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安立道场,入三摩地
【阿难!汝问摄心,我今先说入三摩地修学妙门。求菩萨道要先持此四种律仪,皎如冰霜。自不能生一切枝叶 , 心三口四,生必无因。】
前面阿难问:末法时代,去圣时遥,众生应该如何摄心入三昧,才能不堕邪魔外道,这里佛酬前所问,对阿难说:你问摄心的方法,我上面先讲了证入三昧的修学妙门。想求菩萨道,应该先受持四种清净律仪(即受持淫戒、杀戒、盗戒、妄语戒),具足戒行(即严持不犯),使身心如冰霜般皎洁无染。假如能清净受持淫、杀、盗、妄这四种根本戒,那么就像伐木一样,上面的枝叶虽然还是青翠茂盛,但是因为树根已经除掉,枝叶不久就会枯萎,所以枝末罪业(淫、杀、盗、妄为根本罪业,余为枝末),即心中贪瞋痴三种恶业和口中两舌、恶口、绮语、妄语四种恶业必然无从生起。
【阿难!如是四事若不遗失,心尚不缘色、香、味、触,一切魔事云何发生?】
一切魔事都是因为不识本性,心粘着尘境,跟着尘境跑才引起的,假如淫、杀、盗、妄这四种戒能够严持不犯,那么心尚且不缘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一切魔事又怎么会发生呢?
现行易制,宿习难除,因为多生历劫执著惯了,无明习气深厚,今虽一旦打破,见得本来,但是深厚的习染根子依然存在,就像一个漆黑的房间封闭了好多年,一旦窗门打开或者电灯开亮了,黑暗消掉了,房间里虽然有了光明,但封闭年久,霉臭之气一下子不能够消除,还必须经过长久的通风、打扫、洗刷,才能把多年积下的霉臭之气渐渐消光。所以多生以来,业障积习深厚,须经一番艰苦锻炼,将旧习除尽,方能圆证本来。所以下面讲借佛秘密神咒来薰修,把我们八识田中的妄种子、污秽种子薰成净种子,将习气转化为妙用。
【若有宿习不能灭除,汝教是人,一心诵我佛顶光明摩诃萨怛多般怛啰无上神咒。】
“摩诃”译为大;“萨怛多”译为白;“般怛啰”译为伞盖,“摩诃萨怛多般怛罗”就是大白伞盖,表示我们的如来藏心,其中,无所不包为之大,清净无染为之白,伞盖表示周遍法界,妙用无边,一切事物都是它的显现、它的妙用,表示识得如来藏心的话,可以荫庇众生得离诸苦。佛对阿难说:如果有人多生历劫的宿习深厚,尽管想要除掉,但是一下不能顿除,遇事尚还生心,见境卒难无念,那么你应该教他一心持诵佛顶光明大白伞盖无上神咒(即楞严咒),借佛神咒之威力,长时间与自己的习气做斗争,才能将无明烦恼除尽。无上神咒者,是赞叹这个咒的殊胜智德妙用,咒是密意,决定如是、真实不虚曰咒,如军令之严肃;无可再加为之无上;无所不通为之神。
【斯是如来无见顶相,无为心佛,从顶发辉,坐宝莲华,所说心咒。】
这个咒是如来无见顶相,是无为心佛从佛顶放出光明,光中涌出宝莲华,有化佛坐宝莲华上所说的心咒。“如来无见顶相”,意思是见不到的佛顶之相,表示我们的佛性无相可见,只有真正去体悟才会与佛心心相印。“无为”者,就是不动身心而日应万缘,心空无住而妙用恒沙。我们要时时处处无为而无不为,随缘起用、应缘接物,一切事情都可以做,这正是我们的大机大用。“心咒”乃佛的心体妙能。
【且汝宿世与摩登伽历劫因缘,恩爱习气,非是一生及与一劫。我一宣扬,爱心永脱,成阿罗汉。彼尚淫女,无心修行,神力冥资,速证无学,云何汝等在会声闻求最上乘决定成佛?譬如以尘扬于顺风,有何艰险?】
就拿你和摩登伽女来说,你们有历劫多生的因缘,恩爱的习气不是一生一劫累积的。即便如此,我宣说神咒,敕文殊将咒救护,摩登伽女一听到这个神咒,恩爱之心就永远歇止,证成了阿罗汉。一个无心修行的淫女,借助心咒神力冥冥中的加持(“资”就是借助),尚且能够消除宿习,速证无学,何况你们在会求最上乘、有决定成佛之志的声闻呢?只要你们至诚恳切地持这个心咒,就一定能扫除习气,圆证法身,归家稳坐,这就好比顺风扬尘一样没有难处,哪里有什么艰险呢?
