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杀放生文章汇编(1 / 1)

1.南浔极乐寺重修放生池疏

戒杀放生之事,浅而易见;戒杀放生之理,深而难明。若不明其理,纵能行其事,其心决不能至诚恻怛 (1) ;其福田利益,亦随其心量而致成微浅。倘遇不知者阻诽 (2) ,遂可被彼所转,而一腔善心,随即消灭者有之。以故不避繁词,用申其义,俾 (3) 物类同沐慈恩,人伦各培福祉;以恳到之深仁,灭自他之杀报;同臻 (4) 寿域,共乐天年。尚祈以此功德,回向西方,则永出轮回,高超三界,为弥陀之弟子,作海众之良朋矣。阅者幸注意焉。

原夫水陆众生一念心性,直下与三世诸佛无二无别。但以宿恶业力障蔽妙明 (5) ,不能显现,沦于异类 (6) 。遂致知识陋劣,除求食避死之外,了无所知。譬如大宝铜镜经劫蒙尘,不唯毫无光明,即彼铜体亦不显现,直同废物。忽遇智人,知是宝镜,具有照天照地无边光明,遂日事磨砻 (7) 。初则略露镜体,次则渐发光明。及乎磨之至极,则照天照地之光全体显现。无智之人,方始贵重,视为至宝。须知此光,镜本自具,非从磨得。虽复自具,倘无磨砻之缘,从劫至劫,亦无发光之日。一切人、天、六道众生心性,悉皆如是,由无始来,惑业障蔽,不能显发本具妙明,迷背真性,造生死业。大觉世尊,知诸众生一念心性,与佛同俦 (8) 。因兹种种方便,随机说法。普令修习戒、定、慧道,以期断惑业而复本有,圆福慧以证法身。又令世人发慈悲心,戒杀放生。良以我与一切众生皆在轮回之中,从无始来,展转相生,展转相杀。彼固各各皆为我之父母、兄弟、姊妹、儿女,我亦各各皆为彼之父母、兄弟、姊妹、儿女。彼固频频由恶业力,或于人中,或于异类,受我杀戮;我亦频频由恶业力,或于人中,或于异类,受彼杀戮。久经长劫,相生相杀,了无底止。凡夫不知,如来洞见。不思则已,思之则不胜惭愧悲悯矣!我今幸承宿世福善,生于人道。固宜解怨释结,戒杀放生。令彼一切有生命者各得其所。又为念佛回向净土,令得度脱。纵彼业重,未能即生,我当仗此慈善功德,决祈临终往生西方。既往生已,即得超凡入圣,了生脱死,永出轮回,渐证佛果矣。

且爱物放生,古圣先贤,皆行此事。故《书》有“鸟兽鱼鳖咸若” (9) 之文,而文王泽及枯骨,况有知觉之物哉 (10) ?至于简子放鸠 (11) ,子产畜鱼 (12) ,随侯济蛇 (13) ,杨宝救雀 (14) ,此固圣贤一视同仁之心。尚不知其蠢动含灵皆具佛性,展转升沉,互为怨亲,及将来决定成佛等义。迨至大教东来,三世因果及生佛心性平等无二之理大明于世。凡大圣大贤,无不以戒杀放生,为挽杀劫以培福果、息刀兵而乐天年之基址。古云:“欲知世上刀兵劫,须听屠门半夜声。”又云:“欲得世间无兵劫,除非众生不食肉。”是知戒杀放生,乃拔本塞源之济世良谟 (15) 也。故陈智者大师,买临海江沪溪梁六十余所,亘四百余里为放生池。请敕立碑,禁止渔捕。有偷捕者,动辄得祸。直至唐贞观中,犹然如是。唐肃宗乾元二年,诏天下诸州各立放生池,敕颜真卿撰碑文,并书丹。有云:“我皇举天下以为池,罄域中而蒙福,承陀罗尼加持之力,竭烦恼海生死之津。”揆 (16) 之前古,曾何仿佛。宋真宗天禧元年,诏天下立放生池,而杭州西湖亦宋之放生池也。明莲池大师立放生池于上方、长寿二处,其《戒杀放生文》流通天下。迄今三百余年以来,景仰高风、慈济物类之缁素 (17) 通人,何可胜数!

