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卷第九(1 / 1)

楞严要解 元音老人 20335 字 23天前

色界比欲界要好,有很妙的色相,只是形象稀薄,我们肉眼看不见。色界有四禅天,即初禅、二禅、三禅和四禅。在达摩祖师未来之前,中国禅宗讲的都是“四禅八定”。在初禅天就能升腾放光;到二禅天就是喜悦无穷,即人们所说的法喜充满;三禅天则快乐无比,这个快乐是世间任何事情都无法比拟的,功夫做得好就可以尝到这个味道,快乐得很;四禅天叫舍念清净地,就是禅定功夫深了,乐也没有了。西方极乐世界中的“极乐”就是指都化空了,乐也不可得。假如你还有乐在,还是有心,还是有妄想妄念,还是没有成道。

下面分开讲初禅、二禅、三禅和四禅。首先介绍初禅,初禅包括三天,即: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

【阿难!世间一切所修心人,不假禅那,无有智慧。但能执身,不行淫欲,若行若坐,想念俱无,爱染不生,无留欲界。是人应念,身为梵侣。如是一类,名梵众天。】

阿难!世间一切修心的人,假如不修出世间的禅定,也就是不修无出无入的大定,不识自性,只是暂时压念不起,就不会有解脱的真智慧。但是假如他身不行淫欲,在行住坐卧中淫欲妄想、妄念净尽,不生爱欲秽染之心,那么命终之后就不会再来欲界,而是应念生到梵天,与梵天众生为伴。这类众生叫梵众天(也就是梵民)。

【欲习既除,离欲心现,于诸律仪,爱乐随顺,是人应时,能行梵德。如是一类,名梵辅天。】

假如众生淫欲习气已经断除,离欲的清净心显现,较前梵众天犹胜,对各种律仪爱乐随顺,那么此人当下即可成就清净的戒德,能辅佐梵天之主。这类众生叫梵辅天(也就是梵臣)。

【身心妙圆,威仪不缺,清净禁戒,加以明悟,是人应时,能统梵众,为大梵王。如是一类,名大梵天。】

假如众生修习禅定,身心较色界的前两天微妙、圆满,行住坐卧威仪不缺,戒行清净,并且由定显发智慧光明,即“加以明悟”,那么此人当下即能统领梵众,成为大梵天王。这一类众生叫大梵天。

【阿难!此三胜流,一切苦恼所不能逼。虽非正修真三摩地,清净心中,诸漏不动,名为初禅。】

上面初禅三天已经超越欲界,所以称为三胜流。欲界有很多种苦,细细讲来有十八种苦,通常讲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初禅内不见身心、外不见世界,所以不再受这些苦恼逼迫了。

初禅具有“八触十功德”。“八触”就是“动、痒、轻、重、冷、暖、滑、涩”,觉得身体没有了,但产生了这八种感觉。八种感觉不一定同时出现,但不外这八种。动,是动得飘飘然,超过了世间的狂欢;痒,是痒得欣欣然,超过了世间的欲乐……,总之,八触都是很舒服、很快乐的感觉。离欲而生喜乐,所以初禅称为“离生喜乐地”。“十功德”就是“空、明、定、慧、善心、柔软、喜、乐、解脱、相应”,这里面已经包括了“空、乐、明”。定者不乱、慧者不愚、喜者不忧,还有善心、柔软、解脱、相应,这都是极好的境界,所以称为“十功德”。

“非正修真三摩地,清净心中,诸漏不动,名为初禅”,“三摩地”就是三昧,假如持戒修定,不是正修三昧,即不是依不生不灭的真心修行,但是断除了欲界粗浊的秽染,心清净了,伏住了粗重散乱的烦恼迷惑(“漏”就是烦恼迷惑),就叫作初禅。

舍弃初禅八触十功德的觉受,才能进入二禅。二禅包括三天,即: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下面一一说明。

6.天趣因果

【阿难!其次梵天,统摄梵人,圆满梵行,澄心不动,寂湛生光。如是一类,名少光天。】

二禅初天统摄梵天众生,此天戒定慧兼具,所以说“圆满梵行”。这一层天禅定功夫比初禅增进了,心水澄清不动,寂静湛然,所以由定心显发智慧光明。但是这只是慧光初发,光明尚且微弱,所以这一类叫少光天。

【光光相然,照耀无尽,映十方界,遍成琉璃。如是一类,名无量光天。】

少光天由定而显发智慧光明,随着禅定功夫增进,光明渐胜,妙光层出不穷,光光相照(“然”就是照),光明无尽,照耀东西南北四维上下十方,世界随光明显现,到处都像琉璃一样明澈。这一类叫无量光天。

【吸持圆光,成就教体,发化清净,应用无尽。如是一类,名光音天。】

二禅第三天禅定功夫较前两层天深入,并由深定而发出妙圆光明。此天已离语言,用光明说法,也就是吸持圆满的光明以为教体,宣说清净梵行,随缘应用,无有穷尽。因为此天以光明为音声说法,所以叫光音天。

【阿难!此三胜流,一切忧悬所不能逼。虽非正修真三摩地,清净心中,粗漏已伏,名为二禅。】

上面说的是二禅天,二禅的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已经超越欲界,所以称为“三胜流”。二禅称为“定生喜乐地”,定中生起喜乐,不受一切忧愁烦恼和躁动不安的逼迫(“悬”就是不安)。和初禅一样,二禅也不是正修三昧,即不是依不生不灭的真心修行,但是二禅心清净了,已经伏住了粗重的烦恼迷惑(“漏”就是烦恼迷惑)。

舍弃二禅的“喜”,才能进入三禅。三禅包括三天,即:少净天、无量净天和遍净天,下面一一说明。

【阿难!如是天人,圆光成音,披音露妙,发成精行,通寂灭乐。如是一类,名少净天。】

“圆光成音”是说前一层天吸持圆光,以光明为音声成就教体,宣说清净梵行,这一层天仍然是以光音为教体(“披光音”就是以光音为教体),但是所显的义理微妙,而且能以所显之理成就精微的妙行。因为此天定力较前一层天更胜,所以能舍弃二禅的“喜”而生起寂灭妙乐,故曰“通寂灭乐”。因为这一层天较前面诸天清净,且始得此乐,所以称为少净天。

【净空现前,引发无际,身心轻安,成寂灭乐。如是一类,名无量净天。】

前一层天因净而得妙乐,这一层天定力较前面更胜,能不着净乐,把净乐之境空掉,所以说“净空现前”。随着定功不断增进,所证之妙乐也不断增盛,乃至由定引发的妙乐无有边际,身心轻安,成就了无量寂灭之乐。这一类叫无量净天。

【世界身心,一切圆净,净德成就,胜托现前,归寂灭乐。如是一类,名遍净天。】

前一层天成就无量寂灭之乐,但只是作为正报的身心得以轻安,还没有周遍依报世界,而这一层天定力较前面更加深入,依报之世界也和正报之身心一样归于寂灭,一切处无不清净,成就了清净妙德。于是他把现前的清净胜境作为托身之处,以寂灭妙乐作为所归。这一类叫遍净天。