【若有末世欲坐道场,先持比丘清净禁戒,要当选择戒清净者第一沙门以为其师。若其不遇真清净僧,汝戒律仪,必不成就。】
这里是令依戒行清净者为师,以防邪误。“第一沙门”指德高望重、修持有得的僧人。如果末法时代有众生想在道场中修行,先要持比丘四种根本清净禁戒(即淫、杀、盗、妄四种戒),还应当选择戒行清净(就是具足戒行,不破戒)、德高望重、修持有得的僧人为师。如果你形式上受了戒,但是却没有依真正持戒精严的僧人为师,那么就不知如何受持戒律,既然不知如何受持戒律,修行就一定不会成就,受戒不过是徒有虚名而已。
【戒成以后,著新净衣,然香闲居,诵此心佛所说神咒一百八遍,然后结界,建立道场。求于十方现住国土无上如来,放大悲光来灌其顶。】
如法受戒以后,穿新的或者洗净的衣服,焚香端坐,诚心敬意,持诵无为心佛所说的楞严神咒一百零八遍,然后结界,建立道场。祈求十方现坐道场(“现住国土”就是现坐道场)的无上诸佛放大悲光为自己灌顶。
【阿难!如是末世清净比丘、若比丘尼、白衣檀越,心灭贪淫,持佛净戒,于道场中发菩萨愿,出入澡浴,六时行道,如是不寐,经三七日,我自现身至其人前,摩顶安慰,令其开悟。】
“若比丘尼”的“若”就是或者;“白衣檀越”即在家居士。阿难,末法时代这样的清净比丘、比丘尼或者在家居士要息灭心中贪、瞋、痴、杀、盗、淫的妄念,受持佛清净戒律,在道场中一心一意、虔诚恭敬、殷重地发菩萨大愿。愿力不可思议,要真心切愿,为成佛度众生勇猛精进地修持,不怕艰难困苦,遇任何挫折也不会退失初心。出道场以后再进去时,要沐浴洁身,昼夜六时,绵密行道,即行住坐卧念起不随,一切不住,时时处处莫不如是,将妄念打断。“如是不寐”,“不寐”有二义,一是不睡觉,二是惺惺不寐。倘若众生能这样一心办道,惺惺不寐,经三七二十一天,我自然会在他面前现身,为他摩顶,使他安心,令他开悟。
用功的人识得自性,在喧闹的环境当中也能适应,具足受用,不用修什么法,只是在尘境当中转,磨炼自己的习气就是了。但是有的人不适应,根基比较差,怎么办呢?有办法,即找个清净的地方,比如在道场中或者清净的山林,或者是比较清净的家庭环境,是很好的。但是有了好地方,就要放下一切世缘。假若你有了清净的地方,而身在净处心不净,也是徒然!修行成道在心,你心里乱七八糟、胡思乱想,等于在闹市,所以不行!要成道,须放下一切世缘,所有的事情在上座用功时都要放下来,修行才能上路。所以,我常劝大家上座时就要像死掉了一样,一切不管,不能再瞎想。千万不要想这个事怎样做、那个事又如何安排,儿子、女儿怎么管教等等。要是上座时老想这些,那就糟糕了!我们要什么事也不管,最坏的是坐在座上还为子女操心:“唉!阿毛、阿狗呀,时间到了,再不起来迟到了,快起来、起来。”唉!这样一心二用、心力涣散,怎么能坐得好呢?这样的事我见多了,不是凭空捏造,实在是耳闻目睹的啊!唉!这样打坐还坐得好吗?因此,我们上座时任何事也不能管,就当自己死掉了,管不了那么多了。我再强调:上座时放下一切世缘,当自己死了一样不动,这样做才能得受用,才能得正定,不然你怎么得定,定不了的!所以修法一定要放下一切世缘。放不下,即使有清静地方可去,你也不要去,去也白去,你心里乱糟糟的,即使待在安静的地方,也如同在南京路上一样热闹非凡。因此,修法关键在真能放得下,只有放得下,才能够一心精进。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蒙如来无上悲诲,心已开悟,自知修证无学道成。末法修行,建立道场,云何结界,合佛世尊清净轨则?】
阿难对佛说:世尊!我承蒙您无上慈悲的教诲,心已经开悟,知道了怎样修学才可以证成无学道。我还想请问您:末法时代的众生为了修行而建立道场,应该怎样结界才符合佛清净轨则呢?
【佛告阿难:若末世人愿立道场,先取雪山大力白牛,食其山中肥腻香草,此牛唯饮雪山清水,其粪微细,可取其粪,和合旃檀,以泥其地。若非雪山,其牛臭秽,不堪涂地。别于平原,穿去地皮,五尺以下,取其黄土,和上旃檀、沉水、苏合、薰陆、郁金、白胶、青木、零陵、甘松及鸡舌香,以此十种,细罗为粉,合土成泥,以涂场地。】
佛告诉阿难:末法时代如果有人想要建立道场,应该先取雪山上大力白牛的粪便,因为雪山上的白牛以山中丰茂醇美的香草为食,只饮雪山清水,所以其粪便非常细腻,取这种粪便与旃檀香和合在一起搅拌成泥,用泥涂抹道场的地面,使地面香洁。如果粪便不是雪山白牛的,就会臭秽难闻,不能用来涂地。另外,在平原挖地五尺,于五尺以下的地方取一些黄土,与磨成细粉的旃檀、沉水、苏合、薰陆、郁金、白胶、青木、零陵、甘松及鸡舌香这十种香合在一起,搅拌成泥,来涂抹道场的地面。
这里雪山、白牛、香草、清水及雪山白牛细腻的粪便、旃檀等种种香比喻法身清净无染之德,表示道场依法身建立;挖地五尺表示破色受想行识五蕴;而黄土乃中色,比喻中道;十种香磨成细粉比喻十度万行(十度是施、戒、忍、精、禅、慧、方、愿、力、智);黄土合十种香比喻十度万行在在处处皆合于中道。
下面是建立坛场的法式:
【汝及众中诸有学人,及未来世诸修行者,依我坛场,如法持戒,所受戒主,逢清净僧,于此咒心不生疑悔,是善男子,于此父母所生之身不得心通,十方如来便为妄语。】
