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王维的十九种方式(3)(1 / 1)

13

Deer Enclosure

Empty mountain: no man is seen,

But voices of men are heard.

Sun ’ s reflection reaches into the woods

And shines upon the green moss.

—Wai-lim Yip, 1972

(Wang Wei, Hiding the Universe , trans. Yip)

鹿 寨

空山:无人得见,

但人语声可闻。

太阳的回光探入森林

闪耀在青苔之上。

—— 叶维廉,1972年

(王维,《藏天下:王维诗选》,叶译)

叶维廉是批评家,曾精彩论述过中国诗歌对20世纪美国诗歌的重要性。但作为译者,他就有些逊色,可能因为英语是他的第二语言。(尽管有很多人尝试,但离开自己的母语做翻译,通常鲜有成功的。)因此,会出现怪异的no man is seen以及reach into这样古怪的拟人用法。

与波顿·沃森(#12)一样,叶维廉在前两行里也追随了王维对“人”的重复(尽管他的persons是men),每行用六个词对应汉语的五字。但不像沃森以及其他译者,叶维廉实际呈现的比原作少 —— 他把deep(深)与again(复)给抹去了。

叶维廉在这篇译作的后续版本(收录于叶的选集《中国诗歌》〔 Chinese Poetry 〕,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1976年)里,把第一行修剪成完全洋泾浜式的Empty mountain: no man。

14

Deer Park

Hills empty, no one to be seen

We hear only voices echoed —

With light coming back into the deep wood

The top of the green moss is lit again.

—G. W. Robinson, 1973

(Robinson, Poems of Wang Wei )

鹿 苑

空山,无人可见

我们只听到人语的回声 ——

因光线回返到幽深森林里

青苔顶部再次被点亮。

—— G.W.罗宾森,1973年

(罗宾森,《王维诗集》)

罗宾森的翻译是由企鹅社出版的,很遗憾,它是王维作品在英语世界里传播最广的版本。

在这首诗里,罗宾森不仅生造了一个叙述者,而且让他们成群结队,如同一场家庭郊游。他用了we(我们)这个词,整首诗的基调一下子就被毁了。

对原诗最后一个字(上),罗宾森描述了一个几乎毫无逻辑的画面:你必须得体形极小才能对青苔的顶部有概念。

如果想颠覆认知体系,那就试着大声读读。

15

En la Ermita del Parque de los Venados

No se ve gente en este monte.

Sólo se oyen, lejos, voces.

Por los ramajes la luz rompe.

Tendida entre la yerba brilla verde.

—Octavio Paz, 1974

(Paz, Versiones y Diversiones )

[ In the Deer Park Hermitage . No people are seen on this mountain. / Only voices, far off, are heard. / Light breaks through the branches. / Spread among the grass it shines green. ]

在 鹿 苑 兰 若

在这山上见不到一人。

只有人语声,远远的,可以听到。

光芒透过枝叶。

落在草间,青光闪烁。

—— 奥克达维奥·帕斯,1974年

(帕斯,《翻译与消遣》)

帕斯在自己的选译集《翻译与消遣》(1978年第二版)中这样写道:

这首诗特别难译,因为它将中国诗的一些特性推至极端:普遍性,无个性,无时间,无主题。在王维的诗中,山的孤独是如此浩大,乃至诗人自身亦被空无了。许多次尝试后,我写下这首四行无韵诗:前三行9个音节,末一行11个音节。

数月之后,阅读一些大乘文本,我惊奇地发现其中频频提及西方极乐世界,这个阿弥陀佛的国土。我记得王维一直是位热忱的佛教徒:我查阅了他的一本传记,发现他对弥勒佛极为虔诚,曾写过一首赞诗,诗中讲到自己欲在西方净土 — —太阳沉落的地方重生……

