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锦诗年表(1 / 1)

1938年7月9日  出生于北平。

1946年9月  就读上海市彼得小学(愚园路)一年级。

1947年9月  就读上海市求德小学二年级。

1948—1952年  就读上海市善导小学(海宁路一小)三至六年级。

1952—1958年  就读上海市新沪中学初一至高三。

1958—1963年  就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考古专业。

1963年9月  就业于敦煌文物研究所。

1963—1966年  配合敦煌莫高窟南区危崖加固工程,参加莫高窟南区窟前遗址发掘清理工作。

1964—1965年  在甘肃省山丹县花寨公社参加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1966—1976年  参加敦煌七里镇汉墓、义园湾晋墓、文化路晋墓、孟家桥唐墓发掘清理;参加党河古墓葬调查。

1967年1月15日  在珞珈山和彭金章先生结婚。

1968年11月17日  大儿子彭予民在敦煌出生。

1972年  担任敦煌文物研究所考古组负责人。撰写《莫高窟发现的唐代丝织物及其他》(与马世长合写),发表于《文物》。

1973年10月26日  小儿子彭晓民在武汉出生。

1974年  经苏永年、吴小弟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1975年  撰写《敦煌甜水井汉代遗址的调查》(与马世长合写),发表于《考古》。

1977年  任敦煌文物研究所副所长、党支部委员。

1978年  参与编撰《敦煌彩塑》(与段文杰合写),由文物出版社出版。

1979年  主持编纂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瓜州榆林窟全部洞窟的保护档案。

1980年  撰写《敦煌莫高窟北朝洞窟的分期》。

1981年  撰写《近五年来敦煌文物研究所的研究工作》,发表于《中国历史研究动态》1981年第9期。

1982年  评为馆员专业技术职称。撰写《敦煌莫高窟北朝洞窟的分期》(与马世长、关友惠合写),发表于由文物出版社与日本平凡社合作出版的《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第一卷)。主持筹办并参加在日本举办的“中国敦煌壁画展”。

1983年  担任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理事,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第六届委员会委员。参加“1983年全国敦煌学术研讨会”,并发表论文《敦煌莫高窟唐前期洞窟分期》。撰写《莫高窟第290窟的佛传故事画》(与马世长合写),发表于《敦煌研究·创刊号》。

1984年  敦煌文物研究所扩建为敦煌研究院,任副院长。撰写《莫高窟隋代石窟分期》(与关友惠、刘玉权合写),发表于由文物出版社与日本平凡社出版的《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第二卷)。

1985年  荣获“全国优秀边陲儿女”银质奖章。受聘为中国考古学会会员。撰写《莫高窟壁画艺术·北凉》,发表于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敦煌艺术小丛书》。

1986年  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作为申报“敦煌莫高窟世界文化遗产”项目负责人,主持编写敦煌莫高窟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材料。赴乌鲁木齐参加“全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第二届年会”并发表演讲。

1987年  当选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应邀参加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中心和香港大学中文系中国文化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国际敦煌吐鲁番学术会议”,发表论文《莫高窟北周石窟造像与南朝的影响》。主持筹办“1987年敦煌石窟研究国际讨论会”,并发表论文《敦煌莫高窟唐前期石窟的洞窟形制和题材布局》。

1988年  评为副研究馆员专业技术职称。率团赴日本东京艺术大学进行文物环境保护科学考察。撰写《丝绸古道话沧桑》,发表于《人民日报》(海外版,9月20日)。

1989年  随国家文物局沈竹副局长赴美国洛杉矶,与盖蒂基金会签订合作研究保护莫高窟协议。

1990年  主持筹办“1990年敦煌学国际学术讨论会”。主持榆林窟加固工程。率团赴日本与东京国立文化财研究所商谈中日合作保护敦煌莫高窟事宜,并起草合作保护协议。应邀赴加拿大参加“第33届亚洲与北非研究国际学术会议”。

1991年  荣获“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赴美国洛杉矶,与盖蒂基金会签订第二阶段合作协议。主持新建“敦煌石窟文物保护研究陈列中心”展览陈列。应邀为甘肃联合大学文博大专班讲授《中国石窟考古概论》。