佛对阿难说:你和法会中的有学之人以及后世的行人,如果能依照我说的方法建立坛场,遵守轨则,严持戒律,有戒行清净的授戒师指导、师范,并且对楞严咒这个诸佛心印不生怀疑、退悔之心,那么如果不于父母所生之身,也就是不于此身证得心通,了悟实相,十方诸佛就是在打妄语。因为佛不可能打妄语,所以只要对楞严咒深信无疑,恳切修习,就能一生成办,打开智慧,见到本来面目,但是如果有疑惑就会成滞障,就不能证到本性了。
上面是讲持诵楞严咒能助行人修行成就,下面讲持楞严咒能得到诸神及菩萨守护。
【说是语已,会中无量百千金刚,一时佛前,合掌顶礼,而白佛言:如佛所说,我当诚心保护如是修菩提者。尔时,梵王,并天帝释、四天大王,亦于佛前,同时顶礼,而白佛言:审有如是修学善人,我当尽心,至诚保护,令其一生所作如愿。】
佛说完楞严咒的殊胜功德之后,法会中有无量百千(极言其多)金刚力士同时在佛前合掌顶礼,对佛说:诚如佛所说,楞严咒有这样殊胜的功德,我们应当诚心诚意保护一心一意修菩提的人。这时,梵天王、天帝释(忉利天之主,即玉皇大帝)、四大天王也都同时在佛前顶礼,对佛说:“假如真有这样诚心诚意修道的善人,我们一定会尽心竭力、至诚地保护他,让他一生凡有所作,皆能如愿(“审有”就是果真有,“善人”指善根具足,能真心修道的人)。”
【复有无量药叉大将、诸罗刹王、富单那王、鸠槃茶王、毗舍遮王、频那夜迦诸大鬼王,及诸鬼帅,亦于佛前,合掌顶礼:我亦誓愿,护持是人,令菩提心,速得圆满。】
又有无量的药叉大将(即勇健鬼王)、罗刹王(即恶鬼王)、富单那王(即臭饿鬼王)、鸠槃茶王(即食人精气鬼王)、毗舍遮王(即吸血鬼王)、频那(即猪头鬼)、夜迦(即象鼻鬼)等大鬼王及诸鬼道众生的统帅(他们都已皈依佛,成了护法神),在佛前合掌顶礼,说道:我们也发愿护持这样至心修行的人,让他们的菩提心迅速圆满(什么是菩提心呢?简单说就是上求佛道、下度众生)。
【复有无量日月天子、风师、雨师、云师、雷师,并电伯等年岁巡官、诸星眷属,亦于会中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亦保护是修行人安立道场,得无所畏。】
“师”“伯”乃统尊、长者之意。还有无量日月天子、风师、雨师、云师、雷师、电伯等年岁巡官(“年岁巡官”是司年值岁、巡查人间善恶的神)和诸星眷属也在法会中顶礼佛足,对佛说:我们也愿保护行人在道场中安心修行,使他们能够证得本体,对一切都无所畏惧。
【复有无量山神、海神,一切土地,水、陆、空行,万物精祇,并风神王、无色界天,于如来前同时稽首,而白佛言:我亦保护是修行人得成菩提,永无魔事。】
还有无量山神、海神、一切土地神、水神、陆神、空行神、万物精灵(即万物之神,比如,树神等),以及风神王、无色界天(即四空天)也同时在佛前顶礼,对佛说:我们也会保护这样的行人证成菩提,永远不会受到邪魔外道的破坏。
【尔时,八万四千那由他恒河沙俱胝金刚藏王菩萨,在大会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如我等辈,所修功业,久成菩提,不取涅槃,常随此咒,救护末世修三摩提正修行者。】
“那由他”是千亿,“俱胝”是亿,“那由他恒河沙俱胝”就是像恒河沙一样无量无数。“八万四千”表示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今发心修行,至诚用功持咒,消除颠倒妄想,在各种境界中锻炼,清除习气,那么烦恼就成了助道的护法,所以就有八万四千金刚藏王菩萨常随行人左右守护。这段经文说:这时,有八万四千像恒河沙一样无量无数的金刚藏王菩萨,在大会中起座,顶礼佛足,对佛说:世尊,我们所积累的功德、所做的事业已经圆满,早就证得菩提了,但是我们不取涅槃,而是要恒常不断地随楞严咒救护末法时代修证真如佛性的正修行人(“三摩提”即真如佛性)。
【世尊!如是修心求正定人,若在道场及余经行,乃至散心游戏聚落,我等徒众常当随从,侍卫此人。纵令魔王、大自在天,求其方便,终不可得。诸小鬼神,去此善人十由旬外。除彼发心,乐修禅者。】
一切事物无不从心生,修道成佛,也离不开这个心,所以修道从心地上修,方是成佛正因。这里说:假如一个人从心地上修,想得到正定(“正定”是对境不惑、无出无入,不是死坐不动),那么无论他在道场里修行还是在其他的地方经行,乃至在村落里散心游戏(“散心游戏”就是以散乱的心、妄心,追逐虚幻不实的境相),我和我的眷属都会跟随他左右护卫他,纵然魔王(在欲界天顶)、大自在天(在色界天顶)趁行人起妄心之机想破坏行人修行,也永远不会得逞。小鬼神除非发菩提心,乐意随着行人修禅(“修禅”就是返本还原,识得本性),否则距这个有善根的行人十由旬(一由旬等于四十里)以内的地方他们都无法靠近。
【世尊!如是恶魔、若魔眷属,欲来侵扰是善人者,我以宝杵殒碎其首,犹如微尘。恒令此人,所作如愿。】
世尊,如果这样的恶魔或者恶魔眷属想来侵犯、扰乱发心证道的善人,我就会用宝杵把他的头碎为微尘。我要让行人永远能够凡有所作,皆能如愿。(这是表示持诵楞严咒能破除坚固无明,开启本具的智慧)
(六)当机启请,正修行路
【阿难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辈愚钝,好为多闻,于诸漏心,未求出离。蒙佛慈诲,得正熏修,身心快然,获大饶益。】
