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一 总明贤圣道谛
贤谓贤和,即事和;圣谓圣正,正即涅槃理,圣于此正,得决定故。依《仁王经》,地前名贤,地上名圣,即三贤十圣。此论即七贤八圣,七方便为七贤,四向四果为八圣。
现在我们要进入「贤圣品」,这是我们从凡夫进入圣者的一个关口,烦恼灭掉就成贤圣。什么叫贤?「贤谓贤和,即事和」,就是六和,大家和合。所以说贤者才能和,僧团就是要学习六和。「圣谓圣正」,什么叫正?正就是涅槃。正性就是涅槃,正性就是「正性定聚」,决定会证涅槃的。为什么圣叫涅槃?「圣于此正,得决定故」,凡是见道以上的圣者,决定要证涅槃的,所以叫圣正。
说法、讲经要有体系。根据《仁王护国经》,贤圣,地前的叫贤,地上就叫圣,「三贤十圣」。地前的是三贤:十住,十信,十回向;初地以上乃至十地的就是圣者。这里的体系是七贤四圣,或者七贤八圣。
「五停心位」就是修不净观、数息观、慈悲观、界分别观、缘起观的时候,是初进道的阶段。「别相念住」是观四念住,分开别观。「总相念住」,合起来观。这三个总称「资粮道」,也叫「顺解脱分」。「煖」「顶」「忍」「世第一」是「加行道」,也叫「顺抉择分」。到后来的「预流向」,是「见道」,见道是十五刹那。「预流果」「一来向」「一来果」「不还向」「不还果」「阿罗汉向」,都是「修道」。「阿罗汉果」是「无学道」,佛也是无学道。表上是八圣。若把四向拿掉,四果就是四圣: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都是修道,阿罗汉果是无学道。这是七贤四圣。
颂:已说烦恼断 由见谛修故 见道唯无漏 修道通二种
谛四名已说 谓苦集灭道
要断烦恼,必定要靠道。什么道?见道、修道。见道的道体决定是无漏的。修道通两种,无漏、有漏都有。《俱舍》前后和链条一样,一环接一环,是一贯的,前面说了「烦恼断」,那么烦恼是怎么断掉的?是因为「由见谛修故」。「见谛」就是见道,「修」就是修道。由见道断见所断的烦恼,由修道灭九九八十一品的修所断烦恼。「见道唯无漏,修道通二种」,见道的道体一定是无漏的,所以见道不会退。修道通两种,可以用有漏道修,也可以用无漏道修。
见谛,见什么谛?见四谛——苦、集、灭、道,或者二谛——世俗谛、胜义谛。
颂:彼觉破便无 慧析余亦尔 如瓶水世俗 异此名胜义
二谛:谓世俗谛,胜义谛。
「二谛」,指「世俗谛」「胜义谛」。凡是一种东西,把它毁坏了,它的概念就失去了,这个就是世俗谛。比如茶杯,如果打得稀烂,成了瓷碎片,茶杯的概念就没有了,所以茶杯是世俗谛。如果打烂了之后,茶杯概念还在,那就是胜义谛。又如机器,如果你把它打得稀烂,就是一堆烂铁,机器的作用根本就看不出来了,这是世俗谛。另外一种,打不烂的。比如水,再怎么打,还是水,再怎么分,还是水。这个就要用智慧来分析了,一分析:色、香、味、触,除此之外没有了,所以水是世俗谛。而色、香、味、触则是胜义谛——色香味触里再分不出东西了。
《俱舍论》的胜义谛、世俗谛就是这样,凡是打烂了,概念就没有的;或者一分析,本身就没有的,是世俗谛。反过来,打烂了,概念还在;打不烂,再分析,概念还存在的,是胜义谛。七十五法中,色香味触等等是胜义谛。我们现在看到的瓶、碗、人、房子、花草树木、山河大地,都是世俗谛。
什么是见谛?见二谛——世俗谛、胜义谛,或者四谛——苦、集、灭、道。
甲二 圣道加行
颂:将趣见谛道 应住戒勤修 闻思修所成 谓名俱义境
先说加行道,约圣道加行。「将趣见谛道」,要进入见谛道(见道),要做圣者,修行的第一步就是要向见道进军。向见道去的时候,该怎么做?
要趣见道,第一要「住戒」——持戒。千经万论都是一个方向,没有不要持戒的。修行要见道开悟,不持戒是不行的。有的人说:「我不要学戒,只要闭了眼睛坐起来,一开悟就行了。」那是大大的妄想,戒都没有,开什么悟?趣见道之前,就是圣道加行,要做的事情,第一是持戒。有了戒,然后住在戒里「勤修」。勤修什么?「闻思修所成」的三个慧——闻慧、思慧、修慧。
沙门果异名
所说沙门性 亦名婆罗门 亦名为梵轮 真梵所转故
于中唯见道 说名为法轮 由速等似轮 或具辐等故
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内容。「所说沙门性」,什么叫沙门性?出家人,叫沙门。沙门的性是什么,体是什么?这个沙门性,其他经里还有什么其他的名字呢?「所说沙门性,亦名婆罗门」。
大家都认为婆罗门不好,是外道,怎么沙门性又叫婆罗门性?这是有道理的。因为婆罗门不一定是外道,而是外道套用了婆罗门的名字。婆罗门本身并不是个坏东西。我在四川宝光寺的时候,来了两个洋人,一个是纽西兰的,一个是法国人。他们也要讨教一些佛教的道理,就去拿了一本印度瑜伽的书。他们是学瑜伽的,闻到佛教道理,也想探讨一下。他送了我两本书,里边一张照片,叫什么什么薄伽梵,外道也称薄伽梵。佛的名词,外道也称。同样,婆罗门,外道也称。不一定外道称了就是坏东西。外道称了佛的名词,我们还是要修,成佛道。
有的人对密教有看法,好像密教有些形式像婆罗门。我们说,密教有些形式上跟婆罗门相近,还有点相似之处,但不能说密教就是婆罗门,就是外道。现在有很多研究学问的人就是这么说的,说密教里很多东西就是学了婆罗门的,采取婆罗门的,比如湿婆什么的。英国一本印度哲学史,讲这些讲了一大套。我们说,这是误会。佛在世时,外道都是乞食的,我们也乞食,我们是不是外道?并不是外道。外道里也是受戒,戒行做得很严——苦行。佛教里十二头陀也是属于苦行的范围,我们修十二头陀,是不是就是外道?也不是。同样,佛教有些宗派的有些形式跟婆罗门教有一点点相近之处,是不是就是外道、婆罗门教?当然也不是。是佛教、不是佛教,我们早就说了,要用法印来印,看是不是符合佛的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符合三法印的,是佛教;不符合的,非佛教。再一个是大乘的实相印,实相就是无相,一切法无自性。这个印去印,符合的,是佛教;不符合的,不是佛教。不能光从形式上看,不然会搞错。
很多人对大乘不理解。南传的,对北传的大乘有看法,以为不是佛教。很多东西他们没有,比如供养水果他们就反对得不得了,「你们做这些繁琐的仪式就是婆罗门」。中国的佛教兴了一千几百年,到底什么叫婆罗门教,我们根本还莫名其妙。怎么能说我们是婆罗门教?当然不是。所以说不能从形式上看。南传的对北传大有看法,他们认为「你们供养等等这些囉嗦的东西,都是婆罗门的繁琐仪式里采过来的」。是不是呢?不是。《普贤行愿品》《华严经》讲得很多,普贤供海云,这不是佛教?《华严经》是后人写出来的?哪个敢说《华严经》不是佛说的?这是谤法。
所以从某些痕迹上看问题,往往会搞错。要从根本上看,是佛教不是佛教,从真正的理性上看,是否符合法印。佛在世的时候,就是用这个办法。那就是说,佛教徒跟非佛教徒的分水岭,所信的是符合三法印的就是佛教徒,非佛教徒是违背三法印的。这是高层次的,在佛世的时候是这样的。后来因为三法印很深奥,一般的人光凭看书,搞不清楚什么是三法印,那么就用一个简单的方法来分辨:你是不是归依三宝的(经过仪式的)?把一切的信仰,一切归投的心,寄托在三宝上的,就是佛教徒。假使你三心二意,这个拜拜,那个拜拜的,非佛教徒。对佛教崇高的威德还没有认识到的,不是佛教徒。这就是我们衡量的一把尺。不要去乱衡量:「外道托钵乞食的,我们也是外道,我们也托钵的。」这样去量就糟糕了。
释曰:即前所说,真沙门性,经亦说名为婆罗门性。
沙门性就是无漏道。真正的沙门是有无漏道的人。我们是不是沙门?我们是出家人,也算沙门。但是无漏道有没有?现在没有,将来会有,所以也叫沙门。我们只是无漏道的因,因立果名,也叫沙门。这是有财释。我们这个沙门是有财释,不是持业释。持业释,当下就是无漏道了,无漏道叫沙门性。这个沙门性,经里也称为婆罗门性。这里的婆罗门并不是外道。
婆罗门者,此云净志,远烦恼故,与勤息义同也。
经裏的婆罗门是什么意思?「净志」,能够离开烦恼的。沙门又叫「勤息」,勤修圣道,息烦恼的。所以沙门也可以叫婆罗门,都是无漏道。我们学了这个,就不要听到婆罗门三个字就贴标签,就说是外道,婆罗门性就是沙门性。
亦名梵轮,是真梵王力所转故。佛与无上梵德相应,是故世尊,名真梵王。梵者,净也。
沙门性也叫「梵轮」。什么叫梵轮?「真梵王力所转故」。什么叫真梵王?《瑜伽师地论》的解释,寂静叫梵,就是涅槃31。真正证到梵的就是佛,最高的无住涅槃只有佛能证到,所以真正的梵王就是佛。「佛与无上梵德相应,是故世尊,名真梵王。」只有佛才称得上梵,大梵天王只不过是婆罗门教推崇的一个梵。大梵天、什么天,婆罗门教扯了半天,他们所讲的都不是真的梵,是相似的梵。佛教也是,千万不要相似佛教,那些挂佛教的招牌,卖非佛教的货的相似佛教,现在多得很,都说自己是佛教,名称也很多,他们念的也是佛的经、咒,好像是佛教,实际上不是。那最危险。什么叫梵?梵是清净的意思。梵行,就是清净的行。一切都清净,不但男女之间梵行清净,其他的一切也都要合乎戒。
「于中唯见道,说名为法轮,由速等似轮」,这是见道,转法轮。
然沙门性,通见、修、无学三道,于中唯见道,说名为法轮,谓见道中,有速等相,似世间轮,故得法轮名。
沙门性是无漏道,无漏道当然通见、修、无学三道。在沙门性里,见道特别的叫「法轮」。为什么?因为见道,有很多的情况跟世间的轮相像。「速等相」,就是见道很快,十五刹那,一下子都见完。叫法轮,跟世间轮一样。世间的轮子转得很快,汽车的轮子转起来,一根一根辐都看不到了。飞机上的螺旋桨转起来更快,螺旋看不到了。法轮跟这些有些相像,我们现在看到法轮了,就是庙的上面摆的一个轮子,中间有八条,这是八正道。为什么见道叫转法轮?
