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劝业场(1 / 1)

血色天都 陈九歌 1518 字 2个月前

不知从哪刮来一阵风,天阴了下来。

中午,蒙刚坐在审讯室里,他面前是个相貌和善却穷凶极恶的人。蒙刚嘴角一歪,笑得很无奈。

昨天阴天,今天凌晨不知几点开始下雪;早上还一直晴着,中午过后,天突然阴了下来。天都市的冬天并没有把雪留住,可蒙刚也没想到雪这么快就化了。

蒙刚朝窗外看,这时,正巧两辆警车出门。

警车驶向了劝业场。

劝业场是天都市的老商业中心,曾在八十年代集中了当时中国最流行的服饰、电子产品和自行车行,知名度覆盖大半个中国。九十年代初,中国各大城市商业蓬勃发展,再加上天都市商业中心转移到南京路旧街口区,劝业场曾经的商贸龙头位置从那时起一落千丈,可它并未没落。近年来,劝业场逐渐变成天都市最繁华的小吃街。

星期五中午,人声鼎沸。

刘洋、赵国森和聂兰三人在劝业场外围下车。刘洋站在街道尽头注视着这个烟熏火燎、人头攒动的小吃街。似乎所有人都在天都湿冷的冬季里热火朝天地过着悠闲的日子,根本没几个人知道街道深处发生了什么。

三人钻进人群,同车的现场勘验员也紧随其后。

烧烤的烟雾、店家的叫卖声、积雪变成被人群踩烂后的黑泥,以及攒动的人群一同组成了喧嚣的劝业场。刘洋快步走在前面,并不时推开路人;他身后是马上退休的老法医赵国森;路上的黑泥令聂兰不舒服,即便她踮起脚尖,依然有不少泥点打到裤腿上;倒是聂兰身后的现场勘验员,面色凝重,如临大敌。

他们在一个油炸臭豆腐摊位前右转,走进一条小巷。

小巷中积雪未融,比起外面的小吃街,这里更像另一个世界。

他们在一个大垃圾箱前停住脚步,等待他们多时的是两个民警和一个衣衫褴褛的老人。

民警和几人互报身份后,其中一位指着垃圾箱说:“东西就在里面。”

刘洋一眼便看到那个鼓鼓的包袱,同样是蓝白相间的床单。另一个民警把包袱从垃圾箱里提了出来。

淡淡血迹。

包袱被掀开了。

刘洋大体扫了一眼,是骨头。上肢骨和下肢骨被人整齐地塞在一副躯干骨的肋下空间,由于躯干骨并不宽阔,剩余的骨头则被随意堆积在肋骨之上。

刘洋对赵国森点头,接着转向民警说:“老人发现了这个吗?我问他些话。”说着,赵国森和聂兰已蹲在骨头前。

刘洋面前是个衣衫褴褛的老人。

老人头戴脏脏的毛线帽,帽子下沿被扯出来很长一块遮挡耳朵;棉袄的原色不知是黑的还是被他弄脏的,连露出的几块棉花都是黑色的;大棉裤上水渍错乱,谁也不知道那是什么;只有他的棉鞋看起来很暖和。

老人双手抄着棉袄袖子,乐呵呵地等待刘洋发话。

“您什么时候看到这些的?老大爷。”刘洋指指地上的包袱。

“我早上睡到十点钟,起来后连翻几个垃圾箱都没找到好东西,等我翻这个箱子呢,结果翻出一套人骨头来,我的苍天啊!”老头咧嘴,露出两排发黑的牙齿,他甚至有些高兴:“小伙子,那些是人的吧?”

刘洋皱起眉头。

“你怎么知道这些就是人骨?”

“反正看到这些骨头觉得不对就想报警,可一想打电话还得花钱就没报。”老头微笑,又露出他脏脏的牙齿。

“报警免费,大爷,以后发现这种事请直接拨打110。”

“我这样的去商店打公话人家还不轰我啊?”他白了民警一眼,“还有啊,我说我看到人骨头了,拉这小伙子来看,他恨不得要把我踹进墙里去。”

“大爷,真的不好意思。”刘洋身边的民警说:“我们俩当时在这个片区巡逻,正好遇见这位大爷拉我们看东西。”

“然后就是这些了。”刘洋摸着小胡子。

这会儿,现场勘验员开始对物证拍照,老头抽出抄在棉袄袖中的双手,指着包袱,说:“警官,你就不给我顺便也拍个照,让咱上报纸风光风光?”

“呵呵,”刘洋无奈,“过几天吧。”

“你可别骗我,我听说政府对重大事件的发现人还有奖励呢,这得算是个国家大事。你们一定要把奖金给我,别贪污了!”老头看着刘洋。

“好啊,您家在哪?反正我们以后还得再联络您。”

“这一片都是我家。”老头说完,双手一背,朝小巷深处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