阿难起座,顶礼佛足,对佛说:我等众生愚钝,只好多闻,不务实修,未能体解大道,一向不求出离有漏之心(“漏”就是烦恼,我们这个世界上的人都在烦恼中,所以都是渗漏)。现在承蒙佛慈悲教诲,知道了在本体上熏修的正确方法,就像放下千斤担子一样如释重负,身心轻松愉快,获得了大利益。
【世尊!如是修证佛三摩提,未到涅槃,云何名为干慧之地、四十四心?至何渐次,得修行目?诣何方所,名入地中?云何名为等觉菩萨?】
这里是阿难问佛修行次第。“四十四心”指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和四加行位。阿难问佛:假如我们这样从本体上熏修,时时刻刻心空无住,就能把妄心转换成真心,而证得十方诸佛同证的真如佛性,但这不是一步登天的事,不能一下子证到涅槃,那么在尚未证到涅槃以前,要经历的干慧地和四十四心是什么意思呢?修行要经过哪些渐次才能识得妙明真心,打开见道之眼呢(“修行目”指通过修行识得妙明真心,打开见道之眼)?要修到什么样的境地才能证入初地(“入地”就是入初地),并由初地上升到二地、三地、四地、五地、六地、七地(到了七地菩萨是远行地)、八地(八地是不动地,到了第八地才进入无漏,漏尽通之后才真正进入道通),再进一步到九地、十地呢?证到什么样的境地才是等觉菩萨位呢?(等觉菩萨还有最后一分无明未破,上面更有妙觉、圆觉位,要层层历过,才能成佛)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大众一心,伫佛慈音,瞪瞢瞻仰。】
说完以后,阿难尊者五体投地,向佛顶礼,与会大众都一心专注,恭敬地伫立,等候佛慈悲的开示。阿难问的问题大众都懵懵懂懂,所以目不转睛地瞻仰佛,渴望听到佛的开示(“瞪”就是目不转睛地看;“瞢”同“懵”,就是懵懵懂懂)。
【尔时,世尊赞阿难言:善哉!善哉!汝等乃能普为大众及诸末世一切众生修三摩提求大乘者,从于凡夫,终大涅槃,悬示无上正修行路。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阿难问修行过程,佛听了以后赞叹说:善哉!善哉!你能发利他之心,普为大众和末法时代一切发心证到真如佛性的大乘行人询问从凡夫开始修行,最终证到大涅槃的过程(“大涅槃”即无所住涅槃),让我预先开示无上的正修行路(“悬示”就是预先开示)。你现在要诚心诚意地听,把一切妄念都放下来,我要为你们讲正确的修行方法。
【阿难、大众合掌刳心,默然受教。】
“刳”(kū):消除,“刳心”:澄清内心的杂念,净心之意。
夫道,覆载万物者也,洋洋乎大哉!君子不可以不刳心焉。——《庄子》
十五、说颠倒因,明修行路
(一)二种颠倒
1.众生颠倒
【佛言:阿难!当知妙性圆明,离诸名相,本来无有世界众生。因妄有生,因生有灭,生灭名妄。】
佛告诉阿难:你应该知道,真如妙性本来圆明,离一切名相。世界和众生本来没有,都是我们识神分别出来的妄相。因为凡夫真如不守自性,无明妄动,妄起一念认明,身心世界才虚妄生起。有生就有灭,故曰“因生有灭”。生、灭是相对的,凡是相对有的东西都是虚妄的、不真实的,即“生灭名妄”。
【灭妄名真,是称如来无上菩提,及大涅槃,二转依号。】
今欲明心悟道,了脱生死,须就路还家,从息妄上下手。息妄之法,须知一切声色货利皆缘生无性,犹如梦幻,无可执取,只随缘应用,勿生粘着。这样我们就能息妄归真、返本还原了,故曰“灭妄名真”。众生成佛时,也就是圆成如来无上菩提、证得究竟大涅槃时,并不是把众生的心都收回了,因为妄心就是真心,扔掉妄心,真心也不可得啊!真妄只在一念间,你执著了外面的色相,就是妄;悟到相就是性,舍迷还觉,就是真。觉醒就如同开孔倒瓶,但是不见空出,就是说不要扔掉妄心,如同水起了波浪,把波浪去掉了,水也不可得。妄即是真,真即是妄,全真即妄,全妄即真。我们把妄想除光、无明断尽,恢复本来面目,我们这个灵明真性的妙用就具足了。三身四智都具足了,那就是成佛了,不是另外有一个佛可成。我们修法,修到内而身心、外而世界一起化空,哪里还有真妄之迹!森罗万象,皆我自身;草木丛林,无非我心!欲寻一个身外之物,了不可得。所以见性悟道之后,一切妄念、妄想、妄心皆化为真心之妙用了。所以有转烦恼为如来无上菩提、转生死为大涅槃这二对辗转相依的名相,即“是称如来无上菩提,及大涅槃,二转依号”。实际上,烦恼也好、菩提也好,生死也好、涅槃也好,这些都是我们的妄心分别。我们本来就是佛,本来就没有离开大道。我们的本体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还有什么烦恼和菩提、生死和涅槃呢? 究竟处没有这些相对。真正证到了本体,烦恼和菩提、生死和涅槃都是一体,都是本来的光明自性。
