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中院撰定事业灌顶具足支分第六(1 / 1)

受学沙门安然撰集

胎藏大法曼荼罗分三(此卷出第七日造曼荼罗中秘密坛)

第三成就字轮秘密行曼荼罗者。本义释十一字轮品云(高野本十四)前文有所未周者。今更为说。菩萨若住此字轮法门者。始从初发妙菩提心乃至成佛。于是中间所有一切自利利他种种业事由入此法门故一切皆得成就无有障碍。又上所说阿阇梨住于佛地者义由未了。谓此中字门即是也。秘密曼荼罗品义释云。已说字轮。次欲成就此字轮故后入三昧。更说秘密曼荼罗。抄依此诚文名曰成就字轮秘密字轮秘密坛也。此秘密坛则有三种。一者安住佛位入曼荼罗。二者流出内证示观曼荼罗。三者令依内证画曼荼罗。一者安住佛位入曼荼罗者。经第五字轮品云。尔时薄伽梵告秘密主言。有遍一切处法门。若菩萨住此字门一切事业皆得成就。

●曩●么●三●满●多●勃●驮●喃。

●阿

●曩●么●三●满●多●勃●驮●喃。

●沙

●曩●么●三●满●多●伐●折●啰(二合)●赧●嚩。

●伽●佉●哦●伽。●遮●车●若●社。●吒●吒●拏●荼。●多●他●娜●驮。●波●颇●么●婆。●野●罗●逻●嚩●奢。●沙●婆●诃●乞洒(二合。右此一转皆上声短呼之)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阿●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沙●

南么三曼多伐折罗(二合)赧。嚩●

●迦●佉●誐●伽。●遮●车●若●社。●吒●吒●拏●荼。●多●他●娜●驮。●波●颇●么●婆。●野●啰●啰●嚩●奢。●沙●娑●诃●吃洒(二合。右此一转皆声长呼之)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暗●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糁●

南么三曼多伐折啰赧鍐●

●剑●欠●俨●俭。●占●担●染●瞻●? ●谄●喃●湛●担●探●喃●淡。●啶●[口*泛] ●鍐●[口*泛]。●阎●嚂●蓝●鍐●睒。●衫●参●领●吃衫(二合。其边口字皆带第一转本音呼之)。

南么三满多勃驮喃。恶●

南么三满多勃驮喃。索●

南么三满多伐折罗。赧嗼●

●屩●却●嘘●噱。●灼●绰●弱●扚。●磔●炘●搦●择。●[口*但] ●托●诺●铎。●博●泊●漠●嚩。●药●落●洛●嗼●铄●嗦●嗦●矐●吃索(二合。皆带第一转音入声呼之)。

●伊●缢●坞●乌。●哩●里●里●狸●翳●蔼●汗●奥。●仰●壤●拏●曩●莽。●; ●穰●儜●囊●忙。●噞●髯●喃●南●鑁。●? ●弱●搦●诺●莫。

秘密主。如是字门道善巧法门次第住真言道。一切如来神力之所加持。善解正遍知道菩萨行舞。

本义释十一云。最初阿字是菩提心。若观此字而与相应即同毗卢遮那法身之体。谓观此阿字之轮犹如孔雀尾光明围绕。行者而住其中。是住于佛位(更问)。此字轮当作三重于中而置阿字。余字眷属在外。又此阿字有五种。又每字轮初先有三重归命三宝真言之心。谓阿娑嚩。即显三部。●阿如来部。●沙莲华部。●嚩金刚部。每三部随五字轮也。前者曼荼罗。今云轮者即曼荼罗义。前者坛法中心大日如来即同此中阿字。北边莲华眷属。即是此中沙字。南边金刚眷属。即是此中嚩字。令从阿字而更生四字。即大悲藏之业也。从一字转生多字故名为轮。行者已发第一●阿字即是菩提心体。次有迦佉誐伽仰等五音皆取四字。(各除第五声)次又取也啰乃至乞洒(二合)皆是男声悉入阿字轮也。行者已发菩提之心。当修如来之行。故次明阿(去声)字轮是行也。其三部者谓●三字是也。次●迦字乃至乞叉亦皆傍角加点。用为阿(去引)字轮也。既已具足如来之行则成菩提。故次明暗字轮也。●此三部也。此阿上有点是大空义。由此菩提心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是成菩提。此迦字乃至乞洒皆上加一点为暗字轮也。已成菩提。当至何所。谓大涅槃故。次明恶字轮。●三部也。如迦乃至乞叉皆傍加二点即涅槃轮也。其恶(引)字一字是方便轮。所以此中无也。此是释迦佛轮也(羯磨部遍入一切轮故无别坛瑜伽云尔)凡字轮大为三分。初阿字为一分。次迦字乃至二十字为第二分。次也字乃至诃字为第三分除去乞叉字也。由此字已重故(谓有迦沙二声故重也)以上皆是智慧字也。次有伊(上)伊(去)邬(上)乌翳爱恶(去)奥八字。加此八字即成就三昧。皆三昧声也。亦随五轮而转。其义可知。次有誐(鱼可反)。若(而可反)。吒囊莫(慕可反)。此字遍一切处。谓遍定慧。然此五字亦随五轮而转。谓加傍画加上圆点。或加傍二点等。此五皆成五字也。轮是生义。如从阿字一字转生四字。谓阿是菩提心。阿(引长)是行。暗是成菩提。恶是涅槃。恶(引)是方便。如阿字者当知迦字亦有五字。乃至佉等凡二十字当知亦尔。次有十二字。谓伊(上)伊邬乌鲁留卢留翳(去)爱乌奥十二字。即同字上之画谓三昧也。仰娘拏曩莽亦各五字。即同上头之点。其也啰等八字即同字傍之点是除义也。当知此字轮遍一切真言。见阿字当知说菩提心。若见长阿字当知显如来行。若见暗字当知显三菩提。若见恶字当知显大涅槃。若见长恶当知显方便力。若见迦等二十字亦随义类而演说之。当知此诸字等皆是慧也。若见罗等八字当知即同傍点随类相应(谓啰是无垢等)若见伊等当知显三昧也。若见仰等五字当知显大空也。行者如是了达即入一切陀罗尼义旋转无碍故名字轮。然此悉昙字母乃至世间之童子亦常修习。何能顿辨如是事耶。然此诸字皆是如来以加持神力从如来内证体性而流出之。故能有是不思议用。若人明解此意即是通达三菩提道。如世舞儿于大众现种种身出种种音令诸众生所益不同。

