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1 / 1)

佛光菜根谭 星云 4809 字 1天前

凡事看两面

有苦有乐的人生是充实的,有成有败的人生是合理的,有得有失的人生是公平的,有生有死的人生是自然的。

【提要】

人生,凡事皆有两面,有苦有乐,有成有败,有得有失,当然,有生就有死。比方说,当受苦的时候,要提起内心的快乐;快乐的时候,应该明白人生苦的真相。这样才能拥有一个自在的人生;自在不在他求,不是靠他人的赏赐,是了解每件事情的背后因缘,当下能够转识成智、转苦为乐、转迷为悟,唯有如此,就可以转束缚的人生为自在的人生了!

【正文】

凡事都有两面:一是“是”,一是“非”;一是“善”,一是“恶”。此外,所谓“好坏”“对错”“加减”“有无”等,都有两面。

然而,看似两面,其实没有绝对的两面;有时两面是好的,有时两面是坏的。有时“是”的当中,还有一些“不是”;“不是”的当中,也有一些是“是”的。

有时两个人争执,各说各的道理,这是各有各的立场,无所谓谁是谁非、谁对谁错。正如儿女说父亲最可爱,说母亲最可爱,都“是”的,但都不圆满,应该说:父母都可爱。

有时候从各自的立场来看,或是因为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背景不同,彼此各执其是,就很难有标准了。例如,东方人看西方人,在公众场所里,袒胸露背,不够庄重;西方人看东方人,在大庭广众之中,赤膊半裸,不成体统。东方人看西方人事事排队,认为是浪费时间,不懂工作效率;西方人看东方人,时时争先恐后,乱成一团,认为是毫无秩序的民族。

中国人看日本人,彼此弯腰作揖,一个告别,没有三弯五屈,走不出门;日本人看中国人昂首阔步、骄横无比,认为是一个不懂礼貌的民族。中国人一见面,习惯问候对方“你吃饭了没有”,西方人觉得实在奇怪;西方人一见面就互相拥抱亲吻,中国人也觉得很难接受。

所以,佛教主张“中道”,因为凡事都有因果的两面,唯有看出“中道”的因缘,才有“公是公非”。凡事不看两面的人,喜欢听“片面之词”,这是不懂得公理。

【思考】

1.请列出十个良好的习惯,并提供培养的方法。

2.试举出自己有哪些“习气”。

3.简述习惯、个性与命运三者之间的关系。

【延伸阅读——佛光菜根谭】

良好的习惯要用心去培养;不好的习惯要用心去改过。

烂的疮疤要割除,才会长出新肉;坏习惯也要去除,才能培养德行。

很多人之所以失败,乃是受基础教育时,没有养成接受的习惯。好比种子不生根,如何开花结果?好的道理、苦口婆心的教导,不接受也没有用。

人生最大的悲哀,是自己对前途没有希望;人生最坏的习惯,是自己对工作没有计划。

修身养德

修身要严,莫使造诸恶。

修心要密,莫使生欲念。

【提要】

君子者,莫不以修身养德、恕己及人为重。古人云:“土扶可城墙,积德为厚地。”也就是重视“德”的养成。中国人讲的四维、八德,佛教的三皈、五戒、六度、四摄、十善、自觉觉他、自利利人等,这些都是养德的方法;修身即是身口意净化,养德于己则为人所信受,于他则能达到人我之间和谐无争。

【正文】

《礼记·大学篇》记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由此可知修身之重要。而佛教的戒律,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清净受持,正是我们修身最好的方法。凡事能够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必能培养良好的德行。

遭毁谤时能自省,则德日隆;闻赞誉时心谦下,则道日增。一念惭愧、一念反省,高贵的品格、清净的自性就能升华起来。有惭愧心的人,自能改过向上,自能敦品励行。假如每一个人从小就能培养惭愧知耻的心,经常惭愧自己的无知、惭愧自己的无德、惭愧自己的无能、惭愧自己的不足;能够把惭愧培养成为自己身心思想的全部,把惭愧表现在行住坐卧、语默动静之中,必定能够增长德业,无往不利。

一个人如果能够时时仰无愧于天,俯无怍于人,则此人的道德梵行就几近于圆满了。反之,一个无惭无愧、恬不知耻的人,往往因为道德良知被贪心物欲,被嗔恨忌妒蒙蔽,因此无恶不作,自然就失去人格。没有人格的人,则如树木无皮,无皮之树,怎能开花结果?

