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
  • 看不见的珍藏

    《看不见的珍藏》是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创作的中篇小说,首次发表于1925年。写了一个双目失明的老人,终生为自己的艺术珍藏而骄傲,将自己的晚年完全沉浸在拥有这些稀世珍宝的幸福感里,却丝毫不知,他的藏品早已在严酷的生活现实中流失净尽,他拿给别人鉴赏的所谓画册只不过是一摞摞经过精心伪装的普通纸张而已。作者虽然没有直接描写战争的杀戮、死亡等血腥的场面,但正是在这种战后严酷的特殊社会生活环境中,作者曲

     茨威格
    1万字4个月前
  • 恐惧

    斯蒂芬·茨威格著。富有高贵的律师之妻伊蕾娜与一位年轻的钢琴家发生了婚外情。某天, 她忽然遭到一位女人的敲诈。害怕丑闻的曝光,担心失去富有的生活与高贵的地位,她的生活从此陷入了无边的恐惧之中……

     茨威格
    3万字4个月前
  • 我们

    《我们》是俄国作家尤金·扎米亚京创作的长篇小说,完成于1921年,但当时前苏联当局认为该作不宜发表。1988年《我们》才在前苏联公开发表。这是一部反乌托邦作品,《我们》针对的是极权主义的种种弊端。全书采用笔记形式,假借生活在未来世界中的一个模范公民之口,戏拟了一个高度数字化、采用集中统一管理的“联众国”中各色人等的生活和心态。《我们》的写作风格直接影响了后来的《1984》、《美丽新世界》,更是开

     扎米亚京
    13万字4个月前
  • 东京,没有谋杀

    在学术方面,我已失去了前程,在家庭生活方面,我又失去了温暖;我幻想自己能投入那黑暗的、虚无飘渺的幻景之中,为此,付出了两条人命的代价。我是多么希望能逃离现实,能从三十多年的残酷人生旅途中挣脱出来,去了却我的余生啊!——摘自犯人供词

     外国小说
    13万字4个月前
  • 箴言

    在意大利的一个考古现场,圣经专家蒙蒂教授找到了基督的弟弟詹姆斯于一世纪初所写的第一个真本福音——《国际新约》。愤世嫉俗的出版界公关大员兰德尔应邀参加宣传工作。然而,就在其为宣传《国际新约》搜集背景材料的过程中,他越来越觉察到这项不可思议的发现的可疑性和诸多破绽,并发觉自己越来越深地陷入了爱情、复仇和谋杀的极其危险的境地之中……

     外国小说
    43万字4个月前
  • 理智与情感

    简·奥斯丁在她诞生地汉普郡的斯蒂文顿繁荣而稳定的乡间长大,十二三岁就开始写作。她早期的习作都是中短篇,光是十五六岁时写的,后人就编成了两部集子。一七九七年,简二十二岁,完成第一部长篇小说《第一面印象》。接着开始写《埃莉诺与玛丽安》。这两本都是书信体小说,十多年后,分别改写成用第三人称叙述的长篇小说《傲慢与偏见》和《理智与情感》。后者于1811年出版,等到前者于两年后问世时,后者于同年再版。所以,

     外国小说
    22万字4个月前
  • 家信

    书中的主人公是一对在父母死后相依为命的兄弟:因工作受伤而失业的哥哥武岛刚志,为了筹备弟弟的学费,铤而走险犯罪杀人;而原本成绩优异前途光明的弟弟武岛直贵,则因为哥哥突如其来的犯罪,不得不背负杀人犯弟弟的精神债务,从此坠入社会歧视的轮回。一封封寄自高墙之内的家信,寄托了哥哥对弟弟的无尽牵挂,同时也为弟弟带来了无尽的噩运。究竟,兄弟二人会迎来怎样的命运?这部关注犯罪者家属生存问题的作品,跳出类型、流派

     外国小说
    17万字4个月前
  • 上帝与国家

    作者是(俄)巴枯宁 ,译者是朴英。巴枯宁是现代无政府主义的创始人物、也是俄国早期一位革命家。《上帝与国家》是他最有名的著作之一。在这部著作中他表明对上帝的信仰和对国家的信仰乃是人类自由的两大障碍。他认为,对上帝的信仰,只会使人们驯服于"被上帝选中的人的神圣权威",失去批判精神、理智和意志。巴枯宁将国家称为"合法的、公开的暴政",主张自由是对权威的叛逆,也就是对直接合法化了的权威--国家的叛逆。本

