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阿弥陀经要解》,一卷,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西有沙门蕅益智旭解,《大正藏》第37册,No.1762
二、《表释》,全称《俱舍论颂疏表释》,智敏上师,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
三、《宝疏》,全称《俱舍论疏》,三十卷,唐法宝法师撰,《大正藏》第41册,No.1822
四、《长阿含经》,二十二卷,后秦弘始年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大正藏》第01册,No.0001
五、《佛本行集经》,六十卷,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译,《大正藏》第03册,No.0190
六、《光记》,全称《俱舍论记》,三十卷,唐普光法师述,《大正藏》第41册,No.1821
七、《过去现在因果经》,四卷,刘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大正藏》第03册,No.0189
八、《旧杂譬喻经》,两卷,吴天竺三藏康僧会译,《大正藏》第04册,No.0206
九、《集注》,全称《俱舍论颂疏集注》,智敏上师,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十、《俱舍论》,全称《阿毗达磨俱舍论》,三十卷,世亲菩萨造,唐三藏法师玄奘译,《大正藏》第29册,No.1558
十一、《科颂》,能海上师集撰,见《基本三学》,上海佛学书局印。
十二、《律海十门》,能海上师集撰,见《基本三学》,上海佛学书局印。
十三、《麟记》,全称《俱舍论颂疏记》,二十九卷,唐遁麟法师述,《卍续藏》第53册,No.0841
十四、《婆沙》,全称《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二百卷,五百大阿罗汉等造,唐三藏法师玄奘译,《大正藏》第27册,No.1545
十五、《清净道论》,二十三卷,《大正藏》第67册,No.0035
十六、《三藏法师传》,十卷,全称《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沙门慧立本,释彦悰笺,《大正藏》第50册,No.2053
十七、《颂疏》,全称《俱舍论颂疏》,唐圆晖法师述,三十卷,《大正藏》第41册,No.1823
十八、《太子须大拏经》,一卷,西秦沙门圣坚译,《大正藏》第03册,No.0171
十九、《瑜伽师地论》,一百卷,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法师玄奘译,《大正藏》第30册,No.1579
二十、《现证庄严论文句颂解》,海公上师撰,上海佛学书局。
二一、《瑜伽论记》,二十四卷,唐遁伦集撰,《大正藏》第42册,No.1828
二三、《杂宝藏经》,十卷,元魏西域三藏吉迦夜共昙曜译,《大正藏》第04册,No.0203
二四、《增壹阿含经》,五十一卷,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大正藏》第02册,No.125
二五、《中阿含经》,六十卷,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大正藏》第01册,No.0026
二六、《正理》,全称《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尊者众贤造,,唐三藏法师玄奘译,《大正藏》第12册,No.1562
描述
[←1]
《杂宝藏经》卷八,第九六经「佛弟难陀为佛所逼出家得道缘」。
[←2]
《光记》卷一:「若于三藏,十二分教,受持读诵,究竟流布,是生得慧。」
[←3]
见《清净道论》第一「说戒品」。
[←4]
《颂疏》卷一:「五百罗汉既结集已,刻石立誓,唯听自国,不许外方。敕药叉神,守护城门,不令散出。然世亲尊者,旧习有宗,后学经部,将为当理,于有宗义怀取舍心。欲定是非,恐畏彼师,情怀忌惮,潜名重往。时经四载,屡以自宗,频破他部。时有罗汉被诘莫通,即众贤师悟入是也。悟入怪异,遂入定观,知是世亲,私告之曰:此部众中未离欲者,知长老破,必相致害,长老可速归还本国。于时世亲至本国已,讲毗婆沙。若一日讲,便造一偈,摄一日中所讲之义,刻赤铜叶,书写此偈。如是次第,成六百颂,摄大婆沙,其义周尽。标颂香象,击皷宣令云:谁能破者,吾当谢之。竟无一人能破斯偈。」
