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讲(1 / 1)

今天我们把心所法讲完了,五十一个心所法。下边是“心不相应行”。

丙七 心不相应行

云何心不相应行?谓依色心心法分位,但假建立,不可施设决定异性及不异性。 彼复云何?谓得、无想等至、灭尽等至、无想所有、命根、众同分、生、老、住、无常,名身、句身、文身、异生性,如是等类。

这里“心不相应行”说了十四个,《百法》里边是二十四,所以说开合有所不同,这是《大乘五蕴论》,根据根本乘的《五蕴论》来的。那么根本乘《五蕴论》,它就是讲的是六十四法、七十五法,这里,那就要多了。很多是根据《百法》讲的,但是名数并不完全一样。在不相应行里边就少了十个,所以不满一百个。

【广】 云何心不相应行?谓依色心等分位假立,谓此与彼不可施设异不异性。此复云何?谓得,无想定,灭尽定,无想天,命根,众同分,生,老,住,无常,名身,句身,文身,异生性。如是等。

我们看《广五蕴论 》。“云何心不相应行?谓依色心等分位”。这个我们两边一对照,这个“等”就是色心心法。心所有法,色法,心法,心所有法,它的一分,它的一个部位,它的变化的地位,假安立的。

但假安立,“不可施设决定异性及不异性”,“谓此与彼”,这个不相应行法跟那些心王心所色法,不可说它是不同,也不能说它是同。因为它同的话,它分位是不一样,它是它的一部分,它是它的某个部位,才说它这个不相应行的。那么你说它是不同的,它的体就是它们三个,就是三个东西合拢来,在不同的部分,不同的地位,它产生这个作用叫心不相应行。

所以说跟那个色法、心法、心所法,不能说异也不能说不异,那到底异不异?这个你们去回答。我们说话不能模棱两可,你说这个东西跟它又像又不像,这个话没有用的话,“又像”个么就像了,“又不像”就不像了,怎么叫又像又不像?不像就不像,像就像,为什么说又像又不像?这个是在中观里就尽量不说这一类的戏论。你说的话,没有一个一定的,这也不是那也不是,那么什么?那么这里说,又不可说是异也不是说不异,它这么说,我们怎么看法?

“此复云何”?下边说,那么这些是什么东西?哪些法?“谓得、无想定、灭尽定”,这个我们就看,“无想等至”,等至就是定,“灭尽等至”,这个等至就是这里写的定,等至两个字,这个广论就给你解释,就是定。“无想所有”,这就是无想天,有的说无想异熟,异熟果,修了无想定之后,感的异熟果就生了无想天去了,所以这里“无想天”。“命根、众同分、生、老、住、无常”,一般,生住异灭,灭就是无常,异就是老,“生”,“住”,这里老就是“异”,生住异灭,就是生老住无常,讲的方式不一样,意思是一样的。

“无常”就是灭掉了,一般来讲,无常来,就是死掉了,这个最大的无常就是一期生命。那么平时都有无常。我们说从早上一条河,我们再看那个河的水,你说河变了没有,每一刹那水都在动,你现在看的河跟昨天的河不一样,跟前一小时的河也不一样,甚至于跟前一刹那的河也不一样,不断地换新的。就像我们多宝讲寺,今年来看看这么两个人,明年来看看,不对,又调了一批人,后来看看又是一批新的。这一次我们讲不要调了,这样尽调也不好。多宝讲寺总是那个庙没有变,但是人不断地在变,那么以后要稳下来了,不能变了。再变的话学不出法师来了,一年、半年是学不成法师的——起码六年。所以说六年一定要稳下来。

那么这里就是还有名句。“名身、句身、文身”,就是名句文身。“异生性”。一共这么多,“如是等”,那么多。

那么,这里我们先要说一个,什么叫“心不相应行”?它的体是说了,就是色、心、心法的它的一部分,它的一个不同的地位,假安立的,这是它的体。这个名字怎么安的?为什么叫“心不相应行”?那么我们《俱舍》里就很简单扼要地说一句,一个定义,它说“体非心所”,它这个法不是心所法,它虽然行蕴里包的呢,不是心所法,心所法是跟心相应的,相应行,它既然不是心所法,就不跟心王相应,所以叫心不相应。这是解释一个“心不相应”这四个字,心不相应的这个意思就是说它跟心王不相应的,不是心所法,心所法跟心王相应的,一起生起来的。那么再说个“行”,它是五蕴里边属于行蕴所摄的,叫这个叫“行”,心不相应的、行蕴里边的那些法叫心不相应行,这个就是说“心不相应行”它的名字的含义就是这个意思。