美好的品德要在谦冲中养成,在忍耐中成长。美德,要像梅花经得起岁寒的磨炼,像松柏经得起岁月的熬煎,要让别人认为他是一个君子,是一个有道之士,他才算有美德。拥有美德不是自我认定、自我欣赏。别人推崇、别人肯定,才是美德。

人可以没有金钱,没有名位,没有显赫的家世,没有殷厚的背景,没有强亲贵族的支援,没有朋友抬捧,但不能没有美德。有美德才有人缘,有美德才有名声,有美德必然会有好因好缘。

“祸福无门,唯人自招”,一个人命运的好坏,与平常自心的善恶与积德结缘有关。

【思考】

1.修身、养德之间有什么关系?

2.如何培养良好的德行?

3.良好的道德人格,可以为自己和他人带来什么好处?

【延伸阅读——佛光菜根谭】

修身不可贪财、贪爱、贪嗔;为人不可自大、自怨、自艾;交友不可无信、无义、无耻;处世不可负国、负人、负己。

做人,要受教、受气、受苦;修身,要改言、改性、改心;好事,要敢做、敢说、敢当;学习,要思想、思考、思虑。

“清饮食、清呼吸、清思想”三者是卫生之道。能建立“清净”的健康观念,才谈得上修身养性。

自律

能够自我检讨,别人必难议我之非。

能够自我反省,别人必难入我以罪。

【提要】

自律的生活,是一种发自内心自发性的习惯,一个人若能自律,则有助于升华道德人格,生活中若能自律,必经常自我检讨、自我反省、自我约束,时时警诫自己,莫做无益之事、莫存非分之想、莫说虚妄之言、莫交不义之人。有了自律,则能自重、自省,生活清廉、守法,个人的修为必受到肯定与赞赏。

【正文】

人要自律,自律才能尊重自他。一个懂得自律的人,必然也懂得安排自我的生活,日子必定能过得舒坦安乐。近代政治人物中,张群先生活了一百零一岁,他作了一首《自律歌》,成为许多人奉行的养生之道,在这里援引《自律歌》其中几句话,提供作为大家的“自律箴言”。

第一,日行三千步,夜眠七小时。步行是体育界、医学界公认的一种接近完美的最佳运动。有人到大陆探亲后发现,许多当地人的寿命都很高,因为他们习惯走路。佛教所谓“佛地千步走,活到九十九”。经典也记载“经行”有五种好处:能堪远行、能静思维、少病、消食、于定中得以久住。走路就是走向健康之道。

睡眠可以使身心凝定沉静,恢复身心精力与消除疲劳。但是,如果怠惰放纵,耽于睡眠,反而让人惛昧不觉,提振不起精神来。因此,一般人的睡眠只要七小时就好,睡眠时可作光明想,修习纯熟了,连睡梦中也是一片光明,养成这样的睡眠习惯,对身心的健康最有助益。

第二,饮食不逾量,作息要正常。一切生命,要靠饮食才得以维持。《佛地经论》说:“能任持身,令不断坏,长养善法,故名为食。”饮食吃饭可以维持我们的色身健康,吃得适当,也能够长养善法。所以,佛陀告诉波斯匿王:“人当自系念,每食知节量,是则诸受薄,安消而保寿。”

唐朝白居易说:“一日分五时,作息率有常。”真正有能力的人,工作和生活都很正常。他们懂得作息要均衡,太忙太闲、晨昏颠倒,都无法冷静思考或循序渐进解决问题。佛门里也强调,五堂功课正常,意思也是生活作息要规律正常。

第三,心内怀慈悲,口中出妙香。人生最高的美德是慈悲,慈悲的人会用柔软的心灵关怀众生,用慈爱的眼神看待万物,用真诚的话语随喜赞叹,用勤劳的双手广做好事。慈悲的缘分可以美化生活,增进和谐;慈悲的音声让人终生难忘,给人如沐春风。所谓“口里无嗔出妙香”,口里没有怨声,内心就能太平,与人相处说话,没有讽刺,没有恶口、妄言、绮语、两舌,如《金刚经》所说的“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话不含刀带刺,不伤害到别人,就能“口出妙香”。

第四,念念持正法,菩提日日长。“正念”就是正当的思想、正当的思维、正当的见解。禅堂里,维那师父经常高喊:“提起正念。”过堂吃饭时,维那师父也会唱诵“大众闻磬声,各正念”,就是提醒我们,二六时中,要保持正念。

正念可以对治妄念,医治我们的烦恼。有正念的人会坚定信念,不断地重建自己,身常行善事,口常说善言,心常存善念,以身、语、意三业之正行、正语、正念,可以利益众生,增上菩提道心。

世间的校规、法律是来自外在的约束,属于他律。佛教的戒律则是发自内心的自我要求,属于自律。自律是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地为他人着想。自律的人,不自恼,不恼他,生活有道。

【思考】

1.何谓自律?其重要性为何?

