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讲(1 / 1)

乙三 释法身涅槃不涅槃

论曰:云何应知于法身中,佛非毕竟入于涅槃,亦非毕竟不入涅槃?此中有颂:

一切障脱故 所作无竟故 佛毕竟涅槃 毕竟不涅槃

释曰:有余部说诸佛无有毕竟涅槃,复有别部声闻乘人说诸佛有毕竟涅槃,故此颂中显二意趣。一切障脱故者,由佛解脱一切烦恼所知障故,依此意趣说言诸佛毕竟涅槃。所作无竟故者,由佛普于一切有情未成熟者欲令成熟,已成熟者欲令解脱,是所应作,此事无有究竟之期,故佛毕竟不入涅槃。若异此者,应如声闻毕竟涅槃,是则本愿应空无果。

佛到底是毕竟涅槃,还是不涅槃?这个在佛教的声闻派里对这个问题的辩论是经常有的。在《入中论》后头也提到这个问题,因为这是一个佛教内部经常辩论的问题,所以一般的论都会提到。这里根据瑜伽行派的看法怎么说呢?

「云何应知于法身中,佛非毕竟入于涅槃,亦非毕竟不入涅槃?」法身里边,佛不是毕竟入涅槃的,因为度众生,无有尽期;但是也不是毕竟不入涅槃,因为烦恼造业早就断掉,再也不流转生死。所以说,既不是毕竟入涅槃,也不是毕竟不入涅槃。

「一切障脱故,所作无尽故,佛毕竟涅槃,毕竟不涅槃。」一切障,烦恼障所知障全部解脱了,所以佛再也不流转生死,从这方面说,佛是毕竟涅槃。但是佛度众生、利益安乐众生的事情没有尽期,尽未来际,做不完的,从这个方面说,佛是毕竟不入涅槃。这二个是双关的。

「释曰:有余部说诸佛无有毕竟涅槃,复有别部声闻乘人说诸佛有毕竟涅槃,故此颂中显二意趣。」有人说佛是不涅槃的,这一般是大乘人说。但是声闻乘有一些说佛是要涅槃的,因爲声闻乘执著释迦牟尼佛的变化身就是真的佛,他要涅槃。这个问题该怎么解决呢?瑜伽行派认爲要从二方面来看。

「一切障脱故者,由佛解脱一切烦恼所知障故,依此意趣说言诸佛毕竟涅槃。」我们说流转生死的主要是因爲烦恼障,这是三界的;那么所知障,这是界外生死、变易生死。现在佛烦恼障、所知障全部解脱了,当然一切生死都没有。从这个方面说佛是毕竟涅槃,再也不流转生死。

但是从另一方面说,「所作无尽故者,由佛普于一切有情未成熟者欲令成熟,已成熟者欲令解脱,是所应作,此事无有究竟之期,故佛毕竟不入涅槃。」佛对一切有情,没有成熟的使他成熟,已经成熟的使他解脱,这是佛要做的事情。这个事情做不完的,因为世界无边,众生无边,无有尽故,这个事情也没有尽期。佛不断地在做度众生的事情,从这个方面说佛不入涅槃。怎么能叫涅槃呢?涅槃,就不管事,而他还是在世间上度众生,从这个意义说,不入涅槃。

「若异此者,应如声闻毕竟涅槃,是则本愿应空无果。」假如说不是这样,那就跟声闻一样入涅槃了,灰身泯智了,什麽作用都不起了。佛在因地上发愿要度尽一切众生,这个愿就空无果了,成了虚发的愿了,不兑现了。但是佛的愿不会虚发的,决定是要兑现,佛就会尽未来际度众生,无有休息。从这一方面说,不能叫入涅槃了。瑜伽行派这样说。

中观宗的说法也差不多,是说「智不堕生死,悲不住涅槃」。他的智慧已经把烦恼障、所知障断完了,流转生死的因都没有了,不推动烦恼造业,生死因没有,果当然也没有。既然没有生死,就是涅槃。可是佛的悲心要广度一切众生,因爲悲心的缘故,佛就是随顺众生,遍虚空尽法界,一切地方无有尽期地利益安乐众生,使没有成熟的令成熟,已经成熟的令解脱。这个事情是没有间断的、没有完的,从这方面说是不入涅槃。涅槃了,跟声闻入涅槃一样,就什麽事情都不做。佛不但是做,永远的要做,做不完地做,他不毕竟涅槃。所以,对这个问题中观跟唯识的见地是相似的。