我们日常生活都沉浸在分别法中,认为有真有假,有生有灭,乃至有等等的不同,而不知这些都是相对的、无自性的分别妄想。一切事物本身并无真假、是非、长短、美丑之见,都是我人的妄心在妄起分别,适合自己的就是真、善、美,不适合自己的就是假、恶、丑。比如西方极乐世界与娑婆世界本身并无真假之分,但有人妄起分别,说西方极乐世界是真,娑婆世界是假。这话粗听起来似乎有理,因西方是佛土,而我们这里是凡土,但细细想来,又觉不对,因二土皆有相。《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娑婆是妄,则西方亦妄,所谓一假一切假!反过来,二土皆从一真法界中流出,西方是真,则娑婆亦真,一真一切真故也。可见真妄本无,皆吾人妄心分别,自造烦恼而已。因之,我们修法学道须一切放下,不要在名相上妄起分别,只专心致志地用功,不论修什么法门,皆易成就。否则,计着名相,妄生分别,即难达目的了。
【阿难!汝今欲修真三摩地,直诣如来大涅槃者,先当识此众生、世界二颠倒因,颠倒不生,斯则如来真三摩地。】
“三摩地”即三昧、正定。阿难,你现在想要证得真三昧,觉醒迷梦,了生脱死,直趋不生不灭的如来大涅槃,就应该先识得众生和世界这二者的颠倒之因。如果这二者不生颠倒,如来真三昧就现前了。
【阿难!云何名为众生颠倒?阿难!由性明心,性明圆故,因明发性,性妄见生,从毕竟无,成究竟有。】
这段经文说:什么叫“众生颠倒”呢?“由性明心,性明圆故”,因为一念不觉,无明妄动,从性觉妙明的真心中妄起一念认明,自以为有个能觉之性:我能感觉到有那些东西,我明明是有圆觉之性嘛,这样一来,觉同明就分开来变成两个东西。“明圆”就是明了自己有圆明之性,这个明圆就是无明。“因明发性”,这个“性”不是指本性,而是指虚妄的知觉性,也就是妄觉,因无明之故,而发起妄觉。妄觉和性觉不同,妄觉有能觉、有所觉,而性觉没有能所相对,是绝对的。“性妄见生”,因为无明妄动,本来无相的真如佛性转为阿赖耶识,灵明真空变为顽空,复于顽空中,无明妄动,凝结成四大妄色,四大妄色生起以后,就把我们的真知变成了妄知妄见,这叫“ 性妄见生”,妄见一生,就有了能见和所见,四大妄色成为所见境。妄见既久,就执著少分的四大妄色为自身,多分的四大妄色就变成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于是世界就形成了,所以这个世界都是地水火风四大所形成的。因有无明之故,使我们迷失了本性,佛性被无明包裹住,钻进躯壳里面,执着这个少分的四大为自我,只认取这个身体才是我、才是自身,是为五蕴之众生。“从毕竟无,成究竟有”,本来是无相,因为一念不觉才现起世界和众生这个影子,众生迷而不觉,执这个影子为实有,所以说“从毕竟无,成究竟有”。
【此有所有,非因所因。住所住相,了无根本。本此无住,建立世界及诸众生。】
“此有所有,非因所因”,“有”指无明,“所有”指世界和众生,因为无明妄动,才妄有世界和众生,所以无明是世界和众生生起之因,但是无明并非实有,不过是个妄想、幻影,我们只要一觉,就把它照破了,所以说无明“非因”;无明妄动所生起的世界和众生是虚妄不实的,根本不可得,也就是非所因,所以说“非因所因”。“住所住相,了无根本”,“住”为能住,指众生;“所住”指众生所住之世界,能住之众生和所住之世界都是幻相,都是假的,根本就没有。我们的真心本来清净无染,一切无住,因为无明妄动,才妄有世界和众生之相,所以说“本此无住,建立世界及诸众生”。
【迷本圆明,是生虚妄。妄性无体,非有所依。】
因为无明妄动,迷失了本来圆明的真心,而生起一切虚妄之相。一切妄相皆是幻影,都没有自体,没有自性,了无所依之处。
【将欲复真,欲真已非真真如性。非真求复,宛成非相。】
一切相都是我们本性的显现,并非外来,要回复真常,只要把执迷的心拿掉就行了,因为妄就是真,相就是性,并不是要舍掉妄相,所以说是无修、无得、无证。如果执著有道可修,有真常可证,有个什么东西可得,还是大梦未醒,没有悟到真实的道理,和真如佛性不相干,故曰“将欲复真,欲真已非真真如性”。修道人个个讨厌妄心,要消灭它,打倒它,殊不知妄本不有,只是思想作祟,一切外境宛如水月,皆非实有,众生无知,误认为有,执而不舍,乃成为妄。倘能当下一觉,照破幻境,妄即化为乌有。如人做梦,正在做梦时,也认为实有,及至醒来,痕迹也无。“非真求复,宛成非相”,如果不识真心,以妄心希求见自本性,回复真常,出离生死,这还是生灭法,显然与真如实相不相干。
【非生、非住,非心、非法,展转发生。生力发明,熏以成业。】
“非生、非住”赅括“非异、非灭”,非生住异灭是说因为一念不觉,无明妄动,才起现众生之相,众生本无,何有众生之生住异灭呢?众生之生住异灭是指我们的身体经过出生、小、少、壮、老、死这几个阶段,同样我们的业报身,也是一个接着一个来,有生住异灭之相,但是这个相是根本没有的虚妄相,所以说非生住异灭。五蕴的色蕴就是一切色法,世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色相,我们的眼、耳、鼻、舌、身五根,乃至于色、声、香、味、触五尘都属于色法;受、想、行、识四蕴属于心法,所以五蕴中有色法、心法两种。“非心、非法”是说非心法、非色法,也就是非五蕴,即五蕴是假相,不可得。“展转发生”就是心法和色法和合,辗转而有五蕴之众生。“生力发明,熏以成业”,无明为生相,所以“生”指无明,无明的力量非常大,因为无明的力量,才有五蕴之众生,无明熏染真心,真心中生出了妄心,妄心再动,反过来复熏无明,使妄心动得更加厉害了,这就是因还果,果继因,因起果,果再还因,反复熏染,起惑造业,随业受报,才使众生于无生死中枉受生死轮回之苦。
