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
  • 石经考

    清万斯同撰。万斯同 (1638—1702),字季野,学者称石园先生,浙江鄞县人,史学家。康熙十七年(1678)被荐博学鸿儒,力辞不就。次年到北京,参加修撰《明史》,不署衔,不受俸,前后19年。他熟悉汉以下制度沿革和明代史事。著有《历代史表》等书。关于石经的沿革异同,唐宋以后,颇有争论。顾炎武集诸家之说,著《石经考》,在考证上有始发之功。万斯同编撰本书,书名与顾炎武同,书中也悉采顾氏之说,同时还采

     万斯同
    3万字2个月前
  • 古今印制

    一卷,清孙光祖撰。孙光祖,字翼龙,江苏昆山人。幼孤力学,工书善写生,尤长于篆刻,作品为时所重。   此编据《篆学琐著》本校勘。

     孙光祖
    0万字2个月前
  • 东里子论印

    印学论著。清冯泌著。冯泌, 字仁可, 号东里子, 里籍和事迹不详。为秦爨公弟子。此文附于秦氏 《印指》 后。所言 “今为学者计, 不贵执古人之成规, 而第当审时代为因革。夫古印朴, 今印华 古印圆劲, 今印方板 古印在有意无意, 今印则着迹太甚。度今日尽返古初亦所不必, 既有意求学, 存朴茂于时华之中, 运圆劲于方板之外, 何不可?” 自有道理。对十竹斋胡曰从等印作之抨击, 较秦氏更烈, 诚所谓

     冯泌
    0万字2个月前
  • 印辨

    印学论著。清高积厚著。一卷。此文辨古之体例, 共六百又五字, 有所参考价值, 多系散见于当时各家之著述, 认为前人关于印章体例之说法 “论高而实非”。辑入 《篆学琐著》、《历代印学论文选》。

     高积厚
    0万字2个月前
  • 说篆

    印学论著。清许容著。一卷。共九则: 其一为文字起源, 归为六书 其二为文字初创, 古文降而为大篆、小篆、隶、草、行、楷之衍变 其三为欲法诸书, 先求执笔 其四为欲书之时, 当心正气和 其五为既明笔法, 后可刻印 其六为刻印之道在文法 (指篆法)、章法、笔法、刀法, 指出 “惟浅、显、典三字,刻印之妙诀也” 其七为字有增减之法, 当有所本, 不得杜撰 其八为印文配合须得章法, 写数十方, 择而用之

     许容
    0万字2个月前
  • 古印考略

    印学论著。清夏一驹著。一卷。夏一驹,字昂千, 号一斋, 又号凤凰山樵, 江苏江阴人。擅篆刻、精鉴赏、富收藏。此文成于雍正六年戊申(1728) 四月, 文简短而内蕴丰富, 专论秦、汉两代官、私印章之特征, 为其细致观察、苦心钻研、精意鉴赏之体会。后于乾隆三十八年癸巳 (1773) 其子夏犀、夏荦辑其旧藏钤拓为 《拾古印遗》 二册及四册本时, 附于其后。辑入 《海山仙馆丛书》、《篆学琐著》、《历代印

     夏一驹
    0万字2个月前
  • 印说

    篆刻论著。明周应愿著。 周应愿,字公谨,吴江 (今属江苏) 人。此 书成于明万历三年 (1575) 王常辑的 《印薮》 刊行后不久。全书共分20章。内容丰富,于 印学源流及篆法、刀法等论述颇详,特别是 结合书法中的笔法来谈论篆刻中的运刀,触 类旁通,而切中肯綮。如第一次提出 “篆之 三害、刀之六害”,“除此九害,然可通于印” 的观点,还首开 “印品” 之先例,将印分为 神、妙、能、逸四个等次,以

     周应愿
    0万字2个月前
  • 印学管见

    亦称《古铁斋印学管见》。印学论著。清冯承辉撰。一卷。论述治印下笔、结字、运刀、构思的内在矛盾。指出“古朴”与“秀气”、“疏落”与“整齐”、“光洁”与“锋芒”、“直”与“曲”、“虚”与“实”、“出”与“入”、高”与“低”、“绚烂”与“平淡”等审美范畴在篆刻艺术中的对应关系。强调直逼古人而又有独特风貌的创作精神。推崇“变化从心,笔意古雅”“真力弥满,操纵自如”“风神畅适、体度端凝”“朴茂浑厚,矩矱前