【阿难!此三胜流,具大随顺,身心安隐,得无量乐,虽非正得真三摩地,安隐心中,欢喜毕具,名为三禅。】

三禅天和初禅、二禅一样,已经超越欲界,所以叫“三胜流”。三禅天已经无忧无喜,只随顺定功渐次增进,所以说“具大随顺”。三禅天定功深入,所以身心安隐,称为“离喜妙乐地”,产生了超越欢喜的微妙快乐。因为妙乐无量无边,所以说“得无量乐”。三禅和初禅、二禅一样不是正修,没有证得真实三昧,但是心能安隐不动,妙乐圆满具足(“欢喜”就是妙乐,“毕具”就是圆满具足)。这是讲三禅的情况。

舍弃三禅的一切觉受,才能进入四禅。四禅天包括福生天、

福爱天、广果天、无想天,另外,四禅天还有三果圣人所居之地──五种不还天,即: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和色究竟天,所以四禅天一共有九层天,下面一一说明。

【阿难!复次天人,不逼身心,苦因已尽,乐非常住,久必坏生。苦乐二心,俱时顿舍,粗重相灭,净福性生。如是一类,名福生天。】

佛为度声闻乘人说苦集灭道四谛法,四谛法包含两重因果:一是世间因果,即苦、集二谛。苦谛是世间果,集谛是世间因。二是出世间因果,即灭、道二谛。灭谛为出世间果,道谛为出世间因。苦谛为什么被称之为世间果呢?因为它是综合了三界内一切众生所受的生死诸苦果而说的,并归纳为三种苦:苦苦、乐苦和行苦。苦苦是指身心受到摧残,苦上加苦、雪上加霜、痛苦难熬、痛不欲生时所受的苦,比如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所受的苦,谓之苦苦。乐苦是乐境失去后所感受到的苦,乐非永恒,乐坏苦生,故名乐苦,又名坏苦,比如:天人虽然比我们世间人快乐舒服得多,寿命也长得多,但终有尽期,仍有生死之苦,死了之后,根据其行为的优劣、善恶的多少,还是要下来受苦的,这就是乐苦。行苦是诸行无常、迁流不息,没有什么痛苦感、亦没什么快乐感,却又时刻在变、不得安定,无常故苦。欲界三苦俱全,色界有乐、行二苦,无色界只有行苦。

这段经文说:阿难!再者,此天之人身心没有逼迫之苦,因为逼迫身心的苦因已经除尽(这里的“苦”指的是苦苦、乐苦,苦因已经除尽指的是苦苦、乐苦已经除尽)。前一层天──三禅天虽然妙乐圆满,但是妙乐不是常住不灭的,久久必然会坏掉,坏则生苦。假如苦也不受,乐也不受,苦乐二心都顿然舍掉,那么粗重的欣上妙净、厌下苦乐的烦恼相就灭掉了,清净的福德性就会生起。这一类叫福生天。

【舍心圆融,胜解清净,福无遮中,得妙随顺,穷未来际。如是一类,名福爱天。】

前一层天苦乐俱舍,这一层天舍心功行纯熟,舍心与定心圆融。舍苦乐、求胜定之心坚固不动摇,不为境缘所转,所以说“胜解清净”,因此感得的福德广阔无边(“无遮”就是无边)。胜解于定中无碍随顺(即“妙随顺”),受用无穷,尽未来际。这里“尽未来际”指的是所得的寿报长久,历经劫数,并非无穷无尽。这一类叫福爱天。

【阿难!从是天中,有二歧路。若于先心,无量净光,福德圆明,修证而住。如是一类,名广果天。】

“歧路”指的是分出不同的道路。由福爱天往上,根据行人发心是否带异计(异计就是欣上厌下)而分出两条不同的道路:一条是不带异计而修四禅,就会通广果天;一条是带异计而修四禅,就会通无想天。先说广果天:“若于先心”,假如不带异计而修四禅,那么前面福爱天定解圆融之心会进一步增进,因此会显发无量净光,令福德增盛以至圆明,福德圆明则使定功愈发深入,行人便依此修证而住。因为这一层天由福德圆明而感得广大胜果,所以叫广果天。

接下来说另一条道路:带异计而修四禅,由福爱天通无想天:

【若于先心,双厌苦乐,精研舍心,相续不断,圆穷舍道,身心俱灭,心虑灰凝,经五百劫。是人既以生灭为因,不能发明不生灭性,初半劫灭,后半劫生。如是一类,名无想天。】

假如带异计而修四禅,欣上厌下,那么在前面福爱天会双厌苦乐,既厌离苦,也厌离乐,不停地精细推研,一心想舍离苦乐 , 彻底地穷究舍离苦乐之道,最后功夫纯熟,不但舍弃了苦乐 , 连舍心也舍掉了,身心都灭掉了,妄心、妄想就像死灰一样凝然不动 , 以至于妄认这个死定为涅槃圣果而入定五百劫。因为这是依生灭妄心修行,没有悟到不生不灭的妙明真心,所以不能发明不生不灭的涅槃佛果。五百劫中初半劫灭想入定,最后半劫报尽定消,想又复生,中间皆是无想。这一类叫无想天。无想天因为带异计而修,所以是外道。所谓异计,就是执断执常,有的说,人死了之后一定是有的,有的是冥谛,像木头一样不知道了;有的说没有,死了就完了,所以就争论。计常,就是常有;计断,就是没有,所以外道见就是心外取法 , 带异计而修。

【阿难!此四胜流,一切世间诸苦乐境所不能动。虽非无为真不动地,有所得心,功用纯熟,名为四禅。】

上面讲的四禅天胜过欲界及前面诸禅,所以叫“四胜流”。四禅称为“舍念清净地”,此时清净平等,空、乐、明等等一切觉受都没有了,没有欢喜、快乐等等来动摇其身心,而且火、水、风三灾对其也奈何不得 , 故名不动无为。尽管如此,四禅天还是有劫数的,一旦出定,遇境反动胜过未入定前,所以是不究竟的,不是真实的无为不动之地。“有所得心”是说因为不明本性,所以心有所得。“功用纯熟”是说此时虽然未达不动无为,仍然是有为功用,但是清净平等,能舍掉空、乐、明等一切觉受。这是说四禅的情况。

【阿难!此中复有五不还天,于下界中九品习气俱时灭尽,苦乐双忘,下无卜居,故于舍心众同分中,安立居处。阿难!苦乐两灭,斗心不交。如是一类,名无烦天。】

四禅天中还有三果圣人所居之地,三果也叫“不还果”,即不用再到人间来了,所以三果圣人所居之地叫不还天。不还天一共有五天,称为五不还天。因为三果圣人舍念清净,所以其所居之地也叫净居天。因为三果圣人不同于凡夫、外道,所以这里别列五不还天。

