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
  • 荆南内护国寺启真诚禅师语录

    《荆南内护国寺启真诚禅师语录》共四卷。清诚说,振闻编(依驹本印)卷首收序、开堂疏;卷一收上堂、示众;卷二收小参、垂问、法语、机缘;卷三收佛祖真赞、拈颂(付);卷四收赞、偈(佛事)。诗、启。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三十七册。

     佚名
    2万字1个月前
  • 鹤林天树植禅师语录

    1卷。清行植说。收序、上堂、小参、示众、颂古、佛事、行实、塔铭。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三十七册。

     佚名
    2万字1个月前
  • 终南山蟠龙子肃禅师语录

    1卷,清超远说,海阔等录。收入序、上堂、小参、早参、晚参、入室、勘验、拈古、颂古、赞、佛事、杂著、行实、塔铭。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三十七册。

     佚名
    2万字1个月前
  • 浦峰长明炅禅师语录

    一卷,清性炅说,海栋编(依驹本印)。收序、上堂、示众、颂古、牧牛颂、联芳、法语、佛书、塔铭。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三十七册。

     佚名
    2万字1个月前
  • 知空蕴禅师语录

    2卷,卷首收序;卷上收上堂、小参、示众、茶话、行录;卷下收法语、机缘、赠偈、三关总颂、十无颂、像赞、杂著。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三十七册。

     学蕴
    2万字1个月前
  • 阿育王刻文

    又称阿育王法敕。指古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敕令于磨崖、石柱等所刻之教法诰文。刻文年代约为西元前二五○年。所用文字是接近梵文与巴利文的一种方言。今发现者计有大磨崖、小磨崖各七所、石柱十根、石窟刻铭及石板等五种。除小磨崖法敕有阿育王之名外,余皆刻以天爱喜见王(梵devana!riya riyadrasi ,巴devana!iya iyadass )之名。此种法敕刻文,所在范围甚广,几遍及全印度。高僧法显

     佚名
    1万字1个月前
  • 庐山天然禅师语录

    十二卷。清代释函昰 (1608—1685)撰。函昰,俗姓曾,号天然。番禺 (今广州)人。天然禅师兴趣广泛,尤喜作诗,是清代有名的诗僧。他所作的《天然禅师语录》一书,为语录体佛书。书中就他一生参佛奉法,喜佛读经,以及于研习佛法所得体会,以语录形式摘引整理成书。这对于全面了解天然禅师的禅观见解和习禅治学所得,具有参考价值。该语录之末,还附有 《梅花诗》一卷,《雪诗》一卷。通过读此语录,还可兼领天然禅

     函昰
    0万字1个月前
  • 浦峰法柱栋禅师语录

    2卷,清海栋说,慧升集,慧渠编,慧岱录(依驹本印)。卷首收序;卷上收住辰州府天云山浦峰寺语录——上堂、拈古、颂古、牧牛颂、联芳偈;卷下收机缘、示偈、杂著、书问、佛事。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三十七册。

     佚名
    2万字1个月前
  • 一切善见律注

    南传巴利《律藏》之注释书。觉音(buddhaghosa)释。据锡兰所传,西元前250年左右,阿育王于华氏城结集三藏后,派遣传教师入边境各国。其时,阿育王子摩哂陀被遣至师子国(即今日之斯里兰卡)。摩哂陀入师子国时,尝携入三藏及其注释书。其后,此等佛书皆被译成师子国语,而秘藏于大寺(ahavihara)。西元430~440年间,觉音入师子国,即根据大寺所藏,撰作诸多注释,本书即为其中的一本。其书目录

     佚名
    4万字1个月前
  • 摄阿毗达磨义论

    巴利名abhidhaattha-sangaha 。阿■楼驮造,法舫译。本书内容记述锡兰分别上座部阿毗达磨教学之纲要。凡分九品,依次为摄心分别、摄心所分别、摄杂分别、摄路分别、摄离路分别、摄色分别、摄集分别、摄缘分别、摄业处分别等。其中,前五品讲心法、心所法,第六品讲色法、涅槃法,第七品讲各种法相,第八品说缘起论,第九品说修定、慧。在各品之初,别置叙述该品梗概之颂,每品本文分十余段,各段均有摄颂。

     佚名
    3万字1个月前
  • 清净道论

    巴利名visuddhiagga 。凡三卷。系五世纪中叶印度高僧佛音(梵buddhaghosa )所作。收于南传大藏经第六十二至六十四册。为南传佛教上座部之重要论著。近由日本水野弘元译成日文(1937~1940)。民国七十四年(1985)五月,由叶均(了参)译成中文出版。全书计二十三品,系统地阐释上座部之教义,其组织次序与内容类似解脱道论,中亦杂有论驳该书之见解。本论依戒、定、慧之顺序叙述。一、二

