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岁月
时间生来人人有,不要嗟叹够不够。
有人尽力去播种,有人坐着等白头。
【提要】
人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在与时间赛跑,因此珍惜时间就是珍惜生命。人的一生能否有成就,与珍惜时间有莫大的关联,懂得爱惜光阴的人,会善用每一分、每一秒,从事利于社会大众的事情,同时实践自己的理想,经过时间的淬炼,自能累积丰硕的成果,为生命留下辉煌的历史。
【正文】
人生最可贵的是什么?是时间。最容易失去的又是什么?也是时间。在《弥勒菩萨劝世歌》里说:“古今多少人,哪个活几千?这个逞英雄,那个做好汉。看看两鬓白,年年容颜变。日月如穿梭,光阴似射箭。不久病来侵,低头暗嗟叹。”
对于饥饿的人来说,食物就是他们的生命;对于生病的人来说,健康就是他们的生命;对于作家来说,作品就是他们的生命;对商人来说,利润就是他们的生命;而对充满权力欲望的政客来说,权力就是他们的生命。但在菩提树下,见性成佛的觉者佛陀却告诉我们说:“人命在呼吸间!”因为没有呼吸,就没有生命。
因此,人生还有多少光阴可以虚掷?世间还有多长时间,可以漠视无常的苦空?时间抓不住也摸不着,日月虽没有限期,幻化却有生灭。圣贤都十分爱惜寸阴、分阴,更勉励人要爱惜光阴,例如受百姓爱戴的晋朝名将陶侃,虽居高位,却一生清廉,十分爱惜光阴,他认为浪费时间是一种犯罪,因此经常对人说:“大禹是一位圣人,爱惜寸阴;至于我们就得爱惜分阴了。岂能耽于安逸游乐,生无益于社会,死无闻于后人。”
中国一代文学巨匠及杰出的思想家鲁迅,从现实问题出发,直探人性问题的深处,表示:“无端地空耗别人的时间,无异于谋财害命。”因此我们要见贤思齐,培养爱惜光阴、勤勉不懈的态度,刻刻熏修净业,让生命发光发热。
在禅门的钟板上,书写着警惕参禅者珍惜光阴,精进办道的警语:“生死事大,无常迅速。珍惜光阴,时不待人。”因为古圣先贤的行愿精进,不轻易虚掷光阴,能坚持到最后一刻,所以展现出来的行止风仪,也就令人感到无比洒脱自在!
一个不善于利用时间的人,永远会没有时间;一个因循敷衍、不知爱惜光阴、做事不负责任的人,最后终将一事无成,纵然在佛门荏苒一生,也无所助益。故能视光阴如消雪,聚少成多,积沙成塔,自身的生命之树自然结满丰硕的果实。爱惜时间就是爱惜生命,但切勿成为时间的奴隶,更莫让生命无端地消失在呼吸之间。
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之八九,遇到欢喜的事是福气,不欢喜的事要服气。不服气就不能受委屈,不能忍受一时的委屈,又如何争气呢?所以,人不要赌气,更不要生气,只有争气,才是胜利的人生。
【正文】
人生有八苦,其中“怨憎会苦”就是遇到不如意的人、事,由心中生出怨恨、气恼,所以苦不堪言。
从小,老师、长者,甚至父母都对我们谆谆教诲,叫我们不要生气,然而我们几乎都是气桶子,经常要拿人、拿事来出气。例如见到你对我不友善、不尊重我,我要生气;见到你好、你荣,我要生气;见到你不同于我的思想、理念,我也要生气。你发财了,我生气;你金榜题名、功成名就,我也要生气。你对我不好,我生气;你做得太好了,我也要生气,甚至因为自己过分敏感,因此容易因为别人的一句话、一个眼色而生气。
生气,生气,现代人因为太容易生气了,因此社会到处充满了杀气、火气、怨气、恨气、怒气,乃至秽气、臭气,真是到处乌烟瘴气。虽然父母师长时常叫我们要争气,不要生气,可是我们遇到挫折困苦的时候,总是不能坚强忍耐,不懂得自我争气。
所谓“争气”,不是要我们争一时之气,而要争千秋万世的正气。如文天祥的《正气歌》,鼓励人要以正气对治邪气;孟子说要养浩然之气,鼓励我们要以开阔的心胸来对治褊狭之气。
古来的仁人君子,不以富贵名位来定其历史上的成就,而是因为他具有磅礴之气才为人们所歌颂、赞叹。
所谓争气,也就是不因一时的失败而泄气,要能力图上进;不因一时的挫折而丧志,要能奋发图强;不因一时的贫苦而壮士气短,应该要鼓舞精神,要更加争气。当一个人受到挫折委屈时,只有自己努力争气,能以愿心为动能,能够化悲愤为力量,才有前途未来。
一个人之所以会生气,主要是心里的闷气太多了,希望我们要争气,不要生气,更不要泄气;泄气的皮球,则什么也不必谈了,唯有自我争气,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思考】
1.为什么一般人遇到事情容易生气而非争气?
