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hugnovel.com
精选周作人一九三七年至一九四一年的作品,据作者自己说,此集“内容‘敝帚自珍’,以为其中颇有可看之小文”,是他一生中最优秀的集子之一。周氏散文风格向被形容为“闲适”,在他看来这可分为“小闲适”与“大闲适”,后者即“唯其无奈何所以也就不必多自扰扰,只以婉而趣的态度对付之”,又说,“闲适原来是忧郁的东西”,其中欲说还休的情感成分,恰恰增加了文章的“苦味”。《药味集》最能体现周氏文章这一特色。
《少村漫稿》分为上、下卷,上卷为诗,有七言诗165首,五言诗64首,绝句68首,古风15首,续刻诗有39首;下卷为文,计90篇。遗憾的是,此书木刻板失落和蠹蛀脱版较多,经初步考证,上卷脱版9版(每版为两半页),下卷脱版20版,特别在续刻中脱落二版,是廷用被俘返家后的作品,内容价值较多,失去甚为可惜。 此书内容大致是写他早年官宦经历与应酬,最有价值的是晚年一些文章与诗句
余华的书总是在自己觉得生活无限美好到快乐心情膨胀至难以控制时看 因为余华的书总能让我沉寂下来 不是悲伤 是一种难以描述的心痛与冷静
不仅活人使我们受苦,而且死人也使我们受苦。 死人抓住活人! 《十三步》 是莫言在1988年运用荒诞艺术手法描写知识分子和现实生活的一部力作。作品构思精巧,语言流畅,从不同的角度对当代人的生活,爱情、家庭等作了描述。表达了作者所具有的独到的创作风格,非常值得一读。
作品以一个乡土小县的权力争夺、人、事流变为结构故事的纽带,以人性的变异为叙事起点,来建构乡村权力场,编织一个宏大的政治权力寓言。作者凭勇气和正义感,写出了滋生腐败的政治、经济、文化土壤。这里的腐败分子不是道德有缺陷的人,也不是无能鼠辈。从任何意义上讲,他们都是精英。作品直击乡村官场的龌龊、用人机制的缺陷以及官本位主义的盛行。展示在你面前的是道德水准的“痛失”、“以民为本”的魂灵的“痛失”,以及良
《俗世奇人》共有17篇作品,是作者的文化小说的最后一个系列。文章用天津话以及古典小说的白描入笔,极具有故事性和传奇性,并由日本画家作了精美的插图。旧天津卫本是水陆码头,近百余年来,举凡中华大灾大难,无不首当其冲,因而生出各种怪异人物,既在显耀上层,更在市井民间。这些人物空前绝后,然而都是俗世里的俗人;这些事情匪夷所思,却都是真人真事——在冯老独具的眼里、幽默的笔下,这些俗世奇人个个显的生动有趣,
两个百年一遇的帅哥。天蓝蓝的。几朵白云悠闲地漂浮在天空中。太阳发散出来的阳光暖暖的晒在身上,让人感觉全身暖洋洋的。安静的校园里,那一对对情侣牵着手漫步在阳光里。轰隆隆一阵响声过后,激起了无数的灰尘。原来是一辆银白色的跑车嚣张地穿过了校园。轰隆隆的发动机响,连续的鸣笛声,很嚣张的样子。开车的是一个戴着墨镜的男生,一头火红色的头发高高翘了起来。男生的眼睛在墨镜后闪着冷冰冰的目光。寒光四射…… ……
她,害羞忐忑,拥有公主般的生活,却得不到自己憧憬的爱情,那个温柔俊朗的钢琴老师。谁也没想到,原来,公主的身份是错位的。可是,爱情却在心的最深处生长,无法错位。她,开朗大方,却生活在父亲暴力的阴影下,只是因为怀疑她是自己老婆和别人生下的小孩。惟一爱惜她的是青梅竹马的方拓。……
这是一个悲凉的传奇。我一直这样想,香港那个地方只适合轻喜剧或轻悲剧,因为它是一个很动态的城市。换句话说是朝三暮四,它是没有失败和结束的,一天不盖棺,一天不定论,你输了——没什么了不起,爬起来再从头来过。没有所谓的历史,也就没了沉淀,所以它的一切都是轻飘飘的,像夏天池塘里水面上的浮萍,绿倒是绿,也挨挨挤挤长得热闹,只是没有根,浮着,一个浪过来,就散开了,换了一切在旁边,于是从头来过。台北就不一样了
