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
  • 赵氏铁网珊瑚

    书画著录著作。又名《铁网珊瑚》。明代赵琦美集撰。十六卷。成书于万历二十八年(1600)。主要版本有万历刻本、雍正六年(1728)年希尧刊本、《四库全书》本、雍正欣赏斋刊本、上海古籍出版社《四库艺术丛书》本、《中国书画全书》本。明清流传的刻本及抄本,或未署作者名,或题明代朱存理编撰,《四库全书》始作赵琦美。卷末赵琦美自序称:是书乃根据万历间家乡秦四麟所藏的旧本并参校焦竑家藏本汇集而成。此前的版本只

     赵琦美
    35万字4个月前
  • 真迹日录

    书画著录著作。明代张丑编撰。五卷。主要版本有乾隆二十八年池北草堂刻本、《知不足斋》刻本、《四库全书》本、《述古丛钞》本、上海古籍出版社《四库艺术丛书》本、《中国书画全书》本等。本书为《清河书画舫》续著,对于所见历代书画赏鉴的汇录。由于采取随见随记方法著录,所以没有按书画作者时代顺序排列,基本上是以各家所藏为序。著录书画名迹的作者名称、款识题跋,间有品评赏鉴之语。与《清河书画舫》相比,有所简略。其

     张丑
    6万字4个月前
  • 贞观公私画史

    一名《公私画录》。中国唐代裴孝源(初唐人)编。中国画著录书,一卷。前有贞观十三年(639)自序,谓汉王李元昌(高祖李渊第七子)命其记录魏晋以来宫廷、佛寺及私家所存藏前人画迹。现存本书计录陆探微等54位画家作品281卷,无名氏画11卷,实总计292卷(《序》称298卷,正文中又称293卷),及有壁画的寺院47所。卷轴多为隋代官本,故应为隋室旧藏至唐贞观初年尚存的作品所记壁画,亦迄于隋代。所录作品,

     裴孝源
    1万字4个月前
  • 溪山琴况

    中国古代音乐美学著作。明清之际徐上瀛著。在历代琴论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审美经验,仿照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创造了琴况二十四论。继承儒家传统声乐美学思想,通过对琴声、琴乐的审美鉴赏,提出了“和”、“静”、“清”、“远”、“古”、“澹”、“恬”、“逸”、“雅”、“丽”、“亮”、“采”、“洁”、“润”、“圆”、“坚”、“宏”、“细”、“溜”、“健”、“重”、“轻”、“迟”、“速”等二十四种审美范畴和审美概念

     徐上瀛
    1万字4个月前
  • 装潢志

    中国书画装裱技艺论著,一卷。明万历间周嘉胄著。提出“装潢者,书画之司命也”的观点,认为“古迹重装,如病延医”,必须有高明的医生,保存古代书画,不可不究装潢。作为一种工艺,需要主人对于装潢的“精富”,“参究料用尽善,一一从心,乃得相成合美”。指出“凡重装尽善,如超劫还丹,机缘凑合,岂不有神助耶?而宾主定当预为酌定装式,彼此意惬,然后从事,则两获令终之美”。并就“审视气色”、洗、揭、补、衬边、小托、

     周嘉胄
    1万字4个月前
  • 章安杂说

    《章安杂说》,据自记,始撰于清咸丰末年(1861),时作者 33 岁,“自客章安,得识江弢叔(湜)于永嘉。上下论议,互有弃取。简札既多,笔墨遂费,因随所得录之”。

     赵之谦
    0万字4个月前
  • 永字八法

    以“永”字八笔为例来讲述楷书用笔的方法。其来源一说为晋代王羲之,一说为隋代智永,一说为唐代张旭。以“永”字八笔为例,对正楷点画用笔的方法。“永”字八笔依序为:侧、勒、努、趯、策、掠、啄、磔,相当于今称的点、横、竖、钩、挑、撇、短撇、捺。它囊括了汉字的基本笔画,许多书家都曾专攻“永”字,以练用笔的基本功。永字八法认为:“侧”(点)画宜取侧锋落笔,运笔要快,笔力要足,如高山落石坠地,略顿足势即收锋“

