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百法明门论本地分中略录名数解》 。我们《百法明门论》基本上快圆满了,但是,我们就发现,听的人两极分化。懂的呢,很好,昨天提一些问题很有价值;那么,不懂的呢,干脆就不来了,讨论就不来了,等于说是放弃了。这个,就是说,我们是顾虑到学下边《二十唯识》,没有一个阶梯是登不上去的。
我们说学法相,只是个《五蕴》 、《百法》,是进门的东西,并不是很困难, 就是把宇宙一切万事万物,依佛的眼光来看是怎么回事。那么,这个,就讲一些事实了,并没有很深的道理。 《五蕴论》后边是讲了个“补特伽罗无我”,那么,《百法论》后边讲了个“补特伽罗无我”之外,再加一个“一切法无我”。这个很简单地介绍一下,并没有详细分析。详细分析的,在后头的《唯识论》里边。那么,这仅仅是介绍一下就完了。如果这个还是感到困难,以后的就是更困难了。
有人说,这个“无我”可以发挥一下,当一个什么开示。这个“无我”,我们说是《广论》里边的毗钵舍那里边的,以前就是说跑马山听《广论》,“宁可背石头,不想听止观”,是最难的一部分,讲无我是最难懂的一部分,是毗钵舍那里边最精粹的部分,辩论最多的部分。这个是一般的人呢,当开示听是恐怕听不懂的。那我们就是现在是介绍了,最简单地介绍了,详细的要待以后的慢慢深入。
问题解答
“ 相应 ” 和 “ 和合 ” 有什么差别?
那么,昨天有一组提的问题很好,我们就要把它介绍一下。就是他们说的,不相应行里边,“相应”跟那个“和合”有什么差别?
那么,我们就看了,“相应”什么意思?“相应者”,二十二页,前面的倒数第三行(《论解》四十三页),“相应者,因果事业和合而起。”混淆就混淆在他加了个“和合”,这个东西跟后面一个和合他就搞不清楚了。后头“和合”,又怎么说呢?他就是说“言和合性者,谓于诸法不相乖反”,很多的法互相没有违背的、不相乖离的,这么叫和合。本来“和合”很好懂了,但是,就是说相应里边“因果事业和合而起”,那就把这个“和合”两个东西产生混淆了。
我们这个“和合”的问题,大家看一看前头“定异”,如果把“定异”看懂了,“和合”也好懂了。“定异者,善恶因果互相差别。”“异”就是差别,善的、恶的因果,它们的感的果、感得它的因决定是不一样的。善因感乐果,恶因感苦果,就是决定有差别的,不会善因可以感一个苦果,恶因可以感一个乐果。不会的。定异,决定是有差别的。
那么,这个“定异”,它的对立面,反过来就“相应”了。就是说,善的因决定感善果,恶的因决定感苦果,这就是相应。所以相应呢,我们本来要抄的,现在就不抄了,抄了你们也来不及写,干脆你们自己写,我念下来,很短。
什么叫相应?根据《显扬圣教论》 16 的。“谓”就是“无所谓”的“谓”,“诸行”,这个“行”就是“行动”的“行”,就是有为法。“诸行因果相称性”,因果相称的,善因感乐果,恶因感苦果,这个叫“相应”。那么前面“定异”,就因果不称了。因果决定不会两个是反过来的,决定是有差别的。
那么,“相应”跟“定异”两个,是一正一反的两个说话,都是一个意思。“定异”,就是说,善的绝对不会感苦果,恶的因决定不会感乐果。那么,“相应”就是正面说了,善因感乐果,恶因感苦果。这个是因果相称。“定异”呢,因果不会不相称的,那么,就反过来,就是因果相称了。
而“和合”呢,一切法因缘和合产生另外一个法,假使我们的僧团因缘和合就产生正法久住,僧团和合了、六和相亲呢,就正法久住了,我们不是在《律海十门》一开始这个“结戒十义”里边,要大家和合的话,那个“令僧欢喜,令僧安乐”,乃至“断现有漏,断当有漏”,最后是“正法久住”了。和合呢,这个就感这个,那么,就有正法久住的效果就出来,如果不和合,就不能住了。那么,这是从事上来说。
那么,从因果上来说,假使说眼根不坏,这个眼识呢,种子不是在三禅以上,二禅以上,前六识就不起作用了。在欲界的或者初禅的眼识有,还成就的,然后,要能观的色境在现前,要看的作意提起来了,那么,就能看到了。那么,假使从生起烦恼的因来说,生了烦恼的境现前,烦恼的种子没有断,这个非理作意,就是不正的作意生起来了,那么,就看到境,生贪心,或者生瞋心,这个,因缘和合,就产生它的后果了。