     冯承辉
    0万字2个月前
  • 印说

    印学论著。清陈鍊著。一卷。陈鍊,字在专,号西庵,又号鍊玉道人,福建日安人,后寓华亭(今上海松江)。精研印学,初得《朱修能印谱》,悉心师承,后与汪启淑交游,得睹秦、汉铜印数千钮,遂得心应手,遗貌取神,所作大变故态,篆法、刀法直追古人。著有《超然楼印谱》、《秋水园印谱》、《西庵诗抄》等。此文原刊《秋水园印谱》,成书于乾隆庚辰(1760),年方三十一,惜体弱善病,中年夭折,仅四十九岁。与所著《印言》均

     陈鍊
    0万字2个月前
  • 印旨

    印学论著。明程远著。一卷。程远,字彦明,梁溪(今江苏无锡)人。工篆书、篆刻。董其昌称:“予友程彦明为汉篆,书与刻兼擅其美,识者方之文寿承、何长卿。”明万历间盛行搜集、收藏秦汉印章并摹刻汇为印谱之风气,程远亦选择各家藏印并当时名家精品,于万历二十年(1602)摹辑成《古今印则》四卷,苏宣、梁为之校订,屠隆、归昌世、王穉登、董其昌、陈继儒、姚士麟等为之序、跋,名重一时,允为佼佼之作。《印旨》附刊于《

     程远
    0万字2个月前
  • 印章要论

    印学论著。明朱简撰。凡四十四则。其中部分并见于作者所著《印经》中,为作者摘录前人有关印学的札记,并申述其美学思想。认为“印始于商、周,盛于汉,沿于晋,滥觞于六朝,废弛于唐、宋,元复变体,亦词曲之于诗,似诗而非诗”。要求“习印当如钟元常习书,张南本画火,须出人头地”,注重印的审美风格和特征,又强调艺术家的审美个性特点。有《篆学琐著》本,又收入《篆学丛书》,《历代印学论文选》摘录其二十四则。

     朱简
    0万字2个月前
  • 印章考

    印学论著。明末清初方以智著。一卷。方以智(1611—1671), 字密之, 号曼公, 清初又字无可, 号弘智、药地、浮山愚者, 桐城 (今属安徽) 人。明清之际思想家、科学家, 兼擅篆刻, 著有 《通雅》、《浮山集》、《物理小识》等。《印章考》 据其见闻考证成之, 言之有物, 计七则: 首论秦以前印、玺通名, 汉以来章与印亦分矣, 涉及印文、印谱之行世 次论宋段义元及杨桓所上之 “传国玺” 非秦

     方以智
    0万字2个月前
  • 社会进化史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主义先驱者之一蔡和森的一部宣传阐释唯物史观的编译性著作。该书以摩尔根《古代社会》(当时尚无中译本)和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为蓝本(当时也无译本,仅有主要章节的中译文),联系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实际,分析了人类社会由野蛮进入文明的历史过程,考察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与发展,通过对人类社会各种政治经济关系之剖析,得出“资本主义社会必然崩溃、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必

     蔡和森
    12万字2个月前
  • 篆刻十三略

    篆刻论著。清袁三俊著。袁三俊,字籲尊,号抱翁,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童时好篆刻。治印师秦汉。作者针对清初印坛在印学上的一些弊病,如傲漫、轻浮、呆板等,从正面立论分成:“学古、结构、章法、满、纵横、苍、光、沉着、停匀、灵动、写意、天趣、雅”13则,故名。文章从“学古”开始,以“雅”结束,别有作者的用意,即强调“学古”为基础,“广搜博览,自有会心”。“雅”则是“胸饶卷轴、遗外势利”,乃是艺术求得高深

     袁三俊
    0万字2个月前
  • 印指

    印学论著。清初秦爨公著。秦爨公, 河南人, 事迹不详。此文不分卷次, 首论章法、字法、刀法, 继叹俗儒六书为游艺而失古文, 转而论评生平所见诸家之作, 如司马尧夫、陈卧云、项养长、刘无生、胡爱寮、沈子和、张大木、洪德润等, 因未见经传, 可补《广印人传》 之缺失, 颇具价值。其评语褒贬均有。唯论及十竹斋 (胡曰从) 等印作, 则抨击激烈, 诋为 “妖孽”, 诚一家之言。与秦氏另著 《印说》, 均