2.如何争气而不生气?
3.分享生活中争气而不生气的经验。
【延伸阅读——佛光菜根谭】
争气,但不生气;好强,但不逞强。
做事要有生气,处人要有和气。
脾气要变成志气,意气要变成才气,怨气要变成和气,生气要变成争气。
发心立愿
只要有愿心,世界无远近。
只要肯发心,人间无苦乐。
【提要】
《劝发菩提心文》说:“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土地也是一样,若不去开发,终究一片荒芜;心地,若不去开发,能量无法发展。所以,每天要不时地发心,不时地立愿,发心越大,立愿越坚,成就必然越大、越多。
【正文】
发心,就是建设自我;立愿,就是确立目标。一个人宁可无学问,不可以无道德;宁可无能力,不可以无发心。愿从心生,发愿就是发心。心一发,则志可立;心一发,则愿可成。
运动员参加赛跑的时候,需要有终点;参加射箭比赛的时候,需要有鹄的。在人生的旅途上,也需要有目标,才能勇往直前。
每个人从小或多或少都曾有过想要当科学家,或是做教育家、工程师、飞行员、医生等梦想,这就是立志。长大以后,真正如愿以偿的能有几人?有些人固然是因为有了新的人生规划,然而多数人则是因为没有愿力做后盾,因为失去了前进的动力,不能坚持理想,所以导致半途无疾而终。
立志发愿就像汽车加足了汽油,又如时钟上紧发条,产生了前进的动力,所以才能转动不停。反之,一个人如果没有志向目标,就如船只缺乏指南针,如何在茫茫大海里航向彼岸?
发心立愿是推动我们成圣成贤的力量。在佛教里,诸佛菩萨因地 ① 修行时,没有不立下恢宏的大愿,例如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药师如来的十二大愿、普贤菩萨的十大愿、观世音菩萨的十二悲愿等。佛菩萨发了愿,正如学生订了功课表,有了目标,有了动力,才能循序渐进地逐步实现理想。
古来多少圣贤英雄,也是靠立志发愿而有成,例如玄奘大师发愿光大佛教、梁红玉巾帼不让须眉等。因此,做人必须要发心立愿,发心才有动力,立愿才有目标。今日社会尤其需要人人发心立愿。例如:身为警察要发愿恪尽职守,除暴安良,打击犯罪,消除社会的歪风邪道;身为家庭主妇要发愿孝顺公婆,教育儿女,体贴丈夫,让家庭和谐美满;身为学生要发愿用功读书,孝顺父母,尊敬师长,和睦朋友,做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甚至人人都可发愿,每日把欢喜布施给别人,把快乐分享给大众,使社会充满祥和之气。
发愿就像开采能源一样,心里的能源是每个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最大财富。唯有人人经常发心立愿,才能为自己留下历史,为家庭留下贡献,为社会留下慈悲,为世界留下光明。
【注释】
①因地:指修行佛道之阶位,亦指由因行至证果间之阶位。
