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79年写完《观看王维的十九种方式》以来,已经出版了很多其他译本。以下篇章按时间顺序收录了这些新近版本。值得一提的是,这本初版于1987年的小书,获得了大部分甚至所有英语译者的注意。如同所有的重译,他们的翻译既是对这首诗之前译本的潜在批评(他们认为缺失的,可以做得更好的),也是试图创新的结果。
20
京特 · 德邦(Günther Debon,1921 - 2005年)是一位重要的学者,被一些人认为是古汉语与日语最好的德语译者。 以下是他押韵的诗意版本:
Im Hirschhagen
Am öden Berg - kein Mensch ist rings zu sehn.
Zuweilen hört man Menschenstimmen bloß.
Ein Abendstrahl dringt in den tiefen Wald.
Da liegt er leuchtend auf dem grünen Moos.
—Günther Debon, 1988
(Debon, Mein Haus liegt menschenfern doch nah den Dingen.
Dreitausend Jahre chinesischer Poesie [ My House i s Far from People,
Yet Close to Things: 3000 Years of Chinese Poetry ])
[ In the Deer Park . On the deserted mountain, no one is seen around. / At times one only hears people ’ s voices. / An evening ray penetrates into the deep forest. / It lies bright on the green moss.]
在鹿苑
在荒山上,左右不见一人。
偶尔只闻人语的声音。
一道夕光穿过幽深的森林。
明亮地落在青苔上。
—— 京特 · 德邦,1988年
《我的屋宇远于人而近于物:中国诗歌3000年》
另一个押韵的版本里,出现了直截了当的汉语式对句(eye / ear),但汉语中并非如此:
Hirschgehege
Bergeinsamkeit, so weit das Auge reicht,
es hört allein das Ohr noch Menschen sprechen.
Den hohen Wald durchdringen Abendstrahlen,
die sich im dunklen Grün des Mooses brechen.
—Volker Klöpsch, 1991
(Klöpsch, Der seidene Faden. Gedichte der Tang )
[ Deer Enclosure . Mountain solitude as far as the eye can see, / it is only the ear that still hears people talking. / The high forest is penetrated by evening rays / that refract in the dark green of moss.]
鹿 寨
眼目所能及的最远处,山岳孤独,
只有耳朵尚能听到人语声。
穿透高林的夕光
折射入苔藓的墨绿里。
—— 吕福克,1991年
(吕,《丝线:唐诗》)
在能找到的一本德语王维诗集中发现了另外一首。也许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它可能是唯一一个没有deer(鹿)的译本。
Am Wildgehege
Leere Berge - Kein Mensch ist zu sehen,
Und dennoch hört man Menschenstimmen widerhallen.
Der Abendsonne Widerschein dringt in den tiefen Wald,
Blitzt abermals zurückgeworfen auf dem grünen Moos.
—Stephan Schumacher, 2009
(Wang Wei, Jenseits der weißen Wolken )
[ Near the Game Enclosure. Empty mountains - no man is to be seen, / And yet one hears human voices echoing. / The evening sun ’ s reflection enters the deep wood, / Flashes again reflected back on the green moss.]
在 野 外
空山 —— 看不见一人,
然而可以听到人语的回声。
夕阳返照进入幽深的森林,
闪烁,再一次回掷于青苔上。
—— 斯蒂芬 · 舒马赫,2009年
(王维,《白云之外》)
21
Clos aux Cerfs
Montagne vide. Plus personne en vue.
Seul échos des voix résonnant au loin.
Rayon du couchant dans le boi profond:
Sur les mousses un ultime éclat: vert.
—François Cheng, 1990
(Cheng, Entre Source et Nuage: La poésie chinoise réinventée )
[ Deer Enclosure . Empty mountain. Not another person in sight. / Only echoes of voices resound far off. / Ray of sunset in the deep woods: / On the mosses a last gleaming: green.]
