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乘要决卷中(至第六门半)(1 / 1)

一乘要决 源信 11651 字 11天前

沙门源信撰

大文第四。引一切众生有性成佛文有二。初宝师所引六经二论。次私引十二文。

初宝所引者。一大云经第四云。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得菩提心。又云。如是经典。诸佛封印。所印者。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易(乃至)。未来之人。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轻笑贱慢。为求过失及以利养。少多读诵书写听受。亦得远离无量恶业。永断贪欲嗔痴等病(已上)。宝公云。准此经文。一切众生。悉有理行二性。又闻说佛性利益最多。余大乘中。少有此说(云云)。一师会云。得菩提心者。即理名心。非行佛性心。如最胜王经第四云。菩提及心。同真如故等(云云)今谓。若有佛性。得菩提心文。即顺佛性论。由此空故。应得菩提心。及加行等文。如何曲释。令随自意。如热病者见青为黄。二涅槃经二十七云。善男子。一切众生。定得阿耨菩提故。是故我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一切众生。真实未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以是义故。我于此经。而说偈言。本有今无。本无今有。三世有法。无有是处。善男子。有者凡有三种。一未来有。二现在有。三过去有(乃至)。善男子。譬如有人。家有乳酪。有人问言。汝有苏耶。答言。我本有酪。实非苏耶。以巧方便。定当得故。故言有苏。众生亦尔。悉皆有心。凡有心者。定当得成阿耨菩提。以是义故。我常宣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三十本第二十五。宝云。涅槃经意。佛即名佛性云云)。问。义荣章云。立无性者。会释大经凡有心者等文云。经云。众生亦尔。悉皆有心者。此语是总通。举有性无性众生。异于木石。皆名有心。次言凡有心者。定当得成三菩提者。此句则狭。即唯简取有性有心当成佛者。故云凡是有心。当得成佛。不举无性有心。及已成佛等(乃至)。又若执彼凡是有心。皆当作佛。佛及大悲阐提亦有心。亦应更有当作佛义(略抄)。此义云何。答。此释失经意。经云。众生悉皆有心。凡有心者。定当得成阿耨菩提(云云)。此中所言凡有等者。是即全怙上文所举有心众生。以明成佛。云何于中妄分别。言上举一切。下唯有性。非唯上下相违。亦有法譬不齐。譬喻云有乳酪。故定当得苏(云云)。乳酪譬心。苏譬菩提。若如所释。应云虽有乳酪得苏不定。譬既不然。知此解谬。况复同经三十六云。虽信佛性。是众生有不必一切皆悉有之。是故名为信不具足(三十本三十二)。第三十一说。信一切众生及一阐提。悉有佛性。名菩萨十法中第一信心具足(三十本第三十)。明一切众生悉有佛性者。非是少分。若犹坚执少分一切。非唯违经。亦信不具。何因乐作一阐提耶。由此应许全分有性。理亦应许一切成佛。经言定当得成阿耨菩提。以是义故。我常宣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云云)。是故当知。唯一分众生。有性成佛者。即失经意。前后所出诸师所释。但取一分。其过准之。又彼难云若有心者。皆当作佛。佛亦有心。亦应更有当作佛义今谓此难失文迷理。上云众生悉皆有心。下怙彼云凡有心者。那忽所怙外。取佛为难耶。况复经意。本欲显示成佛不成佛。不欲分别已成当成。何依少文言。错乱大意。