2.简述自律和自由之间的关系。

3.试撰写一则“自律箴言”。

【延伸阅读——佛光菜根谭】

政治,是怒目金刚,要人人守法;佛教,是慈眼菩萨,要人人自律。

自学,是成功的动力;自律,是成功的条件;自信,是成功的方法;自尊,是成功的要素。

对亲友、家人,要关心和照顾;对自己、生活,要满足与自律;对社会、国家,要结缘及贡献;对工作、事业,要主动和勤劳;对怨敌、仇家,要原谅并包容。

忏悔

忏悔不只是身体的礼拜,而是内心的自省。

忏悔不只是一时的告白,而是一生的除垢。

【提要】

忏悔,是我们生活里不可或缺的美德。忏悔像法水,可以洗净我们的罪业;忏悔像船筏,可以载运我们到解脱的涅槃彼岸;忏悔像药草,可以医治我们的烦恼百病;忏悔像明灯,可以照破我们的无明黑暗;忏悔像城墙,可以摄护我们的身心六根;忏悔像桥梁,可以导引我们通往成佛之道;忏悔像衣服,可以庄严我们的菩提道果。有忏悔心者,必能让自己言行日渐美好,德行日增。

【正文】

忏,是请求原谅;悔,是自申罪状。忏悔谓悔谢罪过以请求谅解。《摩诃止观》记载,忏悔分为事忏与理忏,借礼拜、赞叹、诵经等行为所行的忏悔,称为事忏;观实相之理以达灭罪的忏悔,称为理忏。

弥兰陀王 ① 有一次问那先比丘 ② :“佛经说,一个人在世时作恶多端,临命终时念佛,即可往生佛国,我不相信。”那先比丘答说:“就像船上的大石头,因为船的承载力而不会掉入水中的道理是一样的。”这就是忏悔的力量。

宋代高峰妙禅师,为对治自己昏沉的习气,决定到悬崖边禅坐,心想只要一打瞌睡,就会落崖而死。但因积习一时难改,不知不觉中还是打了瞌睡,而跌下悬崖,在落地的一瞬间被韦驮菩萨救起,因而心生我慢,认为自己很有修行,因这样的念头,韦驮菩萨就对禅师说:“今后五百世不护你的法了。”高峰妙禅师听后心生忏悔,但还是到崖边打坐。不料,又再度跌落悬崖,心想这次死定了。幸又蒙韦驮菩萨相救,禅师问菩萨:“您不是说五百世不护我的法了吗?为何又来救我?”菩萨就说:“你一念的真诚忏悔,功德已超越五百世!”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在平日的待人接物中,难免不能事事尽如人意,如果自己可以放下身段,诚恳地对人说声“对不起”,相信事情处理起来会更顺畅。而修道者常怀忏悔心行事,菩提道上会更光明,毕竟忏悔能烧烦恼薪,少了无明热恼的烤炙,则无处不是清凉地!

【注释】

①弥兰陀王:意译作慈王。曾统治阿富汗之喀布尔地方,并入侵印度,一时势力及于西北印度五河一带,使印度深受希腊文化之影响。

②那先比丘:印度僧。中印度雪山山麓羯蝇揭罗村婆罗门之子。初学吠陀,深感婆罗门教学之乏善可陈,转随楼汉尊者出家。广说人生无常及善恶报应等佛教教义,弥兰陀王深为信服,后皈依佛教。

【思考】

1.简述忏悔的真义。

2.略述忏悔的好处及方法。

3.有忏无悔或有悔无忏会有什么问题呢?

4.叙述一则有关忏悔的故事。

【延伸阅读——佛光菜根谭】

改变自己最大的力量就是忏悔;肯定自己最大的力量就是发心。

一念作恶,铸成大错;一念忏悔,起死回生。

内心的昏暗,因忏悔而光明;无边的烦恼,因忏悔而止息;坚固的骄慢,因忏悔而柔软;覆藏的恐惧,因忏悔而安乐;仇结的怨怼,因忏悔而解除;无明的忌妒,因忏悔而包容;怠惰的放逸,因忏悔而勇猛;无尽的热恼,因忏悔而清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