或曰:“鳏寡孤独 (18) ,贫穷患难,所在皆有,何不周济,而乃汲汲 (19) 于不相关涉之异类?其缓急轻重,不亦倒置乎哉?”答曰:“子未知如来教人戒杀放生之所以也。夫人物虽异,佛性原同。彼以恶业沦于异类,我以善业幸得人身。若不加悯恤,恣情食啖。一旦我福或尽,彼罪或毕,难免从头偿还,充彼口腹。须知刀兵大劫,皆宿世之杀业所感。若无杀业,纵身遇贼寇,当起善心,不加诛戮。又况瘟疫、水、火、诸灾横事,戒杀放生者绝少遭逢。是知护生原属护自,戒杀可免天杀、鬼神杀、盗贼杀、未来怨怨相报杀。鳏寡孤独,贫穷患难,亦当随分随力以行周济,岂戒杀放生之人绝不作此项功德乎?然鳏寡等虽深可矜悯,尚未至于死地,物则不行救赎,立见登鼎俎以充口腹矣。”

又曰:“物类无尽,能放几何?”答曰:“须知放生一事,实为发起同人普护物命之最胜善心。企其体贴放之之意,中心恻然,不忍食啖。既不食啖,则捕者便息。庶水陆空行一切物类,自在飞走游泳于自所行境,则成不放之普放,非所谓以天下而为池乎?纵不能人各如是,而一人不忍食肉,则无量水陆生命得免杀戮吗,况不止一人乎?又为现在、未来一切同人,断鳏寡孤独贫穷患难之因,作长寿无病、富贵安乐、父子团圆、夫妻偕老之缘,正所以预行周济,令未来生生世世永不遭鳏寡等苦,长享受寿富等乐。非所谓罄域中而蒙福 (20) 乎?何可漠然置之。子审思之,戒杀放生,毕竟是汲汲为人,抑止汲汲为物,而缓急轻重倒置乎?

南浔极乐寺外,向有放生池。以磡 (21) 未全砌,遂致坍塌。兼复多年未浚,淤泥充满。每有善士就河放生,虽发善心,生难获益。其旦蒙放而暮复遭捕者,当居多半。若近大江,则固宜放之江中,小河则断非所宜。园林大师心有不忍,拟欲深浚其池、外筑围墙以为防护。俾放生有地,而盗捕无由。其意亦良厚矣。尚未开工,适普陀觉三大师至,一见即志道相契。旋以寺事付托,而己则放下万缘,专修净业焉。觉师缵承 (22) 旧绪,即欲速成其事。但以工程浩大,独力难成,拟募阖镇 (23) 善信共襄胜事。祈予作序。(下略)

【注释】

(1) 恻怛(cè dá):同情,哀伤。

(2) 阻诽:阻挠,诽谤。

(3) 俾(bǐ):使。

(4) 臻(zhēn):至、达到的意思。

(5) 妙明:指《楞严经》所说本觉真心。

(6) 异类:此专指禽兽。

(7) 磨砻:磨练,切磋。

(8) 同俦:同行者。文中意为同等,没有差别。

(9) 《书》有“鸟兽鱼鳖咸若”:指《尚书》中所说的大禹施行德政,在位期间连鸟兽鱼鳖也不受侵扰地愉快生存。

(10) 文王泽及枯骨,况有知觉之物哉:摘自《吕氏春秋·孟冬纪·异用》:“文王贤矣,泽及髊骨,又况于人乎!”意为恩泽及于死者。形容给人恩惠极大。

(11) 简子放鸠:引自《列子·说符篇》记载的邯郸民众与晋国大夫赵简子正旦(新年)放飞斑鸠的故事。

(12) 子产畜鱼:《莲池大师放生文》中记述,春秋时代郑国贤大夫公孙侨,字子产。每当有人赠送活鱼给子产,子产从来不忍心以享口腹,而使活生生的鱼受鼎俎烹割痛苦,总是命人把鱼畜养在池塘里。眼见鱼儿优游水中,浮沉其间,子产心胸畅适,不禁感叹地说:“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13) 随侯济蛇:《莲池大师放生文》中记述,随侯往齐国,路见一蛇困于沙碛,首有血出,以杖挑放水中而去。后回至蛇所,蛇衔一珠向侯,侯不敢取。夜梦脚踏一蛇,惊觉,乃得双珠。