1992年  享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被国家文物局与美国盖蒂保护研究所聘为“中国石窟管理培训班”教员,讲授《敦煌莫高窟遗址的管理》。参加中美联合召开的“丝绸之路古遗址保护国际学术会议”,发表论文《敦煌莫高窟崖顶风沙危害的研究》。

1993年  担任敦煌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聘为中国丝绸之路协会理事。任第八届全国政治协商委员会委员。参加由敦煌研究院、美国盖蒂保护研究所、中国文物研究所联合在莫高窟举办的“丝绸之路古遗址保护国际学术讨论会”,并发表论文《敦煌石窟保护五十年》。应邀赴北京参加“迎接21世纪的中国考古学国际学术讨论会”,发表论文《敦煌考古四十年》。

1994年  评为研究馆员专业技术职称。为纪念敦煌研究院成立50周年,主持筹办“1994年敦煌学国际学术讨论会——敦煌研究院建院50周年”。赴台湾参加“海峡两岸博物馆事业之交流与展望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敦煌莫高窟的保护》。负责向国家计划委员会申报莫高窟用水工程项目。负责向国家财政部争取到莫高窟通信设施的经费。

1995年  担任中国宗教学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荣获甘肃省优秀专家称号。主持完成榆林窟东崖危崖锚杆加固和裂隙灌浆工程。应邀赴泰国参加“亚洲的未来国际学术会议”,并发表论文《敦煌莫高窟开放的对策》。在美国盖蒂保护研究所发表主题演讲《莫高窟今后保护工作的设想》。

1996年  主持筹建“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并参加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成立大会,担任副理事长。主持敦煌研究院、日本东京都美术馆、朝日新闻社、朝日电视台联合举办的“沙漠中的美术馆——永远的敦煌”筹展工作。应邀赴日本参加敦煌莫高窟保存与相关问题国际研讨会,发表论文《敦煌莫高窟的保护与国际合作概要》。

1997年  应邀赴印度英迪拉·甘地国家艺术中心参加“收集整理中亚文物信息国际讨论会”,发表论文《敦煌莫高窟及其保护、研究工作》。与美国盖蒂保护研究所阿格纽先生合作撰写《敦煌——中国佛教宝藏》,在《科学美国人》(Scientific American)杂志上以英文发表,在《科学》杂志上以中文发表。赴日本与东京国立文化财研究所协商继续合作研究保护莫高窟事宜。为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实习学生做主题讲座。

1998年  任敦煌研究院院长。任第九届全国政治协商委员会委员。赴浙江大学签署《多媒体与智能技术的集成及艺术复原》课题协议书。为美国丝路基金会考察团做《敦煌莫高窟分期的方法与成果》学术讲座。赴山西大同参加“首届中华石窟旅游讨论会”,并做了《如何处理好保护与旅游关系》的发言。编著《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中国壁画全集·北周卷》,辽宁出版社出版。

1999年  被聘为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主持启动敦煌研究院与梅隆基金会、美国西北大学的合作项目“敦煌壁画数字化档案”。编著的《安西榆林窟》由甘肃民族出版社出版。论文《丝绸之路上的敦煌莫高窟(二)·敦煌艺术的创造和它的创造者》发表于日本《近畿化学工业界》。

2000年  全面主持筹办“2000年敦煌学国际学术讨论会”“敦煌藏经洞发现百年特别展”“敦煌藏经洞发现百年纪念座谈会”。出席敦煌藏经洞陈列馆揭幕仪式。应邀担任“香港敦煌佛迹防护功德林计划”筹备委员会委员,为莫高窟防沙治害、绿化植树募集资金。赴英、法考察散失的敦煌文献和敦煌绢画等文物,应邀为大英图书馆做学术讲座。主编并撰写的《中国敦煌》由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发现敦煌》由香港商务印书馆出版,《敦煌图史》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主编的《敦煌图案摹本》由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敦煌:纪念敦煌藏经洞发现100周年》由朝华出版社出版。

