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1 / 1)

佛光菜根谭 星云 3572 字 1天前

迷悟之间

迷惑时,我们失去所有时间。

开悟后,我们拥有一切世界。

【提要】

心,是升沉的枢纽。我们的心,一心开二门。一念顿悟,可以放下身心,解脱自在,不受热恼;一念生迷,就会钻牛角尖,掀风起浪,不得安宁;一念开觉,当下转凡成圣,烦恼也可以化为菩提。一念迷悟,影响我们的一生,甚至临终一念,来世去向,立即决定。

【正文】

迷者,即是众生;悟者,即是佛。在迷境里面,我们的妄心、妄识交相争夺;在悟的境界里,能知道自己的真心安止何处,无着亦无系。所以迷悟之别,就是凡夫与圣者的分界线。

什么是迷?什么是悟?我们常常说:“众生痴迷。”所谓“迷”,就像闭着眼睛一样,一层眼皮遮蔽了一切,使我们看不到外面真实的世界及美丽的山川花木,而终日生活在黑暗、茫然之中。一旦我们张开了眼睛,看到光明的世界,看到山河壮丽、日月争辉,万物欣欣向荣,才知道以前那个黑暗、茫然的世界只是一种假象而已,这就是“悟”!

一念迷,愁云惨雾;一念悟,慧日高悬。好比凤梨、葡萄的酸涩,经阳光的照射、和风的吹拂,酸涩就可以成为甜蜜的滋味。所以能把迷的酸涩,经过一些自我的省思、观照,当下就是悟的甜蜜了。

每个人在日常行事之中,总有一些“迷”与“悟”的牵扯,有的时候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你看!多少为情所困而自杀的男女,只因“一念之间”想不开,结果徒留悲痛于人间。你看,多少为财所动而萌生杀机的歹徒,只为“一念之间”财迷心窍,害人生命,结果自毁前途,永留骂名在人间。

生活中有人处于迷的世界,也有人从迷转悟,悟后的世界宽广无比。明朝憨山德清禅师云:“但能识得娘生面,草木丛林尽放光。”药山禅师悟道之后,看万事万物“荣也好,枯也好”,虽荣犹枯,虽枯犹荣,何等自由逍遥!

古来的禅师大德,一旦转迷成悟,当下尽离贪、嗔、痴诸烦恼,心中呈现的是一片光明欢喜的悟境,就连无情的草木林石都沐浴着他的法喜而欣欣向荣。

禅宗六祖惠能大师说:“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如何转迷为悟,转识成智,转苦为乐?现前的这一念心,即是关键。

【思考】

1.这篇文章内容是要告诉我们什么?

2.现代有哪些环保危机?

3.佛教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做了哪些贡献?

【延伸阅读——佛光菜根谭】

世间最贵者,即为尊重生命;世间最恶者,就是残杀生灵。

尊重别人的自由,尊重生命的价值,尊重大众的拥有,尊重天地的生机。

念飞禽有网捕之苦,故应尊重生命自由之权;念家禽有汤镬之苦,故应节制自己口腹之欲;念贫困有饿冻之苦,故应伸出慈悲救济之手;念众生有生死之苦,故应萌生护佑解脱之心。

无常

因为世事“无常”,所以文明才得以进步。

因为生命“无常”,所以未来才抱有希望。

【提要】

“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这是无常的写照。其实,无常是宇宙中最自然不过的现象,古来多少文人雅士莫不为文作赋感悟无常。例如,《瑜伽焰口》中的“将军战马今何在,野草闲花满地愁”,不禁令人生起了无常之感。但是,话说回来,其实无常也很好,因为无常,社会才能进步;因为无常,未来才有希望。当一个人能够从生活中,体悟无常,会更珍惜生命;了解无常,会更珍惜拥有;明白无常,就能珍惜因缘。

【正文】

“诸行无常”是佛教的真理,世间上的一切有为法 ① 都是因缘和合而生起,因缘所生的诸法,空无自性,随着缘聚而生,缘散而灭,是三世迁流不住的,所以说无常。

《阿含经》云:“积聚终销散,崇高必堕落;合会要当离,有生无不死。”无常又可分为:

一、人身无常。《维摩诘所说经》举十种譬喻——聚沫、泡、焰、芭蕉、幻、梦、影、响、浮云、电——来说明人身无常。有身就有苦,就有烦恼;是身乃众病所集,不能依靠。

二、人事无常。净土宗第八代祖师莲池大师,因父母相继去世,而对无常有更加深刻的体会,乃作《七笔勾》,启迪世人,文中说明“孝子贤孙、鱼水夫妻、贵子兰孙、富贵功名、家舍田园、盖世文章、风月情怀”等都是无常的。

三、生命无常。人命在呼吸间,一口气不来,就结束了这一期的生命。唐朝龙牙禅师云:“朝看花开满树红,暮看花落树还空。若将花比人间事,花与人间事一同。”即是对无常最好的写照。