这是从因缘和合的方面说,而前面相应是从因果相称的方面说。两个不一样的。但是,问是因为这本书上讲得是比较混淆了,所以问一下子好。不相应行里边,都是一些法的一些它的一些作用了。特殊的情况,产生什么特殊的什么作用,就把它安一个名字。
“ 异生性 ” 的一个问题
好了,其他一个,“异生性”一个问题,就是在二十三页的第一到第二行,二十三页前面(《论解》四十五页),“异生性一,唯所分位”,那就是说,不相应行,三个法的分位差别了,那么,三个法全的,还是一个法(单是一个法)的分位。这里什么都有,一个的也有,异生性来说,立自心所的分位差别。“二障种上令别功能”,这个“令”,我们去查藏经还是“令”,勉强讲也可以。
那么我们先说异生性——异生性是什么个东西?前面我们看到异生性,“二障种上一分功能” 17 ,两个障种子上,就是说我们修行所断的烦恼、所知障,上边的一部分的功能,障住他们见道的,那么,这个呢,起的作用,就是异生性,他就是没有见道。“令趣类差别”,使他趣类差别,投,各投各的趣。异生性的意思就是说,他各式各样的有情,起各式各样的异见,就是不同的见,就是见的那些都是分别烦恼,就是见所断的烦恼。那么,产生后果呢,投各式各样的五趣的各个地方。圣者,三恶道是不去的,只有人天的。而异生性呢,烦恼是各式各样的,他的种类各式各样的,投的五趣也是各是各的。那么,这个里边差别不同了,这里后边“令别功能”,这个二障种子又产生这差别的功能,这个讲也可以。就是产生这个,再产生各式各样的异见,产生各式各样的种类的有情,产生各式各样的五趣的差别。“令别”,这个种子有这个功能,使他产生这些差别。这就是异生性,他是因为没有见道,他见道的烦恼,它有可以产生这些功能。
所以,我们说,学到这里就是讲一切法无我,它的来源也要知道一下,一定要从学而来,从文字般若再到观照般若(就是修定),定中得来的智慧,证到的才是实相般若,所以这个一连串是离不开文字的。如果我们想离开文字、离开教,而中间赚个便宜,突然这么一坐就开悟了,“这个三藏十二部多得很,我学它干啥呢?我只要一开悟我都懂了”,这个话很天真,他说你一开悟,你怎么开呢?你三藏十二部都没有学过,见也没见过,碰也没碰过,你个悟从何而来呢?没有无缘无故的果,一切果都是从因缘和合而生的,那你因缘的因都没有、缘都没有,果从何来呢?这是不学的人经常要执着的一个错误的见。
我也听到很多人了,“你们学教学得辛辛苦苦,都学了半天可能还是文字障,执着了,就解脱不了了,倒不如我一个字不识,一个经也不看,我开了悟之后比你高明地多,我什么都通了,你还什么都不行。”这个说话,是古代祖师是有这样的人,他是前辈子的善根非常深厚了,才能够达到的,你说善根都不要学的、不要积累的,那你要这个果来,恐怕是不可能的。我们再看看六祖大师,固然一个字不识,但是你想想看,人家念《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就悟了,我们会不会悟?没有。从来对佛教毫无认识的人,听了这一句话,说开悟了,恐怕做不到的。他前辈子把这个问题,已经是考虑很成熟了,这样子一针见血就破了。
还有一个我们这个比喻,经常用的,“画龙点睛”。龙画好了之后,那个是画得很像了,眼睛一点,飞起来了,那么,这是神得很,古代有这个寓言的,有这个事情。那么,我们说这个点睛,眼睛一点有那么好的效果,我龙也不画,只要画一个眼睛,你飞什么?你想想看,你飞什么?人家龙都画好了,逼真的一个龙身体全部具备了,就差一个眼睛,一点就飞了,这个六祖大师就这样的,一点飞了,开悟了。你呢?龙的什么的一笔都没有下手,你眼睛再画吧,就是来佛亲自给你画个眼睛,我看你怎么飞呢?也飞不起来了。
所以说学法不要赚便宜的心,怕辛苦,而要得到最高的果,这个本身这个就不合逻辑的,世间上没有不辛苦而得到非常圆满的果的,你要做个生意要赚钱,你得还要不睡觉,去到处听行情,什么东西,发不发财还成问题,有的时候还破产的还有,他很辛苦,还是破产的。有的是他是过去有布施供养的福报的,他很辛苦,发财了,但是离开辛苦,我天然地坐在那里不动,伊个财又从何而来?