又以大悲阐提为难。其过同前。经意但举生死有情。大悲阐提。是所怙外。又摄论许于初地中得三身体。得三身体。即是成佛。况复慈恩心经玄赞云。约大悲边。常为阐提约大智边。亦当作佛(宝云。大悲阐提。是前经所说。不可以前说。难后说也。诸师释意。大途同之)。问。沼公通涅槃经虽信佛性是众生有。不信一切悉有佛性。名信不具足。云此亦不然。经不明说。若不信一切众生悉有行佛性者。名信不具足(已上)。此义云何。答。经不别理性行性。但令众生成佛之性名为佛性。故彼经云。凡有心者。定当得成阿耨菩提。以是义故。我常宣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云云)。约此佛性。说言不信一切悉有佛性。名信不具足也。不可曲释经从己情。又第二十七云。一切众生。具足三定。谓上中下。上者谓佛性也。以是故言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中者一切众生具足初禅。有因缘时。则能修集。若无因缘。则不能修。因缘二种。一谓火灾。二谓破欲界结。以是故言一切众生。悉具足中定。下定者。十地中心数定也。是故言一切众生。悉具下定。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烦恼覆故。不能得见。十住菩萨。虽见一乘。不知如来是常住法。以是故言十住菩萨。虽见佛性。而不明了。善男子。首楞严者。名一切事竟。严者名坚。一切毕竟而得坚固。名首楞严。以是故言首楞严定。名为佛性(三十本第二十五)。宝公云。准此经文。非是少分。亦非唯理。下中分二定。既非少分。故知。上定亦是一切同一文故。又说是定故非理也。说首楞严定名佛性故(云云)。又三十二云。一切众生不退佛性。故名之为有阿毗跋致故。以当有故。决定得故。定当见故。是故名为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三十本第三十)。又三十七云。为非佛性名为佛性(乃至)。非佛性者。所谓一切墙壁瓦石。无性之物。离如是等无性之物。是名佛性(三十本第三十三。已上第二证文讫)。三法华经(如前第一门)。四密严经。法鼓经(如前第二第三门)。五十卷入楞伽经。第二卷五种性。及四卷楞伽第一文(如前第二第三门)。六胜鬘经。声闻缘觉得涅槃者。是佛有余不了义说。又云。声闻辟支佛乘。皆入大乘。又佛言。憍尸迦。此经断一切疑。决了究竟入一乘道(已上)。宝公云。准此经文。唯一佛乘非方便也。准法华。涅槃。楞伽。密严。法鼓。胜鬘。皆遮二乘实灭。故知。定性二乘。必当成佛。如断见惑。不越七生。定断修惑。断人执已。不越八万劫等。必发大心。由道力业力。能尔。虽八万劫等。不可以非想八万劫故(已上)。问。唯识第十。会此等经云。若声闻等。有无余依。如何有处说彼非有。有处说彼都无涅槃。岂有余依。彼亦非有。然声闻等。身智在时有所知障。苦依未尽。圆寂义隐。说无涅槃。非彼实无烦恼障尽所显真理有余涅槃。尔时未证无余圆寂。故亦说彼无无余依。非彼后时灭身智已。无苦依尽无余涅槃。或说二乘无涅槃者。依无住处。不依前三。又说彼无无余依者。依不定性二乘而说。彼才证得有余涅槃。决定回心求无上觉。由定愿力。留身久住。非如一类入无余依(第三解论主义也)。此义云何。答。宝性论第三卷。引此经了云。此明何义。言声闻辟支佛有涅槃者。此是诸佛如来方便。见诸众生于长道旷野。远行疲惓。恐有退转。为止息故造作化城(乃至)。若离佛地果中证智。更无余人有涅槃法(已上)。此文既云更无余人有涅槃法。若有定性人。不可偏言更无余人。又佛性论第四云。唯佛得涅槃。余人未得。又所引经云。声闻辟支佛。皆入大乘(云云)。此等诸文。岂皆不了义耶。然唯识论。依瑜伽等。不说无余涅槃后事。由此不言一切作佛。是即所弘教门各别。