(14) 杨宝救雀:《莲池大师放生文》中记述,汉朝杨宝天性仁慈,年纪才九岁时,有一次在华阴山北,看见一只黄雀被鸱鴞追逐搏伤,坠落地上,又被许多蚂蚁困咬伤口,黄雀痛苦挣扎。杨宝深为怜悯,便把它救回,敷治创伤,小心畜养在竹箱里,又用黄花喂它,等到创伤痊愈、羽毛生长后就放它飞去。

(15) 良谟:良谋。

(16) 揆:度量,考察。

(17) 缁素:缁指出家人,素指在家居士。

(18) 鳏(guān)寡孤独:出自《孟子·梁惠王下》: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

(19) 汲汲:形容急切的样子。

(20) 罄域中而蒙福:整个地区都蒙受福泽。这里指唐肃宗诏书天下设立“放生池”,颜真卿为之撰立碑文,天下所有放生池中的生命皆蒙受福泽。

(21) 磡(kàn):堤岸。

(22) 缵(zuǎn)承:继承。

(23) 阖(hé)镇:全镇。

第一段讲佛陀慈悲,在各大乘佛经中严戒杀生食肉。第二段讲了两层意思,一是讲智者大师请求皇帝敕建放生池,体现了佛祖的悲心;二是讲儒教的仁民爱物精神。大师指出推行仁爱的原则是:胜残去杀,须由小而至大;仁民爱物,必自易而至难。仁民的精神是由爱护动物培养出来的。第三段讲放生的意义是启发善心,近灭杀因,远灭杀果。第四段介绍中国佛教济生会苏州分会虎啸桥放生池园建立的经过。第五段介绍虎啸桥放生池园改为灵岩山寺下院的条件。最后一段祝愿济生会同人,与灵岩监院,同心戮力,提倡卫生吃素,并至诚念佛。

20.天台山国清寺创开放生池碑记

大觉世尊,(至)而漠然置之也。(与前碑文全同,故略。)国清寺为天台首刹,可兴和尚极力恢复,又请静权法师为之辅助,欲广佛祖之慈悲,以启世人之善念。因以三门西之蔬圃 (1) ,开放生池。西山溪水流注于中,活水源源而来去,养鱼最得其所宜。夏秋则清晨月夜,春冬则午后哺前,大众来此,朗念佛号,绕池三匝,回向净土。俾彼水族同种出世善根,亦令大众同效佛祖悲愿。欲发挥放生之义致利益,命光作记,以告来哲 (2) 。

窃谓放生原为提倡戒杀吃素,人若毕生吃素,便成不放之大放矣。今将宋黄山谷居士戒食肉诗录之,以期大家于食肉时再三思之,必有不忍食与不敢食之心勃然而兴。诗曰:“我肉众生肉,名殊体不殊 (3) 。本是一种性,只为别形躯。苦恼从他受,肥甘为我需。莫教阎君 (4) 断,自揣应何如。”有味哉,斯诗也!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此仁民爱物、成始成终之大经大法,不须更为详谈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之深义也。愿见闻者,咸深思之。(《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一《天台山国清寺创开放生池碑记》)

