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中队长(1 / 1)

血色天都 陈九歌 1706 字 2个月前

中队长刘洋让王妈坐在沙发上,并给她沏了一杯热茶。

刘洋看着窗外点燃一支烟,窗外积雪已开始融化。天都市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东部,很多年没见过雪了,不少行人赶在雪融化前在路上相互拍照,他们笑声朗朗。瑞雪兆丰年,可这雪的背后却藏着这样一个案子。

刘洋回过头看着王妈。王妈的情绪平静了许多,可她却依然想着自家厨房那些浸在淡淡血水里的肉条。

人死了,可没人会有这样的死法。

王妈抱着茶杯,目光茫然。

刘洋掐灭手里的烟头,坐在王妈身边,说:“大妈,今天您为什么这么早出门?”

大妈低着头说:“天天这么早,二十年了。”

“早上有人陪您吗?”刘洋补充,“今天您碰到谁了?”

“让我想想,我脑子很乱。”

刘洋静静地看着她。

“练太极的李老头和炸油条的刘哥,基本上他们俩天天见得到。”王妈抱着茶杯,没喝过一口。

“嗯,他们看到您拿着提包了吗?”

“我没跟他们扯闲话,不过他们也应该看到了。”。

“嗯。”刘洋看着面容憔悴的王妈,说,“对了,您到放心肉店的时候注意到了什么?”

“提包。”

“平时您都是走到放心肉店那块儿再往回返吗?”

“不到。”王妈说:“见到提包之前,其实我看到了一个人,所以才过去的。”

“什么人?您没跟之前的警员提过吧?”刘洋来了兴趣。

“像是我老伴。”王妈本来不想说这些。

“您老伴现在人在哪儿?”

“去世二十多年了。”

一阵沉默,刘洋觉得这一定是老人的错觉,可当时出现的人一定值得怀疑。刘洋设想当时的景象:早上五点多,天还黑着,路灯灯光微弱,万华巷由于是个小巷子所以没有路灯,可雪地的亮度足以让老人看到街角处的一个人影。

“那您过去是想看看那人是谁了?”

“是。”

刘洋闭上眼睛,也许他在思考到底有没有遗漏什么,不多时他接着问:“看到那个人了吗?”

“没有,就只看到提包。”

“那人有什么特征,能不能努力回忆一下。”

“很远,没看清楚。可他和我老伴年轻时身体差不多,一米八多,很魁梧的样子。”王妈顿了顿,“所以我才走过去瞧。”

“那其他的呢?您再仔细想想。”

“没有了,什么也没有了。”老太太摇头。

刘洋在本子上标记了一下,这应该是个有效线索。只是目前没办法再得到什么信息。于是,他把话题转向提包。

“发现提包后为什么不打开来看看?”

“我不知道,我……我也不清楚为什么。”

“如果不涉及隐私,我希望您能说一下当时的想法。”

“我的手很冷,拍掉提包上的雪后手就更冷了,那个包拉链很紧,我拉一下没拉开。”王妈看看刘洋说,“接着有只黑猫蹿出来吓了我一跳,我就想还是马上离开吧。”

“吓着了?”

“其实我……我觉得包里肯定有什么好东西,我不想让别人看到这包是捡来的,所以忙往家赶。没想到……”

王妈说到这里停下了,刘洋没有马上问她什么,况且之后的事情王妈也向警员详细交代过,刘洋并未发现疑点。

“对了,”刘洋说,“那家肉店当时是开门还是关门的?”

王妈抬起头,她把杯子放到自己面前的茶几上,她看着刘洋:“你让我仔细想想。”

刘洋点头。

“自然是关着,是,卷帘门是关着的。”

刘洋陷入深思,他想问老人确定卷帘门锁着吗?可他觉得任何人都不会确认别人家卷帘门有没有锁,除了小偷。然后,他开始回忆高个子民警对他报告的一些情况。

高个子民警之前到达放心肉店不多时,刑警队聂兰的车就赶到了泉城路民宅。高个子民警在路上耽搁了一会,他离开泉城路后,在王妈的陪同下走访了她的两个朋友。王妈在路上提到这两个人,民警突然觉得这两个人的口供很有必要就临时转了个弯,他们分别是油条铺的刘叔和练太极的李老头。

民警让王妈在警车上等他。

两人口供比较一致:王妈早上出去时很高兴,折回后却有些奇怪。李老头说王妈每次遛弯儿回来都会打个招呼,而今天早上一句话没说就走了,好像不认识一样。

而刘叔说,王妈每天锻炼完毕都会买他半斤油条,可是早上她却没买,她说自己做早饭了。王妈每天都是乐呵呵,可她回家时好像有心事。

民警问他们王妈有没有拿什么东西。

刘叔说,好像是一个提包,不过她去的时候没拿。

李老头说,王妈拿着一个东西,没注意是什么,只记得颜色很深。

两人的证词都可以证明王妈所说属实。

后来,刑警队的人和高个子民警在青岛路和万华巷交叉口会合,接着进了旁边的放心肉店。

他们发现了什么呢?

没,只有放心肉店的老板。

而肉店老板现在就在一楼审讯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