如身子等。皆是应化。而彼所现各各不同。智慧。神通。多闻。持戒。如是等德。各一非多。四依菩萨弘教亦尔。随缘赴机。不得能一。七宝性论第三卷云。向说一阐提。常不入涅槃。无涅槃性者。此义云何。为欲示现谤大乘因故。此明何义。为欲回转诽谤大乘心。不求大乘心故。依无量时故如是说。以彼实有清净性故。不得记言彼常毕竟无清净性。问。沼公释云。此等皆据时边者说。非毕竟者。何以得知。无上依经云。有三品众生。一者著有。复有二种。一者背涅槃道。无涅槃性。不求涅槃。愿乐生死。二者于我法中。不生渴仰。诽谤大乘。阿难。是等众生。非我弟子。佛非彼师。乃至以生死转作于后际。落阐提网。不能自出。前是无性。后虽有性。钝根长时谤法不信。宝性论中。会此第二。非第一人。为回转谤法者。言无量时。故非第一(云云)。此义云何。答。此有多过。一者论意。对辨诸教异说时边。于菩提非永隔碍。若有毕竟人。永隔碍者。何不辨彼。唯辨时边。二者宝性论第二卷。亦出二人云。一者谤解脱道。无涅槃性。常求住世间。不求证涅槃。二者于佛法中。阐提同位。以谤大乘故(已上)。按此三文云。无上依经第一人宝性论第二卷第一人。第三卷所会人。此三人相。全同无异。何言宝性论会第二人。非第一耶。然彼通云。回转谤法者。言无量时。故非第一。此义不然。其第一人。亦有谤法。如第二卷。第一人云谤解脱道。岂非谤法。又既是阐提。应无信心。无信心者。岂非谤法因。又瑜伽二十一。说无性有情六种相中云。听闻涅槃众多功德。不见小分所有功德。闻说正法。不少发心(云云)。岂非谛法耶。三者宝性论意。不分理行二种佛性。但由清净性。得佛无上果。一切众生。悉有此性。明知。不许毕竟无性。是故彼论第一颂云。佛性金亦尔。堕烦恼秽中。如来观察已。为说清净法。一切诸众生。种种烦恼中。皆有如来性。无明皮所缠。种诸善根地。生彼菩提芽。次第渐增长。成如来树座。八佛性论第一云。问曰。若尔云何佛。说众生不住于性永无般涅槃耶。答曰。若憎背大乘者。此法是一阐提因。为令众生舍此法故。若随一阐提因。于长时中。轮转不灭。以是义故。经作是说。若依道理。一切众生。皆悉本有清净佛性。若永不得般涅槃者。无有是处。是故佛性本有离有离无故。又云。佛性者。即是人法二空所显真如。第二卷云。由此空故。应得菩提心及加行等乃至道后法身。又云。故经中说。一阐提人。堕邪定聚。有二种身。一本性法身。二随意身。佛日慧光照此二身。法身者即真如理。随意身者。即从如理起佛光明。为怜愍阐提。阐提二身者。一为令法身得生。二为令加行得长修菩提行。故观得成。复有经说。阐提众生。决无般涅槃性。若尔二经便自相违。会此二说。一了二不了。故不相违。言有性者。是名了说。言无性者。是不了说。故佛说若不信乐大乘。名一阐提。欲令舍离一阐提心。故说作阐提时。决无解脱。若有众生。有自性清净。永不得解脱者。无有是处。故佛观一切众生有自性故。后时决得清净法身(已上)。宝公云准此论文。故知。诸经论中。说一分无性。为不了义。说皆有佛性。为真了义。世亲菩萨名檀五天。位居三忍。顺佛通经。将一乘有性为了。以三乘无性为权。后代论师导卑。前哲岂合固违经论颠倒会释(已上)。问。神昉师通佛性论文曰。若真如理性。一切皆有。是名了说。非谓行性。又解。断善阐提。决定无有般涅槃性。是不了说。非说毕竟(已上)。此义云何。答。今不要分理性行性。唯皆成佛。是正所立。若许理性遍一切者。即是当许一切成佛。不应分别断善毕竟。如彼论云。一切众生。若永不得般涅槃者。无有是处。又云。佛性即是二空真如。由此空故。得菩提心乃至法身(具如所引)。问。昉师亦通曰。一切皆有清净佛性者。约理佛性。如前已说。然离遍计定实有无故。说本有无而离有无。而言若有众生。有自性清净。永不得解脱者。无有是处者。此就有彼如来种分少分有情。为引不定速起大乘故。作是说。是以无过。顺经作论。有此例故(已上)。此义云何。答。此释甚非。