那个《大毗婆娑》什么都学完了,十八部里的经论、三藏全部学好,外道的那些书也学完,所以说学问是通内外道,什么都懂的。不但是内明知道,因明、辩论的方法也非常精通。他就回到中印度,给很多的声闻僧伽讲经,这个时候最出名的就是《俱舍论》了。

我们《俱舍论》呢,它是有部的,就是根据《大毗婆娑》了,但是里边他认为《大毗婆娑》有不尽善之处,他经部的理论来补充。所以说,它跟《大毗婆娑》不是一个体系了,它另外成了个体系,而是《大毗婆娑》的结晶,在佛教里边极大的崇高的地位。那么,那个时候就叫“聪明论”了。凡是学过《俱舍》的人都会聪明起来,因为讲的东西范围很广,讲得很深透,一般不但是内明了、因明了什么,声明都有。

那么,他在讲《俱舍论》的时候,有一个——就是悟入论师(阿罗汉)的一个弟子,叫众贤论师,它对世亲菩萨批判《大毗婆娑》——《俱舍论》里边有批判《大毗婆娑》的——他非常气愤。就造了一部《俱舍雹论》 。他这部论,就是冰雹一样的,要把《俱舍》打得稀烂,花了十二年功夫,造了部《俱舍雹论》 。他要跟世亲辩论。结果这个书拿了世亲菩萨那里去,世亲菩萨年纪已经大了,他说:“我造论的时候,我又没有要跟你辩,你造了这个论,你跟我辩啥呢?而且你这部论根本驳不了我这个东西,我还没那么闲来跟你辩。”他就跑掉了,不跟他辩。这个众贤论师跟了后头,他福气也不够,中途害病了,害了病快死了。快死了之后他叫他的弟子拿这个论拿给(世亲菩萨),他说:“你给我把这个论送给世亲菩萨,叫他看一看,这个论如果好、有可以采取地方你就采取,把此论留着;如果这个论不好的话,你把它烧掉也可以。”这么他就跑掉了,他就死掉了。那么,他的弟子送到世亲菩萨那里去,世亲菩萨看看呢,他说:“这部论虽然很多地方破《俱舍》,但是理论不足,破不了。但是他因为要破,他讲了很多道理,却是反过来对《俱舍》有补充的地方。”他说:“这个论可以流通,但是要改个名字,《俱舍雹论》呢,这个冰雹就不要了,你不是个雹,你破不了,叫什么呢?《顺正理论》,你这部论跟我的正理还比较顺的,并不是雹,打不了,打破不了。反过来,你顺了我后头,跟了我后头比较随顺的。”那么,改部《顺正理论》,这样子就给它流通了,那么,这部论我们玄奘法师也翻了,《大藏经》有。

那么,这是内明了,世亲菩萨的,人家是辩不了。

那么,声明,这部《俱舍论》里边,它的文学评价也极高。当时印度有个新日王,他的妹夫,是一个婆罗门,是外道,他是懂声明的。他看到这个《俱舍论》在佛教内部都攻不破,那么,他想从声明的道理来破它,他反正是妒忌了,就不想世亲菩萨的《俱舍论》来流通世间,他说我要用声明的(就文学的观点上)来破它,就说你文学不好,你尽管你佛教讲得好,文学上你却不行。他以这个方式就造了部论,来破《俱舍》 。结果,世亲菩萨就根据那个论,又造了个反驳的论,把这个外道的论驳得体无完肤。那就是说,《俱舍论》,不但是内明的,讲佛教道理讲得好、攻不破,就是文学的基础也极好,你用文学的观点来破,也破不了。这样子,不但是他没有把它破掉,而且,新日王他对世亲菩萨起大的信心,皈依了。他不但是没有把世亲菩萨赶出去,反而皈依世亲菩萨了,并且他的太子在世亲菩萨面前受戒,他的王妃也出家,作世亲菩萨弟子。那就是说世亲菩萨在新日王国家里边享的地位极高,国师的地位。

这是它内明也破不掉,声明也破不掉,就是《俱舍论》这个价极值极高。

那么后来,经过无着菩萨的介绍,世亲菩萨又转入瑜伽,本来我们说根本部,是进入瑜伽大乘发展的一个轨道。那么,他因为过去弘扬了根本部,又造了五百部论,那么现在感到大乘确实好,他很惭愧、很忏悔,那么,要把舌头割掉。无着菩萨说:“你不要割舌头,你以前造五百部论,弘扬根本乘,你现在再造论,弘扬大乘好了。”他又造了五百部论,弘扬大乘的瑜伽派的教理。一共造了一千部,所以又叫“千部论师”,这是很有名的。