预流四支

在讲“心不相应行”之前,我们要带说一句其它的话,就是为了学习的深入跟巩固,必须要说。我们说在《广论》大家都听过了,这个就是说:依止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思惟,法随法行。这个这是预流四支。你要得预流果,先从这个四个支分下手。第一个依止善知识,要选择善知识,是合格的、又是满足这个要求的。那么康萨仁波切,他的决择,在末法时期,十个要求的人不好找,最少要满足两个,那么就是说第一需要有持戒,第二个是悲心。持戒就是说别解脱戒、菩萨戒、乃至三味耶戒都要认真地持,而不犯的,或者犯了马上忏悔的,大的不犯,小的犯了就忏;悲心,就是说一切——自己修行也好、做事情也好,都是从利他出发,不为自利。

我们昨天收到一封信,他说:“我们要修行,目的是什么?为自己成佛,要度众生,度众生也是为成佛,好象从头到尾都是为自己。修行,把它搞了半天都是为自己”,这话对不对头?大家想想对不对头?完全错误了!他好象《金刚经》没有看,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你真正证到家的时候,哪怕是阿罗汉,这个人根本就不存在了,还有什么为“我”呢?你在凡夫的身份,当然是为“我”,这个是为“我”,到了那个高度的时候根本没有“我”了,就是为众生了——彻底地,无私地度众生,那一个“我”在哪里呢?所以说真正你到佛的境界,根本谈不上这个“我”、为“我”,这个话、这个标签阿罗汉的头上都贴不上,你再贴到佛的头上去,根本贴不上,所以这是从凡夫的一个戴着有色眼镜来看佛、看圣者,那么产生这一种迷惑,他所以说,他说:感到什么都没有劲,一切还是为自己,搞了半天还是为自己,好象就提不起劲来。这个他就是教理没学好,根本就对佛教,可以说还不理解。

佛教根本,我们说最起码的是补特伽罗无我,我们说一切法,所谓一切法,那么什么色法、心法,最后总结一切法都是无我。哪个无我?补特伽罗无我、法无我。这个就是《百法明门论》的一个结构,那么它很明显地说补特伽罗没有“我”的,怎么说会有“你”?所以这个话就是没有好好思惟了。

我们再说,依止善知识,一切法,就是说,要有悲心,要有持戒,有这两个就可以依止,没有这两个,讲经讲得再好,修定修得再深,弘法的勇气再大,魄力再大,等等,不能依止。来个简单的话——不能依止。他那么多好处,八个优点,怎么还不能依止?没有戒、没有悲心——不能依止,这是康萨仁波切说的。

那么我们善知识依止以后,干什么?依止善知识不是说给他做做事情,在他身边沾个光,人家说起来我是做侍者师,拍起照片来我有一份等等,不是这个目的。目的是听闻正法。听闻正法,所以说它的目的是为听闻正法。

听闻正法之后是不是就算数了?听的时候听进去了——皮面的、浮在面上的,就是我们海公上师说的“水瓢上记帐”。这个打水的瓢瓢,以前是木头做的了,你把它帐记在上边,水一打,一个瓢,把它的字都洗掉了、没有了。那么你这个,经过事情一冲,你听的经都没有了、不起作用了,这就忘掉了。那么要怎么?要刻在这个上头,木头上你把它刻个槽槽,把字刻上去了,你水打好了,这个东西还在。怎么刻?思惟,如理思惟。那么你说听了正法之后,要进一步地深入,非如理思惟不可。

思惟之后,还要法随法行、依次行持。这个就是说这四个叫预流四支,也是我们在道前基础——“菩提道次第”道前基础,非要做到的,没有上路之前这些事情要做到,然后才能上下士道,那么这些东西,我们现在开始走路,也是要准备这个资粮。听闻正法,总算我们在讲经,听了。如理思惟,就是讨论。

