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跟谄之差别
昨天我们讲了两个心所法,希望大家去讨论的时候,发现他们的不同处。那么,现在我们来把这两个心所法看一下。
第一个是散乱跟掉举,还有一个是什么?(学僧答:憍慢。)
憍慢两个很容易,讲过了。让你们自己想的。(学僧答:覆和谄。)
对,这两个叫你们去讨论,自己去看它的差别。那么现在问问看,你们哪一组讨论出来的,是怎么样的?对不对都没关系,说一下看。先说覆跟谄,谄曲的谄跟覆藏的覆,这两个心所法都是隐没自己的过失,这是相同点,不同之处在哪里?为什么要立两个心所法?哪一组代表你们说一下,你们这一组怎么说?
(学僧答:谄是施设种种方便来隐藏自己的过失。)
覆呢?(学僧答:覆,他只是不发露,这是它们的不同之处。)
对,这是一个。还有呢?其它的组怎么说?……哦,昨天没有。人数不够,那就算了。我们现在先把它的文字看一看。
“云何覆?谓于过失隐藏为性”,直截了当地,隐藏过失。“谓藏隐罪故,他正教诲时,不能发露,是痴之分。能与追悔,不安隐住所依为业”,这个就是直截了当地覆藏自己的罪,那么覆藏之后,人家在教诲的时候,就不能发露了。那就是,覆就是不发露,人家给你讲的时候,你就赖掉了,“没有事”。那么这个“追悔”,将来要追悔,自己心里也不安稳,这是它的业用。
“谄”,“谓矫设方便,隐己过恶”,他自己的过失要“矫设方便”,“心曲为性”,重点在这里,他的心谄曲,一个是直截了当地隐瞒,一个是心曲,要讨好人家,那么矫设方便。矫设方便固然是一种,跟前不同之处——从何而来,为什么矫设方便?“心曲为性”。要在人面前讨好人家,当然自己的过失不会说出来,那么用各式各样的方便把自己的过失隐掉。所以这个谄曲,我们从名字上也看出来,谄跟曲是连起来的,“心曲为性”,不正直的,就是要讨好人家了。
再是在《百法明门论解》25中说是“为罔冒他”,就是要使他搞不清楚,就是说使他不知道真相,那么“曲顺时宜”,心里谄曲地要顺那个时宜,就是符合当时那个场合,“矫设方便,以取他意”,做了很多的方便,来“取他意”,就是讨好人家。
“谄曲”,就是讨好人家,要讨好人家,就做了很多的方便,把自己的过失盖掉,来适合当时的时宜,那么这个就叫谄。谄就是说他以“心曲为性”,有讨好人家的心。而“覆藏”却没有这个心,覆藏就是把自己的罪盖了,或者是有什么目的,他是为了人家,恐怕他的名誉有损,或者为他的利养有损,那么他就盖掉了,没有什么做方便,也没有说讨好人家,这个心没有。要讨好对方,故意做很多的方便来盖自己的罪,这是谄曲。
掉举跟散乱之差别
还有一个就是掉举跟散乱。“掉举”,“云何掉举?谓随忆念喜乐等事,心不寂静为性”,过去的事情,高兴的事情,他心静不下来。“应知忆念先所游戏欢笑等事,心不寂静,是贪之分”,属于贪的,因为他想的是好事情、欢喜的事情,“障奢摩他,不能得止”。那“散乱”呢,“谓贪瞋痴分,令心心法流散为性。能障离欲为业”,那么他一个是障奢摩他,一个是障离欲,这个有点不同。一个是贪,一个是贪瞋痴,这是第二个不同。
它(掉举)是从贪的一分出发的,那就是他所想的东西都是他欢喜的事情。
而散乱却不一定欢喜的事情,贪瞋痴都有。你正在念佛,或者在修观,想起来了,昨天那个人骂我,这个人太可恶了,我明天一定要找个机会骂他一顿。这个心起来了,心跑掉了,佛就念不成了。那么这是从瞋出发的流散。也有从痴出发的,他这个贪瞋痴都可以出发,都可以使心流散。那么他,因为是贪瞋痴窜起来了,障离欲了。他就是说不但是障定,得不到定,你离开五欲的这个——离欲是得定的因,你这个离欲的事情也做不到了。这个散乱的过失比掉举还大。掉举是障定,是定中的过失。散乱就是还没有趋定,他就是心要到处流转,这是一个。