一谓见谛道,速疾行故,言速疾者,十五刹那也。
见道的十五刹那快得很。世间上轮子最快,我们两条腿走路,再拼命跑,也跑不过轮子。田径赛第一名的,跟汽车赛跑,总要输掉。轮子快,见道也很快,像轮子。这是一。
二有舍取故,谓舍前谛,取后谛也。
轮子要前进,就把这个地舍掉,再取前面的地。不断地舍,不断地取,就往前进。见道的时候,先是观苦谛,苦谛观好,马上舍掉,观集谛。或者是欲界苦谛舍掉之后,观上界的苦谛,上界苦谛观好,马上观集谛。取一个舍一个,取一个舍一个,跟轮子一样,有取舍。
三降未伏故,谓由见道,能见未见,能断未断也。
没有见的能见,没有断的能断,没有伏的可以降伏。我们看,辗路的车子,一开过去,滚筒滚过去之后,不平的路上,石子块等东西,一下子压得扁扁的,平平的,把未伏的东西降伏。那就是说,见道的烦恼,能把它一个一个断掉。
四镇已伏故,谓已见断者,无迷退故,见道无退也。
已经伏的可以镇住,不再起来。见道之后,已经见了的,已经断了的,再也不能起来,再不会退,不会迷了,跟被轮子辗过的路一样,那些石子块被压伏了,再也不能起来。见道是无漏道,不会退。
五上下转故,谓观上苦等已,观下苦等故。
转,是上下转。观四谛十六行相的时候,欲地的苦谛观好,马上观上地苦谛;上地苦谛观好,马上观下面欲地的集谛,再观上地集谛。一上一下,一上一下,轮子就是这样。我们给轮子贴个标点,就能看到这个点子一会儿上,一会儿下,一会儿上,一会儿下,这就是前进的一些相貌。轮子有上下转,见谛的时候,也上下转。有五个地方相像,所以见道叫转法轮——四谛法的轮子。
为什么叫法轮?还有一种说法,「或具辐等故」。一个轮子,有「毂」、有「辐」、有「辋」。轮子中心叫毂;轮子的辐,一根一根的条条,就是辐;辋,一个外圈。见道的时候,八正道也有「毂」、有「辐」、有「辋」。
佛为什么要说苦集灭道?苦要知,集要断,灭要证,道要修,告诉我们该怎么做。假使你对「苦能不能完全知道、集能不能永远断掉」起怀疑,佛就自己作证:「苦能够遍知,我已经全部知道了;集能断完的,我已经永远断掉了;灭能够证的,我已经证到了;道是可以修的,我已修过了。」有人有经验,那你就相信可以做得到。三转十二行法轮,我们经常听到,它真正的涵义就在这里。
沙门就是出家人。沙门性,修行人的性,他的体性是什么?无漏道。无漏道也叫婆罗门,也叫梵轮。梵轮展开,就是三转四谛十二行法轮。为什么叫法轮?跟世间的轮有相像之处。什么叫转?佛将自己知道的东西转过去,使人家也知道。怎样叫三转?就是三次转法轮。
第一次转法轮,憍陈如听了佛讲的四谛,得法眼净,开始证道了。法轮就开始转了。娑婆世界第一个成佛的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佛宝有了;转四谛十二行法轮的时候,佛在说法,法宝有了;憍陈如等五比丘见道,成为圣者,僧宝有了。这就是娑婆世界三宝的起源。五比丘都是证了圣道,见道以上的,是贤圣僧,不是一般的凡夫僧。那是正规的三宝——佛宝、法宝、僧宝。
甲四 修无学道
乙一 预流七生
颂:未断修断失 住果极七返
「失」就是烦恼,「极」就是最多。修所断的烦恼还没有断的这些人证果的时候,最多七返生死。修道的烦恼一品也没有断掉的人,在第十六刹那的时候,证预流果。证预流果的人,最多七返生死(也可以不七返就涅槃)。「七返」是人间、天上(欲界天)一来一去七次,包括人间七次,天上七次,人的中有七次,天的中有七次,共二十八次。
言七生者,人中七生,中有、生有,名为七生,天中亦然,中、生各七,总二十八生,皆七等故,说极七生。问:何缘彼无受第八生?答:谓相续身,齐此七生,所有圣道,必成就故,圣道种类,法应如是。如七步蛇,第四日疟,法应尔故。至第七生,逢无佛法,虽在居家,得阿罗汉,既得果已,必不住家,法尔自得苾刍形相。
欲界修所断的烦恼,一共九品(看表六–一五,七四四页)。上上品的烦恼,「润两生」,「润」就是还可以投几生,这个厉害,可以投两次生;上中品的「润一生」,能够再引一生;上下品的也引一生;中上品的引一生;后面力量小了,中中、中下两个合起来,可以引一生;下品的烦恼最微细,力量小,下上、下中、下下三品合起来只能引一生。九品烦恼一共七生。
烦恼有可以引生的力量,如果欲界修断烦恼一品也没有断,最多是七生断完,也有三生就断完的。见道前有断掉的当然更不用七生了。预流果「极七返」,到第七生,决定可以证涅槃,再也不会多了。书上举了两个喻,「七步蛇」「四日疟」。七步蛇是一种很厉害的毒蛇,被它咬了之后,最多走七步路就要死。身体差的,可能走两步就死,也可能一步也走不了。身体好一点的走五步、六步,七步是非死不可,走八步不可能。预流果一样的,到七次投生,决定证阿罗汉,不会第八生还不证阿罗汉。这就是「极七返」。
乙二 一来向果
颂:断欲三四品 三二生家家 断至五二向 断六一来果
欲界的烦恼,断到三品、四品的,有个名字叫「家家」。断三品的叫三生家家;断四品的叫二生家家;断五品的就是一来向;断六品的叫一来果。
预流圣者,进断欲修惑,若三缘具,转名家家:
一、由断惑——断欲修惑三、四品故,
二、由成根——得能治彼无漏根故,
三、由受生——更受欲有三、二生故。
什么叫「家家」?单是断了八十八使(见所断的烦恼),证预流果之后,要进一步断欲界修所断的烦恼的圣者,假使具足三个因缘的,叫「家家」。哪三个条件?「一由断惑」,欲界的烦恼断了三品或者四品的。第二,「成根」,「得能治彼无漏根故」,断了烦恼,得到了对治烦恼的无漏根的。第三,「由受生」,欲界里还要受三生或者两生的。具足这三个因缘的圣者就叫「家家」。
烦恼是从上品开始断的,最粗的烦恼先断,细的后断。和洗衣服一样的,脏的衣服上有一大块泥土,这个容易洗,只要一揉就揉掉了。油迹很细,嵌在布的纤维里,手搓是搓不掉的,一定要肥皂、洗洁精,仔细地揉才洗得掉。下品的烦恼要在后头断,因为很微细,要力量大的对治道才能断得了。粗的烦恼,力量小的对治道就能断掉,所以先断上上品。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三品断了的,在七次生死当中,四生已经没有了,只要再投生三次。所以三品断的叫「三生家家(受后三生故)」。
「三生家家」里,有「天家家」「人家家」。天家家,就是在人间断烦恼见道的,断了欲界三品烦恼,人间死之后投到天上去,哪一家人家投生了,算一家。天上死后又到人间来,是天一人一。然后,人死之后又到天上去,天上二次了。然后天上死之后又回到人间来。最后人死再到天上去,第三次在天上,就断烦恼证阿罗汉果,这叫天家家——在天上般涅槃的。天家家是「天三人二」,天上投三次,人间两次。人间怎么少一次?因为天上最后一次证涅槃,人间不来了。人间断三品的,天上还有三次受生。
「人家家」是什么?是天上见道,断欲界三品烦恼的。天上死了之后,到人间来一次。人间死了之后又到天上去一次,这是天一人一。然后天死之后又到人间来,人死之后又到天上去。最后天死之后,又第三次到人间来,在人间断烦恼,证阿罗汉果的,叫人家家。天上受两次生,人间受三次生,「人三天二」。
「三生家家」,是指那些天上或者人间证道的。如果是人间证道的,还要投天上三次;如果是天上证道的,还要投人间三次。天上或者人间三次,决定证阿罗汉果。把中上品的也断掉,一共欲界四品修惑断掉了,五生的功能已经没有了,还留下两生,叫「二生家家」,也分天家家、人家家,还要投二次生——不是单独两次,是天上、人间往复两次。天家家的,人间把四品烦恼断掉了,人间死后到天上去,天上死后又到人间来(人间一次,天上一次);人间死后又到天上去,天上第二次,断烦恼证阿罗汉果,「天二人一」,叫天家家的二生家家。在天上证阿罗汉果。人家家,天上见道,断了四品烦恼。死后到人间,人间死后又到天上,天一次,人一次。天上死后,第二次到人间,证阿罗汉果,「人二天一」,叫人家家的二生家家。
乙三 不还向果
颂:断七或八品 一生名一间 此即第三向 断九不还果
接下去是不还向、不还果。颂曰:「断七或八品,一生名一间。」断了欲界的七品或者八品烦恼,还留下一生,最后润一生的,叫「一间」。一间就是不还向,「此即第三向」。这个不还向,是断了七品、八品的。断了九品是不还果。
三缘具足的不还向就叫「一间」。哪三个缘?第一,欲界修所断的烦恼,断了七品、八品;第二,对治七品、八品烦恼的无漏根已经成就了;第三,欲界还要受一生。什么叫一间?第一,「为有一生为间隔故,不证圆寂」,要证圆寂(阿罗汉果),还有一生间隔。第二,「有一品惑为间隔故,不得不还果」,要证不还果,还有一品的烦恼。因为烦恼一共九品,证到八品,还留下一品。这一品烦恼隔住,使得你不能证不还果。这样的不还向,叫一间。
欲界第九品的烦恼断了,决定得不还果。「必不还来欲界生故」,欲界再不来了。欲界的烦恼断三、四品的,叫三生、二生家家。断五品的是一来向。断六品的是一来果。断五品的决定断六品,没有一品可以隔住,使他不证一来果。但是,证到一间,最后的一品——第九品烦恼可以顶住他,不能证不还果。什么原因?一来果还没有超出欲界,不还果越界了。第九品断掉,就证到不还果,不还果欲界再也不来了,所以一品可以顶住,不证果。而一来果,这一品顶不住,决定要断下去,因为没有越界,容易断。
丙一 七种不还
颂:此中生有行 无行般涅槃 上流若杂修 能往色究竟
超半超遍没 余能往有顶 行无色有四 住此般涅槃