贪、瞋、痴、慢、疑属于思惑,也称“迷事惑”,见道以后,数数修习才能断尽,故又称“修惑”“修所断惑”。思惑可分为三界八十一品。哪八十一品呢?人间、欲界天有九品;色界天有四禅天,每一层天有九品,四九是三十六品;再上面是无色界天──四空天,每一层天也是九品,也是三十六品,三十六加三十六是七十二,七十二加欲界的九品就是八十一品。如果八十一品思惑都断尽了,就出三界了,分段生死就了了。色界天虽然好,仍要把它照破不可得,它就阻不住你,你就透过去了。

这段经文说:五不还天已经断了下界,即欲界、初禅、二禅、三禅四地各九品习气,也就是断了三十六品思惑。“俱时灭尽”就是习气种子和现行都灭掉了,既无欲界的苦,也无三禅的乐,所以“苦乐双忘”。既然苦乐都灭尽了,所以“下无卜居”,“卜居”就是居住,就不会在下面欲界和初禅、二禅、三禅受生了。五不还天的三果圣人空、乐、明等一切觉受于舍心中都化空了,皆安住于舍念清净的同分中,所以说“故于舍心众同分中,安立居处”。假如苦乐未亡,就会厌苦欣乐,有苦有乐就是对待(相对)法,因对待之故,欣厌二心就会交战于胸,斗争不已,而此时苦乐皆已灭掉,泯绝对待,所以斗争之心消灭了,即“苦乐两灭,斗心不交”。因为泯绝对待,一切平等,所以烦恼不生。这一类叫无烦天。

【机括独行,研交无地。如是一类,名无热天。】

“机括”是弩上发射的机关,因为一切境相都是妄心分别引起的,所以妄心为生起一切境相的机关,这里说的妄心指的是舍心,也就是舍弃一切觉受之心。“机括独行”是说唯有舍心独存。前一层天苦乐之境已经灭尽,但尚有泯灭之心,而这一层天泯灭之心亦灭,所以说没有穷研交互之地。寂然清净,心得清凉,连细微的烦恼也没有了,所以叫无热天,“热”即热恼,也就是细微的烦恼。

【十方世界,妙见圆澄,更无尘象,一切沉垢。如是一类,名善见天。】

因为定慧圆明,所以十方世界──东西南北四维上下遍见无碍,凡所有见皆澄清无染,一切尘境和历劫的积垢都消灭了。因为舍心圆明,故所见殊胜。这一类叫善见天。

【精见现前,陶铸无碍。如是一类,名善现天。】

前一层天定慧功成,精微的境相现前,这一层天进一步磨炼习气(“陶铸”就是磨炼),不留滞碍,心愈发空净,所现的境相也愈发殊胜。这一类叫善现天。

【究竟群几,穷色性性,入无边际。如是一类,名色究竟天。】

“究竟”就是穷究至极;“几”是几微、细小,“究竟群几”就是对种种几微之色穷究至极。因为一切色相皆以空为性体,所以“穷色性性”就是穷尽一切色相的体性归于空性。因为空性无有边际,所以说“入无边际”。因为这一层天对一切色相穷究至极,尽其边际,所以叫色究竟天。

【阿难!此不还天,彼诸四禅四位天王,独有钦闻,不能知见。如今世间,旷野深山圣道场地,皆阿罗汉所住持故,世间粗人所不能见。】

上面说的五不还天是四禅天中三果圣人所居之地,三果为不还果,即不用再到人间来了,其无漏定力殊胜,遇事不动心,而第四禅天──即福生天、福爱天、广果天,及外道无想天这四天的天王还是有漏凡夫,对五不还天只能仰慕其名,却不能了知、不能得见。就像现在世间旷野深山,绝无人烟的圣道场地一样,那都是阿罗汉住持之境,世间粗俗之人因为不修无漏,没有无漏之智,所以是见不到的。

【阿难!是十八天独行无交,未尽形累,自此已还,名为色界。】

上面讲的色界初禅、二禅、三禅各三天,一共九天,加上四禅的九天,一共十八天,这十八天欲染已经灭尽,唯定心独存,所以说“独行无交”。因为还有稀薄的形象之累,所以说“未尽形累”。从色究竟天以下,到下面的梵众天都属于色界。

色界四禅到这里就讲完了,色界的相细微光明,不像欲界粗浊,假如不住明就能出色界。接下来讲从色究竟天分出两条不同的道路:一条是成阿罗汉,回心向大,入菩萨乘;另一条是不回心者入无色界四空天。

【复次,阿难!从是有顶,色边际中,其间复有二种歧路,若于舍心,发明智慧,慧光圆通,便出尘界,成阿罗汉,入菩萨乘。如是一类,名为回心大阿罗汉。】

“有顶”就是色界之顶;“色边际”就是色究竟天;“歧路”就是分出不同的道路。从色界之顶,即色究竟天,分出两种不同的道路,一条道路是:利根者能够于舍心(四禅通修舍定)显发智慧光明,智慧光明圆满通达,不执著无色界的空相,不贪著、不恋著无色界四空天,把无色界的三十六品思惑都断了,把它照破不可得,就出三界了,分段生死也就了了,就证成了阿罗汉,阿罗汉又回小向大入菩萨乘(菩萨乘是悟我法二空之理,修六波罗蜜和四摄,自觉觉他以证道的大乘道)。这一类叫回心大阿罗汉。从色究竟天分出的另一条道路是:不回心向大者入无色界四空天,即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

【若在舍心,舍厌成就,觉身为碍,销碍入空。如是一类,名为空处。】

在色究竟天依舍心修行,希求舍弃一切有而入空,虽然舍厌已经成就,但是感觉还有微细的色身滞碍着、没有空尽,所以要“销碍入空”,厌离色碍,以空作为所依。这是无色界初天,叫作空处,也叫空无边处。

【诸碍既销,无碍无灭,其中唯留阿赖耶识,全于末那,半分微细。如是一类,名为识处。】

种种色碍都消灭了,故不依色(实际上,说无色界四空天一点儿色相都没有也不对,精微之色还是有的);连无碍的无也消灭了,也就是连空也消灭了,故不依空,只留下阿赖耶识作为所观。“全于末那,半分微细”,“末那”是末那识,即第七识,第七识又名传送识,等于我们单位的门房,把六识送来的信息都传到第八识里去,这时,六根不缘取六尘,所以六识不起,虽然六识不起,没有信息传送给七识,但是七识并没有灭掉,它还有半分存在,即执著第八识──阿赖耶识的见分为我,其相微细,所以说“全于末那,半分微细”。这类众生厌离空处而依于识。这是无色界第二层天,叫作识处,也叫作识无边处。

【空色既亡,识心都灭,十方寂然,迥无攸往。如是一类,名无所有处。】

在识无边处,色空都消灭了,但是还有识心在,到了这一层天,识心也消灭了,因为色、空、识都灭掉了,所以十方寂然,迥无所有,行人遂以为究竟,不再继续前进(“迥”是迥远、迥少;“攸”是绵延、继续)。这一类是无色界第三天,叫无所有处。