2001年  应邀赴日参加敦煌研究院在日本岐阜市举办的“敦煌艺术展”和日本文化学园举办的“敦煌石窟和丝绸之路染织展”开幕式,发表论文《莫高窟出土的丝织物与壁画中的丝织物形象》。参加“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研讨会”,发表论文《根据〈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进行的莫高窟第85窟保护项目》。参加“21世纪初中国面临的重大理论与对策问题”历史学学科选题研讨会,发表论文《坚持国家为主的管理体制,坚持文物保护的方针和原则,推动新世纪的文物保护工作》。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副主任梁明子女士考察世界遗产的保护、管理情况座谈会,发表论文《1996—2000年敦煌石窟的保护工作》。参加全国文物外事工作会议,发表论文《开展国际合作,科技保护敦煌》。

2002年  荣获“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称号。主持与美国盖蒂保护研究所和澳大利亚遗产委员会共同开展的《莫高窟游客承载量及开放对策研究》。与美国梅隆基金会合作开展《敦煌艺术电子档案》项目,并与美国梅隆基金会共同草拟并上报了“第三期合作协议”。与日本东京国立文化财研究所共同商定并签署了《第四期中日合作研究保护敦煌莫高窟第194窟、第53窟合作计划》和《第四期中日合作研究保护敦煌莫高窟第194窟、第53窟协议书》。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2年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与浙江大学合作编撰的《敦煌:真实与虚拟》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

2003年  主持制定的《甘肃敦煌莫高窟保护条例》由甘肃省人大审议通过,自2003年3月1日起正式颁布实施。担任第十届全国政治协商委员会妇女界委员,在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期间,起草并与24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递交了《建设敦煌莫高窟游客服务中心的建议》提案(政协十届一次会议提案第1412号),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将此列为当年的重点提案。应邀参加印度英迪拉·甘地国家艺术中心召开的“玄奘与丝绸之路”国际学术讨论会,发表论文《玄奘译经和敦煌壁画》。应日本《佛教艺术》杂志约稿,撰写并发表了《敦煌石窟研究百年回顾与展望》。启动《敦煌艺术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的编撰工作。主编的《敦煌鉴赏精选50窟》(中文版)由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

2004年  担任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副主席。主持“第二届石窟遗址保护国际学术讨论会”“敦煌研究院成立60周年暨常书鸿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2004年石窟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的组织和筹备。专著《敦煌石窟全集》第四卷《佛传故事画卷》由香港商务印书馆出版。编著《敦煌石窟》由旅游出版社出版。撰文《为了敦煌久远长存——敦煌石窟保护的探索》,刊于《人民政协报》。参加2004年全国文物外事工作会议,发表论文《面向未来,国际合作保护迈上新台阶》。主持完成由国家文物局委托、8个科研单位联合攻关的《国家文化遗产保护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研究》课题。接受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栏目《守望敦煌》、《面对面》和《东方之子》栏目专辑拍摄,协助中央电视台成功直播了《敦煌再发现》大型节目。

2005年  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在上海和北京主持召开了“敦煌莫高窟保护利用设施项目数字展示技术验证专家论证会”,组织开展《莫高窟保护利用项目管理系统可行性研究》。主持完成“古代壁画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的机构设置和组建,于2005年11月30日正式挂牌。完成《敦煌石窟全集》(专题分类全集)26卷编辑出版。参加2005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亚洲区域性讨论会,发表论文《莫高窟保护与旅游的矛盾及对策》。参加“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第十五届大会”,做了题为《按照〈准则〉原则制定〈敦煌莫高窟保护总体规划〉》的专题发言。主持完成《敦煌石窟保护与利用研究》《全数字摄影测量技术在莫高窟文物保护中的应用研究》课题。

2006年  参与安排部署敦煌研究院与兰州大学、美国盖蒂保护研究所、英国伦敦大学考陶尔德艺术学院联合开办壁画保护研究生班以及教学工作。为配合敦煌莫高窟保护利用设施项目可行性研究,赴美国考察博物馆数字展示技术以及游客组织、管理和服务措施。参加“世界遗产地旅游可持续发展规划与管理国际研讨会”,做了题为《加强旅游管理,让莫高窟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的主题发言。与赵声良合写的《灿烂佛宫》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与中央电视台合作拍摄大型纪录片《敦煌》;与日本铁木真电视公司合作制作专题片《中国石窟鉴赏——敦煌莫高窟》;协助完成了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组《守护莫高窟》、德国电视二台《穿越新疆》节目、韩国MBC电视台《黄河》节目。