长篇小说,张爱玲著。初载1950年4月25日至1951年2月11日上海《亦报》,首次出版于1951年11月。《半生缘》讲的是三十年代上海的一个悲惨的爱情故事。女主人公顾曼桢家境贫寒,自幼丧父,老小七人全靠姐姐曼璐做舞女养活。曼桢毕业后在一家公司工作,与来自南京的沈世钧相爱,世钧深深同情曼桢的处境,决定与之结婚。曼璐终于也嫁人了,姐夫祝鸿才是个暴发户,当得知曼璐不能生育,便日生厌弃之心,曼璐为了栓
短篇小说。写于1928年7月8日,是东渡日本后写的第一篇短篇小说,发表于同年9月《小说月报》19卷9号,署名茅盾。收入1929年7月大江书铺出版的《野蔷薇》。是《创造》的续篇。“五·四”思想解放运动唤醒了许多向来不知人生为什么的青年,但被唤醒的青年们走的道路却各不相同,作者认为《创造》中娴娴那样的勇敢者属于少数。《自杀》是另一种道路。环小姐受新思潮影响自 由恋爱、自由结合,但当爱人誓为人类牺牲奋
新医学对于神经衰弱的病症,有转地疗养的治法。我在和霍桑初期合作的那一年,经过了一次实验,认为确很有效。就在那时,我的人生经验上又刻下了一条惊险的深痕,我的日记中也因此增加了一页新颖的资料。
《乌蒙秘闻》一书是许指严在民初"反满"思想的影响下,为生计考虑,以清初滇东北改土归流为背景创作的一篇传奇小说。
曹乡君编。汇编。三十卷。有上海进步书局1915年本。1991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影印本。本书是古来有关各类情感笔记故事的辑录性著作,每则故事短小精萃,加以一二句评论,有益世道人心。全书选录周秦汉魏直到清末的相关资料,共约1200多条,分32类,如:情中侠、情中贞(上下)、情中烈(上下)、情中义、情中缘、情中灵、情中幻、情中私、情中爱、情中媒、情中感、情中痴、情中豪等等。本书对了解历代有关掌故、丰富知
书法杂论。清梁楠撰。一卷。共141则。系作者死后由士淦(姓不详)搜辑其随笔札记而成。首录《执笔歌》。全书前六十则包括执笔法、法书品评、碑帖源流、学书事宜等内容,后八十一则杂论各家书法。梁氏极注重执笔法,并以此做为评价书家造诣高低的重要标准。于执笔,主张大、中、食三指宜死,肘宜活运笔不可过快,过快便无顿挫,又不可过慢,过慢不劲利下笔不可力弱,但用力太过,收转处笔力反松。主要论述执笔法,评论各类书法
本书精选了林徽因的诗歌、散文、小说等多篇文章,这些文章,或写友交往、家庭琐事,或写真实的感受和见闻,或发表真实的议论,思想内涵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她的诗歌曼妙飘逸、清丽宛转,她的散文热情洋溢、意蕴悠长,她的小说文字细腻、情感真挚。
五十卷。清陈廷敬(1639—1712)撰。陈廷敬,字子端,号说严,本名陈敬,因举进士时同科有两陈敬,因奉旨增“廷”字。泽州 (今属山西晋城东北)人。顺治十五年 (1658)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官至大学士。谥文贞。陈廷敬生平好学,少与汪琬以文章切磋,与王士祯以诗唱合,都能形成很好的交流契合,却又保持各自风格特点。著有 《尊闻堂集》。是书是陈廷敬晚年手定为此编,其门人林佶缮写付刻。陈廷敬有午亭山
一卷。唐王棨(约873前后在世)撰。王棨,字辅文,一作字辅之,福清 (今属福建)人。生卒年不详。咸通三年(862)登进士第。官至水部郎中。黄巢起义后,不知所终。著有《麟角集》。唐代取士,科目至多,而所最重者当推进士。其程试诗赋,《文苑英华》所收至夥。诸家或不载于本集中。如李商隐以《霓裳羽衣曲诗》及第,而 《玉溪生集》无此诗。韩愈以《明水赋》及第,而其赋乃在外集。其自为一集行世,能够传到当今,只有
收录周作人一九三五年十一月至一九三六年五月的作品。周氏在书中着力对中国古代著述加以缜密的审视,涉及领域甚广,投入精力至巨,所写文章虽然都是短篇,这项工作却是系统的。此种审视首先是思想意义上的,而作者的文学观念也时时有所体现。他的功夫是“披沙拣金”,态度是“褒贬显然”,从古人之作中看到许多弊害,也发现了若干好处。其间的取舍标准,即一向强调的“疾虚妄”和“重情理”;换句话说,他的立场是科学精神和人道