另外,我们也今天写了一张,就是窥基大师的《百法明门论》26,他有这个解。这个批注,我们以前在法相学社跟范老学法相的时候,也用这个解,范老也是写的这个解。他有什么差别呢?他这个里边自己设问,散乱跟掉举,两个都是心流散,但是差别在哪里?回答,“曰:散乱令心易缘,掉举令心易解”,这个他的解释就不一样了,“散乱”,“令心易缘”,假使你本来念佛的,你就要念到烧饭去了,这个所缘的境跳掉了。而“掉举”,“令心易解”,你这个缘没有动,你念佛还在念佛,但是你对佛,心里作的那个想法调掉了。虽然念的这个佛,你想阿弥陀佛么他是法藏比丘发愿成的,或者什么东西了,想到另外去了,想么还是想的阿弥陀佛,但是不是想的要生西方极乐世界去,阿弥陀佛接引的那个心没有,跑掉了。这个是一个。它有不同。这个是比较微细的。简单扼要地说,散乱的心是一心多境,你的心缘很多的境;而掉举呢,一境多解,缘的境没有调,但是你心里做的观想变掉了,各式各样的想法都来了,不是原来的那个想法了。这两个都是心不能寂静了,心不寂静是一样的,但是它的差别是有一点。
另外一个,你们很多人这里学过《广论》27的,《广论》里边又是一个讲法。这是根据《阿毗达磨集论》来的,“云何掉举?净相随转,贪分所摄”。就是缘的是净相(欢喜的东西),净就是心里所认为好的那些,那么把你用贪,把这个心,把你在净相上边缚住了,它属于贪。这么掉举属于贪的,这个我们这里也有。“心不静照,障止为业”,一样的,障奢摩他,心不寂静,是贪所摄。这个在《集论》的批注跟我们《五蕴论》的一模一样。
但是这个《广论》里边的“散乱”,他就不一样了28。它说从贪所引起的心流散叫掉举,由其它的烦恼,瞋、痴、或者是忿等等,这些烦恼引起的流散叫散乱,就是从贪引起的叫掉举,从除了贪以外其它烦恼引起来的心流散了,这个叫散乱。这是《菩提道次第广论》的批注,这个都能做参考。这是修定的境界,修定的境界,他们各个祖师都有他的看法,所以这样子的,有一些不同之处。这些我们都可以做一个参考资料。所以说你们参考的时候,自己学过的书都可以翻一翻了。
这是散乱跟掉举的不同,最好记的还是《广论》的,属于贪分的——掉举,不属于贪分的,其它烦恼的——散乱。这个好懂。窥基大师那个批注,一般人还不理解,“一心多境、一境多缘”,搞不懂什么东西。这个你法相多学一点就知道。才开始学法相的,有点听天书的味道来了。这个好了,我们把这个——叫你们自己去找答案的两个问题解决了。那么憍跟慢,那个没问题,一个是对他比较的,是慢;单是执于自己的一些长处的,那个叫憍。
我们现在接下去,昨天是讲到散乱。
不正知
云何不正知?谓于身语意现前行中不正依住为性。
在“身语意现前行中”,就当下你的身语意在行动的时候,“不正依住”,没有依了正念住。那么什么叫正知呢?这是不正知了,正知,我们在《广论》里边也学过的。“时存正念”,“正知而住”,那就是着衣、持钵、出寺、往返了,都有一定的规矩。要这个修行念头成了,该怎么做就怎么做,这个正知。如果不正知,一团布,身上一披,那么乱七八糟的一拖,往后头一撩,一大坨,吊起的,你们很长的衣么穿得短短的,这个捆了一块布,这个捆在身上,这样子不正知,乱披。走路的时候,人家是怎么走,你就边跳边走。就是各式各样的行动都是不按照规矩来的,不按照那个威仪来的,这些都是不正知,这个正知的反面。时存正知就是要——你哪怕你伸一个手,走一步路,坐下去,都要有一定的威仪。这个是修行的一个当下一念,要注意在正知上。你假使没有这个正知,就会做错。
