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药14个月 去就医为什么感觉那么难(1 / 1)

有一些人给我留言说,ta有123456条症状,自测有抑郁症。问我应该怎么办。以前我可能会问一问:你那些感觉是什么情况下出现的?你睡得如何、吃得如何?后来我知道了自己能力很有限:一方面,没有精力一一关心;另一方面,这些问话即使有了答案,我也不能做什么。现在,我总是建议说:去看看医生怎么样?医生总是会比我有用的。

但是大部分人都不愿意去看医生。有的人是害怕被确诊;有的人是害怕被否认;有的人是担心药有副作用,把自己彻底弄成傻子。可能还有些原因我不知道。总之,大部分人都不愿意去看医生。

这件事认真想一下,其实挺诡异的。这几年的经历让我感觉,精神疾病的比例实在很高,高到远远超出我过去的想象。但是就诊的比例也大大地低于我的想象。一个直观的感觉是,大家基本上总要拖上两年才会考虑寻求医治。我自己也不例外。

我想回忆一下自己是怎么下决心去看医生的,却有些想不起来了。看过去的记录,确实在出现疑似症状和去医院之间有很长的时间。最大的原因是我很害怕医院,去看病的经历总是那么不愉快。

但我现在能分开一点来看待:去看精神科医生听起来真的很可怕,但是看什么医生不可怕呢?去医院本来就不是件开心的事。

我今年因为强脊炎发作去住了一次院。先做全面的检查,确诊病情和身体状况,然后再来对症下药。第一天,一位比较年轻的医生来帮我做病历,详细地询问病史和以前采取过的措施。做这个病历花了一个多小时。但是在叙述中我猛然察觉,其实自从2013年前第一次发病以后,我就没有再真正全面系统地治疗过。初发时情况太恶劣,好转以后,我就基本适应了永远不舒服的身体,尽量地假装病痛不存在了。我不想再去反省为什么这样,而是更愿意把它视作:精神困在了身体里,以至于无法做出常识性的、简单的判断。

从自己身上,我发觉、感觉到自己病了,但是不去找医生,这也不是精神疾病专有的事实。确实很多病自己是能熬好的。比如说胃痛牙疼,感冒发烧,也不是人人都会马上去医院看病,总是会想熬一熬就好了,自己找点药吃一下,或者上网查查偏方之类的。医院总是能不去就不去。

不过,总有熬不好的病。可能大家都觉得“可能还需要一些时间”。而且,抑郁症、躁郁症,并不是一开始就会对生活造成很明显的影响。这些病一时之间连自己都察觉不到,更别提旁人。更没法判断是不是能自己熬好。所以,就再等等,一直等下去。这有两种可能,一种是真的熬好了,还有一种是熬坏了。但是,抑郁症它有个症状,就是越来越不积极,越来越没有活力,所以熬坏了以后,去就医就会显得更难。所以照我看,有了这个想法,趁它还没壮大的时候,就赶紧去瞧瞧。

也可能一时提不起精神,那就存着这个想法,观察自己有精神和没精神的规律,瞅准一个时机,跳上车,去医院。我就是这么去的。有一天早上我觉得我比平时好一些了,就大喊一声“今天一定要去”,然后就冲出家门,打上了车。

还有就是,也有很多人把抑郁称为“作”。毕竟它看起来就是不开心而已。“谁还没有不开心过呢?坚强一点。”大家都会这么说。这也给想要就诊的人增加了困难。但“羞耻感”本来就是病症的一种,羞于启齿,羞于承认自己病了——这本来就是病症的一种。尤其在精神疾病里更为明显。记住:羞耻感就是病症的一种,是生病让你这么想的。

是不是在人类繁衍中有过那样的时期:病弱的同类要被淘汰,只留下聪明强壮的那些。这种念头根植在我们内心深处,随着文明的发展,它渐渐被掩藏在已经不那么依赖身体健壮的大时代中。但是一旦生病,就仿佛潘多拉的魔盒被打开,遥远的记忆被触发,我们依稀陷入“觉得自己被划入了即将被淘汰”的恐慌。不被重视,不被爱,不被需要。我知道这很难过,我也经历了许多。

幸好现在不是那个狩猎的时代了。人类文明发展到现在,就是为了手挽手拉上每一个人,现代科技的发展给每一个人新的机会。幸好我们生得晚,在这之前已经有许多聪明人为我们做出了我们办不到的努力,不是吗?