     巴枯宁
    6万字4个月前
  • 骄傲之塔

    塔奇曼在这部作品中将视线集中于“一战”爆发前25年的西方社会,以艺术家般的手法再现了彼时的思潮与理想,遽变与纷争:“八月炮火”轰响之前,英国的贵族世界开始倾塌,权力转向新的阶层,热血的无政府主义者畅想着一个和谐世界,帝国主义情绪爬上新大陆,美国海军悄然崛起,德雷福斯事件掀起一场法国人内部的激烈对峙,施特劳斯的音乐与尼采的思想影响着德国……在繁荣的表象之下,旧世界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

     塔奇曼
    52万字4个月前
  • 重播

    马洛以450美元的代价,受聘于一名律师,到火车站跟踪一名年轻女性,任务很简单:别跟丢人,只须查明下榻旅馆即可。 然而马洛立刻发现事实绝不是这样,他决定买一张前往圣地亚哥的车票,追踪下去…… 与福尔摩斯或是波罗这样堪称完美的超级侦探形象不同,马洛并不比普通人高明多少,他孤独,有同情心,却不被人理解,但并不因此悔恨交加,而是默默独自承担这一切。

     雷蒙·钱德勒
    12万字4个月前
  • 间谍故事

    本书是毛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服务于英国情报局期间,根据亲身经历所写成的杰出间谍小说。 书中以英国间谍阿圣顿为线索,讲述了十几个相互关联又紧张曲折的有趣故事。小说、电影所喜欢描写的美女特工、甜言蜜语的男人,以及背后操纵着他们的神秘人士,这些看似夸张的虚构,在这里却成为一天二十四小时不断火拼的现实生活。 作家,外交官,革命者,舞女,农妇,男爵小姐,家庭教师,公司职员……身边形形色色的人,究竟谁是藏

     毛姆
    19万字4个月前
  • 零点

    一段变心与背叛的过往,两个性格完全不同的女人,三对陷入感情纠葛的年轻男女。在海鸥角的聚会上,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的众人不约而同地感觉到悲剧的降临。 谋杀其实早已开始,它默默无声地经历了起因、过程,并在某一特定时间、某一特定地点达到最高潮。谋杀本身就是故事的结局,是零点时刻。

     阿加莎·克里斯蒂
    14万字4个月前
  • 巴黎伦敦落魄记

    《巴黎伦敦落魄记》是奥威尔正式出版的第一部纪实性作品。对英国殖民体制感到彻底厌恶绝望后,奥威尔的文学梦在几经挫折的情况下终于首度得到文学界的认可。巴黎和伦敦的经历可以看成是奥威尔为自己曾经为殖民体制服务的忏悔和救赎之旅。奥威尔曾是社会主义体制的忠实信徒,或许奥威尔刻意选择流浪和挨穷是对自己能否坚持贯

     奥威尔
    5万字4个月前
  • 袖珍神学

    全题为:《袖珍神学,或简明基督教辞典》。法国唯物主义者和无神论者保尔·赫尔巴赫著。1768年(实际是1767年)以l’abhe bernier神甫贝尔尼埃的假名在伦敦出版的。作者采用辞典体裁,选列了若干宗教(主要是基督教)的术语、词句加以注释,以辛辣而幽默的笔调,极尽嬉笑怒骂之能事,对于基督教思想的荒缪和僧侣的罪恶作了批判和揭露。本书从形式到内容都是讽刺性的,是一部通俗的无神论著作。当时的法国启

     霍尔巴赫
    8万字4个月前
  • 人类命运攸关的时刻

    没有一个艺术家平日一天二十四小时始终是艺术家的,艺术家创造的重要的一切,恒久的一切,总是只在罕有的充满灵感的时刻完成的。我们视为古往今来最伟大的诗人和表演家的历史亦复如此,她绝不是不息的创造者。在这歌德敬畏地称之为“上帝神秘的作坊”的历史里,平淡无奇、无足轻重之事多如牛毛。这里,玄妙莫测、令人难忘的时刻至为罕见,此种情形,在艺术上、生活上也是随处皆然。她往往仅仅作为编年史家,漠然而不懈地罗列一个