不还果有很多差别,有七种不还果。「此中、生、有行、无行般涅槃」,不还果前四种是中般涅槃、生般涅槃、有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
「上流」是第五种,又分两种:有杂修、无杂修。有杂修静虑的,生到色究竟天,又分「超、半超、遍没」。「余能往有顶」,无杂修静虑的,不去色究竟天,可以直接生到无色界有顶天。这五种都是属于「行色界」的。第六种,叫「行无色」,不去色界,到无色界去的:生般、有行般、无行般、上流四种。
第七种,「现般」涅槃,现身马上就般涅槃的,色界、无色界都不去的,「住此般涅槃」,就在欲界般涅槃。表中概括了「此中生有行」到「住此般涅槃」两个颂。从表中可以看到,不还果变化很多。
「行色界」的共五种。「中般」,在欲界死掉之后,色界的中有身起了,就在中有的时候般涅槃了;「生般」,生了色界之后就般涅槃;「有行般」,生到色界之后,要加功用行才般涅槃;「无行般」,生色界以后,很长的加行,然后才般涅槃。时间比「有行般」要长一点。因为他比较「懈怠」「无功用行」。这是其中四种。第五种「上流」,上流又分两种,一种是欢喜修智慧的,一种是欢喜修定的。乐慧的「有杂修」;乐定的「无杂修」。什么叫杂修?一念的无漏,接着是有漏,修了有漏之后,马上又回到无漏。从有漏转到无漏,换一个方向走,就要下很大功夫。开始的时候,一连串的有漏,一连串的无漏,刹车很慢。最后练到一念无漏,第二念就有漏,第三念又是无漏,这样夹杂起来修,这就是杂修静虑。把有漏无漏杂起修,这要很大气力才修得成功。修杂修静虑成功之后,就生到五不还天(五净居天)——无烦天、无热天、善现天、善见天、色究竟天。不修杂修静虑,就不能生到五净居天。
「乐慧」,有杂修静虑的,分三种:「全超」,从欲界死后,生色界的梵众天,之后就直接生到色究竟天了,这是全超,色界只生一次梵众天,马上就生到最高的色究竟天,中间的全部超掉。「半超」,从欲界死后,到梵众天,梵众天死后,到色究竟天,色界一共十七个天,头一个要生的,最后一个要生的,中间十五天里,生一个或者十三个,都叫半超。「遍没」,欲界死后,从梵众天、梵辅天,一直到色究竟天,一个一个生上去,每一个天都生的,叫遍没。根机利的,全超;根机中等的,半超;根机最钝的,遍没。这是乐慧的(有杂修静虑),可以生到不还天去。
「乐定」,欲界死后,色界四层一层层上去,每一层三个天,梵众天、梵辅天……一直到四禅最高的广果天。广果天死后,就到无色界去。从无色界的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乃至有顶,再涅槃。因为乐定没有杂修静虑,五不还天不能去,就生到无色界去,一直到非想非非想天才涅槃,这是乐定的「上流」。
以上说的是色界的五种不还果:中般、生般、有行般、无行般、上流。上流分两种:有杂修、无杂修。有杂修静虑的是欢喜智慧的,有全超、半超、遍没。那些没有智慧的,欢喜定的,是无杂修的。这些都是经过色界的,所以都包括在行色界里。行色界中,无行般、有行般的次第,经部跟有部不同。
经部论师谓:行色界五不还中,无行般在有行般前,与有部说次第不同。
经部论师认为先是无行般,因为这些人有「速进道」,不要用功修,就可以般涅槃。有行般还要加功用行才般涅槃。所以无行般比有行般要高一等。除了这一点经部跟有部的说法不一样,其他的都没有变。
「行无色」,就是欲界死后生无色界。也有生般、有行般、无行般、上流。上流就是生到无色界之后,从空无边处乃至到有顶,才般涅槃。无色界这四种,因为简单,在颂里,就合为一种「行无色」。无色界没有中有,所以没有中般。
第七种「现般」,「不往色无色界」,就在欲界直接证阿罗汉果,般涅槃。
丙二 九种不还
颂:行色界有九 谓三各分三 业惑根有殊 故成三九别
此明九种不还,谓行色界五种不还中,分成九种。
行色界那含有九:「行色界有九」,色界去的不还果,又可以分成九类。「谓三各分三」,中般、生般、上流,这三种,每一种又分三种,一共九种不还果。为什么分成中般、生般、上流三种?中般、生般、上流,每一种又分三种——速、非速、经久,为什么这样分?因为「业惑根有殊」,业有三种,顺起业、顺生业、顺后业;惑有三种,下品、中品、上品;根有三种,上根、中根、下根。
「中般」里边的「速般」,到了中有之后,马上就般涅槃的;「非速般」,到中有身之后,不是很快般涅槃,也不是很慢;还有「经久般」,到中有之后,快投生之前才般涅槃。速般,烦恼最小,根最利,上根;非速般,中品的惑,中根;经久般,烦恼重,下品根。
中般是什么业?「顺起业」,就是中有的业。中有叫起,不能叫生。中有起来之后,顺着中有起的业。中般的烦恼,也分上中下,但是在中般、生般、上流三种裏,中般烦恼最轻,根最上。「生般」比他的烦恼要重一点,因为中般中有就般涅槃了,生般要投生之后才般涅槃。
生般里边,「生般(速)」,生了之后,很快就般涅槃,生般里烦恼最轻,根最上。「有行般(非速)」,生了之后,要加功用行才般涅槃,不是太快,中品的烦恼,中品的根。「无行般(经久)」,要很久之后才般涅槃,在生般里边属烦恼重的,上品的烦恼,下品的根。生般的业,是「顺生业」,因为这辈子已经投生了,是顺生第二辈子的业。生般跟中般比,烦恼要重一点,是中品的烦恼;根机要劣一点,中般中有就般涅槃,是利根,生般要投生之后才般涅槃,是中根。
「上流」,不但是生了,而且还不涅槃,还要往上再生。又分三品:「全超(速)」,生梵众天之后,一下子超到色究竟天,中间跳跃,这是快的。在上流三种里,烦恼最轻,是下品惑,根最利。他的业是「全超业」。「半超(非速)」,不太快,要生几个天,但不是每一个天都生到。烦恼是中等,根是中等,业是「半超业」。「遍没(经久)」是最慢的,每一个天都要生一次。烦恼最重,根是下根,业是「遍没业」。总的来说,上流都是「顺后受业」,要生好几生,不像生般那样顺生——第二辈子就解决的。这三种,中般是顺起业,生般是顺生业,上流是顺后业。三种比较起来,中般烦恼最轻,下品惑;生般烦恼中等;而上流要投生好几次,烦恼最重,上品惑。根器方面,中有就般涅槃的,上根;生了之后才般涅槃的,但是只有一辈子,中根;要生好几辈子的,下根。
丙三 杂修静虑
颂:先杂修第四 成由一念杂 为受生现乐 及遮烦恼退
先杂修第四者,夫欲杂修四静虑者,必先杂修第四静虑,以第四定最堪能故。
修杂修静虑,然后生五净居天。知道了什么叫杂修静虑,才说五净居天。五净居最高的就是色究竟天。「夫欲杂修四静虑」,要杂修四个静虑,「先杂修第四者」,先要从第四静虑开始。第四静虑高,成佛也是第四禅。第四静虑的堪能性最大,下面三个静虑,力量小一些。杂修静虑是很困难的,四个静虑的杂修都要从第四静虑开始修。
谓阿罗汉,或是不还,彼必先入第四静虑,多念无漏相续现前,从此引生多念有漏,后复多念无漏现前。如是旋还,后后渐减,及至最后,二念无漏,次引二念有漏现前,无间后生二念无漏,名杂修定加行成满。
怎么样成就杂修?要修杂修静虑的时候,「必先入第四静虑」。入了第四静虑之后,「多念无漏,相续现前」,修无漏道,这个力量有惯性,无漏道一起,就是一连串的无漏念。「从此引生多念有漏」,把无漏念要改成有漏念,一下子改不过来,汽车刹车一样,刹车之后,要滚一段时间。把无漏的刹住,起有漏的,有漏一起之后,又刹不住,连着一连串的有漏念。然后有漏要马上刹住,再起无漏的,「后复多念无漏现前」。这样的练习、练习,把刹车的力量加强,不给它冲出去。最后减到两念无漏连着两念有漏。无漏的第二念起之后,马上就可以刹住,起有漏;有漏的第二念起之后,马上刹住,再起无漏。这是两念两念。无漏之后,两念有漏;有漏之后,又是两念无漏。这叫杂修静虑的「加行成满」。
次复唯有一念无漏,次复引起一念有漏,无间后生一念无漏。中间有漏,前后无漏,以相间杂,故名杂修。此一念杂,名根本成。
最后真正圆满,一念无漏引一念有漏,一念有漏之后马上就会引一念无漏。刹车说停就停,这个力量很大,非要第四禅不可。一般的人,念头要冲一段时间。中间有漏,前后两个无漏夹杂起来,叫杂修。「成由一念杂」,「此一念杂,名根本成」,前面两念是「加行成满」。根本的杂修,是到一念杂一念才成功。
修第四已,乘此势力,亦能杂修下三静虑。
第四禅的杂修修好之后,根据这个势力,才能够修下面的初、二、三禅。因为初、二、三禅力量小,刹车刹不住,要第四静虑刹住之后,力量有了,再修下面的杂修,所以从第四静虑下手。
杂修静虑,总有三缘:一为受生,生净居故。二为现乐,受法乐故。三为遮止起烦恼退。若不还修,由前三缘,若罗汉修,除受生一。
为什么要修杂修静虑?有三个缘,一是「受生」,可以生到净居天去。二是「现乐」,受现法乐住,当下是法乐。第三,「为遮止起烦恼退」,恐怕烦恼起来要退,修杂修静虑,不会退。这是不还果,有前面三个缘,可以修杂修静虑。
阿罗汉「除受生」,阿罗汉不再受生,也可以得到现乐,现法乐住,也可以遮止烦恼起。阿罗汉不去五净居天,他这一辈子涅槃,再也不来了。
论云:何缘净居,处唯有五?颂曰:
由杂修五品 生有五净居
释曰:由杂修第四静虑,有五品故,净居唯五。一下品,二中品,三上品,四上胜品,五上极品。
杂修静虑修了之后,成果,就是净居天。「何缘净居,处唯有五」?为什么净居天只有五个天?「由杂修第四静虑,有五品故」,因为杂修静虑有五品,所以净居天也只有五层天。哪五品?「下品、中品、上品、上胜品、上极品」。
