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
  • 心理与力学

    该书运用物理学上的力学原理分析人的心理及其变化的轨迹,提出“心理依力学规律而变化”的观点,深入揭示了人与人的复杂关系,他还联系中国历史上著名人物之间的关系变化,指出了“人事变化之轨道”和“世界进化之轨道。”并对当时在中国思想界影响颇大的达尔文的生存竞争学说和克鲁泡特金的无政府主义进行了批判。 本书再版的封面采用了1936年成都公论社版,封面是著名思想家、辛亥革命元老吴稚晖的题字。吴稚晖,字敬恒,

     李宗吾
    6万字4个月前
  • 頖宫礼乐疏

    十卷,明李之藻撰。之藻字振之,仁和人。万历戊戌进士,官至太仆寺少卿。是编首列頖宫祀典,次列仪注,次列名物器数,共成八卷。第九卷为启圣祠及名宦、乡贤祠,附以乡饮酒礼。第十卷附以乡射礼。其中如释奠仪之散斋、演乐、涤牲诸礼,及时祭仪注,皆《明会典》及《南雍志》诸书所未载。又迎神乐章,谓明制本宋旧,一成三成,相沿不易。其乐章诸谱,配以六律者,唯填工尺一字,颇能得其源流。盖乐律自宋仁宗时始省去坐、立二部,

     李之藻
    22万字4个月前
  • 中庸

    柔读网提供中庸小说的在线阅读,同时提供中庸小说的TXT全文阅读下载

     孔子后裔子嗣
    0万字4个月前
  • 辛弃疾词集

    宋代词集,作者辛弃疾。五卷,补遗一卷,该书收录了辛弃疾的《汉宫春》、《满江红》、《水调歌头》等词。在唐宋词史上,辛弃疾历来以豪放著称。而“豪放”既体现为由题材、意境、情感等有机结合所呈现的创作风格,又体现为一种放笔快意、摆脱束缚的创作个性。 辛弃疾在词体写作上如此全方位、大尺度的出位与突破,无怪乎时人评曰:“东坡为词诗,稼轩为词论。”苏轼“以诗为词”,辛弃疾“以文为词”,为通行既久、已成习套的词

     辛弃疾
    18万字4个月前
  • 清代燕都梨园史料

    戏曲论著汇编。张江裁(次溪)编。正续两编,1934年正编收入“双肇楼丛书”,由北平邃雅斋书店排印出版,收吴元长《燕兰小谱》、小铁笛道人《月下看花记》等戏曲论著、史料三十八种。续编收冒广生《云郎小史》等戏曲论著、史料十三种,1937年由北平松筠阁书店排印出版。1988年中国戏剧出版社重版,分上下两册。全书蒐集广博,拾遗补阙,共辑录清代有关戏曲著述五十一种,对当时的戏曲演出活动、班社沿革、名优传略,

     张次溪
    68万字4个月前
  • 淮阳集

    元诗别集。1卷附《淮阳诗余》1卷。张弘范撰。《四库全书》曾据浙江鲍士恭家藏本编入别集类。卷首有两序:至正十年(1350)许从宣序,庐陵邓光荐序。据许从宣序,张弘范曾孙、江南御史台监察御史张旭“访求先世遗文,得敬义堂所刻”,据之重刊。敬义堂本今不存,仅知其尚称旧谥“武烈”,当刊于至大四年(1311)之前。庐陵邓光荐是原南宋礼部侍郎,张弘范南征时被俘不降,因命其子张珪拜其为师。邓光荐序应是敬义堂原刊

     张弘范
    1万字4个月前
  • 谈龙录

    诗话著作。清赵执信撰。此书一卷,书题得名于首则记载:王士禛、赵执信和洪昇三人谈龙论诗,王士禛本于“神韵”说的立场,不同意洪昇“诗如龙然,首尾爪角鳞鬣,一不具,非龙也”的见解,主张“诗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其尾,或云中露一爪一鳞而已,安得全体?是雕塑绘画者耳”。赵执信左袒洪昇,强调须有完龙在握:“神龙者屈伸变化,固无定体,恍惚望见者,第指其一鳞一爪,而龙之首尾完好,故宛然在也。若拘于所见,以为龙具在是