「谓此二身依法身住,法身常故,亦说为常。」这个二身是法身的大用,体是法身,既然法身是常的,从所依的法身是常而说他们也是常,这是一个原因。

第二个,「又受用身受用无废,故说为常。」受用身受用大富,就是七宝世界;受用大乐,这个法的法味。这些从来没有休废的,经常享受这些富乐,这个叫常。「其变化身恒现等觉般涅槃等,相续不断,故亦名常。」佛的变化身现八相成道,有缘的地方就示现,不断地示现,这个也叫常。虽然它本身是无常的,但是不断地做,这个就叫常。「复以譬喻显此二身是常住义」,用二个比喻来显示这两个身为什么叫常。「犹如世间言常受乐,虽所受乐非唯无间,而得说言此常受乐」,有的人他好享受,人家说他常享受快乐。他享乐当然不是无间的,比如要睡觉了,那些快乐的事情都停下来。但因为他是经常在享乐之中,就叫做常受乐。这个常是不断的意思,并不是无间的常。「又如世间言常施食,非此施食恒无间断,而得说言此常施食」,有人说这个人常布施饮食。这并不是说没有间断地在布施,他总要断的,或者他布施的是早晚两顿,或者是一个月布施几次。虽然是有间断,但是因为这个事情不断地在做,也叫常施食。「应知二身常义亦尔」,世间上也有这麽说,我们佛法里边也是这意思,所以说受用身和变化身也叫常,并不是无间的不断的「常」。

下边又一个问题:佛的化身爲什麽不是毕竟住,而要般涅槃的?

乙七 释化身非毕竟住

论曰:由六因故,诸佛世尊所现化身非毕竟住。一所作究竟,成熟有情已解脱故。二为令舍离不乐涅槃,为求如来常住身故。三为令舍离轻毁诸佛,令悟甚深正法教故。四为令于佛深生渴仰,恐数见者生厌怠故。五令于自身发勤精进,知正说者难可得故。六为诸有情极速成熟,令自精进不舍轭故。此中有二颂。

由所作究竟 舍不乐涅槃 离轻毁诸佛 深生于渴仰

内自发正勤 为极速成熟 故许佛化身 而非毕竟住

释曰:如是六因直说及颂,证佛化身非毕竟住。其文易了,故不烦释。

「由六因故,诸佛世尊所现化身非毕竟住」,有六个原因,佛的化身不是毕竟住世。

「一所作究竟,成熟有情已解脱故。」第一个,事情做完了,已经成熟的有情已经解脱,没有事干,待在这里干啥呢?佛就示现涅槃。

「二为令舍离不乐涅槃,为求如来常住身故。」有些众生不欢喜涅槃,喜欢佛一直在他身边,于是,就示现涅槃,让他好好求涅槃,这是真正解脱。你尽守在佛身边,那也不是一个办法,所以示现涅槃。

第三,「爲令舍离轻毁诸佛,令悟甚深正法教故。」佛经常教化,有些有情懒惰,如果佛常在,那麽佛来督促他修行的时候,他甚至会轻毁诸佛。给这些人示现涅槃,使他认识到佛是难遇的,自己不要再让人家催促,必须要好好地修行纔行,就不会轻毁,「令悟甚深正法教故」。

第四,「爲令于佛深生渴仰,恐数见者生厌怠故。」有人经常看到佛,会想反正佛总是在的,修行今天推明天,明天推后天,慢慢来好了。知道佛要涅槃,一涅槃,就没有人再可以教他,就深生渴仰,就赶快修行。

第五,「令于自身发勤精进,知正说者难可得故。」令众生意识到:能正说法的人——佛,难可得,现在错过,将来就碰不到了。于是,赶快精进修行,修行成功解脱;若未能解脱,一旦佛要涅槃了,不是没有依止了吗?那就可惜了。