【识性不动,以灭穷研。于无尽中,发宣尽性。如存不存,若尽非尽。如是一类,名为非想非非想处。】

前一层天──无所有处灭了识心,但是未见识性(识性即第八识),尚有穷究推研,这一层天见到识性不动,不再穷研,也就是灭掉了穷研。行人见识性湛然不动,以为是究竟处,遂以识性为依,所以说“于无尽中,发宣尽性”,“尽”就是究竟,把本来不究竟的识性误以为是究竟的。识性现前,故曰“如存”;识性见分、相分已灭,不起现行,故曰“不存”。前七识已灭,故曰“若尽”;无明未破,故曰“非尽”。因为“不存”“若尽”,所以“非想”;因为“如存”“非尽”,所以“非非想”,也就是到了非想非非想定,还有一丝想蕴未灭。这是无色界第四天,叫非想非非想处。

非想非非想处一定就八万大劫,前四万大劫渐渐入定,后四万大劫渐渐出定。出定之后种子反动了,起惑造业,那么就受报了,所以四空天也不究竟,还是生死。关于得定,人皆以为有入定、出定之别。坐在这里,不动、不想、不吃、不尿,是入定;一有举动、言说,便是出定,其实,这错会了定的意义。因为坐在这里不动是死定,不是大定。大定是无出入的,它是对任何境而不惑,随缘起用而无所住,不是死坐不动而有所入的。关于此理,儒家也曾描绘说:“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因为死坐不动,只是压念不起,灭其受想不是真了,任你定得百万劫,时劫一过,又复起念着相造业受报。故虽得四空定,生非想非非想天,依旧落轮回,生死不能了。这种死定,古德喻如搬石压草,石去草又复生,故非究竟,南岳磨砖度马祖,即救其出死定也。修大乘佛法者,不取这种死定,以非究竟,不得真实受用故。昔梁武帝出猎,得一入定五百年之老古椎,甚为惊奇赞叹,思欲与志公禅师较短长,乃令众宫女裸体与二公入浴。老古椎初尚能视听自如,继而闭目不能动,再后,不得不推开众宫女,逃走去矣。反观志公,言笑自若,无动无惊,非活定力,曷克臻此!可见,得定不在死坐不动,更不在死坐之时间长短,而须历境练心,对境不惑,起大机用而无所受,方为真定也。

【此等穷空,不尽空理。从不还天,圣道穷者,如是一类,名不回心钝阿罗汉。若从无想诸外道天,穷空不归,迷漏无闻,便入轮转。】

这里是总结四空天。

无色界天人虽然心能坚住禅定,就是心能够不动,入定很深,修到了空定,但是空定的劫数一到,他就出定了,见到外面的境界就起了怀疑:“咦,说是空的,怎么还是有啊!佛说法骗人,是骗子、骗子。”他还是着相,着相就造业,造业就受报,反过来毁谤佛法,就下地狱了。所以无色界并没有真正穷尽、通达真空之理,他们欣上厌下,心有取舍,只求依定入空,不知心境本空,无须销灭心境而后入空,所以只是休心息念,而没有证体起用的力量,还是世间禅定。住空不能出空界,出不了四空天,还在六道的天道里。

无色界天人是从色界五不还天、无想外道天或者广果天来的,其中,从五不还天来者,会依“圣道”──即小乘偏空之理穷究不休。小乘偏空之理指的是偏执我空之真理而不知法亦空,执著佛性七大种性(地、水、火、风、空、根、识)当中的地、水、火、风四大种性为我,是为法我,叫作法见未除。这类行人未能断尽思惑而出三界,而是消灭色碍入四空天,这叫不回心钝阿那含(即三果),通称阿罗汉,“钝”是钝根之意。四空天中还有一类是从无想外道天和广果天来,“穷空不归,迷漏无闻,便入轮转”,他们虽然穷究不休而伏惑入空,但是未悟人空、法空,迷于有漏(有漏就是有烦恼、有迷惑),以无所见、无所闻、沉空滞寂为究竟,空业报尽以后就会堕入轮回,不再回归四空天。

【阿难!是诸天上各各天人,则是凡夫业果酬答,答尽入轮。彼之天王即是菩萨,游三摩提,渐次增进,回向圣伦,所修行路。】

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三界的天人,假如是凡夫以修习十善或者修习禅定为因所感得的果报,那么就是世间法,因为不识真心,不悟我、法二空之理,所以不可能出三界,天福报尽就会堕入轮回。假如是三界诸天天王,那都是菩萨寄位于此,他们逍遥自在,游戏三昧(“三摩提”就是三昧),假天王之位济物利生,渐次增进,回向圣位,以入菩提大道。

【阿难!是四空天,身心灭尽,定性现前,无业果色,从此逮终,名无色界。】

无色界的四空天,即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身心都空掉了,修到了空定,所以说“定性现前”,一切业果色相都消灭了,所以“无业果色”。其实,无色界并不是什么形象都没有,只是越高越微妙,越高越微薄。“从此逮终,名无色界”,从初天──空无边处天到第四天──非想非非想处天,通名无色界。如果我们认为有空可得,住在空上还是出不了空界,所以要无所住,空也不可得,那么就出了空界,即出无色界了。

什么是定呢?修行人都知道,要成佛得道须打坐入定才能开发智慧、圆证菩提。但定有多种,如来禅讲四禅八定,修行人由初禅定渐渐上升二禅、三禅,直至四禅天顶,为四禅定。再上,由空无边处到识无边处、无所有处,而入非想非非想处,为四空天定,加上前四禅定,就是八种定,这是渐次法门修证的定。祖师禅则不然,祖师禅是顿修、顿悟、顿证的。他们不修这种定,而是以极高的智慧打开本来,亲证佛性而心贴贴地与定相应的。他们说:有出有入的定不是大定,对境不迷惑才为真定,对任何境界心都不动摇,不为之迷倒、惑乱,才叫大定,不是看到美色就动心、看到金银就贪婪而于打坐时能入定为定的。更有人认为能坐几天几夜,或多少年不动是大定,其实错了,那不是大定,只是灭受想定。他们的第七识法执现行不灭,但以不取外六尘境而妄计识灭耳,一旦出定,遇境反动胜过未入定前,这种是不究竟的,不为大定,所以禅宗不主张修这种定。兹举一例,以证明之:昔日六祖遇卧轮禅师,卧轮禅师说:“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卧轮禅师夸耀他的禅定功夫高深,说他能一天到晚思想不动,任何境界来都不动摇,菩提智慧一天天在增长。看起来这定功真了不起,其实不对。为什么?你住在定上不动,死在那里了。我们成佛是成活佛,不是成死佛,是有活泼泼的妙用的,不是死坐在那里不动的,所以这不是正定。正定是没有出入而能起妙用的,你在那里有个“定功”的住执,坐着不动,不能起用,这个定有什么用?所以六祖救他说:“慧能没伎俩”,你有本事,我没本事。讲到本事,现在很多的修道人都执著“本事”,我有神通,“本事”很大,你无神通,就一点儿“本事”没有,他就不知道执在神通上,早就堕在窠臼里,死在那里了。修道人凡有所住,就被所住执的事物遮障了本性光明,不能见性成佛,所以尽管你有神通,非但不能成佛,将来成魔倒有份儿。要成佛必须心空净,毫无执著才行。所以六祖说:“慧能没伎俩”,我慧能没有伎俩,就是说你有本事,我没本事。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说有伎俩,早已有落处了,本性是净裸裸、赤洒洒,一法不立,一尘不染的,才说个有,早不是了,“慧能没伎俩”正是拈卧轮的落处。“不断百思想”,我不把思想都断灭掉。为什么呢?我要起妙用度众生啊,佛是活泼泼、妙用无边的,不是死在那里不动的。佛出世说法也要用思想的,他给我们说法,思想不动能说得出来吗?所以说“不断百思想”。什么思想都不须断灭,因为我们还要它派用场啊!《圆觉经》曰:“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下面接着就说:“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你要把妄心息灭掉,正念就没有了,就死掉了,因为妄心是从真心来的,就像波浪是从水起来的一样,波浪灭掉,水也就没有了。假如我们把妄心息灭掉,就变成土木金石了,你还能成道吗?那就成了大石头、大木头、大泥块了,所以不要看某人入定一个礼拜、几个月、几年,乃至上百年、千年,那没有用,欲证大道必须开圆顿解,如实修行,在境界上不懈地锻炼,远离自心所现妄想虚幻境,方能相应,呆坐的功夫不行,那是死定,不能成道。