     赵执信
    1万字4个月前
  • 李义山诗集笺注

    又名《李义山诗集注》。诗文注。唐李商隐(约813—约858)撰,清朱鹤龄注。三卷。商隐有《李义山文集》已著录。鹤龄字长孺,江苏吴江人。此集成于清顺治十六年(1659)。录诗二百四十首。系注者据明末释石林(道源)注本,加以增补删改而成。鹤龄特重李诗内容,并揭示其诗多比兴寄托之特色。博考时事,解说翔实,一扫诸家穿凿附会之说,繁简颇为得当。此注本较佳。故后来注商隐集者如程梦星、姚培谦诸家大抵以此为蓝本

     朱鹤龄
    15万字4个月前
  • 袌碧斋词话

    清陈锐撰。计四十二则,以评论宋代与近代词人为主,然着眼于填词作法、四声、音韵等。如云:“周美成《西平乐》一首,和者方千里、杨泽民、陈西麓,三家句法长短互异,万红友、杜筱舫诸家,亦不能考定。尝疑此调下段十五句,只三用韵,未免先拍。”后读吴文英词,始悟周邦彦之过换处互协。又如云:“上三下五八字句,惟屯田独擅,继之者美成而已。”所论颇有见地。故郑文焯致书作者云:“前诵《袌碧斋词话》,感君真知,实异世上

     陈锐
    0万字4个月前
  • 皇国名医传

    医史著作。日本浅田惟常著。3册。本书收集日本自上世以至近时数十位名医事迹、生平,并为之立传。同时反映出:自金元始,汉方医学传入日本后,在日本形成了李朱医学学派,诞生了许多杰出的汉方医学家,对日本医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现存有日本嘉永五年(1852年),勿误药室藏刻本。日本明治六年癸酉(1873年)勿误药室刻本。

     浅田宗伯
    5万字4个月前
  • 医学碎金

    四卷,明代医家周礼著。撰于1415年。卷一概述人之孕育胚胎、五脏主五窍、五邪所乱、五劳所伤、五劳之疾等5卷二介绍人身之表里病见、治病举纲论、五脏四时更病、病机十九条等5卷三为五运化生、标本运气歌、五郁之发、五运主病等,卷四为诊脉法、诊四季脉法、七方十剂等内容。

     周礼
    3万字4个月前
  • 中医入门

    秦伯未著。1960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全书分四部分:“理论之部”阐述中医特点、基本学说、生理及病因“法则之部”包括辨证、诊法与治法“方剂之部”重点介绍方剂、基本方剂和处方“药物之部”分述药物采集、炮制、药性及临床使用。秦氏强调学习中医离不开理法方药,只要循序渐进,就可由入门而提高,书中多能结合临床心得予以阐述。由于《中医入门》的编写目的,在于使读者在学后对中医治病的基本精神和基本方法有一个初

     秦伯未
    8万字4个月前
  • 重订囊秘喉书

    喉科著作。清杨龙九撰。二卷。成书于光绪二十八年 (1902)。上卷,首列诊法三则,次列辨证二则,类证四十一条,治法十九条,药例一条,附方剂四十首。下卷,载方七十九首,喉科成药治法十条,并王景华附录验方六首。对喉证论述颇详,简明易懂,论理较精,所载方剂切合实用。虽论喉证,实与温病、伤寒相关,故可变通用于其他外感热病。为较好的喉科专著。有光绪二十八年常熟俞氏刻本,《中国医学大成》 本。

     杨龙九
    3万字4个月前
  • 原本周易本义

    朱熹著。成书于淳熙十五年(1188年)。朱熹在《答黎季忱》中认为“《易》本卜筮之书”(《朱文公文集》卷六十二),作《周易本义》就是要还《周易》的本来面目。原本依吕祖谦《古周易》本,经与传相分,共十二卷,上下经各一卷,十翼自为十卷,卷首载有《九图》,卷末有《周易五赞》和《筮仪》。后人董楷等将原书割裂,重组成四卷,卷一上经,卷二下经,卷三《系辞传》,卷四《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而将《彖传

     朱熹
    5万字4个月前
  • 洞玄灵宝九真人五复三归行道观门经

    撰人不详。从内容文字看,似为隋唐间道流模拟释典而作。唐代《要修科仪戒律钞》及《至言总》二书皆引《观门经》,疑即本书。一卷,收入《正统道藏》太玄部。此经载九位真人《行道任证颂》九首,倡导修持五复三归观门之道。所谓五复者,初察五知明十行有无妄门,次观心智了无常生灭化门,三进修信惠净业田覆命寂门,四妙致种玄混冥蒂洞真明门,五染契照道登通明真洞证门。据称能修此五观门者,则身心洞妙,具足圆成,出离无常,得