私谓。以上释字轮体。所言字轮为三分者释经文也。准下文意阿等五字各为一分。迦等二十字各为二分。迦等五音各除第五故云迦等二十字。野等九字伊等十二仰等五字各为三分。第九乞叉字二字重故故除此字唯用八字。然悉昙章阿等十六并在其初。迦等五字。野等九字合在其后。而此品中为分智定。先以迦等为智慧字。次以伊等为三味字。后以仰等为兼智定。是释字义次第。非谓布字次第。法全本中四轮五轮并有仰等。皆无乞叉。四轮之后有伊等十二。是布字次第。非谓释义次第。

秘密主。若欲了知真言门修菩萨行诸菩萨于此遍一切处法门应勤修字。于舸遮吒多波初中后相加。以等持品类相入。自然获得菩提心行成等正觉及般涅槃。

此等所说字门相与和合真言法教初中后俱。真言者若如是知随其自心而得自在。于此一一句决定意用之。以慧觉知当授无上殊胜句如是一轮转字轮。真言者了知此故常照世间。如大日世尊而转法轮。

初中后相加者。谓阿等五字为初。迦等二十字为中啰等八字皆是傍点。伊等十二字皆是上画。仰等五字皆是上点此诸字等皆是助成字义故名后分也。凡迦遮吒多波等皆属阿字。阿字是菩提心。此中初中后相加者如阿字单是菩提心。若傍角加画是行。阿(去引)是菩提心并行也。若上加点者暗是菩提心。并大空成菩提也。若阿字傍加二点是菩提心。并得涅槃也。他皆仿此。而转相加或但一义或二或三义可知也。或有阿字上虽无点而其次有字是重字。

有其仰壤拏曩莽等声以此连前即暗字也。所以尔者此仰等是点用加于前。即阿字成暗音也。或阿字无点。其次有重字有也啰等皆傍二点。今以连阿字即成恶声也。如迦佉俄伽重加四字用仰字为点。遮车阇社字用壤字为点也。他仿此。(更审问)。迦遮吒多波等一一相加用之(抄)。

私谓。以上释字轮用。准上文意字轮体中初中后分之。字皆随五轮而转。又抄记中诸尊种子如阿五义皆有五义。今此文云舸遮吒多波初中后相加大概而已。初中后字随类相入自然了达菩提心行正觉涅槃即其义也。次以连声释上字义。此中但出仰等空点连声之法及野啰等涅槃连声之法。亦有五五字等连声之法。具出诸经真言梵汉对译之中(云云)次以合字释上字义。此中但出五五字中各以第五合上四字。亦有以初仰字合后九字。是十八章大悉昙中第十五章名盎迦章亦名异章。其中字也。具缘品云。仰壤儜曩莽于一切三昧自在速能成辨诸事。本义释云。于迦遮吒多波五类声中复各有五字。其第一至第四字皆是慧门。此五字皆是证门。今合说之。梵书以此五字皆同圆点。且如迦佉哦伽四字增加至第十一声。皆于首上安点。若欲除去此点而于次字上累加仰字等。其字即与有点不殊。梵字十二声中第一是本体故即。次第二字是行。第三以去以诸画增加者皆名三昧。第十一其上安点是证。第十二傍置二点是般涅槃。

若此仰字能遍智慧三昧声故当知即大空义。是故别说不与前字相合论也。涅槃经此五字亦具明字义。今宗寄此五字以明大空。大空证无法可说。故但以图点表之。又此圆点虽自体无门而遍一切法门。如虚空含万像。是故一切字门若加空点者具自在用悉能成辨诸事也。

然如上来所说曼荼罗方轨法用散华灌顶乃至或授以明镜如以金錍决其眼膜。如是等皆为创发菩提心者以方便加持次第法用。成彼坚固之心作入佛法之阶渐。然此中秘旨在于字轮也。所以者何。

若行者为人作阿阇梨欲造立曼荼罗者先须住于世尊之位。谓以此诸字门而合集成身。即是同佛。谓瑜伽阿阇梨观行成就随心所作任运皆成。观此字轮遍布身分。犹明见故即同于佛与佛同位。然布字时分为四分。即是四重曼荼罗也。头为初分是●阿字菩提心位。从迦佉伽殑仰等乃至奢沙诃。凡是第一声者皆属菩提之心也。当从行者眉间白毫相处而观迦字。从佉以下当右旋逐日而转。以次一匝布之。令环转相接。次从咽以下为第二分。属长●阿字门。亦当中与白毫上下相直。右行布之一匝相接。此是菩提之行也。次从心以下为第三分属●暗字。亦从心上布于暗字。以次布旋一匝相接。次从脐以下属恶字门是大涅槃。亦从中而置●恶字。以次布旋一匝令遍也。头为上分。咽心为中分。脐为后分(私谓。发菩提心为初。行果为中。大寂为后也。今云。此是本注。非今私谓之文)。

其第五●恶(引)字遍一切处随意所作皆得也。此在身外如佛身光随意而用。不在身内布字之位也。迦字亦尔。与阿同也。(今云。高野本十四云。闇字亦尔。与恶同也。或本十四云。阿字亦尔。与恶同也。今准下布坛文以其伊等十二字在外散布。犹如光焰也。又对受中以伊等字布四轮外。故知本书梵字●。而云亦尔与阿同也。而后人不书梵字。故披见之者或作迦字。或作闇字。实是鱼鲁小水之误)。

师既如是成身已其曼荼罗亦如是布之。亦当想弟子如是作之。三事皆成是名秘密曼荼罗也(师坛弟子是云三事也)若不了达此中意趣虽依前事法而作。不名善作虚费功夫亦无所成也。又此布字之法是秘密曼荼罗。自非久习真明之行堪传授者方以意相传不可以文载也。故师以口相授。经所不说。但云如毗卢遮那轮转也。复次行者须知诸字之色。谓初阿字及迦等二十五字及也罗乃至诃字皆属于阿作其黄色。所谓金刚色也。第二阿(引)字转作黄白色。所谓寂静色也。阿字体黄。三昧为白。二色合故黄白也。第三加点者亦作黄白色暗字也。阿字黄大空白故黄白色。恶字第四。次恶字轮作黄黑色。阿字黄二点涅槃。色黑故黄黑也。亦可二点是降伏义。犹如涅槃坏灭障法故二点作黑色也。恶(引)字第五。恶(引)字者体黄上角点即白傍即黑。当知即有种种杂色也。凡布曼荼罗亦为三重第一。迦字乃至诃周匝内重名为金刚轮也。此金刚轮持一切法。犹如世中金刚之轮持于世界也。即是行者最初菩提心轮。谓欲坚固菩提心故先作内重也。次第二轮谓此是长●阿(引)及●暗二轮同是中分。若用●字为轮即不须置●字轮。若用●字为轮。即不须用●字轮也。(私谓。●是行。是因。●是证。是果也。高野本云。次第二轮。谓阿暗。此是长阿及暗二轮同是中分。若用阿为轮即不须用次暗●字。私谓。是行是因。次暗是证是果也。或本云。次第二轮谓●。此是长阿及暗二轮同是中分。若用●为轮即不须用次□字轮也。私谓。●是行是因。●是证是果也。今云。此亦本书梵字●。而后人不书梵字故。披见之者或书阿暗或书●。亦是引胤磨魔之例)。

