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hugnovel.com
明季海盗有周崔(鹤)芝者,福清人也。少读书不成,去而为盗于海。其人饶机智,尝往来日本,以善射名,与日本之萨摩岛主结为父子。
一卷,宋储泳撰。储泳学问渊博,儒佛道无所不通,尤精于术数。早年笃好术数,后尽知其情伪,因作此篇以辩之,故曰《祛疑说》。全书分条记事,一事一记,共分易占说、辨脉、辨针、墨说、行持是正心诚意之学、符印吮诀不灵、吮水自沸、叱剑斩鬼、吮枣烟起、烧香召雷神、钱入水即化、请封书仙、呼鹤自至、呼鼠祛蚊、覆射、知术、邪正、鬼神之理、阳神阴灵之说、天道不远说、神象所以灵、阴阳家多拘忌、辨身壬法、赤口煞、驿马是先天
刘一明撰,解读吕洞宾《敲爻歌》
《墨池编》是成书于北宋时期的一部书学论著汇编。北宋朱长文编著。书学论著汇编。共二十卷(明代以后并作六卷)。选编前人书学论著。分字学、笔法、杂议、品藻、赞述、宝藏、碑刻、器用共八门。编者考核得失,加以指评,极具见识。为研究古代书学的重要著作。本书版本较多,除宋刻原刊外、还有明隆庆间薛晨刊本,万历八年(1580)扬州知府虞德烨刊本、清雍正十一年(1733)朱之励刊本、乾隆三十一年 (1766)刊本、
宋代笔记。宋张世南撰。《直斋书录解题》著录为十卷。有《稗海》本、《知不足斋丛书》本、《说郛》本、《宋人百家小说》本、宋人《笔记小说大观》本、《四库全书》本。现有以《知不足斋丛书》本为底本校理的排印本。《四库提要》曰: “其书多记杂事旧闻,而无一语及时政。”该书涉及面很广,当代掌故、逸闻轶事、风土人情、文物鉴赏,以及艺文、小学、考古、术数、医药、园艺等,皆有所及。凡108条,颇有史料价值。张世南本
三卷。《音学五书》之一,清顾炎武撰。《音论》是综述音韵学源流的著作,“盖五书之纲领也。”凡三卷十五篇。上卷分三篇:一、《古曰音今曰韵》二、《韵书之始》三、《唐宋韵谱异同》。中卷分六篇:一、《古人韵缓不烦改字》二、《古诗无叶音》三、《四声之始》四、《古人四声一贯》五、《入为闰声》六、《近代入声之误》。下卷分六篇:一、《六书转注之解》二、《先儒两声各义之说不尽然》三、《反切之始》四、《南北朝反语》五
明王临亨著。笔记体, 四卷。是书为著者于万历二十九年(1601)奉命到广东审案, 记途中见闻所作, 分为古迹、名胜、时事、土风、物产、艺术、外夷、游览八类。对当时东南沿海的政治经济状况和社会风俗多有叙述,史料翔实。其内容“非目之所睹、迹之所历与身之所接者弗纪,志实也。”所以,其资料是真实可信的。万历间刊刻。有《玄览堂丛书》影印本。
十卷。明吴桂森(生卒年不详)撰。桂森字叔美,无锡 (今江苏无锡)人,万历四十四年(1616)贡生。吴桂森曾经从顾宪成,高攀龙在东林书院讲学,后来又师从钱一本学习《周易》。钱一本曾撰有《像象管见》一书,桂森依据此书本意,加以阐述,而成此编。为说明师承,故称之为“周易像象述”。此书经文用注疏本,而删去卦首六画。卷首列《像象金鍼》一篇以标明大旨。卷中注释都是一字一句,推究义理,颇有新意可供参考。根据作
三卷,宋张栻著。曹学佺《蜀中广记》载其书十一卷,误作张浚著。朱彝尊《经义考》称未见,并引董真卿言,已缺乾、坤两章。今存本唯从《系辞》“天一地二”章始,六十四卦皆佚。出于元赣州路儒学学正胡顺父刊本,胡顺父序谓:“鲁人东泉王公,分司廉访章贡等路,公馀讲论,尝诵《伊川易传》,特缺《系辞》,留心访求,因得南轩解说《易·系》,缮写家藏。傥合以并传,斯为完书。乃出示知事吴将仕,刊之学宫,以补遗阙,使与《周易