唐朝秀才崔护,清明节回老家祭拜祖坟,偶然在村庄上遇到一位美若天仙的姑娘,内心非常喜欢,又不好意思直接表达出来。第二年清明,他又回乡扫墓,希望在村庄上重新邂逅那位姑娘,可是怎么样都找不到,原来她已香消玉殒了。秀才就很慨叹地作了一首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所以“莫待老来方学道,孤坟多是少年人”。人与花的事理一样,世间没有不变的东西,没有独有的东西,一切都要仰赖因缘才能存在。所谓“缘聚则成,缘散则灭”,因此我们要珍惜目前所拥有的因缘,这是非常重要的。

《大般涅槃经》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了解无常的真义,让我们更加珍惜生命,把握时间,勤行精进。

【注释】

①有为法:指有作为、有造作之一切因缘所生法。

【思考】

1.何谓“诸行无常”?

2.生活中哪些事物,曾让你感受到无常?

3.请分享阅读《七笔勾》之后的心得感想。

【延伸阅读——佛光菜根谭】

认识无常,生命有希望;明了无我,生命没烦恼。

由无常,可悟缘起缘灭,必能精进;由无我,可知性真性实,必得自在。

进德修业

名利勘不破,道德难以增长。

私情放不下,事功难以建立。

【提要】

每个人都有想要追求的目标,或许是家庭幸福,或许是名利权势等外在的拥有,但是在追求的同时,如果能有内在的道德修养,则能普济群生。如果只是为了达到私人的利益,而在人我之间费尽心机,那么,道业就无法增长。相对地,若想建立功绩,却没有办法割舍心中的偏爱,那么无论在进德或修业上,就会遇到种种的魔障。唯有以道德作为修身处世的准则,才能增长道业,建立功勋。

【正文】

一个人,如果被人比作桀纣幽厉,则要生气;比作伯夷叔齐,则会欢喜。桀纣幽厉,人君也,为何比之则生气?伯夷叔齐,饿夫也,为何比之则高兴?因为,这就是有道德与没有道德的差别啊!

道德,是人类社会应有的修养。如果我们的社会,我们的生活,失去了道德的规范,这将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呢?

公务人员贪赃枉法,假公济私;工商经营偷斤减两,以假乱真;朋友之间猜疑忌妒,中伤毁谤;邻里之间挑拨离间,搬弄是非;甚至人群里,到处充斥着愚昧邪见、顽强固执、你争我夺、寡廉鲜耻、自私自利、损人不利己的人,又是一个怎样的社会?

《大戴礼记》云:“道者,所以明德也;德者,所以尊道也。是故非德不尊,非道不明。”周敦颐说:“动而正曰道,用而和曰德。”又说:“天地间,至尊者道,至贵者德而已矣!”

有道德的生活,社会才能和谐,家庭才能安乐,朋友才能守信,人我才能互助。

所以,教师要负起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医护人员要有视病如亲,救人一命的精神;工人要肯勤劳工作,以生产报效国家;商人要能合法经营买卖,不取非分之财;军人要能保国卫民,奋勇作战,抵挡敌人的侵略。

此外,儒家的四维八德、人伦五常;佛教的四摄 ① 六度 ② 、五戒 ③ 十善 ④ ,以及正知正见、布施结缘、不念旧恶、惭愧感恩、守护六根、利乐有情、四恩 ⑤ 总报、弘法利生、尊重包容、心意柔和、爱语赞叹、守护正念、大公无私、舍己为人、抑己从公等,都是道德的生活。

佛教和儒家相同的地方,都是重视道德的生活;孔子不言怪力乱神,真正的佛教也不标榜神奇灵异,而重视慈悲道德。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也正是因为人有道德的生活。

所以,人生世间,人人都应该负起化导社会的责任。具有道德的人,往往能以身教影响大众,所谓:“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通常以德服人,人皆能心悦诚服。所以,我们要想在社会上成功立业,最重要的,应该要有道德的修养,要过道德的生活。

【注释】

①四摄:指菩萨摄受众生,令其生起亲爱心而引入佛道,以至开悟之四种方法,即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②六度:指使人由生死之此岸度到解脱之彼岸的六种法门,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③五戒:指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④十善:指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

⑤四恩:指父母恩、众生恩、国王恩、三宝恩。

【思考】

1.何谓道德?

2.试分析佛教与儒家的道德观。

3.为何说名利勘不破,道德难以增长?

【延伸阅读——佛光菜根谭】

用感情换取他人的信仰,无法长久;用道德建立他人的尊敬,历久弥深。

一般人靠华丽的衣服和化妆来美化自己,修道者则以道德和慈悲来庄严自己。

以慈悲获得尊重,以智慧处理是非,以恭敬接待大众,以道德修养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