有的人说,现在的人福报很大,你看人多得来不得了,甚至于胎里都不要他出来了。你也不知道,这是人的福报没有的关系。他虽然投了人身,又“人身难得,佛法难闻”,这人身很难得,但是他人身投是投了,在胎里边就打下来了,什么都不知道就完掉了,这个人身就没有了,这有啥福报?那么这个时间就很短,胎里边两个月、三个月就打掉了,只住了三个月的时间,什么都不知道,脑筋也没长好,手脚都没有的,那个就完了,这一辈子就完了。或者生到三、四岁,五、六岁死掉了,或者七八岁,十几、二十岁都有,各式各样的,那就是过去杀生多的感的报,时间就不长。“住时”的“分限”,他的住在这个世界上的时间,分限就是他的那个长短,多少长,根据他的业,报定的,业好的,长;业不好的就短。这就是命根,就是一期住世的时间。

今天我们把不相应行就讲到这里。讲了几个?命根、众同分讲过了,无想定、灭尽定还有无想天,这个我们讲过了。有一点还有一个笔记,笔记我没有拿来。明天或者你们下去自己抄去,空的时候把这个集子打开来,大家去抄一下,无想定里边有一些东西。那么下面我们接下去。

众同分

云何众同分?谓诸有情自类相似为性。

【广】 云何众同分?谓诸群生各各自类相似为性。

众同分是“谓诸群生各各自类相似为性”,《俱舍》里边我们来做为参考 。《俱舍》里边说什么叫众同分31?“同分有情等”,一个颂。什么叫众同分?就是有情里边有相同之处,同谓众多有情身。什么叫同?很多的有情,这一类有情里边,身形同,业用同,欲乐同,展转互相似故。

假使人的众同分,人的众同分都是站着走路的,两个手,一个头,不像野兽一样长了毛的,四个脚爬的,不是这样子,身的形状同的,虽然男、女不同,都是跟野兽有区别,都是人的样子,那么身形是同的。

业用同,都是做农的,或者做生意的,或者是做什么工作的,, 这个业用,这一类的,相同。不像野兽,牛是吃草的,耙地、要耕地的,业用根本不同。老虎、狮子吃人、吃动物的,吃活的东西的,住在山里边,专门捕那些活东西吃的,其它,它也不劳动的。那么这个就是跟其它的有所不同,业用也不同。

欲乐也不同,人类他有人类的一种欢喜的东西,那么野兽有野兽欢喜的,牛最欢喜的——吃水、吃草,人看到水、草,感到毫无兴趣。人欢喜吃什么?有的人吃荤的,欢喜吃肉什么东西;吃素的也欢喜吃高级的素菜什么东西,有人欢喜吃水果,等等,都是跟野兽是不同。老虎要吃人的,一个人长得再好,在老虎看起来管你好看不好看,它是要吃你的肉,它就欢喜,吃了就高兴,长得好不好,不是它的事情。个意乐心不一样的,欲乐也不一样。

再,这一类的有情,他们的身形,他的业用,他的欲乐,互相相似的,这一类相同的,叫众同分,叫众同,他们相同,这一类。假如人,人的众同分。

这个“分”什么意思?在《俱舍》里边,分是因的意思,就是因为这个分,有这个因在里边,就使得这一类的有情,他的身形,他的业用,他的欲乐心,都相同。那么,因为是有部,他总是有个东西,你相同,是相同的一个东西使你相同,就是众同分,这个“分”就是因。有众同分这个因,使这一类有情,他形状相同,业用也相同,他的欲乐心也相同。

那么我们说,就是人类里边,男的跟女的他的欲乐也不一样。这个大家都知道,《俱舍》里也讲的:男的孩子你去看,都喜欢拿宝剑、拿弓、拿枪打仗,欢喜搞这一套;女孩子,搞个洋娃娃,做做针线,织织毛线衣,总喜欢那一套。意乐心不同。这个男的、女的里边又分那个同类,那么众同分,男的众同分,他的东西又是一个,从人类里边说他又是一种,女的众同分从人类里边说又是一种,所以各类相同的。使他们相同的这个因,叫众同分。

