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1 / 1)

佛光菜根谭 星云 5166 字 1天前

一语妙用

一个登山的人在悬崖峭壁,所迫切需要的是青藤小树。

一个上进的人在人生险途,所急于需要的是善言指南。

【提要】

人生的成败,常常因为一个人、一件事,甚至一句话,而有了决定性的影响。给人一句有用的话,胜过千言万语。古今中外有很多人,因为别人的一句话而深受感动。一句话,若能让人生命奋起飞扬,何乐而不为呢?

【正文】

每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有时候会因父母、师长、朋友、亲人所讲的一句话,而改变了一生。

孔子的弟子颜琛,人虽聪明,但不立志,后来因为孔子的一句话:“他不愿意苦学,我也从来没有指望他成为大才。”颜琛深受此刺激,闭门谢客,发心苦读,终于在三千弟子中获得成功。

唐时,丹霞禅师本来是一名士子,在进京赴考途中,遇见一位出家人对他说:“选官不如选佛。”他当下改变主意,到寺院出家参禅,而成为一代悟道的高僧。

为了一句话,有的人积极向上,发愤图强;有的人则消沉颓唐,自暴自弃。所以一句话可以使人成功,也可以使人失败。

有一户人家,对来访的客人介绍自己的儿女说:“这个孩子没有出息,没有大用。”哪知道小儿女听了之后,心想:“好,妈妈既然说我没有出息,说我没有大用,我是一个坏孩子,我就坏给你看。”

又有一个学校的老师,指着一个学生说:“你这么懒惰,一点都不像读书人,倒像个小流氓。”学生听了以后,“好,老师你认为我是一个小流氓,我就做个流氓给你看”。从此就过着胡混时光的日子。

最容易毁灭人生的就是烦恼;最容易成就伟人的就是逆境。

有情有义,是世间第一贵人;有悲有智,是世间第一富人;有你有我,是世间第一通人;有道有德,是世间第一圣人。

知足

富而不知足,是亦为贫苦。

虽贫而知足,是则第一富。

又富又知足,人生真正好。

【提要】

古人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又说:“知足常乐。”因此,世间上最富有的人,并不是拥有家财万贯的人,真正的富人,是知足的人。知足看似保守,实际上是人生的安乐之道,只要善于节制自己多求的欲望,就能拥有快乐、富有的人生。

【正文】

有人说,这是一个欲望的世界,知足太过保守了,人一旦凡事知足,就不肯长进,就无法发展了。其实不然,知足是要我们个人在物质享受上能有满足感,但是对于关乎国家、社会、大众福利的事业,应该要有无限的愿心。

其实,知足才是快乐的泉源。人生的欲望无限,能满足欲望的物质有限。用有限的物质,既不能满足无限的欲望,何不发展自己的知足感,用来厉行节约的物质生活。例如,你问客家人一句:“吃过饭了没有?”他会回答:“足了!”我们普通都说“饱了”,吃饱了不一定会满足,但客家人这句“足了”,不但吃饱,而且“满足”,所以一般讲,客家人的生活比较简朴。人要想过快乐的生活,建立知足感,这是非常要紧的。

梦窗国师说,世间上有四种快乐:“无病第一利,知足第一富,善友第一亲,涅槃第一乐。”人的贫穷富贵,不在金钱的多少,而在知足与否罢了。有的人,钱财再多,但不知足,仍然是个贫穷之人;有的人钱不是很多,但心里很满足,那就是一个富者。所以,当今的社会,有钱的贫穷人很多,没有钱的富贵人也不少。

知足的人不但富有,而且平安自在。反之,不知足的人,因受欲望的驱使,身心都做欲望的奴隶,尤其为了满足欲望,不但种种辛苦,甚至铤而走险。我们看社会上,一些人贪污、抢劫、拐骗等,都是因为不能满足自己的生活,希望能发一笔意外之财,因此为非作歹。但是一旦事迹败露,锒铛入狱,懊悔已迟。所以,知足的人不做亏心事,所谓“平日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安贫、知足的人,怎么会不平安呢?

弘一大师出家修道后令人最大的感动,就是他对于生活的满足。饮食方面,他说:“咸有咸的味道,淡有淡的味道。”一条毛巾,能用三五年;一顶帽子,十几年都舍不得丢弃,他感到生活越简单,心灵越充实、越快乐。东晋的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知足生活,何等自在!

对于这些知足的人,我们无以赞美,就如《战国策·齐策四》里说:“归真返璞,则终身不辱也。”其实,知足的人,才是最懂得生活的人!

【思考】

1.为什么知足是第一富?

2.你曾经为追求哪些欲望而失去快乐?