第三轮用恶字轮。亦从中如上布之令环合也。其伊等十二字在外散布犹如光焰也。此即是三转法轮之义也。如是布已持明者即成持明之身。犹如大日如来神力加持等无有异。此轮亦名因缘轮也。师及弟子并曼荼罗轮皆作如是秘密之轮。又此诸字即是真言轮故凡有四种轮也。凡行者持诵时当观字轮或为句轮。所谓句轮者观本尊心。心上有圆明而布真言。轮转相接令明了现前。持诵时观此字犹如白乳。次第流注入行者口。或注其顶相续不绝。遍满其身。乃至遍于支分。其圆明中字常明了如常流水无尽。如是持诵疲极已。即但住于寂心。谓观种子字也。其观法如上已具说之。若得见种子字已即从种子字中而现本尊也。如是成已即能遍布字轮而成持明之体。方堪作诸事业也。又字轮者。梵音云恶刹啰轮。恶刹啰是不动义。所谓阿字菩提心也。毗卢遮那住菩提心垂迹无穷。然实常住。犹如车轮运转无穷枢中未动。若行者能了不动轮而布诸明。其体自然身有所表无非密印。口有所说皆是真言。凡有见闻触知之者皆必定于无上菩提所成福利真实不虚。即同毗卢遮那而作佛事常照世间也。

私谓。前字轮坛三昧相应入曼荼罗今此坛中安住佛位入曼荼罗。无畏本观坛供养之后有阿阇梨自身庄严如来顶等诸真言法。其结文云。次入转百字三部曼荼罗成身观行别口受。其后始有三部三重印真言也。终有般若八印大日十尊印真言也。法全本观坛供养三重诸尊印真言后始有四处布字。前广本中此有题云转字轮入八曼荼罗品。大真言王九印百光王法六月修法。今准此品义释。初云。行者为人作阿阇梨欲造曼荼罗者先住世尊位。谓以此诸字门合集成身。观此字轮遍布身分。后云。行者前持诵时当观字轮字句。于本尊心月上与行者口顶流注不绝。如上已说。种子字中而现本尊。如是成已遍布字轮。成持明体堪作事业。今检经中前经世间成就品文及义释有字轮出入自身本尊之观。其品本是前持诵之法。悉地出现品有字轮入出自口入本尊足之观及注自心之观。后经持明禁戒品有真言从本尊心流注而入其口犹如华鬘之观。今此义释指云如上说者。正是世间成就品中前持诵中所说观也。如彼中说。欲成大果者先当依品次第而修行之。即是最初发足之处也。具有择地曼荼罗法。即如前大悲藏都会坛。行者必令字字相应句句相应。或想种子或想真言令成轮像。或如鬘形或如系珠。此轮明白如淳净乳流注无绝。从口中从上向下。头尾相接布灌身分。身心诸障悉得清净。又观字字句句犹如铃铎风梵。不断入身遍其体内。又句中义即本尊体。先想本尊。次想己身同于本尊内外明了。字真言观是真言身。声真言观即真言主。句义观体即真言心。三事等故自同本尊。故名世间成就。然后入学出世真言之行。次观住彼极净月轮中观字轮。次当观佛随彼所欲各有像类。白黄赤等坐起身印如上。先观字观声观尊然后观佛。三种都合方成种子必当得果。(云云)彼文所言字观。声观。尊观之后。次观月轮中观字轮者即同此中所言如是成身遍布字轮之义。彼约四字念诵之法故云心明月轮观字。今约五字念诵之法故云自身四处布字。又前转字轮坛悉地出现品中行者心置阿字。顶置暗字。眼置啰囕。以观自身成大日尊造曼荼罗。此品作坛义释文中亦引此观以成自身。今此坛意布四处轮。以成三部造曼荼罗。又彼坛云。行者观心未熟。先画妙莲兼置阿字。外处见已回观自心。如阿字者么等诸字例可解也。今此坛中亦布坛上。又前坛云。弟子心置阿字顶置暗字。胸置啰字。投华灌顶。今此坛中亦想弟子布四处轮。下灌顶文阿阇梨身作四重坛。弟子投华随示尊位。然于三部四处布字。对受三说不同。一云。须以宝冠举手印而右行观想三部四色四字。各连迦等三十三字各成四转。唯成二色轮布四处。额咽心脐。亦以伊等一十二字唯用一转。各亦成二色。于四处轮各布身外。三部四字一一如王。三十三字各如眷属。一十二字各如光焰。并皆右旋布如车轮。每布四处诵四真言而加持之以成自身。

言宝冠举手印者内缚五股印也。观念字轮以印右行。言三部四色四字者。

●(黄上额)●(黄白引咽)●(黄白平心)●(黄黑入脐)是如来部●(黄上额)●(黄白引咽)●(黄白平心)●(黄黑入脐)是莲华部●(黄上额)●(黄白引咽)●(黄白平心)●(黄黑入脐)是金刚部。

言迦等三十三字各成四转唯成二色者。

黄白(一●○●)随●三部王字轮布额上以为眷属。

黄白(二●○●)随●三部王字轮布咽上以为眷属。

黄白(三●○●)随●三部王字轮布心上以为眷属。

黄白(四●○●)随●三部王字轮布脐上以为眷属。

言伊等一十二字唯用一转亦成二色者黄白(●○●)随●等●等●等轮布身外以为光焰。

黄黑随●轮布身外以为光焰。

每布四处用四真言。随诵其一者。

●曩●莫●三●满●多●没●驮(引)●喃(引)●冒●地●阿。

每布●等已诵此真言而加持之。

曩莫三满多没驮(引)喃(引)●左●里也(二合引)●阿。

每布●等已诵此真言而加持之。

曩莫三满多没驮喃●三●冒(引)●地●暗每布●等已诵此真言而加持之。

曩莫三满多没驮喃●涅●?嚩(二合)●拏●恶。

每布●等已诵此真言而加持之。

四处布字即是菩提心。菩提行。成菩提。入涅槃之义也。法全本涅槃真言注云。曼荼罗三重。内金轮。二三同中位。恶字第三重。黄黄白色黑色。方便一切处者。内者大日院黄色也。二三同中位者。第二第三院合为第二重。黄白色也。恶字第三重者第四院黑色也。方便一切处者遍在四处。方便恶字(长声)。字体黄色。角点白色。傍点黑色也。第二第三院合为第二重者。遍知印与释迦院合为第二重也。文殊是第四院为第三重也。下方便准之。布字已竟。结羯磨印加持四处。额喉心脐。各三转。外缚二火入月。相捻二地二空端各相跓。诵大真言王云。

