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hugnovel.com
元代建立之前蒙古国之法律条文。“扎撒”,蒙语“法令”之意。宋代郑思肖《心史·大义略叙》:“又有三段剗杀,彼曰扎撒,此曰条法,彼曰大扎撒者,大条法也。”成吉思汗时代,蒙古开始出现成文法——扎撒,为部落首领发布之号令。窝阔台继位后,将成吉思汗之扎撒整理重新颁布,称为“大扎撒”,令蒙古世代遵守,直到蒙古灭掉西夏和金,占领中国北方领土之后,其断理狱讼、始采用金律(即金之《泰和律》)。
史学著作。作者林豪,字卓人,号孝廉,福建鹭江人。1862年(清同治元年)秋来到台湾,时值戴潮春起义失败。因综其见闻, 以成此书。正文分上下两卷,上卷为戴潮春起义经过及占领彰化县城经过,以及台湾各地官军防剿始末下卷为官军收复彰化始末,及戴潮春被杀经过。文末附《丛谈》上下两编,收“凡正文不能备载者”入此。上编为与戴案有关事故,下编多为与戴案无涉的掌故。1957年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将其收入《台湾文献丛
8卷,清王晫撰。王日卓,字丹麓,自号松溪主人,杭州人,此书撰成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是一部《世说》体的笔记,所记都是顺治、康熙两朝和作者同时的文人学士的言行,故称《今世说》。作者虽然只是生员出身,但和当时士大夫,文人学士交游很多,了解许多士林掌故。此书体例全仿《世说新语》,共分30门,门类亦从《世说》之旧,只是删去了自新、黜免、俭啬、谗险、纰漏、仇隙6门,惑溺一门也只选录无伤大雅的内容,因
许进撰。许进(1452—1526年),字季升,灵宝(今河南灵宝)人,成化二年(1466年)进士,授御史。弘治八年(1495年)经兵部尚书马文升引荐,巡抚甘肃,旋同总兵官右都督刘守率军袭破哈密城,迫使占据该地的东察合台汗国属臣牙兰部众退回吐鲁番。后即以此经历为内容,撰成是书。本书不分卷,内容主要叙述作者奉敕至甘肃及攻克哈密城之事,于催兵攻围、部署指挥、交战实况,记载颇详,存有不少珍贵的史料。《平番
又名《张氏集注百将传》,简称《百将传》。古代军事家与将领传集。宋张预撰,翟安道注,其书采历代军事家与名将百人,始于西周姜太公,终于五代刘?。各于正史及别史中搜集有关事迹,进行综合论述,特别注重其军事战例,凡与《孙子兵法》合者,皆一一表出,或别以《孙子兵法》题其后。其他生平,如地理诸方面考述也颇琐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说:“然其分配多未确当,立说亦未免近迂。仍为宋人之谈兵而已矣。”《郡斋读书附
《》包含本纪六卷、列传五十卷,无表、无志。它主要记述了南朝萧齐末年的政治和萧梁皇朝(502—557年)五十余年的史事。其中有二十六卷的后论署为“陈吏部姚察曰”,说明这些卷是出于姚察之手,这几乎占了《梁书》的半数。姚思廉撰《梁书》,除了继承他父亲的遗稿以外,还参考、吸取了梁、陈、隋历朝史家编撰梁史的成果。 该书特点之一为引用文以外的部份不以当时流行的骈体文,而以散文书写。
杂记,王炜撰,一卷。《庄子·齐物论》:“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嗒焉似丧其耦。”陆德明释文:“嗒焉,解体貌。”后引申为丧气、沮丧。作者在这部书中记载了一些明末政治黑暗、腐朽、令人丧气、沮丧的史实,故名《嗒史》。
本书不分卷。为清代台湾关系档案汇录第十集,称为「台案汇录癸集」。此集系由「明清史料」戊编录出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各部造送内阁之各种清册中,节录台湾事件部分辑成。此项清册,其内容系开具当月承办各项案件事由及处理经过。全书计录有乾隆朝清册一百零九件、嘉庆朝三十二件、道光朝六十八件,共二百零九件;至另有第二百一十件题称「失名清单」者乃为开具乾隆及嘉庆时期行催未覆各案,列为「附录」。其各件记载,实堪供考
行政管理著述。有关地方官员的治政要点及法律规范的汇编。牧令,即与民众有直接关系的官员。首出于清代道光年间。辑者徐楝,道光二十一年(1841),由工部主事调任陕西兴安知府、西安知府。他在其任上,为总结地方官的治政经验,特编辑了《牧令书》。成书于道光十八年(1838),共23卷。所辑内容取法于《切问斋文钞》与贺氏的《皇朝经世文编》,专收清初至道光二百年间汪琬等人的有关地方官之章疏、文檄、条规、刑名等