【注释】

(1) 蔬圃:种植菜蔬、花草、瓜果的园子。

(2) 来哲:后世智慧卓越的人。

(3) 名殊体不殊:名称不同而本体没有不同。

(4) 阎君:同“阎罗”。

【按】

“大觉世尊,(至)而漠然置之也。(与前碑文全同,故略。)”是指《中国济生会苏州分会捐放生池园永为灵岩山寺下院功德碑记》前半部分正文,故省略。行文接着介绍国清寺开放生池的情况及请印光法师作碑记的缘起。第二段讲放生的意义。一个人如果毕生吃素,等于毕生放生,是不放之大放生。大师引用黄山谷的戒杀诗,让读者体会被吃动物的感受。最后点出儒家“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的仁爱精神。

21.灵岩山寺下院放生池附设放生会缘起碑记

天地之大德曰生,人民之大本曰善。生则植物动物并育,善则仁民爱物齐行。乾为大父,坤为大母,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若不令民物得所,将何以仰副天心 (1) ?欲常祈天眷垂怜,当急以仁爱是务。能如是,则雨旸时若 (2) 、谷麦丰登、人民安乐、天下太平矣。即以个人论,亦得业消智朗 (3) ,障尽福崇 (4) ,生入圣贤之域,没 (5) 登极乐之邦。

苏州虎啸桥放生池园,原由苏州济生分会所创办。于民国二十四年,送与灵岩山寺作下院。监院妙真师,以承此厚贶 (6) ,尤须进行放生之事。以期当地仁人及见闻者,咸体放生之意,因之戒杀护生。俾鸟兽鱼鳖咸若,庶民胞物与之说不成空谈,而仁民爱物之风日益发展矣。于是与前在济生会诸居士杨君达洤、袁君孝谷、曹君崧乔等,及此次发起人真达和尚、慧常居士诸缁素,组织一放生会。凡入会者,各宜戒杀茹素,以身作则。而人之好善,孰不如我,相观而善,其效甚大。如不能顿断,亦当渐减。减至于极,则杀业永息。若一人一生不杀,则所活生命无算 (7) ,况由一人以至十百千万人,则成不放之普放常放乎?

杀劫弥漫,匪兵一至,人民悉遭涂炭。彼此素不相识,或一见即杀,或拷打炮烙,逼索钱财。约现生论,实为横罹其祸。然果必有因,因必招果。试思世人为口腹故杀害生命,种种惨酷谁能忍受?由习惯故,不但不生怜悯,而且反发欢乐,以致循环报复,成此劫运。诸佛、菩萨为救杀劫现身异类,亦受人杀。既杀之后,见诸异相,方知佛现,因各戒杀。光于民二十年,为贵池刘公鲁跋 (8) 《猪齿臼佛记赞》 (9) 。文曰:“一切众生,皆具佛性,由迷背 (10) 故,遂失其正。起贪、瞋、痴,造杀、盗、淫,食他之肉,资己之身。杀业既结,历劫互戕,如来愍之,为作慈航。大启慈训,人犹不信,特示形仪 (11) ,以期随顺。蛤蜊蚌壳,牛腰羊蹄,猪齿鳖腹,均有佛栖。有宋职氏,杀猪弃首,犬守四日,不敢下口。逐犬析骨,齿臼现佛,绀目螺发,俨然大觉。未杀之前,均谓是畜,已杀之后,方知是佛。是知杀生,不殊 (12) 杀佛,即非佛现,亦未来佛。杀而食之,罪逾海岳 (13) ,急宜痛戒,庶可解脱。晁氏兄弟,为文为赞,义理渊深,文词璀璨。天池书写,诸公题跋,永用警策 (14) ,启牖 (15) 后觉。既明此义,孰敢行杀。争地争城,遂息倾轧 (16) 。贵池刘公,笃信佛法,保存徐书,题跋充洽 (17) 。令嗣公鲁,持以相示,敬书数语,藉 (18) 表我志。愿见闻者,吃素戒杀,定可现生,归极乐刹。”此跋文虽粗浅,颇可观感。敬录原文,以期息灭嗜杀食肉之痴心,发起戒杀茹素之善念。佛、菩萨现身异类,弭世杀劫,散见群书,阅《观音本迹颂》,物类现相,可知梗概。以佛视一切众生皆是佛,故不忍互相残杀,永沉恶道,乃为此种种惊人视听之示现,可不深长思乎?(《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一《灵岩山寺下院放生池附设放生会缘起碑记》)

