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品」是讲一切世间的现象,包括有情世间跟器世间。「业品」讲了有情世间和器世间是怎么来的,并不是外道所说的是上帝造的,或者是大自在天造的,而是根据我们造的业感来的。这个业怎么生出来的?它的后头有一个烦恼在推动,没有烦恼不会造业。纵使我们造了业,没有烦恼去润它,也不会感我们世间苦恼的果。打个比喻,种子假使没有水来润,是不会生芽的。所以烦恼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条件。《论》里讲十二因缘,有能引的因、所引的果,能生的因、所生的果,这两对。其中能生的因就是烦恼,即现在的烦恼。如果没有这个烦恼,能引因所引的果不会生出来。假使有能生因,一切都会生出来。所以烦恼是很重要的因素。
甲一 明惑体
乙一 释随眠义
贪等烦恼,名曰随眠,随逐有情,增昏滞故,故名随眠。论主自释,随眠者,微细义,根本烦恼,行相难知,故名微细,犹如眠也。
什么叫随眠呢?「贪等烦恼,名曰随眠」,这是说它的体——贪瞋痴慢疑见,主要是这六个烦恼。为什么叫「随」?「随逐有情」。为什么叫「眠」?「增昏滞故」。对有情産生什么作用?使我们昏沉,使我们糊里糊涂。「滞」就是不通,等于用胶水粘住,在贪的地方粘住,瞋的地方滞住。「随逐有情」,增加昏、增加滞,就叫「随眠」。这是总的。
「论主自释」,在论里世亲菩萨另外还有解释。他说什么叫随眠?「随眠者,微细义」,很微细,「根本烦恼,行相难知,故名微细,犹如眠也」,根本烦恼的行相非常之难知,很细微,不容易看出来,所以叫「微细」,好比睡眠一样。睡眠的心理状态是非常微细的,从来没有人能够观察到睡眠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的,醒的时候跟睡眠时候的分界线在哪里,是不知道的。有的时候还以为自己醒着,其实早已在睡眠之中了。等到醒过来,这才发觉,已经早就睡着了,所以很微细。
随有三义:一、随增,能随烦恼,于所缘境,及所相应,增昏滞故。二、随逐,烦恼起得,随逐有情,常为过患。三、随缚,不作加行,为令彼惑生,而数现起,或设劬劳,为遮彼惑起,而数现起,随缚有情,故名随缚。
随眠的「随」,三个意思。一是「随增」,「能随烦恼,于所缘境,及所相应,增昏滞故」,就是所缘随增、相应随增,能够增加烦恼的,互相随增的。
二是「随逐」,烦恼起来之后,有个「得」。这个「得」跟着有情,从这辈子跟到下辈子。在世间上,不管你多少的财富、多大的名声、多好的家属,临终的时候,一个身体去了,什么都没法带。我们讲过,中阴身如果不是色界天的,没有衣服的,走的时候连一寸布也带不走,什么都没有带去。但烦恼却不放你,你要走,它跟你一起走。跟了你走有没有好处?「常为过患」,对你有害。反过来我们所以要着力于培养功德,功德也可以随着我们走。功德对我们起什么作用?使我们得安乐。所以我们要称量一下,要尽量地减少或者克制烦恼,多培一些功德。
三是「随缚」,「不作加行,为令彼惑生,而数现起」,你没有去用功让这个烦恼生起来,它自己会生出来的,而且不是一次生出来,数数现起,不断地、不断地现出来。反过来,「或设劬劳,为遮彼惑起,而数现起,随缚有情,故名随缚」,我们下很大的功夫,想把烦恼遮掉,不给它起来,而遮也遮不掉,它还是经常要冒出来。冒出来之后,把我们有情捆住,叫随缚。
论云:世间差别,皆由业生,业由随眠,方得生长,离随眠业,无感有能。
世间的差别是由业感的。但是业要有烦恼(随眠)才会增长,假使没有烦恼,业要感欲有、色有、无色有这三有的功能是没有的。
