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讲(1 / 1)

上一次我们讲到,烦恼心所的这个“忿”、“覆”讲过了,“嫉”讲了。下边,今天是“诳”。

诳心所

云何为诳?谓为诳他诈现不实事为性。

这是《五蕴论》,这个很简单,我们看广的。广的里边:

【广】 云何诳?谓矫妄于他,诈现不实功德为性。是贪之分。能与邪命所依为业。

“云何诳?谓矫妄于他,诈现不实功德为性”,这个差不多。下边,就多一个,“是贪之分”,诳这个心所,是贪的心所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它的一部分。

“能与邪命所依为业”,有这诳的心,他就会做邪命的事情,邪命就依此来发展出来的。那么诳,就是说,现一些不实在的样子,本来没有功德,显示他有功德,故意装模装样地做那些事情。

那么我们就是看到了,有些地方,有一次我们在开佛教会,有一个居士坐在进出口的门口,那里盘腿坐起——打坐。我们说打坐,我们昨天教过三皈依观,要在什么地方?处所选择,要没有人往来的地方,人比较僻静的地方。他故意在人的进出口打坐,这个地方就不对头。再一个,进出口人很多,装起干啥?就是说,我是修定的,我有功夫,这个——做不实的功德,来骗人家。那么,这个就是邪命的开端,那个目的在哪里?不是名,就是利。要人家说:“这个人了不得,功德大,你看他一天到晚是入定的”。一般人,思想都是要求福,哪个有功德,去供养他,福气就大,那么供养就来了。所以,这些情况就是诈现奇特相,就跟邪的五邪命之类相近了。所以说,功德即使真的有,要有隐藏,不要现出来,何况没有?没有功德专门做那个有功德的样子,那就是心不实,那是谄诳的心。那么,这个目的在哪里?当然是为求名利,要求名利的方法,就是邪命,所以这个是一连串的因果。你从这个诳的心有了之后,决定会作邪命的事情,所以说这个心跟邪命是有直接联系的。

“邪命所依为业”。它的业用是,邪命就依它而来的,给邪命做依靠的,有了它就会产生邪命。那么,我们说功德是要,但是不要装,有功德,它自然流露出来的。有些过去丛林禅和子,他这个行动威仪、一切,都一看就是一个有道的气味的人。那么,这个是对的,他因为习惯成自然了,一举一动都在道中,这个是很好,这不是不实的功德,是实在有那个功德,也不是装出来的,是他有那个功德,表面就流露出来,这个是自然的,这不属于诳。诳的目的,就是要骗人家——“矫妄于他”,矫就是不实在,不实在的事情要骗骗人家,

那么这样子,故意做一些功德的样子,而这个功德,他也实在没有,他平时这个威仪很随便,甚至于非常不威仪,人多的场合,又装得眼观鼻,鼻观心,那个样子做起来,这个就是诈现不实功德,这个就是不好,这是有欺诳的心,那本身已经跟邪命挂了钩,这个心所不好。这都是烦恼,我们学烦恼心所,就是说要自己对照自己。你说人家这个不好,那么,“我”自己想想,“我”有没有?在人面前装得规规矩矩,人背后就乱说乱动,这就是诳的意思,在人面前要装得好象是“我”很规矩,这个心跟这个诳,就是一个同类的,所以不要有这些诳的心。那么,有的人说:好,不要诳,我就人面前,就乱说乱动,就不要装样了。那更不好。就是说你人面前也这样,人不在也这样,都要规规矩矩,这就对了。并不是说你人背后不规矩,人面前也做了个不规矩,这是老实,这个是对了?并不对。那么人面前做了很规矩,人背后乱说乱动,这个也不好。要心跟口一如,心、身、口要一如,这个才是如实的。

那么,这个是什么?它是贪心所的一个分,一分,就是贪心所里它分出来的一个心所。它要贪人家的恭敬利养,主要是为名誉、恭敬这些东西,利养,这三个。名誉跟利养,是连起来的,有名誉,决定有利养。所以你要争取利,你就要有好名,到处宣传自己的名,那就是利养跟着就会来。“能与邪命所依为业”,这个是诳心所。