【同业相感,因有感业,相灭相生。由是故有,众生颠倒。】
“同业相感”,业相同的会彼此感应,互相缠绕在一起,比如,儿子同爹娘都是同一个业,才来到同一个家庭,如果业不同则不共处一室。中阴身投胎的时候,根据过去世所造的业,经过识别,选择有缘的父母而投胎,前一个身体坏了之后,又有新的身体生起,生生灭灭,周而复始,永不停息,即“因有感业,相灭相生”,因此有众生颠倒之相。“颠倒”者,即相反、倒置,指真假不明,迷真认妄,以无常为常,以苦为乐,以无我为我,以不净为净,倒置事理。
2.世界颠倒
【阿难!云何名为世界颠倒?是有所有,分段妄生,因此界立;非因所因,无住所住,迁流不住,因此世成;三世四方,和合相涉,变化众生,成十二类。】
阿难,什么是世界颠倒呢?“是有所有,分段妄生”,“是有”指无明,因为无明生来就有,无始以来就有,所以说“是有”;“所有”指我们的根身。无明是通过粘着我们这个圆妙真心来起作用的,妄见生起之后就映现出四大,由执著四大集成我们的根身,于是虚妄生起分段生死。分段生死就是六道轮回的生死,以每次生死皆有个身形,在世上生存一段时间,人有人身,马有马身,狗有狗身,这个身体生存就是生,坏了就是死,这就叫分段生死。“因此界立”,因为执著少分的四大为自我,只认取这个身体才是我、才是自身,而遗弃了多分的四大为外界,这样就有了内外方所,因此界线就立起来了。“非因所因”,众生造业受报,皆以无明为因,但是无明并不是一个具体的东西,无明当体是空,不是真有,故曰“非因”;因为无明妄动而起现的五蕴之众生也非实有,所以亦非所因。“无住所住”,这里“住”总赅生住异灭,是说众生之生住异灭如空花水月,不可得。我们这个业报身,犹如后浪推着前浪,这个身体坏掉了,后一个身体又生出来了,不停地迁流,无有息时,故曰“迁流不住”。因为我们的业报身是一个接着一个来,不可能这个业报身还没有坏,后一个业报身已经起来了,所以说“前际后际,不相逾越”,因此有虚妄的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之相,故曰“因此世成”。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与身之四方——前后左右相互涉入,以三世涉入四方,则四方各有三世,合起来成十二类;以四方涉入三世,则三世各有四方,合起来亦成十二类,由不思议熏变,而变化众生成十二类,故曰“三世四方,和合相涉,变化众生,成十二类”。可见,十二类生本非实有,乃由无明熏染所现,因为众生颠倒梦想才执为实有。下面说十二类生是如何因不思议熏变而有的:
【是故世界,因动有声,因声有色,因色有香,因香有触,因触有味,因味知法。】
“世界”这里指有情世间。有情世间,诸如人类、飞禽、走兽等等,归纳起来不外乎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六尘从何而来呢?前面已讲了,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取境而来的。因为无明妄动,动则妄有声相,故曰“因动有声”。因为无明妄动,将本有之真心变成妄心,妄心向外追求,执取四大妄色为所见色,曰“因声有色”,这里“声”是妄动之意。因为无明熏染,真心变成了妄心,妄心着境而现色尘,色尘反过来复熏无明,曰“因色有香”,“香”是熏染之意。因为色尘复熏无明,触动妄心,使妄心动得更厉害了,愈发攀缘趣境,曰“因香有触”。妄心对境粘着不舍,曰“因触有味”,“味”是贪恋不舍,好像含于口中不吐一样。色、声、香、味、触五尘之境虽早已过去,但在心中却能浮想回忆起来,或者再遇此境时,即能分别出来,这些记忆的存留,谓之法尘,是心意所想,是起心动念之因。因为妄心粘着前境,贪着不舍,所以揽五尘落谢的影子于第六识,而知为法尘,这叫“因味知法”。
【六乱妄想,成业性故,十二区分,由此轮转。】
众生因为迷而不觉,终日向外驰求,六根对六尘吸收尘境,从而生出六识,六识是妄心、妄想,迷乱自性,所以称为“六乱妄想”。“业性”就是业因、习气的种子。我们的眼、耳、鼻、舌、身五根专门吸取外面的五尘,久而成习,变成一股习气。我们总说要除习气,就是要把吸收尘境的习气除光,见到一切尘相都是我们的自性,叫作透过相见性。在众生的份上,都是专门吸取尘相,吸收尘相后,就要造业受报了。外面五根,把吸收的五尘变成习气,收到第六根──意根上去,第六根再往里送,通过第七根末那识,藏到第八根阿赖耶识里去,成为习气的种子。“十二区分,由此轮转”,“区分”是类的意思,因为众生颠倒妄想而不自觉,所以六根对六尘时,起心动念,妄想丛生,散乱颠倒,成为习性,因此造业受报,招来别业十二类生,轮转不息。
【是故世间,声、香、味、触,穷十二变,为一旋复。】