何者。若有众生有自性等。是第二卷文。若依不言一切众生故。证少分有性人者。如何可会彼第一卷。一切众生。皆悉本有清净佛性。若永不得般涅槃者。无有是处耶。此文既遮少分。云何强作是释。即座之间。暂用会释。论其实理。终无所获。又论既言佛性即是二空真如等(云云)。二空真如。岂是少分有情所具。若许遍者。由此所得菩提心等。亦应遍有。若犹不信。更加何言。令生信解。贤哲何似失本心耶。问。沼公通曰。经云。若有清净性。不成佛者。无有是处者。据平等意乐。非皆成佛。又如佛性论功能品云。于无善根人身中无功能。既于无善根人身中无功。云何能令无行性人身中有行性(云云)。此义云何。答。经云。若有清净性等者。当佛性论。若依道理。本有清净。至无有是处等文。此是论主作理尽释。非述平等意乐义也。寻论起尽。全无此意。设他经中。有意乐说。今论文相。不可同彼。凡引教证。要顺文相。又论本不立法尔行佛性。云何屡作行佛性难。又佛性论功能品中。无所引文。有相似文。然约分位。非谓毕竟。问。一师云。佛性论。虽世亲菩萨所造。而真谛三藏翻译。多有加增。故非为定证。所以者何。真谛法师。自立悉有佛性义。而斥一分无性义。佛性论云。有性为了说。无性为不了说者译者增加。非作者意(已上)。此义云何。答。宝公云。宝性论是坚慧菩萨造。菩提流支译。佛性论世亲菩萨造。真谛三藏译。与宝性论意同。何故偏谤佛性论伪(宝公难唐土师。然义同故令引之答)。私谓。又论上文。既出二经。问其相违。理应会释。若会释言有性为不了无性为了者。全违一论前后起尽。故不可言译者增加。若言一切皆增加者。应言造论。不可言译。一师邪推。不当道理。又世亲菩萨。初习数论。次业有宗。后学经部。终归大乘。时无著菩萨。创令其造释。十地摄大乘二论。明佛性论。理在其后。论其始终。从浅至深耳(已上宝公八证讫)。

第二私别十二文者。一大经二十一云。能知如来深密义者。所谓即是大般涅槃。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忏四重禁。除谤法心。尽五逆罪。灭一阐提。然后得成阿耨菩提是名甚深秘密之义(三十本第十九)。言一切众生。故不除毕竟无性。言成菩提。故非理佛性。二同经二十四曰。云何为知。知无有我。无有我所。知诸众生。皆有佛性。以佛性故。一阐提等。舍离本心。悉当得成阿耨菩提。如此皆是声闻缘觉所不能知。菩萨能知(三十本第二十二)一切成佛。准前可知。三同经二十七云。一切众生。定当得成阿耨菩提故。是故我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善男子。雪山有草。名为忍辱。牛若食者。即出醍醐。更有异草。牛若食者。即无醍醐。虽无醍醐。不可说言雪山之中。无忍辱草。佛性亦尔。雪山者。名为如来。忍辱草者。名大涅槃。异草者十二部经。众生若能听受咨启大般涅槃。即见佛性。十二部经中。虽不闻有不可说言无佛性也(三十本第二十五)。当知。他师依涅槃经。强立无性。甚违经意。善思念之。勿惮改矣。四同卷立二种毕竟。其中说第二义云。究竟毕竟者。一切众生。所得一乘。一乘者。名为佛性。以是义故。我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一切众生悉有一乘。以无明覆故。不能得见。善男子。如郁单曰三十三天。果报覆故。此间众生。不能得见佛性亦尔。诸结覆故。众生不见。复次善男子。佛性者。即首楞严三昧。性如醍醐。即是一切诸佛之母。以首楞严三昧力而令诸佛常乐我净。一切众生。悉有首楞严三昧。以不修行故。不得见。是故不能得成阿耨菩提。五同卷云。师子吼者。名决定。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易。六二十九云。善男子。一切众生。定当得阿耨菩提。