3.试述阅读本文的感想。

【延伸阅读——佛光菜根谭】

多欲者,心常不满,不满,招灾也;知足者,欢喜常随,欢喜,纳祥也。

知足是天然的财富,奢侈是人为的贫穷,精进是无尽的能源,懈怠是隐形的危机。

乐莫大于无忧,苦莫大于多欲,富莫大于知足,贫莫大于贪婪。

生活在世上要知足,不要人比人;人比人会气死人。也不要太计较;太过计较,于得失之间不得安宁。

本分

不吃过头的饭,不讲过头的话,不走过头的路,不做过头的事。

本分,照顾当下;过头,失去未来。

【提要】

为人正直者安分守己,对于自己分内的事情尽心尽力完成,一份工作能有十年如一日的恒常心。在人生的道路上,许多人秉持信念,就是做好自己应做的本分事,不逾矩、不强求,一步一脚印如实地达成任务,完成人生的使命,其精神令人感佩,虽不是青云直上、飞黄腾达一般,令人欣羡,但也能无愧于己。

【正文】

佛门里有一句话:“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要清楚自己的角色,尽自己的本分,安住身心,将事情做好。

其实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皆是如此,例如:辛勤耕种的农夫,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默默耕耘,生产粮食,我们才有米饭可以吃;传承智慧的老师,辛勤地传道、授业、解惑,培养人才,我们未来才有希望;冒险犯难的商人,走遍国际,畅通货物的流转,促进国民的外交,福国利民,我们才能享有富足的生活;劳苦功高的工人,在烈日下劳苦劳力,整修机械,搬沙运石,以汗水成就一件件伟大的建筑,我们才有舒适的房子可以住。这一切一切的圆满,都需要人人尽到本分,国家才有美好的未来。

在禅宗的诸多公案中,有一则“不愧为侍者”的公案。

石梯禅师有一次看到侍者拿着钵,往斋堂方向走去,就唤住道:“你到什么地方去呀?”侍者回答道:“到斋堂去!”

石梯禅师不以为然,申斥道:“看你手拿钵,我怎么不知道你要到斋堂去。”

侍者反问道:“禅师既然知道,那么又为什么要我回答呢?”石梯说:“我是问你的本分事。”

侍者庄严地回答道:“禅师若问我的本分事,那么我实在是要到斋堂去。”石梯拍掌赞叹道:“你实在不愧为我的侍者!”

对于一位修禅的人而言,生活中的行住坐卧、出坡作务,都是本分事,都是修行生活的磨炼,都是显现自性的禅者风光。本分事即是认清自己的心性,照顾好自己的身口意三业,安住身心,圆满自己应该做的事。

修禅的人能够认清心性,显现自家风光。那我们呢?我们也可以学习禅者的风光,认识自己,开发自己的潜能,照顾好自己的心,将自己的本分事做好,完成自己一生的责任。

【思考】

1.试述本文之大意。

2.何谓“本分事”?

3.为什么失去本分,就会失去未来?

【延伸阅读——佛光菜根谭】

懂得做事的人,要做本分事;懂得做人的人,要做本分人。

知苦恼,才会本分不妄求;知惭愧,始能进步不退化。

向尊长谦恭是本分,向平辈谦虚是和善,向小辈谦虚是高尚,向生人谦虚是安全。

荣华富贵不一定能永久享有,贩夫走卒也不是一辈子劳苦,一个人只要心安理得,适如其分地做本分事,即是幸福。

祛病之法

不忧不惧、精进奋发,是祛病第一良方。

不排不拒、放下执着,是除恼第一秘诀。

【提要】

人吃五谷杂粮长大,哪有不生病的呢?每个人从小到大,或多或少都有生病的经验,疾病是人生免不了的过程。佛教对于疾病,希望病患要能从“身不苦”,做到“心不苦”,这就要靠自己的信心和意志力。所谓“精神能克服一切”,真正的良药是心力,心力才是疾病的最好良药。如果自己能够成为自己的良医、良药,当然一切疾病也就无所畏惧了。

【正文】

每个人都有生病的体验。生病时,身心受到折磨,心情变得不好,也提不起精神来。据《五王经》所说:“四大即地大、水大、火大、风大。地大不调,则举身沉重;水大不调,则举身臃肿;火大不调,则举身蒸热;风大不调,则举身僵硬。”生病时,种种加诸身心的磨难痛苦,这时才知道拥有健康是多么可贵!