初品有三,谓三心也:初起一无漏,次起一有漏,后起一无漏。第二品六,谓更三心,并前成六。第三品九,谓更三心,并前成九。第四品十二,谓更三心,并前九心,故成十二。第五品十五,复起三心,并前十二,故成十五。如是五品,如其次第,感五净居。
「初品有三,谓三心也」,初品有三个心,初起一念无漏,次起一念有漏,再起一个无漏。「第二品六」,就是一念无漏,一念有漏,一念无漏;再一个一念无漏,一念有漏,一念无漏。可以连续起两次。第三品,九个心。就是无漏、有漏、无漏,再一个无漏、有漏、无漏,再一个无漏、有漏、无漏,三次,三三得九。开始是无漏、有漏、无漏,三个心可以连着起来,中间不会夹两个心,一念之后,马上就第二心。这是下品成就;能够连续起两次,中品成就。连续三次,上品成就。第四品,是「十二」,再起三个心,再能连下去,成十二个心。第五品,「十五」个心,「并前十二,故成十五」,就是再起三个心,再无漏,有漏,无漏,五次反复。这是最高的品。这五品,「如其次第,感五净居」。五净居天最高的一层是色究竟天。
乙四 阿罗汉向果
丙一 向果差别
颂:上界修惑中 断初定一品 至有顶八品 皆阿罗汉向
第九无间道 名金刚喻定 尽得俱尽智 成无学应果
从初禅的修惑第一品开始断,一直断到有顶的修惑第八品为止,都是阿罗汉向。第九品一断就是阿罗汉果了。正在断有顶修惑第九品的无间道,叫金刚喻定。到解脱道的时候,「尽得俱尽智」,烦恼尽了,「漏尽得」起来,此时尽智一起起来,就成了无学阿罗汉果,「成无学应果」。
释曰:得不还者,从断初定一品为初,至断有顶八品为后,名阿罗汉向,趣阿罗汉果故。即此向中,断有顶地第九品惑无间道,名金刚喻定。
阿罗汉向是断上界的修惑,就是色无色界的烦恼。欲界的烦恼,九品断完,得不还果。不还果再往前进,就是阿罗汉向。什么时候开始叫阿罗汉向?开始断初禅第一品烦恼的时候,一直断到有顶的八品。中间有八个地,七九六十三,再加八,就是七十一品的烦恼。这都是属于阿罗汉向。把第八品断掉之后,断有顶第九品的无间道,叫金刚喻定,这时还是阿罗汉向。到解脱道的时候,就是阿罗汉果了。
此定能破一切烦恼,犹如金刚能摧一切,故名金刚喻定。定虽有力能破一切,余惑先断,故今唯断第九品惑。此定既能断有顶地第九品惑,能引此惑尽得俱行尽智令起,即此尽智,是解脱道。此解脱道,与漏尽得,最初俱生,故名尽智。颂言尽得俱者,即是漏尽得俱,名尽智也。尽智生已,成无学果,更无学故。亦名为应,谓阿罗汉,此翻为应,应受人天广大供养故。
为什么叫金刚喻定?「此定能破一切烦恼,犹如金刚能摧一切,故名金刚喻定」。这个定什么烦恼都能破,好像金刚。世间上金刚是最厉害的,金刚能坏一切。《金刚经》,全称《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能断金刚般若」是什么呢?就是空性。空性能破一切,而不为一切所破。这里用金刚做比喻,金刚喻定力量最大,能破一切烦恼。但是它不需要破那么多烦恼,只要破一品就好了。金刚喻定生出来的时候,其他烦恼都破完了,只剩下有顶的最后一品烦恼。这一品烦恼是最微细、最难破的,金刚喻定是唯一能破这一品烦恼的定。虽然它并不是破那么多烦恼,只破一品,但是这一品是非常困难的,能破这一品烦恼的定,什么烦恼都能破。
金刚喻定把烦恼破掉后,「能引尽智令起」,可以引出尽智,把尽智生出来。到解脱道的时候,尽智一生,就是阿罗汉果了。「漏尽得」,就是一切烦恼断完的「得」。解脱道,跟「漏尽得」「最初俱生」的智慧叫「尽智」。尽智生了之后,得阿罗汉果,再不要学了——无学。
阿罗汉,译「应」,二义:一、自利已成,更无应学,唯应作诸利益他事。二、梵行已立,烦恼已断,应受人天广大供养。
什么叫阿罗汉?阿罗汉翻成汉语,就是「应」,有两个意思。第一,「自利已成,更无应学,唯应作诸利益他事」,自利的事情做完了,再也没有什么好学的,接着就只应做利他事情了。第二,「梵行已立,烦恼已断,应受人天广大供养」,在这里可以看到,梵行建立起来,烦恼断了之后,可以受人天广大供养。但是现在的凡夫僧,梵行建立了没有?烦恼断了没有?受供养的时候,就很提心吊胆的。「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如果不修行的话,「披毛戴角还」是轻的,重的就是地狱里去还。这是警惕我们修行的人。什么叫应受供养?这样的人才应受供养。我们是托了佛的福,托了阿罗汉的福,我们也剃了头,也穿了袈裟,也来受供养。这个供养不是我们该得的,是佛跟阿罗汉余下来的,我们沾了一些光。自己应当不要起我慢。
丙二 九无学
颂:七声闻二佛 差别由九根
先来说无学有几种。无学的差别很多:声闻有七种、佛有两种。他们的差别是怎么来的?由于根器不同。「九根」,就是下下根到上上根。
声闻有七种。第一种,「退法」,是无学里最下根的。「谓遇少缘,便退所得」,只要碰到一点点缘,就会退。但是我们知道,阿罗汉即便退,这一生命终之前决定会恢复他的阿罗汉果的。虽然退,是暂时的退。同时,即使退了,阿罗汉所不该做的事情,他都不会去做。退了之后,也不会犯戒。阿罗汉犯戒是没有的。
第二种,「思法」,「下中根,谓惧退失,恒思自害」。他知道退是不好的,比前面的高一层了。因为他时时恐怖退失,为免退失,「恒思自害」,有的时候会想到害自己,因为圆寂了就不退了。当然这一种想法也不对。
第三种,「护法」,是「下上根」。「谓于所得,喜自防护」,所得到的阿罗汉果,他能够自己防护,不给他退下去。
第四种,「安住法」,是「中下根」。「无胜退缘」,没有很厉害的退缘,虽然自己不防护,也能不退。但是「无胜加行」,没有殊胜加行,也不会往前增进。什么叫加行?练根。他是钝根,可以练根。安住,就是在老地方,原地不动。
第五种,「堪达法」,「中中根,谓性堪能,好修练根,速达不动」。他有能力,也欢喜练根,修练根的那些加行,能够很快地达到利根的阿罗汉。
第六种,「不动」,就是利根阿罗汉。「中上根」。练根而得到的不退,叫不动。
第七种,「不退法」,「上下根」。本来就是利根,不是练出来的,不退的。
前五种都叫「时解脱」阿罗汉,要等待好的时机,才能入定,才可以断烦恼、心解脱,从「信解生」。钝根在见道的时候叫「随信行」,修道的时候叫「信解」,到阿罗汉的时候叫「时解脱」。要什么样的好因缘才能够解脱?就是有好的衣服,好的饮食,好的卧具,或者好的处所,再加好的人给他说法,或者好的同学跟他一起修。要这些因缘,才能够解脱。这是钝根。如果缘不具,不容易证阿罗汉果。所以钝根的人吃得也要好一点。利根的就不在乎,哪怕吃草根一样证道。钝根的人吃得差一点,营养不够,气力不够,他修行就上不了路;晚上睡不好也不行,卧具也要好;环境太吵了也不行,要好处所;没有人给他说法,他就上不去,要有好的人,能跟他好好地说法;也有好的同学,给他鼓励,一起上进。这是时解脱。要等待条件的,没有好的条件,解脱不了。
后面「不动」「不退」这两种利根的,「不为烦恼所退」,他不会退的。这两种叫「不时解脱」,不需要等待好的饮食、好的衣服、好的卧具,自己入定,得心解脱。这种「不时解脱」,从「见至生」,见道的时候是随法行;修道的时候「见至」;无学道的时候,就是不时解脱。每一个道都有两种根,一个钝,一个利。
最后是二个佛。《俱舍》不但讲阿罗汉,还有佛。第八种是辟支佛,独觉,这是上中根。最后第九种,上上根,大觉,佛。
从这里看,阿罗汉跟佛是根机的不同,解脱是一样的,都得到解脱了。但是,佛拔众生出生死泥,要把一切众生都救度出来,这个功德,阿罗汉没有,独觉也没有,只有佛才有。所以佛是上上根,不但解脱里是上上根,还断了一切种冥(声闻缘觉只断诸冥),所以佛是最高的。
丙三 俱慧解脱
颂:俱由得灭定 余名慧解脱
阿罗汉有两种:「慧解脱」「俱解脱」。「俱由得灭定,余名慧解脱」,得了灭尽定的阿罗汉,叫俱解脱。没有得灭尽定的就叫慧解脱。
为什么叫俱解脱?「得灭定者,名俱解脱」。「先由慧力,解脱惑障,又得灭定,解脱定障,故名为俱」,开始先由智慧的力量,把烦恼断完,就是惑障断掉。还有一个障叫定障,定障就是于定不得自在,并不是说一个定也没有得到。不得定怎么见道,怎么修道?当然要得定。但是这个定得了,那个定还没得,各式各样的定障碍还有。得了灭尽定之后,把定的障碍全部解脱。「二无心定」的无想定固然是外道修的,灭尽定却是圣者修的。灭尽定,也不单单是休息一下,他可以解脱定障。因为这个定很难进去,灭尽定修成之后,一切定障碍都除掉了。所以是「解脱定障」。惑障(烦恼障)、定障,都解脱了,叫「俱」。
慧解脱,「未得灭定」,灭尽定没有修,只是由智慧的力量把烦恼障除掉,得解脱,但定障还没有除。所以不叫「俱解脱」。两种阿罗汉,俱解脱的厉害一点,慧解脱的固然烦恼断掉,三界不来了,一样是解脱,但是功德要小一点,就是定的功德要少一点。慧解脱的阿罗汉,不一定有三明六通,他定里的功能没有全部发挥出来。三明六通的阿罗汉要除掉定障。
《俱舍》不单是讲二乘,也讲佛。二乘从见道到修道、无学道,都讲完了,下边讲的就是有关佛的事迹。
乙五 明佛因相
丙一 明供养佛
颂:于三无数劫 各供养七万 又如次供养 五六七千佛
三无数劫满 逆次逢胜观 燃灯宝髻佛 初释迦牟尼
佛是怎么修来的?第一是要供养很多的佛。供养佛的数字,第一阿僧祇劫,要供养七万五千;第二阿僧祇劫,要供养七万六千;第三阿僧祇劫,供养七万七千的佛。因地修供养佛,单从数字来说,就有那么多。那么,碰到什么佛?