第六,「为诸有情极速成熟,令自精进不舍轭故」,爲令众生赶快成熟,自己精进,不要依靠佛,不要赖在佛身上,因此佛就示现涅槃。

总结有二个颂。「由所作究竟」,所作究竟,没有事情做了,佛当然就走了。这个涅槃,《法华经》有个比喻,说佛离开他们,暂时到其他地方去。这是第一个原因。「舍不乐涅槃」,第二个。「离轻毁诸佛」,第三个原因。「深生于渴仰」,第四个原因。「内自发正勤」,第五个。「为极速成熟」,第六个原因。「故许佛化身,而非毕竟住」,所以佛的化身不会毕竟住(不是永远住),要示现涅槃的。

「如是六因直说及颂」,长行跟颂证明什么呢?证明佛的化身非毕竟住。「其文易了,故不烦释」,这个文比较容易懂,他就不说了。

我们看看无性菩萨的,几个好懂的就不说了,就说第二、第三个。第二个,「为令舍离不乐涅槃,为求如来常住身故者,此显如来入涅槃意,以如来身是无常故,应乐涅槃。若求如来常住身时,便背涅槃;世尊现灭,显身无常,令乐毕竟常涅槃故。」爲什麽化身佛要入涅槃呢?显示佛身也是无常的,众生就会赶快求涅槃。假如众生求如来身常住,就不会去求涅槃了,就希望佛永远在身边,不去修行了。佛的变化身示现灭度,这就告诉他,身是无常的,那你赶快求涅槃去。印顺法师有另外一个意思,他说「化身所以不毕竟住世,是为令有情知身命是无常的,发心舍离不乐涅槃的世间心,求如来的常住法身」。他把这个常住解释成是法身常住,示现涅槃是让弟子们求佛的常住法身。这样说,讲是讲得通,但是从教化声闻这个角度来说,好像还是无性的解释合理一些。第三个原因,「爲令舍离轻毁诸佛,令悟甚深正法教故者,若谓诸佛其身常住,便于悟解甚深法教不勤方便,谓今不悟后定当悟,若数检问,诸弟子众便生轻毁,自执己见,作如是言,我由此故定免彼问;若不住世,彼于何处当生轻毁,咸言我等未得彼意,世尊涅槃,谁能无倒开悟我等,是故于法勤求觉悟。」假如佛示现的那个身是常住的,他就不去用功了,反正佛在,这个事情可以靠佛,慢慢来。他会说生死法很难开悟,佛是常住,现在不开悟,将来也会开悟,不要紧。假如佛经常去问他:你为什么不好好用功啊?怎么啊?问多了,弟子就産生轻毁,他自己的见不放下,就这样子说「我以这样的方法,免得他再来问」,就是说一些轻毁的话,免得佛再来问他。假如佛不是常住,他就不会再産生轻毁,会这样想:这个甚深的道理我们还没有得到,佛涅槃之后,哪个来开示我们呢?赶快要在法上精进去修,「勤求觉悟」,不会轻毁了。

乙八 释成佛要作功用

论曰:诸佛法身,无始时来无别无量,不应为得更作功用。此中有颂:

佛得无别无量因 有情若舍勤功用 证得恒时不成因 断如是因不应理

释曰:此中有难:若佛法身无始时来,无别无量,作证得因,能办有情诸利乐事,为证佛果,不应更作正勤功用。为释此难,以颂显示。诸佛证得,无始时来无别无量,若是有情为求佛果舍精进因,可有此难;诸佛证得,于得佛果无始时来不成因故,然佛证得,无始时来无别无量,恒与有情作得佛果勤精进因。故不应难诸佛法身无始时来无别无量作证得因,为证佛果不应更作正勤功用。是故诸佛证得法身,非是有情为求佛果舍精进因;又佛证得,无始时来无别无量,作求佛果勤精进因,若诸有情舍勤功用,如是证得恒不成因故。

这里论文及颂说了两个问题。一个是有人说佛的法身无始以来都「无别」,没有差别,又是「无量」,不可量的,所以自己不必做功用了。现在也有这些人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天然佛了,现成的,还要修行干啥?不要修,本来是佛,就不想修行。另一个问题,有人认为:佛是度众生的,一个佛出来了,他的法身无量无边,等于无数亿的佛同样地做一样的事情,我们还去度啥众生?佛度了幺就够了,一个佛就够了,我们就不要去度了。针对这两个问题,在论的最后再解释一下。