【思考】
1.试述“发心立愿”的重要性。
2.请例举佛菩萨发愿的内容。
3.请分享高僧大德,发心立愿的故事。
【延伸阅读——佛光菜根谭】
慈悲智慧是心灵的财富,发心立愿是精神的动力,勤劳精进是躯体的资产,真如佛性是永恒的宝藏。
不管做任何事,一定要有力量,力量来自我们的发心立愿,来自我们的慈悲力、智慧力、信仰力、道德力。
耐得住
以信心、耐心耕耘的田圃,收成必定丰硕。
以恒心、善心栽培的果园,结果必定甜美。
【提要】
人生就像一场马拉松赛跑,有耐力,能支持到最后的就是成功者,倘若中途脱队,放弃了都不行。因此,只要我们有恒心到达目标,即使比别人慢完成也没有关系,到达终点时,一样会有人为我们喝彩。
【正文】
在我们的社会团体,乃至生活周遭,常见一些大器晚成的人,经过时间的沉潜,一飞冲天、鹏程万里。这正是说明,一个人的成长需要经过岁月的熬炼,就如松柏也需要经过霜雪严寒的洗礼,才能长得更为蓊郁葱茏。
鲸豚沉潜于大海,幽兰深藏于山谷,能够耐得住、禁得起沉潜的人,才会有更高的成就。正如一年的树木只能当柴烧,十年的树木可以制成椅凳橱柜,百年的树木才能成为栋梁。
自古以来,一般的读书人都能韬光养晦,他们不急于出仕,重在涵容养量,以期大器晚成。所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这都是经过了沉潜、耐得住,才能散播自己的盛德清香。
佛教的高僧大德,更是隐于山林,陆沉于大众之中。净土宗的慧远大师,三十年不出庐山;南阳慧忠国师,四十年安居一处;道楷禅师婉拒政要宴请;日本的滴水和尚沉潜于乞丐群中;印度八世纪的寂天菩萨 ① 沉潜于那烂陀寺 ② ,最后终于成为一代高僧;六祖惠能大师潜藏于猎人群中,十五年的岁月之后,才能成为中华文化之光。
虽然人生光阴苦短,我们也不一定都要隐居山野,陆沉林泉;像现在的神童、天才,能够早期展现才华,贡献社会,服务人群,并无不可,也非不好。只是树上的果实尚未成熟,不可轻易采撷;母鸡孵蛋,尚未孵熟,不可妄自一啄。早熟的动植物和早成的人生,争取时间发挥所能,固然很好。但是当因缘条件尚未成熟时,能够自我沉潜、耐得住,以待因缘,也不见得没有未来!
【注释】
①寂天菩萨:为古印度著名佛教学者,为中观派晚期极具开创性的思想家。著有《入菩萨行论》《学处要集》。
②那烂陀寺:为古印度规模宏大之佛教寺院及佛教最高学府。
【思考】
1.请说明“耐得住”的意义。
2.佛教的高僧大德,是怎样沉潜、养深积厚?请例举一二。
3.请例举因耐得住而有所成就的人。
【延伸阅读——佛光菜根谭】
忍得住责备,才堪造就;耐得住委屈,才能进德。
想要求得进步,必须具有“学徒性格”,耐得住别人教、别人怪、别人训,才会进步;不当“学徒”,如何“出师”?
真理产生在寂寞中,耐得住寂寞,才有真理的产生;智慧产生在忙碌里,挨得过忙碌,才有智慧的产生。
世间情义
人人皆求名和利,几人能把欢乐分?