     秦爨公
    0万字2个月前
  • 茶酒论

    唐宋之际茶书,王敷撰,1卷,今存。此为敦煌石室中发现的通俗文学作品,全用拟人化代言体对话形式写成。作者王敷,唐代王敷是一名乡贡进士,他的 《茶酒论》久已不传,自敦煌变文及其 他唐人手写古籍被发现后,才得以重 新为人们所认识。《茶酒论》以对话的 方式、拟人手法,广征博引,取譬设 喻,以茶酒之口各述己长,攻击彼短, 意在承功,压倒对方。最后,《茶酒论》 是这样结尾的:“两个政夺人我,不知 水在旁边。

     王敷
    0万字2个月前
  • 茶谱

    明代茶书,钱椿年撰。《茶谱》,又名《制茶新谱》。椿年字宾桂,江苏常熟人。时人称其为友兰翁,或即其号。嘉靖年间尝修《钱氏族谱》。明代赵之履跋《茶谱续编》云:“友兰钱翁,好古博雅,性嗜茶。年逾大耋,犹精茶事,家居若藏若煎,咸悟三味,列以品类,汇次成《谱》,属伯子奚川先生梓之。”可知此书由其侄子刊行。又,明代顾元庆《茶谱序》称:“余性嗜茗,弱冠时识吴心远于阳羡,识过养拙于琴川,二公极好茗事者也。授余收

     钱椿年
    0万字2个月前
  • 茶录

    明代茶书,冯时可撰,1卷。冯时可,字敏卿,号元成,松江华亭(治今上海)人。隆庆五年(1571)进士,累官湖广参政,所至有政声,尤以著述为天下所重。撰有《易说》、《诗意》、《左氏释》、《左氏讨》、《上池杂识》、《雨航杂录》及《严栖》、《石湖》、《西征》、《北征》、《金阊》、《天池》、《竒茹》诸稿。事具《明史》卷二○九等。此书仅见《续说郛》(卷三七)本、《古今图书全集》本。全文仅5条,凡500字左右

     冯时可
    0万字2个月前
  • 茶考

    明代茶书,1卷,陈师撰。陈师,字思贞,钱塘(治今浙江杭州)人。嘉靖间,会试副榜,官至永昌(治今云南保山)知府。有《览古评语》、《禅寄笔谈》等。此书仅见《茶书全集》本,书末有卫承芳万历癸巳(二十一年,1593)序,称此为陈师晚年所撰。卫承芳,字君大,四川达县人,隆庆二年(1568)进士,官至南京吏部尚书,有清名,事具《明史》卷二二一。《茶考》仅5则,约千字。其中第2则辨山东蒙阴县的石藓,也称蒙茶,

     陈师
    0万字2个月前
  • 虎丘茶经注补

    清代茶书,1卷,陈鑑撰。鑑字子明,广东人,清初顺治乙未(十二年,1655)移居苏州。《檀几丛书》中收有其《操觚十六观》、《江南鱼鲜品》及此书。余未详。全书约3600余字,按陆羽《茶经》分为十目,将与虎丘茶事有关的《茶经》原文摘录,后加注虎丘茶事,凡超出《茶经》论述范畴的,则作为补,附于后。虎丘茶在明代声誉鹊起,曾被誉为天下第一。此书专为虎丘茶而作,体例又很别致,但未免牵强附会,有冗杂之嫌。卷首有

     陈鉴
    0万字2个月前
  • 洞山岕茶系

    明周高起著。周高起, 江阴人,富收藏,精鉴赏,嗜茗饮, 好壶艺。该书不分卷,载《檀几丛 书》等刊本,主要记述芥茶的品类、 产地、制作等,其中述湖南南岳茶: “贡茶,即南岳茶也。天子所尝,不 敢置品。县官修贡,期以清明日入山 肃祭,乃始开园。采制视松罗、虎 丘,而色香丰美,自是天家清供,名 曰片茶。” 下并记其采制、烹煎之 法,颇为周详。

     周高起
    0万字2个月前
  • 荈茗录

    茶叶专著。宋代陶谷撰。约成书于宋开宝三年 (970)。原载《清异录》卷四,明代喻政除去第一条 (即苏廙《十六汤品》)后,改题《荈茗录》,作专书收入《茶书全集》。约一千字,分为18条,内容为茶的故事,即龙坡山子茶、圣杨花、汤社、缕金耐重儿、乳妖、清人树、玉蝉膏、森伯、水豹囊、不夜侯、鸡苏佛、冷面草、晚甘侯、生成盏、茶百戏、漏影春、甘草癖、苦口师。