2007年  被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获得甘肃省“三八红旗手”和“全省各级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先进个人”的荣誉称号。主持举办“纪念段文杰先生从事敦煌文物和艺术保护研究60年”和“敦煌壁画艺术继承与创新国际学术研讨会”系列活动。主持编撰的《解读敦煌:从王子走向神坛——释迦牟尼的传奇人生》,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主持完成国家文物局课题《敦煌文物资源对当地经济发展的贡献》。应邀参加“2007年《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研讨会”,做了题为《〈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在莫高窟项目中的应用——以〈莫高窟第85窟保护研究〉和〈敦煌莫高窟保护总体规划〉为例》的主题发言。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和亚洲基金会邀请,赴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大学、纽约梅隆基金会、西雅图艺术博物馆、硅谷亚洲艺术中心、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机构参观访问。

2008年  担任第十一届全国政治协商委员会妇联界委员;荣获全国妇联颁发的“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10周年纪念活动中,荣获“北京大学杰出校友”荣誉称号。作为甘肃省第一棒火炬手,2008年7月5日在敦煌莫高窟九层楼前完成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活动。配合奥运会主持筹划了“盛世和光——敦煌艺术大展”“中国故事——多彩甘肃,魅力敦煌”和在天津举办的“丝路放歌,情系奥运——2008年天津敦煌艺术大展”。参加“世界遗产保护·杭州论坛暨2008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亚太地区会议”,发表论文《基于世界文化遗产价值的世界文化遗产地的管理与监测——以敦煌莫高窟为例》。参加“2008古遗址保护国际学术讨论会暨2008国际岩石力学学会区域研讨会”。作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向国务院领导提交了《正确认识国家扩大内需政策对文化遗产事业的推动作用》。应邀赴美国考察访问,并在斯坦福大学东亚系发表题为《敦煌莫高窟与世界文化遗产价值》的演讲。

2009年  荣获“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时代领跑者——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具影响的劳动模范”“新中国成立60周年感动甘肃人物”和“感动甘肃·十大陇人骄子”荣誉称号。主持筹办了“文化和自然遗产地旅游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参加会议并发表论文《敦煌莫高窟保护管理现状、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参加“微软亚洲研究院年会”,发表论文《敦煌石窟艺术及其数字化保存与展示》。应文化部之邀,为文化部发表题为《敦煌石窟及其世界文化遗产价值》的专题演讲。应日本早稻田大学文学学术院邀请,赴日本开展学术考察和文化交流活动。向十一届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提交了《关于坚决要求改变敦煌——格尔木铁路设计方案敦煌段线路的建议》的提案,此提案得到全国政协的高度重视,敦——格铁路设计方案敦煌段线路得到妥善解决。

2010年  入选“甘肃省领军人才”。主持筹办“2010敦煌论坛:吐蕃时期敦煌石窟艺术国际研讨会”。参加上海举办的国际博协大会并做《对敦煌莫高窟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和谐发展的探索》的主题发言。撰写《横亘在文明交融中的莫高窟》发表于《光明日报》。主编的中英文版《敦煌石窟》由伦敦出版集团(香港)有限公司出版。主编的《敦煌与隋唐城市文明》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主编的《解读敦煌》(全13册)系列丛书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先后接受《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文化报》《甘肃日报》《明报》《生活》《外滩画报》,以及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和西部大开发记者团等媒体杂志的采访。

2011年  主持并编写《敦煌石窟全集》第一卷《莫高窟第266—275窟考古报告》,于2011年8月由文物出版社出版发行。主持编制的《敦煌莫高窟保护总体规划》已通过国家文物局评审,由甘肃省政府公布实施。主持筹办“2011敦煌论坛:文化遗产与数字化技术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发表论文《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敦煌石窟全集〉第一卷莫高窟第266—275窟考古报告中的应用》。应邀赴法国法兰西学院、远东学院参加法中敦煌学讨论会并发表文章《段文杰先生对敦煌研究事业的贡献》《敦煌石窟考古报告的编撰》。为配合2011年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主持筹办深圳关山月美术馆“博蕴华光——敦煌艺术展”并发表题为《丝绸之路与敦煌莫高窟》的主题讲座。