我觉得,如果解释起来很吃力的话,其实不需要让每个人都理解自己生病了。确实,生病了也没什么,人吃五谷杂粮,总会生病。我们平时头疼脑热的,也不总是需要向别人一一说明。别人要是一说就明白也好,不明白也没啥。我们只是个病人,又不是精神疾病科普专家。科普工作嘛,说不明白就算球,让联合国卫生什么会之类的组织操心去吧。

如果希望不要和自己交谈,你就说我想你陪我安静地待一会儿。如果觉得生活有困难,就说帮我打个电话之类的。就像我们手断了,所以不能提东西一样。我们需要的具体帮助并不多,也并不需要别人完全理解。如果别人觉得不可思议,就说以后再解释吧,现在没力气讲。这些事谁都可以承担的。试想一下,如果你的朋友家人向你寻求这些简单的帮助,你是不是也都无所谓。我的意思是,直截了当地对待它,不必对精神疾病另眼相看。

就算周围的人真的说出“你为什么这么烦”这样的话,我们也别绝望吧。他们没有病,但是也有情绪,人有情绪就会发火,发完就好了呀。我们有时候也会发火,并不是因为不爱对方了,特别是没生病的时候发起火来更流畅!对吧!

我还有个经验是,当真的被医生确诊时,一方面确实有点茫然,另一方面也会松口气。所谓冤有头债有主,既然事情有了名字,它就有起因,有方法解决或缓解,有比我们聪明的人研究着它,他们已经有了支持我们的办法。所以,确诊不是挺好的事儿吗?如果医生说没事,那也很好啊。那说明你遇到了一些困难,并且你有健康的身体去应对,你不必先治病了。

至于药的副作用是不是会把人弄成傻子,我可以讲一下自己吃药的体会。不算上以前断断续续的吃药,不间断地持续吃药治疗现在是14个月。

服药前会计划自杀事宜,现在变成只是想想,心里还是有根触底的弦:“绝不会这么做。”服药前有一些行为和情绪会让自己很困惑,现在都一股脑归结为“糟糕,忘了吃药”,其实不知道是否事实,但也是种方便。

比起患病前,觉得自己确实消耗很大。记忆力,感受,欲望,逻辑,精力,表达能力,所有方面都变差,但我想这是因为病,不是因为药。

最开始的几种药可能不适合我,当时难受得太厉害,上吐下泻,所以去找医生,他就给我调整了药。我觉得可以多尝试一下,换一换,药和药不一样。不是开什么就表示抗抑郁药都这样。药的种类很多。我吃有的药会吐得很厉害,有的抖得很厉害。医生也会询问我的体会做适当的调整。合适一些的就还好,可以大致保持基本的生活状态。医生告诉我,从好的方面来看,副反比常人强烈的话,说明它起的积极作用也大。

还需要有一个心理准备,就是服药也不一定会痊愈,眼下好了以后也可能会反复。耐心一点,病去如抽丝,这个病也不例外。寻求医生帮助、服药,这些是确实的进度和帮助。药嘛,副作用再大,总没有正作用大。

医生也好,我也好,网上的什么专家也好,都是陌生人,那还是挑一个最专业、对你有帮助的那个人吧,那就是医生。医生经过了专业训练,经验丰富,还有处方和药,掌握着凝聚现代医疗科技智慧的手段,找医生是相对最好的方式啦。我的朋友陈海贤老师是位心理学家,他的一句话一直鼓励着我有病看病这件事,他说:既有长枪大炮,何必赤手空拳呢?希望对看这篇文章的你也有帮助。祝福你,忧伤的你、糟糕的你、一塌糊涂的你,深深地祝福你。

2016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