这里“声、香、味、触”总赅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旋复”就是周而复始、循环不已。我等众生本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不能回光返照自己的佛性,跟着六尘跑,造业受报,才由共业感现山河大地,复由别业招来十二类生,由是周而复始,循环不已,故而生死轮回不息。“穷十二变,为一旋复”就是穷尽种种变化多端的业果,总结起来有十二类,这十二类为一个循环,周而复始地轮转。是哪十二类呢?下面就列十二类之名:
【乘此轮转颠倒相故,是有世界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有色、无色、有想、无想、若非有色、若非无色、若非有想、若非无想。】
因为不认识真理,被假相所迷,跟着六尘跑,轮转不息,而现种种颠倒之相,因此招来世界十二类生,即: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色、非无色、非有想、非无想。
这是总列十二类生之名,下面分开讲十二类生是如何依别业而起现的。
【阿难!由因世界虚妄轮回,动颠倒故,和合气成八万四千飞沉乱想。如是故有卵羯逻蓝流转国土,鱼鸟龟蛇,其类充塞。】
第一类是卵生。
世间众生因为一念不觉,无明妄动,所以造业受报,从无生死中枉受生死轮回之苦。由于认无明妄动为心,故迷惑颠倒,执著外境,根尘和合之后,根吸收尘境,妄有气成,所以产生八万四千种飞沉不定的迷乱妄想,感得卵羯逻蓝(“羯逻蓝”译为凝滑)于国土流转受生,所以鱼、鸟、龟、蛇之类到处都有。
【由因世界杂染轮回,欲颠倒故,和合滋成八万四千横竖乱想。如是故有胎遏蒲昙流转国土,人畜龙仙,其类充塞。】
第二类是胎生。
世间众生因为随欲习流浪,使得原本清净的真心被情欲杂染,所以造业受报,无始无终地轮回于贪欲烦恼之中。众生因为情欲浓厚,妄心颠倒,所以与情欲和合,滋生出八万四千种横竖不定的迷乱情想。情有偏正,正者竖立,为人为仙;偏者横行,为龙为畜,故称“横竖乱想”。因为随横竖乱想造业受报,于是感得胎遏蒲昙(“遏蒲昙”译为胞)于国土流转受生,所以人、畜、龙、仙之类到处都有。龙亦有卵生,仙亦有化生,这里是举其普遍情况而言。
【由因世界执著轮回,趣颠倒故,和合暖成八万四千翻覆乱想。如是故有湿相蔽尸流转国土,含蠢蠕动,其类充塞。】
第三类是湿生。
这里“执著”是执取势力,希求附合之意,因为世间众生攀附势力、希求苟合,所以造业受报,枉受轮回之苦。这类众生趣炎附势,妄心颠倒,故曰“趣颠倒”。他们见有气焰处即与之和合,而成虚妄的暖相,即“和合暖成”,由此而成八万四千种颠倒反复、动摇不定的迷乱妄想(“翻覆”就是颠倒反复、动摇不定)。于是感得有湿生相的蔽尸(“蔽尸”译为软肉,为含蠢蠕动之类受生之初的形象)于国土辗转受生,因此含蠢蠕动之类到处都有。
【由因世界变易轮回,假颠倒故,和合触成八万四千新故乱想。如是故有化相羯南流转国土,转蜕飞行,其类充塞。】
第四类是化生。
这里“变易”是离旧趣新、喜新厌旧之意,遇有势力者则攀缘趋附,见其失势则变易本心,这是欺诈习气所感。世间众生因为有欺诈习气,所以喜新厌旧,造业受报,枉受轮回之苦。这类众生妄想颠倒,假借他人势力,满足自己的私欲,故曰“假颠倒”。趋附势力,与势力和合,触势而变,故曰“和合触成”。弃旧迎新,妄想迷乱,故曰“新故乱想”。与有势力者和合,触势即变,所以产生八万四千种弃旧迎新的迷乱妄想。“如是故有化相羯南流转国土”,“羯南”译为坚肉,为化生以下各类受形之始的形象,故以下各类通称为羯南,这句话是说于是感得有化生相的羯南于国土辗转受生,因此转变蜕化飞行之类的化生到处都有。转变蜕化飞行之类分为两种,一种是蜕行为飞,比如,蚕化作蛾;一种是蜕飞为潜,比如,雀入大海为蛤。
【由因世界留碍轮回,障颠倒故,和合著成八万四千精耀乱想。如是故有色相羯南流转国土,休咎精明,其类充塞。】
第五类是有色。
世间有一类外道执取日月精华,以吸收日月精华来修真养性,因为贪取外在光影不舍,故成留碍,也就是滞碍,障蔽了自性光明,而成颠倒。因为执著光影,所以就死在这个光影上,造业受报,枉受轮回之苦。这类众生与虚妄的光明和合,妄想既久,则现精光昭著之色,故曰“和合著成”。因此而成八万四千种精耀迷乱妄想,所谓“精耀”就是精光耀眼之物,大者为日月星辰,小者为萤火蚌珠。于是感得有色相的羯南于国土流转受生,因此休咎精明之类到处都有。“休咎精明”指预示吉凶的精明之物,预示吉者为休征,预示凶者为咎征。
【由因世界销散轮回,惑颠倒故,和合暗成八万四千阴隐乱想。如是故有无色羯南流转国土,空散销沉,其类充塞。】
第六类是无色。无色就是变成空,在空中消散了。
由于世间众生不识妙有真空,真空妙有的自性,执著有空可得,以消色入空、在空中消散为究竟,因此就死在这个空上,造业受报,枉受轮回之苦。因为这样的迷惑颠倒,所以与暗(“暗”即昏昧无知)和合,而成八万四千种阴隐迷乱妄想,“阴隐”就是暗昧心灵、隐没神识。于是感得无色羯南于国土流转受生,因此空散销沉之类到处都有。
【由因世界罔象轮回,影颠倒故,和合忆成八万四千潜结乱想。如是故有想相羯南流转国土,神鬼精灵,其类充塞。】
第七类是有想。