《摩诃止观》提到,众生之病皆因六缘而起,即四大不顺、饮食不节、坐禅不调、鬼神得便、魔神相扰、恶业所起。不同的因缘,导致不同的疾病发生。我们虽不喜欢病痛,但是在生命中却是无法避免的。

古德云:“比丘应带三分病。”一位在佛道上修行的人,要和自己的疾病做朋友;以疾病作为自己修行的鞭策,在佛道上更精进用功。一般世俗的人,要用一颗勇敢的心来面对自己的疾病,才能走出人生的光明路。像渐冻人陈宏,全身都不能动,只有眼睛还可以眨,就这样写出了好几本激励的书。

口足画家童福财先生,在跳水训练中,伤及颈椎,经过治疗,医师宣布他将终身瘫痪。最后,他在亲情和佛教的影响下振作起来,勇敢面对自己的病,重拾少年时期钟爱的画笔,练习画画,靠自己有限的肢体和体力,终于获得国际口足画艺协会的肯定。他用自己的毅力,艰辛地走出生命之路。

生命的旅程中,不可能一帆风顺,难免会遇到不如意的事。如果我们能拥有一颗正念、勇敢的心,将不如意的事当作生命的试金石,相信我们就能突破重重磨难的关卡,走向光明灿烂的大道。

【思考】

1.文中提到众生之病由哪六缘而起?

2.为什么修行应带三分病?

3.谈谈你祛病的良方。

【延伸阅读——佛光菜根谭】

人生之大病,不在无用,而在无明;事业之成功,不在学历,而在学力。

身体有病,要靠医生来诊疗;心灵生病,要靠自己来医治。

贪多为做人之病,言多为涉世之病,计多为用心之病,费多为居家之病。

人之惑,惑于私,除私则明;人之病,病在惰,去惰则勇。

病从口入,若口不乱食,则病从何入?祸从口出,若口能慎言,则祸从何出?

气质芬芳

人有一分学养,便有一分气质。

人多一分器量,便多一分人缘。

【提要】

每个人与生俱来都有不同的气质,通过学习,良好气质可以显现出来。譬如,阅读好书,可以丰富内涵;接触艺术,可以提升性灵;修行佛道,可以清净身心,这些都是可以改变气质的方式。总而言之,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的画师,希望自己成为什么样气质的人,就看自己如何用心描绘。

【正文】

每一个人,都有外表的长相;每一个人,也都有内在的气质。表现在外的言行举止,是笨拙、粗鲁、呆板,是狂妄、傲慢、专横,这些都是不好的气质。但也有的人表现出慈悲的气质、道德的气质、高尚的气质、诚信的气质,这些气质都能像花草一样,散发芬芳的气息,令人着迷。

气质的芬芳比外相的美丽更为重要,更能引发别人对他的重视。有的人一篇演说,从他的讲演中,就能表现出智慧巧思的气质,令人崇拜;有的人一篇文章,也能表现他内在的慈悲胸怀,令人向往。

有的人用名牌的服饰表现他的高贵,有的人用浓艳的脂粉表现他的雍容,有的人用高雅的谈吐表现他的风度,有的人用内在的修养表现他的气质。

刘禹锡的《陋室铭》直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道德就是芬芳的气质。李密的《陈情表》婉言:“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孝顺就是芬芳的气质。陶渊明的《归去来辞》所谓“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淡泊就是芬芳的气质。苏轼在《放鹤亭记》高唱:“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可与易也!”超尘就是芬芳的气质。

佛教里,慈藏大师的“屡征不就”、无业禅师的“三诏不赴”、唐代全付的“不受衣号”、五代恒超的“力辞赐紫”,古德不慕荣利、安贫守道的精神,这就是气质的芬芳。

气质就是内在的涵养。内心庄严美丽,胜过外在的百千装扮;内在美如空谷幽兰,洋溢阵阵芬芳,使人心情愉悦。一个人不必靠华丽的衣着来装饰自己,而必须重视内在的修持,以高贵的气质来涵育自己,以道德修养来庄严自己。

完美的人格、高尚的品德,是从实际生活中锻炼出来的。因此,一个人不一定只是追求外表的漂亮,重要的是要把尊严、性格、气质、风仪、人缘活出来。一个时常心存感恩的人,才能增长品德,变化气质,才能像花朵一样,散发芬芳的气质。

【思考】

1.何谓“气质”,如何培养、变化气质?

2.文中提到古德以什么涵养气质?

3.文中提到哪些古德不慕荣利、安贫守道?请分享其中一则故事。

4.你以什么来涵养自己的气质呢?

【延伸阅读——佛光菜根谭】

有丰富的内涵,才能散发优雅的气质;有沉潜的酝酿,才能奋发生命的动力。

真理从清醒而来,善良从体谅而来;气质从智慧而来,美丽从慈悲而来。

以学问磨炼气质,气质自然高雅;以理法规范行为,行为自然端正;以宽恕广结人缘,人缘自然良好;以修道净化心灵,心灵自然清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