种子没有爱水去润,是不会发芽的。单是有业,没有爱、没有烦恼、没有贪,就不能再感三界流转。最厉害的就是贪,投生的时候都是贪。欲界投生,男女贪;色、无色界投生,染那个地方的贪。阿罗汉无始以来造的业是不是都消完了?这也不可能的。但是阿罗汉把烦恼都断完了,烦恼断完之后马上就出三界。业虽然存在,没有烦恼去润,不会感果。所以我们可以联系到带业往生的问题,有的人说带业不能往生,如果没有烦恼去润它,娑婆世界的投生是可以止住的,是可以带业往生的。
乙二 根本烦恼
烦恼有两种,一种是根本烦恼,一种是小的烦恼。先讲根本烦恼。在《俱舍》里,随眠就是根本烦恼。对于随眠的体,当时几个部派有各自的看法。
一切有部系的有部里边,有正统派和法救论师立的一个支部。有部的正统派,即《大毗婆沙》这一派,认为随眠的体是心相应行,即心所法;而法救论师认为是心不相应行。经部的说法,随眠的体非相应行非不相应行,因随眠是种子,种子既不是相应行,又不是不相应行。成实论师也是从一切有部里分出来的,跟正统有部一样,认为随眠的体属于相应行,心所法。
犊子部在部派里面很特出,一般说佛教的部派不承认有「我」的,而犊子部却特出地认为有个不可思议的「我」。这个部派的看法,随眠既是心相应行又是心不相应行,两个都是。前面经部的看法,两个都不是。分别系、大众系,认为随眠的体是心不相应行。
像这些,我们可以自己去调节。假使有「瞢」的、「不乐」的,提起意乐心。「嚬呻」,打呵欠等那些懒相不要做,听经时打呵欠、伸懒腰,就是听不进去的表现,打瞌睡了。另外吃太饱、太疲劳,这些都是産生昏沉、睡眠的「食品」。
如何对治?「治同」,昏沉、睡眠的对治相同。「此二非食」,「非食」就是「食」的对立面,「谓光明想」,修光明想,这是对治。假使昏沉不太厉害,观灯火就够了;如果是中等昏沉,就观大火炬、大火焰;如果昏沉太重,就观太阳,整个的天空亮亮的28。这在《瑜伽师地论》声闻地里讲得很多,里面专门有讲修定的各种方法,可作参考。还要观功德,三宝的功德,或者戒定慧的功德。当然这要有一定的学修基础。对一个一无所知的人,说三宝功德怎么大怎么大,他听了瞌睡就来了,听不进心里去。这是对确实学过三宝功德、并且心里起了共鸣的人,一提到三宝功德,他劲头马上就来了。
对般若有缘的人,听到般若经一般有三个相29,最下的会「身毛竪立」,毛孔都竪起来了,感到很惊奇。最上的,如须菩提听闻般若,「涕泪悲泣」,痛哭起来。如果对般若没有缘的,给他讲般若经、念《金刚经》,念了半天,他打瞌睡了。
这很明显,我们看自己有没有善根,从相上就可以看出来。
五十年代在上海,海公上师第一次讲《现观庄严论》(解释《大般若经》的),海公上师口才很好,听众听后出了讲堂,走起路来像飞一样,一点都不费劲,感到很轻松、很舒服。般若的味道尝到了,那个法味比世间上任何的味道都好,这就提起兴趣来了。如果你法上尝过这种味道的,昏沉的时候观想一下它的功德,昏沉马上就会去掉。但是,没有这些经验,或者没有经过学修的人,观了半天,好像没有什么感觉。有位大德很风趣地说:你叫这些人去观三宝功德、戒定慧功德,他不感兴趣的,倒不如跟他说赚钞票是怎么赚的,这样他劲道就来了。
对治昏沉,一般是修光明想,或者观佛像。佛教对观佛像是很重视的,怎么观的方法也很多。
「用同」,它们的作用同。昏沉也好,眠也好,都使我们「心沉昧」,心沉下去,糊里糊涂。「昧」就是打不开,要想什么事情,想不开了,心一点点大,作用也没有,气力也没有。昏沉来了,不但心沉下去了,糊里糊涂,头也往下垂了。我们念经时用铃杵,杵头是尖的,有人念经时,杵摆在前面,头一垂下去,差一点碰到眼睛上,险些出大问题。所以,念经千万要提起精神来。