曩莫三满多没驮喃。(引)●阿●三●忙●钵多(二合)●达●磨●驮●睹●蘖●登●蘖●多●喃。●萨●嚩●他(引)●暗●欠●阿(上)●阿(去)●暗●恶●糁●索●唅●鹤●(口*蓝)●?●鑁●嚩●娑嚩(二合)●贺●吽●(口*蓝)●落●诃啰(二合)●鹤●娑嚩(二合)●贺●(口*蓝)●落●娑嚩(二合)●贺(引)。

有云。减暗欠下阿(上)阿(去)二字。五佛各二。又吽(口*蓝)落为身。诃啰(二合)鹤为语。(口*蓝)落为意也。此大日院说。又有云者香志说也。二云。亠师二说。一云。先以外缚五股印安顶上。想顶上置五智宝冠。次以此印安心。观布四处字竟。第四轮终总诵四种真言。次以羯磨印于身三分观布十二真言王字。布竟七遍诵真言加持四处。师说以右押左。作外缚拳以二火轮入月内合面。二空二地合竖开掌即成印也。于身三分以顶二耳项为上分。二肩心咽是为中分。脐腰腿足是为下分。大真言王中●除初暗剑二字从初●字至终●字凡十二字如次布置十二支处。然此大真言王亦名三道真言。始自●暗字至●嚩字名身真言。次●等五字名语真言。后●(口*蓝)●落二字名心真言(此青龙寺义真阿阇梨说也)又说从初●暗字迄后●暗是地轮。次四字是风轮。次二字是火轮。次是水轮。次吽(口*蓝)落三字是身真言。次诃啰(二合)鹤二字是语真言。次(口*蓝)落二字是意真言。(此玄法寺法全阿阇梨说也)一云。大概亦同前说。但以每布四处轮字一一以印安其一处诵其真言(今云。同前大日说也)四处轮色王及眷属黄●黄●白●黑●。别时说云。四轮字色第一轮色皆黄。二三轮色黄白。第四轮色黄白黑也。第五轮色种种色也。法全涅槃真言注云。曼荼罗三重内金轮者。谓曼荼罗中三重之内是金轮色●字黄色。二三同中位者谓●字黄白色。第三重者谓●字黑色。黄黄白色黑色者。谓释上三重。方便一切处者。谓以是四轮之外遍一切处谓四处也。此观中说也。三云。同前一师二说中第二说。但以每布前额咽心三处字轮除五五中各第五字及以伊等一十二字。至第四轮始加彼等。仰等五字入其次第伊等十二以布身外。别时说云。此说亦云。第四轮之时当布第五方便轮字以为光焰。别时口决伊等光焰围绕主伴诸尊之外。或想围绕一一尊边亦并得也。此山王说。随观中禀第二说中亦云。此中亦有三十二相布字之法。此有二说。一云。四轮布字之后。大真言王之前布三十二相之字。二云。若用三十二相布字勿用大真言王加持。第三说中同前一师二说中第一说。一师二说。第一说云。有三十二处布字布诸支分成三十二相。须布字轮之后涅槃真言之竟布。次出经布字品三十四字。伊等八字两合为四成二十八类。具注具缘品百字品中诸字门义。而除最后暗恶。二字。三十四字除此二字自成三十二。

●咽下●腭上●颈项●喉中●舌根●舌中●舌端●(舌出处)●胫●髀●腰●坐●(最后分)●腹●二手●胁●背●胸●二肘●臂下●心●阴藏根●眼●广额●(二胁二月)●(二唇。先上次下)●(二耳。先右次左)●(二颊先右次左)。

私详道理据义释序一行和上翻译之次。咨善无畏造此义释。无畏本云。三部四轮别有口决。法全远承制大仪轨。与义释意未见异说。而相承中有此异说。今依义释兼准仪轨。宝冠举手印出转字轮秘密曼荼罗品五色经文。法全取之用布字轮。或云内缚或云外缚。准上内智内缚为正。或云安心观布。或云右行观布。准实行时安心为正。或云。加持字轮。或云印置其处。今置其处加持为正。四种真言出普通藏。四种子中彼各一字法全取之。加名字句用布字轮。或云每布一一字轮。随诵一一真言。或云。第四轮终总诵四明。今诵一一处明为正。四处四字出本义释。本以四字皆安身内。如云白毫光置迦字。故知阿字本在额内。法全唯云眉间咽心脐阿字至娑贺右旋转相接初行果圆寂。不云内外。若云阿字在眉间者则违义释。眉间迦字然布坛时理宜一环。彼是布坛非是布身。而诸说中皆以四字各置四处。令依义释置内为正。经字轮中初有四种迦等二十九字也。次有伊等十二字也。后有四种仰等五字。而义释云。初智慧字。次三昧字。后兼智定。布字文中四处各出三十三字也。第五恶字与伊等同观布身外以为光焰。但布恶字于四处中随意皆得。不在身内布字之位而第三说前三处中除仰伊等。第四轮时加仰伊等亦加恶字。则违义释。今依义释前说为正。又义释中四处轮色。初轮黄色。二三黄白。第四黄黑。第五恶字黄白黑色名种种色。而第一说●字黄色。伊等字黄白。●二轮并黄白色。●轮黄黑。第二说中初轮黄色。二三黄白。第四黄白黑色第五恶字种种色也。义释为正。又涅槃注非涅槃。法全广本别行书云。曼荼罗三重内。金轮二三。同中位。恶字第三重。黄黄白黑色。方便一切处。本义释中布坛三重。●为第一金刚轮也。故此文云曼荼罗三重内金轮。次以●同为第二。故此文云二三同中位。谓二三字同是中位。非谓二三同于中位。彼中若用●字轮不用●字轮。若用●字轮。不用●字轮。次以●字为第三重。故此文云恶字第三重。彼中不云三重之色。法全准布字法云黄黄白黑色。谓●黄。●黄白。●黄黑。而后人书黄黄白色黑色。诸说依此后文不寻彼广本文。释云。内金轮黄。二三同于中位。黄白恶字。第三重黑色。义释为正。又三重坛本布四字。而以四重曼荼罗位而释四种。经云。第二院画释迦。第三院画文殊。义释文殊为第二。释迦为第三。而第一说遍知印与释迦院合为第二重。文殊是第四院为第三重。义释为正。有云。布四轮竟。转成四重曼荼罗尊。布时身竖转时身平宛如圆座者。是布身中义。非布坛义。又百字持诵品义释迦等二十字。也等八字。及●四字为三十二相。一一字中互有三十二相。仰等五字成八十好。而诸说中以布字品三十四字除后暗恶为三十二相。此三十二相是入秘密位曼荼罗中持诵法。非此转字轮坛布字之法。又布字品者是真实智品布三部字五轮字竟。相承此势布一切字。此是入秘密位曼荼罗先行布字之法。非此中法。又依经文及义释意先布三部字轮以为三部种子。而成自身弟子坛场三事。次从三昧出现法界增身。共以一音说如来发生偈。以前字轮加持之力佛身出现四重诸尊。观自心上圆明安立佛身四重种子形色。