     陶谷
    1万字2个月前
  • 中国伦理学史

    蔡元培编著。1910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初版署名蔡振。全书分为绪论、先秦创始时代,汉唐继承时代和宋明理学时代四大部分。著述了从孔子到王阳明二十八位思想家的伦理思想。在附录中,列叙了戴震、黄宗羲、俞正燮三人的伦理学说。《中国伦理学史》是我国第一部研究中国伦理学史的著作。作者认为编著伦理学史是十分必要的,也是迫切的。知识是无限的,而个人的知识则是有限的。没有伦理学史,前人的伦理思想便不得而知,不利

     蔡元培
    7万字2个月前
  • 岕茶笺

    古茶书。明·冯可宾(山东益都人)1655年前后撰。刊本有《广百川学海》本,《昭代(本朝)丛书》本。全篇约一千字。分序岕名、论采茶、论蒸茶、论焙茶、论藏茶、辨真赝、论烹茶、品泉水、论茶具、茶壶大小、茶宜、禁忌等十二则。后附岕茶笺跋,有岕茶笺十一条。

     冯可宾
    0万字2个月前
  • 简易哲学纲要

    简易哲学纲要,是蔡元培编写的“现代师范教科书”,1924年8月,商务印书馆出版。自序说:哲学是人类思想的产物,思想起于怀疑,因怀疑而求解答,所以有种种假定的学说。普通人都有怀疑的时候,但往往听到一种说明,就深信不疑,算是已经解决了。

     蔡元培
    5万字2个月前
  • 中学修身教科书

    蔡元培著。1912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是一部中学德育教材,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侧重于道德实践,从修身、婚姻家庭道德、社会公德、个人和国家之关系以及职业道德等五个方面提出了比较详细的道德规范。主张一个人应该身体健康、勤勉正直、谦让公正,要热爱国家、热爱劳动、爱护公物,要有理想。在伦理学说上,提出了孝是德性之基础的观点,“吾国圣人,以为孝为百行之本,小之一人之私德,大之国民之公义,无不由是推演之

     蔡元培
    6万字2个月前
  • 吴氏中馈录

    宋代浦江 (今浙江义乌) 吴氏撰 (佚名)。全书内容分脯鲊 (以动物为主的菜肴)、制蔬(素食)、甜食 (面点和小吃) 3类,共70多个品种。对每个品种的选料、加工、调味、火候等具体操作程序均有详细记叙,通俗易懂。该书涉及不同的烹饪原料与调味品115种,烹调、加工、选料的方法与原料加工后的形状有120多种,其中有许多名词术语至今仍在使用,对研究中国烹饪技术的发展和演变有参考价值。

     佚名
    1万字2个月前
  • 茗谭

    明代茶书,1卷,徐火勃撰。此书仅《茶书全集》乙本。书末有徐氏万历癸丑(四十一年,1613)暮春自序,书即撰于此际。其又自署轩名荔奴,可见亦师蔡襄嗜茶兼喜荔枝。此书约1600字,记述有关茶的诗文、故实,关于茶与水的品第及如何发挥茶的清雅趣味。其书第11条表示与许次纾、屠本畯、闻龙、罗廪、喻政诸人相友善且趣味相合,堪称茗中知己。也证明《茗笈》、《茶笺》、《茶解》、《茶集》、《茶书全集》此时俱已成书。

     徐火勃
    0万字2个月前
  • 茗史

    明万邦宁撰。万邦宁,奉节(今四川奉节县)人,生卒年均不详。天启壬戌(1622)年间进士。著有《茗史》一书。是书不记茶的采摘、焙造、煎试等各种方法,而是从类书中杂录古今茗事而成。既不够广博,也不深奥。参考价值不大。《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据江苏巡抚采进本列为存目。

     万邦宁
    1万字2个月前
  • 随息居饮食谱

    养生学著作。1卷。清·王士雄(孟英)撰。刊于1861年。撰写此书时,正值兵荒马乱之际,“石米八千,齑四十,茫茫浩劫……枵腹无聊,丐得枯道人秃笔一枝,画饼思梅,纂成此稿”。因此,其选材合于民情,切于实用。书中对饮食的概念有所探讨: “水,食之精谷,食之本也调味为制宜之具,蔬果亦日用之常也,故曰饮曰食,而考之实,辨之详。羽毛、鳞介不言食,以非人人为常食也”。本书共收录供食疗的药物330种,分为水饮、

     王士雄
    5万字2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