“罔象”是若有若无之相。世间众生为浮想回忆的习气所熏染,执若有若无的幻相为实有,因此造业受报,枉受轮回之苦。色、声、香、味、触五尘之境已经过去,但心中却还在浮想回忆,执著五尘落谢的影子为实有,故曰“影颠倒”。这类众生与忆想的习气和合,而成八万四千种潜结迷乱妄想,“潜结”就是依忆想而结成稀薄的、若有若无的潜隐幽昧的形象。于是感得有想羯南于国土流转受生,因此神鬼精灵之类到处都有。
【由因世界愚钝轮回,痴颠倒故,和合顽成八万四千枯槁乱想。如是故有无想羯南流转国土,精神化为土木金石,其类充塞。】
第八类是无想。
无想就是变成土木金石了。一切色相都是真心的变现,都是真心的妙用。我们可以看见男女老少、饮食起居、山河大地、草木丛林等种种法相,就如同看见我们的真心一样,只要不住着,处处都是法身的显现。如果硬压住念头落于顽空,就如同土木金石一样没有知觉,就看不见了。所以修道须先明因地,因地不正,果遭迂曲。开始用功最忌压制念头、强制念头不起,切勿认为压念不起就是一念不生,压成土木金石就由有情变为无情了。
这段经文说:世间众生愚钝无知,做死功夫,使劲压自己的念头,所以枉受轮回之苦。因为落入无记,痴迷颠倒,与顽空和合,故成八万四千种枯槁乱想,“枯槁”就是压念不起,心如死灰。于是感得无想羯南于国土流转受生,因此精神化为土木金石的情况到处都有。比如,烂泥、木头、石头、五金矿藏等等就属于无想一类。
【由因世界相待轮回,伪颠倒故,和合染成八万四千因依乱想。如是故有非有色相成色羯南流转国土,诸水母等以虾为目,其类充塞。】
第九类为非有色。
因为狡诈、虚伪的习气,所以企图假借他物,从中获利,故递相假待(假待就是假借),造业受报,枉受轮回之苦,比如,结党营私、伪造假币、骗财自活等即属此类。因为虚伪相待,故成“伪颠倒”。这类众生与依附的习染和合,而成八万四千种因依乱想,“因依”就是以依附他物为因,为己谋利。于是感得非有色相成色羯南于国土流转受生。“非有色相成色”就是本来无色而借助他物以成色。因此像水母这样自己无目而以虾为目,依赖虾求食的依附类众生到处都有。水母无目,以虾为目,本非有色而待物成色,所以称为非有色相成色众生。
【由因世界相引轮回,性颠倒故,和合咒成八万四千呼召乱想。由是故有非无色相无色羯南流转国土,咒诅厌生,其类充塞。】
第十类是非无色。
世间众生因为有被音声所引诱的习气,所以跟着音声跑,比如,妄执世间淫词歌曲挑引之声、邪术诅咒之声等为实有,因此造业受报,枉受轮回之苦。为音声所引诱,久久而成为习性,离开了自性本体,故曰“性颠倒”。这类众生与邪咒和合,而成八万四千种呼召乱想,“呼召”就是为邪咒所召唤,听邪咒调遣。于是感得非无色相无色羯南于国土流转受生。这类众生本来无色,因为咒声呼召,藉声而成形,亦非无色,所以称为“非无色相无色”。因此,随咒诅而显灵异或者随厌祷(“厌祷”就是以巫术祈祷鬼神)而生的鬼怪即于国土流转,比如,乩坛之樟柳鬼即属此类。
【由因世界合妄轮回,罔颠倒故,和合异成八万四千回互乱想。如是故有非有想相成想羯南流转国土,彼蒲卢等异质相成,其类充塞。】
第十一类是非有想。
世间众生因为误认色身为我,要享受,要满足欲望,所以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甚至欺骗他人,与他人虚妄和合,企图将其财物占为己有,即“合妄”,因此造业受报,枉受轮回之苦。欺骗、蒙蔽他人成了习气,背离了自性本体,曰“罔颠倒”,“罔”就是欺骗、蒙蔽。虽然虚妄和合,但是本为异质,并非同体,故名“和合异成”。由此而成八万四千种回互乱想,“回互”就是回环交错的意思,“回互乱想”是说强与异质和合,同异难分,又恐为人所知,故产生翻云覆雨、彼此交错的迷乱妄想。于是感得非有想相成想众生于国土流转受生。“非有想相成想”指的是本非所想,因虚妄和合而成异质之相,故成其想。因此蒲卢(即蜾蠃)等异质而成之类到处都有。蜾蠃是一种寄生蜂,它常捕捉桑虫放在自己窝里,用蜂针刺伤桑虫并在其身上产卵,待桑虫产子后就把桑虫作为食物,把其所产之子纳为己有。此类众生宿世有欺骗的习气,因将他人财物占为己有而造业受报,故感此身。
【由因世界怨害轮回,杀颠倒故,和合怪成八万四千食父母想。如是故有非无想相无想羯南流转国土,如土枭等附块为儿,及破镜鸟以毒树果抱为其子,子成,父母皆遭其食,其类充塞。】
第十二类是非无想。
因为世间众生瞋恨心很重,当事情不合己意、不顺己心,或别人比自己好,或贪取而不得时,就心怀怨恨,加害他人,所以造业受报,枉受轮回之苦。因为痴迷不悟,怨恨成习,以致杀心不息,甚至为图杀害而托为冤家子女,杀害自己父母,颠倒迷惑而不自觉,而成“杀颠倒”。杀父杀母逆天悖理,乃最为惊怪之事,但是业障深重,瞋恚炽盛者,就会与这种惊怪之事和合,而成八万四千种食己父母的迷乱妄想。因此感得非无想相无想羯南于国土流转受生。“非无想”就是有想,“非无想相无想”就是本来无想而成有想,比如,土枭(即枭,因枭穴土而居,故又名土枭)附在土块上,以土块为子;破镜鸟抱着毒树果,以毒树果为子,等到孩子长大,父母就会被孩子吃掉。土块、毒树果本来无情无想却成了有情有想,故称非无想相无想。这类众生到处都有,都是宿世含冤抱恨,怨结难解,欲求报复,才会乘怨害而来,相亲相杀。
【是名众生十二种类。】
以上就是十二类众生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