昏沉、睡眠的「食同」,有五种原因産生昏沉、睡眠。其对治是光明观。光明观也包含观佛像的光明、观三宝的功德。
掉悔盖:言食同者——谓四种法,一、亲里寻,二、国土寻,三、不死寻,四、随念昔寻,随所经事,忆念寻求也。
言治同者——此二非食,谓奢摩他。
言用同者——此二能令心不寂静。
掉悔盖,是掉举、恶作,它的「食品」——滋养的东西,有四种。
第一种,「亲里寻」,想家里的人。出家人就怕出家之后经常怀念家属。有一个名称叫「故二」(指比丘在家时之妻),是出家人应特别断除想念的,家属、父母,其他的亲属当然也在里面。第二种是「国土寻」,想本土本乡的东西。大陆来的,对澳大利亚总是不习惯,觉得大陆上什么好、什么好,想大陆的风景、吃的、用的等等。第三种是「不死寻」,总想着自己将来还要干什么,总像不会死一样,计划很大。第四种「随念昔寻,随所经事,忆念寻求」,过去经历的事情,有味道的,再去回忆一下,觉得舒服,这些都会産生掉举、恶作。
「治同」,掉举、恶作的对治相同。用什么方法对治?奢摩他(止),把心止在一个境上,拉回来不要让它出去。「心猿意马」就是说心跟野马一样,你叫它停,它停不下来。怎么办?把马用绳子拴在树上,马跑到绳子拉直了,跑不过去了,没办法,就兜圈子,兜到后来,绳子都捆在树上了,再兜不过去了,停下来了。所以要想办法把心马调伏,要用「止」把心定下来。
「用同」,掉举、恶作的作用相同。「此二能令心不寂静」,掉举、恶作使心静不下来,那就是心不能入定。要入定,一定要把掉举、追悔的心去掉。这很重要。
前面讲了烦恼的体,烦恼各式各样的名称,还有跟着根本烦恼跑的一些随烦恼——缠、垢之类的,又讲了五顺下分结、五顺上分结、五个盖,烦恼的各式各样的相都讲完了。下面要讲烦恼如何灭,这是重点。
有漏缘惑:除无漏缘六外,所余烦恼,皆有漏缘。
除了无漏缘惑,其他的烦恼都是缘有漏的,叫「有漏缘惑」。这几个名相我们先肯定了,然后讲下边容易。
九上缘惑,虽缘上界,体亦系在自界,以缘上界且名。所缘谓后念苦集下烦恼,缘此九上缘惑生,亦能为因,生彼九惑。断即能缘自界惑时,所缘九上缘惑,即随断也。(《晖钞》卷三)
《晖钞》里有一个解释。「九上缘惑」,这九个烦恼能够缘上界,虽然所缘的境是上界,但是本体「系在自界」,它本体是属于欲界的法,因为它们缘上界,就安个名字叫上缘惑,这点要记住。「所缘谓后念苦集下烦恼,缘此九上缘惑生,亦能为因,生彼九惑」,这是说上缘惑跟缘本地的那些烦恼的关系。
断惑四因,断烦恼有四种方式。
烦恼分两部分:见惑、修惑。见惑依四谛分为:见苦所断、见集所断、见灭所断、见道所断。再加一个修惑——修道所断,共五部。
见苦所断分两种,欲界「自界缘」,欲界「他界缘」(上缘惑)。自界缘,缘自己欲界的,他界缘就是能缘上二界的。见集所断里也有自界缘、他界缘(上缘惑)。苦谛下有七个遍使,除了身边见是五个,这五个是苦谛下的他界缘;集谛下边有四个他界缘,一共是九个能够缘上界的他界缘惑。
见灭所断烦恼分两种,一种是无漏缘惑——邪见、疑、无明,就是迷择灭的灭谛的,直接缘灭谛。还有一种有漏缘惑——贪、瞋、慢,不直接缘灭谛,是缘「缘灭谛的邪见、疑、无明」的。邪见、疑、无明本身是有漏的,直接缘择灭,叫无漏缘;贪、瞋、慢,是缘邪见、疑、无明的,叫有漏缘。这是两种。见道所断也分两种,邪见、疑、无明是直接缘无漏道的,叫无漏缘惑;其他贪、瞋、慢那些,缘邪见、疑、无明的,叫有漏缘惑。这个关系知道之后,就可以看它断的方式了。