【注释】

(1) 仰副天心:与天意相称。

(2) 雨旸时若:晴雨适时﹐气候调和。

(3) 业消智朗:佛教术语,指罪业消尽,智光朗照。

(4) 障尽福崇:业障消尽,福报增长。

(5) 没(mò):寿终。

(6) 厚贶(kuàng):丰厚的赠礼。

(7) 无算:无法算计。形容数目多。

(8) 跋:写在书籍或文章的后面,多用以评介内容或说明写作经过等。

(9) 《猪齿臼佛记赞》:一篇关于记叙猪齿上现佛像事情与礼赞的文章。

(10) 迷背:迷惑违背。

(11) 形仪:仪容,仪表。

(12) 不殊:没有两样,等同的意思。

(13) 罪逾海岳:罪行深过海、超过山,比喻罪行之大。

(14) 警策:督教而使之儆戒振奋。

(15) 启牖:启发诱导。牖,通“诱”。

(16) 倾轧:以争吵、摩擦和对立为特色的持久的不和。

(17) 充洽:周遍。这里指推广。

(18) 藉:借助。

【按】

第一段从天人相应的角度谈推行仁爱的必要性。天地之大德曰生,人民之大本曰善。生则既包括人类,也包括动物植物;善则既爱同胞,也爱动物。这样做的结果是人民安乐,天下太平。第二段介绍灵岩山寺下院苏州虎啸桥放生池园成立放生会的情况。第三段分析劫运的由来是由于杀生吃肉,以致循环报复。最后引用大师自己撰写的《猪齿臼佛记赞》以警醒世人,因为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于未来世都可以成佛,佛菩萨示现在动物体内,令杀生食肉者觉悟罪孽深重,尽早改悔。

22.常熟莲华庵放生池碑记

乾为大父,坤为大母,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此儒者民物一视 (1) 之素志也。严禁伤胎破卵,必使鸟兽鱼鳖咸若,此圣王胜残去杀之德政也。良以天地之大德曰生,民物之大苦曰杀。胜残去杀,须由小而至大;仁民爱物,必自易而至难。倘不推本于涵养仁恕,必至舍小取大,舍易取难。日行残杀,而妄冀仁民爱物,则徒成空谈,决难实行其事矣。何以言之?小儿平民皆能实行爱物之事。行之既久,满腔仁慈,日后得位行政,便可大庇群黎。即隐居一乡,亦可以身率物 (2) ,移风易俗。如是则仁民之道自爱物培植而来者,方可周遍圆满而无弊;不由爱物来者,于现生似无所憾,于将来大有可虞。以既种残杀物类之因,难免循环报复之果。愿仁民者,当慎思焉!

放生一事,原为启发现未人之善心,以期戒杀茹素,普令含识各得其所,各尽天年。近之则息杀因,远之则灭杀果。小之则全吾心之纯仁,大之则弭世界之杀劫。且勿以为不急之务而漠然置之也。

莲华庵者,四周皆水,中涌一洲,筑庵其上,供奉西方三圣。敦请 (3) 戒德僧人为之住持。境地清幽,红尘不到。修持严密,戒德远闻。庵前河中,以栅隔断,作放生池。自明以来,为时久远。现有邑绅瞿良士、庞德超者,极欲整顿,兼欲发挥放生之义致与利益,祈余为文以告来哲。窃谓放生原为提倡戒杀吃素,人若毕生吃素,则成不放之大放矣。今将黄山谷居士戒食肉诗录之,以期大家于食肉时一再思之,必有不忍食与不敢食之心勃然而兴。诗曰:“我肉众生肉,名殊体不殊。本是一种性,只为别形躯。苦恼从他受,肥甘为我需。莫教阎君断,自揣应何如。”有味哉,斯诗也!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此仁民爱物、成始成终之大经大法,固不须更为详谈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之深义也。愿见闻者,咸深思之。(《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一《常熟莲华庵放生池碑记》)