「此中有难:若佛法身无始时来,无别无量,作证得因,能办有情诸利乐事,爲证佛果不应更作正勤功用」,有一个问难:无始以来佛的法身无别无量,都是平等的,没有差别,众生都是一样的,没有数量的。「作证得因」,这个法身可以作众生证得佛果的因,证到后,能成办利乐有情的事情。「爲证佛果不应更作正勤功用」,一尊佛成了佛之后,这些作用都会起来,因爲佛的法身是没有差别的,一切众生都有,我们也就不必再努力用功,法身是天然的,就是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我们也可以自然证到的,不要下那麽大工夫。现在这些错见多得是。

「为释此难,以颂显示。诸佛证得,无始时来无别无量,若是有情爲求佛果舍精进因,可有此难。」假如佛证到的法身可以使一切有情求佛果而不必精进,那你可以这麽说:我不要精进就可以成佛。

「诸佛证得,于得佛果无始时来不成因故」,但是佛证得的这个法身不是你一切众生求成佛而离开精进的因,就是说佛成佛了,并不代表一切众生都解脱了,你还是要精进,要依佛的法去修,你纔能成功。不是说佛成了佛,证到法身,你也可以占便宜,也解脱了。以为法身是平等的,我也占一分,佛证到了,我也沾光了。这个不成因果。佛证得法身,「于得佛果无始时来不成因故」,一切众生要成佛,无始以来,不是舍了精进而可以成功的。「然佛证得,无始时来无别无量,恒与有情作得佛果勤精进因」,佛证到的这个法身,无量无别的法身,对一切众生来说,是众生精进的因,你要成佛,就要勤精进。成佛后,佛仅仅是增上缘,不是你的亲因缘。这个法身并不是你成佛的亲因缘,佛的作用只是增上缘。佛告诉我们教法,依法去修行,最后证得这个法身。并不是说你放弃了精进,依靠佛就可以成佛。有的人就赖在佛身上,「反正佛已成了佛,佛发心要度我的,我就靠在佛身上,我也不要用功」,很舒服。躺在沙发上养神,吃吃烟酒,就可以成佛,「反正佛要度我的,佛已经成佛了,决定会度的」。这样的人,虽然没有那麽明显表示出来,但是这些思想普遍存在,好像依靠了这个人,我就万事皆备,不要努力了。不行的,佛仅仅是增上缘,你要靠自己努力,不努力是不行的。所以说「故不应难诸佛法身无始时来无别无量作证得因,爲证佛果不应更作正勤功用」,并不是不要努力了。

针对有些人修行完全靠他力的想法,王恩洋说,修行靠自力,也要靠他力。你完全靠他力,赖佛身上,自己不要修行,那是某些外道的教,那你也成了外道。佛教从来是讲靠自己的,虽然你可以仗他力,但是你离开自力,全部靠他力,这是成问题的。就是说,佛不是众生舍精进的因,而是要作众生得到佛果而勤精进的因。正因爲你努力精进,纔能够成佛。佛成佛了,只能起这个作用,并不是说「佛成佛了,我可以赖到他身上,度我好了」。

这样的人很多,表面不那麽明显,但是心底深处就是这个想法,「不要努力了,靠佛好了,全部靠他力」。这是其他的教,佛教不是这样的,不要搞错了。你要听佛的话,依佛的话做,纔能够修行。你不听佛的话做,拍马屁,求欢喜,求佛行行好,这个不行。《王疏》这里边讲得很清楚,好好去看看。

「是故诸佛证得法身,非是有情爲求佛果舍精进因;又佛证得,无始时来无别无量,作求佛果勤精进因」,不是教你放弃精进,佛就可以救你。佛证得了法身,是作你勤精进的因,你要努力精进纔行。正因爲佛证到了后,他可以教你怎麽精进。不要搞错了,修佛法不要糊里糊涂。「若诸有情舍勤功用,如是证得恒不成因故。」若说佛证得了法身,众生就可以赖在佛身上,不要用功了,这样也能证得的话,「恒不成因」,这不是因。

又断此因不应道理,谓诸菩萨悲愿缠心,于诸有情愍如一子,诸有情类处大牢狱具受艰辛,是故菩萨于诸有情利益安乐。若作是心,余既能作,我当不作,不应道理。恒作是心,余于此事若作不作,我定当作。是故不应断如是因。