以是义故。我经中说一切众生。乃至五逆。犯四重禁。及一阐提。悉有佛性(三十本第二十六)。七三十五。佛告迦叶菩萨云。如汝先问。断善根人。有佛性者。是人亦有如来佛性。亦有后身佛性。是二佛性。障未来故。得名为无。毕定得故。名为有。是名分别答(三十本第三十二)。沼公云。若云涅槃经中。佛亦自会。障未来故。名为无性。必当得故。名为有性者。亦不应理。此据时边说必当得。非毕竟者。若不如是。何故第十。云假使一切无量众生。一时成就阿耨菩提已。此论。如来亦复。不见彼一阐提。得成菩提。诸佛有灭尽期可云此人时长故不见。佛无涅槃时。如何言不见耶。此故知有毕竟无性(已上)今谓。沼公数数引此为难。然非重难。何者。一阐提心。若未舍离。设经恒劫。无成佛理。故言诸佛不见阐提得成菩提。如同经云。若有说言。一阐提等未生善根。便得阿耨菩提。是人亦名谤佛法僧。若偏执言有性阐提。亦应不成。文无别故。八同卷云。善男子。一切无明烦恼等结。悉是佛性。何以故。佛性因故。从无明行及诸烦恼。得善五阴。是名佛性。从善五阴。乃至获得阿耨菩提。是故我于经中。先说众生佛性。如杂血乳。血者。即是无明行等一切烦恼。乳者。即是善五阴也。是故我说。从诸烦恼。及善五阴。得阿耨菩提。又云。善男子。众生佛性。非有非无。所以者何。佛性虽有。非如虚空。何以故。世间虚空。虽以无量善巧方便。不可得见。佛性可见。是故虽有非如虚空。佛性虽无。不同兔角。何以故。龟毛兔角。虽以无量善巧方便。不可得生。佛性可生。是故虽无。不同兔角。是故佛性。非有非无。亦有亦无。云何名有。一切悉有。是诸众生。不断不灭。犹如灯炎。乃得阿耨菩提。是故名有。云何名无。一切众生。现在未有。一切佛法。常乐我净。是故名无。有无合故。即是中道。是故佛说众生佛性非有非无。善男子。如有人问是种子中有果无耶。应定答言亦有亦无。何以故。离子之外。不能生果。是故名有。子未出牙。是故名无。以是义故。亦有亦无。所以者何。时节有异。其体是一。众生佛性。亦复如是。若言众生中别有佛性者。是义不然。何以故。众生即佛性。佛性即众生。直以时异。有净不净。善男子。若有问言是子能生果不。是果能生子不。应定答言亦生不生。世尊如世人说乳中有酪。是义云何。善男子。若有说言乳中有酪。是名执着。若言无酪。是名虚妄。离是二事。应定说言亦有亦无。何故名有。从乳生酪。因即是乳。果即是酪。是故名为有。云何名无。色味各异。服用不同。热病服乳。冷病服酪。乳生冷病。酪生热病(乃至)。善男子。是故如来。于是经中说如是。言一切众生。定有佛性。是名为着。若无佛性。是名虚妄。智者应说众生佛性。亦有亦无。善男子。四事和合生眼识。何等为四。眼·色·明·欲是眼识性。非眼非色非明非欲。从和合故。便得出生。如是眼识本无今有。已有还无。是故当知。无有本性。乳中酪性。亦复如是。若有说言。水无酪性。故不出酪。是故乳中定有酪性。是义不然。何以故。善男子。一切诸法异因异果。亦非一因生一切果。非一切果从一因生。善男子如从四事生于眼识。不可说言从此四事应生耳识。又云。善男子。我常宣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是名随自意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烦恼覆故不能得见。我说如是。汝说亦尔。是名随自他意说。第三十六云。若有说言一阐提人。得阿耨菩提者。是名深着。若言不得。是名虚妄(三十本第三十三)。若一切众生不悉成佛者。不可说云若言不得。是名虚妄。九新华严经五十一云。如来智慧。无处不至。何以故。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着。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云云)。