     茨威格
    13万字4个月前
  • 一九八四

    长篇小说。英国小说家乔治·奥威尔(1903~1950)著。1985年花城出版社出版。董乐山译。作者原名埃瑞克·布莱尔曾参加西班牙内战并负伤。他把自己视为一个民主社会主义者,十分痛恨极权主义。《1984》这部小说发表于1949年。作品描写未来社会中十分可怕的极权统治。在那种社会里,人权被践踏,个人在进行毫无希望的抗争,而最终不得不面对异常强大的社会现实。主人公温斯顿渴望得到真理和正义,但是在一个个

     奥威尔
    17万字4个月前
  • 拐骗

    羽根真利子住在横滨市山手区的一所高级公寓里,这所豪华的建筑物名叫“天堂”,真可称得上是所谓“亿万元级公寓”了。华丽的铁门旁,立着铜铸的狮子,看上去严然是座美术馆。真利子和女儿久留美两个人住在这里的202室。在生久留美之前,真利子曾在银座的一家名为“天平”的高级俱乐部当女招待,在那里,她认识了友纳由人,并且怀了孕,于是,便辞去了女招待的工作,悄悄地来到了横滨。如今久留美已是十六岁的高中一年级学生了

     外国小说
    3万字4个月前
  • 圣地

    圣母玛利亚将于某年某日在法国某地显灵的秘密一经传出,世界各地的人们蜂拥而至。朝圣者形形色色,朝圣的目的也大相径庭,人群中有虔诚朝拜的信徒;有搜新猎奇的记者;有年轻漂亮的女演员;有沽名钓誉的商人;有怀着鬼胎且化名他人的大国政要;有图谋伺机滋事的恐怖组织成员……作者将充满金钱、情爱、权力等人欲横流的现实世界聚焦于一个特定的环境(世界宗教圣地),特定的时间(假设中的圣母显灵的日子),演化出一幕幕悬念层

     外国小说
    31万字4个月前
  • 利伯蒂的远征

    《利伯蒂的远征》是《星际争霸》游戏任务版的小说版,内容在《星际争霸母巢之战》前半部一致,描写了人类的内战,“柯哈之子”的毒计,特兰联邦倾覆,以及繁华的塔索尼斯星的毁灭……“我是迈克·利伯蒂。我是一个记者。在这里,我要向你们披露的,是我最重要的报道。也许这是我记者生涯中最后的报道。我向你们披露我的自述,披露你们想了解的事件。我只是想让大家都知道,在我们身边,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在这里,我将直言不讳地

     外国小说
    14万字4个月前
  • 彷徨之刃

    所謂的正義,究竟是什麼?法律保護的是兇手,還是無辜的受害者及活著的家屬?東野圭吾最撼動人心的社會推理話題巨作!到底誰有制裁的權利?你能夠同意他的行動嗎?還是……如果換作是你,能不能原諒兇手?法律到底有沒有正義公理?給予兇手改過自新的機會,那受害者的權利何在?但反過來說,報仇難道是唯一解決之道嗎?如果人人不滿法律,都選擇自行解決,天下豈不大亂?!種種的犯罪問題,或許,我們每個人也都是共犯?……或許

     外国小说
    22万字4个月前
  • 图腾与禁忌

    弗洛伊德著。主要观点是在原始民族心理和精神病患者心理之间存在某种本质的共同点。因此,可以依据精神病院取得精神分析资料来说明民族学事实。对外婚制、回避习俗、禁忌、魔法、万物有灵和图腾崇拜,试图作出精神分析的说明。以“羞耻冲动”论来解释禁忌,认为违犯禁忌是人们对有某种不容许的愿望的事物和行为。把魔法和宗教的相互关系同儿童情欲发展阶段加以类比,认为万物有灵论相当于“自恋”阶段,而宗教相当于“爱对象”阶

     弗洛伊德
    11万字4个月前
  • 第一声礼炮

    1776年11月16日,荷属圣尤斯特歇斯岛一个不起眼的要塞上传来了隆隆炮声,这是对美国战船“安德鲁·多利亚”号进入外国港口时循惯例发出礼炮的回应。礼炮声尽管微弱,却首次宣告了那个世纪最为重大的事件——一个注定要改变历史进程的新国家的诞生。巴巴拉·w·塔奇曼在这部作品中从一个全新的视角书写了美国革命,她的笔下不只有华盛顿和那些浴血奋战的士兵们,还有英军将领罗德尼的挫败与颓丧,法、荷两国出于各自复杂