这里比较简单一些,什么叫“众同分”?“谓诸群生各各自类相似为性”。这是很多很多有情,他们某些地方相像的,叫众同分。天,天的众同分,身上有光明的,他有神通的,等等。人,人的众同分,他站,人的形状跟天一样的,两个脚走路的,他的工作,农、商等等,这个是众同分。

下面几个好说了,就是生住异灭,在人的上面说,有情来说,生老住无常;物质来说,生住异灭;在整个世界来说,是成住坏空。这个意思都一样的,用的名相不同。这里就用生老住无常,因为我们修行主要是人在修,因为根本乘就是解决人的问题,如何出轮回。所以说,就用生老住无常。

【广】 云何生?谓于众同分所有诸行,本无今有为性。

把孩子养下来了,到底有没有孩子?没有。醒过来什么都没有。那么,我们从世俗谛说,这个小孩本来没有的,现在生下来就有了,户口簿里就有他的名字,本来以前是这个户口簿没有他名字的。这是生。

【广】 云何老?谓彼诸行相续,变坏为性。

老就是老化,不一定是说:头发白,胡子白,这叫老。就是你在生下来之后,每一刹那都在趋向老化,这是变,就是变异。“谓彼诸行相续”,这些行就是有,这个人——有情,他的相续,他从养下来,到他一期寿命住的时候,都是相续的。你说今天看到某某人,他那个样子,明天去看他,脸变不变?还是那个样子。如果变的话,我们认不到了,今天我认到朋友,明天一看,不见了,这个脸不一样了。不会。明天相似相续,他人还在,只要他不病死,人还在,脸还差不多。但是说,是不是绝对的不变?你们把十几年以前的照片跟你现在自己对对看,变不变?变得很多了。老了之后,更变了,哪一个是还不变的?小孩子也天天在变,我们这个眼睛钝,就看不出来变,因为相似,昨天跟今天差不多,变了一点点,变得不多,我们看了,就是这个人,一模一样的,其实不一样,时间多了就看出来了,十年以后照个相就不一样。最简单的我们看那个钟。这个秒针是看出它在动,这个时针跟那个分针,时针根本看不出来。分针你盯到它,眼睛看,它动不动?看不出来。我们眼睛粗得很,但是它过了五分钟就要跑一格,要跑那么快,时针虽然动得慢,但是一个小时还得跑一格,但是我们盯到眼睛看,如何怎么去看它——没有动,但是它在动,我们又看不出它动。这个就是说变化是决定有的,只不过人的肉眼,我们的感觉迟钝,就感觉不出来,每一个东西,刹那刹那都在变化,就是老化。

【广】 云何住?谓彼诸行相续随转为性。

“住”,“谓彼诸行相续,随转”。相似相续,只要它没有死掉,没有坏掉,那么它今天、明天那个样子是相像的。“随转”,这个相续等流下去,随转就是说根据他原来的样子,继续地住下去,这是住。

无常

云何无常?谓即如是诸行相续,谢灭为性。

【广】 云何无常?谓彼诸行相续,谢灭为性。

“无常”,“谓彼诸行相续,谢灭为性”,他这个有情,他这个相续,这个身心,身心都是相续,今天、明天都是等流下去的。谢灭,谢灭就是一期完了,没有了,断掉了,那么是无常了。这个一般说,无常到来,就是死掉了。那么,实际上无常哪个时候到来呢?天天在你身上,刹那刹那都在无常。你起个念头,开始想着在念佛,后来一想去烧饭去了,这是无常,这个念头就变掉了,这是无常。但是这里说无常,就是,总的说——变、坏。对有情说死掉了,东西来说是坏掉了。生老住无常,就是生住异灭,这是四个,我们讲过了。它所以叫不相应行,也是我们的色心,它的分,它的位有所改变,并不是离开色心还有这么个“生老无常”的东西。下面这个名、句、文身,这是声明方面的东西。