谄心所

云何为谄?谓覆藏自过方便所摄,心曲为性。

覆藏己过的方便所摄,这个是谄曲。谄曲就是把自己的过失盖起来,心不直,以这个方便把自己的过失盖住。那我们看广的,比较详细一点。

【广】 云何谄?谓矫设方便,隐己过恶,心曲为性。谓于名利,有所计着,是贪痴分。障正教诲为业。复由有罪,不自如实发露归忏,不任教授。

“云何谄?谓矫设方便,隐己过恶,心曲为性”,想一些方法,把自己的过失盖住,心曲为性。“谓于名利,有所计着”,对名利有所贪着,心里要想得到名利,那么就是故意装一个样子,把自己的过失盖掉。那么,这是“贪痴分”,为了贪名利,是贪;自己过失不知道改,要把它盖起来,是痴。

“障正教诲为业”,他有这个心,人家好的、真正的教授教诫你,你就不听了,你说“我也没有什么坏”,自己把过失盖掉了。你有过失,自己承认过失,大家知道你过失,那你肯改了。你自己装了没有过失,人家跟你说,你就不听了。

“复由有罪,不自如实发露归忏,不任教授”,这是一种——为了名利;还有一种,有罪自己不肯如实发露,去忏悔,那就是痴。为了名利,他自己盖自己过失,是贪;有过失不知道,自己不如法地发露,这个是痴的一分。它都是障碍正教授,人家师友的、尊长的教诲,他就听不进去了。

云何放逸?谓即由贪瞋痴懈怠故,于诸烦恼心不防护,于诸善品不能修习为性。

“不放逸”,我们已讲过,“精进”跟“不放逸”的差别已经知道了,“懈怠”跟“放逸”的差别也就知道了。“放逸”,“谓即由贪瞋痴懈怠故”,而不放逸是三个善根加精进——无贪、无瞋、无痴加精进,四个法合拢来产生的效果。从把握心的一方面说,叫不放逸。反过来,放逸,就是贪、瞋、痴跟懈怠的四个法合拢来的。

“于诸烦恼心不防护”,烦恼心来了之后不能防护。“于诸善品不能修习为性”,那么,就是放逸的对立面。不放逸是防护这个心不起烦恼:烦恼起的,不给它起来,没有生起的,不给它生起来;善法没有生的,生起来,已经生的,增长起来。反面就是:烦恼起来,不知防护;善品,又修不起。这是懈怠。

【广】 云何放逸?谓依贪瞋痴懈怠故,于诸烦恼心不防护,于诸善品不能修习为性。不善增长,善法退失所依为业。

“云何放逸?谓依贪瞋痴懈怠故,于诸烦恼心不防护”,就是烦恼来的时候,心防护的力量没有了。

我们说,受了戒之后,有人说你戒、戒体看不到,到底你受了戒、没有受戒有没有差别?大有差别。没有受过杀戒的,看见人家杀鸡、杀鸭子心里没有什么感触;假使你受过杀戒的,不要说自己杀,看人家杀,一跳,会跳起来的。你受过YIN戒的,在车子上你碰到人挤的时候,如果碰到对方是女性,假如男的碰到女的,他就是自己心里会跳动的,马上退下,退过来;如果是没有受过戒的,他无所谓,有的人还高兴,故意去挤。那这个就是:有戒、没有戒就大有差别。他受了戒的人,他知道这是犯戒的,犯戒要堕落的,要受苦的,当然他有一个警惕心——有的。这个事情来了,他马上警觉,警觉之后,不要自己受苦去,下地狱是划不来的,所以说马上要知道如何防护了。那么,没有这个,就是防护的心就没有。

“于诸烦恼心不防护,于诸善品不能修习为性。不善增长,善法退失所依为业”,它的业用:不善法就增长,善法就退失,放逸。所以不能放逸。每天晚上我们念的:不要放逸了,“是日已过,命亦随减”。过了一天就少一天的命,你还要放逸?放逸之后下地狱的门已经给你开起来了,赶快要避开这个地方。