     佚名
    0万字4个月前
  • 书小史

    十卷。宋陈思撰。该书以历代书家小传纂次成帙。书前有咸淳丁卯 (1267)天台谢愈修序,称陈思“趣向之雅,编类之勤,可谓不苟于用心”。书中所载,自伏牺迄于五代。凡纪一卷,载帝王五十一人,起于太昊伏牺,迄于宋顺宗。人物传共九卷,其首为皇后、皇妃十人,诸女十三人,诸王二十七人,次则以夏商周三代、秦、汉为卷三,收四十一人。以魏、吴、蜀、晋(多为西晋)为卷四,收五十九人。以晋(多东晋)成卷五,收六十人。晋

     陈思
    3万字4个月前
  • 书苑菁华

    二十卷。书论。宋代陈思撰。是编集古人论书诸作,与其所著《书小史》相辅而行。卷一、二曰法,卷三曰势、状、体、旨、卷四曰品,卷五曰评、议、估、卷六曰断,卷七曰录,卷八曰谱、名,卷九、十曰赋,卷十一、十二曰论,卷十三曰记,卷十四曰表、启,卷十五曰笺、判,卷十六曰书、序,卷十七曰歌、诗,卷十八曰铭、赞、叙、传,卷十九曰诀、意、志,卷二十曰杂著。凡收一百六十余篇。取资宏博,编次稍嫌丛杂然其搜集诸家绪言,裒

     陈思
    8万字4个月前
  • 竹谱

    十卷。元李衎(1245—1320)撰。李衎,字仲宾,号息斋道人,蓟丘 (今北京丰台区北)人。官吏部尚书,拜集贤殿大学士。追封蓟国公,谥文简。李衎少时见人画竹,从旁窥其笔法,“始若可喜,旋觉不类,辄叹息舍去”。后跟从黄澹游学,见黄澹之父黄华所画墨竹后,兴趣大增至元初年 (1264)到钱塘,见到黄华之师文湖州的画幅,便专心师学墨竹画。后深入东南一带竹乡,观察各种竹的形色情状,辨析精到,作《画竹》、《

     李衎
    3万字4个月前
  • 书指

    二卷。书论。明代汤临初撰。临初生平事迹未详。此书分上下两卷。上卷分十二则,下卷分十一则。其内容大体是尊崇晋、唐书法,元代推崇赵孟頫一家,认为宋人评书多不可据,对苏东坡、黄山谷,米芾的评书多有指谪。崇尚书法古朴自然: “书贵质不贵工,贵淡不贵艳,贵自然不贵作意。质非鄙拙之谓也。”“字有自然之形,笔有自然之势,顺笔之势则字形成,尽笔之势则字法妙,不假安排,目前皆具。钟、张以来惟右军以超悟得之,故行草

     汤临初
    1万字4个月前
  • 陈氏香谱

    《香谱》四卷。宋陈敬撰。陈敬,字子中,河南人,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著有《香谱》一书。是书前有至治壬戌(1332)年熊明来序言一篇。书的主要内容是将沈立、洪刍以下十一家之《香谱》汇成一书。所收内容十分广博,为仿效《齐民要术》首引经典之例,也一味的引经据典,但所引用有关香的词句,却和《香谱》所载之香无大牵涉,关系较大的词句却没有引用,甚至引远而略近。如卷首引《左传》“黍稷馨香”,与《香谱》所言关涉不

     陈敬
    7万字4个月前
  • 香谱

    《香谱》二卷。宋洪刍撰。洪刍,字驹父,南昌 (今江西南昌市)人。生卒年不详。绍圣元年 (1094)进士,放荡江湖,不求闻达。靖康年间为谏议大夫,因罪被贬沙门岛 (今山东蓬莱县北海中五十里)而卒。其著作除《香谱》外,还有 《老圃集》。《香谱》旧本不著撰人名氏,左圭《百川学海》题为宋洪刍撰,《宋史·艺文志》著录,宋周紫芝《太仓稊米集》载有洪驹父所著 《香谱》,晁公武 《读书志》认为,洪刍《香谱》集古

     洪刍
    2万字4个月前
  • 燕乐考原

    音乐论著。六卷。清代凌廷堪撰。凌廷堪,字次仲,安徽歙县人。喜好音乐,尤长于南北曲,乾隆年间曾在扬州词曲馆“从事雠校”。此书约成于嘉庆九年(1804年)。本书以论述琵琶调为主,研究唐宋燕乐的来源及其宫调系统。首卷总论,依据历史资料和当时俗乐宫调,探讨了燕乐二十八调的源流,力主四宫七调之说。卷2至卷5,分别论述了宫、商、角、羽四宫各七种调式。卷6是后论及附录。其中“宫调之辨不在起调毕曲说”,纠正了宋