「又断此因不应道理」,假如断了这个勤进的因,不对的,那是不能成佛的,是不合理的。为什么?悲心。这跟中观是一样的,大悲心牵引要好好地修行度众生。悲心的缘故,你没有悲心纔会不度众生,纔会不精进。所以智悲二个不要离开,都是要的,「谓诸菩萨悲愿缠心」,菩萨的心是离不开悲的。「于诸有情愍如一子」,对一切有情,好像独生子一样地爱护他。「诸有情类处大牢狱具受艰辛,是故菩萨于诸有情利益安乐」,有情在地狱里受苦,所以菩萨决定要爲了众生利益安乐的事情起大精进,悲心的缘故使他一定要起精进。你想不起精进,靠佛,你就是没有悲心;再说你要靠佛,不去精进修,你也没有智慧。如果你没有悲心、没有精进,又想成佛,那就是南辕北辙了,做不到的。所以单是求什么人欢喜等等,自己不努力,你休想成佛。要成佛,靠自己精进;自己不努力,没有成佛的因。

「若作是心,余既能作,我当不作,不应道理」,如果这样想:一尊佛麽度一切众生,那麽多佛能度那么多的众生,那我就不要做了。懒汉!有悲心的人不会这样的。「人家去度众生了,我就不要做了」,「不应道理」,这个道理不对的。「恒作是心,余于此事若作不作,我定当作」,菩萨有悲心,度众生的事情不论其他人做也好不做也好,我一定要做;我不做,哪个做?佛说我不下地狱,哪个下地狱?就是我不度众生,哪个度呢?这个责任自己负担起来。所以修行人度众生要有责任心,没有责任心,赖在其他人身上,不行的。佛教不是外道,一定要靠自己努力;自己不努力修行,不改脾气,不除烦恼,你想成功,做梦!

「是故不应断如是因」,所以这个因不能断,就是说,要精进嘛!

记得以前上海一些居士讨论的时候,有人就说一切众生是我的父母,我要度他,再反过来说,我也是一切众生的父母,无量众生我都作过他父母,他该度我,我就不要努力了,我就坐在那里等好了,他们成了佛度我。这个心是跟这个差不多的,也是既愚痴又没有悲心。那个时候都是年轻的居士在讨论,他振振有辞,以为这个话还很有道理。佛说一切众生都是我父母,反过来,我也做过他父母,他们该来度我。一切众生来度我,我这不是安逸嘛!老太爷麽,可以不要修行,不是很舒服嘛!你看看,这怎么能成佛呢?学佛必须要去掉错误思想,用正知正见来修行。

我们看看这部论,从开头的「所知依」,应该所知的,依阿赖耶识;「所知相」,应该知道什麽;然后「入所知相」,你要有智慧,纔能够「入」,真正了解、知道这个所知相是什么。这些靠什么啊?智慧:无分别智。先是加行的,后是根本的、后得的无分别智,说一切教法度众生,都靠智慧。佛教离不开智慧,还有一个悲心。重点是一个悲心,一个智慧。如果你不想要智慧,不要听闻正法,你想求佛果,没有办法的。智慧从那里来?闻思修!这是进入净土的大路,就是闻思修。你不要闻思修,说:「啊,我现在老了,我不要闻思了,要专修了,闭关了。」没有闻思,路都不通了,闭什么关?你到哪里去啊?再一个是止观,你有闻思,没有止观,那是没有力量的,证不到。一定要得定,得了定之后纔开慧。《论》里边最后关于奢摩他、毗婆舍那部分讲了一大篇。这是成佛最重要的事情,前面闻思修有了,路开通了,你乘什麽进去,就是要靠止观;没有止观,进不去。所以从开始闻思修一直到最后决择无我的道理、毗婆舍那,都是有关智慧的事情。同时,度众生离不开悲心,要发菩提心,《入中论》一开始就赞叹大悲心。所以我们佛教最重要的一个是悲心,一个是智慧。你悲心没有,只顾自己,智慧没有,不想闻思修,或者错误的闻思修,自己执著一些错误的见,你要成佛,都不行的。