心心唯念情和义,普天尽是有缘人。
【提要】
世间有些事物可以用多寡来衡量,唯有情义无法估算。朋友之间肝胆相照的情义,非黄金钱财所能比拟;夫妻之间的情义,也不是钻石宝物可以评估;世间上感动人心的不是美言美语,而是情义深长。自古以来能够完成伟大使命、重要任务、成就事业者,无不是重情理、讲义气者。有情有义之人,才会令人敬佩与尊崇。
【正文】
人与人之间,最宝贵的,不是一起吃喝、玩乐、郊游、戏闹;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是情义,情义是无价的,有情有义的人生才是可贵的情谊。
人总是喜欢计较“你多我少”或“我多你少”,彼此相争不下。其实,所谓的多少,不是在数量上面计算得清楚的,必须以道德、心量和人情义理来衡量,才能有圆满的解决。
人和人的关系,是建立在情义交流,所以一般人都重视情义往来。人家送我一份礼,我也要回送一份礼;我欠人家一份情,也要还给他一份情。人与人之间,别人在情义上对我有所亏欠,我要他还,就表示自己所施,有图求回报之心;相对地,别人施给我的情义,我怎样回报他呢?在人间做人,应该多给人情义,表示自己富有,不要亏欠别人的情义,否则就是自己贫穷。情义如果用主观的立场,难以算清;从客观来看,还是可以算得清楚。做人做得好不好?不妨从你跟人来往的情义上,算一算吧!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父母儿女,有丈夫妻子,有长官部属,有亲属朋友;人际之间的各种关系,都要靠“情义”来维系,唯有情义才能让彼此的关系和谐长久。
常听人感叹:“在现代功利主义挂帅的世界里,夫妇轻言离异,朋友动辄反目,哪里找得到有情有义的人呢?”其实如果我们能从消极的推寻外觅到积极的躬身实践,从被动的接纳、企求,到主动的付出、给予,乃至进一步从布施小恩小惠,扩大到为对方着想。从身边的亲朋好友推及于世间的一切众生,天地之间,何处不是情义盎然?尔虞我诈、斗乱纷争都是社会的病态,我们有幸身为万物灵长,何不承担起做人的责任,用有情有义的态度来面对人生,温暖世间呢?
【思考】
1.试述情与义的关系。
2.请例举人与人之间的情义应该如何建立。
3.分享一则有情有义的小故事。
【延伸阅读——佛光菜根谭】
物品坏了可以修复,情义损坏难以弥补,所以我们要惜情;钱财丢了可以赚回,时光一去无法倒流,所以我们要惜时。
人格的可贵,是在功名富贵之外;物质的可爱,是在赠者情义深长。
为人之德只在谦让;修身之道只在正派;行善之要只在喜舍;朋友之交只在情义。
受戒
受戒要发心,心一发,邪魔外道都会遁形。
持戒是守道,道能守,天龙八部都会护佑。
【提要】
《华严经》云:“戒为无上菩提本。”持戒是菩提的根本,也是迈向解脱自在的法门。持戒就是一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慈悲心与菩萨道的具体表现,也是使社会长治久安的根本之道。
【正文】
两千五百多年前,佛陀住世弘化四十九年后,在临入涅槃时曾嘱咐弟子要“以戒为师”。佛陀入灭至今,佛弟子仍能见闻佛法,正是由于佛陀“制戒摄僧”,此即所谓“戒住则僧住,僧住则法住”。所以后来中国佛教依照传承,凡是经过披剃出家者,必须登坛受戒才能成为正式的出家人。
佛陀制戒的本意,虽是专为摄僧而令正法久住,但是戒律并非只有出家众才需要受持。戒是一切善法的根本,也是世间一切道德行为的总归。受戒就如学生遵守校规,人民恪守法律一般,所不同的是,校规、法律是来自外在的约束,属于他律。而佛教的戒律,是发自内心的自我要求,属于自律。
一般人提到佛教,总认为信仰佛教必须受戒,于是这也不行,那也不能,很不自由。其实,佛教的戒律,其根本精神是不侵犯。不侵犯而尊重别人,便能自由。譬如五戒中的不杀生,就是对别人的生命不侵犯;不偷盗,就是对别人的财产不侵犯;不邪淫,就是对别人的身体不侵犯;不妄语,就是对别人的名誉不侵犯;不饮酒,就是对自己的理智不伤害,进而不去侵犯别人。