这是一首自然诗,一首佛教徒的自然诗:这首四行诗所蕴载的远非同类作品的那种自然主义审美传统。它是否体现了某种精神体验?过了些时候,知悉我迷恋中国诗的波顿·沃森送了我一本他的《中国抒情诗》。在书中,我的怀疑得到了证实:对王维,落日之光有明确意义。与阿弥陀佛有关:炼金术士在傍晚将尽时分冥想,如青苔在林中,受着光明。诗特别地客观,无我,不同于圣十字若望(St. John of the Cross)的神秘主义,然而在真实、深刻上,不下于这位西班牙诗人。是人与自然在神圣之光下的变形,不过某种程度上与西方传统相反 — —周遭世界的人性化被取代。在这种“东方精神”里,浸满的是草木与石的客观、顺从、冷然,便冷冷地受着启示之光。那启示同样是冷冷的,光是不偏不倚的。王维的山林是空的象征,却又不失草木土石的现实感。仿效王维的含蓄,我限令自己对最后两行做了微调:

No se ve gente en este monte.

Sólo se oyen, lejos, voces.

La luz poniente rompe entre las ramas.

En la yerba tendida brilla verde.

[No people are seen on this mountain. / Only voices, far off, are heard. / Western light breaks through the branches. / Spread over the grass it shines green.]

帕斯弃掉了第一行里的empty(空)。在第二行里,像马古礼(#7)与王红公(#11)一样,他让这个声音far off(远远的)。他的第三行,尽管没有严格直译,但也许是所有版本里最美的:抽象的light enters the forest替换成具体的、戏剧性的light breaks through the branches —— 这光几已化为禅宗的顿悟之光,satori [1 ] 。第四行,moss(苔藓)成为grass(草),无疑是因为“苔藓”的西班牙语musgo黏糊糊的,让人不舒服。(而英语的moss是多么mossy〔柔润〕 —— 柔嫩而湿润!)

优美的三四行缺失的是原作回环往复的特性。王维的这两行皆以to return(返 / 复)开启:取白日中某一具体时辰,化为一瞬,冻结在其无限循环中,于是便成为万古的。这场景可解作灵悟(illumination)的隐喻。这个寻常(森林落日)代表的是一个不寻常(个体的顿悟),而以天地的角度来看,这个不寻常,也不过是如日照青苔一般地寻常。

无尽的否定:山似乎是空的(无人),因为视野里无人。但因为听得到人,所以山又不是空的。但山究竟又是空的,因为它乃是一个幻色。来自西方净土的光,那所谓的“shadow”(景)之光,落下来了。

[见“帕斯深评”中他的第三个译本。]

[1 ] 日语“觉”,日本禅宗用语。 — —译注

16

Li Ch’ai

In empty mountains no one can be seen.

But here might echoing voices cross.

Reflecting rays

entering the deep wood

Glitter again

on the dark green moss.

—William McNaughton, 1974

(McNaughton, Chinese Literature )

狸 柴

空山中,看不到人。

但这里或许有回声交织。

回光

穿过深林

再次闪耀

在深青的苔藓上。

—— 威廉·麦克诺顿,1974年

(麦克诺顿,《中国文学》)

麦克诺顿以汉语地名为诗名,但音译不对 —— 有点像Deer / Beer分不清,鹿苑变成啤酒园。

第一行仿照刘若愚(#10),采用被动语态,几乎是对东方智慧的拙劣模仿。第二行毫无理由地将动作置于 “here”,然后添了一个cross实现自己强作的押韵效果。(其实与moss也不是很押韵,有点累赘。)条件语might匪夷所思(到底有没有回声?)。

最后一个对句破成四行,明显是在尝试图像表现。

17

Clos aux cerfs

Montagne déserte. Personne n ’ est en vue.

Seuls, les échos des voix résonnent, au loin.

Ombres retournent dans la forêt profonde:

Dernier éclat de la mousse, vert.