结说

论曰:阿毗达磨大乘经中摄大乘品,我阿僧伽略释究竟。

释曰:正趣大乘,制造无量殊胜论者,轨范世亲,略释究竟。

讲到现在,我们总算把《摄大乘论世亲释》的文销完了。但是从讨论情况看,我们觉得还不深入。现在离安居还有一个月左右,我们希望深入讨论,把这部论前后搞得精熟,因爲前后是串联的,你平时学的时候只是一段一段地学,前后没有照顾起来;前后照顾到,关联了,就可深入。

我们第一个要求,就这部论前后贯通起来,通过闻思,讨论抉择它的内涵,然后拿出出这部论的思想体系与重点。

无著菩萨的思想体系,我们是不太熟悉的,而世亲菩萨的思想体系我们比较熟悉。他学了有部、经部,做了《俱舍论》;他入了大乘之后,著的第一部就是《二十唯识论》;而这一部《摄大乘论世亲释》是世亲菩萨入了大乘之后,无著菩萨叫他做的注解,就是同时的时候,因此,世亲菩萨的思路应当可以摸索到一点。我们可根以据世亲菩萨的思路(他的注解),然后深入地透发无著这部《摄大乘论》的根本思想体系。我们要在这个月里边把它理出来。

这一个月里学习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主要是讨论、辩论、演讲、考试。可以写文章,也要集体讨论。自己感到有心得就可以写,也不要一个人自己想了一点点,不太确凿就写,那会闹笑话;大家讨论决择,感到确实有价值的可以写。再一个,演讲,你可以发挥,不限于十分钟,如果你有心得,二十分钟、半小时都可以。最后,考试,当然是要考的,是闭卷考。开卷考效果也不一定好,不熟悉幺。等你们复习好了再考,可安排在盂兰盆会之前。辩论和演讲这两项,现在就可以开始了。

再一个,不要急于去比较。祖师在《入中论善显密意疏》说过:「世亲、陈那等论中,虽皆是解释唯识宗义,然彼诸师究竟何所许,如我等凡愚实难揣测也。」就是说世亲菩萨不一定限于这个唯识宗,他对唯识的机说那个法,所以他讲唯识,实际上他不一定不通中观,他可能是通的,我们凡夫不知道。所以,我们也就要这样说:现在讲唯识,就根据唯识论唯识,就教论教,不要东扯西扯。你中观还没有学,你就去东扯西扯,两个比较,扯了半天,两个都抓不到,怎麽比较呢?你先把唯识宗抓到,不要忙于跟中观比较。本论思想把握了之后,再跟后期护法菩萨所代表的唯识宗发展到最完整的《成唯识论》思想体系比较一下(唯识宗里边也有不同思想体系的)。等到学了中观,然后再去跟中观比较,这样的比较纔有意义。现在你哪一个都不熟,一定要去比,比得糊里糊涂,没有什么收获。这一部论清楚了,要比较的那部论也清楚了,知己知彼,纔能比较。知己而不知彼,不能比较;彼己都不知,无从比较。所以,学法要按次第,要这样来。

现在我们学《摄大乘论》,我们选的课,可以说跟世亲菩萨是一定联系的,世亲菩萨的思路,我们应当是掌握了,多少也掌握一些,从《俱舍》、《二十唯识论》到《摄大乘论世亲释》。《摄大乘论》有无性释,我们为什么采取世亲释呢?一个是世亲菩萨是无著菩萨的亲兄弟,无著菩萨劝化世亲菩萨入大乘以后,就把这个《摄大乘论》叫他做注解,他们的思想,可以从前面的世亲菩萨转变,可以探讨出来。再一个就是说,将来的《辨中边论》也是世亲菩萨的,我们最后的《三十唯识颂》也是世亲菩萨的。这一条路就是,唯识宗的世亲菩萨的思路,我们要把它抓住,其他那些旁系的,我们做参考。我们现在汉地认为最高的《成唯识论》,就是唯识宗的结晶,也是宝塔顶,这也是世亲菩萨原文的三十颂而发展出来的。虽然经过十大论师,但是原文是世亲菩萨的。所以说还是依照世亲菩萨唯识这一条路,我们要从头到尾,是从这个思路来进展,希望这个路子大家抓住。

今天圆满了,时间也到了,我们以后有机会再开始讲别的。(第四十一讲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