世亲菩萨的密法里边也有大成就。这些,在某些地方只说世亲菩萨是一个瑜伽派的一个祖师,但是他还有一些,他真正密法的传承,一般的佛教史里没有讲。那么,有的人,就是有些佛教史里边就说,他还得到了一个阿阇黎的密法的传承,而且得到密法成就的。

这样子,就世亲菩萨的功德我们大概是讲了。他在当时印度造了很多的庙,反正他哪个地方辩论得胜之后,国家就供养他很多的金子。他那个金子拿来干什么?他也不吃也不喝,就是造庙。他拿了钱就造庙,造了很多庙,每一个庙甚至有几万人。所以说,当时的印度,总的比丘,经过他弘扬之后,增到六万多人。本来是外道很盛,比丘就很少。经过他的弘扬,比丘有六万多,大乘比丘,根本乘的还不算。那么,这是世亲菩萨的功德,我们是介绍一下。

那么,现在我们要开始这个了,还有几分钟,我们要把窥基大师的解看一看。文化差的要下点功夫了。窥基大师是一个大学问家,他的文字是很古的。

解释书名

大乘百法明门论本地分中略录名数解

唐京兆大慈恩寺沙门窥基撰

《大乘百法明门论本地分中略录名数解 》。这个,每一个字都有解释,不要着急。“唐京兆大慈恩寺沙门窥基撰”,窥基大师我们以前略略地解了一下,他着的名数解。那么,这个书名,每一个字都有交代,而且交代得很多,不一定大家会懂,我们就念过去,有的该懂的,要好好讲,有的,像六离合释的。六离合释这个东西,学法相必须要学。我们想过了宗大师生日之后,就把六离合释这两张纸——讲义,在《俱舍》里边的,抽出来,印一下,把六离合释先学了之后,然后学法相才有个入门之处。那么,今天就把文言要再说了。

大者,简小为义。乘者,运载得名。百,数也。法,谓世出世之法故。心法八,心所五十有一,色乃十一,不相应二十有四,无为法六,故为大乘百法也。明乃菩萨无漏之慧,以能破闇故。门以开通无壅滞为言。论乃拣择性相教诫学徒之称。本地分中者,乃《瑜伽论》五分之一。略录名数者,于六百六十法中。提纲挈领取此百法名件数目。此论主急于为人,而欲学者知要也。

什么叫“大乘”?先说“大”,“大者简小为义。”这个大字简别小,就是跟小不一样,我们这是大乘,不是小乘。那么,“乘”什么?“乘者运载得名”。这个都文字了,都是文学了,一个是“为义”、一个是“得名”,对称的。大是简别小。乘——运载,就是度彼岸,可以运到对方去。那么,这是解大乘两个字。

“百法明门”:“百数也”,“百”是一个数字;“法谓世出世之法故”,一切世出世的法都包在里头,就有漏无漏法,出世的无漏法,在世的有漏法,这个里边都讲得有。“大乘百法”讲过了,一百个法。

那么,这一百个法是哪个一百法呢?“心法八”,心法有八个,八个识;“心所五十有一”,心所法五十一个;“色乃十一”,十一个色法;“不相应二十有四”,二十四个不相应;“无为法六”。一共是百个,一百个。“故为大乘百法也”,这是总结,所以说大乘有一百个法。

那么,“大乘百法”讲完了。下边,“明门论”。

什么叫“明”?“明乃菩萨无漏之慧,以能破闇故。”什么叫“明”?菩萨的智慧,无漏慧,就是无漏的智慧,叫“明”。为什么叫“明”?“能破闇”,破那个无明的昏闇。这个无漏的智慧能破无明的昏闇,叫“明”。

那么,“门”是什么?“以开通无壅滞为言”,门是开通,本来这个墙壁把他顶住了,“壅滞”就是给你壅住了,“滞”就是停下来,那么,过不去了,开一个门就过去了,开通了,打通了,那么,这是一个“门”。所以说,门是开通,开通之后没有“壅滞”了,不会给你停下来。是“为言”,就是这个意思。

那么,“论”,什么叫论?“乃简择性相教诫学徒之称。”

“简择性相”,抉择这是什么性、这是什么相。把这个法,把它性相都讲清楚。然后,“教诫学徒”,教授,教徒弟的。师父要教徒弟,就叫“论”。《俱舍论》就是教授教诫学徒的,这个东西就叫“论”。那么,这师资相传了,这是一代代传下去了,如果你没有论,这传什么呢?没有东西了。