有很多人讲因果讲错的,不该死的就绝对不会死的,要死的你再逃避也逃避不了的,这个话是对的,但是用死了。那么,你不该死不会死的,我何必烧饭呢?我不会死的,我不吃饭也不会死的,好,你试试看,你不吃饭,三天不吃饭,你看你怎么样。所以,这个把因果讲得太死了,又是一个毛病。
所以说,我们讲因果,一定不要执得死,有的人说:“有病,会该好的就会好的,不要看医生的”,那么,这个又不对头了,也是不吃饭一样的,佛说的有病则亲近医生,要近医药,有疾要亲近医药,佛也告诉我们的,有病的话要去找医生要吃药,没有教你说:“有病,反正我命是长的,我不吃药也会活的,也不有关系的”,那么,你试试看。
还有一些人执着:“吃什么药呢?我念《药师经》好了,念《药师经》一念就好了。”这个对不对头?你们想想看,《药师经》念了之后可以治病,对,这是说我们医药的法没有了,无凭无药,无医无药,这个情况之下,你求佛,好好求,有效。但是你说你有医有药,什么都具备的,钱也有,舍不得用钱,“我念《药师经》,我病就好了”。你这个心,发心就不对,你要求《药师经》为你服务,你自己省钱,你想想你的效果会不会好?发心不好,果也不会太好。我们说《药师经》在无可奈何之情况之下,《药师经》,一心地追求《药师经》的话,药师佛,求,会有效果,但是你有钱不去看病,三心二意地念《药师经》,看你的效果又如何?
所以说,我们在讲因果,不要讲得太死板,很多人就是学佛学了一边去了,会这样子的,把一切主观的一些努力都放弃了,“这是因果如此,我何必努力呢?”那么一切都这样子,“我该成佛的,我天然会成佛嘛,我何必修行呢?”那你成这个一切法空,乱七八糟的空了。佛在世时,他的榜样这样子的,他是六年苦行,以佛这样子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从兜率天下来投生,最后示现成佛的,还要示现给我们看六年苦行。我们说:“不要努力的,反正是要成佛,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我本来就是佛,修什么了?”这个就糟糕了,你学佛学到这里去就完蛋了。
那么,希望大家知见要正,我们学佛第一个把知见学正,然后,行动就跟上去,禅宗里一个话,“只贵汝知见,不贵汝行持”,看起来好像是有点儿不大对头,行持不看的,只要看你知见对,你就是对了,行持不是很重要问题,这个话是不是?那么,你只要学不要行持了,并不是这个意思,知见正了之后,行持决定会行持。你自己只知道要离苦,只有这个方法,那你就照这个方法去做了,肯定是,你知见真正正了之后,决定事情会做上去了。如果你不做的话,你知见还没正。那么,这个是说知见正的话,行持一定跟上去的,所以说,不从行持上看,从你知见上看。反过来行持很努力,知见不正,果并不好,我们最近的一段时间,就是两个电话,都是年轻人到山上去住茅棚,发疯了,精神病了,那就是说你行持再高、你知见不正的效果不但没有解脱,反而成了个神经病,一个负担。
我们说一个,我们的一个出家人,我们这里住过一段时间,他的样子大家看到了,可不可怕呢?他也看起来都是老修行了,他说修什么功我们也不知道,他为什么产生这个,可能也是行持有错误,行持方面的知见没有搞正,这些,或者是有鬼神附体之类的东西。所以说,知见不正的话,你也辨不了邪正,你会上当,或者是鬼神附体,或者是盲修瞎练,弄到后来,着魔、走火、发狂,等等的。那有什么好呢?
知见正的,他决定会行持。如果说你知见混杂了一大堆,而不动于衷地还是吃酒,什么东西的,根本你这个知见没有正,我们可以说这个话。一些哲学家,一些教授佛学者,他们说的一大套,行持呢,上了课之后回去一杯酒吃吃,鸡、鸭子吃起来了,决定知见不正。你说你如果知见正的话,你不会这样子。
所以说,知见正是个首要的问题。那么,初步学法的人也是搞一个知见。
那么,知见你说是很容易正吧?很难正,尽管你学了《广论》,知见不正的是比比皆是。我们就举最近一个例,“我要一个人住茅棚去,把《广论》带去,好好地把《广论》学一下”。你看看这个知见正不正?《广论》一开始叫你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现在我不要听正法,不要什么,我去拿《广论》学。”你看你这个知见正在哪里?学了《广论》的人,这是。
所以说,我们说学法呢,私心作解 21 ,把经里的话用自己意思来作批注的话,是最危险的,所以要传承。说了半天,传承是不能没有的。那么,学法的目的,第一个首要的把知见搞正。今天这个也来不及了,那只好明天了,时间到了。