—François Cheng, 1977 ( Cheng, L’écriture poétique chinoise. In English:

Chinese Poetic Writing , trans. Donald A. Riggs & Jerome P. Seaton)

[ Deer Enclosure . Deserted Mountain. No one in sight. / Only, the echoes of voices resound, far off. / Shadows return to the deep forest: / Last gleaming of the moss, green.]

鹿 寨

荒山。不见一人。

唯有,人语的回声,远远的。

暗影返回幽深森林:

苔藓最末的微光,绿色。

—— 程抱一,1977年

(程,《中国诗文》。英译版翻译:

唐纳德 · A . 里格斯,杰罗姆·P.西顿)

程写道:

[王维]在这里描述的是一次山间漫步,同时也是一次精神体验,一次空无的体验,一次与自然感通的体验。第一个对句应该理解为:“在空山上,我没有遇到一个人;只有行人说话的回声传过来。”但是通过人称代词与地理元素的淡化,诗人迅速将自己与“空山”合一,“空山”也便不再只是“位置的补足”。同样,在第三行里,诗人化身为穿过森林的落日之光。从内容的角度看,前两行讲述诗人仍未“看见”,耳中犹回响着人语。最后两行聚焦于“幻境”的主题:观照青苔上落日的金色光效。这里的“观照”意味着灵悟,以及与事物本心的深度合一。在别处,诗人通常略去人称代词,从而有效描绘出一个“动作序列”,将人物行动与自然中的运动相联系。

程抱一对这首诗还作了一个字面直译的版本:

Montagne vide / ne percevoir personne

Seulement entendre / voix humaine résonner

Ombre-retournée / penetrer for ê t profonde

Encore luire / sur la mousse verte

细查程抱一是如何诗化并西化自己的直译版本从而完成最终的翻译,是非常有趣的。佛家的montagne vide(空山)变成浪漫主义的montagne déserte(荒山)。第二行里加入échos(回声) 和 au loin(远远的)。第三行,他直译的ombre-retournée(返影,被他标记为“落照”的比喻)变成了一个主语和动词结构:ombres retournent(影子返回),意思完全变了。最后一行也很古怪:字面的Encore luire sur la mousse verte(再一次照耀在青苔上)变成了Dernier é clat de la mousse, vert(苔藓最末的微光,绿色。这绿色是属于微光的,而非苔藓的)。这一行更接近法国象征主义诗人而非唐朝僧人。

除却翻译,程抱一的书是关于中国诗歌的一本明白易懂、独具一格的研究著作。在1982年出版的首个英语版本中,杰罗姆·P.西顿自称是在程抱一的“阐释”基础上重新翻译,但他提供的译本似乎更多归功于加里·斯奈德(#19)1978年的版本:

Deer Park

Empty mountain. None to be seen.

But hear, the echoing of voices.

Returning shadows enter deep, the grove.

Sun shines, again, on lichen ’ s green.

18

The Deer Park

Not the shadow on a man on the deserted hill—

And yet one hears voices speaking;

Deep in the seclusion of the woods,

Stray shafts of the sun pick out the green moss.

—H. C. Chang, 1977

(Chang, Chinese Literature, Vol II: Nature Poetry )

鹿 苑

荒山上一个人影也没有

然而你可以听到人说话的声音;

森林幽僻的深处,

迷失的太阳光束认出了青苔。

—— H. C. 张,1977年

(《中国文学,第二册:自然诗》)

张翻译了王维20个字中的12个,其余的全靠虚构。

第一行中的on可能是个排版错误,但也难说。无论怎么讲,那里的影子在干(或者更确切地说,不干)什么呢?只有影才知道。

太阳的shafts(光束)怎么就stray(迷失)了呢?它们怎么就都成光束了?它们怎么就pick out(认出)了苔藓?这动词让人不可避免地想到蟹与田螺的吃法。

简而言之,这是张的诗,而非王维的。(该译本来自一个三卷本套书,出自同一个译者,哥伦比亚大学出版,也是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