次观五轮五字。以成自身弟子坛场三事。次以十二大真言王而为三部五种四轮以成自身。次拼方位。次画诸坛。而诸说中或云。四处轮后三十二相前用真言王加持字轮。或云。若用三十二相字句勿用大真言王。若用大真言王勿用三十二相字。义释为正。今谓前二坛中唯观自心八叶阿字顶上暗字以成大日。今此坛中以阿娑嚩三部五字以住佛位。准抄记文阿等五字以为五佛。金刚手莲华尊文殊等一切尊各各种子皆有五义。下真言王三部各有四轮五轮。随事别用。下图尊中中胎三部四大菩萨释迦佛等各各别坛互为主伴。准而论之诸坛可有各各布字各各地轮而今此中唯有三部布字地轮。就而论之既云诸尊各有五义。故知前坛心阿顶暗。释中已出五阿。即是中胎大日五义。此坛三部五字即是第一重中三部诸尊五义。亦须诸坛诸尊种以为字王。诸字为伴各作五轮。今三部王通用五股。应是大日成执金刚。行缘坛事义准若用三部别印于理通欤。又抄记中五佛五义菩提心黄是金刚性。次行赤是火义。成菩提白是水。入涅槃黑是风。中心空具一切色。是普门无所不有。是中胎色今此坛中三部五轮黄黄白黄黑黄白黑是三部轮。第一重色。更若别说第二三重五轮之色于理通欤。又都会坛界道五色白赤青黄黑色。如次五方五佛加持之色。又字轮坛彩色。五色亦同界色。别有五尊以为种子。此二五色是普通色。二者流出内证现曼荼罗者。

秘密曼荼罗品云。尔时薄伽梵毗卢遮那。以如来眼观察一切法界入于法界俱舍。以如来奋迅平等庄严藏三昧以现法界无尽庄严故。以是真言行门度无余众生满足本愿故。时佛在三昧中。于如来无尽众生界从众声门出随类音声。如其本性。业生成就受用果报。显形诸色种种语言心所思念而为说法。令一切众生皆得欢喜。复于一一毛孔法界增身出现已等同虚空。于无量世界中以一音声法界语表演说如来发生偈。

能生随类形 诸法之法相

诸佛与声闻 救世因缘觉

勤勇菩萨众 及仁尊亦然

众生器世界 次第而成立

生住等诸法 常恒如是生

由具智方便 离于无慧疑

而观此道故 诸正遍知说

尔时法界生如来身。一切法界自身表化云遍满。毗卢遮那世尊才生心顷诸毛孔中出无量佛。展转加持已还入法界宫中。

已说此字轮品了。次欲成就此字轮故复入三昧。此中经文从初至满足本愿故者是出三昧名也。前法未具故修真言行者不得速成无上道。今更决定悉令显现故入此定也。于此定而现何等希有之事。前示字轮。今从法界轮中而现形声。出已以一音声说如来发生偈。一音即阿字门。等虚空满法界。三世诸佛皆从中生。如上所说字轮欲表如来功德故。佛一一毛孔出妙音声。说是字轮甚深之义。所谓能生诸佛之偈。若有众生了知字轮之义即成菩提故云一切诸佛从是生也。诸佛法身离一切相。然佛以加持用此字轮示如来秘密内证之德。由加持故因此有相方便生无相相。犹彼未了。因此字轮以为方便。渐能了达入阿字门究竟法身。偈文入阿字门故是平等法身。由此法身普现色身。非直诸佛从此而生。一切声闻缘觉菩萨种种行位。乃至一生补处之位皆由阿字之理而生。非直生一切圣贤果。乃至一切有情世间及器世间种种差别次第增长。亦由此字义而生也。生略三种。上品生者真净法身常住果体。次生诸佛菩萨二乘。随在何地而除彼障。下品生者有情及器世间成立。此中所说不同外道断常之见。方便智慧具足得入字轮秘藏。此中法界生如来身即是毗卢遮那法身也。谓于一切法界自身表化云皆遍满。才敛念顷不用功力。广大弥满。诸毛孔中佛生展转加持者。如来才入三昧顿现如来加持神力。展转者互相涉入。从佛毛孔流出诸佛。后从诸佛流出本尊展转相入。此义更详。加持者如上所说。法界性字轮之所加持也。从佛自身一一毛孔出种种身云。随其上中下分谓头为内胎。心已上为第一院。脐以上为第二院。脐以下为第三院。即配前圆坛四位随彼左右前后上中下分而现本尊之身。各依本位出世界中施作佛事。从一一身展转出化。时诸尊等既作佛事还从本位而入毗卢遮那之身。亦如出时位次无异。若有阿阇梨欲作坛。是先须住于瑜伽。如彼从佛身出一一位次。如其形已观已于彼心上作圆明。于圆明中而观彼种子。如是一一安置方成作法。若不如是者终不能加持建立彼诸弟子。亦不得阿阇梨名也。

私谓。都会坛中佛入胎藏生三摩地。诸佛皆来次第证入。从诸身分发曼荼罗。转字轮坛中佛念诸佛本初不生加持自身及金刚者。以我一切本初等偈而作加持。金刚菩萨能见胜愿佛菩提座。佛诸身分皆出阿字。为一切种普现色身。今此坛中佛入三昧出诸形声。以佛生偈而作加持。佛敛念顷出诸尊身现曼荼罗。欲令作未来阿阇梨者修行此三昧画曼荼罗。此则前文世间成就品中所说前持诵时行者心上圆明字观声观尊观之后入出世行。次观月轮中观字轮之后次当观佛。随其所欲白黄赤等坐起身印者即同此中如来发生偈力之所安立也。然第一坛中现曼荼罗。文云。自脐以下是第三重。自脐以上至心是第二重大悲万行。自心以上至咽是第一重金刚密慧。自咽以上至顶是中胎藏八叶果也。絣线文云。从脐以下光明是第三重。自脐以上至咽光明为第二重。自咽以上至顶光明为第一重。其中胎藏即是自心八叶。今此中文同前现曼荼罗之文。此文亦云。欲成就前字轮故入三昧。故知此三昧是能成就在前可修。彼四轮是所成就在后可修。前文亦云。前持诵时本尊心上圆明。观布真言轮流入自身。次观种子。种子字中而现本尊。如是成已遍布字轮成持明体堪作事业。故知彼文本尊圆明。此文行者圆明。两文互成。彼文可有行者圆明。此文可有本尊圆明。又此圆明但云四重。不云三部。而此字轮已布三部亦有四轮。例如下文。先成二界五轮。不云三部五轮。次成三部五轮。亦有二界五轮(云云)。