     佚名
    0万字4个月前
  • 玉景九天金霄威神王祝太元上经

    《玉京九天金霄威神王祝太元上经》,早期上清派经典。约出于南北朝。《三洞奉道科戒》着录「上清太上玉京九天金霄威神玉咒经」;《上清道类事相》卷三引《太元上经》,皆指此书。今《正统道藏》本一卷,收入洞真部方法类。经文载两篇咒语、三种真符。即「威神王大祝法」、「威神内祝法」、「玉景上元大虎符」、「豁落七元符」、「太微天帝君金虎真符」。据称咒语中隐含金霄威神王及六天大鬼、北帝魔王等鬼神之内名。存思威神王并

     佚名
    0万字4个月前
  • 大洞玉经

    道家符咒书。二卷。撰者不详。本书为《大洞经》现存三本之一,即太玄赵真人注本。该本亦倡存神,但尤重符咒。《古今图书集成·道书部汇考二》:“若能行持经中符咒,精诚混炼,存神日新,返老还童,长生久视。尝考《神仙通鉴》并《列仙传记》,内行持大洞经法登仙者,不可胜纪。”

     佚名
    2万字4个月前
  • 铅汞甲庚至宝集成

    陈国符《道藏源流续考》认为本书何代人纂,现不能考定,最早当在金代或更晚,孟乃昌认为编书当在宋后。辑诸家金丹黄白术。

     佚名
    3万字4个月前
  • 随机应化录

    何道全述门人贾道玄编集。灵通子序记年曰“洪武辛巳年”。洪武无辛巳年序言道全卒于洪武己卯(1399年)即惠帝建文元年此辛巳盖建文三年(1410年)。诗词颂偈、语录答问,以论修性修命为主有内丹术。

     何道全
    2万字4个月前
  • 云光集

    道教书,4卷。金王处一著。因其在荣成铁槎山云光洞修道9年,故名。该书辑其所作诗歌赋600余首。主张脱尘离俗,清静无为,修心养性,悟真返本保气全神,修炼内丹,以求长生不老。认为“心是道,道是心”。通过修炼,能使心道合一。

     王处一
    4万字4个月前
  • 破迷正道歌

    破迷正道歌,原题「正阳真人钟离权述」,约成书于唐宋间。钟离权相传为唐末五代隐士,后以丹法传吕洞宾,为全真道所谓北五祖之一。此书北宋时已有流传,其成书不会晚于北宋。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众术类。本篇为七言歌诗,凡一千七百余字;歌咏内丹,斥责服饵、胎息、行炁、采补、辟谷、存思、符咒、科仪、缩龟炼乳、识心见性、瞻星礼斗等皆为旁门小道,唯以修炼金液还丹(内丹)为正道。其道以先天一炁为本,使金木交并

     钟离权
    0万字4个月前
  • 金丹真传

    道家气功著作。明·孙汝忠撰,张崇烈注,李堪疏。汝忠字以贞,长治(今属山西)人。孙氏原著刊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其父号烟霞散人,信奉道教,汝忠尽得其传,撰成此书。撰年未详。首载筑基、得药、结丹、炼已、还丹、温养、脱胎、元珠、瑶池等9篇,每篇经文之后为注疏。尤以疏为详细,可谓丹学之阶梯。

     孙汝忠
    1万字4个月前
  • 中国小说史

    古典文学史著。郭箴一著。是王云五、傅纬平主编的《中国文化史丛书》之一。商务印书馆1939年5月出版发行。该书是继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之后又一较早研究中国古代小说的著作,分上下两册,所收材料更为详尽,论述更加周密、系统。探索运用唯物论和辩证法来解释中国小说发生、发展的过程,是本书的一大特点。 该书第一章是长篇绪论,分别阐述“小说与社会”、“中国社会的轮廓”、“中国小说的演变”。作者认为,一部优秀的