诗文集
《古典爱情》是一部揭开温情背后血淋淋恶魔性现实的悲剧小说。出生贫寒的柳生上京赶考,在一座大宅的阁楼内邂逅惠,最终柳生和惠生死两别、无缘再见。
莫言的散文一如他作为乡土民众精神图腾的“红高梁系列”,是小说的藤蔓,亦是理解莫言作品的灯塔。该书辑齐了莫言最具代表性的散文作品《厨房里的看客》、《说说福克纳老头》、《我为什么要写》等。在散文中莫言流露了也小说同样的语言才华,并且,流露了莫言本人的幽默和智慧。还有大量散文谈及故乡高密,莫言说故乡已成为他借以理解沟通和抒写描摹整个世界的一条必经之路。
《天行者》 以中国20世纪90年代贫乏的乡村教育为背景,讲述了一群在贫苦生活中无私为乡村教育事业做出贡献的民办教师为求转正而发生的辛酸故事,也反映出被人们遗忘已久的乡村民办教师曾有过的艰难历程。该书秉承了作者现实主义的一贯风格,以细腻的笔触、朴实的文字落脚于中国社会的一隅。
冯骥才说,文学是延绵不断的画面,绘画是片断静止的文学。文学是用文字作画,而绘画是用笔墨写作,画中一点一线,一块色调,一片水墨,都是语言。冯骥才偶然作书,全凭感悟。冯骥才的字是作家的字,文人的字。冯骥才是个大才,以一支笔,驰骋文坛,享誉四海;以一支画笔,横涂竖抹,在绘画艺术上,独辟蹊径,自成一家。
说什么生命之瓶,恒久永馨。于她却是流年不利。才刚结婚丈夫就意外惨死。当个挂名的垂帘太后不算。还要和他的前妻儿子住在一起。竭力解除医院危机。最后还不是替人在做嫁衣。想她鼎鼎大名的唐灵晰。自遇到那个少年起,就惨落如此境地。金钱帐好算,感情帐可怎么处理?……
那是一棵灿烂的花树,长在那座城堡的后院。音乐声若隐若现,流水潺潺。迷路的江心第一次看到那个像天使一样的小男孩。他闭着眼睛躺在花树下,漂亮得不像真的。他有着栗色短发。有些不安地扯扯自己不合身的蕾丝花边裙子,姐姐的裙子有些大了。她小小的心灵里有些狼狈。不知道为什么,她却不愿意离开。秋月白缓缓睁开眼睛,看到的就是一个脸像红苹果的小女孩。那小女孩的眼睛干净如映着流云的泉水。弯弯的睫毛可爱地扑簌着。秋月白
“情人还是旧的好。”听到积安这么说,她“噗”一声,咖啡差点全呛出来,积安啼笑皆非,她半天才缓过气来,眉开眼笑的夸他:“积安,你是越来越会讨女人欢心了。”积安微笑着说:“倒是你,一点没变,喜怒形于色。”相顾莞然。于是她微微放了心,或是纯粹的心血来潮,他才约她在此小坐。连累她牺牲双休日早晨的懒觉,花枝招展出门来,盼兮还调侃她:“赶着去相亲?”她大大的抛个媚眼:“不是,是去见旧情人。”情人,风光旖旎爱
《红玫瑰与白玫瑰》是张爱玲中短篇小说集,《红玫瑰与白玫瑰》收录了《年轻的时候》《花凋》《鸿鸾禧》《红玫瑰与白玫瑰》《散戏》《殷宝滟送花楼会》《桂花蒸阿小悲秋》《等》《留情》《创世纪》《郁金香》《多少恨》。
短篇小说。作于1935年5月12日,最初发表于同年6月《中学生》56号,署名茅盾。先后收入上海生活书店1936年出版的《泡沫》,开明书店1938年出版的七作家集《有志者》,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出版的《茅盾文集》第8卷,该社1980年出版的《茅盾短篇小说集》及1985年出版的《茅盾全集》第9集。它讲述一个中学教师的幻想是写出一部惊人的伟大作品来,但他脑中空空,于是怪房子小,妻子、儿子干扰。他独
在我国科举制度盛行的时代,有两句形容所谓“读书人”的得意话,就是:“洞房花烛夜,金榜挂名时。”凭现代眼光看,这两句话似乎已近乎陈腐而不合时宜,可是类乎这话的事实却是依旧有的。例如我的小学时老同学伍子楚结婚的那天,有几个有些“遗老”头脑的朋友,竟也把这两句话移赠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