三者令依内证画曼荼罗者。

同品次云。于是大日世尊复告持金刚有造曼荼罗圣尊分位种子标帜。汝当谛听。吾今演说。秘密主言。如是世尊。愿乐欲闻。时薄伽梵以偈颂曰。

真言者圆坛 先置于自体

自足而至脐 成大金刚轮

从此而至心 当思惟水轮

水轮上火轮 火轮上风轮

次应念持地 而图众形像

时执金刚亦知佛意现希有事。非无因缘。必将更说深秘之法。谓如上所说有所未了。遗阙者必将说之。希仰而住。故佛更告言。圣尊分位种子者。如上诸尊皆是如来内证之德。各表法界甚深之趣。如前所言。烦恼种子断已生法界性种子。即是一切有情平等种子。即是如来一切智地之所生长。众生若蒙安立如是种子即同如来之位。随彼四重位从佛出者即是佛之标帜。或从菩萨分位而出。或从二乘分位而出。或从天龙八部分位而出。当知阶差各各不同。上来虽说曼荼罗法尚未说色及种子秘密之藏。故一心听愿佛演说。佛告意者凡阿阇梨欲建立大悲胎藏建立弟子时。当先住于瑜伽而观自身。从脐以下当作金刚轮。其色黄而坚。次从脐以上至心当作水轮。其色白。次从心以上至咽当作火轮。其色赤。次从咽以上至顶当作风轮。其色黑。复次地轮正方。水轮圆。火轮三角。风轮半月轮形。最上虚空作一点具种种色。在于顶十字继上置也。此是轮形正与身分相称也。此五位者即是前说五字。方中置阿字。圆中置鍐字。三角中置览字。半月中置憾字。点中置欠字。当更捡前卷中也(私云。出前悉地出现品中)师既自观其身。次第如是方色加持自身。并观种子字已次观坛地即翻倒置之。最上作金刚轮。金刚轮下作水轮。水轮下作火轮。火轮下作风轮。风轮下即空轮也。所以者何。以一切世界皆是五轮之所依持世界成时。先从空中而起风。风上起火。火上起水。水上起地。即是曼荼罗安立次第也。坏时地种先坏。乃至但有空在。即是师自加持次第也(更问之)今行人修道与此相类。最初发信心。次菩提心。次乃至大空也(更问)其阿阇梨既如是加持已即当安置诸尊。如其位次。一一以瑜伽观之。如其方色形相于其心上置于圆明。圆明中有种子字。一一令明了无障能如是作者。即是法界胎藏曼荼罗分位。能令一切如来同共加持。一切尊等皆悉集会共加持行人建立弟子。毕竟不退菩提。不然虚费功力无益也。又此瑜伽之座其黄金刚方轮即是金刚之座也。方是息灾。圆是增益。三角是降伏。半月是摄召。点是成辨一切事。此虚空轮用心念作之。不以形相故也。世界坏时亦先从风轮坏地而生于火。火竟次风(更问之)如是作五轮。当知上下皆有虚空轮也。以从空轮而生于风火水地。又从地轮渐上乃至于空故上下有空也。作曼荼罗时。师应自观其身及地。又观所度弟子亦当如是而安立之。准于师法若不如是不名如法也。

私谓。检前悉地出现品云。尔时世尊。又复住于降伏四魔金刚戏三昧说降伏四魔解脱六趣满足一切智智金刚字句。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阿(去。急呼)味罗?欠。

义释云。●此五字即是降伏四魔真言句也。●阿是行。所谓本不生行也。傍二点是净除义。以此义能降伏四魔除一切苦。●味是缚义。加上点是无缚三昧。即不思议解脱也。●啰是净六根义。净故无尘。或说诃义(云云)●吽义如上已说之。●佉义上有解处也。又?有三义。即如来三解脱也。修行除障故。而三解脱住大空。欠者大空。经文次有三种悉地。一以五字置身五处以为五坛。随观五尊成五悉地。二以五字各为一身。成五悉地以利众生。三以二字谓诃阿也。或以一字。谓阿字加持身心一月念持。初五坛中抄意言之。初阿字门先想八峰须弥山王。上想莲华上有三股。其股向上。上想阿字以加持自身。自脐以下作黄金刚以为方坛。现菩提座中观本尊。或观大日或金刚手。若观自在亦文殊等。坛有内外。内谓脐下。外谓坐处。如前无所不至坛中。方金刚座是增益法。次转为阿(引)是摄召法。次转为暗是除障法。行者于一月结金刚慧印。二嚩字门。兼三昧画。从脐以上为曼荼罗。重圆犹如九重月轮在霏雾中。中有白莲。上想嚩字。色如雪等。回作本尊。作寂然像息灾第一。或长寿法。或敬爱法。若嚩安点除病等法。三罗字门当心观作三角火坛赤如烈火。中观●字。转成不动明王。作寂然像非笑非瞋。又云。先想不动明王。于其心上作三角。中有啰字回作不动明王。是除障法亦息灾法亦降伏法。四诃字门。并大空点。先想本尊。于其额上连眉观置半月风形。于中安字。先想外作回作自身。其半月有大威德像。深玄忿形。是风轮尊。非降三世。风性增益亦降。魔法。五佉字门。于上加点。坛无方圆半月等相。虚空无相作种种色成就一切名种无量。兼持慧刀印而护之。(金刚地黄)(水地白)(火地赤)(风地黑)空无定形而现种种色(抄文)此文唯成自身五坛。而无坛地五轮之文下坛成就。持明禁戒品中六月六坛初四此中初四。地水合为第五。风火合为第六。一一皆有成身成坛。而非相重五轮之文。又前悉地第二段中亦有五坛以成内身。初三此中初三。唯成全身为别。啰嚩合为第四。啰诃合为第五。而非相重五轮之文。今此品意先成自身五轮而用成劫五轮次第。次成坛地而用坏劫五轮次第。后成弟子。亦同师法。先观轮形次置种子。以为五法五根种子。前布字中布师弟坛。次三昧中行者圆明各安种子观四重尊。今五轮中自心圆明各置种子观四重尊。下真言王三部四轮三道真言唯成自身。私详道理三昧文云。若众生蒙安立如是种子即同如来之位。由此种子从法界生能生法界名法界生种种。即是如来自性身也(云云)故知弟子心上圆明可安种子亦观诸尊。又三昧文佛生偈中诸佛三乘有情器界皆由阿字次弟而生(云云)故知彼中亦有器界上观诸尊。又五轮中前悉地品五轮本尊先想外作回作自身(云云)故知此中亦有坛上安置种子。观诸尊身回入自身心上圆明。又弟子身虽无正文例同前后可有此义。又真言王准下坛中以布自身坛上弟子(云云)此坛岂无以加坛弟。若于此中不加坛弟。何以图尊各用别坛。(云云)然前悉地品中五坛一一各有多法。此中五坛各为一法。彼是成就。此即入修故无相违。又供养法成地文中唯用三轮。成身文中自有二文。上文大日意支念诵中用心阿眼罗首暗顶欠。下文大日具支念诵中用五字严身首暗眼啰。成地文云。