     郭箴一
    0万字4个月前
  • 中国职工运动简史

    由邓中夏任中华全国总工会驻赤色职工国际代表时在苏联写成,1930年在苏联出版。本打算写30章,因回国参加革命斗争而未能全部完成,实际上写了13章,即从第4章《原始的职工运动》至第16章《省港大罢工》。叙述了中国职工运动主要是从“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到大革命为止的中国革命职工运动的发展。对这一时期工人阶级的政治、经济状况,工人阶级的重大斗争,工人群众的组织情况都有详尽的论述,提供了许多具

     邓中夏
    14万字4个月前
  • 白话百战奇略

    十卷,一百篇(条),三万馀字。亦称《百战奇法》、《新编百战百胜合法引证》、《决胜纲目》等。原作者不详。北宋专论战法的兵书。明杨士奇《文渊阁书目》始著录。茅元仪曰北宋人所撰,“宋有《百战奇法》,继有《百将传》”(《武备志·战略考》)。估计此书又于南宋末整理过一次,明《韬略世法》收入此书,题“宋谢枋得编辑”。清人翻刻时伪托曰明刘基撰。该书以兵学理论与历代战例相互印证的形式编撰。其首列作战之名称为目,

     刘基
    22万字4个月前
  • 鬼谷子

    又名《捭阖策》,战国著名道家,纵横家鼻祖“鬼谷子”王诩的著作,据传是由鬼谷先生后学者根据先生言论整理而成,该书侧重于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技巧。《鬼谷子》共有十四篇,其中第十三、十四篇(转丸、胠乱)失传。纵横家的哲学观,深受《老子》哲学的影响。纵横家的道家思想体现在其纵横“裨阖”的社会活动之中;纵横策士们在道家思想的指导下,力求“变动阴阳”,从而达到“柔弱胜刚强”的目的。《鬼谷子》作为纵横家游说经验

     鬼谷子
    1万字4个月前
  • 趼廛诗删剩

    《趼廛诗删剩》,三十七题八十四首。署“南海吴沃尧趼人著,仪陇蒋庚繇紫侪选”。连载于《月月小说》第4号、第5号、第7号,光绪三十二年十二月十五日(1907年1月28日)至三十三年三月十五日(1907年4月27日)印行。首冠作者自序(无序题),末署“趼人氏识”。又收入《趼人十三种》,宣统元年七月(1909年8月)上海群学社出版。本卷据《月月小说》连载本点校收入。

     吴趼人
    1万字4个月前
  • 霓裳续谱

    俗曲总集。清王廷绍编。八卷。卷一收《西调》七十九曲,卷二收《西调》七十七曲,卷三收《西调》五十八曲,卷四收杂曲一百四十三曲,卷五收杂曲二十八曲,卷六收杂曲八十六曲,卷七收杂曲六十八曲,卷八收杂曲八十二曲。所收曲调有《西调》、《南叠落》、《一江风》、《寄生草》、《黄沥调》、《剪靛花》、《岔曲》、《银纽丝》、《粉红莲》、《叠落金钱》、《马头调》、《扬州歌》、《玉沟调》、《北河调》、《隶津调》、《重重

     王廷绍
    10万字4个月前
  • 怀清堂集

    二十卷。清汤右曾(1656—1722)撰。汤右曾,字西崖。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清诗人、书画家。康熙二十七年 (1688年)进士。官至吏部右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学士。汤右曾诗才出众,与朱彝尊并为浙派首领。工画,长于山水,高超洒落。书法工行楷。康熙五十二年 (1713年)玄烨闻汤右曾工诗,令以其集进呈。遂以右曾所作《文光果》诗上达,蒙御制赐和。今刻冠斯集之首,以显其得皇帝恩崇之至。汤右曾著有《使黔集

     汤右曾
    11万字4个月前
  • 论词随笔

    晚清沈祥龙撰,1 卷。沈氏述词之源,亦主诗余之说, 又说出于古乐府,他要求词应“发乎 情,止乎礼义”,这是力图提高词的 地位,把词从末技小道提高到正统 文学同等的地位上来,沈氏的动机 是好的,但他从合乎礼仪的封建诗 教立场上讲话,未免保守。对婉约、豪放二派,他认为二 者均不可偏废,贵在施之得宜,根 本在表现情致,情致不同,风格当 然就各异了,此说法是有道理的。 但沈氏对词还要求雅,这与宋末以 来

     沈祥龙
    1万字4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