【广】 云何不正知?谓烦恼相应慧,能起不正身语意行为性。违犯律行所依为业。谓于去来等不正观察故,而不能知应作不应作,致犯律仪。
“云何不正知?谓烦恼相应慧”。它的体是烦恼相应的慧,是慧心所,它这里说的不正知是慧心所,但不是善法相应的慧。善法相应——正知。跟佛的教法相应的慧,那是正知,该怎么着衣,怎么着,持钵怎么持,那么你这个不正知——烦恼相应慧。
“能起不正身语意行为性”,那么它能够生起不如法的身语意的行动,它的体性。那么它的业用呢,“违犯律行所依为业”它能够——依了这个不正知,就要违犯律行,威仪、那个行动都是搞错了,违犯了。“谓于去来等不正观察故”。来、去、往返等等呢都有正知的,你到哪里去,该怎么样子走,该怎么样子……我们说比丘走路,眼睛看地七尺或者五尺远,不能东看西看,也不能直接朝前看,也不能朝天看,这个都是有一定规矩的。那么你不这样子做,那就是不正知了。没有好好地如法地去观察,“而不能知应作不应作,致犯律仪”。你没有去观察,你就不知道哪个是该这么做,哪个是不该这么做,就没有去管那些了,那么这样就违背了律仪,这主要是威仪方面的,可能也在一个戒律里边,你搞错了也会犯。假使说,我们说有五个地方比丘不能去的,沽酒家、YIN女家、娼女家等等,这些地方是不能去的,你说糊里胡涂跑进去了,那么就是违犯戒律的。这些东西就是不正知。那么正知呢?反之了。
那么“不正知”,这里说的是烦恼相应的慧,我们在《百法明门》里边,你们有那个书去看。烦恼相应慧是属于慧的一分,《瑜伽师地论》里边说不正知是痴的一分,不一定是烦恼相应的慧,烦恼相应慧是错的慧,它这个是胡涂,根本什么都不知道。你说哪个地方该去,哪个地方不该去,他没学过,不知道,痴比丘,那么他不该去的去了,该去的不去,这样子做也是不正知。所以说,有的人说它是烦恼相应的慧,就是邪慧,不正当的慧,可以引导——你不正当的慧么,你搞错了,你说这些地方你本来不该去的,你以为是可以去的,弄错了,你就去了,那就是不正知。那么还有一个是说他根本胡涂,他根本就不知道该去不该去,他就随自己,到哪里算哪里,那么跑了进去之后,也是不正知。
另外一个说法,这两个都有,可能是因为烦恼相应慧,错误的知,也可能你胡涂,什么都不知,糊里胡涂,都能够产生不正知。所以不正知的体性,有的说是烦恼相应慧(错误的慧);也有说的是痴,就是不知道,胡涂;也有说两个都有。这个就是说,在判别他的体性的时候,有三种不同的说法。哪个对,都对。一个是侧重错的慧,一个是侧重在愚痴、不知道,一个是全面的,这两种都在里头。这样同类的解释,我们前面还有,假使说失念,我们的解释失念,是烦恼相应的念,是念的一分。但是《瑜伽师地论》又说这是痴的一分,失念就是说胡涂。假使你说念佛,你说念念,念到烧菜去了,这个烦恼相应慧了,但是有的人他胡涂,念念,念得不晓得念哪里去了,他自己也不知道,他也没有安心去想烧菜,但是他念着念着就不晓得念哪里去了。这个是痴,把这个念头盖掉了。还有的人说,痴跟念的一分都有,有的是烦恼相应的念把它的正念失掉了,有的是痴把正念盖掉了,这两种可能性都有。
那么有三种说法,前面的有的人侧重在念,有的人侧重在痴,后面的全面,念跟痴都有,有的时候念的作用强,有的时候痴的作用强。那么就是实际上他的体性,就是烦恼相应的念跟那个痴,都有。