第一种,「遍知所缘故断」,见道的烦恼是迷四谛,明白四谛的道理之后,当然这些烦恼就断掉了。所以,第一种遍知所缘,所缘的境全部知道之后,这些烦恼盖就断掉了。遍知所缘故断的烦恼有哪一些呢?看断惑四因表中的箭头。见苦所断里的自界缘,当缘四谛中苦谛道理的无漏法忍、法智生出来(苦谛道理明白了),缘苦谛的那些烦恼自然断掉了。本来是迷,不知道,现在明白了,这些就断掉了。见集所断一样,把集谛的道理明白之后,自界缘的惑就断掉了。见灭,灭法忍、灭法智生起之后,灭谛的道理知道了,直接缘灭谛的邪见、疑、无明,无漏缘惑也就断掉了。见道一样,道法忍、道法智知道之后,道谛道理明白了,直接迷道谛的无漏缘惑就断掉了。所以,当四谛的道理知道之后,苦谛的自界缘,集谛的自界缘,灭谛的无漏缘和道谛的无漏缘,都断掉了。这是第一种,「遍知所缘故断」。当谛的道理明白了、遍知了,那迷它的烦恼,也就断掉了。这第一种是最普通的,我们一般可以想象的。
第二种,「断彼能缘故断」,比较拗一点了。苦谛下的上缘惑五个,集谛下的上缘惑四个,是断彼能缘故断。上缘惑不但是遍行,而且能够缘上界。当知道欲界苦谛道理的时候,跟它不相干,它缘的是上界。所以,对自地苦谛集谛的道理明白,对它不相干,它是缘上界的。自界缘的惑是它的能缘,自界缘的惑能够为因,生起上缘惑。自界缘的惑灭掉,抽掉了它的依靠,它也就断掉了。所以「断彼能缘故断」,能缘它的自界缘烦恼断掉之后,它也跟着断。
言若断自界缘惑时,即随断者,由他界缘惑,倚自界缘惑力,能缘上界,如羸病者,倚柱仰观,柱若折时,彼随倒故。(此向后倒也)(《麟记》卷二一)
书上打个比喻,等于一个人靠着柱子在看天,天是上界,当这个柱子垮掉了,人也倒下去了,那就是说上缘惑,它是管上界的。当欲界的苦集二谛知道的时候,跟它不相干,它不是迷欲界的苦集二谛,它是在看上界。但是能缘它的那些苦集的烦恼,等于是做它的支持,好像是它的靠山,这个靠山断掉之后,遍知所缘的时候断掉了,上缘惑所依靠的靠山没有了,它也倒下去了。等于说倚了个柱子往上看,柱子一倒,他也仰天而倒,这是朝天倒。下面一个是朝地倒,一个是仰倒,一个是俯倒,那就是前俯后仰了。就像打仗一样的,被打败之后,军队有的是仰天而死,有的是俯地而死。这个上缘惑,当支持它的柱子,即有漏的那些自界缘烦恼,断掉之后,它就没有支持了,仰天倒下去,上缘惑也就断掉了。这是它能缘的烦恼,就是支持它的烦恼断了之后,它也断了。「断彼能缘故断」,能缘的烦恼断了,它也断掉了。
第三种断彼所缘故断。指见灭、见道下的有漏缘惑。有漏缘惑是缘无漏缘惑的。无漏缘惑直接缘灭谛、道谛,而其他的贪、瞋、慢是缘「缘灭谛、道谛的无明、邪见、疑」的。当无明、邪见、疑断掉之后,就是有漏缘惑的所缘断掉了,有漏缘惑也就断掉了。
言所缘若断,亦随断故者,正理云如羸病者,仗策而行,彼杖折时,彼随倒故。(此向前倒也)。(《麟记》卷二一)
这个打个比喻,能缘跟所缘的关系。能缘的很羸弱,必定靠所缘的才能生起来。好像一个有病的人,一定要拿个手杖才能走路。所缘的那些无漏缘烦恼(无明、疑、邪见)断掉之后,相当于手杖断了,它也就倒下去了。这是俯地而倒(前面是仰天而倒),也是断掉了,所以叫「断彼所缘故断」。它所缘的无漏缘惑断掉之后,有漏缘惑没有了依靠,也倒下去。这是第三种「断彼所缘故断」,所缘的杖断掉,能缘也倒了。所缘的杖,这里就是无漏缘惑,无漏缘惑在遍知所缘的时候断掉了,靠在无漏缘惑上面的有漏缘惑,因为所缘的手杖没有了,也倒下去了。这叫「断彼所缘故断」。
这三种是见道所断的方式。见道所断的八十八使烦恼,在见道时一下断完了,但实际上方式有三种,一种是「遍知所缘故断」,迷、悟是相对的,悟了之后,迷的烦恼就断掉了。一个是「断彼能缘故断」,上缘惑缘的是上界,它依靠的柱子——自界缘惑断掉之后,它就仰天而倒。一个是「断彼所缘故断」,它缘的是无漏缘惑,当无漏缘惑断掉之后,手杖断掉,有漏缘惑就俯地而倒。