[←5]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一:「法师既被停留,违阻先志,遂誓不食以感其心。于是端坐,水浆不涉于口三日。至第四日,王觉法师气息渐惙,深生愧惧,乃稽首礼谢云:任师西行,乞垂早食。」
[←6]
见《长阿含经》卷十九「龙鸟品」。
[←7]
《麟记》卷一:「无漏上境烦恼虽缘,犹如炎石,足不随住……如咸卤田,虽能生苗,不能增盛,名曰无苗。」
[←8]
《颂疏》卷一:「受能领纳,余心所法虽俱领境,唯受偏强,以自性是受故,独得受名。如有十人同一处坐,一人是贼。傍忽有一人叫唤呼贼,十人虽复俱闻贼声,实是贼者领则偏强。心心所法虽同领境,实是受者领亦偏强,故独名受。」
[←9]
见《大唐西域记》卷九:「昔有外道欝头蓝子者,志逸烟霞,身遗草泽,于此法林栖神匿迹。既具五神通,得第一有定。摩揭陀王特深宗敬,每至中时,请就宫食。欝头蓝子凌虚履空,往来无替。摩揭陀王候时瞻望,亦既亦至已,捧接置座。王将出游,欲委留事,简擢中宫,无堪承命。有少息女,淑慎令仪,既亲且贤,无出其右,摩揭陀王召而命曰:『吾方远游,将有所委,尔宜悉心,慎终其事。彼欝头蓝仙,宿所宗敬,时至来饭,如我所奉』。勅诫既已,便即巡览。少女承旨,瞻候如仪,大仙至已,捧而置座。欝头蓝子既触女人,起欲界染,退失神通,饭讫言归,不得虚游……步自王宫,至彼法林。」
[←10]
《颂疏》卷八:「等活地狱,谓彼有情,虽遭种种斫刺磨擣,而彼暂遇凉风所吹,寻苏如本,等前活故,立等活名。」
[←11]
《颂疏》卷八:「黑绳地狱,先以黑绳,秤量支体,后方斩锯,故名黑绳。」
[←12]
《颂疏》卷八:「众合地狱,众多苦具,俱来逼身,合党相残,故名众合。」
[←13]
《颂疏》卷八:「号叫地狱,众苦所逼,异类悲号,发怨叫声,名为号叫。」
[←14]
《颂疏》卷八:「大号叫地狱,剧苦所逼,发大哭声,悲叫称怨,故名为大号叫。」
[←15]
《颂疏》卷八:「炎热地狱,火随身转,炎炽周围,热苦难任,故名炎热。」
[←16]
《颂疏》卷八:「极热地狱,若内若外,自身他身,俱出猛火,互相烧害,热中极故,名为极热。」
[←17]
《颂疏》卷八:「无间地狱者,受苦无间,或无乐间苦,故名无间。」
[←18]
《颂疏》卷八:「昔于此洲,有商人入海,得一雌鹤,形色伟丽,奇而悦之,遂生二卵。于后卵开,生二童子,端正聪明,年长出家,得阿罗汉果,大者名世罗,小者名邬婆世罗。」
[←19]
见《颂疏》卷八。
[←20]
见《俱舍论颂疏集注》二四〇页。
[←21]
见《百喻经》杀群牛喻。
[←22]
《颂疏》卷十四:「以损生身,成无间罪,故知佛身亦真佛体,故须归依。」
[←23]
见《贤愚经》卷二「波斯匿王女金刚缘品」。
[←24]
见《杂宝藏经》卷一「慈童女缘」。
[←25]
《集注》六四八页:「七方便(七贤):五停心、别相念住、总相念住、煖、顶、忍、世第一。」
[←26]
《旧杂譬喻经》卷上(二七):「昔有妇人,常曰:「我无所亡。」其子取母指鐶,掷去水中已,往问母金鐶所在。母言:「我无所亡。」母后日请目连、阿那律、大迦叶饭,时当得鱼,遣人于市买鱼归治,于腹中得金鐶,母谓子:「我无所亡。」子大欢喜,往至佛所,问:「我母何因有此不亡之福?」佛言:「昔有一仙人居北,阴寒,至冬天,人人悉度山南。时有老独母,贫穷不能行,独止,为众盖藏器物。春,人悉来还,母以物一一悉付还其主,众人皆欢喜。」佛言:「时独母者是汝母,前世护众人物故,得是无所亡福耳。」」
[←27]
《宝疏》卷二一:「如世尊告憍尸迦言:由嫉、悭结,人天恼乱。」
[←28]
《瑜伽师地论》卷三二:「复应数数取光明相,谓或灯明,或大火明,或日轮明,或月轮明。」
[←29]
海公上师《现证庄严论文句颂解》「初闻般若理,内心数悦乐,喜极流涕泪,身毛作竪立。」
[←30]
《婆沙》卷六:「何故名顶?答:如山顶故。谓如山顶人不久住,若无诸难便过此山,更至余山。若有诸难即还退下。如是行者,至顶位中必不久住,若无诸难便进至忍,若有诸难还退住煖。」
[←31]
《瑜伽论记》卷十九:「梵者,西国言,此翻为寂静,谓涅槃也。」
[←32]
事见《佛本行集经》卷三。
[←33]
见《太子须大拏经》。
[←34]
《俱舍论》卷十八:「天地此界多闻室,逝宫天处十方无,丈夫牛王大沙门,寻地山林遍无等。」
[←35]
见《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二。
[←36]
见蕅益大师《阿弥陀经要解》。
[←37]
详见《增壹阿含经》卷二九。
[←38]
见《颂疏》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