【此皆不了妙觉明心,积妄发生,妄有三界,中间妄随七趣沉溺,补特伽罗各从其类。】

“补特迦罗”译为众生。众生因为不悟本具的妙觉明心,颠倒妄动,执著惯了,积为习气,才妄有三界。复于三界中造业受报,虚妄地随各自的业力于七趣中受生,长溺生死,无有出期。

只有认取真如自性,努力保护它,这样修行才能成大道。我们再三地讲:大家要保护好真如法体啊!要了了常知,时时无住,绵绵密密地保护它,久久自然证成大道,决定能成就。认取真心就好像得到了米,再用火来烧就能成饭,所谓用火来烧就是时时保护它,处处不让妄念侵扰,不随妄念跑,心空无住,那么结果一定成佛,这非常重要。若不这样修,纵然定功很深,入禅定的时间很久,也不能证成大道。现在很多人喜欢定功:“哎哟,这个法师功夫很好,入定一星期了。哦,不、不!那个法师功夫更好,入定三个月了。”我们在此要向他大喝一声:不行!那是死定,绝对不能证成大道!真正的禅定是对境不迷惑,一切时无住,坐在那里就定,下座就不定了,那能行吗?不行的!所以不认取真如法体,盲修瞎练,决定不能成道,一定要认取真心,做功夫保护它,才能成就大道,这是我们学佛的人必须知道的、至关重要的原则问题。

7、阿修罗趣因果

【复次,阿难,是三界中,复有四种阿修罗类,若于鬼道,以护法力乘通入空,此阿修罗从卵而生,鬼趣所摄。】

在三界中还有四种阿修罗,分别是:卵生鬼趣、胎生人趣、化生天趣、湿生畜生趣阿修罗。阿修罗瞋心很大,好斗,一碰就发火,有天福而无天德。其中,有一种阿修罗在鬼道发善心护持佛法,因为护法而成就善业,脱离鬼趣,以护持佛法的善业之力从鬼道乘神通而入空界,这种阿修罗为卵生,属于鬼趣阿修罗。

【若于天中降德贬坠,其所卜居邻于日月,此阿修罗从胎而出,人趣所摄。】

假如天道众生梵行不清净,天德下降,从天位贬谪而成为阿修罗,居住在临近日月的地方(“卜居”就是居住),那么这类阿修罗为胎生,属于人趣阿修罗。

【有修罗王执持世界,力洞无畏,能与梵王,及天帝释、四天争权。此阿修罗因变化有,天趣所摄。】

有修罗王能执持世界,也就是能福祸人间,其力量能洞彻诸天,无所畏惧,能与梵王、天帝释(即玉皇大帝)、四天王天争夺权力。这类阿修罗乃幻化而生,为天趣阿修罗。

【阿难!别有一分下劣修罗,生大海心,沉水穴口,旦游虚空,暮归水宿,此阿修罗因湿气有,畜生趣摄。】

“沉水穴口”就是泄水口。还有一类阿修罗福报较前面三种阿修罗下劣,生于大海中心的泄水口,白天遨游虚空,受天道修罗驱使,夜晚回到海里居住。这类阿修罗因湿气而生,为畜生趣阿修罗。

【阿难!如是地狱、饿鬼、畜生、人及神仙、天洎修罗,精研七趣,皆是昏沉诸有为相。妄想受生,妄想随业,于妙圆明无作本心,皆如空华。元无所著,但一虚妄,更无根绪。】

阿难,上面所说的地狱、饿鬼、畜生、人、神仙、天,以及阿修罗这七趣,精细推究的话,都是“昏沉诸有为相”,“有为”就是有思想、有妄情、有造作,这七趣众生都是不识真心,昏沉不觉,为外境所迷,取舍、造作而生起的妄相。因为妄想而受生,又因为妄想而造业受报,随业轮转。众生本具的妙圆明心纯任自然,无所造作,一切相皆如空中的花一样本来没有,都是妙圆明心显现出来的幻相。妙圆明心本来无相,本来不动,无所住着,一切相都不过是妙圆明心的影子,皆虚幻不实,哪里有什么根源呢(“根绪”就是根源)?既然一切相都没有根源,本来没有,就说明七趣不过是众生执著分别而生起的妄相。

【阿难!此等众生不识本心,受此轮回,经无量劫,不得真净,皆由随顺杀盗淫故;反此三种,又则出生无杀盗淫。有名鬼伦,无名天趣,有无相倾,起轮回性。】

阿难,众生不识本具的真心,向外执著追求,妄受轮回,经过无量劫,也不得回归真实清净的本体。这都是因为众生妄想颠倒,迷真认妄,执妄为真,主仆颠倒导致的。主人被仆人牵制住了,因此随顺贪瞋痴,造杀盗淫诸业,所以烦恼丛生,轮转不息。“反此三种”,如果能反过来,不贪、不瞋、不痴,就不会造杀盗淫三恶业。“有名鬼伦,无名天趣”,众生依各自贪瞋痴三毒的不同程度、所造的善业和恶业的多寡,而分别去受六道轮回的果报。多分的贪瞋痴,三毒俱全的人,就要下地狱;多分的贪就生饿鬼道,饿鬼肚皮很大,但喉咙却细如麦管,而且口喷火,要吃不能,这是贪欲所致;多分的痴就生畜生道,畜生没有人聪明,是愚痴的;多分的瞋就生阿修罗道,阿修罗瞋心很大,好斗,一碰就发火;少分的贪瞋痴则生人道,人道也是三毒俱全的;少分的贪就生天道。这样,一个本来大好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佛性,却因这些妄业的拖累,而冤冤枉枉地被缠缚拖牵到六道轮回中受苦去了。“有无相倾,起轮回性”,“有”指有三恶业,“无”指没有三恶业、唯有善业,众生善恶业力相互倾夺,随其业力,在七趣中轮回生死,无有出期。