第四种,「对治起故断」。修道所断的,是对治断。一品一品地断,九品烦恼,起一品对治道,断一品烦恼。修道所断的烦恼,对治道起来之后,烦恼就断掉了。总的归纳一共是四种。
《俱舍》非常巧妙,其他的书根本没有那么细致地谈这些。我们再总结一下断烦恼的四种方式,或者叫四个因。见道的烦恼,有三种断。
第一种,「遍知所缘故断」。当你迷什么道理,就是苦谛、集谛、灭谛、道谛的道理,哪一个谛下迷的东西,你明白之后,遍知之后,能迷的烦恼当然断掉了。这很容易想象,这是普通的。
第二种,「断彼能缘故断」。是指特殊的上缘惑,它并没有迷下面自己本地的苦集,它是头抬起来看上面。虽然上面的类智、类忍还没有起,但是下面支持它的贪、瞋等烦恼断掉之后,它也倒下去了。这是「断彼能缘故断」,能缘它的烦恼,就是能生起它的那些烦恼,支持它的,断掉之后,它也断掉。这是仰天倒。
第三种,「断彼所缘故断」。这些烦恼不能直接缘无漏的灭谛、道谛,它们只能直接地缘无明、邪见、疑,间接地缘灭谛、道谛。当无明、邪见、疑断掉之后,即所缘的烦恼断掉之后,它没有依靠了,它要靠它所缘的烦恼才能生起来,现在无明、邪见、疑没有了,手杖断了,它就俯地而倒,是头朝下的倒。这是「断彼所缘故断」。一个是仰天倒,一个是俯地倒。
断见道断的烦恼,有三种形式。修道所断的,很简单,一品一品断,起一品对治道,断一品烦恼,所以是「对治起故断」。这里把断烦恼分析了,有四种情况,这非常可贵,其他书上没有。
乙二 四种对治
颂:对治有四种 谓断持远厌
修惑是「对治起故断」。对治有四种:断对治、持对治、远分对治、厌患对治。什么叫「断对治」?就是「无间道」,无间道是正在与烦恼搏斗的时候,正在断烦恼,叫断对治。断烦恼都是无间道断的。
持对治是解脱道。是烦恼已经灭掉了,「断得」得到了,宣布解放。烦恼断掉之后,得到的是能够持择灭的得,胜利的果实拿到了。
第三种,「远分对治」,「胜进道」,无间道、解脱道得到之后,假使证了初果,还要向二果进军,再往前走。二果向的时候,叫作胜进道。再往前进,「令所断惑得转更远故」,第一次得到的择灭得「转更远故」,离开前面的烦恼越来越远,走向二果的方向去,叫「远分对治」。
第四种,「厌患对治」,是加行道。「缘苦集谛,深生厌故」,生出离心,生厌患的心。照规矩,加行道后面是无间道,无间道之后是解脱道,解脱道之后是胜进道。颂里排列方式有点不一样,加行道摆在后面。修道有这四个道,四种对治。
乙三 九遍知
遍知有二:一智遍知,二断遍知。
九遍知,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佛经里经常提到。什么叫遍知?「遍知有二」,一种是「智遍知」,一种是「断遍知」。
智遍知:谓无漏智,于四谛境,周遍而知。
智遍知是无漏的智慧为体,对四谛的道理能够周遍、完全知道。
断遍知:谓即诸断,断即是择灭,由断显故,择灭名断。断遍知者,此于果上,立因名故。遍知是因,断名为果,故断名遍知者,是果上立因名也。
断遍知的体是择灭。断遍知虽然立名「遍知」,并不是「知」,它的体是择灭,是断,「断即是择灭」。「由断显故,择灭名断」,择灭为什么叫断?因为断了烦恼之后,才证到显出择灭来。断遍知本体是择灭、是断。
为什么叫遍知?「此于果上,立因名故」,果是择灭,因是遍知(因为遍知,才能够证到择灭)。果随因名,叫断遍知。遍知本来是知,断是由知而来的,果是断,因是知(遍知),果上安因的名,这个断就叫遍知,有财释。断遍知,它本身又是断,又是遍知,断本身就是择灭,择灭就是这个遍知,那么择灭就叫断遍知,这是持业释。
颂:断遍知有九 欲初二断一 二各一合三 上界三亦尔