【注释】

(1) 民物一视:平等地爱护人与动物。

(2) 以身率物:以身作则地为人们作榜样。

(3) 敦请:恳切地邀请。

【按】

第一段讲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护生爱生的优秀传统,强调人民爱物需要从小培养。小时候养成仁慈的性格,长大了为官自然能够对百姓实行仁政。第二段讲放生的意义。放生能止息目前的杀因,避免未来承受被杀的果报,保全我们纯仁的心性,推广开来可以挽救世界的战乱危害。第三段介绍莲华庵放生池的情况,并收录黄山谷居士戒食肉诗引发大家的思考和觉悟。

23.介绍用三星素皂书

近世杀劫之惨千古未闻,推原其故多由杀生食肉而致。欲挽救者,非从提倡因果报应,令一切人同发民胞物与之心,同皆戒杀吃素,无以得其效果。于食肉之外,凡能启杀机者皆当设法改良。即如肥皂一事,由兹杀生者亦莫计其数。以肥皂用油,方能去其油腻。别种油无凝结性,纵有能凝结者,皆价值昂贵。以故均以牛油为之。牛为畜之有大功于人者,因兹所杀无算,实为一大憾事。

数年前,周文明居士与普陀一僧创做素肥皂,光曾为说明所以,用告四众,颇为一切善信所赞许。惜资本无几,不数月即亏折停止。后南洋烛皂厂带做素者,以成本大而利息薄,亦复停止。前三四年,每有远方佛教徒致书询问发卖处于光,而欲购用;亦有欲代为出售者。光常将此事系之于心,冀得发心救生弭杀之人复做素皂,以释我隐忧,则幸何如之!

去年十月,上海中国化学工业社总理方液仙,与其母、其妻同来皈依。光问:“做肥皂否?”云:“做。”光嘱令做素者。彼应曰:“诺。”但云:“素皂成本较大,价若定高人不肯用,以故各皂厂均不肯做。既承师命,当满师愿,然非多方研究不可。明年春夏间,当可出品。”至今三月初,彼来见光,云:“素皂模与坯均皆做妥,以厂屋不足用,现为建筑。至四月中,当可出售。”光闻之,喜不自胜。

孟子所谓:“矢人唯恐不伤人,函人唯恐伤人。”同一求利,而慈忍罪福 (1) 大有悬殊。只此一举,不知少杀多少生命,诚所谓艺也而进乎道矣。所愿一切同伦悉皆用此素皂,则凡一切荤皂厂咸皆改做素皂,以期人皆惠顾,决不以荤皂成本轻而不肯改良也。光老矣,精神日减,应酬日多,秋后当灭踪长隐。恐各省之佛教同人,或有不知,故令彼印于仿单,以期咸知云。(《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九《介绍用三星素皂书》)

【注释】

(1) 慈忍罪福:给众生带去的欢乐和痛苦,使自身造成的罪业和福分。

【按】

第一段讲杀劫的原因是杀生吃肉,挽救的办法只有提倡因果报应,戒杀吃素。肥皂用荤油而大致杀生是一大遗憾。第二段介绍几位居士先后尝试制作素肥皂的情况。第三段介绍上海中国化学工业社总理方液仙受印光大师委托,准备生产素肥皂的情况。第四段号召大家都使用素肥皂,以减少杀业。

24.《劝戒杀放生文》序

甚矣,杀生食肉之情事惨而贻祸深且远也。夫人与诸物同禀天地之化育以生,同赋血肉之躯同具灵知之性,同知贪生怕死,趋吉避凶。眷属团聚则欢,离散则悲。受惠则感恩,贻苦 (1) 则怀怨。一一悉同。无奈诸物以宿恶业力致堕畜类。形体不同,口不能言耳。人当悯其堕落,俾彼各得其所。何忍以形异智劣 (2) ,视作食料?以己之智力财力罗而致之,令彼受刀砧烧煮之极苦,以作我一时悦口充腹之乐乎?