二卷。清李塨(1657—1733)撰。李塨字恕谷、刚主,直隶蠡县(今属河北)人。李塨曾向毛奇龄学习五音七声十二律以器色相配之说。作有《宫调图》、《七调全图》、《十二律旋相为宫隔八相生合图》、《五音七声十二律器色七字为七调还相为宫隔八相生全图》、《六律正五音图》,且每图都有说明。其说主于四、上、尺、工、六五个字,除一领调字。余字自领调一声依次升高,又自领调一声依次降低。该书虽对黄钟之宫之所以为律之
宋阳里华子中年而病忘涂忘行室忘坐鲁有儒生能治之华子妻子以居室之半请其方儒生曰吾试化其心变其虑其有瘳乎于是露之而求衣饥之而求食幽之而求明儒生忻然告其子曰病可已也然吾之方密传世不以告人试屏左右独与居室七日从之积年之病一朝都除华子既悟大怒操戈逐儒生宋人执而问其以华子曰曩吾忘也不觉天地之有无兹纷然万绪起须臾之忘何可得也今天下之病忘甚矣家食则兀坐而忘民物担爵则簿书而忘国家诵读则分章摘句而忘圣贤廷献则锤篇琢
吾友丁颐若,善读父书者也。忆乃翁野鹤先生,旷世逸才,于书无所不窥,著作甚富。其大者,论断古史,法戒昭乘;次而主盟词坛,古体、近体、歌行、赋记、赞颂,一切俱臻绝顶;兼及传奇、小说。遗稿诸书,传流海内者非一日。此皆予素闻教于先生,而亲见颐若之诵读。珍秘收藏,重刊订正,以克承先志于无替者也。洵可谓大孝哉!一日,搜简残编,得先生《家政须知》一册相示,将命剞劂,嘱一言为序。余受而读之,叹曰:异哉,先生!世
一卷。清李塨(1659—1733)撰。李塨字刚主,号恕谷,河北蠡县人,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举人,晚年授通州学正。李氏与其师颜元主张“经世致用”,世称“颜李学派”。李氏之《周礼传注》等书,《四库总目》已著录。本书系李氏所作四考辨(《郊社考辨》、《宗庙考辨》、《禘祫考辨》及是编)之一。四考辨中《四库总目》仅著录《郊社考辨》。《田赋考辨》对田赋详加考证,并对世人关于《周礼》田赋的八种指摘,依据经
本书是吕思勉先生为指导青年学子阅读国学的开示门径之作,写就于先生的学术盛年期,在民国时期一经出版,即受到当时的国学爱好者和整理者的大力追捧,一时有洛阳纸贵之誉。虽世易时移,但其价值却历久弥新,仍对当代国学爱好者与研究者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本书整理汇集了《国学概论》、《经子解题》、《理学纲要》、《中国文化史》、《历史研究法》、《史学与史籍》和《中国史籍读法》等著作,堪称一部全面完整的国学
《蕉轩随录》,十二卷。清方浚师(生卒年不详)撰。方浚师字子严,咸丰举人,官至永定河道。此书杂记一些遗闻琐事,还有一些经史考证、诗文评论方面的内容。全书每卷有目次,记载较为杂乱,书中观点反对清代学者黄宗羲、阎若璩、包世臣等人的论述及学说,而盛赞吕留良、袁枚等人。有同治十一 (1872年)年间刊本。