2012年  荣获“感动甘肃·十大陇人骄子”称号。为庆祝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15周年,应邀赴英国参加以“敦煌与香港:通往古代及现代中国之门”为主题的研讨会,并做了题为《敦煌莫高窟艺术表现的东西方贸易和文化往来兼谈敦煌莫高窟保护》的主题发言。应文化部邀请,赴埃及和希腊开展学术考察和文化交流活动,发表题为《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地——敦煌莫高窟》的演讲。赴日本神户、东京等地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并出席神户大学美术史学部举办的“敦煌·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和日本创价学会和东洋哲学研究所联合举办的“《法华经》——和平与共生的启示展”的开幕式,分别发表了题为《从莫高窟壁画看日中文化交流》,以及《敦煌石窟中见到的东西贸易与文化交流》的学术报告。应邀赴土耳其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参加由中国文化部、土耳其文化旅游部和中国驻土耳其大使馆共同举办,敦煌研究院和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共同承办的“印象敦煌——中国文化大展”开幕式,并发表题为《敦煌壁画中所见到的东西方贸易和文化往来》演讲。参加上海博物馆60周年庆祝活动,并发表题为《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充分展示敦煌文化艺术魅力》的主题演讲。参加敦煌研究院与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共建“文物保护联合实验室”的签约仪式。

2013年  获颁香港大学名誉社会科学博士学位。《敦煌石窟全集》第一卷《莫高窟第266—275窟考古报告》荣获甘肃省第十三届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担任第十二届全国政治协商委员会妇联界委员。赴北京大学参加“北京大学——敦煌研究院教学科研创新基地”签约仪式。作为全国劳模代表参加了“用辛勤劳动托起中国梦——2013年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活动”,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应邀率团参加由日本东京艺术大学主办、日本中国文化交流协会协办的“敦煌研究院与东京艺术大学——交流的现在与未来”的学术会议。参加“世界遗产地游客管理与承载量国际研讨会”,发表论文《莫高窟保护和开放面临的挑战、思考与对策》。任中央文史研究馆主编的《中国地域文化通览》编审研讨会副编审,主要负责其中的甘肃卷、宁夏卷的编审,《中国地域文化通览》由中华书局出版。为香港《亚洲艺术》杂志撰写《敦煌莫高窟南区窟前考古发现的颜料、调色碗残留颜料及相关问题》。应香港理工大学邀请,在香港理工大学蒋震剧院做题为《樊锦诗院长为你解读敦煌莫高窟220窟南壁、东壁》的讲座。在香港大学黄丽松堂做题为《从敦煌文物看东西贸易和文化交流》的讲座。

2014年  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荣誉称号。敦煌莫高窟保护利用设施工程项目和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竣工验收,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正式向社会开放。主持敦煌研究院建院70周年系列活动。应邀参加外交部和甘肃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亚洲合作对话(ACD)——丝绸之路务实合作论坛”,并发表题为《文化交流融会,文明共存共荣——敦煌文化艺术遗产对现代国际文化交流发展的启示》的演讲。应美国敦煌基金会邀请,赴美国参加美国敦煌基金会理事会,并开展敦煌文化弘扬和筹款活动,以及在美国休斯敦莱斯大学发表了题为《樊锦诗解读敦煌》的报告。出版个人论文集《陇上学人丛书:樊锦诗卷》。