「逆次」,次第是倒的。最后一个阿僧祇劫满的时候,是碰到胜观佛。第二阿僧祇劫满的时候,碰到燃灯佛,给他授记。第一阿僧祇劫满的时候,还没有授记,碰到宝髻佛。最初发心碰到释迦牟尼佛。
佛陀最初发心碰到释迦牟尼佛,这个释迦牟尼佛是古释迦牟尼佛,不是印度的悉达多太子。佛陀在三大阿僧祇劫前,是一个陶师的孩子,他家请当时的释迦牟尼佛来应供。他看到佛非常殊胜,就发愿,将来我也要成佛,跟释迦牟尼佛一模一样,名字也一样,什么都一样。后来三大阿僧祇劫之后,这个愿就满了。现在也叫释迦牟尼佛,他成就的一切功德,都跟原来的释迦牟尼佛一样。
世上有什么愿,就得什么果。我们不要觉得,开始发愿的时候,好像是说大话。只要发愿,认真地修,果就会来,而且成就与愿一模一样的果。所以我们不要乱开玩笑,乱发愿。发不好的愿,发不正当的愿,将来如果碰到因缘也会满那个愿。我们在修早晚课的时候,在课前发愿,最后回向。发愿跟回向性质相同,在前面的叫发愿,在后边的叫回向。
这儿劝大家,虽然为解决自己现世的困难,发点愿也是可以的。但是总的,成佛度众生的愿一定要摆上去。否则,你所有修持的功德都成就了人天福报。所以「回向众生及佛道」那些愿决定要有。就像净土宗的「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这些愿都要摆进去。不要专门发自己个人的愿,因为发愿之后,会满愿的。
第一个阿僧祇劫满的时候,碰到宝髻佛。第二阿僧祇劫满的时候,碰到燃灯佛。这时候释迦牟尼佛对燃灯佛起了极大的恭敬供养心。燃灯佛要去一个地方,要走过的一段路上有一个水坑,其他地方都整理好了,这个水坑还没有扫除,而佛已经走过来了。因地的释迦牟尼佛很着急,赶快伏在地上,把最好的衣服放在水坑上,把自己头发盖在衣服上,让燃灯佛过去。以这样的供养心,得了燃灯佛的授记——再过多少时间要成佛等等32。第三阿僧祇劫满的时候,碰到胜观佛。这些佛是有名字的,初阿僧祇劫供养七万五千尊佛、第二个阿僧祇劫供养七万六千尊、第三阿僧祇劫七万七千尊。名字写不完就不写了。这是佛的功德。
丙二 明六度圆
颂:但由悲普施 被析身无忿 赞叹底沙佛 次无上菩提
六波罗蜜多 于如是四位 一二又一二 如次修圆满
六波罗蜜多如何圆满。「但由悲普施」,布施不是有所希求的,不是为求财富,也不是为求升官,也不是为求家庭平安,只是为除众生的苦恼,单由悲心出发的布施,布施波罗蜜多就圆满。如果不为悲心,为其他目的的,就谈不上布施波罗蜜多。
「被析身无忿」,佛因地里,被歌利王割截身体,没有一点瞋恨心,这是持戒跟忍辱波罗蜜多圆满。
「赞叹底沙佛」,七日翘勤赞叹佛。一只脚踩下去,另一只脚翘起还没有踏在地上,就以这样姿态不断地赞叹了七天七夜,是精进波罗蜜多圆满。
「次无上菩提」,就在金刚喻定的时候,般若跟禅定波罗蜜多圆满。
第一位「但由悲普施」,成就一个布施波罗蜜多;第二位「被析身无忿」,成就持戒和忍辱两个波罗蜜多;第三位「赞叹底沙佛」,成就一个精进波罗蜜多;第四位「次无上菩提」,金刚喻定成就禅定和般若两个波罗蜜多。六个波罗蜜多,在这四位里是「一二又一二」,就是六。「如次修圆满」,佛就是这样按次第修圆满的。
布施位,首先成就布施波罗蜜多。「若时」,就是那个时候,「菩萨普施一切」,一切众生都布施。「乃至眼、髓」,乃至对眼睛、骨髓都没有一点点吝惜的心。「但由悲心,非求胜生」,单是由悲心出发,不是求胜生。胜生就是要下一辈子得到圆满的身,这是下士道,得圆满身可以修行。但是佛的布施,纯粹为众生,众生的苦要除掉,不为自己。这是最高的布施。「齐此布施波罗蜜多修习圆满」,到这样的水平、高度,布施波罗蜜多才修习圆满。
布施波罗蜜多修习圆满,一般是有一个具体的事例。释迦牟尼佛住因地的时候,是一个太子,以布施出名,人家叫他好施太子。有求必应,跟观音菩萨一样,你求他什么东西,决定答应你,而且尽量做到。国王也答应太子,所有库藏都随太子布施。这个时候,他们的国家很强盛,他们之所以强,是因为有个最大的国防武器——一头大白象。在古代的武器里,最厉害的是象军,冲锋陷阵无坚不摧。他父亲有一头大象是象王,一切象都比不上它,所以他的国家非常强。这时,他们的一个敌国不怀好心,听说太子喜欢布施,就设法想把这个象王要过来。
敌国的国王就派几个比较聪明的人,跑到好施太子那里,说:「好施太子,你不但全国闻名,连我们邻国都知道你的名称。人家都说你是真心布施的,如果真的如此,那就请你布施你们的大白象。」太子听了一怔,说:「大白象不是我的,是国王的,国王对这头象很重视,怎么好布施呢?」太子这时自己思惟,我之前发愿,不管别人要什么,都愿意布施,现在不给,和我的本意相违,就又说:「好,愿意给你。」于是便派人给白象披上金鞍,拉出象栏,给他们牵走了。
大臣们知道这件事后,赶快去报告国王。国王就召集大臣讨论这个事情,有人说:「太子把我们最大的国防武器送给人家,等于是叛国,要引邻国来攻打我们的国家,这有亡国的危险,太子非杀不可。」有的人说:「太子虽然是犯了很大的错误,但是国王就这么一个儿子,怎么能杀呢?」
怎么办?有人提出,把他流放到荒岛上去十二年。国王也就采取这个办法,把他流放出去。太子就坦然地带着他的王妃和两个幼小的儿女去了那里,太子也不在乎地位高低,就在原始森林里自己盖房子,简单地生活。因为太子很慈悲,鸟兽都和他做朋友。他在劳动的时候,鸟雀唱歌给他消遣,狮子、猕猴也经常到他这里来,大家友好相处,生活过得很快乐。
这时,附近有一个婆罗门,人称十二丑,又老又丑。身体黑得像油漆一样,眼睛是青的,说话结巴,肚子凸出来,又秃顶,看起来像鬼一样。但是他的女人却年轻又漂亮。女人在外面汲水的时候,一些青年经常跟她说:「唉呀,你这么漂亮,那么年轻,怎么嫁给这么丑的人呢?」说得女人不好意思,就回到婆罗门那里跟他撒娇,她说:「我出去,人家都在讥嫌我,你去雇两个人来汲水,我不出去汲水了。」婆罗门说:「我这么穷,哪裏来的钱雇奴婢?」女人说:「你要是不给我找奴婢,我就走了。我曾听说好施太子因为布施太过分了,被流放住在山上,他有两个孩子,你去讨来。」
婆罗门就跑到山上去,跟好施太子说:「太子,你是布施第一,出名的,我现在很穷,希望向您乞讨。」太子说:「我的东西已经布施完了,如果有的话,都愿意给你。」婆罗门说:「那就把你的两个孩子给我吧。」太子说:「可以。」他的孩子说要等妈妈回来。太子说:「不要等你妈妈,妈妈来了之后,她舍不得,你们赶快去吧。」孩子不肯走,他就用绳子把两个孩子拴住,把绳子那一头交给婆罗门。婆罗门就把孩子牵走了。
婆罗门把孩子牵走之后,帝释天想试试太子到底是不是真的什么都愿意布施,就也装了个婆罗门,跑到太子面前,说:「布施太子,我听到你的名声很大,大家都赞叹你,说你有求必应,要求什么东西都可以。听说你的女人很贤惠,我想问你讨要这个女人。」太子说:「你要,可以。」就把他女人的手牵给帝释天变的婆罗门。这时,天地大动,婆罗门牵起女人走了七步,说:「我是帝释天,女人还给你,以后女人就不要布施了。你有什么愿望,我都让你满足。」太子妃就发了三个愿:一是希望婆罗门能把孩子卖回到本国;二是希望孩子能不受苦;最后一个愿,我们在这里也住了好几年了,最好也能够回去。太子说,希望众生都能解脱生老病死的痛苦。天帝释说:「这个愿望太大了,我也没办法让你实现。」太子就说:「希望我能大富,比原来布施得更多。希望父王和大臣们都思念我,想见我。」帝释天说:「一定满你们的愿。」说完就不见了。
婆罗门把两个孩子带回去之后,他的妻子一看:「这两个孩子长得这么好,不适合做奴婢,还是把他们卖掉,再买奴婢来使唤。」婆罗门就把孩子领去卖,国人一见,纷纷说,「这是太子的儿子,国王的孙子」。国王就招婆罗门入宫,问婆罗门是怎么得到这两个孩子的。婆罗门说是向太子讨来的。国王问:「卖多少钱?」婆罗门还没来得及开口,王孙就自己说:「男的值银钱一千,公牛一百头;女的值金钱两千,母牛二百头。」国王奇怪,怎么男孩子反而便宜呢?王孙说:「国王只有一个儿子,太子仁德,天下拥戴,却被贬到深山,和虎狼做伴。平民家的女子,和国王无亲无故,只要国王看上了,就在宫中享受荣华富贵。所以男孩便宜,女孩贵。」国王一听,难过起来,把两个孩子买下来之后,就派人去把太子接回来。回宫途中,过去为敌的国家觉得很惭愧,就把白象送来还给太子,还带了很多财宝。太子不肯收,怨敌从此归顺。太子回宫后,国王把国藏珍宝都交给太子,任其布施。人民都过上幸福的生活,大家都称赞太子的仁德33。
这个公案,是说布施波罗蜜多圆满。他什么都舍了,自己头目脑髓,一般人还可以,牺牲自己。但妻子儿女一般说是不愿意的,是不容易舍的,他做到了,全部舍掉,这就是布施波罗蜜多真正圆满。