     凌廷堪
    14万字4个月前
  • 名香谱

    香料专著。南宋叶廷珪著。1卷。记蝉蚕香等52种。每种先标名,而后叙其异名、产地、形状、性能、传入及合成时期。如“百濯香,孙亮为四姬合四炁香。衣香百濯不落,因名。”又如“月支香,月支国进,如卵。烧之辟疫百里,九月不散。”有《说郛》、《香艳丛书》、《国学珍本文库》本。

     叶廷珪
    0万字4个月前
  • 端溪砚史

    清吴兰修撰。三卷。首卷记端州产石各坑次卷论石质,并详琢砚、藏砚诸法卷三记开坑及余事。

     吴兰修
    1万字4个月前
  • 鼎录

    一卷。南北朝时期陈朝虞荔撰。虞荔,字山披,谥曰德,会稽余姚(今浙江余姚县)人,生卒年不详。梁朝时曾为中书舍人。陈文帝时召为太子中庶子,领大著作。因其母死于侯景之乱,由是终身布衣蔬食,不听音乐,受到文帝器重。《鼎录》为记载陈代以前历朝帝王、大臣所铸各种鼎类之书。记载从黄帝至陈宣帝所制之鼎,凡四十九事。简略记载制鼎之帝王,制鼎之时间,鼎之形状,所用材料,鼎之名称,鼎上所铸文字及字体,有的还记载了鼎所

     虞荔
    0万字4个月前
  • 书学迩言

    杨守敬撰。守敬字惺吾,号邻苏老人等,湖北宜都人。同治元年举人,曾随黎庶昌赴日本搜访中国古籍,归国后任勤成学堂总教长等职。擅长史地、目录、金石文字诸学,工书法。辛亥革命时曾避祸上海,为日本人讲授书艺,因撰《书学迩言》,日本大正十五年刊于东京。又出任参院参政,并著有《日本访书志》、《历代舆地沿革险要图》、《寰宇贞石图》等。家富藏书,且多珍本、孤本,卒后归故宫博物院,今存台北。

     杨守敬
    2万字4个月前
  • 笺纸谱

    现存关于唐宋四川地区造纸业发展情况的重要文献。元时四川广都 (今双流) 人费著撰。对四川久负盛名的蜀纸的生产、加工源流和变迁,以及品种名目记述最为系统和详尽。《四库全书总目》评价说: “《笺纸》、《蜀锦》二谱,盖自汉唐以来,二物为蜀中所擅而未有专述其原委者。著因风俗而及土产,稽求名品,胪列颇详,是亦足资考证者矣。”

     费著
    0万字4个月前
  • 后观石录

    一卷,清毛奇龄撰。该书叙录了毛氏平生所见寿山石精品四十九石,计三十六则。康熙二十九年( 一六九○)成书。

     毛奇龄
    0万字4个月前
  • 观石录

    清高兆撰。乾隆间侯官郑氏注韩居藏钞本。作者归里还乡,将他在11位友人处观赏到的寿山石140余枚,分定神品、妙品、逸品,按其形色进行描绘,辑录成册。并对当时著名石雕艺人的艺术技巧,给予很高评价。总结“相石”、“解石”以及磨光经验。书末录卞二济《寿山石记》一篇。另有清毛奇龄撰《后观石录》,与《观石录》一篇,有“双璧”之誉。

     高兆
    0万字4个月前
  • 景德镇陶录

    古代瓷器专著。十卷。清蓝浦著,郑廷桂补辑。蓝浦(生卒年不详),字滨南,号耕余先生。江西昌南(今江西景德镇)人。素善文博学。郑廷桂(生卒年不详),字问台。蓝浦门人。卷一图说,卷二清御窑厂恭记、镇器原起,卷三陶务条目,卷四陶务方略,卷五景德镇历代窑考,卷六镇仿古窑考,卷七古窑考、各郡县窑考、外驿窑考,卷八陶说杂编(上),卷九陶说杂编(下),卷十陶录余论。陶务方略详述了景德镇的十七工与十八作,对研究、

