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纪念品(1 / 1)

血色天都 陈九歌 3588 字 2个月前

经过几日调查,蒙刚已是焦头烂额,他感觉在刘悦的问题上已经走进了一个死胡同。

刘悦,高远县人,三岁开始同姑姑一起生活;姑姑的男人因欠高额赌债在十年前逃走后至今未归;姑姑有一儿一女,儿子在县城开一家咸菜店,女儿在某小酒店做收银员;三年前一家老小终于把男人的赌债还清,日子也算开始有了起色;去年刘悦考上大学,姑姑凑了些钱供她读书,结果刘悦突然不见了。

刘悦的姑姑来过学校一趟,如今已彻底死心。当她了解到刘悦在天都市的三个月里曾经丰衣足食,便更没有要去找她的想法。她说:“每个月给她一百块零用钱只够她每天啃馒头咸菜,还是让这种不是人的东西自生自灭吧,我还得干一辈子活,没空理她。”

刘悦有个表舅住在台湾,姑姑只听刘悦的妈妈曾提起过,连他名字都不知道。

此外,刘悦对宿舍同学描述在天都市的优越生活基本都是谎言。肯定有一个人在刘悦来到天都市后改变了她的生活,并让她撒谎。

是那个台湾来的舅舅吗?

两个月间,竟没人知道每周末刘悦到底去过哪里,没有人看到过。如果这世上有人知道的话,恐怕只有杨雨静。

可杨雨静已经不能再出来说话了。

蒙刚很想知道刘悦身上发生了什么,刘悦在哪里。可他没能力单独完成这件事。况且,杨雨静的案子还在调查中。

蒙刚觉得刘悦和杨雨静之间肯定有某种联系,可刘悦的线索却这样断了。

刘洋也没办法,他不可能让蒙刚或者再抽掉其他人花费大量精力处理刘悦的事。蒙刚只能再次回到本职工作中。而刘洋的办公桌上摆了越来越多的笔录静待翻阅,他最近越来越忙,但是越来越像瞎忙。

直到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蒙刚突然闯进他的办公室。

刘洋习惯了蒙刚的毛躁。在这个少有的晴天里,他看到蒙刚手一扬,一本杂志映入他的眼帘。杂志在冬日阳光斜斜照耀之下有些反光,刘洋看不到杂志封面。

蒙刚朝杂乱的办公桌上一扔,坐在了沙发上。

一本《丰收》出现在刘洋面前。

“我哪有时间看小说?”刘洋拉开身边的抽屉,准备让这部文学刊物睡上几个月。

蒙刚倚在沙发上,饶有兴致地看着窗外明媚的阳光:“翻到第三十四页,《纪念品》,作者苏小东,再用二十分钟迅速浏览一遍。”

刘洋莫名其妙地看看蒙刚,又看了看杂志封面,没再问什么。只觉得蒙刚不会闲到推荐小说的地步。

“这小说和案子有关,或许我们能从里面得到些暗示。”

话毕,刘洋迫不及待地打开了《丰收》。

阳光穿过玻璃钻进办公室,柔和地洒了一地。一张张清淡油墨香味的纸张从刘洋指尖滑过,慢慢地,他忘记了呼吸。

二十三分钟,刘洋合上了杂志,深吸一口气,几秒钟后猛地站了起来。

蒙刚愣愣地看着他,等待他发号施令。

“这个作者查清了吗?”

蒙刚点点头。

“走。”

刘洋拿起椅子靠背上的外衣和蒙刚一同走出办公室。

桑塔纳上,两个男人寥寥几句,说的却是些工作之外的话。刘洋对蒙刚三言两语,心里却想着那篇叫做《纪念品》的小说。

一个爱读书的姑娘认识了一位诗人,这个诗人开了一家书店,姑娘经常光顾。后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姑娘消失了,诗人闲时便开始思念,这个时候他听说书店旁边的大学里有个女孩被残忍碎尸。在警方调查中,宿舍同学曾说死者最喜欢的小熊玩偶也在她离开的那天不见了。诗人日日无聊,他无意揣测这两个女孩是不是同一人,只是依旧每日守着书店,三三两两的朋友依旧会来聊天逗乐。唯一不同的是,偶尔警察会查户口似的来调查他和他的朋友,还有,少了那位经常光顾他而不知姓名的姑娘。

作者苏小东,刘洋并没读懂这篇小说到底在表达什么,是诗人的相思?还是对那位不知名姑娘的迷惑?或者暗示诗人就是凶手,杀害姑娘后拿了她心爱的小熊玩具当纪念品?

刘洋摇头,不会是这样。只是这个苏小东很可能是知情人,他没办法直接把真实情况上报给公安机关,只能通过这种方法来暗示。

可能吧。

桑塔纳停在一个幽静的小巷里,小巷有些昏暗,街上柔和的光照并不属于它。这个无名小巷离天都大学并不远,让刘洋不可思议的是,它竟只和张猛肉店所在的万华巷隔一条街。

蒙刚和刘洋走进一处院落,门敞开着,院子小巧干净,跟王妈家的院子不同,是独门独户的小院。

一个女人站在门前,莫名其妙地看着两位闯入者。

“请问有什么事?”女人有些疑惑地看着两位警察。

“我们找苏小东。”蒙刚说。

“他怎么了?”女人的右手抓着衣角,眼里充满疑问和担心,“苏小东怎么了?”