现前观啰字 具点广严饰

先净自心地 复净道场地

最初于下位 思惟彼风轮

诃字所安住 黑色炎流布

真言归命唅 次上安水轮

其色犹雪乳 嚩字所安住

颇胝月电光 真言归命鍐

复于水轮上 观作金刚轮

想置本初字 四方遍黄色

真言归命阿

成身文云。如前转阿字。而成大日尊。住本尊瑜伽。加以五支字。下体及脐上。心顶与眉间。运想而安立。即同牟尼尊。阿字遍金色。用作金刚轮。加持于下体。说名瑜伽座。鍐字素月光。在于雾聚中。加持自脐上。是名大悲水。囕字初日晖。形赤在三角。加持本心位。是名智火光。唅字劫灾焰。黑色在风轮。加持白毫际。说名自在力。佉字及空点。相成一切色。加持在顶上。故名为大空。此五种真言心第二品中已说(又此五偈。传度者颇以经意足之使文句周备也)今云。此供养法第二品中唯有三字成器三轮。经第三卷悉地出现品第六中说此五字真言。

又无畏本先用三三昧耶次以法界生印览字以字烧字。次以五字五印成身五轮。后以普印说满足句。次用三三昧耶次以法界生印蓝字以印烧地。次念持地警觉地神。次以五字成器五轮。后满足句加持五轮成器。文云。次结三昧耶。复入法界生。萨埵被甲胄。欲净有情界。以法界生印。在心观性慧。体中有啰字。遍自成智光。三角生炎光。烧藏大蕴等。二羽金刚拳。而舒于风轮。名净法界印。真言归命蓝。三称举印顶。渐渐至于足。是为净心地。故名字烧字。次观阿字轮。色如黄金聚。其相普方等。名金刚地轮。加持于下体。(足脐)说名瑜伽座。即金刚宝界。真言归命阿(引)印如金刚慧。加持金刚座。次观金刚智。能生于鍐字。白色相圆明。如月光九重。在于轻雾中。名为定水轮。加持于脐轮。故名大悲水。真言归命尾。印与莲华同。得大悲三昧。次观大悲定。能生于蓝字。色赤如日晖。三角生威焰。名为慧火轮。加持在心位。故称慧大威。真言归命?。印同大慧刀。成实相火轮。次观自性慧。能生于唅字。形如半月轮。青黑生威怒。成解脱风轮。加持在眉间。故名解脱风。真言归命唅。印同轨法轮。成解脱风轮。次观解脱性。体空含众色。真空生欠字。想置于顶上。色玄相周普。名为大空轮。一切无障碍。真言归命欠。印号尊胜空。加持等法界。佛入降伏四魔三昧说以满足句。普通印五处。

唵(一)萨(引)嚩他欠。嗢那蘖谛。萨回啰呬?。誐誐那剑娑嚩(二合)贺。

能降伏四魔解脱于六趣。净五蕴四大成五分法身。成器文云。次结三昧耶。复入法界生。萨埵被甲胄。次净器世界。前法界生印。在心位三称。以印想烧地水火风有为成无为空界。二界同一空故名净二界。真言归命蓝。真言者观察有情界同大空。还依本性空建立无为界严净佛国土。故大日世尊入法界俱舍庄严藏三昧以现于法界无尽庄严。故以真言门行度无余界众。次应念持地警觉地神偈。(定手执智杵于心慧手五轮安其地)

汝天亲护者 于诸佛导师

修行殊胜行 净地波罗蜜

如破魔军众 释师子救世

我亦降伏魔 我画曼荼罗

而说发生偈(长行五字)

能生随类形 诸法之法相

诸佛与声闻 救世因缘觉

勤勇菩萨众 及仁尊亦然

众生器世界 次第而成立

生住等诸法 常恒如是生

由具智方便 离于无慧疑

而观此道故 诸正遍知说

如诸佛发生 自性无为法

行者住等引 观十缘生句

次第成五轮 清净器世界

下方观欠字 圆满遍十方

含融一切色 色玄性无碍

故名大空界 真言归命欠

次上观唅字 形如仰半月

青黑有大力 能持十方国

故名大风轮 真言归命唅

次上观(口*蓝)字 三角生猛焰

故名大火轮 真言归命蓝

次上观嚩字 形如月九重

光轮洁白色 在于雾聚中

故名大水轮 真言归命鍐

次上观阿字 毛如黄金聚

其相方广大 力持刹尘国

名金刚地轮 真言归命阿

金刚满足句 三念普通明

加持成五轮 真言同前说

加持器世界 五轮皆成就

如诸佛国土 种种宝庄严

遍满法界中 清净极严洁

又法全本先亦成身。以字烧字观罗净地。五字严身首暗眼罗身同如来念满足句(前无畏本虚空藏明为满足句。此法全本五字真言为满足句)次成器界唯出五轮。次念地持图众形像。成身文云。尔时世尊又复宣说入秘密曼荼罗法优陀那曰。

真言遍学者 通达秘密坛

如法为弟子 烧尽一切罪

寿命悉焚灭 令彼不复生

同于灰烧已 彼寿命还复

谓以字烧字 因字而更生

一切寿乃生 清净遍无垢

以十二支句 而作于彼器

如是三昧耶 一切诸如来

菩萨救世者 及佛声闻众

乃至诸世间 平等不违逆

解此平等誓 秘密曼荼罗

入一切法教 诸坛得自在

我身等同彼 真言者亦然

以不相异故 说名三昧耶

(今云。巳上是经文入秘密曼荼罗法品文)

现前观啰字 谓净光焰鬘

赫如朝日晖 念声真实义

能除一切障 解脱三毒垢

诸法亦复然 先自净心地

复净道场地 悉除众过患

其相如虚空 如金刚所持

此地亦如是(今云。巳上是供养法供养仪式品中成器三轮前方便文。而阙彼中第二句云。具点广严饰。故彼文十四句)