我们这个法相宗、这个唯识宗,玄奘大师好容易冒了生命危险,千辛万苦从印度戒贤论师里边学回来,带了很多卷,晓得好多卷,我倒记不起了,翻了很多卷的书,那么,这个法相宗一下子盛起来了,但是经过唐武宗灭法,只有几十年,大概三十多年,这一灭法,把书都烧掉了,好了,那个法相宗也盛不起来了,书没有了、论没有了。论没有,教授弟子教不来了,那就中国这个法相宗就淹没了。那么,这个时候幸亏日本的留学生,到中国来跟唐玄奘法师学的,他总算带了很多回去。到现在,杨仁山发现,我们很多法相书中国没有了,中国的藏经,什么龙藏、碛砂藏什么藏,都没有了,而日本大正藏的什么续藏里边还完整地保存,那是他们当时带回去的。

那么,说论的重要,教授学徒。如果论没有了之后,这个法流也就完了。那么,是“百法明门论”讲完了。

“简择性相教诫学徒之称”,这个叫论。

“本地分”,什么叫“本地分中”?本地分中——“《瑜伽论》五分之一”,《瑜伽师地论》分了五分 7 ,有顺抉择分了,反正有五个地了。这五个地里边,这是五分的里边的,本地分是一分,一共有五个分,那么,就是《瑜伽师地论》里边,本地分里边录下来的。

“略录名数者”,那么,一个字一个字讲了,所以很仔细的,不要着急的。它一个个都会讲的。

“提纲契领”,把里边重要的东西提出来。“取此百法名件数目”,就把这一百个法的名相跟它的数字,把它取下来。在六百六十法里边取了重要的一百个法,就叫“本地分中略录名数”。

“此论主急于为人,而欲学者知要也。”这个是什么意思?论主,他的悲心利他,急于要利益人家,使那个学者把概要知道。因为你要学《瑜伽师地论》六百六十法,那初学是不能知道的,要学的很多之后慢慢慢慢学才知道。那么,这个世亲论主,他感到这样子学太慢,赶快先要把《瑜伽师地论》略的一百个重要的把它录出来,叫学的先学起来,把重要的先学。那么,这是利他的目的出发,所以说,我们都看到真正的古代的大德高僧都是从利他出发的。不像现在:“我”着一本书好出名,好拿稿费,这个事目的就不纯。他着这本书,是利他。因为《瑜伽师地论》太广了,一下子进不去,那么,初学的人他不知道这个重要的东西也很可惜,他就把里边略了一百个法讲。这个论主是世亲菩萨,世亲菩萨着的。名数解,才是窥基大师解了。《大乘百法明门论本地分略录名数》这是世亲菩萨录下来的。他的批注,是窥基大师着的。

又会六释云。大乘者,是能诠教,唯声名句文四法故劣。百法乃所诠事理,通一百法故胜。将胜就劣,以劣显胜。云大乘之百法,依士释也。

“又会六释云”,这个下边就繁了。“又会”,又会到这个六离合释来讲。

六离合释,这个有人或者学过,有人没有学过,那是听天书了。那么,我们只念一道,不详说。

“大乘者是能诠”,大乘是能诠的教,“诠”就是解释,能够讲的、解释的这个教叫大乘。“唯声名句文四法故劣”,我们学过了。名句文声,名句文了。这个教的体是什么?教的体最原始的是声音。佛在世的时候就是声教,以声音为教。但是声音里边,能诠表意义的,就有名句文在里头。如果你单是个声音,叽叽喳喳的声音,你怎么什么意思怎么知道。他里边有名句文,所以说他能把意思表出来。能够诠的教,他的体是声或者是名句文这个四个法。这个在百法里边,属于只有四个法。“劣”,并不多。那么,这个是能诠的教,是四个。

那么,所诠的道理呢,有一百个法。“通一百法故胜”。这个是包宇宙万法,都包进去了。这个“胜”。“将胜就劣”,既然是百法,大乘百法,大乘是能诠的教,所诠的理就是百法。

那么,大乘的百法,百法是重要,大乘是差一点。所以说,“大乘之百法,依士释”,这个就是六离合释了。依主释呢?这个大乘是主,叫依主释,现在大乘是劣,百法是主,那么“依士释”,所依靠的大乘差一点,不是主,依士。