一师会云。一云。据有行佛性。少分一切。二云。约真如理性智体性故名智慧(云云)。此义如何。答。初释违经。经云。无一众生而不具有(云云)。无一之言。明非少分。况少分一切。是不了义说。何令华严成不了耶。至下当知。次释亦非。文云若离妄想。一切智等。则得现前。是即本有智慧现前故。不可言本唯理性(众生身中佛智体。大经云众生即佛性。唯时异。瑜伽云真如种子。起信论云本觉。此等同异。学者思择)。况复定性无性。若无佛智。彼智真如。亦应非有。如色无常。不在声上。诸佛真如。理应如是。故唯识说圆成实云。故此与依他。非异非不异。如无常等性(云云)不可例。比量因喻不分别。彼取义通。今正论体。又若唯依真如智现。顺我违汝。何立别种。十大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云。有性无性。齐成佛道(已上)。此经既云齐成佛道。故知理实终无毕竟不成佛者。此是由有真如理性。即同佛性论所说也。问。有难云。若言真如理性。为正佛性者。其真如理。是一切有情平等共有。都无差别。何故经简云有性无性。定知。约行佛性。有无差别。简别有无。非真如理为正佛性(云云)。此义云何。答。瑜伽但依有障无障。立性无性。不言行性。至第七门当知。十一楞伽经第二云。大慧。何者无性乘。谓一阐提。大慧。一阐提者。无涅槃性。何以故。于解脱中。不生信心。不入涅槃。大慧。一阐提者二种。何等为二。一者焚烧一切善根。二者怜愍一切众生。作尽一切众生界愿。大慧。云何焚烧一切善根。谓谤菩萨藏。作如是言。彼非随顺修多罗毗尼解脱说。舍诸善根。是故不得涅槃。大慧。怜愍众生。作尽众生界愿者。是为菩萨。大慧。菩萨方便作愿。若诸众生不入涅槃者。我亦不入涅槃。是故菩萨摩诃萨。不入涅槃。大慧是名二种一阐提。无涅槃性。以是义故。决定取一阐提行。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此二种一阐提。何等一阐提。常不入涅槃。佛告大慧。菩萨摩诃萨一阐提。常不入涅槃。何以故。以能善知一切诸法本来涅槃。是故不入涅槃。非舍一切善根阐提。何以故。大慧。彼舍一切善根阐提。若值诸佛善知识。等发菩提心。生诸善根。便证涅槃。何以故。大慧。诸佛如来。不舍一切诸众生故。是故大慧。菩萨一阐提。常不入涅槃(已上十卷本)。沼公云。楞伽无性。即当时边。非毕竟者(云云)。此义云何。答。楞伽经意。显诸众生种种差别。总有五种。若五种外。有毕竟者。何不出彼。但出时边。时边应在前四种中。毕竟无摄处。何全不出耶。故知。楞伽同宝性论。依无量时立一阐提。非此外有毕竟阐提。又宝公云。大唐三藏释云。是暂时无涅槃法。梵音怛迦罗阿般涅槃达磨。此云暂时无般涅槃法。又阿颠帝迦。此云毕竟。第五性收。一阐提人。非定第五性断善名一阐提。前四断善名为暂时。第五断善为毕竟。暂时无涅槃者。一非第五种性。二不得名为常没。三非决定无涅槃法。四前经已说当得涅槃。既楞伽经。说第五性中烧燃善根一阐提。佛不舍众生故。后时当得涅槃。第五性中唯有菩萨阐提。更无毕竟。故知。即是说前毕竟阐提。非暂时也。又涅槃经。说常没阐提。当得菩提。故知。不说暂时阐提。又佛性论说。有经。一阐提决定无涅槃法者。是不了说。故知。是说有毕竟阐提。为不了说。涅槃经云。一阐提等。悉当成佛。是不闻。故知。非是暂时阐提。前已说故。十二智论八十四云。有四种道。人天并三乘为四。菩萨法应引导众生着大道中。若不任入大道。着二乘中。若不任入涅槃者。着人天福乐中。作涅槃因。他师通云。人天乘中有二种。一者。毕竟无涅槃法。与人天乐。而成就之。二者。暂时无涅槃法。人天成就。作涅槃因。虽有二种。彼论且据暂时无者一边而说。或可彼显菩萨悲愿。欲尽入无余涅槃。非悉一切皆入(云云)。此义云何。答。宝公对曰。此非论意。人天中有两类。一毕竟无涅槃法。二暂时无涅槃法。毕竟无者。谓无涅槃因。暂时无者。有涅槃性。论云。作涅槃因。明知。是毕竟无性(已上)今谓。他师初释未了。若有毕竟无涅槃法者。菩萨岂不引导。何故不举彼耶。第二释亦未了。若无其实。此言虚设。着大道中。着二乘中。彼既不虚。此何独虚。所引之例。亦非虚妄。众生无尽故。佛寿亦无尽。是即令众生皆入涅槃。故不言顿入。故非虚妄。毕竟无性。既终无一得涅槃者。故例不成。