名身

【广】 云何名身?谓于诸法自性增语为性,如说眼等。

名身,什么叫名?名我们说就是概念。茶杯,叫个名,这个是凳子、桌子,这个名是一个东西的代名词。“于诸法自性”,假使这个茶杯是什么东西?我们没有取名字之前,只看到是什么东西,后来说这个叫茶杯,那么,是增上去,这句话是加上去的,它本身没有茶杯这两个字。我们说,假使是海外的,英国人、美国人,它根本不叫茶杯,他们另外又给你安个名字,这个茶杯名字很多,每一个语种,西藏也不叫茶杯,他们有他们的名字,那么这是安上去的,不是它本身有的,增语,增上去、加上去的。这个法,给它加一个名字,“如说眼等”,这个叫眼睛,那个叫耳朵。就像我们说的眼睛,这个,欧洲人又不叫眼睛。这个都是安上去的名字,但是我们叫惯了,一说眼睛,马上知道这个东西。我们以前跟小孩子逗了玩的时候,就说“眼睛”,他就指眼睛,“耳朵”,他指耳朵,不要搞错,他乱点就点错了。所以才学孩话的人,他要去锻炼。这是增语,一个法,它加上一个——把它加个名字,眼睛、耳朵等等,我们说这个就是一个概念。

句身

【广】 云何句身?谓于诸法差别增语为性,如说诸行无常等。

那么什么句身?“谓于诸法差别增语为性”,一个是自性,一个差别。那么这个茶杯怎么样的?它的义是什么东西?这茶杯是泡茶的。句子,就是说,“如说诸行无常等”,我们在用现代话来说,也很简单。“名”就是一个名词,也就是一个概念。句子,句就是表示一个完整的意义。我们说无常,什么无常?诸行无常,一切有为法都是无常。我们说一个空,什么空?一切法都是自性空。我们说这个寂静,什么寂静?涅槃寂静。它意思完整了。单是个“寂静”,什么“寂静”?单是个“涅槃”,“涅槃”怎么样?如果“涅槃寂静”,涅槃这个东西最清净的,一切灾患的、烦恼的、动乱都没有的。

那么就是说:“名”就是一个概念;“句”,一个完整的意思;“文”,字母。这个实际上很简单的东西。

文身

【广】 云何文身?谓即诸字,此能表了前二性故。亦名显,谓名句所依,显了义故。亦名字,谓无异转故。前二性者,谓诠自性及以差别。显谓显了。

“云何文身?谓即诸字”,就是字母。西藏——gakagana(音);英语——A、B、C、D;梵文,它有它的字母。“此能表了前二性故”,就靠字来表达前面的。它们都是拼音字母的,不像我们汉人,汉字是一个字就有意思的;其它的语种,都是几个字拼成来一个概念,一个名字,然后几个字兜拢来成一个句子。文,就是字母,有这个文才能够表达前二性。名也是文字兜拢来的一个名词,一句句子更是很多的字母把它兜拢来成一个句子。

“亦名显”,能够显了意义的,也叫显。“谓名句所依显了义故”,名跟句所依靠的就是文,就是字母,依靠它之后,才把意思显出来。“亦名字”,也叫字母,这个字。“谓无异转故”,它不再转异了,是最小的单位。“前二性者”是什么?“谓诠自性及以差别”,就是名、句两个。显——显了。这是《广五蕴论》,讲得详细一点。