鹿 寨
空山。看不到他人。/只有说话的回声远远地回荡。/深林中的落日之光:/苍苔上的最终一抹微光:绿色。
—— 程抱一,1990年
(《云雾与源泉,中国过去和现代诗歌音韵的变迁》)
Le Clos-aux-Cerfs
Montagne déserte. Plus personne en vue
Seuls résonnent quelques échos de voix
Un rayon du couchant pénétrant le fond
Du bois: ultime éclat de la mousse, vert
—François Cheng, 1996
(Cheng, L' écriture poétique chinoise [revised version])
[ Deer Enclosure . Deserted mountain. Not another person in sight / Only resound some echoes of voices / A ray of sunlight penetrates the depths / Of the woods: last gleaming of the moss, green]
鹿 寨
荒山。看不到他人/只是有些微的人语声回响着/一线阳光穿过森林/最深处:苔藓,绿色,最终的微光
—— 程抱一,1996年
(程,《中国诗文》[再版])
程抱一在自己1977年的第一个译本(#17)之后,又重译了两次,其中第二版是为其经典的《中国诗文》新版而作。为方便对比,这里重新放上最初的译本:
Clos aux cerfs
Montagne déserte. Personne n ’ est en vue.
Seuls, les échos des voix résonnent, au loin.
Ombres retournent dans la forêt profonde:
Dernier éclat de la mousse, vert.
—François Cheng, 1977
[ Deer Enclosure . Deserted Mountain. No one in sight. / Only, the echoes of voices resound, far off. / Shadows return to the deep forest: / Last gleaming of the moss, green.]
鹿 寨
荒山。不见一人。
唯有,人语的回声,远远的。
暗影返回幽深森林:
苔藓最末的微光,绿色。
—— 程抱一,1977年
第一行:程抱一先将初译版本中浪漫派的“荒山”改为佛家的“空山”,最后又改回浪漫派的“荒山”。佛家的“不见一人”变成浪漫派的“不见一个他者”,暗示山景中有一个观察者,就像是 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Caspar David Friedrich)的一幅画。
第二行:他弃掉了1977年版本中犹犹豫豫的逗号。接着,又弃掉了1977年和1990年版本中的“远远的”(原诗里本没有),但在人语声前增加了“些微”,无声无息地,唤起了距离感。
第三行:尽管他曾标注说“返影”是“落日之光”的转义,但现在却为了“光”而抛弃了“影”。for ê t(森林)也变成了不那么摄人心魄的bois(林子)。1996年版本的这一句做了跨行处理,古汉语诗中从未有过类似情况,也很少有译者这么做。(英语中的例外是大卫·辛顿[#28]。)
第四行:他在Dernier éclat de la mousse(苔藓最末的微光)以及Sur les mousses un ultime éclat(苍苔上的最终一抹微光)之间摇摆不定,尽管原诗非常清晰地让太阳照耀在青苔“上”。无论是ultime(最终)还是dernier(最末),他始终坚持“最后”的微光,即使原文并没有如此的暗示。“绿色”始终都神秘地悬宕着,标点全无的1996年版本也不例外。
在其他种不同的法语译本中,这一首尤为不同:
L ’ enclos du cerf
Dans la Montagne vide l ’ homme est invisible,
Où la voix seule vient en échos.
Les ombres du couchant s ’ inversent dans la forêt -
Sur la mousse renaît la lumière
—Patrick Carré, 1989
(Carré, Les Saisons bleues : L'œuvre de Wang Wei )
[ The Deer Enclosure . On the empty mountain man is invisible, / Where only voices come in echoes. / The shadows of the sunset invert in the
forest / On the moss the light is reborn]
鹿 寨
空山上人影渺渺,
只有语声回响而至。
落日的暗影反转入森林 ——
光在苍苔上重生……
—— 帕特里克·卡雷,1989年
(卡雷,《蓝季:王维作品集》)
卡雷延续了维特·宾纳和江亢虎(# 5)那迟疑的省略号,又加了一个破折号,让这首诗越发破碎。“人影渺渺”当然是他的发明,并为最后一行创造了一个明显的寓言文本。中国诗常常是一切尽在不言中,王维或其他中国诗人不太可能让光“重生”。
22
Deer Park
Nobody in sight on the empty mountain
but human voices are heard far off.
Low sun slips deep in the forest
and lights the green hanging moss.