不侵犯别人,进而尊重别人,则自他都能自由;反之,凡是身陷牢狱而失去自由的人,究其原因,都是触犯了五戒。譬如:杀人、伤害、毁容,就是犯了杀生戒;贪污、侵占、窃盗、勒索、抢劫、绑票,就是犯了偷盗戒;强奸、拐骗、重婚、妨碍风化,就是犯了邪淫戒;毁谤、背信、伪证、恐吓,就是犯了妄语戒;贩毒、吸毒、运毒、菸酒上瘾等,就是犯了饮酒戒。由于犯了五戒,于是身系囹圄,失去自由,所以受戒也是守法,受戒才能自由;不受戒而行非法,国法也不会放过他,甚至因果道德也会制裁他,因此不要以为受戒是增加束缚,其实能够受持五戒、真实认识五戒的人,才能享有真正的自由。
在佛教里,皈依三宝是学佛的入门,受持戒律是信仰的实践,佛教徒皈依三宝以后,都应该进一步发心受戒。受戒是一种发心,心一发,任何邪魔外道都会遁形,因为戒是一切善法的根本,如《大智度论》说:“大恶病中,戒为良药;大恐怖中,戒为守护;死暗冥中,戒为明灯;于恶道中,戒为桥梁;死海水中,戒为大船。”能够受持清净戒,自有大力量、大功德,必能感得龙天护佑。
【思考】
1.试述戒的意义。
2.戒的精神如何在生活中实践?
3.试述他律与自律之间的差异。
4.为什么佛陀临入涅槃时,嘱咐弟子要“以戒为师”呢?
【延伸阅读——佛光菜根谭】
受戒是一时的,受持是一世的。
受戒比发财更好,尤其戒杀生而护生、戒偷盗而布施、戒邪淫而尊重、戒妄语而诚实、戒毒品而有智慧,更是圆满人生的不二法门;人生的功名富贵,均在受持五戒中求得。
朋友
职位越高,越需要直言不讳的属下。
处境越险,越需要肝胆相照的朋友。
【提要】
古人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世间上,君子以道为友,小人以利为友。不管什么时候,人总离不开朋友。儒家把“朋友”定为五伦之一,可见朋友之间是蕴含着道德伦理关系的。朋友对人的一生非常重要,所谓“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人生的前途事业,与交友得当与否,有密切的关系。
【正文】
人生得一知音,死而无憾,可见朋友的重要。
但是,朋友也有好多种类,有忠友、难友、信友、诤友,还有挚友、善友、密友、畏友。另外,互相以学问切磋的,称为学友;在道上相互提携勉励的,称为道友;经常受其指教助益的,称为益友。也有的是共同参加集会的,可以称为会友;共同结派成党的,叫作党友。
朋友要肯指正错误、患难与共,才是真正的朋友。但是,世间上也有的人交友反受其累,比方说损友、恶友、利友,种种酒肉之交、狐群狗党,有时趋炎附势,有时攀龙附凤,见利忘义。就如《孛经》说的“有友如华”,当你得意的时候,他把你戴在头上;当你失败的时候,他就弃你如敝屣。
朋友的种类,形形色色,不胜枚举。也有的朋友如蝇逐臭、如蚁附膻,所谓利害相交,吃喝玩乐,这就不能成为益友、好友了。也有的朋友,一生蒙受其益,靠友成功,这种朋友如兄如弟。彼此肝胆相照、推心置腹,遇事开诚布公、坦诚以对,这种朋友相交一生,彼此互助。
古人交友,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甜如蜜”,其实,淡如水不见得是好,甜如蜜也不一定不好。朋友之交,重要的是相互了解、相互帮助、相互切磋、相互原谅。所谓“友直、友谅、友多闻”,如果交到一个朋友,锱铢必较、重利轻义,则友谊必定不能长久。
有人说,朋友是“物以类聚”,但世间上也有例外,如猫和狗为友、鼠和猫为友、狮和虎为友、乌和鹊为友,可见不同的种类也能成为朋友。
朋友,最好不要共金钱往来,彼此只在道义上结交、在知识上结交。朋友必须要有共识,才能深交。然而对于思想不同的人,只要其德可取,也应该异中求同。尤其与朋友交,一开始就要宁可自己吃亏,不占对方便宜,如此相交,友谊才能永固。
【思考】
1.请分析朋友的种类。
2.《孛经》记载的朋友有哪些种类?应如何与他们交往?