大文第五。斥定性二乘永灭计者。总有三文。一枢要。二义镜要略。三私所引。初枢要者。有六文一量。一华严经第三十世间品云。佛子菩萨摩诃萨。于兜率天。临欲终时。有十种果现。第三于右手掌中。放大光明。名净境界。悉能严净大乘世界。此世界中。若有无漏诸辟支佛。觉斯光者。即舍寿命。入于涅槃。若不觉者。光明力故。移置他方余世界中(已上)。一师云。此是证有决定趣寂独觉不成佛文也(云云)。此义云何。答。山家云。此证非理。不得经意故。其经本意。说后身菩萨八相成道事。不说大独觉永不成佛道。高山之时。未定成不。唯入涅槃金河之日。定当成佛故。涅槃经云。迦叶。第五人者。永断贪欲瞋恚痴。得辟支佛道。烦恼无余。入于涅槃。真是麒麟独一之行。是名第五人有病行处。是人未来过十千劫。便当得成阿耨菩提。当知。入灭之后。经劫作佛。又莫言此约不定性。经文分明云麒麟独一之行。又莫言有余涅槃。经文分明云烦恼无余入于涅槃故。经论无有指不定性名为麒麟故。又莫言麒麟与麟角其义亦不同。涅槃经文云麒麟。瑜伽论云麟角故。麟类数多。角但独一。故此亦不尔。若言麒麟约类。其数不少。麟角约角但独一者。法喻不合。其涅槃意。取独一边。岂不同角一义哉(已上。法华三变移诸天人。同华严仪相例思择)。二庄严论第一卷云。余人善根。涅槃时尽。菩萨不尔(已上)。此义云何。答。山家云。其论第一归依品云。无尽者。谓神通善根。至无余涅槃。亦无尽故。故知。小乘有尽。大乘无尽。俱是神通善根也(乃至)。当知。入无余定性。虽尽神通之相。然其神通性。及一切善根。永不灭尽。要待劫限等满。方乃发生(已上)。私加解云。入无余界。灰身灭知故且名尽。后回心时。不可为尽。或如有漏业感。异热即尽。二乘善根。亦应如是。期小涅槃。修善根故。得涅槃时。名善根尽。菩萨为众生修行万善故。以众生无尽。善根亦无尽。不遮二乘回心作佛。况是权教。勿例圆经。三涅槃经三十五云。善男子。我于经中。告诸比丘。一乘一道一行一缘。如是一乘乃至一缘。能为众生。作大寂静。永断一切系缚愁苦苦及因。令一切众到于一有。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唱言。如来说须陀洹乃至阿罗汉人皆得佛道。善男子。我于经中说。须陀洹人。人间天上七反往来。便般涅槃。斯陀含人。一受人天。便般涅槃。阿那含人凡有五种。或有中间般涅槃者。乃至上流般涅槃者。阿罗汉人。凡有二种。一者现在。二者未来。现在亦断烦恼五阴。未来亦断烦恼五阴(宝公未来不生也)。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唱言如来说须陀洹乃至阿罗汉不得佛道(三十本第三十一)。一师云。有定性二乘。不作佛故。皆作佛者。是名不解佛意。有不定二乘成佛道。皆不作佛者。是名不解佛意。云何解者。不定二乘作佛。定性二乘。无性有情。不作佛道。是人名解佛意。此即会法华唯一佛乘无二无三文。不会四十年前一乘文。何以知然。至法华方便品云。未曾说汝等当得成佛道。所以未曾说。说时未至故。今正是其时。决定说大乘。准此等文。四十年前。未说二乘作佛。指何时教。云到于一有。故是正会法华一乘。非会以前经。所言一乘者。法华云。唯一佛乘无二无三是也。一道者。菩萨道。法华所言。汝等所行是菩萨道是也。一行者。六度四菩萨行是也(乃至)一缘者。法华言如此皆为得一佛乘一切种智故。