     塔奇曼
    30万字4个月前
  • 中国问题

    1920年罗素应梁启超之邀来华讲学,这是当时中国知识界的盛事。然而,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胡适对罗素的来访却态度冷淡,且曾一度对罗素的学术观点持质疑态度。 罗素在中国讲学近十个月后,出版了对中国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的系统论述——《中国问题》。美国哲学家约翰·杜威曾撰文称赞该书为“近写就的将西方读者与远东问题联系起来的众多图书中富有启发意义的一本”。 在罗素的《中国问题》中,不仅有关当时中国社会之种种弊

     罗素
    13万字4个月前
  • 我的左脚

    《我的左脚》是爱尔兰传奇作家兼画家克里斯蒂?布朗的自传体小说。克里斯蒂?布朗,爱尔兰一个泥瓦匠家庭的22个孩子之一,患有先天性脑瘫,四肢无法正常活动,也不能口齿清晰地讲话。五岁那年,布朗用左脚奇迹般地写下了人生第一个字母和单词。随着年龄一点点长大,布朗开始明白自己将永远被禁锢在这具残疾的身体里,也开始注意到旁人异样的目光,他甚至想过自杀……是母亲博大的爱和耐心给了他与命运抗争的勇气。凭着毅力,他

     克里斯蒂?布朗
    10万字4个月前
  • 凯尔特的薄暮

    《凯尔特的薄暮》是叶芝早年搜集自斯莱戈和戈尔韦的神话、传说合集,融合了众多神秘浪漫的爱尔兰乡间神话,是作者早年在爱尔兰西北沿海村庄采风,与乡间各色人物交友聊天,并对这些谈话笔记稍加整理,加上自己的一些思考和感悟编写而成的。文章洋溢着神秘浪漫的美感以及对淳朴思想的热爱,展示了一个与现实平行的幻想世界之

     叶芝
    7万字4个月前
  • 致悼艾米丽的玫瑰

    本书收入威廉·福克纳最具代表性也最经典的短篇小说十二篇,包括《致悼艾米丽的玫瑰》《干旱的九月》《夕阳》《红叶》《纵火案》《昔日的女王》《荒野老熊》《沃什的怒火》《幻恋症》《雪》《卡尔卡索纳》《猎熊趣闻》。同名短篇《致悼艾米丽的玫瑰》,英文名为 a rose for eily ,大多译者翻译为“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但实际上,这朵玫瑰花是在艾米丽去世后,在她葬礼上献上的。取名”致悼艾米丽的玫瑰“

     福克纳
    15万字4个月前
  • 苏奥拉·斯科拉蒂卡

    法国作家司汤达创作的短篇小说。《血染风情》和《苏奥拉·斯科拉蒂卡》写的是贵族修女们的生活,她们对幸福的向往和对命运的抗争。对受社会与家庭迫害的修女,作者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对她们英勇反抗,追求幸福与自由的行动则予以热情的歌颂,把这些“淳朴而富于感情的人”称为“现代文明的先驱”。

     司汤达
    3万字4个月前
  • 艾利卡·埃瓦尔德之恋

    《艾利卡·埃瓦尔德之恋》由奥地利作家斯特凡·茨威格 撰写的文学作品,小说讲述了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人生中第一场也是最后一场恋爱故事。她敏感、矜持、沉默,倾慕着一位才华横溢的小提琴手。但是出于青涩,又或许是对世俗生活突然降临的恐惧,她在约定献身给对方的那一天从小提琴手家门口夺路而逃……

     茨威格
    3万字4个月前
  • 乌托邦

    16世纪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作。全名为《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金书》。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托马斯·莫尔著。1516年出现。“乌托邦”是拉丁文“uia”的音译,意为“乌有之乡”,全书分上下两部。在上部,莫尔以自己同航海家拉裴尔谈话的方式,结合亲身见闻,揭露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中的野蛮行径,把英国的圈地运动称为“羊吃人”,对农民的悲惨境遇作了极其深刻的描绘,指出:私有

     托马斯·莫尔
    12万字4个月前
  • 妻子

    康代对丈夫关泽良英的安全一直放心不下。关泽才五十岁就当上了宪民党的国会对策委员长,有人嫉妒他的破例发迹,况且,总务会长友纳又是与他针锋相对的政敌。有人传说,和友纳串通一气的暴力集团成员正在伺机谋害关泽。尽管未必如此,却不得不防备。关泽府占地上千平方米,当中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三层楼房,坐落在一片绿树丛中。高高的围墙,一般人是翻不进去的。一个月前,围墙顶端通上了秘密电网,一旦有人非法攀墙,电铃就会

     外国小说
    3万字4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