3.以道义结交的朋友,应该掌握哪些原则?
【延伸阅读——佛光菜根谭】
财富并非永久的朋友,朋友却是永久的财富。
自己有过,不当讳;朋友有过,决当为之讳。自己有成,不当扬;朋友有成,决当为之扬。
一等朋友:规过劝善,教以正道。二等朋友:患难与共,切磋互勉。三等朋友:趋炎附势,以势利交。劣等朋友:吃喝玩乐,狼狈为奸。
幽默风趣
幽默,要谐而不谑,要真诚美善,要你我皆大欢喜。
幽默,是春风吹拂,是清凉甘露,是人间智慧之花。
【提要】
幽默是智慧的花朵,用幽默的禅心,可以四两拨千金地化解许多冲突对立于无形,使人转嗔怒为喜乐;可以消弭紧张的情绪,使人转仓皇为从容。幽默产生的“笑感”,可以帮助身心健康,消除负面情绪。然而,幽默不可拿别人来开玩笑,取笑别人就失去幽默的真义了。所以,幽默要先学会自嘲,才能将轻松愉悦的气氛带给别人。
【正文】
21世纪的今日社会,科技文明带来了生活上的诸多便利,然而物质可以丰富生活,却也常会枯萎了心灵。口腹之欲满足了,却往往闭锁了本具的智慧。
幽默,是现代人美满生活的泉源,是你我人际关系的润滑剂;人间需要有幽默,有幽默才有风趣,有幽默才有智慧。
幽默不是讽刺,它是智慧的言谈,一句幽默的话语,蕴含着无限的深意和启发;幽默不是嘲笑,它是自我的调侃,一个幽默的动作,传达了无限的温馨关怀。
幽默不是令人难堪的“直指人心”,幽默是一颗充满悟性、灵巧、活泼与睿智的禅心。幽默能化解尴尬,带来愉悦。罗贯中的“古今多少事,尽付笑谈中”,何等放旷逍遥!
幽默如山中的清泉,可以洗涤心灵的尘埃;又如天上的白云,任运逍遥,不滞不碍。人与人之间,需要的是多一点儿禅心幽默,尤其现代人往往在一种不自觉的意识下被推动着向前,善恶是非的标准,都是社会共同的决定,没有个人心智的真正自由。所幸有了幽默,幽默是一颗禅心,幽默像太阳的热能一样,只要有心,到处都有自己的热能。幽默有时候就像一位慈祥敦厚的长者,令人如沐春风;幽默有时候又像悄然开放的花朵,带给人春意满怀。一代幽默大师卓别林,他那自我嘲弄的幽默,带给世人无限的快乐,留给后人无限的缅怀。
在佛教里,古来多少禅林大德,如佛印禅师、赵州禅师等,没有一个不是幽默大师。现代大文学家林语堂、鲁迅,他们的文章语带幽默讽刺,但却谐而不谑,他们的风趣洒脱、超然淡泊,均为人间注入了一股清凉。希望现代的社会,也能够再多出几位幽默大师,为人间平添些许趣味,带来真正的祥和欢喜。
【思考】
1.何谓“幽默”?