「若时菩萨,被析身支」,身体一块一块给人家割下来,「心无少忿」,一点没有忿恨心。他被歌利王割截身体,歌利王边割边问:「你恨不恨?」「不恨。」再割一刀,「恨不恨?」「不恨。」一直割到肉都快割完了,「恨不恨?」还是不恨,不但不恨,将来成佛之后,还第一个度他。歌利王就是憍陈如比丘,佛第一个度的就是他。「析身不报,净戒圆满」,就是人家污辱你,不还报,戒波罗蜜多圆满;身体被人割截,心里一点也不恨,忍辱波罗蜜多圆满。到此为止,持戒、忍辱两个波罗蜜多同时圆满。
「若时菩萨,勇猛精进」,他行路的时候,遇到底沙如来,那时,释迦牟尼佛跟弥勒佛,都是底沙佛的弟子。释迦牟尼佛特别精进。底沙佛看到,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得度的因缘成熟了,也就是释迦牟尼佛成佛的因缘成熟了。本来是弥勒佛先成佛,但是弥勒佛的机还没有到,弥勒佛的弟子得度的因缘还没有成熟。底沙佛就想了一个办法,使释迦牟尼佛先成佛。有一次,他要释迦牟尼佛到一座山上办一件事情。底沙佛自己先跑到那座山上一个洞里入定。释迦牟尼走到山洞外面,看见里面「威光赫奕」,就是光明炽然,是底沙佛在里面入定,殊胜得不得了。
「专诚瞻仰,忘下一足,经七日夜,以妙伽陀赞佛,便超九劫,齐此精进波罗蜜多修习圆满」,他正在走路,一只脚踩在地上,另一只脚抬起来还没有踩下去,看到佛的样子,心里佩服得不得了,就说了一个颂:「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在《俱舍》里也有这个颂,但是翻得不一样34。连着赞叹了七天七夜,翘着的一只脚都忘了踩下去。这就是七日翘勤。七天七夜不断地赞叹,以这样的精进,超过九劫,在弥勒佛之前先成佛。这是底沙佛的善巧,也是释迦牟尼佛的精进,因此提前成佛。这样,精进波罗蜜多就圆满了。
最后,「次无上位」,就是金刚喻定。「金刚喻定,邻次成佛」,金刚喻定跟成佛的无上位是紧挨着的,再过去就是成佛了,所以是「次无上位」。「齐此定、慧波罗蜜多,修习圆满」,在金刚喻定的时候,禅定波罗蜜多圆满;智慧的「尽智无生智」出来,般若波罗蜜多也圆满。
「一二又一二」,就是六。释迦牟尼佛的六度圆满,在这四个时候。
丙三 明修相业
颂:赡部男对佛 佛思思所成 余百劫方修 各百福严饰
有人说《俱舍》是小乘,我们说,《俱舍》是大乘,佛的事情讲了很多。
下面是「修妙相业」。六个波罗蜜多圆满之后,是不是就成佛了?还不行。要一百大劫,修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修妙相业就是修三十二相。哪里的人能修妙相业?
第一个条件,「唯赡部洲人」,只有南赡部洲的人能修。「觉慧利故」,智慧利。我们要感到自豪,南赡部州的人是不简单的,觉慧特别厉害,精进心也特别厉害,坚忍心也特别厉害,再苦也可以顶过去。成佛就是要这样的情况之下才能成。如果碰到困难就退,那毫无用处,永远成不了佛。而南洲的人就有这个根性。那些搞革命的,杀头也不怕,这些人就是硬骨头。但是搞革命是世间法,我们以这样的精神来修成佛的菩萨道,六度很快会圆满。只有南州人可以修妙相业。
第二个条件,「已超女故」,一定要男子身,修妙相业的菩萨叫住定菩萨,早就超过女身。
「唯现对佛」,修妙相业,一定要现前对着佛修。「观佛起思」,观佛的时候,起思心所,思心所是业,「思所成摄」,是思所成的业。
什么时候修?「三无数劫外」,把六度万行修完,还要再加一百大劫。成住坏空四个合起来是一个大劫。要一百个大劫的时间,修妙相思——观修三十二相的思业。
三十二相「各百福庄严」,每一个相都一百个福来庄严。
百福庄严 如修足下平满相时,先起五十思,修治身器,使令清净,次起一思,正牵引彼,后起五十思,令其圆满。五十思者,谓十善道,各有五思。如初不杀业,有五思者,一、离杀思,二、劝导思,三赞美思,四随喜思,五回向思。乃至正见,应知亦尔。
什么叫百福?「百个善思」,一百个善的思心所叫百福。每一个善思一个福,善的业就是福业。比如修「足下平满相」,这是三十二相之一。先起五十个思心所,这是善的业,「修治身器」,修治我们的身、我们的器世间,使身心、环境都清净,这是加行。「次起一思」,「正牵引」足下平满相。足下平满是什么业感的,就把这个业引出来,然后再起五十个思,使它圆满。因为刚引出来可能还不圆满,等于塑像一样,坯子先做好,然后慢慢地修修修,还有五十个思要去修。
五十思是什么?「谓十善道」,十个善道,身三、口四、意三(不杀、不婬、不盗、不妄语、不绮语、不恶口、不两舌、不贪、不瞋、正见),「各有五思」。「如初不杀」,假使以不杀为例,有五个思。哪五个?「离杀思、劝导思、赞美思、随喜思、回向思」。每一个有五个思,「乃至正见,应知亦尔」,就是说十个善业道都一样,每一个五个思,就五十个思。前五十、后五十,就一百。这样一个相要一百个福来庄严。
修足下平满相是什么样的功德?佛的每一个相好,都是修什么善业感来的?在《现观庄严论》或者佛学大词典里查得到。比如,看见人都是含笑先言的,就感得青莲华一样的眼睛。
丙四 明住定位
颂:从修妙相业 菩萨得定名 生善趣贵家 具男念坚固
菩萨「于三无数劫」,修六度万行,修好之后,于一百大劫修三十二妙相。「从修妙相业,菩萨得定名」,从修妙相业的时候开始,这个菩萨叫住定菩萨。什么叫住定?有六个意思。
第一,「生善趣定」,决定生善趣,人天,不会到三恶道去。
第二,「生贵家定」,决定生「婆罗门或刹帝利」「大豪族家」、长者、富贵或者国王家。不会生在低贱的家庭。
第三,「具根定」,「于贵家中,常具胜根」,六根都完整,不会残缺,而且非常敏利。眼睛看得很清楚,耳朵能听很远,气力很大。
佛的气力大得很。佛做太子的时候,提婆达多和难陀都是三十一相,气力也很大。射箭的时候,他们都能够射到靶子中心。后来轮到太子射,太子说:「这个弓不行,要更牢的弓。」换了好多次,什么弓都试过了,都是一拉就断。最后大臣就说:「我们的老祖宗国王,有一把大弓,重得不得了,放在军械库里,从来不用,把它拿过来试试看。」就把弓抬过来试,太子让人将七个当靶子用的铜鼓连着摆成一排,挽弓搭箭,对着第一个铜鼓一箭射去,正中红心,这支箭在一连贯穿了七个鼓后,射入很深的地下。力量大得是可想而知35。
佛做太子的时候,还有一件事。提婆达多有一次上街,看到一头大象,他想试试自己的气力,对着象一拳打过去,象「啪」倒下去了,然后几拳就把象打死了。几拳就打死了一个大象,这算是很厉害了。提婆达多走掉了,也不管一个大象横倒在街上,把道路都堵塞了,大家闹哄哄的挤作一堆。这时,难陀跑过来,把象一拉,弄到路边上。那么大一个死象,他只要一拖就拖过去了,这个气力更大了。路通了,难陀就走了。但是不太寛的街道,旁边有头象堆在那里,还是不方便。后来,悉达多太子来了,他看一个象摆在路边,就把象举起来,往城外一甩,甩出去好远,象从天上栽下去,「轰」的一声,地陷了个大坑。据很多朝后印度的人说,这个坑还在。悉达多太子的力量,我们不可想象。他是「具根定」,不但没有缺减,而且非常殊胜,「胜根」。
第四,「男定」,「常为男身,不为女」,前面说已超女身,修妙相业的人决定是男子身。到住定菩萨的时候,不会投女身。
第五,「念定」,能够知道自己的宿命,前生的事情不会忘,知道前生怎么修的,能帮助他不退、坚固。
第六,「坚固定」,「所作善事,常无退屈,谓于利乐诸有情中,他来违逆,皆能堪忍,心无厌倦」。这就是永不退了。真正不退,要到住定菩萨。就像《大般若经》里的常不退菩萨,他就是在利生当中,不管碰到什么困难,都不退怯。这才是真正的勇猛精进,否则,要成佛是不行的。到这个时候,根已经锻炼到再怎么困难都不会退了。
住定菩萨具有六个定——「生善趣」「贵家」「具」「男」「念」「坚固」。住定菩萨用一百大劫的时间修相好。相好修圆满了就成佛,八相成道。佛因地的事情我们讲了很多。为什么原因?就是说,《俱舍》不单是二乘了。
《大要》里,从无学果裏又分九种,最后就是大觉(佛),这些内容是一连贯的。佛的因相,修六波罗蜜多圆满,供养了多少佛,最初发心,供了什么佛,后来又一百大劫修三十二相,再后是住定菩萨有哪些特征,一直到最后成佛。
甲五 诸道差别
乙一 明四证净
颂:证净有四种 谓佛法僧戒 见三得法戒 见道兼佛僧
法谓三谛全 菩萨独觉道 信戒二为体 四皆唯无漏