一卷。旧题宋朋九万编。是书宋人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作十三卷,胡仔《渔隐丛话》所录亦三卷有奇。《四库提要》考此一卷本当为后人“摭拾仔之所录,稍传益之,追题朋九万名”,而非陈振孙所云朋九万本书。元丰二年(1079),御史中丞李定等弹劾苏轼谤讪朝政,作诗讥讽神宗所行新法,因而下御史台狱,羁押四个多月,因御史台别称乌台,故称“乌台诗案”。本书即记此案始末经过。有明刻本、明秦氏玄览中枢抄本、清抄本(均存
宋玉卿编。见成都昌福公司出版之汉史氏编《满清野史》第六种,亦见陆保璿编《满清稗史》。是书3万余言,分5节:记述1898年(戊戌)至1903年(壬寅)五年间大事。除第1、2节记述戊戌政变及立储始末外,余者皆与义和团事有关。例如第3节《义和团之乱》,述说义和团为白莲教支流,因德人卒割胶州湾以去,义和团乃乘间而起。第4节《辛丑和约》,述说奕劻、李鸿章、王文韶等参与议和的经过情况。第5节《两宫回銮》,述
十卷。明陈继儒(1558—1639)撰。陈继儒,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字仲醇,号眉公、麋公。与董其昌齐名。后隐居昆山之阳,筑室东余山。屡辞征诏。杜门著述。工诗善文,短翰小词皆极风致。书法苏轼、米芾,兼能绘事。远近皆相争购。卒年八十二。著有《宝颜堂秘笈》、《国朝名公诗选》。是书乃所作史论。以一人为主列举数事,或以一事为主列举数人,作者将之折衷后以己意记述,但所言不甚精切,不过所持之论点尚且公正。
(明)欧大任撰,4卷。这是一部记述古代闽浙一带重要历史人物的传记体工具书,共收录从西周到东汉的历史人物如欧冶子、畴无余、讴阳、文种、计倪、范蠡等134人。古代闽浙一带有东越、闽越、欧越、南越、西越、骆越,统称百越。本书依据《国语》、《越绝书》、《吴越春秋》、《会稽典录》、《交广记》等80余种史籍,摘抄有关人物史事而成,根据人物的生平事迹和重要活动分别立传,传后还附有资料出处。本书对中国古代史研究
内容记载了公元四世纪末至六世纪中叶的北魏王朝兴亡史。早在拓跋珪建立北魏政权时,就曾由邓渊编写代记十余卷,以后崔浩、高允等继续编写魏史,都采用编年体。
一卷附录奏疏一卷。明叶永盛撰。叶永盛,安徽泾县人。任浙江巡盐御史。是书记载万历二十七年 (1599),忠义右卫百户高时夏,奏浙、福余盐变价,可得银三十万,命浙江督税内官刘成、福建督理矿税内官高寀、督率原奏官商士民,各分所管地方,会同抚按等官酌议,叶永盛五疏力陈,写道:自万历十九年起至二十八年春止,合计九年零一季,实际缺盐一共九十九万一千五百五十七引,使有余盐,何不给卖于商,而停引不掣,商有盐收,
本书分四卷,为清代台湾关系档案汇录第九集,称为「台案汇录壬集」。书中一共辑录四十件档案,大体均与「抚番」有关。卷一收录七件,内四件为乾隆五十三年至五十五年间殷立番屯之奏议及其关系清册、一件为闽浙总督伍拉纳等报告带领「生番」进京奏折,另二件为道光与同冶年间地方官示谕。卷二收录九件、卷三收录二十一件,均为光绪初年因同治末年日兵侵台所引起之「开山抚番」事项;前一卷为沈葆桢、王凯泰、丁日昌等奏折及其关系
钱穆撰。台湾东大图书公司1987年初版,列入《沧海丛刊》。书稿完成于1974年,因审议者认为“不得认易传非孔子作”,搁置逾十三年。作者认为司马迁《孔子世家》真伪混杂,次序颠倒,后人之孔子新传或失之贪多无厌,或失之审核不精,故综合各家考订所得,对孔子世系、生年、父母、志学、初仕、设教、适齐、适卫、过匡、过宋、仕鲁、至陈、至蔡及晚年居鲁等事加以考证论述,关于孔子著述与政治活动考证尤精。取材以《论语》
1934年8月上海文明书局出版了陶菊隐先生的一部笔札《政海轶闻》。该书传主大多为民国政治舞台上的名流巨子,如袁世凯、蔡锷、熊希龄、徐世昌、王士珍、张敬尧、泞锟、吴佩孚、张作霖、张宗昌、冯玉祥、韩复榘、张辉瓒、苏曼殊、王闾运等。由于作者当时系名记者,长期养成了一种注重资料搜集、整理、积累的习惯
《殛珅志略》一卷,记嘉庆皇帝惩治前朝权臣和珅一事,本末甚详,足资参考。今据民国《中国内乱外祸历史丛书》本标点整理。
明代王轼撰。此书为王轼于弘治十三年(1500年)督贵州军务,镇压普安米鲁起义的奏疏。作者王轼,字用敬,公安(今湖北公安西北)人。天顺八年(1464年)进士,官至南京兵部尚书。