—Tony Barnstone, Willis Barnstone & Xu Hainxin, 1991
(Wang Wei, Laughing Lost in the Mountains )
鹿 苑
空山上不见一人
但可以听到远远的人语声。
斜阳深深滑入森林
照亮高悬的青苔。
—— 托尼·巴恩斯通,威利斯·巴恩斯通,许海心,1991年
(王维,《笑忘山间》)
或许受王红公(#11)的启发,这三位译者增加了“远远的”。而他们的太阳同样“滑入”森林,受王的影响无疑。斯奈德(#19)曾想象苔藓生长在树干高处。很明显这并非寻常苔藓,而是一种西班牙苔藓 [1 ] ,当时中国并没有这来自新世界的植物。
[1 ]一种热带、亚热带藤蔓植物,常附生在大树上,瀑布一般大片垂下。
— —译注
23
Deer Park
Empty hills, no man in sight—
Just echoes of the voice of men.
In the deep wood reflected light
Shines on the blue-green moss again.
—Vikram Seth, 1992
(Seth, Three Chinese Poets )
鹿 苑
空山,不见人 — —
只有人之语的回声。
在深林中,反射光
再次闪烁在靛青的苔藓上。
—— 维克拉姆·塞斯,1992年
(塞斯,《中国三诗人》)
著名印度小说家维克拉姆·塞斯大学时学的是古汉语。他认为应该在英语翻译中尝试处理汉语诗歌的声律:“对我而言,诗歌的乐趣不太在于超越或逃离所谓的技巧束缚,倒是在于反过来,运用这些限制来强化所要言说内容的力量。”
与其他形式主义译者不同,塞斯的译本试图避免用大量的填塞来补充声律。但ABAB的格律也有些问题,这首诗因此显得琐碎且不完整,似乎只是一部长诗的第一节。格律产生了相反的效果。这里用the voice of men,而不是具体的voices of men或者抽象的voice of man,也令人不解。
24
Deer Enclosure
On the empty mountain, seeing no one,
Only hearing the echoes of someone ’ s voice;
Returning light enters the deep forest,
Again shining upon the green moss.
—Richard W. Bodman & Victor Mair, 1994
(Mair, The Columbia Anth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Literature )
鹿 寨
空山之上,看不到人,
只听到有什么人的语声在回响;
返照入深林,
重新闪烁在青苔上。
—— 理查德·W.博德曼&维克特·迈尔,1994年
(迈尔,《哥伦比亚版中国古文选集》)
这两位汉学家的译本用动名词与现在分词做了一次联奏。第一联,尽管可能过于被动消极,却巧妙地避免了原诗中没有人称代词的问题,而no one / someone则强调了原作中的对句。但三四行就有点过了。斯奈德(#19)曾用过的again shining的倒置,和以 upon替代on的组合手法,让译文听起来比斯奈德的版本更像前现代的赋诗。翻译永远取决于最小的字词。
25
Deer Fence
No one is seen in deserted hills,
only the echoes of speech are heard.
Sunlight cast back comes deep in the woods
and shines once again upon the green moss.
—Stephen Owen, 1996
(Owen, An Anthology of Chinese Literature: Beginnings to 1911 )
鹿 寨
荒山中看不到人,
只听到话语的回响。
阳光回照,深入森林,
再一次在青苔上闪烁。
—— 斯蒂芬·欧文(宇文所安),1996年 (欧文,《中国文学选集:起初到1911年》)
宇文所安是美国首屈一指的古汉语诗歌学者,一位极为高产的译者、渊博的批评研究作者。(这里的译诗出自一本诗文选集,1200页,全部翻译由宇文所安一人完成。)他很奇怪地将这组20首的《辋川集》译为“Wang Stream Collection”,但在王维原画的复制卷轴上来看,这道“川”明显是river(河流)而非stream(溪流)。另外,他写道:“王维的四行诗难译,并非因为它们呈现的语言学难题,而是因为它们的平淡质朴。”这也是很别出心裁的。
第一行中,只要在deserted hills 前加上定冠词the ,就可以避掉庸常含糊的表达。(毫不意外,诗歌里冠词最难翻译。)第三行,他为sunlight cast back这等粗笨的组合作注,自称指“傍晚的阳光,在天空很低处,从头顶的障碍物上投射下来,似乎回向东方”。除了“天空”(skies)用复数和“头顶的障碍物”(overhead obstructions) — —森林里的“障碍物”不就是树枝嘛,这个解释也完全不知所云。很明显,落日的光线本就朝着东方。比起日光返回到森林地面,光线“回”望东方与日出的时间间隔过于遥远。第四行的once again upon,这绕口也是绕得够了。
26
Deer Park
No sign of men on the empty mountain,
only faint echoes from below.