「四证净」,是「贤圣品」里最后的一个,很重要。我们是归依佛法僧三宝的,都相信三宝。为什么相信?三宝好。到底三宝功德怎样,你明白没有?依稀恍惚地知道一点三宝的功德,佛是怎么怎么伟大;法是怎么怎么殊胜,是宇宙的真理等等;僧是依了这个法来修行的人,了不得。这是从见闻里得到的一些知识。真正看到没有?没有看到。最多相当于看照片,本人没有看到。
什么叫四证净?「四证净」就是真正证到了三宝的功德,那是再也不会退了。所以说真正不退是在见道以后。见道之前都会退,因为没有证到三宝的功德,只是听来的,或者看来的,是浮在面上的。
海公上师经常打一个比喻,就是水瓢上写账。在舀水的铜瓢上写账,一瓢水一舀,账就没有了。单是闻思力量很小,是经不起波折的。就像水瓢上记账,一舀水就没有了。我们看到有些人,电话号码抄在手心里,出了汗,再去看,看不清楚了,白抄了。这些靠不住。证净以后,功德得到,那是靠得住了,所以不会退。
「证净有四种,谓佛法僧戒」,不但是三宝,还有个戒。「见三得法戒」,四谛中见三个谛的时候,就是苦集灭的时候,得「法证净」跟「戒证净」。「见道兼佛僧」,这里的见道是见四谛中道谛的时候,「佛证净」「僧证净」也得到。
什么叫法?「法谓三谛全,菩萨独觉道」,「三谛全」,即苦、集、灭三个谛全的,再加上道谛里的「菩萨独觉道」,这是法。「信戒二为体」,四证净以信与戒为体。「四皆唯无漏」,这四个东西都是无漏的。
我们分析一下这个表。表上四证净的次第是法证净、戒证净、佛证净、僧证净,这样子排列是为了便于制表。一般地说,次第是佛证净、法证净、僧证净、戒证净。在见道的时候,得四证净。怎么得的?见苦谛的时候,见集谛的时候,见灭谛的时候,于每一个谛都得到「法证净」「戒证净」。因为苦集灭都是法,最高的法是灭谛,是择灭的涅槃。当得法的时候,决定有一个无漏道要生起。当见道的时候,有个无漏道,叫道共戒。无漏的道共戒生起之后,自然有力量,防止你做坏事。所以不管见哪一个谛的时候,都有个无漏道生起,这个无漏道是道共戒。
见苦集灭三谛的时候,每一个谛都有法证净,因为这三个谛是法,「缘彼起信」,对苦谛,信真正是苦。《遗教经》裏边,佛问阿耨楼驮:「你有没有怀疑?」他说:「一点怀疑也没有,苦实在是苦,集正是集,灭就是灭,一点也没有怀疑。」他起了絶对的信心,亲自证到了,再不会怀疑。
我们是没有证到的。今天跟你说世间是苦,不管什么东西,一切都是苦,听听蛮对的。明天叫你去看电影,又蛮快乐,不晓得把苦忘到哪里去了。这个不行的,因为没有证到。亲自证到,再怎么好的东西摆在面前,这个好不好?苦!那个好不好?还是苦!有一个公案,表达的就是这个道理。有一个孩子,他家里穷,母亲养孩子很辛苦,只有蔓菁可吃(蔓菁是一种跟山芋一样的食物)。今天吃蔓菁,明天吃蔓菁,这孩子实在吃得不想吃了。她母亲想了好多办法,油炸蔓菁、蒸蔓菁……各式各样花样想完,样子都好看,顔色也做得很好看,孩子一闻,还是蔓菁,不要吃。这个公案是什么意思?世间上的苦,跟蔓菁一样,我们知道它是苦,变得再好看,再怎么样,都是苦,换个样子,还是苦。这样你对苦才认识得到。否则,变头换相就说不苦。今天倒了霉,觉得世间苦得很,要自杀。明天,人家叫你做官去,洋楼、汽车给你享用,又不觉得苦了,认为很快乐。那就不对了,苦还没有认识到。要认识到苦真正是苦,集真是集,灭真是灭。灭什么?一切苦都熄灭,一切障碍都消除,确实证到了,才真的起信。
「佛证净」,佛宝是什么?佛宝就是成佛的无学法,就是佛的尽智无生智。成佛的法得到了,佛就成了。没有那个法,佛从哪里成?所以成佛的无学法,就是在道谛里了。见道的时候,成佛的无学法证到之后,叫「佛证净」。对成佛的无学法起了絶对的信心,没有怀疑,亲自证到了,就是成佛的法。「成声闻僧」的学无学法,是「僧证净」,有学无学法证到,对成声闻僧的学无学法起絶对的信心,这是「僧证净」。
道谛里还有「菩萨独觉道」。菩萨独觉道为什么不是僧证净?僧要四人或五人以上,菩萨跟独觉都是一个人行道的,不属于僧。也不能属于佛,因为佛证净是佛的无学法,行菩萨道的还没有到佛的高度,辟支佛也没有到佛的高度。那是属于法证净。菩萨、独觉道的法也是法。
因为佛的无学法有特殊性,叫佛证净;成声闻的学无学法也有特殊性,叫僧证净。三宝就都全了。
道谛里还有一个「圣所爱戒」,就是圣人所欢喜的戒,那是无漏戒。世间上一些戒,一些苦行的戒禁取,圣人不爱的,是不能得解脱的。圣人所爱的戒是无漏的,真正是跟道同时生起的,就是戒证净。
在见道的时候,産生四个证净:佛证净、法证净、僧证净、戒证净。佛证净、法证净、僧证净都是以信为体,对法起絶对的信心。戒证净,是无漏戒,以戒为体。四证净都是无漏的。四证净就是三宝、戒。它的体,对三宝的是信为体,对无漏戒是戒为体。
证四谛理,故名为证。正信三宝及妙尸罗,故名为净。离不信垢,信名为净;离破戒垢,戒名为净;由证得净,立证净名。
为什么叫四证净?「证四谛理,故名为证。正信三宝及妙尸罗,故名为净。离不信垢,信名为净」。什么叫证?见道的时候,证到四谛的道理,这叫证。什么叫净?「正信三宝」,对三宝的信心真正起来,不是假的,亲自证到的,是真正的信心。信心所纯净为性,等于清水珠一样,这个东西摆进去,一切不信的那些垢、疑,都沉下去了,真正的信心起来了。「及妙尸罗」,无漏的戒。正信是信的清净,妙尸罗是戒的清净,都叫净。
信怎么叫净?「离不信垢」,不信的垢,就是水里的渣子,用信珠使垢沉下去,排掉,不信的垢除掉,信就清净了。无漏的戒怎么叫净?「离破戒垢」,破戒是垢,无漏道戒起来就不会破戒,所以破戒的垢永远除掉,这个戒叫净。净是由证四谛而得的,叫证净。为什么叫证?证了四谛。为什么叫净?三宝的正信,离开不信的垢,叫信净;殊胜的无漏戒,离开破戒的垢,这个戒叫净。所以叫证净。
此四次第者,信佛如良医,信法如良药,信僧如看病者,由信心净,故发圣戒,是故尸罗,说为第四。
证净的次第怎么来的?「此四次第者,信佛如良医,信法如良药,信僧如看病者」。我们经常打比喻,归依三宝的时候,都讲清楚了,三宝不能少一个。一是佛宝,像良医一样,没有大医生,病看不准,药也开不好,病好不了。大医生请来之后,把病看准,药方开了,不去买药,病也好不了。法是良药,单是求佛保佑,不去照法办,能不能行?不行。佛教不讲迷信。其他的宗教就是「你保佑我,我相信你,我供养你。」「好了,可以得救,生天去了。」「我不信你,我反对你。」「你下地狱去!」这就是其他宗教。佛教不是讲感情,你去求佛,把头磕破,不照他的法去办,也脱不了苦。真正要信佛,是依佛教而行。《普贤行愿品》不是说了吗?最大的供养是如法修行供养,这是真正对佛的供养。嘴里说供养,你钱多,买了很多水果供起来,心里却不照他的做,没有用,这还不是真的供养。真正供养就是要如法修行。所以,请佛大医生来看了病,还得要买药吃,佛开的药,要吃下去,不吃不行。
用药的时候,要打针、挂盐水、接氧气……自己躺在床上不能动怎么办?那就靠护士,护士就是僧——「看病者」,他照顾你。什么时候给你吃药,什么时候给你吃饭,什么时候饭要吃软的,有哪些东西不能吃的,一定要吃哪些的,什么时候给你接氧气,什么时候给你挂盐水,那就是要他来。没有他,医生药方子也开好了,药也买来了,摆在旁边,你还是会死。为什么?没有人帮你。
有个公案说,有个懒孩子,懒得不得了。他父亲要出远门,就怕他懒得不肯做饭,就为他做了很多的饼,把饼串成一串挂在他颈项上,饿了就咬好了。他父亲想,一圈的饼吃完,自己也回来了,总饿不死了。哪知这孩子懒得很,父亲走了之后,饿了就咬,把嘴边的饼咬完,手去掰一掰都不肯。结果父亲回来时他还是饿死了。一圈饼,吃了两个,就挂在颈上。这么懒的人,那就没有用。
四证净的次第是这样排的:第一,佛是良医;第二,法是良药;第三,看护病人的是僧。「由信心净,故发圣戒,是故尸罗,说为第四」,有了信心,信心清净之后,才能发起无漏戒,所以戒摆在第四。
乙二 三十七菩提分法
颂:觉分三十七 谓四念住等 觉谓尽无生 顺此故名分
菩提云觉,觉有二义,一如睡觉,二觉知。无明睡眠,皆永断故,即是初义。论又言,及如实知,已作己事,不复作故,此第二义。知已作己事者,是尽智;不复作故,是无生智。尽无生智,为此觉体。
觉,有两个意思,一是「如睡觉」,睡觉醒过来。一是「觉知」,觉察了知。
第一个意思,觉醒。就是无明的梦已经觉醒。我们无始以来从来没有醒过的无明的睡眠,从此后永远断掉,再也不会做无明的梦。
第二个意思,觉知。《俱舍论》又说,「如实知,已作己事,不复作故」,自己如实地、踏踏实实地知道,自己要做的事情,该做的都做完了。就是「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自己的事情已经做好了,全部做完了,不要再做了。这就是阿罗汉的形象。无学,毕业了。