又百法是所缘,乃举全数故胜。明是能缘之慧,即别境五中之一法尔故劣。将劣就胜,以胜显劣。云百法之明。依主释也。

“又百法是所缘,乃举全数故胜”,百法是所缘的法。“全”都在里边,一百个都全的,所以殊胜。那么,这个百法跟“明”比了,“明是能缘之慧”,能缘的智慧,这仅是别境法里边的五个之一,那么,当然是少了,所以说“将劣就胜,以胜显劣,云百法之明”。那么,百法是主要,明是次要。那是“依主释”。“百法之明”,是依了百法的明,所依的是主,“依主释”。

又明是能缘,即别境中慧故劣。门是所缘,通举百法故胜。将胜就劣,以劣显胜。云明之门。依士释也。

“又明是能缘即别境中慧故劣”,这个一个一个通下去。“百法”、“明”之后,“明”跟“门”还要比较。明是能缘的智慧,是别境心所的慧心所——少;门是所缘的境,通一百个法,所以胜。“将胜就劣,以劣显胜,云明之门。”“明”差、“门”大。那么,依士释,不能是主,明不是主,依的是差的,胜的依差的,“依士释”。

又门是所诠事理。乃通指百法故胜。论是能诠教,唯声名句文故劣。将劣就胜,以胜显劣。云门之论,依主释也。

那么,“明”后边还要这个(“门”跟)“论”。“又门是所诠事理,乃通指百法故胜。”这个门,是讲的道理,指一百个法——胜;论,是能诠教,这部论仅仅是一个教,只有“声名句文”这四个,那就四个法了。一个是一百个法全的。所以说,门是胜,这个论是劣。“将劣就胜,以胜显劣,云门之论,依主释也。”门胜了,是依了门的这个论,那么是门是主要的,所以主,那么,下边论,依他,依的是主。

又论为体,乃声名句文。门为用,于论上有不壅滞之功能。以体就用,摄用归体。云门即论,持业释也。

“又论为体,乃声名句文。”这个论的体,它就是声名句文,就是四个东西。门是用。一个论是体,它的门是用。“于论上有不壅滞之功能”,那么,门什么用处呢?这个论使它不壅滞,就不通不过去,能够把它打开来,这个论的体,给大家可以知道,把这个门打开。“以体就用,摄用归体。”一个是体,一个用,那就是持业释。持业释就是以体持用。那就是二个一,就是一个东西,门即是论。“云门即论,持业释也。”这个学过六离合释的,一看就懂。没有学过的,不要着急,我们宗大师生日之后,我们把六离合释略略要讲一下,有讲义,有的。

又论乃体,则取声名句文四法。大乘为用。此论体上有简小运载二义,故云大乘。以体就用,摄用归体。云大乘即论,持业释也。

“又论乃体”,论是体,它的体是声名句文,这反来复去这么几句话。“四法”,这个名句文声四个法,“大乘为用”,论跟大乘来比了,论是体,大乘是用。运载是用。“此论体上有简小运载二义”,这个论体里边,因为是大乘,大是简小,乘是运载。那么,就两个意思,“故云大乘”。那么,“以体就用”,一个体一个用,还是持业释。持业释就是一个东西,一个是从体上说,一个从用上说。那么,也是持业释。“以体就用,摄用归体。云大乘即论。持业释也。”

又大乘通教理行果,是所诠故胜。论是能诠,唯教故劣。将劣就胜,以胜显劣。云大乘之论,依主释也。

“又大乘通教理行果”,大乘这个话,运载,“教理行果”。从学教明理然后修行证果——教理行果。所诠的道理是胜,论是能诠的教——劣,就是声名句文,当然是要劣一点。“将劣就胜,以胜显劣。云大乘之论,依主释也。”大乘是胜,所依靠的——大乘,这个论是依大乘安的名字,大乘的论,所以说大乘是主。

又大等六字是所诠故胜。论是能诠,唯教故劣。将劣就胜,以胜显劣。云大乘百法明门之论,依主释也。

“又大等六字”——大乘百法明门,这六个字是所诠的义——故胜。论是能诠的教——劣。那么,“将劣就胜,以胜显劣。云大乘百法明门之论。依主释也。”大乘百法明门是胜,依靠胜的。差的依胜的,依主释。如果胜的依差的,依士释。这个你们掌握到,“依主释也”。