Refracted light enters the forest,
shining through green moss above.
—Sam Hamill, 2000
(Hamill, Crossing the Yellow River )
鹿 苑
空山上杳无人迹,
只有下面传来的微弱回响。
折射的光芒进入森林,
闪烁着穿过上面的青苔。
—— 萨姆 · 哈米尔,2000年
(哈米尔,《渡黄河》)
对汉语有些许了解的诗人哈米尔追随王红公(#11),对这个场景做了重构。这里的回声是“微弱的”(faint),从“下方”(from below)传来,二者在原诗中都没有出现。“不见人”(not seeing people)与“杳无人迹”(no sign of men)之间是有分别的。这真的是未被触碰过的荒野吗?从王维画作摹本,以及围合的鹿苑来看,并非如此。
哈米尔是英语世界中第一个用refracted(折射)修饰光的——吕福克(#20)曾用德语的brechen(打破)——这个词很好,但暗示不出这是落日(何况,这无疑是王维时代很久之后,来自西方科学领域的词语)。与斯奈德(#19)一样,他将苔藓放在“上方”(above),但因为让光shinning through(照透)苔藓,他就遇到了巴恩斯通与许海心(#22)的问题:苔藓弄错了。
除了德邦的德语译本(#20),哈米尔是第一个采用原作形式 — —绝句的译者。绝句的英文为broken-off lines(断句),丝毫没有传达出中文的意思。(哪怕是形式主义者塞斯也没有追随这个形式。)绝句流行于唐朝,四行诗,每行五个字,组成两联对句。对句通常(但也不尽然)有对仗(在这首诗里,是“不见人” / “但闻人”,以及“返” / “复”)。因为两联对句是离散的,且每联各有句法,而西方的“四行诗”更加灵活,所以二者并不全然对等。不过,很多译者都将绝句呈现为四行诗。
27
Deer Park
The mountain is empty, no man can be seen.
but the echo of human sounds is heard.
Returning sunlight, entering the deep forest,
shines again on green moss, above.
—Arthur Sze, 2001
(Sze, The Silk Dragon )
鹿 苑
空山,不见一人。
但可以听到人语的回响。
落日返照,进入深林,
再次闪耀在青苔上,天上。
—— 施家彰,2001年
(施,《锦龙》)
华裔美国诗人施家彰循着斯奈德(#19)的路子,把“响”的两个意思都译出来了(斯奈德:human sounds and echoes,施家彰:the echo of human sounds)。另外,与斯奈德一样,他把苔藓放到了“上面”。
在《辋川组诗简介》 (“The Wang River Sequence,A Propectus”)这篇有趣的文章中,施家彰将这首诗与组诗中后面一首他译为“Bamboo Grove”(《竹林》)的诗联系起来:
I sit alone in the secluded bamboo grove
and play the zither and whistle along.
In the deep forest no one knows,
the bright moon comes to shine on me.
我独坐在幽僻的竹林里
弹琴,长啸。
在无人知晓的深林里,
明月到来,照耀着我。
月光进入竹林,照耀在诗人身上,正如斜阳再次照耀在青苔上。 施 家彰写道:“某种意义上而言,这青苔或便是诗人的心。”
28
Deer Park
No one seen. In empty mountains,
hints of drifting voice, no more.
Entering these deep woods, late sun-
light ablaze on green moss, rising.