【若得妙发三摩提者,则妙常寂。有无二无,无二亦灭。尚无不杀不偷不淫,云何更随杀盗淫事?】

“三摩提”就是真如佛性。如果众生能妙悟一心,息妄归真,知道真如佛性人人本具,它常住不坏,寂然不动,而又能显发一切妙用,一切相都是它的显现、它的作用。“有无二无”,是说真如佛性非有非无,“非有”是说它性体是真空,无有形相;“非无”是说它能随缘显相起用,所以有就是无,无就是有,有无不二。“无二亦灭”,这是破菩萨尚存有、无二见而说的。菩萨虽然知道有和无“无二样”,但“无二样”毕竟还是两种东西比较而言,仍不是一个分不开的浑同体,所以佛慈悲心切,为破菩萨执二见之过,进一步明确地指出“无二亦灭”,有、无不是两个体,无有二般,有、无是一个体,是完全一致的,有无就是“一”。尽管相千差万别,但相就是性,性就是相;有就是无,无就是有。佛是教我们认清真理,不要把有和无误认为大体相同的两样东西而去追逐企求,以致误入歧途。我们修行人真正明白了有、无不二的道理,也就会明白大乘佛教中的空不是顽空、断灭空,而是妙有真空。因性空无住,当体即空,所以有也虚幻不实,了不可得,故我们对一切色相不可执著企求、患得患失。“尚无不杀不偷不淫,云何更随杀盗淫事”,一切罪障本来空,都是空花水月,梦幻泡影,就是我们不醒悟,只要我们一醒悟,心真空净了,不杀不偷不淫尚且不立,也就是真尚且不立,妄何所依呢?那么杀偷淫这些虚妄的业障自然就没有了,哪里还会随杀盗淫业轮回生死呢?所以一切业障皆由心造,心空障自消,假如你不明了,不明白,心不空,还着相,那就要受业障之报了。

【阿难!不断三业,各各有私,因各各私,众私同分,非无定处。自妄发生,生妄无因,无可寻究。】

“三业”指杀盗淫三恶业;“私”指众生各自造的别业。如果众生不断杀盗淫三恶业,各造各的别业,在各自造的别业中有同分、有共业,即“众私同分”。这个共业并非没有定处,也就是说众生造业虽然是分别造,但受报却有同分,所以天堂、地狱等相不无。虽然天堂、地狱等相不无,但是一切唯心造,都是自己妄心所造的,是自作自受,不是由谁来支配的,这些相都是虚妄的,没有自体,其生起之因无可追寻、无可探究。

【汝勖修行,欲得菩提,要除三惑。不尽三惑,纵得神通,皆是世间有为功用,习气不灭,落于魔道。】

这里是劝勉真实修行。“勖(xù)”是勉励之意。“惑”是思惑、是对境生心的迷惑,“三惑”指贪瞋痴三种迷惑。佛对阿难说:对于那些发心修行、立志圆证菩提的人,你一定要勉励他们断除贪瞋痴这三种迷惑。如果这三种迷惑不能除尽,纵然发了神通,也不过是世间的有为功用,因为心不空,还是着相以求,习气还在,还执著神奇玄妙,这样下去,必然会弄精魂而入魔道。

贪瞋痴是大毒素,是成佛的大障碍,我们想了生死、成佛度众生,非将它去掉不可。这三个恶东西要是去不掉,那你就完了,就不能成佛了。假若我们能够不杀不盗不淫,纵然不能一下子成大道,于未来世也能够由苦转乐,不会到坏的地方去,就是说将来我们能生三善道,而不会堕到三恶道去。修禅宗的人要发大愿维护人身,一定要成佛度众生,一定要成就。这愿发得大,保护自身,永远不失人身,生生世世做人,而且根基深厚,一转世过来,就能接上去修行,一闻千悟,修禅宗有这样好处。

【虽欲除妄,倍加虚伪。如来说为,可哀怜者。汝妄自造,非菩提咎。】

修行要在事上多锻炼,时时凛觉,不断与习气斗争,日积月累,功夫自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即能把习气渐渐消光,而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最后必然证得菩提圣果。如果想除掉妄习,反妄归真,却不在事上锻炼,依旧对境粘着,爱憎取舍,这样的修行不是真修,而是妄上加妄,也就是“倍加虚伪”,“虚伪”就是虚妄。所以如来说这些人是可哀怜者。前面阿难问“六道是菩提自性本具的呢?还是因为众生的妄习而生起的呢?”佛在这里酬前所问,说道:“汝妄自造,非菩提咎”,六道是因为众生迷真认妄,执妄为真,着相才有的,不是菩提自性本来有的,即不是菩提自性的过咎(“过咎”就是过失)。

【作是说者,名为正说;若他说者,即魔王说。】

这样说才是诸佛正说,不这样说,就是魔王说法。

上面七趣的差别相讲完了。修行一定要认清本性,念头一来,不予理睬,不能着相,着相就会着魔,下面详细讲五十种阴魔,以免行人因为着相而误入歧途。

十七、详陈魔境 不入歧途

【即时如来,将罢法座,于师子床,揽七宝几,回紫金山,再来凭倚,普告大众及阿难言:汝等有学缘觉声闻,今日回心,趣大菩提无上妙觉,吾今已说真修行法。汝犹未识,修奢摩他毗婆舍那微细魔事,魔境现前,汝不能识,洗心非正,落于邪见。】

前面佛开示迷悟因果、直示真修已经圆满,即将结束法会,但是禅定中的微细魔事三乘不知,唯佛能了,为了使大众明白禅定中的种种境界皆如梦幻,毫不可得,不睬它就没事,一理睬、一执著,就有着魔之虞,这时,佛欲无问自说,所以于狮子座上,手揽七宝几案,身如紫金山般巍然回转,然后又凭靠宝几,普告大众和阿难说:你们这些有学声闻、缘觉,今天舍弃小乘,回小向大,趣大菩提无上妙觉,真实修行的方法我前面已经讲过了,但是你们还不知道修习止观时,也就是在禅定中可能出现的微细魔事,即“修奢摩他毗婆舍那微细魔事”,“奢摩他”就是止、定,就是制止妄念,得到正定,“毗婆舍那”是观。如果魔境现前不能辨别,纵然想洗涤心中的垢染,恢复清净的本性,也会失去正见,落入邪见,即“洗心非正,落于邪见”。

【或汝阴魔,或复天魔,或著鬼神,或遭魑魅。心中不明,认贼为子。】

定中的种种境界,皆依色、受、想、行、识五阴而起,假如我们知道一切境界都是假相,不理睬它,不跟它跑,它马上就消失了;倘若起贪恋之心,就会停滞不前,种种境界就会成为障道的阴魔。魔境有种种不同的表现:或为五阴魔,或为天魔,或为鬼神,或为魑魅。假如不明白这些幻境是假的,不可得,着在上面,就是认贼为子,非但不能证道,入魔大有份在!

