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理想婚姻模式(1 / 1)

李银河说爱情 李银河 2894 字 2个月前

前面讲到过离婚率升高的问题,根据民政局的数据显示,2018年上半年,全国结婚登记的人数同比降低了3.4%;离婚登记的人数同比增长了4.0%,在离婚大军里,很多都是80后、90后。也就是说结婚晚、离婚快已经成了现在年轻人婚姻的一个新特点。

很多人在面对婚姻的时候产生了一种焦虑,就是相爱的时候两个人海誓山盟,为什么结了婚之后感情很快就会被耗尽?到底怎样才能拥有高质量的幸福婚姻呢?

这一讲我们就讲讲理想的婚姻关系是什么样的,以及如何经营婚姻关系。

首先我们定义一下什么是“理想的婚姻”。在我看来,理想的婚姻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是相对低层次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两个人要能够“吃到一块儿,睡到一块儿,玩到一块儿”。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在理想的婚姻关系里,两个人在最基本的人性欲望上应该是能够契合的。

高层次的理想婚姻可以概括为三个要素。

第一,男女双方应该各自有独立的事业。比如钱锺书和杨绛,一个人研究学问,一个人研究翻译,两个人都有自己所钟爱的独立的事业,每个人的人格都是独立而完整的,然后他们又结合在一起,这要比传统上“男主外女主内”的夫妻关系好得多。

我们应当彻底抛弃 “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性别安排。为什么男人就应该在外面挣钱搞事业,女人就应该做家庭主妇呢?女权主义有一个观点,就是说做家庭主妇是一种折磨,是一种西西弗斯式的折磨。虽然不排除有些女性非常擅长并且享受做家庭主妇,但如果是被迫留在家中,做家务就是一种折磨了。家里的东西脏了,你就得把它弄干净,弄干净以后它又脏了,脏了又得弄干净,就像古希腊神话里被惩罚的西西弗斯,终生都要推着那块巨石往山上走,费尽全身的力气推到山顶,然后石头又“哗”的一下滚到山下去了。无论是对于男性还是女性,如果这个人是比较有独立人格、想要做独立事业的人,让他完全牺牲自己去过这样的生活,那真是特别难以忍受的折磨。

第二,夫妻俩都应该有独立的经济来源。尤其是女性,你不能够把你的身家性命全都寄托在男人身上。如果你们俩感情挺好那还没问题,万一这个男人移情别恋了,或者有一天你不喜欢他了,你怎么办?没有任何独立的经济收入,你就不能做出自由的选择。

第三个要素就是,在理想的婚姻中,夫妻的人格应当是平等的,不能无论大事小情都以男人为主女人为辅,或者女人决定男人服从,无论男尊女卑还是女尊男卑都不是人格平等,不是理想的夫妻关系。

从目前中国家庭调查的数据来看,城市家庭基本上能够做到男女权力、地位和人格平等了,基本上都能够做到家事决定权共享,大事一起商量。作为对比,在传统家庭中,尤其在农村家庭中,女性地位还不如男性。在很多地方,女性的名字不能写入族谱,不能进宗庙。有一个例子让我印象非常深刻:在河北农村有户人家,父亲去世了,要决定送葬的时候由谁来打幡。按规矩,只有儿子可以打幡,女儿不能打幡。老人家没有儿子,只有女儿,那这女儿能不能打幡呢?结果就起了争执,家人觉得哪怕让侄子打幡也不能让女儿打,也就是让老人兄弟的儿子来打幡也不能让他的亲女儿来打这个幡。好在这个女儿那时已经到城里工作了,她态度激烈,坚决地争取到了为父亲打幡的权利。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传统家庭里男女人格不平等的状况十分严重。回过头看,城市里虽然已经很少有这种情况,但是仍然有很多男权思想遗留在婚姻关系当中。比如说,很多男人下班回家之后就像大爷一样往床上一躺,家务、育儿什么都不管,全靠妻子伺候,这就是男女双方人格不平等的典型表现。