像这一类的判别体性,《百法》里边讲得比较多。 《五蕴》里边,他因为是初学,跟你说得多了之后,搞不清楚了,到底是哪一个了。“两个都可以啊,学东西是马里胡涂的,这个说也可以,那个说也可以,那么我乱七八糟说也可以”,那就把你搞错了。那么才学的时候给你讲得固定一点,学多了之后给你讲的范围宽一点。百法是要讲得多一点,尤其是普光法师的那一本《百法疏》,它的分别门很多,那是体性、真假门、三性门,什么门,摆了四五个门,这个里边很复杂,但是初学也不一定要去看得那么仔细。所以说多学了一点,他要去深入地研究呢,这些是重要的。才初学呢,这个一学把他学胡涂了。他以为马马虎虎的,这个说也可以,那个说也可以么,我自己想一套说也可以,那就错掉了。
下边我们就看不定心法,二十个随烦恼讲完了。
丙六 不定心所
恶作
云何恶作?谓心变悔为性。
“云何恶作”,不定心四个——恶作、睡眠、寻、伺,那么寻、伺,我们今天有个讲义的,但是晓得怎么清不清楚,好象才来的时候,找出来,也不清楚,这个只好你们自己去抄去了,就是照着那个纸片上去看吧,轮来抄抄,不太清楚好象,迷迷糊糊的,马马虎虎的(笑)。我念一道,大家对一下,根据原文对照,这个还是寻、伺,我们恶作先讲了再说。“云何恶作,谓心变悔为性”,恶作是变悔,本来是怎么做怎么做的,后来想想不对,错了,变掉了,悔就是追悔——做错了么心里要起悔了。这是《五蕴论》,广的呢 :
【广】 云何恶作?谓心变悔为性。谓恶所作故名恶作,此恶作体非即变悔,由先恶所作,后起追悔故,此即以果从因为目,故名恶作。譬如六触处说为先业。此有二位,谓善不善。于二位中复各有二。若善位中,先不作善,后起悔心,彼因是善,悔亦是善。若先作恶,后起悔心,彼因不善,悔即是善。若不善位,先不作恶,后起悔心,彼因不善,悔亦不善。若先作善,后起悔心,彼因是善,悔是不善。
“云何恶作?谓心变悔为性”,一样的。它下边给你讲多了,“谓恶所作故名恶作”,什么叫恶作?“恶所作”,对以前做的事情,“恶”,感到不对,认为做错了。“恶”,属于以前所做的事情感到不对的,叫“恶作”。
今天,我们说把行蕴里边的相应行讲完了,就是说五十一个心所法,五个是徧行:徧一切处,徧一切地,徧一切心,徧一切识,就是说。还有五个是别境,它是给各别各的境的。欲是所欢喜的境、所爱的境;那么胜解是决定境;还有这个止、观是所观的境;念是串习境。它自己的境产生的。那么有的时候一个个产生,或两个两个。我们这里是说的,有一必有一切。这五个是分不开的,在《俱舍》里边,也是分不开的。那么五个别境,还有,下边就是善的心所法,信、不放逸、精进、轻安等等,一般说十一个,《俱舍》是十一个。这里大概总个没有去数它。那么,还有烦恼行,根本烦恼、小烦恼。根本烦恼是六个或者是十个;小烦恼,一般二十个;那么还有这个不定法,这个就是说不一定是善也不一定是恶,都通的。睡眠是恶的还是善的?你做好梦就是善的,做恶梦就是坏的,做坏梦就是坏的,做一些无记的梦,糊里胡涂的,那是无记的。睡眠如此,恶作也是通三性,你好事恶作是恶的,做坏事你悔了是好的。这个是恶作也通善恶的。那么这个寻伺,当然你说心里想的东西各式各样都有,你如果在观,寻伺在观有寻有伺,离恶不善法,修初禅定,那当然是好的假使寻伺那些经里的话那是更好的,如果寻伺做坏事,那就是坏的。所以这些也是通三性的,所以说不定,不定是不一定是善、不一定是恶,但是通的。那么心所法我们讲到这里,大家要去把它归纳一下。下边是心不相应行,我们下一次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