     佛音
    44万字1个月前
  • 小史

    亦译《小王统史》。斯里兰卡王朝和佛教编年史,《大史》的续编。僧伽罗学者原将《大史》和《小史》合编,统称《大史》。德国威廉·盖格(wilhelgeiger,1856—1943)将其分为《大史》和《小史》。《大史》包括第一章至第三十七章第五十偈。《小史》包括第三十七章第五十一偈至第一百零一章。记述公元4—18世纪斯里兰卡王朝兴衰和佛教发展以及英国入侵的历史。

     佚名
    21万字1个月前
  • 大史

    亦译《大王统史》。斯里兰卡早期用巴利文撰写的王朝与佛教编年史。有三种编订本:(1)与《小史》合编,全书分四个部分。(2)与《小史》的一部分合编,全书分两个部分。(3)目前较流行的编订本,由德国威廉·盖格(wilhel geiger,1856—1943)编订,伦敦巴利语圣典学会出版。只包括上述两种编订本的第一部分,共三十七章,从佛教的产生、传入斯里兰卡一直记载到摩诃舍那国王(ahasena)统治时

     佚名
    10万字1个月前
  • 岛史

    亦称《岛王统史》、《洲史》。南传佛教史书。编年体。属巴利三藏藏外典籍,是斯里兰卡二大编年史之一(另一本是《大史》)。全书共二十二章,内容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佛陀的生平,及其到斯里兰卡传法的传说第二部分讲述了佛教史上三次结集的活动,尤其是对第二次阿育王的结集记述详细第三部分叙述了从公元前257年到公元4世纪初的斯里兰卡佛教活动,重点记载了德伐那摩毗耶(devanaiya)、都陀伽摩尼(du

     佚名
    5万字1个月前
  • 论事

    音译《迦他跋陀》,亦称《论争说》(巴利文kathavatthayakarana)。南传佛教论典。为南传上座部根本七论之一。相传为第三次结集时由目犍连帝须(oggaliutta-tissa)所作。作者站在大寺派的立场,对部派佛教的其他各派的观点作了解说和批判。全书共二十三品,二百一十七论。从内容上看,本论涉及了佛教教义和实践的基本问题,特别是部派佛教各派主要争论的观点都有所体现,因而受到学者的重视

     佚名
    30万字1个月前
  • 发趣论

    巴利名at!t!hana-akaran!a 。原称发趣大论(巴at!t!hana-ahaakaran!a ),或单作钵叉(巴at!t!hana )。本论详述‘论本母’一二二门与二十四缘之关系,为锡兰分别上座部七论之一。初分为论母设置分及缘分别分,次述本文,由二十四发趣而成。二十四发趣大别为顺发趣、逆发趣、顺逆发趣及逆顺发趣等四种,再各开展出三法发趣、二法发趣、二法三法发趣、三法二法发趣、三法三法

     佚名
    127万字1个月前
  • 千山剩人禅师语录

    明函可说,元赋等编,今羞等录。六卷。卷首收像赞、序、请启;卷一卷二收上堂;卷三卷四收小参;卷五收普说、茶话、问答;卷六收拈古、颂古。偈、书;卷末附重梓姓氏、塔铭、塔碑铭。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三十八册。

     函可
    0万字1个月前
  • 丹霞澹归禅师语录

    三卷,明今释说,今辩重编(依驹本印)。卷一收上堂。卷二收示众,佛事,遗命,问答。卷三收拈古颂。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三十八册。

     今释澹归
    5万字1个月前
  • 海幢阿字无禅师语录

    清今无说,今辩重编。二卷。卷首收像赞;卷上收上堂、普说、小参;卷下收小参、茶话、颂古、书问、像赞、佛事;卷末附行状。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三十八册。

     佚名
    0万字1个月前
  • 莲峰禅师语录

    清素说,性深等编。十卷。卷首收序;卷一收住福建兴化府莆田县孤山禅寺语录、住兴化府仙游县九座山太平兴国禅寺语录;卷二收住兴化府仙游县报恩禅寺语录;卷三收住兴化府龙华万寿禅寺语录、住兴化府庐山通天禅寺语录、住兴化府狮山西明禅寺语录;卷四收小参;卷五收示众、拈古、颂古、代古;卷六收入室、勘辨机缘、法语、赞;卷七收序、歌、付、行实、启、引、辞、铭、佛事;卷八收文、偈杂咏上;卷九收杂咏中;卷十收杂咏下。收