我们要先发道通──即漏尽通,一切无住,烦恼都漏光了,这样所发的五种神通才是真的、永久的,而没悟道所发的神通是五蕴魔、五阴魔,比如,没见本性,神出去了,出去后又着相了,又到生死境里去了。有些人做功夫时,偶尔得了一点儿定境,例如:色身长大、飞空,呼吸中断,进入胎息状态,或是发了某种神通,便认为已经证道成圣了,其实这仅是禅定中显现的一些幻境,离证道还远在。

【又复于中,得少为足,如第四禅无闻比丘,妄言证圣,天报已毕,衰相现前,谤阿罗汉身遭后有,堕阿鼻狱。】

如果认为定中的境界是实有的、执著不舍,就会得少为足,误以为证果而沾沾自喜,以为有得,一有得意,非但不能证道,反而有入魔之虞,比如证到第四禅的无闻比丘就是一例。无闻比丘只修无想定,不求听闻正法,他证入第四禅以后,因为不知道四禅未出三界,就妄言自己已经证成圣果、成了阿罗汉。等他天界的福报享完以后,五种衰相就现前了,即头上的花枯萎了、腋下出汗、衣裳垢腻、身体臭秽、不乐于本座,于是他就诽谤说:“阿罗汉会遭后有。”因为佛说阿罗汉是旧业已消,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住涅槃城而不受后有,他就诽谤佛说的这些话是妄语,无闻比丘因为诽谤正法,所以堕入了阿鼻地狱。

【汝应谛听,吾今为汝,仔细分别。】

你们应当把妄心息下来,诚心诚意地听,我现在给你们仔仔细细地分开讲,让你们能辨别清楚。

【阿难起立,并其会中,同有学者,欢喜顶礼,伏听慈诲。】

定中魔事幽微难见,倘若不识,就会步入歧途而不知。听佛要慈悲开示定中魔事,阿难马上起身,和大会中的有学之人,欢欢喜喜,至诚顶礼,都伏住妄心,等着听佛慈悲的教诲。

【佛告阿难及诸大众:汝等当知,有漏世界十二类生,本觉妙明觉圆心体,与十方佛无二无别。】

“有漏”就是有妄想、执著、分别、烦恼。佛对阿难和大众说:你们应当知道,有漏世界十二类众生本来具足觉性,妙明觉圆的心体和十方诸佛无二无别,也就是一切众生都具有和佛一样的无漏智慧。

【由汝妄想,迷理为咎,痴爱发生,生发遍迷,故有空性。化迷不息,有世界生。则此十方微尘国土,非无漏者,皆是迷顽,妄想安立。】

众生妄想执著,迷失了本具的理体,因为这个过咎,灵明觉性变成了妄知妄觉,所以起愚痴爱染,迷真执妄,认为一切相都是实有,把本来的灵明真空变为顽空,复于顽空中妄动不已(“化迷不息”的“化”就是变化、妄动),由清净四大凝结成地、水、火、风四大妄色,世界就这样形成了,所以说“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因此,十方微尘那么多的国土都是由妄想凝结成的,都是众生执著迷妄,把灵明真空变成顽空,依顽空而建立的有漏世界(“非无漏”就是有漏)。

【当知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

“太清”就是天空,因为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天,所以用太清表示天空。世界之大,莫过于虚空,但是你们应该知道,这广博无际的虚空在妙明真心中就如同天空里的一片浮云那么渺小,何况十方世界在虚空里呢?那么更是渺小得不得了了。所以我们的真心是尽虚空、遍法界的,一切事事物物都不出我们的真心之外。

【此名日月薄蚀精气,金玉芝草,麟凤龟鹤,经千万年,不死为灵,出生国土。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多陷王难。】

“薄蚀”指日月的光耀被遮蔽,“日月薄蚀”即日食和月食。“金玉”“芝草”是两种植物。日食和月食的时候,金玉、芝草,麒麟、凤凰、乌龟、仙鹤吸收日月之精华,经千万年不死而成为精灵,得以在世间受生。这些精灵年老成魔,如果行人有所求,执境着相,他们就附在人体上,借助附体之人趁机恼乱行人。魔附人体久了,心生厌离,离开所附之人。行人与被魔附体者因为妖言惑众,为满足自己的贪欲而造下罪恶,最终难逃法律的制裁。

【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你们应当预先觉知,世上的一切东西都是空花水月,都是假相,实际上并不存在,你还去追求它干什么?不去追求了,就不会生死轮回了。如果迷惑不知,执著神通,就会误入歧途而堕魔道,造业受报,最终落入无间地狱。这是第九种想阴境界。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长寿,辛苦研几,贪求永岁,弃分段生,顿希变易,细相常住。】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这句话和前面一样,即:行人受阴破尽,不受一切受,所以能起妙用,不会再遭受十种受阴邪虑境界的扰乱。因为定功圆成,所以本具的智慧光明得以显发。行人在定中忽然生起贪爱长寿的妄心,于是辛苦精深地研究细微之相(“几”就是几微、细微),贪求长生不老,希望捐弃分段生死以后,能变易自在,让微细的心相常住不灭(分段生死就是六道轮回的生死;变易生死就是思想的一生一灭、变化无穷。变易生死法见未除,还有尾巴未了)。

【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

这段经文和前面一样,即:因为行人有所求,所以天魔趁机得便,飞精附人,附在一个心里不正常、不正当、阴气重重的人身上,借此人之口假意讲经说法,实际上是想迷惑行人。

【其人竟不觉知魔著,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生善男子处,敷座说法。】

这段经文和前面差不多,即:被魔附体的人根本没有觉知自己被魔附体,反而因为自己能讲经说法,所以自称已得无上涅槃,他来到贪求长生不老的行人身边,敷座说法。

【好言他方往还无滞,或经万里,瞬息再来,皆于彼方,取得其物;或于一处,在一宅中,数步之间,令其从东,诣至西壁,是人急行,累年不到,因此心信,疑佛现前。】

这个被魔附体的人喜欢向人炫耀说:自己能于他方往来无碍,瞬间能到万里之遥,而且能刹那间返回,为了证明所说的话真实不虚,他每次都能把他方的物品拿来作为证据;或者在某处宅中,他让人从东墙走到西墙,本来只有几步的距离,可是那个人纵然快步走,好几年也走不到,因此那个人对这个被魔附体的人产生了信心,怀疑是佛现前了。

【口中常说:十方众生皆是吾子,我生诸佛,我出世界,我是元佛,出世自然,不因修得。】

这个被魔附体的人常常对人说:“十方众生皆是我子,我能生诸佛、造世界,我是最初的佛,是自然应现世间的,不是修得的。”