—David Hinton, 2006
(Hinton, Mountain Home )
鹿 苑
不见一人。空山之中,
人声若断若续,别无更多。
照进这深林中的,晚阳的
光芒闪烁在青苔上,冉冉升起。
—— 大卫·辛顿,2006年
(辛顿,《家山》)
辛顿是文学汉学家谱系中继波顿 · 沃森(#12)之后的又一人 — —也就是说,通过自己的作品给英语文学注入新血液,而非仅仅搭建了一个通向原作的窗口。他的创新之一,是把分行 — —古代中国人从不这样处理诗句 — —当作营造古诗密度感的方法。他还坚持将绝句翻译为对句,尽管有时候会出现跨行。
他最早是为一本中国山水诗选集翻译了这首诗,几年后又为一本王维的选集做了修订。(因有无数的组合可能,翻译永无止境。)这些版本都是在知晓前人译本基础上的自觉书写。而且奇妙的是,辛顿还从常茵楠和沃姆斯利(#8)的乏味译本中学到了一些东西。他们原本多少有点不得要领地颠倒了对句的顺序,而辛顿则对换了第一行里的意象。(译诗有时候并不遵循原本的意象顺序。这种做法并无定法,不好把握。)以神秘的或说戏剧性的No one seen开场,这几乎变成了另外一首诗。辛顿又以近乎模仿的笔法,将常茵楠和沃姆斯利陈腐的Yet faint voices drift on the air点化为hints of drifting voice, faint, no more。 第四行中,随着日落,光也就“升起”(rises)了。
辛顿在《诗选》的前言里另外对这首诗做了禅学分析。他写到,“介词、连词、动词时态,以及经常性的主语缺席”,使得中国诗自身便是“无”的体现,虚无(nonbeing)之空。“你在心中填以一个语法的空无,然而,这个空从此便是万古的,于是便侧身于一颗空无之心的寂然中了,这心也就是真实、默然之色的边界。”
此外,这首诗以“一个感知者(缺席的主体)空无的感知为起始,这个感知被深化,然而是通过缩减来完成的,感知被缩减,减到空无的边缘:不是看不到人,而是根本就没有人;第二行,只能听到最为微弱的人语声,人语声实际也是缺席的。”
可以说,把一首诗翻译为英语,便是一种重写。它并非一首英文诗,因为它将一直被当做(外来的)译文来读:另外一个文本之上的文本书写。然而,我们对它的欣赏(或者不欣赏)与我们对原诗的反应相同:或者敬畏于其用语的微妙与复杂,或者失望于其粗鄙与拙劣。
29
Deer Park
Empty mountain, none to be seen.
Listen close and all you’ll hear’s
the birdsong sound of human language.
Sun’s come into this deep grove,
beginning again , it writes on gray-green lichen, upon stone.
—J. P. Seaton, 2006
(Seaton, The Shambhala Anthology of Chinese Poetry )
鹿 苑
空山,看不见一人。
仔细听,你全部能听到的将是
鸟语一般的人声。
太阳落入深林,
石头上,灰绿色地衣上,写着“复”。
—— 杰罗姆·P.西顿,2006年
(西顿,《香巴拉版中国诗歌选集》)
汉学家杰罗姆 · P.西顿之前为程抱一《中国诗文》(#17)英译本翻译了这首诗,这回呈现的是一个奇怪的扩展版译文。在文章《重临空山》(“ Once More on the Empty Mountain” )中,他对一些新改动做了解释。这篇文章收录于弗兰克 · 斯图尔特(Frank Stewart)2004年编的《诗后诗:亚洲诗歌翻译》( The Poem Behind the Poem: Translating Asian Poetry )一书中。之所以用the birdsong sound of human language对译“响”, 西顿的解释是,因为这个汉字( 響 )由“乡下”与“一个歌唱的男人”组成。他写道:“只需要些微的谦逊,人们可能就会听到自己的嗓音其实与鸟语无差:纯粹一个户外杂音的调子。”第二行扩展了斯奈德简单的“听”(#19),但Listen close and all you ’ ll hear ’ s证明:有时候,确切的“活泼泼口语”并不比通常有害的“雅言”更出色。
在谜之第四行里,斜体的beginning again,据西顿的文章所述,用来指《易经》第二十四卦 — —“复”卦,“复”也是原诗这一行的首字。但这个字很常用,难说王维用它特指这一卦。难不成,斜体部分是太阳写在地衣或石头上(或地衣与石头上)的字符?为什么会写在“地衣上、石头上”呢?总而言之,这可怜兮兮的谬误挺古怪的:与德里达相反,并非一切皆是书写。
[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