住本尊瑜伽 加以五支字

等引而运想 即同牟尼尊

阿字遍金色 用作金刚轮

加持于下体 说名瑜伽座

鍐字素月光 在于雾聚中

加持自脐上 是名大悲水

(口*蓝)字初日晖 彤赤在三角

加持本心位 是名智火光

唅字劫灾焰 黑色在风轮

加持白毫际 说名自在力

佉字及空点 想成一切色

加持在顶上 故名为大空

五字以严身 威德炬炽然

灭除众罪业 天魔为障者

见赫奕金刚 首中百光王

安立无垢眼 观身同如来

复念满足句

曩莫三曼多勃驮喃阿鍐(口*蓝)欠。

广本首中百光王句下加有心置无生句。胸表离染字之二句也。今云。已上是供养法持诵法则品中大日具支念诵中文。然彼文中加以五支字句下有下体及脐上。心顶与眉间。于三摩呬多。运想而安立。以依是法住。即同牟尼尊之六句也。又故名为大空句下有此五种真言心。第二品中已说又此五偈传度者颇以经意足之使文句周备也之一行并注文也。又彼文云天魔军众等。及余为障者。当见如是人。赫奕同金刚。又于首中置百光遍照王。安立无垢眼。犹灯明显照。如前住瑜伽。加持亦如是。智者观自体等同如来身。而今简略以为五句。此中所言首暗眼啰是前悉地成就品中成身之文。广本所加心阿胸啰是前转字轮品灌顶之文。此文所言复念满足句。五字真言者是前悉地出现品中满足一切智智金刚字句五字真言。无畏本中满足句者是彼同品无所不至。悉地法中三力加持句。心诵持真言。持此三转随彼所生善愿成就。供养法中亦用三力加持之处。成器文云。安立器世间。空风最居下。次观火水地。是轮同金刚。名大因陀罗。光焰净金色。普皆遍流出。次应念持地而图众形像。今云。初一行偈未见本文。但俱舍云。安立器世间。风轮最居下。次上水轮深。十一亿二万。如是三轮具如彼论。今见语势影响彼文。彼出五轮以为别也。次三句文是供养法成三轮已结地轮文。彼文初有一句。云是轮如金刚。并此三句以为一行。后二句文经中秘密曼荼罗品成身五轮偈终成地五轮之文。今详道理据准见文供养法中但说无所不至念诵于经四坛属前二坛。次说三轮成器二字成身。前都会坛受持地中亦以五字亦以二字成大日身。故于此中亦说五字二字成身。而无四处三部布字如来发生四重字器界五轮大真言王三部四轮入秘密法以字烧字十二真言布师坛第一布字百光布字。此等并属后二坛也。无畏法全两本仪轨会四坛意彼此相成多用后三少用初一。但相承者未辨差耳。今此坛中且用五轮成身成器及成弟子。余当各坛随而用之。对受成身五轮。其种●阿●鍐●(口*蓝)●唅●欠。其处腰下脐上心上额上顶上。其色黄金极白日晖黑亦青种种。其形正方圆轮三角半月圆满。其印金刚慧。(内外并得)莲华座法界生转法轮大慧刀印。处下分脐上心上白毫顶上。真言阿鍐(口*蓝)唅欠并加归命。各持三遍。用法下印。(一云下散)外散亦此二印向下散。以地水沉下故外散(一云。火风二印三。举顶散)外散捧印。成身七法次第修习。故于五轮自为五七。其满足印金刚合掌。别时说云。用五股印成器五轮。七法同前。但改七中第二。其处以安下界。亦翻五轮逆下修习。亦于五轮自为五七成器界讫而加持之。真言阿字加归命句。其印五股。有云。器界不用印明(云云)。

私谓。法身住法性土。法体法然身器本如。报身住受用土。因圆果满身成器起。应身住变化土酬愿利生土成身出。今娑婆等成劫时先器后情。莲华藏界无成坏相。先身后器。今真言者修入内证故先成身而后成土。故发生偈云。有情及器界。次第而成立。即其诚文也。

尔时金刚手升于大日世尊身语意地法平等观念彼未来众生。为断一切疑故说大真言王曰。

南么三曼多勃驮喃(一)阿三忙(引)钵多(二合)达磨驮都(二)蘖登(底孕反)蘖哆喃(三)萨婆他(引四)暗欠(引)暗恶(五)糁索(六)唅鹤(七)(口*蓝)?(八)鍐(急呼。九)莎诃(十)?蓝?(十一)诃啰(二合)鹤(十二)莎诃蓝?莎诃。

梵本云。

无畏本同经本。但法全本云(广本有注略本无注)

曩莫三曼多没驮喃。阿三忙钵多(二合无尽)达磨驮都(法界)蘖登(底孕反)蘖多(超越无尽法界)萨嚩他(一切)暗。欠。阿。阿。暗(地轮)恶。糁索。唅(风轮)鹤。(口*蓝)(火轮)?。鍐。(水轮)嚩(入)娑嚩(二合)贺(下三道真言)吽(口*蓝)?(此身真言)诃啰(二合)鹤(此语真言)娑嚩(二合)贺。蓝?(此意真言)娑嚩(二合)贺。

如来身口密法唯佛与佛乃能究了。今金刚手亦能知之位同大觉。为度众生示为菩萨而相起发。此中身密即是四重大曼荼罗一一本尊各有密印。若观此印即知所表秘密之法。语密即是诸尊所有真言。闻此真言即知此尊内证之法。意密即是本尊瑜伽之观。与此相应即入如来意密之藏。略而言之如此经中所表。皆表如来身语意秘密之德。若如实了知同秘密主。真言曰。

南谟三曼多佛陀喃(归命普遍诸佛)阿娑摩补多(无尽)达摩驮睹(法界)竭帝竭多(超越无尽法界。超越即是叹于如来秘密身口意之德也)萨嚩他(谓于一切十方三世一切时一切方所超越无尽法界而能普门利益一切也)

暗欠暗恶此四字即是如上四轮也。第一字为地。金刚轮。第二字为水轮。第三火轮。第四风轮也。此阿字本体是金刚界体。次水轮者长声是行。行即白色故名为水轮也。别本。文互故记之。火轮上有点。即空轮以为庄严也。次水轮者。佉是空义。亦有长声是行。有点为空即大空也。召坛是半月形故亦当中置橛。先絣弓形次絣弦形。当如月字形作之。若成辨坛是种种形。亦唯一点无相形。唯心念作。然此五坛大日为主诸尊为伴互入中胎。若絣綖时亦须首起东北隅也。

私谓。何故五坛相貌各别。应是阿等五字形貌。●方。●圆。●三角。●半月。●方圆角月种种具足。

文和五年(丙申)三月二十二日以他本校点了。杲宝(五十一)

东曼荼罗抄上云。又彼灌顶文第七卷世不流布。故彼第三曼荼罗中秘密品之余并第四曼荼罗之全。人未识之今皆示之(云云。私云近代号第七卷流行于世敢不足取信疑伪书欤)

四十帖第十一云。师曰。具支灌顶缺第七卷。是智证大师破烧给也。但持诵不同第七卷。是具也。然和尚有取思食以之显彼也(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