【此名住世自在天魔,使其眷属,如遮文茶,及四天王毗舍童子,未发心者,利其虚明,食彼精气。】

“遮文茶”译为役使鬼;“毗舍童子”即毗舍遮,是食精气的鬼,为四天王管辖。这些鬼中已发心护持佛法者是佛教的护法神,未发心者则受魔王驱使,害人障道。这段经文说:因为行人贪求常住不灭,所以住世自在天魔,即住在欲界第六天──他化自在天的魔王看到有机可乘,就指使他的眷属──那些未发心护持佛法的鬼,比如,役使鬼和四天王管辖的食精气的鬼,前来恼乱行人。这时候行人定心虚明,因为习气种子翻动出来,还着相,有所求,所以魔军便利用这个机会来食行人的精气。

【或不因师,其修行人亲自观见,称执金刚,与汝长命,现美女身,盛行贪欲。未逾年岁,肝脑枯竭,口兼独言,听若妖魅,前人未详。多陷王难,未及遇刑,先已干死,恼乱彼人,以至殂殒。】

这时,行人不用依靠他的师父──那个被魔附体的人,就能亲眼看见天魔眷属。天魔眷属自称持有金刚不坏之法,能令行人长命不死。然后天魔眷属现美女身,引诱行人与其肆意行淫,借机吸食他的精气。不到一年,行人就肝脑枯竭,还常常自言自语,“听若妖魅”,“若”是“那个”的意思,听从那个天魔眷属的摆布。“前人未详”,“前人”指被魔附体的人,被魔附体的人也不知道行人这是怎么了。行人因为犯下罪行,所以将受到法律的制裁,但是还没有到行刑时,他就先精干命亡了。究其原因,是行人贪求长寿,粘境着相,魔王才会乘虚而入,恼乱行人,直至其死亡(“殂殒”就是死亡)。

【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你们应当预先觉知,修法应该抓住根本,在心地上用功,除尽妄习,不愁不发神通。反之,求神通、着神通,非但不能成佛,成魔倒有份在。明白这一点,就不会跟着境界跑、一直在六道轮回里转了。如果迷惑不知,执相修法,有所追求,就会着魔,犯下大罪,堕入无间地狱。这是第十种想阴境界。

我们修法要识得根本,要无所追求,要知道我们本来是佛,把我们的妄情消掉就行了,不要去求什么东西,一有所求,就要成魔了。魔是有神通的,他知道你心动,他就来了,所以心魔一动,外魔就来了。什么叫心魔?有所住就是心魔。心一着相,外魔就乘机而入;心不着相,心不动,外魔不得其门而入。魔来了,我不睬,“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佛来佛斩,魔来魔斩,一切都不可得,他怎能进得来啊?不要怕魔,魔是心现的,你心不魔,任他外魔法力多高超也进不来。

【阿难当知,是十种魔,于末世时,在我法中,出家修道,或附人体,或自现形,皆言已成正遍知觉。赞叹淫欲,破佛律仪,先恶魔师,与魔弟子淫淫相传。如是邪精,魅其心腑,近则九生,多踰百世,令真修行总为魔眷,命终之后,必为魔民,失正遍知,堕无间狱。】

讲完这十种想阴境界,佛嘱咐阿难说:你一定要知道,这十种魔在末法时期会以出家修道为名破坏佛法,或者附在人体上,或者自己现出身形,他们都自称已经证得正遍知觉,也就是成就了佛果。他们赞叹淫欲,破坏佛制的律仪,前面说的十种恶魔邪师和追随他们的弟子淫淫相传,贻害后世。这些邪魔(“邪精”就是邪魔)令行人的心迷惑颠倒,失去正念。近则于佛灭后九百年,多则过三千年(一生为百年,九生为九百年;一世为三十年,百世为三千年),那时候去圣时遥,行人根基日薄,本来希望真修,但是因为不识真心,所以落入魔道,命终之后,必然会附属在魔王下面,成为魔民,失去正遍知,也就是失去正见,造下恶业,堕入无间地狱。

【汝今未须先取寂灭,纵得无学,留愿入彼末法之中,起大慈悲,救度正心深信众生,令不著魔,得正知见。我今度汝,已出生死,汝遵佛语,名报佛恩。】

大乘佛法是积极入世,不是消极遁世,假如死守着空,不敢到五浊恶世救度众生,那是小乘自了汉,因为他偏到空里,不是空有不二。所以佛对阿难说:现在你不要先取寂灭,纵然已经证得无学果位,还是要留愿住世,在末法时期,起大慈大悲之心弘传佛法,救度那些发无上菩提之心、深信佛法的众生(“正心”就是无上菩提之心),令他们及早觉悟,息妄归真,识得本性,不要粘境着魔,要扫除邪见,树立正见。我现在已经开示你认识本性,度你出生死苦海,你应该遵照我的嘱托,唤醒世人的迷梦,让众生恢复本来的佛性,同出苦轮,这才是报佛恩。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现境,皆是想阴用心交互,故现斯事。】

阿难,以上十种禅定中的境界都是想阴还没有消尽时,妄想和觉心相互交战,当妄想占上风的时候显现出来的。假如绵密观照,念起不随,无所得、无所求,知道一切相都是假的,不可得,只有我们的妙明真心才是真佛,任何神妙境界现前都不动心,都不理睬,那就不会入魔了,就可以成大道了。

【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因缘,迷不自识,谓言登圣,大妄语成,堕无间狱。】

众生愚顽迷昧,不思量自己功力未圆,多生历劫的习气还没除掉,怎么可能一下子成就呢?所以遇到这些境缘时,迷而不识,妄言自己已登圣位,妄自尊大,未证谓证,未得谓得,成大妄语,这是要下无间地狱遭恶报的!

【汝等必须将如来语,于我灭后,传示末法,遍令众生,开悟斯义,无令天魔,得其方便,保持覆护,成无上道。】

佛慈悲地嘱咐大众说:你们这些佛子应该把如来所说的法,在我灭后,传示给末法时期的众生,让众生都能领悟这些义理。告诉众生一定不要追逐企求,不要求神通,这样天魔就不会乘虚而入了,你们应当保护行人圆成无上道。想阴十境到这里就讲完了。

假如我们修行的方法不对,就有可能变成魔王。魔王也曾经是修行人,他做过功夫,所以有力量,也有福报,就是因为方法不得当,由于着相而走入邪路,变成魔王。所以修行方法很重要,你要是不注意的话,一偏空就跑到了二乘里;死压念头会变成土木金石;如果是着相为神通而修,就变成魔王。一切众生都是佛,没有众生不是佛,要时时无住,从而圆成我们的佛格。既然是佛了,就要有佛格,佛不住着一切东西,一切东西都无所爱。做一切事情尽管做,因为我们的佛性是能起一切妙用的,任何事都能做,但是都不执著,都无所得,成佛就成个一切无所得。不要乱去追求神通,以为有神通才是佛,错误!追求神通,非但不得神通,而且会着魔,成魔倒有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