万事必先研究而后有预备之方,必先经验而后知受病之源。余虽不称经验之人,然将我生平所得和盘托出,以供读者之前,知社会之万恶、人心之险诈,并知余生之不辰。余吴人也,早失怙恃,又鲜兄弟及姊妹,徧尝人世间之悽凉苦况矣。当在深闺寂寞之时,辄将经过及感想之事援笔记之,名之曰埋愁室丛话。余本不欲以壮志而託閒讴,奈承诸同志谆谆以出版为嘱,并曰:一鸟鸣空,或可唤醒羣生,稍补于社会。余则不敢自命为有心人,愿世人有则
音韵学著作。明释真空撰。此书附于《篇韵贯珠集》编入释真空所辑《韵书四种》,有明正德中刊本。此书在刘鑑十三门法的基础上加以补苴,共立二十门法:1音和,2类隔,3窠切,4轻重交互,5振救,6正音凭切,7精照互用,8寄韵凭切,9喻下凭切,10日寄凭切,11通广,12侷狭,13内外,14麻韵不定,15前三后一,16精照寄正音和,17就形,18,创立音和,19 开合,20通广侷狭。
《窦存》为笔记。清胡式玉撰。四卷。式玉字青凹,上海人,诸生。成书于道光间,约五万字。分书窦、诗窦、事窦、语窦四类。“书窦”盖为作者读书札记,内容广涉经史子集尤多采儒家之语和诗韵之学。“诗窦”为作者诗话集,其中于历代名人诗词、各类诗体均有品藻,且独抒己见,不宥古说,有可借鉴之处。“事窦”则志耳闻目见之奇闻异事、时尚、风俗人情等。如《京师衣帽》、《吴俗》、《都中戏园以苏班徽班为贵》等条,为研究清代社
简称《说文系传》。传释《说文解字》的著作。五代南唐徐锴撰。全书八篇,含《通释》三十卷,《部叙》二卷,《通论》三卷,《祛妄》、《类聚》、《错综》、《疑义》、《系述》各一卷,总四十卷。《通释》系注释许书之作,为全书重心,每字下,先录许书原文,然后征引经传,发明许意,并加“臣锴曰”、“臣锴案”等字样,与原文相区别。反切为同时人朱翱所加。《部叙》,拟《易·序卦》说明五百四十部先后次第。《通论》,探求文字
原名《文通》。我国第一部有完整体系的汉语语法著作。十卷。清·马建忠著。分为“正名”、“实字”、“虚字”、“句读”四部分。“正名”篇介绍基本概念 “实字”、“虚字”篇分析各类实词、虚词在句中的用法,将实字分为名词、代字、静字、动字、状字,将虚字分为介字、连字、助字、叹字 “句读”篇讲句子结构及类型,把句子分为“顿”、“读”、“句”三种结构单位, “顿”相当于句子内部的词组,“读”相当于子句、小句,
补充礼部韵的书。南宋杨伯 撰,共1卷。成于嘉定十七年(1224)。宋丁度等奉敕修《礼部韵略》,收字必据经传释音,所以字数不多。元祐时国子博士上书要求添收常用字,以后添字者有数家,经朝廷批准然后另刊行用。杨氏此书也因官韵漏略,以九经之字补添。全书按《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 《礼记》、 《左传》、 《公羊传》、《孟子》的次序,每字下用反切或直音注音,标明篇章,并摘录一两句含
韵书。三十卷。元熊忠编撰。书成于元大德元年(1297年)。(撰者生平不详)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黄公绍编撰成一部《古今韵会》,简称《韵会》。此书资料丰富,“上本《说文》,中参籀古,下极隶俗,以至律书方技,乐府方言,经史子集,靡不研究。”同乡熊忠嫌它注释太繁,恐“四方学士不能遍览”,就对该书删繁、举要、补漏、订缺,编成《古今韵会举要》。本书分韵采用了刘渊《壬子新刊礼部韵略》一百零七韵,每韵
该书共有5卷,著者姓名不详。前有孙愐《唐韵序》,注文较重修本颇简。《永乐大典》引此书皆曰陆法言《广韵》。据《四库全书总目》考证,认为此书就是重修本之前,亚宝文、裴务齐、陈道固三家修订《切韵》本之一。