2015年  卸任当了17年之久的敦煌研究院院长职务,任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敦煌吐鲁番学会名誉会长。应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邀请,参加“敦煌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敦煌石窟全集〉考古报告编撰的探索》。为智慧树网北京大学共享课程《艺术与审美》跨校直播课课堂讲授了题为《灿烂佛宫——丝绸之路和敦煌莫高窟》的讲座。参加国务院参事室和中央文史研究馆“当前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主要问题和建议”调研组对敦煌莫高窟的保护、利用和管理情况的调研活动。参加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专题调研,先后到兰州市大雁滩社区文化活动中心、金城关文化博览园、七里河小学、八路军驻兰办事处纪念馆、敦煌市博物馆、敦煌莫高窟等地进行实地考察调研。参加中央文史研究馆组织的“‘海上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考察活动,考察了福建省福州、莆田、厦门、泉州、漳州的市、县、镇、村二十多处遗址、遗存和博物馆,向中央文史研究馆提交了《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申遗福建省遗存考察几点想法的汇报》。

2016年  被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聘为特邀访问教授。在《光明日报》发表《莫高窟坚守者:保护传承世界遗产的文化自觉与担当》《敦煌学的历史、传承和突破发展》二文。在《求是》发表《永远的敦煌》一文。在北京参加由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代表史学界做了题为《推动敦煌学发展,为“一带一路”做贡献》的发言。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参加“敦煌手书遗产”国际会议,发表题为《敦煌图像与文献反映的古代波斯文化影响》的演讲。参加在美国洛杉矶盖蒂中心举办的“敦煌石窟寺——中国丝绸之路上的佛教艺术”展览新闻发布会和开幕式;“回顾樊锦诗一生在莫高窟的贡献座谈会”,发表题为《简述对敦煌莫高窟保护管理工作的探索和实践》的演讲。参加中央文史研究馆组织的“世界文化遗产地的保护管理与科学利用”,在陕西秦始皇陵博物院,湖北武当山,河北清东陵、金三陵、承德避暑山庄等世界文化遗产地考察调研,参与起草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与合理利用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2017年  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第四次会议、第五次会议,先后提交《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科技工作》《关于加快推进文物科技保护创新》两份提案,均被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列为重点提案,并荣获第十二届全国政协优秀提案,后来被国家采纳,列入国家“十三五”规划。在北京为国家图书馆举办的“部级领导干部讲座”做题为《敦煌莫高窟和藏经洞的价值及其现代文化角色》的演讲。应邀出席由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主办的“ICOMOS·国际古迹遗址日”主场活动“文化遗产与可持续旅游论坛”,做《实现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双赢——以敦煌莫高窟为例》主题发言。参加全国政协举办的“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专题协商会,做了题为《坚定文化自信,讲讲敦煌故事》的发言。《莫高窟第266—275窟考古报告》获第七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奖优秀奖。为纪念北京大学建校120周年,撰写《从北大到敦煌》纪念文章,发表于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神的魅力》。受中央电视台之邀,参加《朗读者》节目的录制。

2017年7月29日  彭金章先生在上海去世。

2018年1月31  日出席由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的“听取对政府工作报告的意见建议座谈会”,并做题为《要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发言。参加中央电视台《国家记忆》之《传薪者——守护敦煌 樊锦诗》专题栏目录制。参加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天水市政府主办的第十届“薪火相传文化遗产筑梦者”颁奖典礼,并获“——终身成就奖”,成为继著名文物专家谢辰生、罗哲文后第三位获得该奖项的业内人士。为《三联生活周刊》录制《敦煌,璀璨的艺术宝库》音频节目。

为2018年香港“数码敦煌——天上人间的故事”展览,撰文《敦煌石窟与香港敦煌之友的情缘》;为“平山郁夫的丝路世界——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的文物精品”展览,撰文《平山郁夫先生的广阔丝路世界》。

出席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我们的四十年”文艺晚会,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出席“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奖状,获“文物有效保护的探索者”称号。

办理退休手续。

2019年  参加由中宣部、教育部和共青团中央共同组织开展的“改革先锋进校园”宣讲活动。荣获“改革开放40年感动甘肃人物——‘工行杯’陇人骄子”荣誉称号。应中央电视台中国首档青年电视公开课《开讲啦》栏目之邀,做了主题为《跨越千年的敦煌之美》演讲的录制。出席甘肃省纪念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109周年“倾情礼赞新中国·巾帼奋进新时代”主题活动,并荣获“陇原巾帼先锋”奖。

《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