余五顺下分 色一切断三
智遍知是智慧,这很容易;断遍知却要分很多种。断遍知体是择灭,分九个。「欲初二断一」,欲界的见苦、见集两个合起来,是一个断遍知。「二各一」,欲界的见灭、见道各是一个断遍知。「合三」,欲界的断遍知一共三个。「上界三亦尔」,色界、无色界的断遍知,也是见苦、见集合一个断遍知,见灭、见道各一个断遍知,一共也是三个。
这是见道,欲界有三个遍知,色、无色界三个遍知,一共六个,属于三界见道所断的。「余」就是余下的修道所断,「余五顺下分,色一切断三」,五顺下分结尽遍知一个,色爱尽遍知一个,一切结永尽遍知一个,一共三个。九个遍知,见道六个,修道三个。它们彼此之间还有联系,见上表。
这是「断遍知」的总表。见道比较清楚,分欲界、上二界两个。欲界,见苦、见集合起来一个遍知;见灭断,一个遍知;见道所断的,一个遍知。一共三个。上界也是见苦、见集合起来一个遍知,见灭断的一个遍知,见道断的一个遍知,一共是三个。
此上六种遍知,名三界见谛所断法断六种遍知。言法断者,择灭名也。
什么叫法断?「言法断者,择灭名也」,法断就是择灭。三界里见道所断,得到的择灭,有六个,就是六个遍知,叫「三界见谛所断法断六种遍知」。断遍知就是择灭为体。
把欲界修道所断的烦恼九品断完之后,跟见道所断的六个遍知合起来,是第七个,叫五顺下分结尽遍知。五顺下分结尽遍知,要见、修二道合起来。我们联系到前面五顺下分结,萨迦耶见、疑、戒禁取是见道所断,欲贪、瞋是修道所断,所以是一致的。身见、戒禁取、疑是属于见道所断的遍知,欲贪、瞋是属于修道所断的遍知,合起来是第七个,「五顺下分结尽遍知」。
第八个,色爱尽遍知。「色修惑尽」,色界四地(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每一地九品修惑,色界修所断的烦恼共三十六品,起对治道之后,把它断完,得到「色爱尽遍知」,色界的爱断完。烦恼最厉害的是爱,投生就是爱。欲界,染著父母;色界或者化、湿生,染著处所。都是一个染,就是爱,没有爱就不投生。色爱尽遍知,色界的染污、烦恼全部断完,得一个遍知。
最后,一切结永尽遍知。「无色修惑尽」,无色界修所断惑都断完,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四个处各九品,四九三十六,也是三十六品断完,得到一个遍知。这个遍知,再加上前面的五顺下分结尽遍知、色爱尽遍知,一起合起来,安一个「一切结永尽遍知」。就是把前面八个都合在里面,三界的烦恼,见、修全部断完。这是第九个遍知。
问:何缘色无色修断别立遍知,非见所断?答:以色无色修所断惑,治不同故,遍知别立。
问:色界修所断的烦恼断尽之后,立「色爱尽遍知」;无色界修所断的烦恼断尽之后,立「一切结永尽遍知」。而见所断,色界、无色界合起来立遍知:见苦集断遍知、见灭断遍知、见道断遍知。为什么修所断的要分开立?
「答:以色无色修所断惑,治不同故,遍知别立」,色、无色界修所断的烦恼,它们的对治道不一样,所以要分开。而见道所断都是类智、类忍,对治道是一样的,所以不必分。所以在见道的时候,色、无色界合在一起;在修道的时候,色、无色界要分开。原因就在此。九个断遍知讲完了,讲是很容易,但回去一定要消化,就是经过思惟。闻慧是肤浅的、面上的,思慧是要深入下去的,修慧是整个的作用发出来了。修慧,由于我们还没有得定,没有办法得到,要尽量争取;而思慧,我们有办法,回去好好钻研,就可以得到。
九遍知,见苦集要合起来,见灭断是一个,见道断又是一个,上下界见道所断的共六个,修道所断又分三个,为什么要这样分?有原因的。什么原因?