《经》云:“一切有生类,无不爱寿命。恕己可为喻,勿杀勿行杖。”黄山谷云:“我肉众生肉,名殊体不殊。本是一种性,只为别形躯。苦恼从他受,肥甘为我需。莫教阎君断,自揣应何如。”人唯不知设身反观,故以极惨极苦之事加诸物。中心欢悦,谓为有福。而不知其宿世所培之福寿,因兹渐渐消灭。未来所受之苦毒,生生了无已时。倘于杀生食肉时一思及此,纵有以杀身见逼令其杀生食肉者,亦有所不敢也。

清同光间 (3) ,福州梁敬叔先生所著《劝戒录》载眼前杀报云:浦城令某公久戒杀生。而夫人性暴戾,复贪口腹,日以屠戮众生为快。时值诞辰,命庖人先期治具。厨下猪羊作队,鸡鹜 (4) 成群,延颈哀鸣,尽将就死。公触目怜之,谓夫人曰:“尔值生辰,彼居死地,理宜放生,以祈福寿。”夫人曰:“若遵教,禁男女而戒杀生,则数十年后人类灭绝,天下皆禽兽矣。汝勿作此老头巾语 (5) ,我不受人欺也。公知不可劝戒,叹息而出。夫人其夜熟寐,不觉身入厨下,见庖人磨刀霍霍,众婢仆环立而视。忽魂与猪合为一体,庖人直前絷 (6) 其四足,提置大木凳,扼其首,持利刃刺入喉际,痛彻肺腑。又投入百沸汤,挦毛 (7) 刮身,痛遍皮肤。既又自颈剖至腹下,痛极难忍,魂逐肝肠,一时并裂,觉飘泊无依。久之又与羊合,惧极狂号。而婢仆辈嗤嗤憨笑,若无所见闻者。其屠戮之惨,又倍于猪。已而割鸡宰鸭,无不以身受之。屠戮已遍,惊魂稍安。老仆携一金色鲤来,魂又附之。闻一婢喜呼曰:“夫人酷嗜此,正在熟睡,速交厨中剁作鱼圆,以备早馔。”有人遂除鳞剔胆,断头去尾。其除鳞则如碎剐,其剔胆则如破腹。及置砧上,铮铮细剁,此时一刀一痛,几若化百千万亿身受寸磔 (8) 矣。极力狂呼始醒。小婢进曰:“鱼圆已备,夫人可早膳矣。”遂立命却去。回思怖境,汗如雨下,因嘱罢宴。公细诘之,具述如梦。公笑曰:“汝素不信佛,若非受诸苦恼,安能放下屠刀也。”夫人但摇首不语。自此断荤茹素,同守杀生之戒云。此嘉庆中年事。

夫人物之形体,由罪福而致异。既幸而人矣,固当悯彼物类,同此血肉之躯,同此灵知之性,设法救护,俾彼免离杀戮,则其人自可生生为人。倘再能信愿念佛,求生西方,则仗此慈心不杀之力,当必长揖 (9) 娑婆,速出轮回之苦;高登安养,永享真常 (10) 之乐。倘视诸物为食料而任意残杀,则一气不来,其神识堕彼类中,则虽悔无益矣。且此夫人其残忍悍恶之性,殆不可以情理喻。而以一夕之梦,遂断荤茹素,戒杀放生。以知人之与物,本无二致;生之与梦,事理相同。倘不顿改先心,难免受此后报。一生异类之中,将生生世世常受杀戮,欲复人身了无有日矣。是故一梦之后随即觉悟,以其苦惨酷,惟恐后世复受也。然此夫人宿世固有大善根,故得配一慈善之夫。以迷之深故,虽经数十年之熏陶,尚不能化。倘不做此梦,则将来之苦殆不堪言矣。奉劝世人各作此想,则视一切肉直同己肉,纵威逼刑制,有不敢食者,况无驱使者乎?