又云为一大事因缘故。是也(已上)。此义云何。答。宝公言。法华一乘。唯佛一佛乘。胜鬘一乘。二乘入一乘。一乘即大乘。涅槃经云。一切众生。皆归一道。一道者大乘也。皆说大乘。以为一乘。非是合三乘为一乘异时说同一道者。如深密一道也(深密一乘一道义如下第三段引)。一行一缘。同显扬无差别行(乃至)。能令一切众生。到于一有者。同华严经。智慧行有异。解脱无差别。亦如出生菩提心经。同至一城谓同解脱(已上)。又山家云。初诤论执实失权。故不解我意。后诤论执权失实。故不解我意。今天台正义云。方便之故。说三乘教。暂成不成。故法华云。除佛方便说。又真实之故。说唯一乘五性皆成。故法华云。若有闻法者无一不成佛。又云。声闻若菩萨。闻我诸说法。乃至于一偈。皆成佛无疑(已上)。今加解云。虽言一乘一道一行一缘。若未回心。不能作佛。而偏执言皆作佛。故不解佛意。虽说七反往来涅槃。乃至永断烦恼五阴。若回心时。皆得作佛。而偏执言不作佛。故不解佛意(准下阐提义。作此释)。或复入无余者。永不成佛。余者成佛。是名不解。现身皆当回心作佛。实无灭者。是亦不解理实。应言。若论佛实智。一切皆究竟发心。勤修道。无一不成佛。故诸失权实。教执入灭。不辨发心不发心。如是等计。皆名不解。经文虽略。义意非一。问。若尔彼此不违经文。是非难知。答。如第二门引。同经四果支佛必当成佛。不信之人。名为常没。又于有智者。不作二说。于无智者。作不定说等文。立一乘义。此中但斥他执。不欲别立。况复十方有佛。十方无佛。十二因缘有为无为。虽各诤论。不应于中一方有佛。一方无佛。一支有为。一支无为。以为正理。如是亦不应一类成佛。一类不成佛。以为正理。故不可言是非难决(下阐提作佛不作佛。亦应准此)。四又摄大乘为十义。故说一乘。引接不定性故。五法华论中。四种声闻。不为趣寂授记故(已上二文并会释等。具如第一门问答料简)。六楞伽瑜伽。五性差别。如是非一(楞伽五性。如前第一问答分别。瑜伽五性如处处引。已上六个文。枢要所引略故。或引正文。或加问答)。七立量云。二乘之果。应有定性。乘所被故。如大乘者(已上)。此义云何。答。宝公云。因明但是立论证成之法。设无过未为契理。故智论九十三云。阿罗汉成佛。非论义者知。唯佛能了(已上)。究竟论补阙(庆俊抄。三论宗)作比量相违云。定性二乘。亦应唯一佛乘等言之所遮(宗)。三乘所摄。非佛乘故(因)。如不定乘(喻)又作法差别相违云。二乘之果。应无定二乘性。乘所被故。如大乘者(已上)。今且乘他意。而征彼云。言定性者。是何定性。若说暂时。犯相符过。若言毕竟趣寂定性。能别不成。阙无同喻。大乘为喻。所立不成故。此中有法差别过。应立量云。二乘之果。应无毕竟趣寂定性。乘所被故。如大乘者。或有不定。许人乘等。虽乘所被。无定性故。或复应有相违决定。即立量云。二乘之果。应无定性。余定性法所不摄故。如余不定法(唯识论第一云。不相应行亦非实有。余实有法所不摄故。如余假法。准之应知)。或因喻应云。五乘所摄非大乘故。如人天乘(广章人天乘中。无定性。云云)要集(法相宗镜水抄)云。二乘果应有定性。除不定性大乘。三乘之中。随一姓故。如定性大乘。又问。在于灭定许有七八否。又问。无余涅槃许有七八否。若不许者。量云。汝灭定应名无余依涅槃。同彼无余。无七八故。如彼无余涅槃。及量云。无余涅槃应名灭定。许有七八故。如灭定。又量云。趣寂声闻。定不成佛。以无大乘因故。由如虚空(已上)今谓初比量。犹有相违决定等过。准前可知。又改慈恩比量因喻。其义未了。次二量是无用。彼本来许灭定有七八。无余无七八故。后量因。有他随一不成。或两俱不成。或相违决定。量云。趣寂声闻。定有成佛。乘所被故。如大乘者。若出三界故。如不定性。补阙初量亦有此过。学者应悉。

一乘要决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