     蓝浦
    4万字4个月前
  • 社会科学概论

    瞿秋白撰。为作者1924年在上海夏令讲学会上的讲稿,1949年天津联合出版社出版。全书十二章,四万余字。认为社会科学是研究种种社会现象的科学,而所谓社会现象指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影响或互相动作所谓科学即指这些现象都有因果可寻,人们可以通过观察、分析、综合从而推断出一切现象的原因及结果,并求得其共同的因果规律。指出“大致而论,经济是社会的基础,此外有政治、法律、道德、宗教、风俗、艺术、哲学、科学,社会

     瞿秋白
    3万字4个月前
  • 现代社会学

    瞿秋白著。发表于1924年社会科学学会编辑的《社会科学讲义》第1—4集上。该书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阐述了关于社会发展的原因论与目的论、社会现象的有定论与无定论、社会历史的偶然性与必然性等问题。论述了社会历史领域的唯物辩证法问题,指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社会上一切事物都在“动”与“变”之中,没有一种东西是停滞不变的。社会现象也是互相联系的,“没有绝

     瞿秋白
    6万字4个月前
  • 社会哲学概论

    中国瞿秋白(1899~1935)的哲学代表作之一。发表于1924年上海社会科学学会编辑的《社会科学讲义》第1~4集上。该书侧重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提出“我与非我的关系,认识与实质以及灵魂与自然的关系,……直到如今,这个问题还是哲学中根本问题”。区分了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的区别,认为二者都是荒谬的。强调辩证唯物主义是唯一正确的世界观,指出物质决定意识,物质变动意识也随之变动。该书还论述了

     瞿秋白
    0万字4个月前
  • 哥窑谱

    冒广生著,民国6年[1917] 刻本 如皋冒氏丛书 疚斋小品。总结了历代以来对宋瓷的文献记载。

     冒广生
    0万字4个月前
  • 考古图

    古代金石学著作,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青铜器物图录。宋吕大临编著。大临字与叔,京兆蓝田(今陕西省蓝田县)人。本书成于元祐七年(1092)。书中所收之器来自秘阁、太常、内藏以及私人收藏,共计224器,其中殷周器148、秦汉器63、玉器13。本书是第一部较系统地记载铜器出土地点和年代的书籍,全书凡10卷,依器分类,计:卷一,鼎属卷二,鬲、甗、鬵卷三,簋属,包括敦、簋、簠、铺、簋盖卷四,彝、卣尊、壶、罍卷

     吕大临
    3万字4个月前
  • 墨谱法式

    制墨专著。北宋李孝美撰。三卷。李孝美,字伯扬,自称赵郡(今河北赵县)人。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书前有绍圣乙亥(1095)年间马涓及李元膺序言各一篇,叙述为孝美《墨谱》作序的缘由,盛赞孝美好墨为世罕有,不惧千里观墨的辛劳,收藏古墨的用心,求问墨工亲自造墨的求实精神,以及是书的功用。上卷曰图,绘有采松、造窑、发火、取煤、和制、入灰、出灰、磨试八图,图左一一有文字说明。中卷曰式,载有祖氏、奚庭珪、李超、

     李孝美
    1万字4个月前
  • 名剑记

    明李承勋撰。本书记有轩辕剑、尽形剑、夏禹剑、照胆、昆吾、辟邪剑、越王剑、龙泉太阿、吴二剑、吴钩、神剑、镇山剑、水心剑、千金剑等各种名剑。其书收于《说郛正续合刊》续卷三十六,《古今图书集成》第二百八十六卷中。

     李承勋
    0万字4个月前
  • 钦定钱录

    十六卷。清梁诗正、蒋溥等人撰。《钦定钱录》为乾隆十五年奉敕而撰,前有序言一篇。卷一至卷十三,详列从伏羲至明崇祯历代钱币。卷十四记载外域各种钱币。卷十五记载铸有吉利语言的各种钱币。卷十六记载厌胜(驱除邪恶的人和物)的各种钱币。是书所收录的钱币,均为内府所收藏,以亲眼目睹为据,所以不只是文字、花纹极似原币,就是围径之毫厘、钱币的色泽也摹绘得十分逼真。至于考证钱币的真伪、异同,均以典籍为裾,绝无臆断之

     梁诗正
    2万字4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