云何为生?谓于众同分中,诸行本无今有为性。

云何为老?谓即如是诸行相续变异为性。

云何为住?谓即如是诸行相续随转为性。

云何无常?谓即如是诸行相续谢灭为性。

云何名身?谓诸法自性增语为性。

云何句身?谓诸法差别增语为性。

云何文身?谓诸字为性。以能表彰前二种故,亦名为显。由与名句为所依止显了义故,亦名为字。非差别门所变易故。

这个《五蕴论》里边,它就简单了,我们还是回顾一下。这一下学我们两本一起学了。这个心不相应行里边,生、老、死,我们看生、老、死,都没念过。

“云何生?谓于众同分所有诸行,本无今有为性”,一模一样。

“云何为老?谓即如是诸行相续变异为性”, 就是变,生住异灭的“异”。

“云何为住?谓即如是诸行相续随转为性”,一样的,生住异灭的“住”。

“云何无常?谓即如是诸行相续谢灭为性”,一样的。

“云何名身?谓诸法自性增语为性”,就是讲它自性的。

“云何句身”,讲它差别的,“诸法差别增语为性”,这个增语,加上去的,本来没有的,是安上去的名字。

“云何文身?谓诸字为性。以能表彰前二种故。亦名为显”,就是字母,它的体就是字母,因为能够表达,前面两种的名跟句的意思,也叫显。“由与名句为所依止显了义故”,名跟句就是我们的概念跟句子,都是依靠这个字母来显了它的意思,也叫字,就是字母。“非差别门所变易故”,就是这个再不能变了,最小的、基础的东西了。

那么,这里我们再说一个,什么叫“身”?名就是概念,句就是句子,文就是字母,身摆来干什么?身就是多数。一个名,叫名;两个名,叫名身;三个名,叫多名身。这是印度的语法。我们中国:一个名,叫一个;两个,叫两个;三个以上叫众多或叫诸。这是代替,字不变化的。英语就加个“s”就完了,多数、少数表达出来。而印度,就是一个名叫名,两个名叫名身,身就是“多”,三个名就叫多名身,三个以上就是都叫多名身。那么同样的,下边依样类推,一个句子,假使“诸行无常”,叫句,如果说两句,“诸行无常,诸法无我”,那么是句身,如果再加一句“涅槃寂静”,“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那是多句身,三句以上的叫多句身,一句的叫句,两句的叫句身。文,一样的:一个字母叫文;两个字母叫文身;三个字母以上的,多文身。

这是印度的声明学,也属于不相应之一。这个对我们有什么关系?很重要的关系。我们的佛教的教典的体,就是名、句、文身,没有名句文身,我们经教怎么学?声音固然是声音,但声音如果没有名、句、文身的含义在里头,我们所听到的声音,什么意思不知道。就靠名句文身,那么这样子我们才能够领会佛的教义,才能够等流下来。没有名、句、文身,佛说什么我们不知道。所以说,我们说“依文解义,三世佛冤”,那就是执着文字,固然三世佛冤,但是你抛弃文字,你怎么学?所以说“离经一字,即同魔说”。这两句话是辩证的,固然不能依靠死在文字下,但也不能脱离这个文字,离开经一个字就是魔说,那好厉害。那么依文解义,当然也不对。不要执着,但是这个文字,也不能离开,离开了文字你如何去修行?能否领会佛的教义?

那么今天还有一个“异生性”,讲完了,不相应行就讲完了。下边就是识蕴。我们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都讲完了,这里讲的是八个识,所以属于大乘。再下边就是蕴、处、界的分别的问答,到那个时候我们把蕴的为什么五个,不多不少的,这个时候再补充。那么今天把不相应行的最后一个,异生性讲一下。

异生性

云何异生性?谓于诸圣法不得为性。如是等类已说行蕴。

【广】 云何异生性?谓于圣法不得为性。

在《五蕴论》里边,什么叫异生性?“云何异生性?谓于诸圣法不得为性。如是等类已说行蕴”,行蕴里边讲完了。“云何异生性?谓于圣法不得为性”,一模一样。那个异生性,就是一个凡夫的代名词。异生,就是没有得到圣者。这个异生性,就是说什么人是叫异生性?“圣法不得为性”,圣者的法没有得到,那么叫异生性。反过来,得了圣法,就是见道以上,就不叫异生性,叫圣者。那么凡夫就是异生性,我们现在都是凡夫,都是异生性。圣者,他就把异生性舍掉了。这又得、非得的问题了。我们前面讲个“得”,没有讲非得、不得,没有。那么《俱舍》里讲得、非得两个同时对了讲的。得到一个什么,固然成就什么,但是异生性,你要非得——异生性把它丢掉,那成了圣者。如果异生性你还是不给它舍掉的话,永远是个凡夫。那么这就是圣法不得为性。在我们这里讲得很简单,不要很复杂的意思掺进去,就是说没有证到圣法的人,那些都是异生性。好了,今天我们就把不相应行讲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