「知已作己事者」,自己的事情已经做好了,这是「尽智」。「不复作故」,不要再做了,是「无生智」。这两个就是阿罗汉的智慧。觉分的「觉」以什么为体?无学的尽无生智。不仅是阿罗汉的尽无生智,也包括佛的尽无生智,佛也是无学。「觉谓尽无生」,觉的体就是尽智、无生智,无学的智慧。
三十七法,顺趣菩提名菩提分。又分是因义,三十七法,为菩提之因,名菩提分。
这三十七个法,都顺菩提(觉)的,叫菩提分,也叫觉分,分就是顺。「顺此故名分」,顺了无学的智慧的,叫分。另外分是因的意思,三十七个法都是菩提的因。修这三十七个法,将来能感菩提的果,所以叫菩提分。
「觉分三十七,谓四念住等」,三十七法,就是三十七道品。包括四念住、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
四念住:身、受、心、法。
「四念住」,是对治四颠倒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四正勤:勤断二恶,勤修二善。
「四正勤」也叫「四正断」。「二恶」,就是已经生的恶,还没有生的恶;「二善」,就是已经生的善,还没有生的善。
什么叫四正断?已经生的恶的不善的法,把它断掉;没有生的恶的不善的法,不给它生起来。「生欲发勤,摄心持心」,生起这个欲,发起精勤。这两个断恶法,是断烦恼障。(下表摘自《大毗婆沙》第一百四十一卷)
未生的善法,令它生起来;已生的善法,令它安住,不要忘记,「倍修增广」,还要增长地修,成倍地修,使善法增广,越广越好。为此,「生欲发勤,摄心持心」。这两个断的是所知障。这就是四正断。
再总括一下。已生的恶不善法,使它断;没有生的,不给它生。这要靠精进。不精进的话,已生的恶不善法不去断,那就是懒惰。还没有生的恶不善法,不去遮止,那就是懈怠。四正断,就是要正精勤,生起断恶的欲望,发起精进来,摄心持心,使它断掉;没有生的善法,要把它生起来。已经生的善法,使它安住、不要退、不要忘失还不够,还要「倍修增广」,不断地、加倍地修,使它不断地增广。为了这个目的,生起一个欲,发精进,摄心持心。
「四神足」——欲神足、勤神足、心神足、观神足,就是四如意足。神足就是定,这是果,欲、勤、心、观四个是因。什么叫欲?「希求为义」,有所希求。勤,「勤策为义」。心,「所依为义」,定是依心来的。观,「观察」。这个因就是足,现在把定叫神足,从因为名,把四个因的名字安上去。
《大毗婆沙》里有这个内容:「一三摩地,由四因生,故从所因,立四名称。」四神足就是一个三摩地,这个三摩地有四个名字——欲三摩地、勤三摩地、心三摩地、观三摩地。实际上,定是一个,因为由四个因生的,安四个名字。
为什么叫神足?一切神通变化都是从定里生出来的。定是神通的基,就是足,神通就安足于定。有定之后,才能産生神通变化,所以叫四神足。也叫四如意足——有了神通,可以如意变化了。
五根: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五力:信力、进力、念力、定力、慧力。
五根跟五力差别。五根,是五个法,善根已经生起来,生了根,不是浮的。浮在面上的,不稳固。生根之后,扎了根,就不容易退堕。但是要胜过烦恼的力量还不够。五力,力量生起来了,不但生了根,自己还有力量,可以战胜烦恼,所以叫五力。五根、五力的体是一样的:「信进念定慧」。
七觉支:择法、精进、喜、轻安、念、定、舍。
「择法」是拣择法,这是无漏的,这是有漏的,这个取的,这个舍的;喜,喜支,就是他的感受,喜受;轻安,身上感到的轻安,是一个触,也是轻安心所,离开沉没;舍,心所法里的行舍,使心不高不低,离开掉举。轻安对治沉没,舍对治掉举。这七个,叫七觉支,觉的支分。
八正道:正精进、正念、正定、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
见道的八正道,正语、正业、正命是属于戒的。正精进、正念、正见、正思惟,是从戒上发出来的精进,从戒上发出来的念,从戒发出的见,从戒发出的思惟,都是正的。正定,就是一个轮廓,不让这些东西散失,使它们坚固起来,正定把它们围起来。核心就是戒——正语、正业、正命。轮子上一条条的辐,就是正精进、正念、正见、正思惟。外边的圈,把它们固定起来的是正定。八正道是以戒为中心的,合乎戒的叫「正」。
颂:此实事唯十 谓慧勤定信 念喜舍轻安 及戒寻为体
把三十七道品归纳起来,体只有十个法——「慧、勤、定、信、念、喜、行舍、轻安、戒、寻」。(见表六–三〇)
「四念住」,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都是观,是以慧来观,所以体是慧。
「四正勤」,以精进为体,所以体是勤。
「四如意足」,体是定。从欲、勤、心、观所发的,以此四法为因所産生的定。
「五根」,信是信心所。大善地法有信心所,澄净为性,把不信的渣滓都沉下去。进是精进,所以体是勤。念就是正念。定是定心所。慧是慧心所。五根的体和「五力」的体,同样是信、勤、念、定、慧。
「七觉支」,择法是慧,能够拣择法。「若离择法定无余,能灭诸惑胜方便」,择什么法?就是有漏、无漏法。能够拣择哪些法好,要取;哪些法不好,要舍。这是慧的力量,所以体是慧,是慧心所。精进,当然是勤。喜是喜心所,喜受。轻安是轻安心所。念是念心所。定是定心所。舍是行舍,也是心所法之一。
「八正道」。正精进,当然是勤。正念是念。正定是定。正见是慧。正思惟是寻,寻伺心所。正语、正业、正命都是戒。
《大毗婆沙》有部的论师,认为十个还不够,应当要十一个:戒里分两支,一支是身的,一支是语的。正语是语业,正业和正命是身业。
三十七道品,虽然有三十七个,但它们的体是十个,或者是十一个。
三十七道品,就是成菩提的因素,或者是顺了菩提的。有人说这是小乘。这不是小乘。《弥陀经》里,「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阿弥陀佛国土里也宣传三十七道品。还有人说,五根、五力以后是大乘,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是小乘,因为《弥陀经》没有说到五根前面的。但是我们看看《弥陀经》注解36,三十七道品,举后面的,摄前面的,不是说前面的不要,三十七道品是一个整体,不能割开。一割开就分离了,就不完整了,作用也就起不来。
三十七道品絶对不是小乘。以前在佛学院上课的时候,就有人提起这个问题,认为这是小乘,我们不要学的。那么《弥陀经》是大乘还是小乘?这个话一说就解决问题了。如果承认净土宗是大乘,这就是大乘。不但是成缘觉、声闻,需要三十七道品,成佛同样需要,肯定是大乘。
乙三 四种通行
颂:通行有四种 乐依本静虑 苦依所余地 迟速钝利根
四种通行,一般的经典里讲得很多。修行,要达到目的,中间走的时候有四种方式,「通行有四种」,这中间有乐的、有苦的。什么叫乐通行?「乐依本静虑」,乐通行根据根本静虑来的,得了四根本静虑(初二三四禅)的,这一类人的修道叫乐通行。依其他的定(无色定、未到地定、中间定),那些叫苦通行。苦、乐通行又分利根、钝根,那就是四种通行。利根,快一些,钝根,迟的、慢一些,所以说「迟速钝利根」。一种是「苦迟通行」。通还是通了,到达目的了,但是中间是苦又迟。第二种是「苦速通行」。目的是到达了,中间的是苦,但是快一点。第三种是「乐迟通行」。他一样通行,但是没有苦,很慢,就是钝根。第四种是「乐速通行」,就是利根的,最好的,最上根的,既乐又速的通行。
为什么叫「乐」通行?一是「摄受禅支」,他摄受十八个禅支,后面「定品」要讲十八个禅支。二是静虑里「止观均平」,止跟观是相等的、平等的。在无色定里是观少、止多,在近分定、中间定里是止少观多。四根本静虑是止观平等、均平,这比较殊胜。三是「任运转故」,不要加功用行,他得了静虑之后,可以很自由、自在地生起来,叫任运转。这样叫「乐」,并不是乐受的乐。所谓乐,就是摄受禅支、止观均等、任运转。
反过来,为什么叫「苦」通行?一方面它不摄禅支,没有十八个禅支;另外止观又不等,它依的静虑是无色界的定、未到地定、中间定,要么止多,要么观多;「艰辛转故」,他起的时候要加功用行,比较艰辛,没有任运转,没有很自在地转。这叫「苦」,不是苦受的苦。总之,苦通行、乐通行都能到达目的,都叫通行,这是都通的,但是在通的里面又有些不同的情况。
「贤圣品」至此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