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讲一下计划生育的历史和丁克家庭的问题,讨论一下生育制度和生育观念的变化,最后还会涉及现在的年轻人选择不生育是不是自私的表现这一比较现实的问题。
我们先从历史的维度上讲讲生育制度和生育文化。总的来说,我把中国在生育问题上的文化变迁分成三个阶段,就是古代、现代和当代。
在古代,我国基本上是一个鼓励生育的文化,尤其是在先民社会,生存的物质环境非常艰苦,人的死亡率极高,那个时候人均预期寿命也就三四十年,人生七十古来稀嘛。如果不大量地生孩子来补充族群,那就有可能灭种。当时的人有这种切近的危机意识。
比如越王勾践时代的越国,当时就有鼓励生育的措施:如果一家生了男孩,奖两壶酒、一条狗;生了女孩,奖两壶酒、一头猪;要是生了三胎,官府会给这个家庭派乳母,帮你养孩子。这都是鼓励生育的措施。当时的人们为什么鼓励生育呢?一是害怕种群、部落的整体灭绝;二是越国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小国,希望国家人丁兴旺,变成一个人口规模比较大的国家。
在现代,生育制度是随着人口状况的改变而调整的。由于中国古代的生育文化是鼓励所有人拼命生,结果导致了人口爆炸,我国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就有一些知识精英开始呼吁计划生育了,例如马寅初、邵力子等人。
马寅初还专门写了一本《新人口论》,是借鉴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发展而来的。《人口论》的一个主要论点是:粮食是以算术的级数增长的,而人口是以几何的级数增长,所以当人和粮食的比例不相匹配时,就会发生战乱和饥荒,人口过多问题的最终解决办法就是饥荒和战争这样的灾难性事件。
他们呼吁了很长时间,到20世纪70年代,这个想法才进入决策层,然后全国开始实行计划生育。计划生育最严的时候,就是要求城市每家生一个孩子,农村每家生两个孩子。由于计划生育与传统的家庭价值和多子多福的生育观念反差太大,一时间被人们称为天下第一难。
大家当年都看过小品《超生游击队》,就是宋丹丹演的那个。夫妻俩生了几个孩子,这个叫吐鲁番,那个叫海南岛,都是各地的地名。因为到处都在搞计划生育,孩子生不下来,就到处游击去生孩子,这种人以“超生游击队”闻名于世。
当时为了搞计划生育发生了一些极端的事情,你要是超计划生育了,就把你的牛牵走,把你的家具、家电拿走,甚至拆了房子。我在河北农村调查的一个地方,遇到特别搞笑的事情:有一户人家,儿媳妇怀了孕跑掉了,村干部就把老爹绑在树上打屁股。你看莫言的诺贝尔文学奖得奖作品《蛙》,写的就是有一个搞计划生育的农村女干部,她逼着想超生的妇女打掉了2000多个孩子以后,就开始做噩梦,听到青蛙叫,她就害怕,觉得是那些被打掉的孩子在哭叫。
从这些事例上都可以看出来计划生育的实施有多难,因为它跟中华民族一直以来鼓励生育的文化完全相反,与深入人心的生育观念和家庭价值发生了很大的冲突,与人们根深蒂固的传宗接代、多子多福、害怕绝种的想法完全相反。
再看当代中国,大家突然发现,在计划生育搞了四十年之后,国人真的开始不想生孩子了,有的人在这个新鲜事面前变得惊慌失措,甚至都提出来要鼓励生育了。2011年,全国普遍实施双独二孩政策,夫妻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可以生第二胎了。观察了一段时间,原来担心人口反弹得太厉害,后来发现没怎么反弹,又在2013年实施单独二孩政策,就是夫妻双方有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就可以生二胎。看了看还没有反弹,就在2015年之后全面放开二孩了。放开以后,符合生二孩条件的人里真正生了二胎的只有三成,每年新出生婴儿数仍在下降。
目前丁克家庭大量涌现,有的人选择不生孩子了。从这一现象的大量出现能够看出,国人的生育观念真的开始转变了。
所谓丁克,就是Double incomes no kids的缩写DINK的谐音,意思是夫妻双方都有收入没有孩子。社会学中正规的术语叫自愿不育,近些年中国竟然出现了一群自愿不育的人。对自愿不育的人群我专门做过调查,调查了他们的生存状况以及选择自愿不育生活模式的原因。
他们当中的多数人都提到,他们选择自愿不育的原因是:如果生孩子,我的生活水平可能降低,生活负担加重,责任要加重,养不起孩子。生孩子养孩子的成本是这群人选择自愿不育的第一个原因。
还有人提到了怕孩子把感情分走这个原因。夫妻俩感情特别好,就想要二人世界,不想再来一个第三者,怕生了孩子以后,夫妻就把感情都转移到孩子身上了。这是第二个原因。
有的人提出的理由是,如果我生孩子,总得给孩子一个体面的生活,如果不能给孩子提供一个体面的生活的话,我就宁肯不生。这是第三个原因。
比较意外的一个理由是,在我调查的这些自愿不育者当中,几乎每个人都提到中国人口过多的问题。这是我原来没有想到的。他们说,中国已经有这么多人口了,我既然不能为国家多做点儿什么贡献,我就少给它生一个孩子吧。确实有好多自愿不育者是很真诚地这样想的。对自愿不育样本的分析显示,他们所属的社会阶层是比较高的,教育程度也是比较高的,差不多都是干部、知识分子这种人。这种从减少人口角度出发的考虑是第四个原因。
我认为从文化转型的意义上看,自愿不育更深刻的原因是个人主义的理念增加,家庭主义的理念下降。
现在有些年轻人一方面不想生孩子,一方面又很愧疚,陷入内心矛盾之中。不生育的选择确实带有个人本位和个人主义的色彩,但是难道说做这样的选择就一定是自私吗?个人主义并不等于自私自利,个人主义只不过是以个人为中心安排自己的生活,比较注重个人的生活质量,只不过是人们对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活重心不同的选择罢了,谈不上自私自利。传统价值观总是要把生育责任、传宗接代、家庭价值摆在首位,并不比个人主义更不自私。这些选择自愿不育的人只不过就是更多地关注个人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个人对自己生命的享用而已,并不是自私。
现在全世界不生孩子的人越来越多,比如说日本,已经连续多年人口净减少,每年出生100万人左右,死亡100多万人,人口出现了净减少。2017年,日本人口净减少37万。有人预言若干年之后,日本的人口就要降到1亿以下了,可那又怎么样?难道说所有不生孩子的日本人都很自私吗?
从一个国家的人口规模与资源的匹配度来看,不一定人口越多越好。这个我们之前讲过,这里就不展开了。所以我很理解很多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人,不想生孩子的想法,我认为这完全是他们的个人自由,是他们对自己人生价值的选择,应该听认他们的选择,不要责备他们自私,或者认为他们这样选择就是不负责任,就是不愿意为国家的人口增长做贡献,做牺牲。我觉得在目前的中国鼓励生育是非常奇怪的想法。中国已经到了不缺人口的时代,如果说有些年轻人选择自愿不育的生活方式的话,他们不但不是在伤害社会,不但不是在伤害自己,而且应当说是为社会做出了正面贡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