总之,理想婚姻模式应当是夫妻双方有独立的事业,有独立的经济来源,人格完全平等,这样的家庭才更容易幸福。

关于如何经营婚姻关系这个问题并无一定之规,也就是说并不存在能够适合所有家庭的方法,我只能根据自己的经历分享一点儿感受。

先来说说婚后的感情会发生什么变化。在我看来,婚后两个人的感情应当不仅仅是爱情,更是友情和亲情,是三种情感混合的模式。亲情很好理解,就是在所有柴米油盐的问题上,两个人能够互相照顾、体贴。更高层次就是两个人之间最好建立一种友情式的关系,有一种像朋友的精神交流。人生观、价值观,对于世界、对待各种事情的看法,你们能无话不谈,畅所欲言。

记得我和小波结婚之后,两个人各自都非常忙碌,但是有的时候就会跑到旁边一个小公园去放风筝,聊一聊自己的心事,或者最近遭遇了什么事。要经常有这个层次的交流,用小波的话讲,叫两个人做倾心之谈。

除了婚后感情因素,经营婚姻关系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你们需要有一套自己的调解矛盾的方式。像国外都会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师搞婚姻调适,夫妻俩吵架了,就双双到一个心理咨询师那儿去让他给调解一下。其实夫妻关系的调适用不着那么正规、那么严重、那么破费,有一些小的原则,如果双方都遵守就能解决问题。

我本人在处理这种亲密关系的时候就尝试过一个原则,就是矛盾不过夜的原则。比如说今天有点儿不高兴了,甚至是吵架了,一定要在当夜解决,绝对不能够把它拖到俩人几天互相不理,甚至俩礼拜不理,然后到三个月不理的程度,这样做对婚姻的伤害就太深了。所以如果双方都记住这个原则,今天不管打成什么样,一定要在夜里把话说开。说开以后,两个人各自担责,各自退让,把矛盾解决好再睡觉,到第二天还是好夫妻。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技巧。

现代婚姻在核心家庭化(核心家庭指只有夫妻和未婚子女的家庭)之后,虽说已经以夫妻关系为主、亲子关系为辅了,但还是有好多人没有能够摆脱婆媳关系的问题。这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大难题,大家都知道,婆媳似乎特别容易成为天敌,完全水火不容。

那么如何避免这种矛盾的出现呢?在现代家庭里,有一个釜底抽薪的办法,能够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个矛盾,那就是子女搬出去住。社会学有一个专有名词来描述这种居住模式,叫作婚后新居制。一旦结婚,子女就不跟父母住在一起了,这就是一个釜底抽薪的解决办法。

中国传统家庭的婚后居住模式规定,女人结婚时要从自己的娘家拔根,把一切社会关系全都放弃,嫁到婆家去,学名就叫婚后从夫居制,这种居住制度在中国农村延续了几千年。婚后从夫居制的弊端,一是这个制度本身就造成了妇女地位的低下,再就是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婆媳矛盾。而按照婚后新居制,女人不再嫁到婆家去,而是小两口搬出去住。我们前几年调查北京的婚后新居制已经占到50%,那还是住房非常困难的时候,现在婚后新居制的比例会越来越大。

这是一个福音。目前,整个中国正在从乡村的传统生活方式,慢慢地过渡到城市化现代化生活方式。虽然不跟父母住在一起,但是过年过节隔三岔五去看看老人,从长远角度看,子女跟公婆、跟老家儿的关系会越来越好,大家自然不会有那么多的矛盾,或者说会少一些不必要的矛盾。远交近攻是中国古代智慧,远亲近恶,距离产生美,这也是人们的现实经验。

最后想再给大家一点忠告。每个人都想追求理想的婚姻关系,但是很多影响因素是不受你控制的。婚姻这个东西,最重要的是自己的感觉。如果看过一些关于生命哲学的书,你会发现感情中最珍贵的其实是两个人一起经历的喜怒哀乐和温暖的感觉。不是也有人说“幸福是一种能力”么?最终你们的婚姻是不是美满,可能真的跟外在的条件、物质都无关,而是取决于你有没有足够的感受力,去捕捉属于自己的幸福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