颂:得无漏断得 及缺第一有 灭双因越界 故立九遍知
见道所断要具足三个因缘,才能安立为遍知;修道所断要具足四个因缘,才能安立为遍知。
第一,「得无漏断得」,无漏择灭得到之后,就得到了无漏的得(得非得的得)。
第二,「缺第一有」,要断掉非想非非想的烦恼(五部里断一部就可以)。第一有就是非想非非想天,非想非非想的烦恼,有漏道是没有办法断的。有漏道断烦恼的方法是欣上厌下(下界的不好,上界的好;下界是粗苦障,上界是净妙离),这样一层一层上去,但是到了非想非非想天,再没有上边了,再没有比它好的,怎么断?所以非想非非想的烦恼有漏道不能断,只有无漏道能断。如果非想非非想天烦恼不断完,永远在轮回里,下面烦恼虽然断掉了,还会生起来。要把这个断掉,才永远不生。
第三,「灭双因」,双因就是同类因、遍行因,这两个都要灭掉。单灭同类因(同类因是自地自部的)还不够,要把遍行因也灭掉。同类因、遍行因都灭掉,才有资格立一个遍知。
前面三个是见所断的。最后一个,「越界」,是修所断的,是特殊的。修所断的,除了前三个之外,还要加个越界。五顺下分结尽遍知,超越欲界;色爱尽遍知,超出色界;一切结永尽遍知,超出无色界。越一个界,立一个遍知。修道所断的遍知都是越界的。由于这样的原因,才安立九个遍知,不多不少,不是乱安的。
看前面表,立九遍知,忍果是见道的果,见道是忍断烦恼,修道是智断烦恼。见道断烦恼的时候,第一次亲见四谛,是忍,第二次以上的都是智了。修道时,四谛早就周遍地看完了,所以修道时只有智,没有忍。所以忍果有六,智果有三。
忍果,见道安立遍知的三个因缘。第一,「得无漏断得」,得到无漏择灭的得。一定要无漏道证到择灭,无漏得起来了,才能够安立为遍知。
第二,「缺有顶」,非想非非想天有五部烦恼(见苦、见集、见灭、见道、修所断),「随不成就一部惑故」,随便灭掉哪一部烦恼就可以。「缺有顶」不是有顶烦恼全部灭掉,「缺」一部就够安遍知的资格。
第三,「灭双因」,「自部同类因,及他部遍行因」都要灭掉。见苦所断的跟见苦所断的烦恼,自己相生,同类因。遍行因是超越自部的,见苦所断的烦恼对见集所断的烦恼,可以做遍行因;见集所断的烦恼,也可以做见苦所断的遍行因。「五部各自部为同类因」,「若苦集互为遍行因」,「余三部用苦集为遍行因」(「余三部」是见灭、见道跟修)——同类因、遍行因的界限分得很清楚。
最后修所断的三个智果,除了前面的三个原因之外,还要加一个「越界」。「越欲界故」,立五顺下分结尽遍知;「越色界故」,立色爱尽遍知;「越无色界故」,立一切结尽遍知。因为这些原因立九遍知。不是乱安的。
言见道中六种遍知是忍所得者,谓见道中,忍为无间道,断惑得遍知,故名忍果。三智果者,谓修断三种遍知,唯智得故。有顶五部惑,随不成一,如苦类智时,断苦下一部惑也,所以须此缘者,为显永断相故。
集法忍位,虽断集部,未不成就者(未灭双因),谓此忍力,但衰惑得,令不引后果,名之为断。得仍现在,与忍同时,犹名成就,故不名灭(谓未灭集下遍行因)。集法智位,方能离身,三缘具故,方立遍知。
如何忍果,说为遍知?诸忍皆是智眷属故,如王眷属假立王名,或忍与智,同一果故,谓同一离系果,忍是能证,智是正证,虽是忍果,亦名遍知。
见道的六种遍知为什么是忍果?这里有注解,「谓见道中,忍为无间道,断惑得遍知」,所以是叫忍的果,见道有忍,忍的时候见到四谛的道理而断惑,得遍知。第一次见面叫忍,第二次叫智。
苦类智的时候,苦类智是断上界的烦恼,把有顶苦下的一部烦恼断完了。哪一部「随不成一」,这有具体的原则性。举个实际的例子,当到苦类智的时候,把有顶天的苦谛下的烦恼断完,有顶就缺了一部。为什么要这个缘?「为显永断相故」,要断有顶的烦恼。因为有漏道是断不了有顶烦恼的,要无漏道才能断,所以是永远断。假使有顶烦恼不断,下面八地的烦恼,断了之后又会生,生了又会断,会不断地轮回。有顶断了之后,一断永断,不会再生。所以一定要加「缺有顶」,是这个原因。