又大乘等五字,通一百法,属所诠故胜。门论二字乃能诠故劣。将劣就胜,以胜显劣。云大乘百法明之门论,依主释也。

“又大乘等五字”——大乘百法明,五个字通一百个法,属所诠的道理,所以殊胜。“门”、“论”两个字所能诠的教——劣。那么,是劣的依胜的,所以说依主释,“大乘百法明之门论”。他把这个名字反来复去地给你搞清楚。这个我们念了一道,算了。以后学过六离合释你们再回过去看就清楚了。

又大乘是能诠教体。门论是用。此教体上有妙旨悟入之义门,决择性相教诫学徒。断恶生善之功用,故名论。将体就用,摄用归体。云大乘即门论,持业释也。

“又大乘是能诠教体”,大乘是能诠的教体,“门论是用”,也是一个体、一个用。“此教体上有妙旨悟入之义门,决择性相教诫学徒,断恶生善之功用。 故名论。将体就用,摄用归体。”一个是体、一个用,还是持业释。大乘就是门论。反正持业释,二个东西是一个。

好了,把这个《大乘百法名门论》,他讲了很多,但是六离合释,大家不知道。我们现在就把这一段大家要学,搞清楚。

“大者,简小为义。乘者,运载得名。”“百”是数位。“法”是世出世之法:心法有多少,色法多少,心所法多少,这一共一百个。那么,这个“大乘百法”把讲清楚了。明是智慧,无漏慧。为什么叫明?能够破闇的。“门”可以开通之后。可以不壅滞,就是不停下来,能够打通。这个门,就是我们学了这个,有这个门,就能够把百法搞清楚。“论”是决择性相,把一个法的性、它的相,把它搞清楚,教诫学徒用的。那么,什么叫“本地分中”?《瑜伽师地论》有五个分,这个本地分是五分中之一分。“略录名数”,《瑜伽师地论》里边有六百六十个法。我们把它摘要的略下一百个名相、数字。那么为什么要录?要是利他,使学者能够先把要领知道。 《瑜伽》难学,先把要领知道,百法易学。

那么,《大乘百法明门论本地分中略录名数》,好了,这个题目到此为止,是已基本上讲好了。下边六离合释反来复去的里边,体、用,还有能诠、所诠等等,这个是更深一层的分析。那就是学过六离合释之后再慢慢去看。现在就把前面那一段记住。

那么,这一本论我们也是强调了,因为文字是古雅,那么,就是不但是要把意思契住,还把文字也要讲一下。那么,你们中间,有当过老师的,还有文学系毕业的,都该帮助大家一下。那么,有些文字差的,又是要虚心一点,要学。像这本书我们的要求,第一是学义,第二是要学文,文字也要学好。那么,这一部书就学得慢一点,不要太快。把文字抓住,然后义才透得出来。文字不知道的话,意义是搞不懂的。就像我念了一道六离合释的,这是天书,没有学过六离合释,是天书,肯定是不知所云,你说你的,我耳朵里进不去了,那个没办法了。但是,你多学呢,也会懂的,并不能说永远懂不了。我们记得有一个人,学得是焦头烂额的,没办法了,我说:“你干啥?”“啊呀,笨啊。”这个不解决问题了,笨,抓抓头有啥用处?笨就好好学,好好学了,笨才会聪明。

我们说笨有没有自性的?笨没有自性的。哪个说你是笨,就是永远是笨,没有这个话。笨的原因——不学,越是不学越笨,你说你这辈子笨了,你再不学,下一辈子还要笨。笨到后来你人都做不成了,要做畜牲去了。为什么?愚痴就是畜牲了。那么,我们想做人,你得要聪明一点,那就要学,如果要想证果证道那更要学,般若的智慧就是从这里来的。我们在《俱舍论》里边:“若离择法定无余,能灭诸惑胜方便,由惑世间漂有海,因此传佛说对法。”他说你要离开了学这个智慧,是没有办法断烦恼的。那么,这个烦恼有什么害处?因为烦恼,造业,流转世间。那么,你如果不要流转世间受苦,你要断烦恼,不要造恶业,那你非学慧不可。所以说,你不是说:“我要学就学,我不要学我就走了。”你不学不行的,你不学之后,你就是流转生死去了。“定无余”,除了学这个慧的话、学法的话,没有其他一个方法可以使你断烦恼、出生死。那就将你军,将住了,你非死不可。你说你不想学的,非学不可,不学的话,你就是要流转,你除非你不要证果证道,不要修行,那你就不学好了,你如果想学的话,“定无余”,没有其他方法了,你除此方法之外没有其他方法了,你没有选择的,你不要强了,那就好好听话就是了,学,没有第二个方法。好了,今天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