会稽道尹黄公涵之,赋性仁慈,长斋奉佛。以近世天灾人祸,相继而作,其原多由杀生食肉而起,因作《普劝戒杀放生白话文》,铸板流传,以期阅者同发忠恕恻隐之心。固已无义不显、无疑不释矣。又得观宗寺谛闲法师约同体缘生之义,及《梵网》、《楞严》《楞伽》等经之旨,以为之序。光乃约情理及近世事实以相辅弼。庶知自爱者,咸皆爱物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一《〈劝戒杀放生文〉序》)

【注释】

(1) 贻苦:制造痛苦。

(2) 形异智劣:长得不同,智力低下。

(3) 清同光间:清朝同治、光绪年间。

(4) 鸡鹜(wù):指鸡和鸭。

(5) 老头巾语:没有依据,无用的唠叨。

(6) 絷(zhí):栓,捆。

(7) 挦(xián)毛:扯去毛发。

(8) 寸磔(zhé):斩成许多小段。

(9) 长揖:旧时拱手高举继而落下的一种敬礼。这里是感恩拜谢之意。

(10) 真常:真者真实,离迷情、绝虚妄,是曰真实。常者常住,法无生灭变迁,是曰常住。真实常住,故曰真常。

【按】

第一段讲动物与人类心性和感受方面都相同,由于业缘不同而导致形体不同。大师指出作为人类应该对动物生怜悯心,而不应该恃强凌弱,把动物作为食物。第二段引用佛经的话和黄山谷的诗启发我们反省杀生吃肉的因果可畏。第三段讲述了《劝戒录》记载的蒲城令夫人体验动物被杀痛苦的事例,发人深省。第四段是对第三段所讲案例的评论和分析。人如果护生,可以生生世世为人。戒杀功德回向,还可以往生净土。反之,如果残酷好杀,结果必然要堕落为畜生。某夫人幸好有宿世善根,蒙佛加被,得配慈善之丈夫,经过梦中体验,终于幡然悔悟。劝世人把动物的肉看成自己的肉,自然不想吃肉了。第五段介绍会稽道尹黄涵之编辑《普劝戒杀放生白话文》的情况,说明作序的缘起。

25.《慈悲镜》:放生十大功德

(一)无刀兵劫。世上刀兵大劫,皆由人心好杀所致。人人戒杀放生,则人人全其慈悲爱物之心,而刀兵劫运亦自消灭于无形,此转移世运之绝大运动也。深望大政治家、大教育家、大农工家注意于此,力为提倡,必有绝大效果。

(二)集诸吉祥。吾人一发慈悲之心,则喜气集于其身,此感应必然之理。

(三)长寿健康。佛经云:戒杀放生之人得二种福报:一者长寿,二者多福多寿无病。

(四)多子宜男。放生者善体天地好生之心,故获宜男之庆 (1) 。

(五)诸佛欢喜。一切生物佛皆视之如子,救一物命即是救佛一子,诸佛皆大欢喜。

(六)物类感恩。所救生物临死得活,皆大欢喜,感恩思德,永为万劫图报之缘。

(七)无诸灾难。慈悲之人福德日增,一切患难皆无形消灭。

(八)得生天上。戒杀放生者,来世得生于四王天,享无边之福。若兼修净土者,直可往生于西方极乐国土,其功德实无涯矣。

(九)现在为人生极危险时代。盖烟酒之癖、恋爱之魔缠绕众人,如众生报恩,则诸恶消灭、四季安宁。

(十)动物由下级进于高阶之状态,与人类由野蛮进于文明之阶级相符合。据生物学家之言曰:凡生物皆应于外界之状态而生变化。如人人戒杀放生,则生生不息、善心相感,正似子孙代代相传、永远福寿。

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

(印光法师述,原载《大生报》第一期)

【注释】

(1) 宜男之庆:旧时祝颂妇人多子之辞。

【按】

本篇是大师根据经论概述的放生的十个方面的功德。这里功德泛指做善事所得的福报。刀兵劫即指战争,大师指出杀生吃肉是战争的深层次原因。戒杀为十善之一,修十善可生六欲天,所以说得生天上。如果回向求生净土,则可往生西方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