灭双因里「集法忍位」,集法忍的时候,「虽断集部」,集谛的烦恼断掉,「未不成就者,谓此忍力,但衰惑得,令不引后果,名之为断」,忍的时候,是无间道,正在跟烦恼搏斗,使烦恼力量衰退下去,不能再生第二个,后头烦恼不能生了。但是烦恼的「得」还在,不能叫灭。虽然是断烦恼,后果不生,但是烦恼还没灭掉,因为「得」还在,「得仍现在」,烦恼这个惑得还没有灭掉,与忍同时存在。所以还是成就,既然没有灭掉,还叫成就,不叫灭。所以要集法智的时候,这个「得」灭掉了,「得」离开之后,那苦谛下的烦恼也断掉了,集谛下的烦恼,就是遍行因也断掉了,这个时候灭双因——同类因、遍行因都灭掉,才能安遍知。这三个缘得具足。所以,苦谛下的烦恼灭掉了,集谛下的烦恼没有灭掉,虽然是前面那个缘够了,但灭双因这个缘不够,集谛下的遍行因没有灭掉,没有灭完,一定要到集法智,欲界的集谛烦恼灭完了,那么同类因、遍行因都灭掉了,这才能安一个遍知。所以苦谛、集谛要合起来安一个遍知。灭谛、道谛自己的烦恼,同类因断了,前面的苦谛、集谛的烦恼是它的遍行因,也断掉了,所以说这个时候不需要再跟哪个并了。所以见灭的时候,遍行因早就断掉了,自己同类因断,就是一个遍知。见道的时候同样,遍行因早就断掉了,自己的同类因断了,灭双因,也够资格安一个遍知。
这里有一个问题,「如何忍果,说为遍知?」知是智的果,怎么忍的果说遍知呢?「诸忍皆是智眷属故」,忍就是智的眷属,本身都是慧为体。「如王眷属假立王名」,王的眷属,也可以假安立王的名字。这就是说,忍也可以安遍知。或者说忍与智,同一果,都是得到离系果,「忍是能证,智是正证」。虽然是忍果,也可以叫遍知,因为智和忍,是起同样作用,得离系果的。
安立九个遍知的原因就是根据这四个:第一个要求是得到无漏的择灭的得。第二个,有顶的烦恼随便你断掉哪一部。第三个,灭双因,要同时断本部的同类因和他部的遍行因。一个是同类因,一个是遍行因。两个因都断掉之后,才能安立遍知。见道的六个遍知,就是根据这三个原因安的。修道的三个遍知,除了前面三个,还要加越界。越欲界的时候,叫五顺下分结尽遍知;越色界的时候,叫色爱尽遍知;超越无色界的时候,叫一切结尽遍知。
五顺下分结尽遍知把前面见道的遍知包起来了,一切结永尽遍知把前面的都包起来了,所以它们两个也叫集遍知。为什么要集前面的,一起合为一个遍知?
颂:越界得果故 二处集遍知
一个原因是越界,一个原因是得果。「总集诸断为一遍知」,把前面所有的断合为一个遍知的,有两个地方,「二处」。一处是五顺下分结尽遍知。「离欲染时,越欲界故」,欲界的烦恼断完了,超越欲界;离开欲界烦恼的时候,得不还果。需要两个原因,一个越欲界,一个得不还果,合起来为一个集遍知——五顺下分结尽遍知。另一处是一切结永尽遍知。无色界烦恼断完的时候,越无色界,得无学果。一个越界,一个得果。所以又合一个集遍知——一切结永尽遍知。色界的烦恼断完的时候,没有得果,所以色爱尽遍知没有把前面包起来。得初果、二果的时候,也没有越界,所以没有把一切合起来,集一个集遍知。
断烦恼的几个方式讲完了。见惑三种方式断:遍知所缘故断,断彼能缘故断,断彼所缘故断。修惑一种方式断:对治起故断。这个对治有四种道:「无间道」的「断对治」,「解脱道」的「持对治」,「胜进道」的「远分对治」,「加行道」的「厌患对治」。烦恼断了得到择灭,有九种断遍知,见道的有六种,修道的三种。这九种是怎么安立的?四个原因:得无漏断得、缺有顶、灭双因、越界。(见道六遍知满足前三条件,修道三遍知满足四个条件)。修道三个遍知中,「五顺下分结尽遍知」和「一切结永尽遍知」,又叫集遍知。为什么这两个遍知把前面的断遍知合拢起来?因为符合「越界」「得果」这两个条件,就把前面的断遍知合拢来,安一个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