“没什么,只是有点事要向他打听一下,”刘洋补充道,“您别担心。”

“他不在,去上班了。”

“去哪了?作家还要上班吗?”蒙刚问。

“不,去书店了,我们自己开的,就在胡同口。他也不是什么作家,指望那点稿费过日子连馒头都买不起,”女人撇撇嘴,不一会儿,脸上又恢复了担忧,“他没事吧?”

“没事,胡同口?叫什么书店?”

“赫尔伯斯,”女人说,“胡同口右转,路北就是。”

蒙刚和刘洋回到车里,蒙刚没有发动汽车,愣在了驾驶座上。他双手握着方向盘,一边的刘洋也是默不做声。

“杨雨静常去的书店是不是就叫赫尔伯斯吗?”蒙刚打破了沉默。

刘洋捋着小胡子,微微点头。

“赫尔伯斯书店。”蒙刚低声念叨。

“原来那个作家,”刘洋说,“就是书店老板。”

“苏小东,”蒙刚说,“杨雨静参加了小说技巧培训班,这个苏小东也是其中一名代课老师吧。”

“作家,书店老板,讲师,”刘洋笑道,“三重身份。”

“那就看看他有没有第四重。”说完,蒙刚发动汽车。

汽车出了胡同口,往西一转,没两步就来到书店门口。

蒙刚仰起头,四个大大的楷体字“赫尔伯斯”后紧跟两个小号黑体字“书店”。

一进门,一个戴着黑框大眼镜略显清秀的中年男子便出现在二人面前。男人给刘洋和蒙刚看座,他面带微笑,对警察的到来没表现出任何惊讶。可能最近警察常在学校附近调查,他早已习惯。

“能帮您二位点什么?”三人坐下后,男人笑着说。

“你是苏小东?”蒙刚问。

男人点头:“是。”

刘洋扬了扬手中的杂志,问:“你是《纪念品》的作者吧?”

“写得不错!”蒙刚道。

苏小东喜笑颜开,向前倾倾身子:“二位过奖,大型文学刊物《丰收》能发表鄙人的文稿实属三生有幸,至今我仍对《丰收》的编辑老师心存感激,实在是谬赞谬赞。”

刘洋点点头,问:“你是不是还兼职天都大学作家班的讲师?”

“哪能是作家班哪,”苏小东被两人这样说得有些忘乎所以,突然来了这么多头衔更是高兴得合不拢嘴,他频频摇头,“只是讲一下写作技巧,分析一下小说构造,如此而已,如此而已。”

“那你肯定认得这个人了。”说着,蒙刚从口袋里拿出一张照片。

苏小东的笑容一下僵住了,他伸着脖子仔细打量着照片,一会儿工夫,已是面无表情。

“嗯。”苏小东微微点头。

蒙刚收回照片,说:“你必须得认得她,她叫什么,你都在哪儿见过她?”

苏小东左手按着额头,微微低下脑袋,说:“不晓得她叫什么,从九月份天都大学开学伊始,她便常来我的小店借阅图书了,而且后来我用业余时间参加写作班执教工作时,也曾发现过她坐在课堂里……”

“那你《纪念品》这篇小说是不是就在影射这个女孩?”

苏小东闭上眼睛,深吸一口气:“是。”

“你一直知道她遇害了吧?”

苏小东摇头:“我的作品寄出后才知道了确切消息,死的人就是她。”

“那之前呢?”蒙刚问。

“以前她常来我店里,租一两本言情小说拿回去看,从没买过,我们基本也没说过话,只在她借书还书时有过几次交流。某次,另一个女孩陪同她来并帮她付款买了一本,她好像很开心的样子。后来,就是我参加写作班执教,很诧异地看到了她也坐在下面,下课后我们有过简短的交流,我告诉她我在业余时间写作并发表过几篇文章,她听后很兴奋,说自己从没见过真正的作家,我说我最多只算业余写手。再之后,天都大学里流传有个女孩被残忍杀害了,我的课继续了两次,那个女孩却一直没来,而且后来她也没来过鄙人小店……”

“所以,你假设她是被害的女孩,把她当做主人公写进了你的小说?”刘洋打断苏小东。

“嗯,”苏小东点头,遗憾地说,“没想到竟真的是她,早知道便不这么乱写。”

“具体什么时间你确定被害女孩是她的?”蒙刚接着问。

“后来警察来过,一次调查我的身份,一次问我最近有没有发现可疑的人,还有那天晚上几点休息等,后来一次拿出照片问我见过那个女孩吗?我说见过,是我书店的常客。”

苏小东稍稍沉默,长叹一声:“我看到照片以后就知道死去的人肯定是她了,那时候我的作品刚刚投出去。”

苏小东脸上略带遗憾,刘洋感觉面前这个人虽然身份多重值得怀疑,但从刚刚的对话过程来看,只要不是一个骗子高手,那他基本一直都在说实话。

刘洋微微点头,看了看自己身边,一不留神蒙刚不见了。再扭头一看,那家伙正蹲在不远处的门后,不知在干什么。

“这是什么?”

吱啦……

纸盒摩擦水泥地的声音让刘洋很难受,他皱起眉头。蒙刚这时站了起来,身边多出一个大纸箱子。

蒙刚顺手从箱子里拿出一样东西:“哟,是国外走私的磁带和CD啊。”

“呃。”苏小东缓缓站起来向蒙刚摆摆手,支支吾吾地说,“那、那是朋友暂时寄存在我这儿的。”

“这么多?”蒙刚盯着苏小东问,“当真是朋友寄存的?是谁?”

“你们不会给我没收吧?”

苏小东咧着嘴看看蒙刚,又回头看了看坐在椅子上一脸严肃的刘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