失念

云何失念?谓染污念,于诸善法不能明记为性。

“云何失念”,“谓染污念”,失念,我们一般说,好象是:正念是提起念头,失念就是忘记掉——不是,是染污念。这个念是不善的念,染污的念。

什么叫染污?我们说三性里边:善的、恶的、还有无记的。无记的里边又分有覆无记,无覆无记。所谓染污法,指的是恶法跟那个有覆无记,这二部分都叫染污。善法是善的,无覆无记是真正的无记,有覆无记属于染污法的。那么,对这个染污的念头,正念失去了,就是染污念头来了。“于诸善法不能明记为性”,对于善的法,念头是念佛,念佛,把善法念在里边、记住。你整个失念的时候,就是染污的念起来之后,善的法——这个念头,就失掉了,对善法记不住了。

【广】 云何失念?谓染污念,于诸善法不能明记为性。染污念者,谓烦恼俱。于善不明记者,谓于正教授不能忆持义。能与散乱所依为业。

“云何失念?谓染污念,于诸善法不能明记为性”,这是一样的。

下边,什么叫染污念?“谓烦恼俱”,这个念头——跟烦恼在一起的念头,叫染污的念。那么,这个烦恼的念头生起来之后,当然,正念,把它的位子就挤掉了。本来这个位子是正念住的,你心里边烦恼念头起来之后,把它地位占掉了。那么正念去掉了,那就好的事情就记不住了。“于善不明记者,谓于正教授不能忆持义”,善的法记不住了,就是佛的教理的那些教法、,佛的如法的教授教诫记不住了。

我们说念佛的人,他想到吃东西去了,这个染污念一生,把念佛的念——正念,就挤开了。念、念,念到不晓得哪里去了?念吃东西去了;有的时候,家里家务忙的,念到一半想烧饭去了,“等一下我烧的时候这个菜要摆多少盐,那个要摆多少酱油”等等,在打那个算盘。那个染污念一起,就把善念就挤开了,挤开了就失念了,忘掉了。

“能与散乱所依为业”,那么它是障住正念,这个是障住正念就不要说了,失念一来、一生起来,染污念起来,正的念头就没有了,挤掉了。那么,第一个是障正念。第二个,“能与散乱所依为业”,那再发展下去,散乱心就要来了。什么叫散乱心?心流开去,想其它东西去了,本来念佛的,想烧饭去了,那么就是所缘境就跳了一个境。所以说你正念一失掉的话,跟着来的就是散乱。那么散乱是什么东西?下面马上就要跟你讲,所以说你不要查字典,他自己跟你解释。“与散乱所依为业”。

散乱

云何散乱?谓贪瞋痴分,心流荡为性。

【广】 云何散乱?谓贪瞋痴分,令心心法流散为性。能障离欲为业。

“ 云何散乱?谓贪瞋痴分,心流荡为性”,有了贪心、瞋心、痴心,它——心流荡,心到处流荡,就是说本来你念去观了这个念佛的或者观一个月轮的,等到你贪、瞋、痴的心,念头一起来,它流开去了,这个观月轮的、观什么,念阿弥陀佛的心就不集中在那里了,流到其它地方去了。

“云何散乱?谓贪瞋痴分,令心心法流散为性”,这个心王心所,本来假使念佛的,就在阿弥陀佛一句佛上的,但是你心一散乱之后——为什么散乱?贪瞋痴心起来了,再加上一个懈怠——这个贪瞋痴心一起来之后,贪瞋痴把这个念佛的心转移了,流到、注意到其它地方去了。因为贪瞋痴的一分,这个散乱心是贪瞋痴的一部分,它属于贪、也属于瞋、也属于痴,都有。

那么,它的总的效果是把心王心所——本来你缘什么境的——把它流散为性,把它流开了,散掉了。“能障离欲为业”,能够障住离欲,我们修行的目的是离欲、离开五欲,但是心散乱,就流荡于五欲境去,离欲的事情就搞不成,这就是散乱。

我们说散乱跟掉举,这二个有什么差别?我想也叫你们下去自己去思考,散乱跟掉举差别在哪里?一个是东想西想——掉举;一个也是心流散,流开,本来是你念佛的,现在心流到其它地方去了。那么散乱跟掉举两个差别在哪里?好象是差不多。如果一样的话,决定不会两个名字,立两个心所法。肯定有不同之处,那么不同之处在哪里?这个自己去想一想。最好,是自己从字里行间能够看出它的差别出来,如果这本书里看,还看不出来,就看《百法明门论》 。《百法明门论》还看不出来,再看其它的,《俱舍》……,这些讲心所法的地方,找到后来总会找出它的不同之处。今天我们就先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