训诂书。清吴玉搢撰。5卷。作者集经籍史传中字形错互、音义各别、疑于传讹承谬之词会萃而订之,并推阐义类,各疏其所以通同假借之故,撰成是书。原名《别字》,后因其体例似《尔雅》之《释训》、《释诂》,改为《别雅》。所收大多为异形连绵词,亦有单音词。按韵(平水韵)编排,但不明标韵类。每条一般有二至三体,多者达32体,?列不同写法后加以诠释,最后援引例证、书证,辨析其同用、通用或通训假借关系引证皆注明出处。
辨正文字的字书。明代焦竑撰。凡十二卷。前四卷按四声分类,刊正讹字,如“豊”非“丰”,“容”不从“谷”。第五卷考字义,如“赤”通“尺”,“鼬”同“犹”。第六卷考骈字,如“句娄”不当作“岣嵝”,“辟历”不当作“霹雳”。第七卷考字源,如“對”字改口从士,本于汉文,“疊”字改晶从畾,本于新莽。八、九两卷考音同字异,如“庖犧”之为“炮羲”,“神農”之为“神由”。第十卷考字同音异,如“敦”有九音,“苴”凡两
韵书。十五卷。金韩道昭撰。成书于金泰和八年(1208年)。韩道昭,字伯晖,真定松水(今河北正定)人。金音韵学家。在其父韩孝彦所著《四声篇海》基础上,修成此书。其余不详。书中所收字大致以《广韵》、《集韵》为蓝本,并参照其它有关字书。把《广韵》二百零六韵归并为一百六十韵,其中平声四十四韵(含上平十三韵、中平十七韵、下平十四韵),上声四十三韵,去声四十七韵,入声二十六韵。这种合并不完全依照《广韵》同用
简称“增韵”。南宋毛晃增注,其子居正校勘重增。成书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五卷。是书以《礼部韵略》收字太狭,乃搜采典籍,依韵增附。又《韵略》凡字有别体别音者,以墨阑圈其四围,舛漏颇多。晃并为厘定,于音义字画之误,一一辨证。凡增二千六百五十五字,增圈一千六百九十一字,订正四百八十五字。居正续拾所遗,复增一千四百零二字,各标总数于每卷之末。
文字学书。元吾邱衍著。1卷。书成于元至大元年(1308)。本来宋淳熙间有杨文昺著《周秦刻石释音》一书,载《石鼓文》、《诅楚文》、《泰山碑》、《峄山碑》和《琅邪碑》。吾氏认为《琅邪碑》不类秦碑,不应收入,便重加删定而成此书。除考释周秦刻石文字外,又列诸家音注书评于后,并仍用杨书旧名。有十万卷楼丛书本。
共六卷 (《古音骈字》一卷,《续编》五卷)。明杨慎撰,清庄履丰、庄鼎铉(二人生平著述不详)续编。骈字指两个字组成的词语,其中由两个字记录的单纯词,用字没有一定,只要读音相同或相近,就可彼此假借通用。此书及其续编,均摘取这些假借通用的复音词,按韵加以编排,各注引用书名,并对秦汉以前古音有所考证。缺点是遗阙太多,时有免强牵合者,训释不够详明。《四库提要》云:“然大势征引赅洽,足资考证。古字之见于载籍
明杨慎撰。全书1卷,传于世。此书取《易》、《诗》、《礼记》、《楚词》、《老子》、《庄子》、《荀子》、《管子》等书中古今读音不同的押韵字共185个,标注古音反切。如《易》例:“日昃之离”,“离”音“罗”,与“歌”、“嗟”为韵“并受其福”,“福”音“偪”,与“食”“汲”为韵所考与古音颇相合。杨氏古音远不如顾炎武、江永精审,但也不乏精采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