     佚名
    11万字1个月前
  • 双论

    音译《那摩迦》。南传佛教论典。为南传上座部根本七论之一。“双论”,是说本论由十双相对的问答组成,故名。全论共十品:第一根本品,为总纲第二蕴品,说三科中的五蕴第三处品,谈三科中的十二处第四界品,阐述三科中的十八界第五谛品,阐述苦、集、灭、道四谛第六行品,述宗教实践第七随眠品,讲禅定心理变化第八心品,叙心识活动第九法品,概述诸法的性质第十根品,谈眼、耳、鼻、舌、身、意等诸根。论中先列举问题,再提出各

     佚名
    50万字1个月前
  • 德风禅师般若语录

    德风说,如惺等编。六卷。卷首收序;卷一收上堂;卷二收颂古;卷三收问答机缘;卷四收偈;卷五收题赞;卷六收佛事、行由。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三十八册。

     德风
    2万字1个月前
  • 黄莲东岩禅师语录

    一卷。清说,机琇记录,黎元宽序,文德翼序,内分黄莲语录,蕲州语录。

     佚名
    2万字1个月前
  • 人施设论

    巴利名ugga-an~n~atti (补特伽罗坋那坻)。系分类说明补特伽罗(人)之书。即主要论述蕴、处、界、根、谛、人我等六施设中之人我施设及人我之各种类。为南传佛教上座部巴利七论之一。内容分论母(巴atika )与解说分,解说分为本书主要部分,将论母揭出之一人五十种以下分为一人乃至十人等十章逐一解说,然祗下定义,而无精审之解说。在巴利七论中,一般认为本书与分别论为最早之著作,并且本书与汉译‘舍

     佚名
    4万字1个月前
  • 山铎真在禅师语录

    清真在说,机云、智旭等录。一卷。卷内收住江西九江府庐山东林兴隆禅寺语录、住楚黄蕲水县华桂山能仁禅寺语录、住黄安碧云山龙兴禅寺语录、机缘、勘辨、拈古、颂古、法语、茶话、佛事、诗偈、杂著、行状。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三十八册。

     山铎真在
    3万字1个月前
  • 大悲妙云禅师语录

    清真雄说,机德等编。六卷。卷首收序、请启、付;卷一收住山东临清州大悲禅寺语录;卷二收住浙江嘉兴府三塔景德寺海会禅院语录;卷三收拈古;卷四收颂古、法语、行略;卷五收机缘、像赞、联芳偈;卷六收诗偈、佛事。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三十八册。

     佚名
    6万字1个月前
  • 界论

    音译《陀兜迦他》。南传佛教论典。为南传佛教根本七论之一。全书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谈蕴、处、界三科之间的相互摄受和互相相应的关系问题。旨在辨别蕴、处、界三界的区别和范围,即何者为重,处于什么样的地位然后明确诸法的性质。第二部分论述了心和心所及与三科之间的关系。其中多与心理学的内容有关,如对禅定活动中出现的一些烦恼提出了各种现象以及对治之法,分析细密,旨在说明安心的法门。这两部分内容在北传汉译佛

     佚名
    6万字1个月前
  • 华严不厌乐禅师语录

    清道乐说,德晋记录。卷首收序、行由;卷一收住贵州兴隆卫龙山寺语录。住四川遵义府南隅里玉泉寺语录、住重庆府华严禅寺语录;卷二收小参、机缘、拈颂;卷三收单颂、杂著、印偈、佛事。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三十八册。

     道乐
    2万字1个月前
  • 分别论

    亦称《毗婆崩伽论》。南传佛教论典。为南传上座部根本七论之一。全论分十八品:第一品蕴分别第二品处分别第三品界分别第四品圣谛分别第五品根分别第六品缘分别第七品念处分别第八品正勤分别第九品神足分别第十品觉支分别第十一品道分别第十二品禅分别第十三品无量分别第十四品学处分别第十五品无碍分别第十六品智分别第十七品小事分别第十八品法心分别。因以上座部特有的诸法分别解脱之方法来解说有关佛教教义,故名。其在组织上

     佚名
    21万字1个月前
  • 鹤峰禅师语录

    清济悟说,上震等编。卷首收序;卷上收升座、小参、示众、机缘、拈颂;卷下收佛事、赞咏、诗偈、歌词;卷末附行状、塔志铭、跋。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二十八册。

     济悟
    2万字1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