一名《献征录》。明焦竑撰。一百二十卷。作者曾参与修纪传体本朝史,此书即依修国史时所搜集的资料,并在其后继续补续编辑而成。所载为明太祖洪武至明世宗嘉靖时期朝野的名人事迹,体例以宗室、戚畹、勋爵、内阁、六卿以下各官分类标目,庶人无官者,以孝子、义人、儒林、艺苑、隐佚、寺人、释道等目分别记载,共六十八门。本书搜集极广,保存了丰富的明人传记资料,可用来校正实录和《明史》之误。缺点是叙述芜杂,兼有前后牴牾
《陈书》共三十六卷,较为全面地记载了从陈霸先建国到陈叔宝时被隋所更时期的历史,是现存的关于陈朝历史的比较原始的记载,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除政治、军事外,该书在哲学史、文学史、宗教史、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方面都保存了一些资料。本书为中华书局点校本,以百衲本为底本,参校南监本、北监本、武英殿本等多种版本,具有权威性。本书是中华书局版二十五史的一种。
三十六卷。清张鉴 (1768—1850)撰。张鉴,字春冶,号荀鹤、贞疾居士,别名秋水。浙江归安(今浙江吴兴)人,一说乌程(今浙江湖州)人。早年讲学阮元之诂经精舍,谋划海防,倡导海运,赈济灾区。工诗擅文,精考据学。终生撰述,著作除《西夏纪事本末》外,还有《东南半壁纪事》、《隋朝行宫录》、《蕃厘观志》、《历统岁实消长表》、《十三经丛说》、《古文尚书脞说》等。《西夏纪事本末》,始自李思恭,迄李砚,载有
本书分六卷,为清代台湾关系档案汇录第八集,称为「台案汇录辛集」。所有档案,统由「明清史料」戊编选录。其中主要以清嘉庆年间「艇盗」蔡牵事变为中心,而以道光年间中英鸦片战争期中有关台、澎防御事项为附。计前五卷共收七十六件,全与「蔡变」有关;后一卷收有十二件,即为防御英人关系文件。书末,录附「清史」「李长庚、王得禄、邱良功、许松年、黄标合传」(附录一)及台湾省立台北图书馆所藏抄本「王得禄行述」(附录二
人物传记。沈从文著。列为“良友文学丛书”之一。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4年9月初版。共10章,从丁玲的出生一直写到她与胡也频从山东回到上海。原编者在卷末加按语说:“原文较本书所发表者多三万余字,叙至一九三二年为止,因特种原因,目前未克全部发表”。作品记叙了一个冲破家庭束缚到大都市追求光明的新女性的生活道路。作者以诚挚的情感、素朴的语言记叙了胡也频和丁玲的故事和丁玲早期步入文坛的契机。现时也记下了在
《八十自叙》是林语堂先生的自传,内容计十三章,自童年故乡家庭始,中经攻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美国哈佛大学,德国莱比锡大学,再后返国在北京教书,对所经过的三十年代及当时接触的人物有扼要的描述,最后是专心创作时代。作家于人生暮年之时所作,是站在一定高度上俯视自己八十年的过往历程,更宏观且客观地思考人生问题,对把握林语堂生平经历、思想观念有着巨大的研究价值。除去生活叙述之外,在思想方面,有论幽默、论老年
郑经之初立也,清廷遣疆吏贻书招之,经请如琉球、朝鲜例,不登岸,不剃发,不易衣冠,议遂中辍。至三藩既平,赖塔复与经书曰:“自海上用兵以来,朝廷屡下招抚之令,而议终不成,皆由封疆诸臣,执泥削发登岸,彼此龃龉……(删八字)足下父子自辟荆榛,且眷怀胜国,未尝如吴三桂之僭妄,本朝亦何惜海外一弹丸地,不听田横壮士,逍遥其间乎?今三藩殄灭,中外一家,豪杰识时,必不复思嘘已灰之焰,毒疮痍之民。若能保境息兵,则从
北征记,一卷,明杨荣撰。荣初名子荣,字勉仁,建安人。建文二年进士,授翰林编修。成祖即位,简入内阁,更今名。历官工部尚书兼谨身殿大学士。正统五年卒。谥文敏。明史卷一四八有传。是篇载永乐二十二年杨荣等扈从北征之事。
五卷。唐王方庆撰。王方庆名綝,以字行。咸阳 (今属陕西)人。武后时官至凤阁侍郎平章事,终于太子左庶子,封石泉公,谥号贞。《魏郑公谏录》辑录魏徵生前谏诤及太宗对徵褒奖之事而成。魏徵字玄成,封郑国公。其佐太宗时,前后陈谏二百余事。认为君好比舟,民好比水。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为政之要务全其本,为君之道先存百姓。劝太宗以亡隋为鉴,薄赋敛,轻租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任贤受谏,慎终如始。本书所录起自谏诏免租赋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