2.禅宗公案中,有哪些表现出幽默的禅机?
3.请分享几则幽默的小故事。
【延伸阅读——佛光菜根谭】
笑容,是世界上最美的色彩;幽默,是世界上最好的作料。
幽默是睿智的禅心,它是自我解嘲,而非取笑别人;诙谐是智慧的言谈,它是自我调侃,而非讽刺别人。
交道德的朋友,如读圣贤列传;交风趣的朋友,如读散文小说;交精明的朋友,如读财经文献;交诚实的朋友,如读历史诗篇。
以诚相交
言诚有信,感人必深。
言不诚信,所感必深。
【提要】
一个人要培养自己的声望,有待储蓄自己的道德、人格、慈悲、善良,尤其诚信,用途广泛。别人和你来往,先要查看你人生的存折里,有没有诚信;人家要和你共事,也是一样,要了解你过去的历史里,有无诚信的储蓄。有诚信的人,一句话就成交;没有诚信的人,即使请人担保,对方也不放心。所以,有人说诚信是人的第二生命,人生的存折里,储蓄诚信方是无价宝。
【正文】
许慎的《说文解字》云:“信,诚也。诚,信也。”宋代理学家朱熹认为:“诚者,真实无妄之谓。”程颐认为:“以实之谓信。”所以诚信可谓是诚实无欺、信守承诺也。
“人无信不立”,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原则,一个人如果不诚实、没有信用,就得不到大家的信赖:在工作上,主管不敢委以重任;在人际关系上,恐怕也得不到真诚的友谊。商人、企业家如果没有诚信,商誉不佳,事业就难以永续经营;政治人物没有诚信,满口谎言,得不到人们的信任,终会遭到大众唾弃。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
有个樵夫在河边砍柴,一不小心把斧头掉进河里去了。失去了谋生的工具,他坐在河边痛哭。河神可怜樵夫的处境,便潜入河中帮他捡斧头,第一次,捞起一把金斧头,问樵夫说:“这把金斧头是你的吗?”樵夫说:“不是。”第二次,河神捞出一把银斧头来,问说:“是这把吗?”樵夫仍然说:“不是。”河神第三次下去,捞起樵夫自己原本那把普通的斧头时,樵夫才说:“这正是我的斧头。”河神很赞赏樵夫诚实无欺的行为,就把金斧、银斧一并送给他作为礼物。
樵夫得到金、银斧头的事,被另一个樵夫知道了,他起了贪心,决定去试试运气,于是跑去河边,故意把自己的斧头丢到河流中,然后坐在河边哭。河神来了,也下河帮他捞斧头,果然捞起一把金斧头。贪心的樵夫一看到金斧头,便忙不迭地说:“呀!正是我的斧头!”河神见这人这么不诚实,便痛骂他说:“你这个骗子!”结果,这行骗的樵夫,不但得不到金斧头,连自己原本那把普通的斧头也失去了。
人往往因为贪心,而“偷鸡不着蚀把米”,实在是因小失大,得不偿失啊!
有人问华人首富李嘉诚先生:“做人成功的要诀为何?”李先生说:“我认为做人成功最重要的条件是:让你的敌人都相信你。要做到这样,第一是诚信。我答应的事,明明吃亏都会做,这样一来,很多商业的事,人家说我答应的事,比签合约还有用。”
世人往往迷信追求物质上的名牌,殊不知建立自身诚信的品牌,才是最佳的名牌!
【思考】
1.为什么诚信是做人成功的第一要诀?
2.如何树立自己诚信的品牌?
3.试述阅读本文的感想。
【延伸阅读——佛光菜根谭】
诚不一,则心不能专;信不一,则言不能行。
识见不高,易生事端;德望不足,易生怒气;诚信不够,易生流言;道理不明,易生诡辩。
世道坎坷,靠一“耐”字能通行;人心难测,靠一“诚”字能知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